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職業正裝 > 1900年日本校服

1900年日本校服

發布時間:2022-06-13 16:10:31

Ⅰ 中山裝的來歷

1929年4月,中山裝經國民政府明令公布為法定制服20世紀50年代以後,中山裝成為從國家領導人到普通老百姓的正式服裝。20世紀80年代以後,中山裝在民間逐漸被人們遺忘,但國家領導人在出席重大活動時,依舊習慣穿著中山裝。2016年2月29日,民革中央向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十二屆四次會議提交提案,建議將中山裝作為國家正式禮服。

起源

中山裝的起源有以下幾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孫中山在日本活動期間委託華僑張方誠設計了中山裝的草圖,返上海後於1916年命榮昌祥裁縫王才運依圖生產。《申報》1927年4月20日第17版有一則軟廣告《中山裝之盛銷》:「南京路新世界對面榮昌祥,為製造中山裝之首創家,手工既能講究,式樣又極准確,現應潮流之趨勢,欲求普及起見……」。

該說法的另一支流則說,1919年,孫中山先生在上海居住時,有一次,他將一套已經穿過的日本陸軍服拿到亨利服裝店請裁縫改成「便服」,改成「便服」後仍有點像英國軍制服。但在便服中,它既非「唐裝」,更非「西裝」,店員便為之起名為中山裝。當時的中山裝背面有縫,後背中腰有帶,前門襟釘9個紐扣,上下口袋都有「胖襇」

