導航:首頁 > 職業正裝 > 荷蘭航空制服演變歷史

荷蘭航空制服演變歷史

發布時間:2022-06-09 10:39:27

⑴ 德國漢莎航空的歷史

漢莎航空成立在1926年1月6日柏林成立,合並了「德意志勞埃德航空」 和「Luftverkehr 」 兩家公司,該公司的原來的名字是德意志漢莎航空股份公司。自1933年以後改名為德國漢莎航空公司。 1927年12月9日,德國漢莎航空代表德國政府設立了一個協議,西班牙政府批准了漢莎航空服務兩國之間。並且漢莎投資建立一家航空公司,這就是後來的伊比利亞航空公司。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漢莎航空的航線已經到達遠東和跨北大西洋和南大西洋,使用的機型其中多數是多尼克,亨克爾,伍爾夫和其他德國設計的飛機。在1939年戰爭爆發後,德國漢莎航空公司是唯一能夠保持到達中立國家的航空公司。然而德國戰敗後,漢莎航空公司停止了所有的航線服務。
1953年1月6日德國漢莎航空公司更名為德國漢莎航空股份公司。 在1955年4月1日德國漢莎航空公司恢復德國國內航班。而在1955年5月15日開始國際航班,主要往返歐洲城市,而1956年6月8日開始使用洛克希德超級星座客機往返紐約。南大西洋航線在1956年8月恢復。
東德試圖建立自己的航空公司,也使用德國漢莎航空公司的名稱,但是這導致爭端。後來東德的國家航空公司改名為Interflug ,在1991年停業。德國漢莎航空公司被禁止飛入東柏林直至德國合並。
1958年德國漢莎航空公司訂購4架波音707飛機,用於啟動噴氣服務從法蘭克福前往紐約。在1961年2月,遠東航線延長到泰國曼谷,香港和東京。在1962年又增加了飛往奈及利亞拉各斯和南非約翰內斯堡航線。
德國漢莎航空公司在1964年5月使用波音727投入服務。同年開始了極地航線,從法蘭克福到東京。 1965年2月,漢莎航空訂購了21架波音737中程客機,並在1968年投入服務。
德國漢莎航空公司是購買波音737客機最多的航空公司,並且還成為僅有的4個波音737 - 100型買家 (美國航天局、馬來西亞航空『新加坡航空和阿維安卡-美國航天局的前身) 。德國漢莎航空公司也成為第一個外國航空公司使用波音商用飛機。
德國漢莎航空公司的波音747飛機在1970年4月26日交付使用。德國漢莎航空公司從1971年開始飛往南美洲。在1979年,德國漢莎航空公司和瑞士航空公司的都開始使用空中客車A310新型客機,其中漢莎航空訂購了25架。
漢莎航空的機隊現代化計劃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1985年6月29日與空中客車公司訂購15架A320和7架A300 - 600飛機。並且在之後的幾天購買了10架波音737 - 300客機。所有的飛機在1987年至1992年交付。在此期間德國漢莎航空公司也購買了空中客車A321,A340和波音747-400 等新型客機。
在1988年德國漢莎航空公司使用新的企業形象。機隊換了新塗裝,空乘使用新制服,各城市辦事處和機場休息室被重新裝修。
1990年德國統一後,柏林再次成為漢莎航空的目的地。在1997年5月18日德國漢莎航空公司,加拿大航空公司,北歐航空公司,泰國航空公司和美國聯合航空公司成立了星空聯盟,是世界上第一個多邊航空公司聯盟。
在2000年德國漢莎航空公司和幾乎所有的航空公司實現了代碼共享。2003年6月,德國漢莎航空公司在慕尼黑弗朗茨約瑟夫施特勞斯國際機場開通新的2號航站樓,以減輕它的主要樞紐法蘭克福機場負擔。
在2005年3月22日瑞士航空與德國漢莎航空合並。合並包括提供的大股東(瑞士政府和瑞士的大公司)提供的付款。在合並後,這兩家公司將繼續分開經營,漢莎提供顧問和技術支持。
2006年12月6日,德國漢莎航空公司訂購的20架波音747-8型客機,成為其啟動客戶。同時漢莎航空也是歐洲第一家運營空中客車A380的航空公司 ,預計在2009年冬季開始使用A380客機。第一使用A380客機的航線目前漢莎航空公司80尚未決定。
德國漢莎航空公司股份組成為私人投資者(88.52 %),MGL冶金Luftverkehrswerte (10.05 %),德國郵政(1.03 %)和德意志銀行(0.4 %),擁用37042名雇員(在2007年3月時統計) 。德國漢莎航空公司和美國的廉價航空捷藍宣布開始發起夥伴關系並購買其19%股份。這是歐洲航空公司第一次購買美國的航空公司股份,因為歐盟和美國開放天空協議是2006年才達成的。
德國漢莎航空公司是主張鞏固在歐洲的航空部門,在2008年購買了奧地利政府持用的奧地利航空多數股權。同年8月28日德國漢莎航空公司與布魯塞爾航空公司聯合,由德國漢莎航空公司將獲得其45 %的股份,布魯塞爾航空公司可以選擇收購剩餘的55 %。在這項目後,布魯塞爾航空公司將計劃加入星空聯盟。

