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美食不可辜負的前一句是什麼
活著,唯有愛和美食不可辜負。
原句應該是:唯有美食與愛不可辜負。出自間沙《舌尖上的上海》。
生活里的驚喜,來源於你踏踏實實的熱愛著它以及融入了它以後對它的理解。 在一個不擁擠不喧囂沒有吵鬧的周末,上街買菜回家淘米開火,可以穿著旗袍踩著拖鞋系著圍裙下廚房,是一件美麗而浪漫的事情。食物和你的戀人一樣,唯有真心與用心烹制,才有齒間留香的餘味。
全天下的好女子和好男子,都應該在炊煙和炒鍋前熨過,知道生活是一件嚴肅且慵懶的事情,你的食物,養育著你的心肝脾肺,它是什麼樣的,你就是什麼樣的。
唯有美食與愛,不可辜負。
享受生活的簡單,享受生活的愛與美食:
慢慢享受生活中簡單的製作,鍋碗瓢盆中隱藏著最朴實的樂章,在肉蔬中尋找對生活的熱情,老鐵,你還沒老呢!擺脫對生活熱情一點,不難的。或許可以自製一個披薩,只需要兩個雞蛋幾篇火腿,你就會吃到最棒的美食。
想一想麵包上面黃色的切達乾酪,點綴的楓糖培根,新鮮的荷包蛋,還有與蔥花並存的辣椒醬。一塊耐嚼卻稍硬的餅,濃濃的麥香看起來十分可口,上面正在融化的馬蘇里拉乳酪和帕瑪僧奶油醬,再加上一點點鄉村火腿碎丁讓人流連忘返。
⑵ 《近代中國女裙款式變化淺析〉
已解決
大家可以給些關於旗袍的資料嗎?
懸賞分:0 - 解決時間:2006-10-15 17:17
關於旗袍的樣式,以及展現女性的線條之美的一些介紹,最好外加圖片
提問者: 啊好好玩 - 助理 三級
最佳答案
旗袍作為袍服大家族中的一員,其發源有人認為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深衣。深衣自春秋戰國至漢代曾為時人所重,後世的袍服或與深衣有著一定的淵源關系。事實上,深衣與袍服頗有差異,前者上下分裁,效果相當於把上衣下裳連成一體;袍服則不分上下,基本失去了上衣下裳的意義,後來袍服逐漸被接納為一種穩定的服飾式樣,與上衣下裳的服制並行不悖。袍服自漢代被用於朝服,起始多為交領、直據,衣身寬博、衣長至附、袖較肥闊,在袖口處收縮緊小,臂肘處形成圓弧狀,稱為「袂」,或稱「牛胡」,古有「張袂成蔭」之說。袍服式樣歷代有變制,漢代深衣制袍,唐代圓領襇袍,明代直身,都是典型的寬身長袍,穿著者多為知識分子及統治階層,久而久之蔚成風尚。袍服因而代表的是一種不事生產的上層人士及文化人的清閑生活。服飾上目砩來笈邸0�虜┐��鸞コ晌�性�厙�率撾拿韉囊恢窒笳鰲?
流行於少數民族地區或游牧民族的袍服,一般都較為緊窄合體,以利於騎射或其他激烈活動,這種服式多採用左衽、窄袖,袍身比較適體。歷史上,漢族人民也曾多次採納這種窄身合體的袍服樣式,趙武靈王所推行的胡服騎射就是比較典型的事例。唐代的胡服也風行一時,胡服在唐開元、天寶年間與胡妝、胡騎、胡樂同為時人趨奉,可算異域文化一次大面積的流行範例,屬於長安街頭當年的「舶來品」。在遼、金、元及清朝等少數民族政權統治時期,合身的袍服都曾一度扮演著服飾的主角,雖然又都經歷或表現出變得寬博的過程或趨勢。清代由於歷時最長且較穩定,故袍服可視為典型服飾。
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世祖率兵入關,定都北京,繼而統一全國。隨著政權的初步穩固,開始強制實行服制改革,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雉發易服浪潮,律令之嚴性命攸關,有「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之說。至此傳統的冠戴衣裳幾乎全被禁止穿戴,相傳千年的上衣下裳的服飾形制只被保留在漢族女子家居時的著裝中。慶典場合不分男女都要著袍,各類袍服名目繁多,有朝袍、龍袍、蟒袍及常服袍等之分。從字義解,旗袍泛指旗人(無論男女)所穿的長袍,不過只有八旗婦女日常所穿的長袍才與後世的旗袍有著血緣關系,用作禮服的朝袍、蟒袍等習慣上己不歸為「旗袍」的范疇。清朝統治者強調滿語騎射,力圖保持其固有的生活習俗和穿著方式,一方面要用滿族的服飾來同化漢人,同時又嚴禁滿族及蒙古族婦女仿效漢族裝束,從頂治、嘉慶年間屢次頒布的禁令中,滿族女子違禁仿效漢族婦女裝束的風氣之盛,可見一斑。至清後期,亦有漢族女子效仿滿族裝束的。滿漢婦女服飾風格的悄相交融,使雙方服飾的差別日益減小,遂成為旗袍流行全國的前奏。
清朝後期,旗女所穿的長袍,衣身為寬博,造型線條平直硬朗,衣長至腳踝。「元寶領」用得十分普遍,領高蓋住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綉以各色花紋,領、袖、襟、據都有多重寬闊的滾邊。至咸豐、同治年間,鑲滾達到高峰時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邊鑲滾,以至幾乎難以辨識本來的衣料。旗女袍服的裝飾之繁瑣,幾至登峰造極的境地。此時的清王朝正搖搖欲墜難以為繼,清廷內外交困,國力式微。帝國主義的堅船利炮攻破了清朝封閉的國門。為挽救危亡,清廷洋務派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救國方略,派遣大批留學生到國外學習,軍隊也改練新軍。在中國學生和軍人中最先出現了西式學生的操衣、操帽與西式軍裝、軍帽。洋裝的輸入,提供了評判美的另一種參照系,直接影響社會服飾觀念的變更。日後旗袍演化為融貫中西的新式款型,其受西方影響的改變可說即是由此開端。
1911年辛亥革命風暴驟起,推翻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為西式服裝在中國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礙,同時也把傳統苛刻的禮教與風化觀念丟在了一邊,解除了服制上等級森嚴的種種桎桔。服裝走向平民化、國際化的自由變革,已經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傳統沉重的負擔。由於滿族統治政權的消亡,旗袍此時穿著者甚少。西式中式裝扮熙熙攘攘紛繁並處。舊式的旗女長袍既被摒棄,新式旗袍則在亂世妝扮中開始釀成。
此時的時裝流行中心早已由蘇、揚移至上海。商埠開放的上海華洋並處,五方雜居,成為十里洋場奢靡繁華之地。上海又是婦女尋求解放的重鎮。傳教士、商人、革命黨人競相創辦女學,掀起了一股女權運動浪潮,尋求解放的社會大氣候盪滌著服飾妝扮上的陳規陋習。服裝裝飾一掃清朝矯飾之風,趨向於簡潔,色調力求淡雅,注重體現女性的自然之美。旗袍最初是以馬甲的形式出現,馬甲長及足背,加在短襖上。後將長馬甲改成有袖的式樣,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雛形。據說得風氣之先的上海女學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作俑者。當時的女學生作為知識女性的代表,成為社會的理想形象,她們是文明的象徵、時尚的先導,以至社會名流,青樓女子等時髦人物都紛紛作女學生裝扮。30、40年代是旗袍的全盛期,其基本廓形已臻於成熟。產生於辛亥革命後,北伐戰爭時期始漸流行的新式旗袍,有別於旗女的長袍。30年代後期出現的改良旗袍又在結構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為稱身合體,這在以後的章節中將會詳細介紹。旗袍雖然脫胎於清旗女長袍,但已遇然不同於舊制,成?為兼收並蓄中西服飾特色的近代中國女子的標准服裝。
旗女與漢女的著裝
作為女性著裝的旗袍,與旗女有著密切的關系。所謂旗女,是指旗人家庭中的女性成員;旗人,則是清代對被編入八旗的人的稱呼。清代八旗的成分以滿族為主體,融合了漢族與蒙古族等其他民族在內。八旗中除清朝皇族愛新覺羅的宗室、覺羅以外,還包括八旗滿洲、八旗蒙古和八旗漢軍。八旗漢軍和八旗蒙古分別由歸附的漢人和蒙古人構成。清初八旗漢軍有26萬之眾,是八旗滿洲、八旗蒙古之和的3倍。因此,旗人不僅是滿族人,還可以是蒙古族或漢族人。這樣,把旗袍定義為滿族人所穿的服裝也就有失准確了。滿族是生活在北方的少數民族,擅長漁獵並四處游牧,他們所穿著的袍四面開權,有扣絆束腰帶,脫卸方便又保暖,非常適合他們的生活方式。後來歸附於他們的漢人和蒙古人也採用了這種服式。明末清初八旗制度逐步確立,旗人的袍服有所變化發展,與滿洲早期的樣式也有所不同,這時旗女所穿的袍可說是旗袍真正的?前身,到民國才成為現代意義上的旗袍,稱為新旗袍或新式旗袍。旗女的袍裝與漢族婦女的兩截裝束,在清初有著明顯差異。