Ⅱ 中山裝的形成發展

1919年,孫中山請上海亨利服裝店將一套英國陸軍制服改成便裝。這套便裝在保留軍服某些式樣的基礎上,吸取了中式服裝和西裝的優點,顯得精練、簡便、大方。由於孫中山先生的提倡以及他的名望,這種便裝式樣很快流傳,經過不斷修改,發展成為中山裝,並成為中國男子普遍穿用的服裝。
關於中山裝的來歷還有其他一些說法,如有的說是1912年在廣州問世的,有的說是由日本鐵路制服改制的。這里提到的黃隆生是一位越南的華僑,開有一家洋服店,1902年,孫中山到越南籌組興中會,一次到黃的店購物。黃得知這個顧客就是孫中山時,當即要求加入興中會,為革命出力。
中山裝就這樣在1912年就被定下了型,新中國成立後,由於革命領袖和革命幹部都穿中山裝,人民群眾也以這種服裝來表達對新時代的歡迎。於是中山裝在社會上廣泛流行,成為了中國男裝一款標志性的服裝,即使是在如今的T型台上依然能見到由它演變而來的時尚服飾。 在清朝(1644年~1911年),受剃發易服影響,中國男子都是被迫強制,按照滿族的式樣梳理頭發,穿衣戴帽,一直延續到20世紀之初。雖然中國已步入了近代史的征途,但傳統服裝仍保持著一定的穩定性,服裝仍沿用著傳統的長袍、馬褂、瓜皮帽等式樣。1885年,李鴻章在天津建立北洋武備學堂,聘德國教官訓練,軍服也參用德式,夏用黃卡嘰布、草帽,冬用黑呢衣褲帽。
1895年,兩江總督張之洞亦仿德制編練自強軍,「令其悉照洋法操練,並其行軍、應用、軍火、器具、營壘、工程、轉運、醫葯之法,亦俱仿之」。與此同時,袁世凱採用德操編練新軍,官弁軍衣靴鞋均仿德式,顏色一律純用黑色,「在營軍衣均須窄小,尤須大眾一律」。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之後不久,傳統服式開始受到外國服式的一些影響,當時的《奏定學堂章程》記載: 各省學堂冠服一端,率皆效仿西式,短衣皮靴,文武無別。仿效西洋式樣的新軍軍官軍服,全國推行新式陸軍訓練軍制改革是清末改制的一項。
清末新軍出現了一些改變,1905年清末新軍軍服改革,基本上是照搬了歐洲特別是德國的軍服制度和軍銜制度。鑒於清新軍改換日本軍服後,長辮無法塞入軍帽中,影響射擊的准確性,練兵處建議准予軍士剪辮。《大公報》趁此時機,再次發起剪辮易服的討論。清政府為了不給輿論以剪辮易服的口實,竟下令士兵將發辮盤於軍帽之中。 直至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才出現了一些根本性的變革,它象徵著清王朝的徹底崩潰和一個時代的終結。辛亥革命以後,中山覺著當時的服裝不足以顯示辛亥革命成果,而當時孫中山覺著也應當有一個代表中國人民的辛亥革命成果的服飾,於是孫中山先生便結合西服和一些特殊含義創造了中山裝。
中山裝是中國現代服裝中的一個大類品種。其上衣的左右上下各有一個帶蓋子和扣子的口袋,下身是西褲,這是辛亥革命後流行起來的歐洲軍服,以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做臨時大總統時穿用而流行於世,故稱中山裝。它具有我國民族的特點,穿著簡便、舒適、挺括,在民國十八年(1929年)制定國民黨憲法時,曾規定一定等級的文官宣誓就職時一律穿中山裝,以表示遵奉先生之法。
中山裝的起源眾說紛紜,有資料稱,中山裝原由當時的軍裝改制而成的。1919年,孫中山先生在上海居住時,有一次,他將一套已經穿過的陸軍制服拿到著名的亨利服裝店請裁縫改成「便服」,改成「便服」後仍有點像英國軍制服。但在便服中,它既非「唐裝」,更非「西裝」,店員便為之起名為中山裝。當時的中山裝背面有縫,後背中腰有帶,前門襟釘9個紐扣,上下口袋都有「胖襇」。由於孫中山先生在海內外聲望很高,這種服式便不脛而起,迅速流傳全國。
另一說為粵版。說是孫中山1923年任廣東大元帥時,以當時南洋華僑中流行的「企領文裝」上衣為基樣設計,在自1902年在河內籌組越南興中會時即追隨他的老裁縫黃隆生的協助下,製成了第一套中山裝。這一說法大體可信,細節未必可信。孫氏廣東人,廣東人向來視南洋為第二故鄉(陳嘉庚在其回憶錄里亦有如是表示),南洋企領文裝與廣東便服十分近似,因此產生一種廣東版的中山裝自然比較靠譜。《北洋畫報》1929年5月14日第318期有一篇妙觀的《中山裝之起源》談到:「昨晤自南來某要人,為述民黨制服之起源,始恍然於所謂代表三民五權等說,均屬牽強誤會。某之言曰:『昔先總理在粵就大元帥職後,一日,擬檢閱軍隊,欲服元帥裝,則嫌其過於隆重不適於時,西服亦無當意者,正檢閱行筐中,得舊日在大不列顛時所御獵服,頗覺其適宜,於是服之出,其後百官乃仿而制之,稱之曰中山裝,至今式樣已略有變更,非復先總理初時所服者矣。』雲雲。某君隨侍中山多年,其說當不虛也。」
其實,更為靠譜的,應當是中山裝源於學生裝。初期的學生裝多仿效日本學生裝詰襟,而日本學生裝用的是日本海軍裝,日本海軍裝是學的歐洲軍裝。孫中山在日本多年,喜歡穿日本學生裝。故1926年11月,《良友》畫報出《孫中山先生紀念特刊》時,刊登的孫中山照片的介紹就徑說:「先生喜服學生裝,今人咸稱為中山裝。」《申報》1926年5月5日第21版消息《三友實業社職員改裝》:「其服制分甲乙二種,甲為中山裝,即學生裝,乙為世界裝。」甚至在一些重大時政新聞中,也作如是觀。《申報》1928年7月19日第8版《蔣昨續在北大講演》:「今日九時半,蔣學生裝到北大對各界講演,聽眾千餘,首講打倒軍閥……」作為孫中山的繼承人,蔣介石穿的當然是最正宗的中山裝,可是報章也直書其為學生裝。 關閉式八字形領口,裝袖,前門襟正中5粒明紐扣,後背整塊無縫。袖口可開叉釘扣,也可開假叉釘裝飾扣,或不開叉不用扣。明口袋,左右上下對稱,有蓋,釘扣,上面兩個小衣袋為平貼袋,底角呈圓弧形,袋蓋中間弧形尖出,下面兩個大口袋是老虎袋(邊緣懸出1.5~2厘米)。褲有三個口袋(兩個側褲袋和一個帶蓋的後口袋),挽褲腳。很顯然,中山裝的形成在西裝基本形成上又揉合了中國傳統意識,整體廓形呈墊肩收腰,均衡對稱,穿著穩重大方。中山裝自1923年誕生迄今,一直是中國男子最通行和喜歡穿著的服式。中國的民主革命家孫中山先生是中山裝的創始人。