⑵ 古代外國航天航空發展史

衛星發展史

第一章 世界航天發展簡史

探索浩瀚的宇宙,是人類千百年來的美好夢想。我國在遠古時就有嫦娥奔月的神話。公元前1700年,我國有"順風飛車,日行萬里"之說,還繪制了飛車騰雲駕霧的想像圖。外國也有許多有關月亮的美好傳說。
自從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上天以來,到1990年12月底,前蘇聯、美國、法國、中國、日本、印度、以色列和英國等國家以及歐洲航天局先後研製出約80種運載火箭,修建了10多個大型航天發射場,建立了完善的地球測控網,世界各國和地區先後發射成功4127個航天器。其中包括3875個各類衛星,141個載人航天器,111個空間探測器,幾十個應用衛星系統投入運行。目前航天員在太空的持續飛行時間長達438天,有12名航天員踏上月球。空間探測器的探測活動大大更新了有關空間物理和空間天文方面的知識。到上世紀末,已有5000多個航天器上天。有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航天活動,利用航天技術成果,或制定了本國航天活動計劃。航天活動成為國民經濟和軍事部門的重要組成部分。

航天技術是現代科學技術的結晶,它以基礎科學和技術科學為基礎,匯集了20世紀許多工程技術的新成就。力學、熱力學、材料學、醫學、電子技術、光電技術、自動控制、噴氣推進、計算機、真空技術、低溫技術、半導體技術、製造工藝學等對航天技術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這些科學技術在航天應用中互相交叉和滲透,產生了一些新學科,使航天科學技術形成了完整的體系。航天技術不斷提出的新要求,又促進了科學技術的進步。

一、 火箭技術

火箭技術推動了人類航天發展的歷史。

火葯是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火箭是在火葯發明之後中國人發明的。早在公元1000年宋朝唐福獻應用火箭原理製成了戰爭武器,13世紀初傳到外國。傳說在14世紀末,中國有個學者萬戶在坐椅背後安裝47支當時最大的火箭,兩手各持大風箏,試圖藉助火箭的推力和風箏的升力升空。但是一聲爆炸之後,只見煙霧彌漫,碎片紛飛,人也找不見了。為紀念這位世界上第一個試驗火箭飛行的勇士,月球表面東方海附近的一個環形山以萬戶命名。18世紀,印度軍隊在抗擊英國和法國軍隊的多次戰爭中曾大量使用火箭並取得良好的效果。由此推動了歐洲火箭技術的發展。曾在印度作戰的英國人康格雷對印度火箭作了改進。他確定了黑火葯的多種配方,改善了製造方法並使火箭系列化,射程達3公里。這些初期火箭的原理成了近代火箭技術的基礎。

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近代火箭技術和航天飛行發展起來,先驅者的代表人物有前蘇聯的齊奧爾科夫斯基,美國人戈達德和德國奧伯特。

齊奧爾科夫斯基畢生從事火箭技術和航天飛行的研究。在他的經典著作中,對火箭飛行的思想進行了深刻的論證,最早從理論上證明用多級火箭可以克服地心引力進入太空。他建立了火箭運動的基本數學方程,奠定了理論基礎。他首先提出了使用液體推進劑火箭的倡議,經過了短短的30年就實現了。他預想到現代火箭的真實結構,並論述了關於液氫-液氧作為推進劑用於火箭的可靠性,設想用新的燃料(原子核分解的能量)來作火箭的動力。他具體地闡明了用火箭進行航天飛行的條件,火箭由地面起飛的條件,人造地球衛星及實現飛向其他行星所必須設置中間站的設想。他還提出過許多的技術建議,如建議用燃氣舵控制火箭,用泵來強制輸送推進劑,以及用儀器自動控制火箭等,都對現代火箭和航天飛行的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戈達德博士在1010年開始進行近代火箭的研究工作。他在1919年的論文中提出了火箭飛行的數學原理,指出火箭必須具有7.9km/s的速度才能克服地球的引力。他認識到液體推進劑火箭具有極大的潛力,1926年3月他成功在研製和發射了世界上第一枚液體推進劑火箭,飛行速度103km/h,上升高度12.5米,飛行距離56米。
奧伯特教授在他1923年出版的書中不僅確立了火箭在宇宙空間真空中工作的基本原理,而且還說明火箭只要能產生足夠的推力,便能繞地球軌道飛行。同齊奧爾科夫斯基和戈達德一樣,他也對許多種推進劑的組合進行了廣泛的研究。

真正的近代火箭的出現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法西斯德國。早在1932年德國就發射A2火箭,飛行高度達3公里。1942年10月發射成功V-2火箭(A4型),飛行高度85公里,飛行距離190公里。V-2火箭的發射成功,把航天先驅者的理論變成現實,是現代火箭技術發展史的重要一頁。