滿族入關後成了統治者,曾強令漢人剃發易服,但是強制性的服飾同化政策非但沒有達到預期目的,反而激起漢人強烈的反抗。為了緩和矛盾,清政府不得不採納了明朝遺臣金之俊的「十不從」。其中有:「男從女不從」、「生從死不從」、「倡從優伶不從」。「仕宦從而婚姻不從」等數條,才使漢族婦女得以繼續穿著顯示本民族氣節的服飾,而戲裝、結婚禮服、死殮喪葬服也同時被允許保恃明代式樣。在清代前期一直沿續到中期,旗女著裝與漢女著裝呈現出涇渭分明的特色。
當時區分旗女與漢女的裝扮主要有三點:一看發髻。旗女梳旗髻,即兩把頭、叉子頭或一字頭,因其中插入架子使之呈雙角扁平狀,故又稱「架子頭」。這種假髻到咸豐以後更為誇張高聳,演變成為「達拉翅」,被漢人稱作「旗頭」。漢女則梳平髻,喜戴黑絨布帽和遮眉勒,發型低矮而貼體,更顯其低眉順眼的含蓄氣質。
二看著裙還是著袍。旗女穿袍,袍是她們最重要也最普遍的服飾。袍裡面穿褲,禮服袍還要加馬蹄袖和繁復的裝飾與附件。八旗婦女從不穿裙,即使把貴婦朝服中的朝裙算作裙的話,也還是極少有機會穿著的。八旗婦女一般在隆重場合穿禮服袍,包括朝服、吉服和行服,而日常則穿便服袍,包括旗袍的原身--襯衣和氅衣。襯衣圓領右衽,捻襟直身平袖,無開襟,有五個紐,衣長掩足。袖分有袖頭和無袖頭兩類,面料以絨綉、織花、平金為多,周身加以邊飾,常穿在裡面。夏季襯衣可單穿,秋冬加有皮棉。氅衣穿在襯衣外面,與襯衣類同,只是左右開禊至腋下,開禊頂端飾以雲頭,且裝飾較為華麗考究。邊鑲和紋飾繁復精細,還綴有花邊、花絛子、狗牙兒。氅衣多穿於正式場合。清代文康的《兒女英雄傳》中就有許多關於旗女這種袍裝打扮的文字描寫,如:「只見那太太穿一件魚白的百蝶襯衣兒,套一件絛色二個五幅捧壽織就地景兒的氅衣兒,窄生生的領兒,細條條的身子,周身絕不是那大寬的織邊綉邊,又是甚麼豬牙絛子,狗牙絛子的,胡鑲滾作,都用三分寬的石青片金窄邊兒,拓一道十三股里外拄金線的絛子,正卷著兩折袖兒;頭上梳著短短的兩把頭兒……。」
而與旗女相反,漢女穿裙,從不穿袍,她們仍沿襲舊時的上衣下裳制。上著衫祆下著裙或褲,上下衣不連屬。穿裙是漢族婦女的一大特點,清代漢族女裙種類繁多,如百褶裙、鳳尾裙、月華裙、馬面裙、襇干裙等。裙前後有裙門,裙內穿褲,也有青樓女子或獨處家中時不穿裙只穿褲的。《兒女英雄傳》中寫道:「忽見旁邊兒又過來了個年輕的小媳婦子,穿一件享肩貼背,鑲大如意兒、水紅里子、西湖色的濮縣綢的半大夾襖兒,並不穿裙子,露出半截子三鑲對靠青縐縐散腿褲兒褲子;腳下一雙過橋高底大紅緞子小鞋兒;……」漢族女子婚嫁時穿紅喜裙,上配石青或大紅綉花襖褂,鳳冠霞帔,沿襲舊制。
三看鞋。由於旗女無纏足陋習,她們穿寬大的高底旗鞋。木製高底位於鞋底中部,因形似花盆、馬蹄,又被稱為「花盆底」、「馬蹄底」。而漢女則個個「三寸金蓮」,著小巧精緻的綉花弓鞋,高底則位於鞋的後部。
旗袍與上襖下裙的裝式在總體風格上區別明顯。首先,旗女的旗袍上下一體,線條流暢,漢女的上襖下裙分割線多,富節奏感;旗袍緊窄合體顯露腰身,而上襖下裙卻異常寬肥,竭力將女性曲線掩藏於寬衣大袖之下,集中反映了宋明理學「存天理滅人慾」的一面;旗袍更易使穿著者顯得長身玉立。?其次,旗袍的審美趣味中心在上面,而襖裙的趣味就顯然在下面了。穿高底鞋加之袍長及地,將旗女腰線抬高,下肢拉長,重心也隨之上移;而肥大至膝的襖衫則將漢女腰線降低,拉長了上身,重心隨之下移。基於民族文化的差異,旗人重頭而輕腳,假髻雖然誇張高聳,天足卻被掩蓋於袍擺之下。相反,漢文化傾心於「纖纖作細步」,「三寸金蓮」倒是無論如何要露出裙擺的。簡約的小髻,肥大平直的衣裙更容易將觀者的注意力吸引到足下,這就是漢人的重腳而輕頭了。
旗袍與襖裙在具體形制上也存在許多差異,例如旗袍有一字襟、缺襟等種種斜襟,禮服上還有馬蹄袖,襖裙卻多為對襟;襖衫上戴領抹,沿用本族的交領,而旗袍在最初則無領,只戴領巾兌,直到清末才有旗袍立領,而且也非交領。在裝飾配伍方面,旗袍原本是相當簡朴的,入關後慢慢朝繁復的方向發展,甚至大大超過漢女的襖裙,鑲、滾、嵌、綉、盪、貼、盤、釘樣樣俱全(這在漢女襖裙上也能見到),而且許多正式禮服袍均有接袖和箭袖,使整隻袖被分成數段,每一段的圖案風格、色彩和面料都截然不同,這是漢裝所沒有的。
旗女與漢女著裝存在的差異,歸根結底反映了異族文化間的差異。內斂型的漢文化造就了上襖下裙,而外向的八旗文化則產生了旗袍。在兩種服飾截然對立的時期,也是兩種文化撞擊的年比。然而,正如文化之間的沖突會逐漸磨合化解,旗漢服飾的差異也並非不可調和。清王朝統治穩固後社會趨於安定富足,民族融合在不知不覺中進行。即使是禁令也禁不住旗袍變得寬身大袖,襖褂變得越來越長,類似於袍。清中期時旗女與漢女著裝的界限已不再那麼明確,晚期更是互借互用。旗袍採用漢族的吉祥紋飾以及刺綉工藝,袖上也出現類似半臂的深色裝飾。有穿著長坎肩的漢女,也有穿袍身極短露出雙腳的旗女。同一時期的旗漢服裝也會反映同樣的時興做法和裝飾手段。總之,旗女與漢女的著裝已由初期的對立走向了融匯交合。
旗人之袍與旗袍
旗袍不是一個固定的形式,而有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把旗袍視為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雖看似無大錯,卻難免有望文生義之嫌。旗袍的內涵要比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豐富得多。
清代的旗人之袍包括男袍和女袍,而旗袍卻僅指女袍。民國男子們所著袍衫即使仍帶清代遺風,也不算旗袍。旗人之袍中有冠服袍和一般日常穿的袍,冠服袍有龍袍、蟒袍、常服袍和行袍,按級別等差穿用。一般男子的袍,初期尚長,順治未減短至膝,不久又加長至腳踝。中後期流行寬松式,袖子有一尺余長的。甲午、庚子戰爭之後,受適身式西方服式的影響,男袍的款式也變得越來越緊瘦,長蓋腳面,袖僅容臂,形不掩臀。穿了這種袍,連蹲一蹲身子都會把衣服撐破。《京華竹枝詞》有「新式衣裳誇有根,極長極窄太難論,洋人著服圖靈便,幾見纏躬不可蹲」的描述,反映了清末男袍的時尚趨向。
清代旗女之袍與男袍差別不大,主要是服飾圖案上的差異。旗女之袍本身的發展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的旗女之袍較為瘦長緊窄,袖口亦小,裝飾簡單,原因是旗人重騎射,所著之袍要與生活方式相適應。第二階段的旗女之袍變得寬肥,裝飾卻繁褥到了極點,這主要是由於天下承平,旗人生活安定,趨於奢侈,旗女、漢女服飾之間的交流融合日多的緣故。
廣義地說,旗袍經歷了清代的旗女之袍、民國時期的新旗袍和當代時裝旗袍三個時期的發展,其中以民國時期的新旗袍最典型也最為重要。狹義地說,旗袍就是民國旗袍,當然還可以包括民國以後基本保持民國旗袍特徵的旗袍。旗袍這一稱謂雖然也偶見於清代文獻,但廣泛而頻繁地被使用也要到民國。
民國旗袍也經歷了經典旗袍(basic?style)和改良旗袍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以傳統的直身平面裁剪為主,並開始引人西方的開省道等工藝,使旗袍更加合身。第二階段引人更多的西式裁製方法,如裝袖、裝墊肩和拉鏈等。
清代旗女之袍與民國新旗袍的主要差別有四點。第一是旗女之袍不顯露形體,特別是後期,寬大平直;民國旗袍開省收腰,表現體態。這與兩個時期的思想觀念有關。中國古代服裝,包括清代的旗人之袍,強調文本而漠視人本,重服飾圖案而不強調人體曲線。中國一貫不贊成太觸目的女人,對人體也持十分含蓄的態度。古代的美人,臉是主要的,削肩、平胸、細腰、窄臀、單薄的美人壓在層層的衣衫底下。與歷代中原服裝相比,旗人之袍就算是稱身適體的了,但它只是修長了旗女的身材,卻依然隱藏起她們的身體。民國旗袍受西方人本思想的影響很大,西方服飾充分表現甚至誇張人體線條,往往不惜採用極端的方法。在這里,要緊的是人,旗袍的作用不外乎烘雲托月忠實地將人體輪廓曲線勾出。
參考資料:http://www.cnbooker.com/Forum/Dis_Topic.asp?TopicID=42309&BoardID=5
回答者:come4love - 經理 四級 10-13 18:48
評價已經被關閉 目前有 1 個人評價
好