1923年,孫中山先生在廣州任中國革命政府大元帥時,感到西裝不但式樣繁瑣,穿著不便,又不大適應當時中國人民在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實用要求;而中國原來的服裝(對襟式短衫褂,大襟式長衫等),既不能充分表現當時中國人民奮發向上的時代精神,在實用上也有類似西裝的缺點。於是主張以當時在南洋華僑中流行的「企領文裝」上衣為基樣,在企領上加一條反領,以代替西裝襯衣的硬領。這樣一來,一件上衣便兼有西裝上衣、襯衣和硬領的作用;又將「企領文裝」上衣的三個暗袋改為四個明袋,下面的兩個明袋還裁製成可以隨著放進物品多少而漲縮的「琴袋」式樣。孫中山先生說,他這樣改革衣袋,為的是要讓衣袋放得進書本、筆記本等學習和工作的必需品,衣袋上再加上軟蓋,袋內的物品就不易丟失。孫中山先生設計的褲子是:前面開縫,用暗紐;左右各一大暗袋,前面一小暗袋(表袋);右後臀部挖一暗袋,用軟蓋。這樣的褲子穿著方便,也很適用攜帶隨身必需品。
協助孫中山先生創制中山裝的助手名叫黃隆生,廣東台山人,原在河內保羅巴脫街開設隆生洋服店。1902年12月,孫中山先生到河內籌組興中會,偶入其店購物,相與攀談。黃隆生獲悉面前顧客即為革命黨領袖孫中山先生,大為傾倒。懇切要求參加興中會,為革命出錢出力。1923年黃隆生隨孫中山先生在大元帥府任事。孫中山先生設計中山裝時, 曾請他幫同規劃和負責縫制,順利地製成了世界上第一套中山裝。 以前流行的說法是:作為中國新的民族服裝。孫文或國民政府闡述該服裝的思想和政治含義:衣服外的四個口袋代表「國之四維」(即禮、義、廉、恥),前襟的五粒紐扣和五個口袋(一個在內側)分別表示孫中山先生的五權憲法學說(行政權、立法權、司法權、考試權,還有監察權在領口(紐扣)和內側(口袋),以彰顯監察權的人民監督作用);衣領為翻領封閉式,表示嚴謹的治國理念;衣袋上面弧形中間突出的袋蓋,筆山形代表重視知識分子,背部不縫縫,表示國家和平統一之大義。
有關中山裝的三民主義、國之四維、五權憲法等政治含義流傳甚廣,方興未艾,已經成為大陸高中歷史課堂甚至社會上流行的「常識」。然研讀所有相關論著,始終未發現有支撐史料。專攻民國風俗文化的南開大學李少兵教授,著名孫中山研究專家、中山大學孫中山紀念館原負責人余齊昭都不以為然。
江蘇師范大學薛偉強博士於2014年做了全面深入的考證,基於民國時期大量官私文獻的梳理檢核,沒有證據支持孫中山或國民政府曾賦予中山裝特殊的政治含義。民國時期中山裝的流行既包含政治原因,也有現實合理性。國家權力的規訓、引導是主要的外因,民眾的接受和認可是主要的內因,這是一個雙向互動的漸進過程,但其中並不存在所謂特殊的政治文化。1929年,雖然民間曾經出現過一次中山裝象徵「三民五權」的說法,但其後一度中斷數十年,直至民國結束未曾在文獻中再現,說明在民國時期知之甚少、不被社會認可。
通過建國後大量文獻和史實的排比分析,中山裝所謂的特殊含義復雜的演變過程昭然若揭。新中國建立40多年後,其自1992年夏林根為始作俑者,不過4年,便由科技記者譚經望臻於大成。新世紀初,電視媒體、官方教科書、服裝公司及地方政府等先後大力宣揚,所謂中山裝的三民主義、國之四維、五權憲法等政治文化蘊涵終於成為流行的「常識」。然而,在此期間,相關言論絕大部分出自旅遊、科技、服裝、文學等領域從業者,而且始終沒有哪怕一條史料支撐,包括其中唯一的一篇由歷史學者撰寫的專業研究文章( 陳蘊茜:《身體政治:國家權力與民國中山裝的流行》,《學術月刊》2007年第9期)。
考慮到台灣政府與孫中山的特殊關系,作者也專門電郵咨詢了台灣的陳永發、古偉瀛等知名歷史學教授和專家,他們大部分閱信前連中山裝的「三、四、五含義」都從未聽聞。台灣教育研究院的同行蕭憶梅博士回復說:「關於中山裝的三民主義、五權憲法等政治含義應該是沒有明載在台灣中小學教科書的, 至少在歷史教科書是確定沒有的」。 至此,我們可以比較穩妥的認定,所謂中山裝的特殊政治意義只是一個美麗的童話,最多可以視為民間娛樂版。 中山裝是孫中山設計而成的,目的是為現代中國人提供輕便的工作兼社交服。孫中山本身只說明推廣中山裝的原因,但沒有講清楚其主要靈感何來?以下簡介中山裝起源的三種說法。
有關中山裝的創作靈感,最常聽到的說法是來自南洋華僑的企領服。它指出孫中山在1902年起越南籌建興中會分會,委託河內一來自廣東的裁縫黃隆生生產第一套中山裝。孫中山采當時南洋華僑流行的企領代替西裝的硬領,又將企領服的三袋改為四個,可放筆記、紙筆及工具等東西以方便學習或工作。
此外,也有人指出中山裝的主要參考來自中國。源出中國說再分廣東便服說及寧波服便服說。兩者均認為孫中山從中國地方便服為基礎,加入西裝的硬領及多袋等特色而成。有考證指出1916年孫中山托寧波(榮昌祥)裁縫王才運裁出第一套中山裝。《中華文化習俗辭典》折衷南洋華僑說及中國說如下:「孫中山參照中國原有的衣褲特點,吸收南洋華僑的企領文裝和西裝樣式,本著適於衛生,便於動作,易於經濟,壯於觀瞻的原則,親自主持設計,由黃隆生裁製出的一種服裝式樣。」
南洋華僑說及中國說都似乎有意不提日本的影響。老實說什麼南洋企領服、廣東便服、寧波便服、甚至西裝都不太像中山裝,彼此的關系應該不會太密切。最像中山裝的是日本校服及陸軍士官服。孫中山及革命黨在日活動時間不短(曾留日者眾)。據說孫中山委託日本華僑張方誠設計了中山裝的草圖,然後返上海後,於1916年命王才運依圖生產。亦有一說是1919年孫中山將自己穿過的日本陸軍服拿去上海的亨利服裝店改為便服,成為中山裝的起源。
根據《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中國歷史 八年級 上冊》(人民教育出版社)中第八課《辛亥革命》(P39附錄)中的介紹,中山裝的樣式基準來自當時日本的學生制服,依舊能看出兩者的相同之處