1945年5月,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前蘇聯俘虜部分德國火箭技術人員,繳獲了幾枚V-2火箭和有關技術資料。在此基礎上,1947年前蘇聯仿製V-2火箭成功。1948年自行設計了P-1 火箭,射程達300公里。1950年和1955年又先後研製成P-2和P-3火箭,射程分別達到500公里和1750公里。1957年8月,成功發射兩級液體洲際導彈P-7,射程8000公里,經過改裝的P-7於1957年10月4日,發射成功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quot;人造地球衛星1號",從而揭開了現代火箭技術新的一頁。前蘇聯由於發射多種航天器的需要,先後研製成功"東方"號、"聯盟"號、"宇宙"號、"質子"號、"能源"號等多種型號的運載火箭,可將100多噸的有效載荷送入近地軌道。

二戰後,美國俘虜了以馮·布勞恩為首的德國火箭專家,繳獲了100餘枚V-2火箭。美國陸軍在布勞恩的幫助下於1945年發射了V-2火箭,1949年開始研究"紅石"彈道導彈,1954年制定人造衛星計劃,1958年2月1日"丘辟特"C火箭成功發射美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美國為發射多種航天器的需要,先後研製成功"先鋒"號、"丘諾"號?quot;紅石"號、"偵察兵"號、"大力神"號和"土星"號等運載火箭。

中國於1960年11月5日第一枚近程火箭發射試驗成功。我國有"長征"號(CZ)系列運載火箭,主要有CZ-1、CZ-2、CZ-3、CZ-4四種基本型運載火箭和CZ-1D、C(CZ-2C)、CZ-2C/SD、CZ-2D、CZ-2E、CZ-2F、CZ-3A、CZ-3B、CZ-4B等幾種改進型。

1990年4月7日,中國CZ-3 運載火箭發射成功美國製造的"亞洲一號"衛星。長征火箭成功地進入了國際商業發射衛星的行列,至今已將27顆外國衛星發射上天。
法國從50年代開始自行研製探空火箭和導彈,並在此基礎上研製"鑽石"號運載火箭。1965年11月至1967年2月,法國"鑽石"號火箭將A-1、D-1人造衛星送入太空。法國積極推動西歐國家聯合發展歐洲航天事業,它是歐洲空間局的主要成員國,並承擔"阿里安"號運載火箭的大部份研製工作。

歐空局正式成員國有比利時、丹麥、法國、聯邦德國、愛爾蘭、義大利、荷蘭、西班牙、瑞典和英國;非正式成員國有奧地利和挪威;加拿大為觀察員國。由歐空局研製的"阿里安"1號運載火箭於1979年12月24日首次發射成功。迄今已研製有"阿里安"1-5號五種基本型和多種改進型火箭。"阿里安"4號為歐空局主要運載工具,至今已發射80餘次,失敗7次,成功率在世界商用衛星運載工具中名列前茅。

日本自1963年開始研製"謬"系列固體運載火箭,共有4代。1970年日本宇宙開發事業團決定引進美國"德爾它"號運載火箭技術,以發展本國的N號運載火箭。1975年9月,日本首次用N-1火箭成功地發射了"菊花"1號技術試驗衛星。1994年試驗成功帶有氫氧燃料裝置的N-2火箭。印度自行研製成功運載火箭系列SLV,ASLV,PSLV和GSLV。2001年4月同步軌道衛星運載火箭GSLV發射成功。

此外,還有英國、義大利、加拿大、印度、巴西、以色列、韓國、朝鮮等國均有利用本國製造或租用他國運載火箭來發射人造衛星的能力。

二、衛星時代

人造地球衛星的計劃設想早在1945年就在美國出現,美海軍航空局已著手研究一種把科學儀器送入太空的衛星,次年美國陸軍航空局在審?quot;蘭德計劃"的一項類似的研究報告中,就有"實驗性環球空間飛行器"的初步設計。隨著現代科學技術和一系列大功率運載火箭的發展,為人造地球衛星的研製和發射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57年10月4日,前蘇聯用"衛星"號運載火箭把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送入太空,衛星呈球形,外徑0.58米,外伸4根條形天線,重83.6公斤,衛星在天上正常工作了三個月。同年11月3日,前蘇聯發射了第二顆衛星,衛星呈圓錐形,重508.3公斤,這是一顆生物衛星,除了利用小狗"萊伊卡"作生物試驗外,還有於探測太陽紫外線,X射線和宇宙線。按照今天的標准衡量,前蘇聯的第一顆衛星只不過是一個伸展開發射機天線的圓球,但它卻是世界第一個人造天體,把人類幾千年的夢想變成現實,為人類開創了航天新紀元。

人造地球衛星出現之後,60年代前蘇聯和美國發射了大量的科學實驗衛星、技術實驗衛星和各類應用衛星。70年代軍、民用衛星全面進入應用階段,並向偵察、通信、導航、預警、氣象、測地、海洋和地球資源等專門化方向發展。同時各類衛星亦向多用途、長壽命、高可靠性和低成本方向發展。80年代後期新起的單一功能的微型化、小型化衛星是衛星發展上的新動向,這類重量輕、成本低、研製周期短、見效快的小型衛星將是未來衛星的一支生力軍。除美、蘇外,中國、歐洲航天局、日本、印度、加拿大、巴西、印尼、巴基斯坦等國都擁有自己研製的衛星。