100% (1) 不好
0% (0)
對最佳答案的評論
服裝通:http://www.fztnet.com.cn 國際站:http://www.fztnet.com 大量的服裝行業信息 服裝面料 輔料 等采購和供求信息 一定可以找到你需要的信息
評論者: 思雨夢旋 - 助理 二級
⑶ 小媳婦這般打扮,漂亮嗎
漂亮,很漂亮,打扮的利利索索,臉盤如天上的圓月,雪白的肌膚吹彈可破,發型很好,即能襯托出你的臉蛋圓潤,又能顯示出你的干練,旗袍顏色和款式也很得體,顯示出你的玲瓏有致的曼妙身材。
⑷ 請問誰是知道是何人在何時對旗袍進行了改良
旗袍作為袍服大家族中的一員,其發源有人認為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深衣。深衣自春秋戰國至漢代曾為時人所重,後世的袍服或與深衣有著一定的淵源關系。事實上,深衣與袍服頗有差異,前者上下分裁,效果相當於把上衣下裳連成一體;袍服則不分上下,基本失去了上衣下裳的意義,後來袍服逐漸被接納為一種穩定的服飾式樣,與上衣下裳的服制並行不悖。袍服自漢代被用於朝服,起始多為交領、直據,衣身寬博、衣長至附、袖較肥闊,在袖口處收縮緊小,臂肘處形成圓弧狀,稱為「袂」,或稱「牛胡」,古有「張袂成蔭」之說。袍服式樣歷代有變制,漢代深衣制袍,唐代圓領襇袍,明代直身,都是典型的寬身長袍,穿著者多為知識分子及統治階層,久而久之蔚成風尚。袍服因而代表的是一種不事生產的上層人士及文化人的清閑生活。服飾上的寬衫大袍。褒衣博帶,逐漸成為中原地區衣飾文明的一種象徵。
流行於少數民族地區或游牧民族的袍服,一般都較為緊窄合體,以利於騎射或其他激烈活動,這種服式多採用左衽、窄袖,袍身比較適體。歷史上,漢族人民也曾多次採納這種窄身合體的袍服樣式,趙武靈王所推行的胡服騎射就是比較典型的事例。唐代的胡服也風行一時,胡服在唐開元、天寶年間與胡妝、胡騎、胡樂同為時人趨奉,可算異域文化一次大面積的流行範例,屬於長安街頭當年的「舶來品」。在遼、金、元及清朝等少數民族政權統治時期,合身的袍服都曾一度扮演著服飾的主角,雖然又都經歷或表現出變得寬博的過程或趨勢。清代由於歷時最長且較穩定,故袍服可視為典型服飾。
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世祖率兵入關,定都北京,繼而統一全國。隨著政權的初步穩固,開始強制實行服制改革,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雉發易服浪潮,律令之嚴性命攸關,有「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之說。至此傳統的冠戴衣裳幾乎全被禁止穿戴,相傳千年的上衣下裳的服飾形制只被保留在漢族女子家居時的著裝中。慶典場合不分男女都要著袍,各類袍服名目繁多,有朝袍、龍袍、蟒袍及常服袍等之分。從字義解,旗袍泛指旗人(無論男女)所穿的長袍,不過只有八旗婦女日常所穿的長袍才與後世的旗袍有著血緣關系,用作禮服的朝袍、蟒袍等習慣上己不歸為「旗袍」的范疇。清朝統治者強調滿語騎射,力圖保持其固有的生活習俗和穿著方式,一方面要用滿族的服飾來同化漢人,同時又嚴禁滿族及蒙古族婦女仿效漢族裝束,從頂治、嘉慶年間屢次頒布的禁令中,滿族女子違禁仿效漢族婦女裝束的風氣之盛,可見一斑。至清後期,亦有漢族女子效仿滿族裝束的。滿漢婦女服飾風格的悄相交融,使雙方服飾的差別日益減小,遂成為旗袍流行全國的前奏。
清朝後期,旗女所穿的長袍,衣身為寬博,造型線條平直硬朗,衣長至腳踝。「元寶領」用得十分普遍,領高蓋住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綉以各色花紋,領、袖、襟、據都有多重寬闊的滾邊。至咸豐、同治年間,鑲滾達到高峰時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邊鑲滾,以至幾乎難以辨識本來的衣料。旗女袍服的裝飾之繁瑣,幾至登峰造極的境地。此時的清王朝正搖搖欲墜難以為繼,清廷內外交困,國力式微。帝國主義的堅船利炮攻破了清朝封閉的國門。為挽救危亡,清廷洋務派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救國方略,派遣大批留學生到國外學習,軍隊也改練新軍。在中國學生和軍人中最先出現了西式學生的操衣、操帽與西式軍裝、軍帽。洋裝的輸入,提供了評判美的另一種參照系,直接影響社會服飾觀念的變更。日後旗袍演化為融貫中西的新式款型,其受西方影響的改變可說即是由此開端。
1911年辛亥革命風暴驟起,推翻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為西式服裝在中國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礙,同時也把傳統苛刻的禮教與風化觀念丟在了一邊,解除了服制上等級森嚴的種種桎桔。服裝走向平民化、國際化的自由變革,已經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傳統沉重的負擔。由於滿族統治政權的消亡,旗袍此時穿著者甚少。西式中式裝扮熙熙攘攘紛繁並處。舊式的旗女長袍既被摒棄,新式旗袍則在亂世妝扮中開始釀成。
此時的時裝流行中心早已由蘇、揚移至上海。商埠開放的上海華洋並處,五方雜居,成為十里洋場奢靡繁華之地。上海又是婦女尋求解放的重鎮。傳教士、商人、革命黨人競相創辦女學,掀起了一股女權運動浪潮,尋求解放的社會大氣候盪滌著服飾妝扮上的陳規陋習。服裝裝飾一掃清朝矯飾之風,趨向於簡潔,色調力求淡雅,注重體現女性的自然之美。旗袍最初是以馬甲的形式出現,馬甲長及足背,加在短襖上。後將長馬甲改成有袖的式樣,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雛形。據說得風氣之先的上海女學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作俑者。當時的女學生作為知識女性的代表,成為社會的理想形象,她們是文明的象徵、時尚的先導,以至社會名流,青樓女子等時髦人物都紛紛作女學生裝扮。30、40年代是旗袍的全盛期,其基本廓形已臻於成熟。產生於辛亥革命後,北伐戰爭時期始漸流行的新式旗袍,有別於旗女的長袍。30年代後期出現的改良旗袍又在結構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為稱身合體,這在以後的章節中將會詳細介紹。旗袍雖然脫胎於清旗女長袍,但已遇然不同於舊制,成?為兼收並蓄中西服飾特色的近代中國女子的標准服裝。
旗女與漢女的著裝
作為女性著裝的旗袍,與旗女有著密切的關系。所謂旗女,是指旗人家庭中的女性成員;旗人,則是清代對被編入八旗的人的稱呼。清代八旗的成分以滿族為主體,融合了漢族與蒙古族等其他民族在內。八旗中除清朝皇族愛新覺羅的宗室、覺羅以外,還包括八旗滿洲、八旗蒙古和八旗漢軍。八旗漢軍和八旗蒙古分別由歸附的漢人和蒙古人構成。清初八旗漢軍有26萬之眾,是八旗滿洲、八旗蒙古之和的3倍。因此,旗人不僅是滿族人,還可以是蒙古族或漢族人。這樣,把旗袍定義為滿族人所穿的服裝也就有失准確了。滿族是生活在北方的少數民族,擅長漁獵並四處游牧,他們所穿著的袍四面開權,有扣絆束腰帶,脫卸方便又保暖,非常適合他們的生活方式。後來歸附於他們的漢人和蒙古人也採用了這種服式。明末清初八旗制度逐步確立,旗人的袍服有所變化發展,與滿洲早期的樣式也有所不同,這時旗女所穿的袍可說是旗袍真正的?前身,到民國才成為現代意義上的旗袍,稱為新旗袍或新式旗袍。旗女的袍裝與漢族婦女的兩截裝束,在清初有著明顯差異。
滿族入關後成了統治者,曾強令漢人剃發易服,但是強制性的服飾同化政策非但沒有達到預期目的,反而激起漢人強烈的反抗。為了緩和矛盾,清政府不得不採納了明朝遺臣金之俊的「十不從」。其中有:「男從女不從」、「生從死不從」、「倡從優伶不從」。「仕宦從而婚姻不從」等數條,才使漢族婦女得以繼續穿著顯示本民族氣節的服飾,而戲裝、結婚禮服、死殮喪葬服也同時被允許保恃明代式樣。在清代前期一直沿續到中期,旗女著裝與漢女著裝呈現出涇渭分明的特色。
當時區分旗女與漢女的裝扮主要有三點:一看發髻。旗女梳旗髻,即兩把頭、叉子頭或一字頭,因其中插入架子使之呈雙角扁平狀,故又稱「架子頭」。這種假髻到咸豐以後更為誇張高聳,演變成為「達拉翅」,被漢人稱作「旗頭」。漢女則梳平髻,喜戴黑絨布帽和遮眉勒,發型低矮而貼體,更顯其低眉順眼的含蓄氣質。