Ⅲ 日式校服叫什麼名字熱血高校裡面那種,日本很多混混都穿的。那不是中山裝!

日本的中學和高校校服,女生一般有兩種樣式:水手服,西式(夏裝為襯衫,冬裝加西裝).男生則是典型深色立領裝,日本男生的校服是"詰襟"(つめえり)("詰襟"通稱"がくらん",寫成漢字便是"學蘭"。江戶時代稱西服為"蘭服"(らんふく),所有傳自西方的物事都冠上"蘭"字,"Gakuran"的意思就是學生用蘭服,這個詞一直沿用至今。

黑色"詰襟"制服扣子是金色的,上面刻有校徽。畢業典禮那天,女生如果可以要得到男生的第二個扣子,表示對方的意中人正是你。總之,對男生來說,"詰襟"制服的第二個扣子是一種定情物。第一個扣子留給自己或同性知己,第三個扣子是給朋友,第四個扣子給家人,第五個扣子給其他交情較淺的人。倘若女生得到第五個扣子,表示已經被三振出局。

Ⅳ 日本校服的歷史是什麼急啊...

水手服:水手服顧名思義就是給水手穿的服裝,上頭那塊四方形的布適用來維護頭發清潔的,另一個說法則是在海戰時,可以豎起來幫助聽覺以及艦炮射擊時用以保護耳膜之用,至於使用白色系則是因為在黑暗中比較顯眼的緣故。後來在1859年被英國海軍正式採用為水兵的乘船正裝了。到了1864年英國維多利亞女王首開先例,把它拿來穿在幼年王子與公主的身上,當時的人們覺得"好可愛啊!",因而引起了一陣風潮,從法國開始,逐漸流行到歐洲各國,在其時,通常是給4~5歲的孩子穿用,而且男孩女孩的式樣並沒有什麼分別。於是水手服成了兒童的一種代表性服飾,這樣的流行後來被貴族小學校制定為制服之後,就成了一種正式的服裝。只不過當時還是給小孩使用,中學以上的學生並沒有這種風尚。從某一種層面來說,把海軍士兵的制服拿來給小孩當作制服,是一種尚武精神的表徵,因為英國海軍是世界海軍的領導者,因而使的這種流行傳播到了世界各地,東亞的日本受到這種影響則是與日英同盟的建立有關。水手服最初在日本也只是海軍士兵的服裝,大約是1872年海軍服制制定時所導入,因為制服本身象徵一種服從的概念,而沒有海軍的國家,即使把水手服當作兒童服裝,但也很少把它制定為制服,所以水手服在日本會成為制服,日英同盟是很重要的因素。明治維新時的日本,沉溺於富國強兵的思想之中,因此這種帶有軍事意涵的服裝也就正對日本人的胃口。原本日本學生的制服為傳統的和裝,也就是所謂的褲裙,不管男女都是穿這種,現在也只有在大學畢業典禮看的到了。明治末期到大正初期逐漸洋裝化運動後的結果,日本的學校陸陸續續拋棄了傳統的和裝,採用的式樣則是我們現在常見的黑色立領制服,這是真正的軍服修改而成,要說它是准軍服也可以,其實就是海軍軍官的第一種軍裝,最早是1879年日本貴族學校學習院正式採用。(關於黑色立領制服的由來,另外一說是明治15年根據文部省的指導,首先在公立學校普及學生制服,最早是貴族院學校和東京農林學校先行採用,東京大學接著跟進,樣式訂為立領金扣,之後就逐漸變成中學以上學校的正式服裝了,之所以如此,乃是傳統的日本和裝不適合用於進行軍事訓練和體操的緣故,同時以軍官制服做為學生服也能讓人產生菁英意識,達到提振尚武精神的作用)至於女孩子由於沒有女兵專用的服裝,所以就借用了水手服來代替,最早是福岡女學院先採用作為體操服,然後逐漸變成正式的制服,接著風行全國,在戰前全日本的女學生全部都是穿用水手服,而根據國情,原本下半部的褲子也被修改成裙子。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從服裝表現上,同樣是穿著海軍制服,但是男女卻不相同,這是日本傳統男尊女卑的文化使然,因為制服代表權威,服從的意義,男學生穿著代表管理者的軍官制服,而女學生穿的卻是代表被支配階級的士兵制服,經由這種方式確定了整個社會秩序。後來在戰爭的歲月里,水手服也成為整個國家動員體制中的一個重要配件,象徵了絕對服從的意涵。原本在其它國家只是單純的兒童服飾,流傳到日本卻有了這樣的大變化,也是當初英國所始料未及的……

私立學校:由於沒有海軍服的限制,因此他們的可以更加放開的設計,80%以上的私立學校都是採取三種設計:以西裝為主要輪廓展開設計、以海軍服為輪廓展開變化更大的設計、西服和海軍服結合式設計;少數學校也參考歐洲近代服飾設計校服,而現在開始有的學校參考世界其他地區的民族服飾設計校服了。韓國、台灣、香港以及東南亞部分城市也都是學習日本的。

Ⅳ 為什麼日本女學生的校服會像海軍的軍服,後面帶一塊布

這樣的校服就是模仿水手服

而這樣的水手服是18世紀英國率先搞出來的

1747年,英國喬治二世國王巡視了海軍以後,認為不統一的服裝有礙於皇家海軍的威嚴,於是下令研製統一的水兵服裝。到了19世紀50年代,水手服基本上和現在的樣子接近了, 1857年以後,英國海軍所採用的水手服的樣式一直被推薦為各國海軍的水手服。


——背後方布據說是為了防止長發污染了制服背後 (從前水手多蓄長發)

這樣的水手服曾被選為英國海軍幼兒園的校服,1864年,英國海軍將海軍的水手服改製成童裝,獻給愛德華王子。之後服裝界以上流以及中產階級的孩子為對象,推出了名為「MiddyBlouse」的水手服造型的襯衫,1901年海軍御用裁縫師將水手造形設計加入小學生的制服當中,並且改良成為一件式的上衣。此設計得到好評,並在大眾中流行,水手服就此從特殊階層流行服飾成為大眾階層的制服樣式。隨後歐美各國的小學也紛紛採用水手服作為學生制服,當時普遍以水手服搭配短褲作為男童的制服,女童則是搭配短裙。

——札幌襟(大谷女子)