什麼經過短短的三十多年,航天活動取得了如此迅速的發展呢?除了美、蘇搞空間軍備競賽發射了大量的軍事應用衛星外,主要是人類一開始就非常重視航天技術的應用。航天活動大大擴大了人類知識寶庫和物質資源、給人類日常生活帶來了重大的影響和巨大的經濟效益。航天活動大大推動了現代科學技術和現代工農業的向前發展。

三、空間探測

空間探測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太陽系的起源、演變和現狀;通過對太陽系內的各主要行星及其衛星的比較研究進一步認識地球環境的形成和演變;了解太陽系的變化歷史;探索生命的起源和演變。空間探測器實現了對月球和行星的逼近觀測和直接取樣探測,開創了人類探索太陽系內天體的新階段。

月球探測:月球是地球的唯一的天然衛星,自然成為空間探測的第一個目標。直接考察月球有助於更好地了解地-月系統的起源,月球是未來航天飛行理想的中間站和人類進入太陽系空間的第一個定居點。

美國和前蘇聯自1958年至1976年8月共發射過83個無人月球探測器,其中美國36個,前蘇聯47個。此後,美、蘇再也沒有發射過無人月球探測器。1990年1月日本發射了一顆月球探測器,成為第三個向月球發射探測器的國家。探測器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182公斤)進入大橢圓軌道,在地-月系統中飛行,另一部分(11公斤)在月球軌道上飛行。日本還計劃在1996年2月發射一顆重550公斤(含推進劑190公斤)的月球-A探測器。

月球探測已經實現的主要方式有:(1)在月球近旁飛過或在其表面硬著陸,利用這個過程的短暫時間探測月球周圍環境和拍攝月球照片;(2)以月球衛星的方式獲取信息,其特點是探測時間長並能獲取較全面的資料;(3)在月球軟著陸,可拍攝局部地區的高解析度照片和進行月面土壤分析。

1999年7月31日,為了確證月球上到底有沒有冰,美國"月球"勘探者號進行了飛行器撞擊月球實驗。

行星和行星際探測 人類長期藉助於天文望遠鏡觀測行星表面的細節,發現了土星光環、木星衛星和天王星;運用萬有引力定律陸續發現了海王星和冥王星;藉助於近代照相術、分光術和光度測量技術對行星表面的物理特性和化學組成有了一定的認識。然而人們在地面隔著大氣層觀測行星,已經不能滿足對行星的深入研究。行星和行星際探測器為行星和行星際空間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

自1960年至1978年美、蘇和西德共發射了63個行星和行星際探測器,其中美國23個,前蘇聯38個,西德2個。採用的探測方式有:(1)從行星附近飛過拍攝照片,測定它們的輻射和磁場;(2)在行星表面硬著陸,直接探測行星大氣;(3)繞行星飛行,成為行星的人造衛星;(4)在行星上軟著陸,對行星表面進行細致的分析和探測。1960年3月發射了第一個行星際探測器"先驅者"5號,進入了一條0.8~1.0天文單位的橢圓日心軌道,測量了行星際磁場、行星際粒子和太陽風,探測表明太陽風像噴水池螺旋形噴水圖形;發現地球磁場在向著太陽的一面被太陽風壓縮,另一面至少延伸到500萬公里遠。1962年8月發射的"水手"2號成功地飛過金星,發現金星沒有磁場和輻射帶。1970年8月發射的"金星"7號第一次降落金星表面,探測表明金星表面溫度為475℃,壓力為90±15個大氣壓。多次探測表明金星有稠密的大氣層和厚厚的雲層和頻繁的閃電,發現金星大氣中二氧化碳佔97%,氮氣佔1%~3%,,水氣佔0.1%~0.4%。1964年11月發射的"水手"4號飛過火星,探測表明火星沒有輻射帶和磁場,測量到火星電離層的特性和大氣密度垂直分布,火星表面大氣壓不到海平面大氣壓的百分之一,照片表明火星上的環形山與月球相似。1975年8月發射的"海盜"1號第一次在火星上著陸成功,探測表面火星大氣中塵土含量很高,火星大氣本身二氧化碳佔95%,氮佔2.7%,還有微量的氬、氧和水汽;對火星土壤分析表明,硅佔15%~20%,鐵佔4%,還有少量的鈣、鋁、硫、鈦、鎂、銫和鉀。1973年11月發射的"水手"10號,同水星相會的探測表明,水星有極稀薄的含有微量氬、氖和氦的大氣,只有地球大氣的一萬億分之一;水星表面溫度在510℃~-210℃之間;水星有磁場,強度是地球磁場強度的百分之一,照片表明水星有密密麻麻環形山。1972年2月和1973年4月發射的"先驅者"10號和11號發現木星的輻射帶強度是地球輻射帶強度的10000倍,而且它的脈動磁場延伸到土星附近,發回了木星和土星雲量的圖像,有關土星主外光環很有價值的資料,它們通過小行星帶時沒有受到損害,它們最終將飛出太陽系進入恆星際空間,它們帶有會被地外文明世界理解的信息牌。

為了探索宇宙的奧秘,美歐聯合研製的"哈勃空間望遠鏡"於1990年4月發射升空,這項計劃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十年間進行了10多萬次的天文觀測,觀測了大約13670個天體,向地球發回了黑洞、衰亡中的恆星、宇宙誕生早期的"原始星系"、慧星撞擊木星以及遙遠星系等許多壯觀圖像,為近2600篇科學論文提供了依據。這是人類空間天文觀測工作的一個里程碑。