二看著裙還是著袍。旗女穿袍,袍是她們最重要也最普遍的服飾。袍裡面穿褲,禮服袍還要加馬蹄袖和繁復的裝飾與附件。八旗婦女從不穿裙,即使把貴婦朝服中的朝裙算作裙的話,也還是極少有機會穿著的。八旗婦女一般在隆重場合穿禮服袍,包括朝服、吉服和行服,而日常則穿便服袍,包括旗袍的原身--襯衣和氅衣。襯衣圓領右衽,捻襟直身平袖,無開襟,有五個紐,衣長掩足。袖分有袖頭和無袖頭兩類,面料以絨綉、織花、平金為多,周身加以邊飾,常穿在裡面。夏季襯衣可單穿,秋冬加有皮棉。氅衣穿在襯衣外面,與襯衣類同,只是左右開禊至腋下,開禊頂端飾以雲頭,且裝飾較為華麗考究。邊鑲和紋飾繁復精細,還綴有花邊、花絛子、狗牙兒。氅衣多穿於正式場合。清代文康的《兒女英雄傳》中就有許多關於旗女這種袍裝打扮的文字描寫,如:「只見那太太穿一件魚白的百蝶襯衣兒,套一件絛色二個五幅捧壽織就地景兒的氅衣兒,窄生生的領兒,細條條的身子,周身絕不是那大寬的織邊綉邊,又是甚麼豬牙絛子,狗牙絛子的,胡鑲滾作,都用三分寬的石青片金窄邊兒,拓一道十三股里外拄金線的絛子,正卷著兩折袖兒;頭上梳著短短的兩把頭兒……。」
而與旗女相反,漢女穿裙,從不穿袍,她們仍沿襲舊時的上衣下裳制。上著衫祆下著裙或褲,上下衣不連屬。穿裙是漢族婦女的一大特點,清代漢族女裙種類繁多,如百褶裙、鳳尾裙、月華裙、馬面裙、襇干裙等。裙前後有裙門,裙內穿褲,也有青樓女子或獨處家中時不穿裙只穿褲的。《兒女英雄傳》中寫道:「忽見旁邊兒又過來了個年輕的小媳婦子,穿一件享肩貼背,鑲大如意兒、水紅里子、西湖色的濮縣綢的半大夾襖兒,並不穿裙子,露出半截子三鑲對靠青縐縐散腿褲兒褲子;腳下一雙過橋高底大紅緞子小鞋兒;……」漢族女子婚嫁時穿紅喜裙,上配石青或大紅綉花襖褂,鳳冠霞帔,沿襲舊制。
三看鞋。由於旗女無纏足陋習,她們穿寬大的高底旗鞋。木製高底位於鞋底中部,因形似花盆、馬蹄,又被稱為「花盆底」、「馬蹄底」。而漢女則個個「三寸金蓮」,著小巧精緻的綉花弓鞋,高底則位於鞋的後部。
旗袍與上襖下裙的裝式在總體風格上區別明顯。首先,旗女的旗袍上下一體,線條流暢,漢女的上襖下裙分割線多,富節奏感;旗袍緊窄合體顯露腰身,而上襖下裙卻異常寬肥,竭力將女性曲線掩藏於寬衣大袖之下,集中反映了宋明理學「存天理滅人慾」的一面;旗袍更易使穿著者顯得長身玉立。?其次,旗袍的審美趣味中心在上面,而襖裙的趣味就顯然在下面了。穿高底鞋加之袍長及地,將旗女腰線抬高,下肢拉長,重心也隨之上移;而肥大至膝的襖衫則將漢女腰線降低,拉長了上身,重心隨之下移。基於民族文化的差異,旗人重頭而輕腳,假髻雖然誇張高聳,天足卻被掩蓋於袍擺之下。相反,漢文化傾心於「纖纖作細步」,「三寸金蓮」倒是無論如何要露出裙擺的。簡約的小髻,肥大平直的衣裙更容易將觀者的注意力吸引到足下,這就是漢人的重腳而輕頭了。
旗袍與襖裙在具體形制上也存在許多差異,例如旗袍有一字襟、缺襟等種種斜襟,禮服上還有馬蹄袖,襖裙卻多為對襟;襖衫上戴領抹,沿用本族的交領,而旗袍在最初則無領,只戴領巾兌,直到清末才有旗袍立領,而且也非交領。在裝飾配伍方面,旗袍原本是相當簡朴的,入關後慢慢朝繁復的方向發展,甚至大大超過漢女的襖裙,鑲、滾、嵌、綉、盪、貼、盤、釘樣樣俱全(這在漢女襖裙上也能見到),而且許多正式禮服袍均有接袖和箭袖,使整隻袖被分成數段,每一段的圖案風格、色彩和面料都截然不同,這是漢裝所沒有的。
旗女與漢女著裝存在的差異,歸根結底反映了異族文化間的差異。內斂型的漢文化造就了上襖下裙,而外向的八旗文化則產生了旗袍。在兩種服飾截然對立的時期,也是兩種文化撞擊的年比。然而,正如文化之間的沖突會逐漸磨合化解,旗漢服飾的差異也並非不可調和。清王朝統治穩固後社會趨於安定富足,民族融合在不知不覺中進行。即使是禁令也禁不住旗袍變得寬身大袖,襖褂變得越來越長,類似於袍。清中期時旗女與漢女著裝的界限已不再那麼明確,晚期更是互借互用。旗袍採用漢族的吉祥紋飾以及刺綉工藝,袖上也出現類似半臂的深色裝飾。有穿著長坎肩的漢女,也有穿袍身極短露出雙腳的旗女。同一時期的旗漢服裝也會反映同樣的時興做法和裝飾手段。總之,旗女與漢女的著裝已由初期的對立走向了融匯交合。
旗人之袍與旗袍
旗袍不是一個固定的形式,而有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把旗袍視為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雖看似無大錯,卻難免有望文生義之嫌。旗袍的內涵要比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豐富得多。
清代的旗人之袍包括男袍和女袍,而旗袍卻僅指女袍。民國男子們所著袍衫即使仍帶清代遺風,也不算旗袍。旗人之袍中有冠服袍和一般日常穿的袍,冠服袍有龍袍、蟒袍、常服袍和行袍,按級別等差穿用。一般男子的袍,初期尚長,順治未減短至膝,不久又加長至腳踝。中後期流行寬松式,袖子有一尺余長的。甲午、庚子戰爭之後,受適身式西方服式的影響,男袍的款式也變得越來越緊瘦,長蓋腳面,袖僅容臂,形不掩臀。穿了這種袍,連蹲一蹲身子都會把衣服撐破。《京華竹枝詞》有「新式衣裳誇有根,極長極窄太難論,洋人著服圖靈便,幾見纏躬不可蹲」的描述,反映了清末男袍的時尚趨向。
清代旗女之袍與男袍差別不大,主要是服飾圖案上的差異。旗女之袍本身的發展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的旗女之袍較為瘦長緊窄,袖口亦小,裝飾簡單,原因是旗人重騎射,所著之袍要與生活方式相適應。第二階段的旗女之袍變得寬肥,裝飾卻繁褥到了極點,這主要是由於天下承平,旗人生活安定,趨於奢侈,旗女、漢女服飾之間的交流融合日多的緣故。
廣義地說,旗袍經歷了清代的旗女之袍、民國時期的新旗袍和當代時裝旗袍三個時期的發展,其中以民國時期的新旗袍最典型也最為重要。狹義地說,旗袍就是民國旗袍,當然還可以包括民國以後基本保持民國旗袍特徵的旗袍。旗袍這一稱謂雖然也偶見於清代文獻,但廣泛而頻繁地被使用也要到民國。
民國旗袍也經歷了經典旗袍(basic?style)和改良旗袍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以傳統的直身平面裁剪為主,並開始引人西方的開省道等工藝,使旗袍更加合身。第二階段引人更多的西式裁製方法,如裝袖、裝墊肩和拉鏈等。
清代旗女之袍與民國新旗袍的主要差別有四點。第一是旗女之袍不顯露形體,特別是後期,寬大平直;民國旗袍開省收腰,表現體態。這與兩個時期的思想觀念有關。中國古代服裝,包括清代的旗人之袍,強調文本而漠視人本,重服飾圖案而不強調人體曲線。中國一貫不贊成太觸目的女人,對人體也持十分含蓄的態度。古代的美人,臉是主要的,削肩、平胸、細腰、窄臀、單薄的美人壓在層層的衣衫底下。與歷代中原服裝相比,旗人之袍就算是稱身適體的了,但它只是修長了旗女的身材,卻依然隱藏起她們的身體。民國旗袍受西方人本思想的影響很大,西方服飾充分表現甚至誇張人體線條,往往不惜採用極端的方法。在這里,要緊的是人,旗袍的作用不外乎烘雲托月忠實地將人體輪廓曲線勾出。
⑸ 唯美食不可辜負也前一句是啥
生活里的驚喜,來源於你踏踏實實的熱愛著它以及融入了它以後對它的理解。在一個不擁擠不喧囂沒有吵鬧的周末,上街買菜回家淘米開火,可以穿著旗袍踩著拖鞋系著圍裙下廚房,是一件美麗而浪漫的事情。食物和你的戀人一樣,唯有真心與用心烹制,才有齒間留香的餘味。
全天下的好女子和好男子,都應該在炊煙和炒鍋前熨過,知道生活是一件嚴肅且慵懶的事情,你的食物,養育著你的心肝脾肺,它是什麼樣的,你就是什麼樣的。唯有美食與愛,不可辜負。
吃也是人最基本的需求,於是很多人都自我標榜是一個徹底的吃貨,產生了「唯美食不可辜負」的說法。
美食真的就「不可辜負」嗎?如果辜負的話又是辜負了什麼呢?
中國人眼裡的美食歷經五千年的文化傳承,早已經不是單單果腹這么簡單了。
美食包含了文化。在中國最知名的有八大菜系,每一大菜系裡又有諸多知名的名菜,都是結合了當地的風俗習慣所發展延伸到現在,每一道美食都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比如傳承多年的「東坡肉」,僅僅是菜名就飽含了歷史與文化,一代文豪蘇東坡就這樣與一道菜結下了不解之緣,人們每當品嘗這道菜時又何嘗不會受到東坡的豪情所影響呢?