關東領:在關東的東邊被廣泛使用的領型。
札幌領:多用於札幌。領口小的象徵性領型。

關西領:據說多用於在關東西部的領型,尤其是九州更多。
名古屋領:據說是名古屋周邊使用的領型。

札幌領
領子的下端比胸圍底線高一些,領子的底線為曲線、沒有胸甲、領子與肩同寬。
關東領
領子的下端比胸圍底線稍微高一些、領子的下線是緩的曲線或是直線,無論在有沒有胸甲的時候能取下來的東西都很多。特徵是領子比肩窄。
名古屋領
領子的下端比胸圍的底線低,而且領子大,領子的底線是直線。胸甲在胸前翻開縫合的樣式比較多,用白色領子做外套的也有。
關西領
領子的下端的基本在胸圍稍下方,領子在與肩的大小相同的位置,領子的底邊是直線,放在胸前。


Ⅵ 日本男生的校服怎麼和中山服一樣

孫中山創制中山裝時借鑒了日本軍校的士官服的樣式,中山裝是在日本校服上做了一些改進,所以兩者相似是很正常的。

日本明治維新時,統一設計學生服,男生採用陸海軍軍校士官服樣式,而女生採用海軍水兵服樣式,以突顯對男性的服從。

日本校服又叫詰襟和中山裝還是有區別的,日本的最多2個口袋,領子與領子之間挨的非常近幾乎看不到喉結。中國中山裝樣式多種多樣,有斜領角立領,也有垂直的立領(不過領子與領子之間離的較遠)。

(6)1900年日本校服擴展閱讀

詰襟是最常見的日本男生的校服,目前有七成國中都採用黑色「詰襟」制服,高校則有兩成左右。西式校服最初在官立大學試行,率先引進西式校服的是工部大學校(東京大學工學部前身)。它在1873年開學時由校方分發像西式陸軍軍服的深藍色詰襟服,這成為日本校服的藍本。

學習院(舊宮內省設置的官立學校)於明治十二年(一八七九)帶頭指定的男生校服,七年後,東京帝國大學(東京大學)也指定「詰襟」為制服,其他中學或大學跟著陸續效仿,所以「詰襟」的歷史比「水手服」悠久,已有一百多年。後來成為了中山裝的藍本。

Ⅶ 日本中學的校服幾時變成水手服

1872年,水手服成為兒童裝,水手服在日本會成為制服。
明治維新時的日本,沉溺於富國強兵的思想之中,因此這種帶有軍事意涵的服裝也就正對日本人的胃口。原本日本學生的制服為傳統的和裝,也就是所謂的褲裙,不管男女都是穿這種,現在也只有在大學畢業典禮看的到了。明治末期到大正初期逐漸洋裝化運動後的結果,日本的學校陸陸續續拋棄了傳統的和裝,採用的式樣則是我們現在常見的黑色立領制服,這是真正的軍服修改而成,要說它是准軍服也可以,其實就是海軍軍官的第一種軍裝。
最早是1879年日本貴族學校學習院正式採用。
所以,應該是1879年

Ⅷ 日本採用統一校服從明治維新以後就開始了。男子學生穿的是陸軍士官制服,女子學生穿水兵服。

因為在明治維新那會,全世界的現代學校可以說都是軍校。我還見過當時法蘭西帝國和普魯士中學校的制服,那完全就是徹頭徹尾的軍服,而且學生最重要的課程就是軍事體育課。日本沿襲了這一做法,所以男女學生穿的分別就是陸軍和海軍制服。比較一下當時清朝船政學堂里大馬褂的打扮,是很有趣的一件事情。這樣的中國人和日本人最終在甲午戰爭的戰場上相遇,結果可想而知。 不過現在日本的學生制服盡管基本格式未變,但是款式花樣已經各不相同了,特別是女子水手服。所以在漫畫里經常出現BT男在收集各校不同的水手服…..日本學生制服還有冬裝與夏裝的區別,而女子學生在冬天還要加一件外套。因為女子水手服的下面是一條不過膝的短裙,要上學就一定要穿短裙,即使外面是零下二十度低溫,也絕不通融,所以不加外套會死人的……另外有一點要說明的是,當年孫中山等革命黨人到日本進行結社,就借鑒了日本男子學生的陸軍制服式樣,創造了一款新的服裝——這就是以後可能是世界上最多人穿的中山裝。 最後有一個東東要介紹,那就是多少年來日本學生沒有改變的東西——書包。日本中學生的書包可是真皮,而且絕對是全國統一,找不出兩個不同的來。另外,這真皮書包是國家發給你的,不用花錢滴,但也絕不允許!

Ⅸ 日本是世界上最早穿校服的國家嗎

不是。日本的校服也叫學生服,最早是根據歐洲海軍衣服的式樣而改出來的。

Ⅹ 為什麼陳真總是穿中山裝

中山裝為服裝的一種。上身左右各有兩個帶蓋子和扣子的口袋,下身是西式長褲,由孫中山提倡而得名。 老舍 《四世同堂》二五:「他極大膽的穿上了一套中山裝!」 王西彥 《夜宴》三:「今天大概是由於出席宴會,他鄭重其事地穿起一套黑嗶嘰中山裝。」中山裝是在廣泛吸收歐美服飾優點的基礎上形成的,孫中山綜合了西式服裝與中式服裝的特點,設計出的一種直翻領有袋蓋的四貼袋服裝,定名為中山裝,此後幾十年,中山裝大為流行,成為中國男子喜歡的標准服裝。