1997年7月4日,美國"探路者"號火星探測器在火星表面安全著陸,並釋放出一輛火星?quot;漫遊者"號,第一次拍攝到火星的彩色三維立體圖像,傳回地球大量的火星表面的照片。

四、載人航天

載人航天在航天活動中佔有重要位置。盡管航天器攜帶裝置精確、靈敏度高、能自動觀察、操作、儲存、處理數據,但它們不能代替人的思維。初期載人航天器一方面研究航天技術,另一方面進行生物學和醫學試驗,研究航天員在長期失重條件下的反應,航天員在密閉艙中的工作能力,航天器對接時和走出航天器時的人的生理反應。
前蘇聯自1961年4月到1970年9月共發射了17艘載人飛船("東方"號6艘、"上升"號2艘?quot;聯盟"號9艘)。1965年3月航天員在"上升"號上第一次走出飛船,1966年1月兩艘"聯盟"號飛船第一次在軌道上交會對接,並實現兩個航天員從一艘飛船向另一艘飛船轉移。1971年到1982年發射了7艘重量為18~20噸的"禮炮"號空間站,截至1985年還發射了27艘載人飛船("聯盟"T號、TM號)和25艘無人飛船("進步"號)用作天地往返運輸系統。1986年發射了"和平"號空間站,這是未來永久性空間站的核心艙,將於90年代建成由7個艙組成的大型空間站。俄羅斯計劃21世紀前期發射無人和載人火星飛船以及建立載人月球基地。設計壽命為五年的"和平號"空間站運行了十五年,於2001年3月23日13時59分安全地墜落在南太平洋海域。

美國自1961年5月至1966年11月發射了16艘載人飛船("水星"和"雙子星座")。"水星"和"雙子星座"計劃是載人登月飛行目標"阿波羅"計劃的頭兩個階段。1965年6月"雙子星座"飛船上的航天員第一次步入太空,1966年3月"雙子星座"-8號和"阿金納"飛行器在軌道上第一次成功地實現對接,此後,"雙子星座"飛船系統進行過多次交會和對接。1967年至1972年共發射了14次"阿波羅"飛船(其中3次無人飛行,3次載人繞月飛行,6次載人登月飛行,12名航天員登上月球)。1973年發射了"天空實驗室"並和"阿波羅"飛船進行過對接。1969年尼克松政府宣布70年代研製載人太空梭,1984年裡根政府宣布90年代建立永久性載人空間站。
1993年9月美俄二國達成協議,合作建造一個有16國參加的國際空間站,2006年完成。2001年5月,美國宇航發燒友蒂托進入國際空間站俄羅斯艙遨遊8天,成為地球旅客航天游第一人。

另一方面,美國和俄羅斯關於載人火星飛行的計劃正在悄悄進行之中。二、三十年以後,人類就可能登上紅色的行星--火星。
1999年11月20日,長征二號乙火箭發射"神舟號"無人試驗飛船上天,11月21日飛船順利回收,我國航天技術實現了歷史性的跨越。中國航天員遨遊宇宙的日子已經不遠了。

第二章 中國航天發展簡史

一、 中國是火葯和火箭的故鄉

自古以來,人類就嚮往著飛向太空,遨遊宇宙。這個美好的理想,到了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才變成現實。一九五七年蘇聯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上天,揭開了航天活動的序幕。

這以後的二十多年中,世界各國把數以千計的各種航天器送往宇宙空間,航天技術迅速從科學技術試驗進入實用和商品化階段,它在經濟、科學、文化、軍事上取得的巨大社會效益,使航天工業成為世界上發展最快的新興產業之一。

我們偉大祖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我國古代發明的指南針、造紙、印刷術、火葯,對世界文明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國,還是古代火箭的故鄉。在宋朝,我國就製成了用火葯推進的世界上最早的火箭。

我國古代火箭的推進系統,是在竹筒或紙筒中裝滿火葯,筒上端封閉,下端開口,筒側小孔引出葯線。點火後,火葯在筒中燃燒,產生大量氣體,高速向後噴射,產生向前推力。這就是現代火箭發動機的雛型。作為武器用的古代火箭,箭桿的頂端裝有箭頭,起殺傷作用;尾端裝有箭羽,起穩定飛行作用。這種古代火箭的工作原理和基本結構,為現代火箭的設計和製造,提供了寶貴的啟示。

我國明朝發明的一種武器「一窩蜂」火箭,一次能發射32支火箭,殺傷力較大,當時已經用於戰爭。明朝發明的另一種用於水戰的武器「火龍出水」,達到了更高的技術水平。「火龍」有龍身、龍頭和龍尾。龍體內裝有神機火箭數枚,龍體外周裝有4個火葯筒。發射時,先點燃龍體外的4個火葯筒,推進「火龍」飛行,繼而點燃龍體內的數枚火箭再度加速。通過多枚火箭聯用和「兩級」火箭接力。火箭可在水面上飛行數里遠。我國古代這種「多能」火箭的設計思想,是很富有創見的。幾百年後,俄國科學家齊奧爾科夫斯基提出了火箭列車原理,建立了現代多級火箭的理論基礎。這說明,現代火箭技術淵源於古代火箭。在人類漫長的航天征途中,古代火箭佔有重要的歷史地位。