美食包含了享受。現在正值初夏,又到了夜晚在大排檔燒烤攤吃小龍蝦和啤酒的季節。紅彤彤的麻辣小龍蝦伴隨著一桌子人的談笑聲中被端上了桌,吃小龍蝦之前,要先大口喝上一杯啤酒,冰鎮的啤酒在穿過喉嚨的一瞬間就把平時生活中的瑣碎和煩擾帶走了。
略帶麻辣的小龍蝦剝開殼之後露出雪白的鮮香的肉,一整塊放入口中,伴隨著麻辣和啤酒留下的冰涼,怎一個爽字了得!這是對生活艱辛的慰藉,也是絕妙的享受。
⑹ 唯有美而不過的意思
唯有美食與愛不可辜負。最初流行是在一款軟體中。
這句話的出處在網上有些出入,有說來自《畢曉妮的日誌》,也有說出自指間沙《舌尖上的上海》。兩者皆是以下幾句:
生活里的驚喜,來源於你踏踏實實的熱愛著它以及融入了它以後對它的理解。
在一個不擁擠不喧囂沒有吵鬧的周末,上街買菜回家淘米開火,可以穿著旗袍踩著拖鞋系著圍裙下廚房,是一件美麗而浪漫的事情。食物和你的戀人一樣,唯有真心與用心烹制,才有齒間留香的餘味。
全天下的好女子和好男子,都應該在炊煙和炒鍋前熨過,知道生活是一件嚴肅且慵懶的事情,你的食物,養育著你的心肝脾肺,它是什麼樣的,你就是什麼樣的。
唯有美食與愛,不可辜負。
⑺ 唯有美食不可辜負原句是什麼
此句不完整,並且沒有上一句。這句話的出處在網上有些出入,有說來自《畢曉妮的日誌》,也有說出自指間沙《舌尖上的上海》。
兩者皆是以下幾句:
生活里的驚喜,來源於你踏踏實實的熱愛著它以及融入了它以後對它的理解。在一個不擁擠不喧囂沒有吵鬧的周末,上街買菜回家淘米開火,可以穿著旗袍踩著拖鞋系著圍裙下廚房,是一件美麗而浪漫的事情。食物和你的戀人一樣,唯有真心與用心烹制,才有齒間留香的餘味。
全天下的好女子和好男子,都應該在炊煙和炒鍋前熨過,知道生活是一件嚴肅且慵懶的事情,你的食物,養育著你的心肝脾肺,它是什麼樣的,你就是什麼樣的。世間萬物,唯有美食與愛不可辜負。
相關內容:
這句話的出處在網上有些出入,有說來自《畢曉妮的日誌》,也有說出自指間沙《舌尖上的上海》。
兩者皆是以下幾句:
生活里的驚喜,來源於你踏踏實實的熱愛著它以及融入了它以後對它的理解。
在一個不擁擠不喧囂沒有吵鬧的周末,上街買菜回家淘米開火,可以穿著旗袍踩著拖鞋系著圍裙下廚房,是一件美麗而浪漫的事情。食物和你的戀人一樣,唯有真心與用心烹制,才有齒間留香的餘味。
全天下的好女子和好男子,都應該在炊煙和炒鍋前熨過,知道生活是一件嚴肅且慵懶的事情,你的食物,養育著你的心肝脾肺,它是什麼樣的,你就是什麼樣的。
⑻ 本地習俗
服飾
南平市傳統衣著風俗。民國初期,一般群眾穿大襟短便裝,士紳及讀書人多著長衫,並以長袍馬掛為禮服。婦女著大襟花邊齊膝大褂和長褲。20世紀20年代以後,知識界男子多穿中山服,女子多穿旗袍,男學生穿三個口袋的學生裝,女生著藍或白上衣、黑裙。30年代,初中學生著黃色童子軍服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男子多著灰色或藍色中山裝,女子著列寧裝。「文化大革命」時期,男女學生、幹部多著草綠色軍服。80年代服裝多樣化,男子流行西裝、夾克衫、牛仔服,女子多穿各種款式的連衣裙。學生興統一制著的校服。
鞋帽
南平市穿鞋載帽傳統風俗。清末、民國初,男子多穿雙鼻布鞋帽,雨天則穿布面木屐,載瓜皮帽或紗帽,士紳及知識分子多戴禮帽。20世紀40年代,木屐逐漸被橡膠雨鞋及各種膠底運動鞋取代,知識界開始流行皮鞋。50年代學生和幹部多戴灰或草綠色這帽著解放鞋。80年代男子流行鴨舌帽、旅遊鞋,女 子流行各式高跟鞋。20世紀90年代,鞋帽融化歐美精華,款式千種。
發型
南平市傳統發型。清代,男子天門剃光,腦後留長辮子;少女留短辮,婦人拘髻。民國時政府下令剪辮,男子理平頭或分頭,女子理齊肩短發。20世紀40年代,有少數時髦女子燙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50年70年代很少有人燙發。80年代部 分青年男子以留長發,小包頭,女子以燙港式發型為時髦。
首飾
南平市傳統風俗。民國時期,女子流行戴耳環、戒指、頭釵、手鐲。20世紀50—70年代,少人佩戴。20世紀80年代開始,戴耳環、戒指、項鏈又漸盛行,城鎮新娘新郎必佩戴戒指。
飲食
南平市飲食傳統習俗。日進3餐,主糧大米,舊時輔以甘薯,今時輔以麵食。農忙上下午加一餐點心。家家戶戶有腌菜習慣。通常3菜1湯。果有麻糍、大米果、珍珠果、黃鹼糕、白果、年糕、千層糕、曲曲果等等。20世紀50年代,從北方傳進麵包、餃子。利用各節令進補身子。調中草葯還有頭痛吃豬腦、腳乏力吃豬腳、心病吃豬心、肺病吃豬肺、胃不適及孕婦吃豬肚的習俗。20世紀80年代後,講究「早吃好,午吃飽,晚吃少」的健身進食法。
建房
南平市建房傳統風俗。舊時請風水先生擇好地址,尤其重視「上樑」。對「梁木」擇吉日在山上做好,將梁的兩頭用紅紙包紮,梁中間蓋上紅毯,鳴炮抬回,稱「迎梁」。上樑前,要在樑上放掛小紅布袋裝的麻、豆、麥、明錢等「七寶」,中央貼「八卦圖」,兩端懸掛粽子、紅酒、穀子和銀錢之類。升梁時,由陰陽先生或「活魯班」鳴鑼司儀,口念「上樑吉祥,財丁兩盛,富貴雙全」等語,後撒丟其粽子、包子、爆谷花、花生、糖果之類,圍觀者搶拾食物,熱鬧異常,意謂「新厝開花」、「大吉大發」。當晚殺豬宰羊,辦酒席宴請木匠、泥匠和親友,稱「吃上酒」。
居室
南平市住宅傳統風俗。舊時一般為單層土木結構瓦房,一廳數室,左右對稱,屋檐外飄,檐下架設木石板凳,供室外憩息之用。選擇坐北朝南,避風向陽。如門對通衢大巷,屋頂要豎「泰山石敢當」牌,以避風煞。富裕人家住宅則為土庫牆磚木結構,兩側山牆封頂,讓面磚雕,有的畫棟梁,堂皇雅緻。立體結構多為抬梁式和抽斗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農村向磚木結構、4榀3直(5直)方向發展,城鎮向磚木、混凝土、框架結構方向發展,1廳1室或2廳3—4室帶衛生間。
賀新居
南平市遷居傳統風俗。新居落成後,選好日子遷住新居。一家老少要同時離開舊居,離開舊居時要點燃香燭放鞭炮,叫做「謝居」;前往新居時要點燃火把或燈籠、馬燈,把火種接入新居,以祈人丁興旺:進入新居時,也要點香燭鞭炮,還設酒席款待賓客。
猜拳
對稱劃拳、對拳、對枚。南平市傳統斗酒博戲風俗。一般由2人對陣,行令開始,每人喊1—10的數,並相應伸出手指對應,誰喊的數符合雙方手指之和,誰為贏,對方喝一杯酒。3杯或6杯酒為一輪。如果6拳全輸,還得「獎」1杯酒。發起人對全桌宴友按順序輪流猜拳,稱「打通關」。第三者介入支持輸方,稱「插拳」。有的人不願高喊,以雙方指數總和的單雙數固定來論高低,稱「啞拳」。以食指和中指作剪刀狀標志,以馬掌作布狀標志,以拳作石頭狀標志,稱之「石子剪刀布拳」。以握緊拳頭、讓對手猜堂心有無他物,稱「猜有沒拳」。有一種約定俗成的「一字猜」。還有「快拳」和「慢拳」之分。拳的喊數從1—10依次是:一為一心敬、一定敬、一子翻天、一定高升;二為哥倆好、兩家新、二度梅、兩相好;三為三匹馬、桃園三、三連冠、三星高照;四為四季紅、四季發、四逢喜、四季平安;五為五金魁、五魁首、五子登科、五福臨門、六為六合順、六合來;七為七巧巧、巧七七;八為八仙飄、八八發;九為九老壽、快快來、九重九;十為全家福、滿堂紅、全來到、十足足。用不同的吉祥詞、祝賀詞、攻守詞相配,無窮無盡,叫不出者為輸。
乘渡船
南平市過渡傳統風俗。船若在對岸,則在渡口「吾」一聲,渡船就應聲而來。船頭掌篙的和船尾掌舵的要配合默契,互相招呼,看手勢行事。長途行舟,過一次險灘還要放鞭炮一次,以示慶賀,乘船或到船上作客,吃飯時切忌把筷子架在空碗上,把飯瓢倒,鞋底朝天,認為這是不祥之兆。
定親
南平市傳統婚俗。又稱「下定」,男家要做肉丸(取團圓之意),備六碗菜(取六合六順之意),宴請媒人與親友。將定親首飾、男女雙方庚貼「乾坤書」、六祥乾果裝在一個特製的「紅桶」內,由尋人送往女家。女家也備六樣宴請媒人和親友。20世紀70年代後,民間定婚儀式有「大定」和「小定」之分。「大定」則男女兩家設早宴,女方備午宴,定親男女青年 入席後,男(女)家的長輩要分別給「見面禮」,定親禮品仍由媒人送到女家,但提紅桶之俗已廢。「小定」雙方都不請客,男女青年會面贈紀念品,商議有關婚嫁事項。
送貼