形成發展

以中國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命名的男用套裝。
1919年,孫中山請上海亨利服裝店將一套陸軍制服改成便裝。這套便裝在保留軍服某些式樣的基礎上,吸取了中式服裝和西裝的優點,顯得精練、簡便、大方。由於孫中山先生的提倡以及他的名望,這種便裝式樣很快流傳,經過不斷修改,發展成中山裝,並成為中國男子普遍穿用的服裝。關於中山裝的來歷還有其他一些說法。如有的說是1912年在廣州問世的,有的說是由日本鐵路制服改制的。
這里提到的黃隆生是一位越南的華僑,開有一家洋服店,1902年,孫中山到越南籌組興中會,一次到黃的店購物。黃得知這個顧客就是孫中山時。當即要求加入興中會,為革命出力。
中山裝就這樣在1912年就被定下了型,新中國成立後,由於革命領袖和革命幹部都穿中山裝,人民群眾也以這種服裝來表達對新時代的歡迎。於是中山裝在社會上廣泛流行,成為了中國男裝一款標志性的服裝,即使是在如今的T型台上依然能見到由它演變而來的時尚服飾。

中山裝的由來

在清朝(1644年~1911年),中國男子都是按照滿族的式樣梳理頭發,穿衣戴帽,一直延續到20世紀之初。雖然中國已步入了近代史的征途,但傳統服裝仍保持著一定的穩定性,服裝仍沿用著傳統的長袍、馬褂、瓜皮帽等式樣。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之後不久,傳統服式開始受到外國服式的一些影響,出現了一些改變,但基本式樣仍保持著原有的狀態,直至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才出現了一些根本性的變革,它象徵著清王朝的徹底崩潰和一個時代的終結。辛亥革命不僅帶來了社會的劇變,而且也促使服裝的變革更為迅速而明顯。中山裝就是在這一變革中誕生的。
中山裝是中國現代服裝中的一個大類品種。其上衣的左右上下各有一個帶蓋子和扣子的口袋,下身是西褲,這是辛亥革命後流行起來的服裝,以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做臨時大總統時穿用而流行於世,故稱中山裝。毛澤東主席對「中山裝」很欣賞,他一直堅持穿中山裝,因而國外朋友又稱中山裝為「毛式制服」。它具有我國民族的特點,穿著簡便、舒適、挺括,在民國十八年(1929年)制定國民黨憲法時,曾規定一定等級的文官宣誓就職時一律穿中山裝,以表示遵奉先生之法。
中山裝的由來,據說是孫中山先生在廣州任中國革命政府大元帥時,感到西裝樣式繁瑣,穿著不便,而中國服裝在實用上亦有缺點。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孫中山到越南河內籌組興中會,偶入河內由廣東人黃隆生開設的洋服店,為了節省外匯,並能體現中國國情而授意黃隆生設計一種美觀、簡易而又實用的中國服裝,黃參考了西歐和日本服裝式樣,並結合當時南洋華僑中流行的「企領」文裝上衣和學生裝而設計縫製成的。但是,也有資料稱,中山裝原由當時的軍裝改制而成的。1919年,孫中山先生在上海居住時,有一次,他將一套已經穿過的陸軍制服拿到著名的亨利服裝店請裁縫改成「便服」,改成「便服」後仍有點像軍制服。但在便服中,它既非「唐裝」,更非「西裝」,店員便為之起名為中山裝。由於孫中山先生在海內外聲望很高,這種服式便不脛而起,迅速流傳全國。當時的中山裝背面有縫,後背中腰有帶,前門襟釘9個紐扣,上下口袋都有「胖襇」。後來逐步演變成現在的款式:關閉式八字形領口,裝袖,前門襟正中5粒明紐扣,後背整塊無縫。袖口可開叉釘扣,也可開假叉釘裝飾扣,或不開叉不用扣。明口袋,左右上下對稱,有蓋,釘扣,上面兩個小衣袋為平貼袋,底角呈圓弧形,袋蓋中間弧形尖出,下面兩個大口袋是老虎袋(邊緣懸出1.5~2厘米)。褲有三個口袋(兩個側褲袋和一個帶蓋的後口袋),挽褲腳。很顯然,中山裝的形成在西裝基本形成上又揉合了中國傳統意識,整體廓形呈墊肩收腰,均衡對稱,穿著穩重大方。
中山裝自1923年誕生迄今,一直是中國男子最通行和喜歡穿著的服式。中國的民主革命家孫中山先生中山裝的創始人。
1923年,孫中山先生在廣州任中國革命政府大元帥時,感到西裝不但式樣繁瑣,穿著不便,又不大適應當時中國人民在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實用要求;而中國原來的服裝(對襟式短衫褂,大襟式長衫等),既不能充分表現當時中國人民奮發向上的時代精神,在實用上也有類似西裝的缺點。於是主張以當時在南洋華僑中流行的「企領文裝」上衣為基樣,在企領上加一條反領,以代替西裝襯衣的硬領。這樣一來,一件上衣便兼有西裝上衣、襯衣和硬領的作用;又將「企領文裝」上衣的三個暗袋改為四個明袋,下面的兩個明袋還裁製成可以隨著放進物品多少而漲縮的「琴袋」式樣。孫中山先生說,他這樣改革衣袋,為的是要讓衣袋放得進書本、筆記本等學習和工作的必需品,衣袋上再加上軟蓋,袋內的物品就不易丟失。孫中山先生設計的褲子是:前面開縫,用暗紐;左右各一大暗袋,前面一小暗袋(表袋);右後臀部挖一暗袋,用軟蓋。這樣的褲子穿著方便,也很適用攜帶隨身必需品。
協助孫中山先生創制中山裝的助手名叫黃隆生,廣東台山人,原在河內保羅巴脫街開設隆生洋服店。1902年12月,孫中山先生到河內籌組興中會,偶入其店購物,相與攀談。黃隆生獲悉面前顧客即為革命黨領袖孫中山先生,大為傾倒。懇切要求參加興中會,為革命出錢出力。1923年黃隆生隨孫中山先生在大元帥府任事。孫中山先生設計中山裝時, 曾請他幫同規劃和負責縫制,順利地製成了世界上第一套中山裝。
當中山先生穿起自己設計的、也是世界上第一套中山裝時說:「這種服裝好看、實用、方便、省錢,不像西裝那樣,除上衣、襯衣外,還要硬領,這些東西多是進口的(當時這些東西多從外國進口),費事費錢。」 中山裝由於具備好看、實用、方便等優點,所以一經孫中山先生提倡,就得到廣大群眾的歡迎。