在我國古代,不僅有嫦娥奔月的美麗神話,有《山海經》、《帝王世紀》上記載的「飛人」、「飛車」的傳說,而且有勇於試驗空中飛行的開拓者。據傳,在明朝(十四世紀末),有一位稱「萬戶」的學者,用幾十支火箭捆綁在椅子後面,自已坐在椅子上,手拿兩個大風箏,叫人把火箭點燃,使自己飛上天去。「萬戶」的試驗雖然失敗了,但他表現了驚人的膽略和非凡的預見。為了紀念這位世界上火箭飛行的先驅,蘇聯科學家把月球背面的一個環形山命名為「萬戶火山口」。

我國古代火葯、火箭技術的發展,其時間之早,技藝之高,在世界各國遙遙領先。十三世紀之後,隨著商船的往來和蒙古族的西征,火葯、火箭技術才逐漸傳入歐洲,並對後來西方的文明與進步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二十世紀初,在歐美科學家的努力下,現代火箭技術在理論上有了重大突破。當蘇、美開始發展導彈、火箭技術的時候,處在戰爭狀態下的舊中國,戰火連年,國民經濟遭到嚴重破壞,千瘡百孔。科學技術力量十分薄弱,人員研究場所、設備、儀器和資金極端缺乏,一些新發展的科學技術完全無法進行。對於發展現代火箭技術,更無從談起,總而言之在尖端技術方面,舊中國給我們留下的完全是一張白紙。

新中國的誕生,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為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道路。

自一九五六年以來,我國人民在中國共產常的領導下,堅持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創建和發展了自己的航天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它充分體現了中國人民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志氣和能力。

二、 新中國航天事業的創立和發展

在五十年代中期,根據國防建設的需要,黨中央、國務院決定發展我國的導彈事業,並以國防科研、工業機構為主,重點發展彈道式地地導彈,以建立我國獨立的戰略反擊力量,也為發展運載火箭技術打下物質技術基礎。另一方面,以中國科學院為主,首先以研製探空火箭開路,開展高空探測活動,同時開展人造地球衛星有關單項技術的研究和測量、試驗設備的研製,為發展我國航天器技術和地面測控技術作了准備。到了六十年代中期,隨著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及其運載火箭研製工作的全面開展,這兩條戰線的工作開始結合起來,整個航天工程體系集中到國防科研、工業部門,在國家的統一規劃、統一指揮下,航天技術便以更大的規模、更快的速度向前發展。

(一) 下決心發展火箭技術

五十年代,世界上幾個主要大國已經進入了所謂「原子時代」和「噴氣時代」,航天技術也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而當時我國還處在帝國主義的封鎖、包圍和威脅之下。我們要不受人欺負,就必須擁有現代化的武器裝備。我們這樣一個大國,靠購買武器來支撐國防是不可能的,而且也擺脫不了受制於人的被動局面。因此,在制定十二年科學規劃中,國家把國防現代化建設擺在突出的地位,把火箭和噴氣技術、電子計算機等列為國家的重點發展項目。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和其他中央領導人,專門聽取了我國一些著名科學家的意見。如一九五六年四月,周恩來總理曾主持中央軍委會議,聽取了剛回國不久的火箭專家錢學森關於在我國發展導彈技術的規劃設想。黨中央果斷作出了發展導彈技術的決策。一九五六年四月,國家成立了航空工業委員會(簡稱航委),聶榮臻任主任,黃克誠、趙爾陸任副主任,王士光、王凈、安東、劉亞樓、李強、錢志道、錢學森等為委員,負責領導我國導彈和航空事業的發展建設。五月,周恩來總理主持中央軍委會議,討論了聶榮臻主任代表航委提出的《建立我國導彈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見》,確定由航委負責組建國防部導彈管理局(國防部第五局)和導彈研究院(國防部第五研究院)。

一九五六年十月八日,我國第一個導彈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簡稱國防部五院,錢學森任院長),正式宣布成立。這是我國導彈、航天事業奠基的歷史性紀念日。

國防部五院成立之後,我國導彈、火箭技術究竟選擇一條什麼樣的發展道路,聶榮臻副總理在向中央的報告中指出:我國導彈的研究,採取「自力更生為主,力爭外援和利用資本主義國家已有的科學成果」的方針。一九五六年十月十七日,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批准了這個方針。這就是國防部五院的建院方針。三十年中,在這個方針的指引下,我國導彈、航天事業戰勝了重重困難,不斷發展壯大,走出了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發展道路。

為了縮短我國導彈技術起步階段的摸索過程,我國政府曾就建立和發展我國導彈技術同蘇聯政府舉行談判,蘇方只同意接收50名火箭專業留學生和提供兩發供教學用的P-1模型導彈(即蘇聯仿製的德國V-2導彈),以及相關的資料和設備,也派來專家。大多數蘇聯專家熱情幫助,在導彈的仿製和研製基地建設中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1960年,中蘇關系惡化,赫魯曉夫背信棄義,撕毀合同,撤走全部專家。但這更激起了我國導彈研製人員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的精神,做好仿製P-2導彈的工作。