又稱下聘、送「日子單」,或者稱「送銀」。南平市傳統婚俗。男家備早餐請親友,將寫上結婚日期的紅貼連同聘金禮品,交媒人送往女家。聘金越重,則表示男家體面。女家不收或少收禮金,則認為是「自降身價」,以後到男家將不被「看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禮金廢。20世紀60年代要彩禮之風又起,農村流動「六個六」(禮金360元,衣服6套,紅酒60斤,豬肉60斤,魚360斤,蛋360個),彩禮的錢物要合六數,還要縫紉機、收靈機、手錶等。80——90年代還要彩電、電冰箱、洗衣機、金首飾等。
迎親
南平市傳統婚俗。婚前三天,男家要給女家送披風、花髻等。婚前一天,男家要給女家送一壇「離母酒」,女兒生育時,娘家用此壇子裝酒送女兒。過門日,男家雇花轎鼓樂、舉大燈籠到女家迎親,抬新娘嫁妝的人同行。中午女家設「家母宴」送新娘。午後新娘要理去汗毛,梳裝打扮,辮子要挽成發髻穿上新綉鞋,戴上霞帔,拜別父母長輩,然後由父兄抱上花轎。有的要「哭嫁」,以示從此是「兩家人」;有的新娘上轎時要換下帶土的鞋子,表示不帶走娘家的「風水」。新娘的小弟坐小轎送親叫「做舅仔」。一路鼓樂吹吹打打,鞭炮不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坐花轎等舊俗已廢,新娘多由新郎迎接新由女友數人陪伴,其中一個撐傘步行或坐布置一番的新娘小轎車到男家。
婚禮
南平市傳統婚俗。舊時,花轎到男家,新郎要站到樓台高處,以示「男尊女卑」,門前放鞭炮接新娘的同時,撒食鹽於火盆中發出爆響聲,取「大發」之兆。新娘下轎時,送接親男童一串龍眼乾,以示「圓滿幸福、百子千孫」。司儀引新人在鼓樂聲中入廳拜堂。即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夫妻對拜。然後拜長輩、內親,每個受拜的人要給禮錢。隨後喜宴開始,樂隊彈唱侑酒,小舅坐廳堂首席,新郎要到席前端菜敬酒。新娘由家娘帶著向親戚敬酒(有的則宴後敬茶),以輩份為序,長輩要送禮錢,俗稱「見面禮」。新娘的公婆要給小舅送紅包。禮畢,送新娘入洞房,飲交杯酒,然後開筵席。有的每上一道菜,新娘要更換一件衣服,向賓客致敬。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此俗多有廢除。
鬧房
新人入洞房時,長幼親友都可以去鬧新房,向新婚夫婦逗趣。要新郎新娘表演節目。俗話說:「三天新娘沒大小」,「鬧房鬧喜越鬧越喜」,旨在增加熱鬧氣氛,但也有的因戲謔粗野,鬧得不歡而散。臨睡前還要請長輩念吉詞,在床上撒擲錢鈔、彩果,俗稱「擲床」,以兆早生「貴子」。當晚洞房燈光不熄,若有人偷得新娘的綉鞋衣物,第二天新郎要辦酒贖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擲床與偷鞋之俗已廢。
回門
南平市傳統婚俗。第三天新婚夫婦乘轎回娘家拜見岳父母,稱回門。回去時女在前,男在後。回來時男在前,女在後。岳父家中餐請回門酒留宿,晚餐男方請回門酒。女方親友要送給新郎見面禮。三日後新媳婦始下廚房, 操持家務。結婚滿月,娘家送女紅用具。當年除夕前,給岳父母送年貨。次年正月,男方親戚請新娘,女方親戚請新郎,俗稱請新親。親戚均不收新郎、新娘拜年糖果。
入贅
又稱「招附馬」、「招親」。南平市傳統婚俗。男子「嫁」到女家,多是女方家缺勞力,或無男兒嗣續,招婿為兒,以承家計或續接香火。入贅完婚,男方在經濟上不需什麼開支,大多數傢具設置和酒宴由女方自辦,男方只補貼女方一定數量的錢即可。入贅前,雙方家長要訂立入贅合同,各執一份為憑。以長子隨母姓,倘只生一子則兩姓兼承祧。如果續弦之類男上女家,武夷山一帶稱「上門」。
生育
南平市傳統生育習俗。女兒嫁後懷孕稱有「喜」,娘家要送豬肚、蛋給女兒吃。臨產前送嬰兒衣著鞋帽,俗稱「催生」。分娩後,女婿在三天內必須送蛋、酒到岳父母家報喜,酒 壺嘴定圓塞,表示生男;花塞,表示生女。岳父母則帶雞、兔、蛋等營養食品來探望女兒、外孫。岳父母家將女婿送來蛋酒分送親友,親友坐月第三天做「三旦」,也稱「三誕」、「三朝」,為孩子第一個誕辰紀念。請長輩取名字。
做滿月
南平市傳統生育習俗。嬰兒滿一周月,即做「滿月」,剃滿月頭,辦滿月筵宴請曾送過禮物的親友。席中,包中嬰兒拜見眾親友,眾親友美言贊譽,祝嬰兒健康、聰明。一餐散席。
做周歲
南平市傳統生育習俗。嬰兒誕生一周歲之日,近親送禮祝賀,俗稱「送周」。中午,在篩中擺上文房四寶、算盤、刀劍等,抱嬰兒坐於篩上,任其摸取篩上之物,俗稱「抓周」,嬰兒第一次摸取的物件,則預示其將來志向前程,如摸取書筆則預示好文,摸取算盤的預示好經商,以此挑逗嬰兒,增添樂趣,抓周後,入席宴飲,盡歡而散。
壽慶
南平市傳統壽慶習俗。延平從嬰兒滿月開始,每年誕辰之日均要做壽,最簡單者煮2個蛋1碗面,以示「太平」。松溪一帶逢「10」做壽,即10歲、20歲、30歲生日做壽稱生日做壽稱「做拾」,唯40歲因忌「4」與本 地方言「死」同意不做。武夷山一帶有在女孩出嫁前20歲時替其做一次壽的習慣。一般50歲開始做壽,逢十祝壽。50歲稱「五秩榮慶」,60歲稱「花甲大慶」,70歲稱「古稀大慶」,80「耄壽」稱「八秩大慶」,90「耋壽」稱「九秩大慶」。花甲大慶,可擺壽堂,堂中掛紅幔,供桌圍紅圍,供壽星,擺壽桃、壽面;耄壽大慶者,子、媳、孫、女婿行三跪九叩拜壽禮。壽誕一般不發請貼,由親友互相轉告,上門祝壽。
筵席禮儀
南平市傳統筵俗。各種筵席,菜餚一般12碗,稱「12件」。浦城一帶燕丸為第一碗上桌,稱「頭碗燕丸」。屬於慶祝類筵席,燕丸上桌要鳴放鞭炮,表示祝賀。雞上桌,隨後全魚上桌,表示筵席結束,謂之「雞飛魚走」。全魚上桌不食,賓客即離席。也有用香菇或甜菜結束,香菇模似雨傘,示贈「雨傘」告別,甜菜示「甜甜蜜蜜,友情長在」。敬酒,先從貴客始,然後依次進行(喪事筵主人不敬酒),有猜拳(酒令)習俗。坐位,圓桌坐10—12人,方桌8人。廳堂正中桌為首席,貴客、長輩坐首席(如開工、完工酒應請師傅坐首席),余皆自由。
長工筵
武夷山市一帶傳統筵席習俗。時間在每年農歷十二月二十五日晚,舊時,武夷山民諺:「三百長工二百學(教學)」,做長工的,每年要為東家做工三百天以上,一般在元宵後受雇直做到當年直二月二十五日。這一日,長工期滿要結帳回家,東家為表示盛情,晚間設酒菜筵請長工。請長工端坐上席,東家奉陪其側,向長工殷勤敬酒,長工受之無愧。長工應了這場筵席,則表示如下年東家續請,必然接受;若長工下年不願再受雇於此,此筵席應謝絕。
閏月飯
南平市舊時一種習俗。在逢農歷閏月的年份,長輩要在閏月設席出嫁的女兒等近親前來吃一餐午飯,稱為「閏月飯」,也叫後頭飯」。吃完午餐就得回家,不得在娘家過夜,說是「吃了午(餐),就會富;過了瞑,簍子當木(罐)」。如果女兒路遠或因他事無法前來,則要給女兒送米(約1斤)蛋(4、5)給女兒,以代閏月飯。今此俗已廢。
做後頭
南平市傳統習俗。舊時,女兒出嫁後,受到男方家人虐待,造成傷病者,女方家父母兄弟請來族長、親友和有名望人物,涌進男方家,提出各種斥責,直至男方表示認錯,誠心悔改,甚至女婿跪下賠罪,辦酒宴請,才肯告退;也有女兒被虐待跑回家躲藏,娘家反向男家要人,教訓男方;若女兒有屈死者,則來更多,提出種種難題,至男方傾家盪產辦死者的喪葬,才肯罷休,俗稱「做後頭」。中華人民共國成立後,此類事件一般由人民政府依法處理。
分家
又稱「分閣」。南平市舊時傳統風俗。家庭中兄弟分家,一般由父母主持,請母舅、叔伯長輩、地方上有聲望的人士或鄉政府成員監督公證。財產用協商或抽簽辦法解決,父母留一份產業自養(或由兄弟輪流供養)。父母應給每個獨生子准備一個新飯甑,長子分得原有廚房鍋灶,俗稱「長子不離灶」。分家的協議,俗稱「分關」,應由父母及公證人簽押生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農村分家立戶多沿用舊俗,城鎮居民或幹部兒子分家,財產分配由家庭協商解決。20世紀80年代,民間分家逐漸廢除舊俗,按《婚姻法》、《繼承法》辦事。
宗祧承嗣
明清時代,民間傳統規定,只有兒子可以繼承祖業家產。無子嗣者,多立兄弟之子為繼子(或抱養異姓的螟蛉子),以繼承宗祧與家業。無繼子者,義(女)供養義父母者,也有得家產的權利,但不算宗祧,不載入族譜。民國時期,民法雖然規定女子有繼承權,但多未執行。中華人民共和民成立後,政府公布《繼承法》,直系子女、配偶和辦理法定手續的養子(女)均有繼承權,凡繼承糾紛均依法裁決,廢除舊的宗法承嗣制度。