中山裝由來的另一說法

有人聽說「中山裝來自日本」,結果留言者被眾人圍攻,被痛斥為「小日本」及「漢奸」,如果承認日本對中國影響這么困難,也許最好不要讀中國近代史罷了。清末民初以來,日本一直在各方面都在影響中國。不過因為中日交惡,所以對日本的影響多不願提及而已。中山裝是一個好例子。明明與日本的淵源密切,欲避重就輕,偏要強說成來自南洋或中國。這種「承認學日本就是不爽」心態百年不變。
中山裝是孫中山設計而成的,目的是為現代中國人提供輕便的工作兼社交服。孫中山本身只說明推廣中山裝的原因,但沒有講清楚其主要靈感何來?以下簡介中山裝起源的三種說法。
有關中山裝的創作靈感,最常聽到的說法是來自南洋華僑的企領服。它指出孫中山在1902年起越南籌建興中會分會,委託河內一來自廣東的裁縫黃隆生生產第一套中山裝。孫中山采當時南洋華僑流行的企領代替西裝的硬領,又將企領服的三袋改為四個,可放筆記、紙筆及工具等東西以方便學習或工作。
此外,也有人指出中山裝的主要參考來自中國。源出中國說再分廣東便服說及寧波服便服說。兩者均認為孫中山從中國地方便服為基礎,加入西裝的硬領及多袋等特色而成。有考證指出1916年孫中山托寧波(榮昌祥)裁縫王才運裁出第一套中山裝。
《中華文化習俗辭典》折衷南洋華僑說及中國說如下:「孫中山參照中國原有的衣褲特點,吸收南洋華僑的企領文裝和西裝樣式,本著適於衛生,便於動作,易於經濟,壯於觀瞻的原則,親自主持設計,由黃隆生裁製出的一種服裝式樣。」
南洋華僑說及中國說都似乎有意不提日本的影響。老實說什麼南洋企領服、廣東便服、寧波便服、甚至西裝都不太像中山裝,彼此的關系應該不會太密切。最像中山裝的是日本校服及陸軍士官服。孫中山及革命黨在日活動時間不短(曾留日者眾)。據說孫中山委託日本華僑張方誠設計了中山裝的草圖,然後返上海後,於1916年命王才運依圖生產。亦有一說是1919年孫中山將自己穿過的日本陸軍服拿去上海的亨利服裝店改為便服,成為中山裝的起源。

造型特徵

中山裝由於孫中山的提倡,也由於它的簡便,實用;自辛亥革命起便和西服一起開始流行。1912年民國政府通令將中山裝定為禮服,修改中山裝造型,並賦於了新的含義。立翻領,對襟,前襟五粒扣,四個貼袋,袖口三粒扣。後片不破縫。這些形制其實是有講究的,根據《易經》周代禮儀等內容寓以意義。
其一,前身四個口袋錶示國之四維(禮、義、廉、恥),袋蓋為倒筆架,寓意為以文治國。
其二,門襟五粒紐扣區別於西方的三權分立的五權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
其三,袖口三粒紐扣表示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
其四,後背不破縫,表示國家和平統一之大義。
其五,衣領定為翻領封閉式,顯示嚴謹治國的理念。

設計理念
中山裝的最初款式:上衣為立領、前門襟、9粒明扣,4個壓爿口袋,背面有後過肩、暗褶式背縫和半腰帶。1922年中山裝改為立翻領、7粒扣,下口袋為老虎袋。後又改成現在的款式:上衣為立翻領,有風紀扣;衣身三開片,前門襟,5粒明扣;4個貼袋,各有袋蓋及1粒明扣,上為平貼袋,下為老虎袋,左右對稱;左上袋蓋靠右線跡處留有約3cm的插筆口。高檔中山裝,在袖口部位有3粒飾扣。與中山裝配套的褲,一般採用同料同色的西式褲。
關於「中山裝」,《中華文化習俗辭典》記載說:「孫中山參照中國原有的衣褲特點,吸收南洋華僑的『企領文裝』和『西裝樣式』,本著『適於衛生,便於動作,易於經濟,壯於觀瞻』的原則,親自主持設計,由黃隆生裁製出的一種服裝式樣」。
中山裝由於孫中山的提倡,也由於它的簡便,實用;自辛亥革命起便和西服一起開始流行。1912年民國政府通令將中山裝定為禮服,修改中山裝造型,並賦於了新的含義。立翻領,對襟,前襟五粒扣,四個貼袋,袖口三粒扣。後片不破縫。這些形制其實是有講究的,根據《易經》周代禮儀等內容寓以意義。