1960年9月,在祖國的地平線上,飛起了我國自己製造的第一枚導彈。這是我國運載工具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從此,中國有了自己的近程導彈。這是打基礎、上水平的階段。六十年代中期,航天事業在奠定基礎之後,進入了從仿製到自行研製,從初級向高級發展的階段。

一九六四年六月,我國第一個自行設計的中近程火箭成功地進行了發射試驗,揭開了我國導彈、火箭發展史上新的一頁。一九六六年十月,用我國獨立設計生產的中近程導彈投擲國產原子彈,進行兩彈結合試驗,獲得圓滿成功,標志著我國導彈核武器的發展進入成熟階段。

在我國自行設計的中近程導彈試驗成功之後,我們不失時機地展開多種新型火箭的研製,突破了很多關鍵性技術。一九七O年、一九七一年,我國獨立研製的兩級中遠程火箭和第一枚遠程火箭相繼進行飛行試驗,取得基本成功。八十年代第一個年頭的春天,我國的遠程火箭從西北導彈發射基地呼嘯而起,劃破萬里長空,准時正點精確命中南太平洋海域目標。這次發射的圓滿成功,標志著我國大型液體燃料火箭技術已經達到國際水平。

與此同時,我國固體燃料火箭的研製也在迅速進展。一九八二年十月,我國首次成功地進行潛艇水下發射固體燃料火箭。一九八八年九月,我國又成功地進行了一次核潛艇水下發射固體火箭的試驗。在公海上進行的這兩次成功發射表明,我國現代火箭技術取得重大突破,產生了一個質的飛躍。潛艇水平發射火箭技術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一項新技術。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數幾個國家掌握了這種新技術。另一方面

⑶ 空姐制服的相關歷史

空姐制服:從性感到典雅
齊膝長筒靴在20世紀60年代開始流行,因為那個年代特別注重美腿。再搭配上熱褲,這樣的絕配估計是沒有任何制服能夠媲美的,這種制服當時受到了大眾以及西南航空公司的追捧,風靡一時。
當時美國西南航空公司的座右銘就是「性感才是最賣座的」,空姐們的穿著也相當符合這個座右銘,是眾所周知的「愛的航班」。西南航空公司曾經一度抵制僱用男性空乘人員,直到1980年打輸了一件集體訴訟案才開始僱用男性空乘人員。
由於當時的社會越來越適應裸露的性感,所以在20世紀70年代的德國康多爾航空公司,空姐的制服往往都是無袖的。
20世紀80年代起性感逐漸沒落,取而代之的是高雅、專業的美。
國內叫空姐,國外變「空嬸」
對於國內外航空公司的航班都坐過的人來說,普遍會有一種感覺:國內的空姐普遍年輕漂亮,而國外的空姐,特別是歐美國家的空姐,很多隻能稱作「空嬸」。
實際上,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國外空姐的地位近乎於明星:身材苗條勻稱,穿著定身製作的制服,戴著白色帽子和白色手套,在眾人的注目下昂首闊步走上飛機。連她們的私生活也備受關注。1958年,100人只有3至5人能夠受聘。這意味著在空中提供服務比進哈佛大學更難,哈佛大學錄取率為15%。

不過,隨著國外航空業的發展,飛機早已成為一種極其普通的交通工具。國外的空姐已不再是吸引旅客的「招牌」。因此,在空姐的選擇上,國外航空公司顯得比較務實,不再局限於年輕貌美的空姐。航空公司認為年紀大點的空姐更能為旅客帶來「恰當」的服務。
而在國內,航空業發展的時間相對短暫,雖然現在國內空乘這一職業已經不像多年前那樣被人認為是很高檔的,但沖著相對殷實的待遇,還是有很多人趨之若鶩,供大於求必定使甄選條件不斷加碼。國內空姐多貌美便不足為奇。

⑷ 請問航空母艦工作人員7種顏色制服誰先發明的

是美國人發明的 而且是二戰之後

⑸ 南航空姐制服顏色有什麼區別

乘務長為天青藍色,乘務員為玫粉紅色。中國南方航空空中乘務員(空姐)的制服正式啟用於2006年,為南航歷史上的第四套制服。

這套制服由法國設計師Stephane Soh(史提浦·蘇)設計,內容包括夏裝、春秋裝、冬季大衣和圍裙多個款式,品種包括西裝、襯衣、馬甲、褲子、外套、風衣等。制服採用兩種基調色,其中,乘務長為天青藍色,乘務員為玫粉紅色。

(5)荷蘭航空制服演變歷史擴展閱讀

新中國成立後,屬於軍管的民航空姐服裝色彩和款式都比較朴實,1980年中國民航從空軍分離出來,國內空姐開始穿著統一制服,而這套「小燕尾」就是當時民航部門全國統一的空姐制服。「直到1992年中國民航體制改革,航空公司獨立出來後,南航才真正擁有自己的空姐制服。