⑼ 請問這個是清初何人
旗袍作為袍服大家族中的一員,其發源有人認為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深衣。深衣自春秋戰國至漢代曾為時人所重,後世的袍服或與深衣有著一定的淵源關系。事實上,深衣與袍服頗有差異,前者上下分裁,效果相當於把上衣下裳連成一體;袍服則不分上下,基本失去了上衣下裳的意義,後來袍服逐漸被接納為一種穩定的服飾式樣,與上衣下裳的服制並行不悖。袍服自漢代被用於朝服,起始多為交領、直據,衣身寬博、衣長至附、袖較肥闊,在袖口處收縮緊小,臂肘處形成圓弧狀,稱為「袂」,或稱「牛胡」,古有「張袂成蔭」之說。袍服式樣歷代有變制,漢代深衣制袍,唐代圓領襇袍,明代直身,都是典型的寬身長袍,穿著者多為知識分子及統治階層,久而久之蔚成風尚。袍服因而代表的是一種不事生產的上層人士及文化人的清閑生活。服飾上的寬衫大袍。褒衣博帶,逐漸成為中原地區衣飾文明的一種象徵。
流行於少數民族地區或游牧民族的袍服,一般都較為緊窄合體,以利於騎射或其他激烈活動,這種服式多採用左衽、窄袖,袍身比較適體。歷史上,漢族人民也曾多次採納這種窄身合體的袍服樣式,趙武靈王所推行的胡服騎射就是比較典型的事例。唐代的胡服也風行一時,胡服在唐開元、天寶年間與胡妝、胡騎、胡樂同為時人趨奉,可算異域文化一次大面積的流行範例,屬於長安街頭當年的「舶來品」。在遼、金、元及清朝等少數民族政權統治時期,合身的袍服都曾一度扮演著服飾的主角,雖然又都經歷或表現出變得寬博的過程或趨勢。清代由於歷時最長且較穩定,故袍服可視為典型服飾。
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世祖率兵入關,定都北京,繼而統一全國。隨著政權的初步穩固,開始強制實行服制改革,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雉發易服浪潮,律令之嚴性命攸關,有「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之說。至此傳統的冠戴衣裳幾乎全被禁止穿戴,相傳千年的上衣下裳的服飾形制只被保留在漢族女子家居時的著裝中。慶典場合不分男女都要著袍,各類袍服名目繁多,有朝袍、龍袍、蟒袍及常服袍等之分。從字義解,旗袍泛指旗人(無論男女)所穿的長袍,不過只有八旗婦女日常所穿的長袍才與後世的旗袍有著血緣關系,用作禮服的朝袍、蟒袍等習慣上己不歸為「旗袍」的范疇。清朝統治者強調滿語騎射,力圖保持其固有的生活習俗和穿著方式,一方面要用滿族的服飾來同化漢人,同時又嚴禁滿族及蒙古族婦女仿效漢族裝束,從頂治、嘉慶年間屢次頒布的禁令中,滿族女子違禁仿效漢族婦女裝束的風氣之盛,可見一斑。至清後期,亦有漢族女子效仿滿族裝束的。滿漢婦女服飾風格的悄相交融,使雙方服飾的差別日益減小,遂成為旗袍流行全國的前奏。
清朝後期,旗女所穿的長袍,衣身為寬博,造型線條平直硬朗,衣長至腳踝。「元寶領」用得十分普遍,領高蓋住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綉以各色花紋,領、袖、襟、據都有多重寬闊的滾邊。至咸豐、同治年間,鑲滾達到高峰時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邊鑲滾,以至幾乎難以辨識本來的衣料。旗女袍服的裝飾之繁瑣,幾至登峰造極的境地。此時的清王朝正搖搖欲墜難以為繼,清廷內外交困,國力式微。帝國主義的堅船利炮攻破了清朝封閉的國門。為挽救危亡,清廷洋務派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救國方略,派遣大批留學生到國外學習,軍隊也改練新軍。在中國學生和軍人中最先出現了西式學生的操衣、操帽與西式軍裝、軍帽。洋裝的輸入,提供了評判美的另一種參照系,直接影響社會服飾觀念的變更。日後旗袍演化為融貫中西的新式款型,其受西方影響的改變可說即是由此開端。
1911年辛亥革命風暴驟起,推翻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為西式服裝在中國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礙,同時也把傳統苛刻的禮教與風化觀念丟在了一邊,解除了服制上等級森嚴的種種桎桔。服裝走向平民化、國際化的自由變革,已經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傳統沉重的負擔。由於滿族統治政權的消亡,旗袍此時穿著者甚少。西式中式裝扮熙熙攘攘紛繁並處。舊式的旗女長袍既被摒棄,新式旗袍則在亂世妝扮中開始釀成。
此時的時裝流行中心早已由蘇、揚移至上海。商埠開放的上海華洋並處,五方雜居,成為十里洋場奢靡繁華之地。上海又是婦女尋求解放的重鎮。傳教士、商人、革命黨人競相創辦女學,掀起了一股女權運動浪潮,尋求解放的社會大氣候盪滌著服飾妝扮上的陳規陋習。服裝裝飾一掃清朝矯飾之風,趨向於簡潔,色調力求淡雅,注重體現女性的自然之美。旗袍最初是以馬甲的形式出現,馬甲長及足背,加在短襖上。後將長馬甲改成有袖的式樣,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雛形。據說得風氣之先的上海女學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作俑者。當時的女學生作為知識女性的代表,成為社會的理想形象,她們是文明的象徵、時尚的先導,以至社會名流,青樓女子等時髦人物都紛紛作女學生裝扮。30、40年代是旗袍的全盛期,其基本廓形已臻於成熟。產生於辛亥革命後,北伐戰爭時期始漸流行的新式旗袍,有別於旗女的長袍。30年代後期出現的改良旗袍又在結構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為稱身合體,這在以後的章節中將會詳細介紹。旗袍雖然脫胎於清旗女長袍,但已遇然不同於舊制,成?為兼收並蓄中西服飾特色的近代中國女子的標准服裝。
旗女與漢女的著裝
作為女性著裝的旗袍,與旗女有著密切的關系。所謂旗女,是指旗人家庭中的女性成員;旗人,則是清代對被編入八旗的人的稱呼。清代八旗的成分以滿族為主體,融合了漢族與蒙古族等其他民族在內。八旗中除清朝皇族愛新覺羅的宗室、覺羅以外,還包括八旗滿洲、八旗蒙古和八旗漢軍。八旗漢軍和八旗蒙古分別由歸附的漢人和蒙古人構成。清初八旗漢軍有26萬之眾,是八旗滿洲、八旗蒙古之和的3倍。因此,旗人不僅是滿族人,還可以是蒙古族或漢族人。這樣,把旗袍定義為滿族人所穿的服裝也就有失准確了。滿族是生活在北方的少數民族,擅長漁獵並四處游牧,他們所穿著的袍四面開權,有扣絆束腰帶,脫卸方便又保暖,非常適合他們的生活方式。後來歸附於他們的漢人和蒙古人也採用了這種服式。明末清初八旗制度逐步確立,旗人的袍服有所變化發展,與滿洲早期的樣式也有所不同,這時旗女所穿的袍可說是旗袍真正的?前身,到民國才成為現代意義上的旗袍,稱為新旗袍或新式旗袍。旗女的袍裝與漢族婦女的兩截裝束,在清初有著明顯差異。
滿族入關後成了統治者,曾強令漢人剃發易服,但是強制性的服飾同化政策非但沒有達到預期目的,反而激起漢人強烈的反抗。為了緩和矛盾,清政府不得不採納了明朝遺臣金之俊的「十不從」。其中有:「男從女不從」、「生從死不從」、「倡從優伶不從」。「仕宦從而婚姻不從」等數條,才使漢族婦女得以繼續穿著顯示本民族氣節的服飾,而戲裝、結婚禮服、死殮喪葬服也同時被允許保恃明代式樣。在清代前期一直沿續到中期,旗女著裝與漢女著裝呈現出涇渭分明的特色。
當時區分旗女與漢女的裝扮主要有三點:一看發髻。旗女梳旗髻,即兩把頭、叉子頭或一字頭,因其中插入架子使之呈雙角扁平狀,故又稱「架子頭」。這種假髻到咸豐以後更為誇張高聳,演變成為「達拉翅」,被漢人稱作「旗頭」。漢女則梳平髻,喜戴黑絨布帽和遮眉勒,發型低矮而貼體,更顯其低眉順眼的含蓄氣質。