1992年以寶石藍為主色的新空姐制服取消了『小燕尾』。隨著航空運輸不斷向老百姓開放,坐飛機的普通市民越來越多,對空姐的服務要求也越來越高,空姐制服也必須便於工作。上世紀80年代是墨綠色、1992年是寶石藍、1997年是大紅色、2006年是玫瑰粉色。

⑹ 航空公司乘務員制服與傳統漢服的異同

空乘職業裝與傳統服飾差別在於款式、不同顏色不同,但是它們的共同點都是很美。
因為空乘人員的職業環境較為特殊,因此其著裝也需要為飛行安全和服務乘客所考慮,盡量簡潔干練,便於行動。而漢服主要是由衣衫、裙、褲、袍組成,衣制的主要特點有:圓領、交領、對襟直領、交領齊腰襦裙 、齊胸襦裙。
漢服是經過我們在歷史傳統、文化環境中,按照我們特有的生活方式和審美觀念結合經濟條件和生產水平,創造出來的具有鮮明名族特色的服飾。
無論是漢服還是空乘制服都弘揚了優秀的傳統文化以及引領了時尚潮流,傳承中華民族服裝特色和美學風格,呈現出了時尚氣息濃厚的傳統文化之美。

⑺ 航空公司制服與傳統漢服的異同

傳統漢服是我國文化的體現,而航空公司制服是指各個公司所在的地域不同而規定的。
漢服是代表著我們國家的服裝歷史和我們國家的在文化上面的傳統,而我們現在看到的漢服並不是真正意義上面的我們國家的傳統的漢服。空乘是兩道拐杠,三道直杠的是副駕駛,四道直杠的是機長,當然有的時候副駕駛也可能是四道直杠。白襯衣,駕駛員肩章三杠以上才能開民航航線運輸機,兩杠一杠都是學員,空乘統統兩杠。

⑻ 誰知道這是哪家航空公司的制服

春秋航空的制服。
春秋航空:春秋航空的空乘制服融合了春秋航空企業色的設計風格,體現出具有中國特色的新一代航空極具生命力的企業文化精神。襯衫採用中式立領,暗門襟和七分袖造型,體現出女性端莊、怡靜的精神面貌。馬夾和外套採用斜襟滾細邊的製作工藝,精美而富有動感,西式「公主線」的裁剪分割方式使服裝穿著得體、大方,富有女性的韻律美,整個系列採用中式「雲」型盤扣作點綴,象徵著春秋航空公司蒸蒸日上、翱翔長空的企業形象。

⑼ 盤點各國航空制服,哪個是最美麗的風景

如今這個時代各行各業都開始要求制服上班了!要說最好看的制服除了我們的軍裝之外就是航空制服了吧!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各國的航空制服!並評出我認為的漂亮的制服前三名!

首先這各個國家的航空制服都代表了各國的文化和審美!比如歐美國家的航空制服都偏熱情紅火,而我們亞洲地區各國的航空制服都比較氣質典雅。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景,以下純個人審美觀點!

第三名:大韓航空制服!

不得不承認韓國航空制服更新的周期是真的短啊!一年多就換一套制服!而且都很好看,有一種亞洲獨有的柔美感!可能是韓國時尚潮流影響的原因吧,韓國航空的制服也是緊跟時尚潮流!

別的國家航空做宣傳都是傳統的發廣告什麼的,而大韓航空不一樣!他們請男團super M宣傳,還做成mv!真的非常跟潮流了!

⑽ 為什麼飛行員的制服一定要穿正裝

這跟飛機的歷史有關吧,在1930年以前,飛行員是不怎麼穿制服的,一般都穿的是一戰時候發的,軍隊的制服,就是那種前面有包的那種皮質飛行夾克帶防風眼鏡的頭盔。

在30年以後,飛機從軍事運用到民事中,在泛美隨著民航的不斷興盛,航空覺得應該換個思路,就將飛行員分發類似於海員航長的制服。這種制服挺拔,好看,高逼格,給人一種專業性的感覺。

制服穿上去顯得人精神,同時自己穿正裝,對自己心理也是一種暗示要正式同時也看著好看,招人喜歡何樂而不為?

與荷蘭航空制服演變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羽絨服要乾洗怎麼清洗 瀏覽:956
青衣裡面裙子 瀏覽:28
裙子裡面我穿了牛仔褲 瀏覽:536
淘寶網購物韓國進口童裝 瀏覽:612
男生么女生裙子地下秘密 瀏覽:421
羽絨服手洗如何清洗 瀏覽:768
荷葉袖搭配什麼褲子 瀏覽:34
舒適又好看的打底褲搭配 瀏覽:892
如何強行制服 瀏覽:398
男主女裝女僕 瀏覽:561
怪物獵人世界睡眠是校服 瀏覽:720
羽絨服內襯鑽如何處理 瀏覽:554
穿校服戴紅領巾參加 瀏覽:802
白色校服上面的油漬怎麼好洗 瀏覽:351
中山八童裝過年幾號放假 瀏覽:534
去女裝貨源去哪個網站 瀏覽:734
羊大衣怎麼搭褲子 瀏覽:33
英國校服哪裡買 瀏覽:660
gxg皮帶男多少錢 瀏覽:288
潮牌牛仔褲叫什麼 瀏覽: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