二看著裙還是著袍。旗女穿袍,袍是她們最重要也最普遍的服飾。袍裡面穿褲,禮服袍還要加馬蹄袖和繁復的裝飾與附件。八旗婦女從不穿裙,即使把貴婦朝服中的朝裙算作裙的話,也還是極少有機會穿著的。八旗婦女一般在隆重場合穿禮服袍,包括朝服、吉服和行服,而日常則穿便服袍,包括旗袍的原身--襯衣和氅衣。襯衣圓領右衽,捻襟直身平袖,無開襟,有五個紐,衣長掩足。袖分有袖頭和無袖頭兩類,面料以絨綉、織花、平金為多,周身加以邊飾,常穿在裡面。夏季襯衣可單穿,秋冬加有皮棉。氅衣穿在襯衣外面,與襯衣類同,只是左右開禊至腋下,開禊頂端飾以雲頭,且裝飾較為華麗考究。邊鑲和紋飾繁復精細,還綴有花邊、花絛子、狗牙兒。氅衣多穿於正式場合。清代文康的《兒女英雄傳》中就有許多關於旗女這種袍裝打扮的文字描寫,如:「只見那太太穿一件魚白的百蝶襯衣兒,套一件絛色二個五幅捧壽織就地景兒的氅衣兒,窄生生的領兒,細條條的身子,周身絕不是那大寬的織邊綉邊,又是甚麼豬牙絛子,狗牙絛子的,胡鑲滾作,都用三分寬的石青片金窄邊兒,拓一道十三股里外拄金線的絛子,正卷著兩折袖兒;頭上梳著短短的兩把頭兒……。」
而與旗女相反,漢女穿裙,從不穿袍,她們仍沿襲舊時的上衣下裳制。上著衫祆下著裙或褲,上下衣不連屬。穿裙是漢族婦女的一大特點,清代漢族女裙種類繁多,如百褶裙、鳳尾裙、月華裙、馬面裙、襇干裙等。裙前後有裙門,裙內穿褲,也有青樓女子或獨處家中時不穿裙只穿褲的。《兒女英雄傳》中寫道:「忽見旁邊兒又過來了個年輕的小媳婦子,穿一件享肩貼背,鑲大如意兒、水紅里子、西湖色的濮縣綢的半大夾襖兒,並不穿裙子,露出半截子三鑲對靠青縐縐散腿褲兒褲子;腳下一雙過橋高底大紅緞子小鞋兒;……」漢族女子婚嫁時穿紅喜裙,上配石青或大紅綉花襖褂,鳳冠霞帔,沿襲舊制。
三看鞋。由於旗女無纏足陋習,她們穿寬大的高底旗鞋。木製高底位於鞋底中部,因形似花盆、馬蹄,又被稱為「花盆底」、「馬蹄底」。而漢女則個個「三寸金蓮」,著小巧精緻的綉花弓鞋,高底則位於鞋的後部。
旗袍與上襖下裙的裝式在總體風格上區別明顯。首先,旗女的旗袍上下一體,線條流暢,漢女的上襖下裙分割線多,富節奏感;旗袍緊窄合體顯露腰身,而上襖下裙卻異常寬肥,竭力將女性曲線掩藏於寬衣大袖之下,集中反映了宋明理學「存天理滅人慾」的一面;旗袍更易使穿著者顯得長身玉立。?其次,旗袍的審美趣味中心在上面,而襖裙的趣味就顯然在下面了。穿高底鞋加之袍長及地,將旗女腰線抬高,下肢拉長,重心也隨之上移;而肥大至膝的襖衫則將漢女腰線降低,拉長了上身,重心隨之下移。基於民族文化的差異,旗人重頭而輕腳,假髻雖然誇張高聳,天足卻被掩蓋於袍擺之下。相反,漢文化傾心於「纖纖作細步」,「三寸金蓮」倒是無論如何要露出裙擺的。簡約的小髻,肥大平直的衣裙更容易將觀者的注意力吸引到足下,這就是漢人的重腳而輕頭了。
旗袍與襖裙在具體形制上也存在許多差異,例如旗袍有一字襟、缺襟等種種斜襟,禮服上還有馬蹄袖,襖裙卻多為對襟;襖衫上戴領抹,沿用本族的交領,而旗袍在最初則無領,只戴領巾兌,直到清末才有旗袍立領,而且也非交領。在裝飾配伍方面,旗袍原本是相當簡朴的,入關後慢慢朝繁復的方向發展,甚至大大超過漢女的襖裙,鑲、滾、嵌、綉、盪、貼、盤、釘樣樣俱全(這在漢女襖裙上也能見到),而且許多正式禮服袍均有接袖和箭袖,使整隻袖被分成數段,每一段的圖案風格、色彩和面料都截然不同,這是漢裝所沒有的。
旗女與漢女著裝存在的差異,歸根結底反映了異族文化間的差異。內斂型的漢文化造就了上襖下裙,而外向的八旗文化則產生了旗袍。在兩種服飾截然對立的時期,也是兩種文化撞擊的年比。然而,正如文化之間的沖突會逐漸磨合化解,旗漢服飾的差異也並非不可調和。清王朝統治穩固後社會趨於安定富足,民族融合在不知不覺中進行。即使是禁令也禁不住旗袍變得寬身大袖,襖褂變得越來越長,類似於袍。清中期時旗女與漢女著裝的界限已不再那麼明確,晚期更是互借互用。旗袍採用漢族的吉祥紋飾以及刺綉工藝,袖上也出現類似半臂的深色裝飾。有穿著長坎肩的漢女,也有穿袍身極短露出雙腳的旗女。同一時期的旗漢服裝也會反映同樣的時興做法和裝飾手段。總之,旗女與漢女的著裝已由初期的對立走向了融匯交合。
旗人之袍與旗袍
旗袍不是一個固定的形式,而有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把旗袍視為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雖看似無大錯,卻難免有望文生義之嫌。旗袍的內涵要比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豐富得多。
清代的旗人之袍包括男袍和女袍,而旗袍卻僅指女袍。民國男子們所著袍衫即使仍帶清代遺風,也不算旗袍。旗人之袍中有冠服袍和一般日常穿的袍,冠服袍有龍袍、蟒袍、常服袍和行袍,按級別等差穿用。一般男子的袍,初期尚長,順治未減短至膝,不久又加長至腳踝。中後期流行寬松式,袖子有一尺余長的。甲午、庚子戰爭之後,受適身式西方服式的影響,男袍的款式也變得越來越緊瘦,長蓋腳面,袖僅容臂,形不掩臀。穿了這種袍,連蹲一蹲身子都會把衣服撐破。《京華竹枝詞》有「新式衣裳誇有根,極長極窄太難論,洋人著服圖靈便,幾見纏躬不可蹲」的描述,反映了清末男袍的時尚趨向。
清代旗女之袍與男袍差別不大,主要是服飾圖案上的差異。旗女之袍本身的發展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的旗女之袍較為瘦長緊窄,袖口亦小,裝飾簡單,原因是旗人重騎射,所著之袍要與生活方式相適應。第二階段的旗女之袍變得寬肥,裝飾卻繁褥到了極點,這主要是由於天下承平,旗人生活安定,趨於奢侈,旗女、漢女服飾之間的交流融合日多的緣故。
廣義地說,旗袍經歷了清代的旗女之袍、民國時期的新旗袍和當代時裝旗袍三個時期的發展,其中以民國時期的新旗袍最典型也最為重要。狹義地說,旗袍就是民國旗袍,當然還可以包括民國以後基本保持民國旗袍特徵的旗袍。旗袍這一稱謂雖然也偶見於清代文獻,但廣泛而頻繁地被使用也要到民國。
民國旗袍也經歷了經典旗袍(basic?style)和改良旗袍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以傳統的直身平面裁剪為主,並開始引人西方的開省道等工藝,使旗袍更加合身。第二階段引人更多的西式裁製方法,如裝袖、裝墊肩和拉鏈等。
清代旗女之袍與民國新旗袍的主要差別有四點。第一是旗女之袍不顯露形體,特別是後期,寬大平直;民國旗袍開省收腰,表現體態。這與兩個時期的思想觀念有關。中國古代服裝,包括清代的旗人之袍,強調文本而漠視人本,重服飾圖案而不強調人體曲線。中國一貫不贊成太觸目的女人,對人體也持十分含蓄的態度。古代的美人,臉是主要的,削肩、平胸、細腰、窄臀、單薄的美人壓在層層的衣衫底下。與歷代中原服裝相比,旗人之袍就算是稱身適體的了,但它只是修長了旗女的身材,卻依然隱藏起她們的身體。民國旗袍受西方人本思想的影響很大,西方服飾充分表現甚至誇張人體線條,往往不惜採用極端的方法。在這里,要緊的是人,旗袍的作用不外乎烘雲托月忠實地將人體輪廓曲線勾出。
⑽ 滿族有什麼特別的習俗
滿族習俗:
1、新媳婦不能同公公、婆婆、丈夫同桌吃飯。長輩在吃飯時,媳婦在旁伺候,否則,就視為不敬不孝,大爺伯父輩不得同侄兒媳婦開玩笑,侄兒媳婦不許在大爺面前露胳膊露腿。
2、滿族有敬老尊上的風尚,青年人見了長者要垂手站立並要和顏悅色地回答長者的問話。有人沖父母狀況,子女必須起立回答,對老人,三天請小安,五天請大安。
3、滿族人酷愛抽煙,家家有煙笸鑼。來客可以不敬茶,但卻不能不敬煙。不僅老人抽,青少年也抽。不僅老婆婆抽,大姑娘小媳婦也抽。
(10)農村小媳婦穿著旗袍下廚房擴展閱讀:
滿族禁忌:
1、禮儀忌諱
滿族尊老敬上,居家對父母三天請一小安,五天請一大安。滿族人忌害烏鴉、喜鵲、狗,有並於崇鴉、鵲、狗的習俗。不準打狗、殺狗,不吃狗肉,不穿用狗皮。服孝中男子不剃發,女不簪花,三年內不穿紅。
2、室內禁忌
滿族將西牆作為供奉祖先的神聖部位,不準在此掛衣物,張貼年畫;西炕俗稱「佛爺炕」,供有「祖宗板子」,忌諱人們尤其是女人隨便坐卧。
3、人體禁忌
滿族忌諱嬰兒頭未睡成扁形,特別是女孩,如果枕骨部位沒有睡扁,會被視為「丑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