材質做工
中山裝做工比較講究,領角要做成窩勢,後過肩不應湧起,袖子同西裝袖一樣要求前圓後登,前胸處要有胖勢,四個口袋要做得平服,絲縷要直。在工藝上可分精做和簡做兩種,前者有夾里和襯墊,一般用作禮服和褲子配套穿用,後者不加襯料,適合於日常作便服穿用。中山裝的優點很多,主要是造型均衡對稱,外形美觀大方,穿著高雅穩重,活動方便,行動自如,保暖護身,既可作禮服,又可作便裝。其缺點是領口緊、卡脖子等。中山裝素以其特有的沉著老練、穩健大方的風格吸引了廣大的中老年人和海外華人的青睞,尤其是知識分子仍然視中山裝為自己的日常服裝。在穿著時,要注意由中山裝所傳遞出的意蘊與其人生態度相吻合,要把風紀扣彌合,有人圖一時的舒適而敞開領扣,這樣會使自己在眾人眼裡顯得不倫不類,有失風雅和嚴肅。

中山裝的色彩很豐富,除常見的藍色、灰色外,還有駝色、黑色、白色、灰綠色、米黃色等。一般來說,南方地區偏愛淺色,而北方地區則偏愛深色。在不同場合穿用,對其顏色的選擇也不一樣,作禮服用的中山裝色彩要莊重、沉著,而作便服用時色彩可以鮮明活潑些。對於面料的選用也有些不同,作為禮服用的中山裝面料宜選用純毛華達呢、駝絲錦、麥爾登、海軍呢等。這些面料的特點是質地厚實,手感豐滿,呢面平滑,光澤柔和,與中山裝的款式風格相得益彰,使服裝更顯得沉穩莊重,而作為便服用的面料,可選擇相對較靈活,可用棉布、卡其、華達呢、化纖織物以及混紡毛織物。

文化內涵
( 59集電視連續劇《走向共和》中最後一集孫中山先生慷慨陳詞。)
我知道,你們很著急。張勛復辟了,國會,又開不成了。
我們本來是共和國,可怎麼一次又一次的出現了封建主義專制主義東西呢?這個問題不解決,專制復辟,就是必然的。共和國就永遠是一個泡影。
共和的觀念,是平等、自由、博愛嘛。可民國六年來,我們看到的是什麼?各級行政官員都視法律為糞土,民眾——仍被奴役著。
民國應該是自由之國,可民國六年來,我們看到的是什麼,是只有當權者的自由,權力大的有權力大的自由,權力小的有權力小的自由。民眾——沒有權力,沒有自由。
民國應該是博愛之國,可民國六年來,我們又看到的是什麼?是只有民眾對當權者恐懼的愛,而當權者對民眾只有口頭上虛偽的愛。
民國,更應該是法制之國,可民國六年來,我們看到的是行政權力,一次又一次的肆無忌憚的干涉立法。你不聽話,我就收買你:你不服從,我就逮捕你。
那行政是什麼呢?應該是服務於國民,行共和之政。可民國六年來,我們看到的是什麼,是一個打著共和旗幟的「家天下」,在這個「家天下」的行政中,我們根本看不到透明的行政程序,更看不到監督之制。那些行政官員,是如何花掉民眾的血汗錢,民眾不知道那些行政官員把多少錢揣進了自己的腰包。你們不知道吧,我也不知道。(呵呵)
你們都知道司法是裁判吧,這個裁判的原則是什麼,是一部主權在民的共和國憲法嘛,可民國六年來,我們根本沒看到這么一部憲法,就那部不成熟的《臨時約法》,也一次又一次的被強奸。
哦,對了,我今天穿的這身衣服有點古怪是吧?連裁縫都說是很奇怪的。我要說,這就是共和,這就是共和的衣服:
(舉起右手)這邊,我設計了三顆扣子,共和的理念,就是:平等,自由,博愛。
(舉起左手)這邊也有三顆扣子:民族,民權,民生。
那憲法呢?我發明了個新詞,叫五權憲法:
(指著中山裝的左上袋)這里裝的是立法權;
(指著中山裝的右上袋)這里裝的是行政權;
(指著中山裝的左下袋)這里裝的是司法權;
這三權你們都熟悉,叫間接民權。我情有獨鍾的是——直接民權。要讓普通的民眾,都有直接參政議政的權力。
一個是考試權,我們要把考試權還給民眾,今後,凡行政用人,一定要經過考試,不管是誰。
還有一個是彈劾權,(拍拍衣服),沒地兒裝了,不急,不急,(打開上衣,手指內袋)裝在這兒,為什麼要把彈劾權藏在裡面呢?因為它是民眾的殺手鐧,它說不定什麼時候就突然殺出來,彈劾你。
我孫文此生阿,沒有別的希望,就一個希望,那就是——讓共和不僅是一個名詞,一句空話,或一個形式,要讓它成為我們實實在在的生活方式,讓它成為我們牢不可破的信念。

興衰始末
孫中山先生的倡導下,當時的革命黨人以身著「中山裝」為榮,也正因為革命領袖和革命幹部都穿中山裝,新中國成立後,全國人民便以這種服裝來表達對新時代的熱愛。於是中山裝成為新中國一款標志性的服裝,甚至曾一度被世界公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服」。
穿著中山裝,國民一度找回了失落了一個世紀的自信。然而,這種自信心的建立,其實源於一個被神化了的領袖。當有一天神化的面紗被揭開後,中國人的信仰便開始處於一種真空狀態。改革開放後,打開的國門讓中國人看到了西方的繁華,也看到了30年被禁錮的悲哀。
在中國的服裝產業蓬勃發展、形形色色的服裝一路增光添彩的今天,中山裝卻早早地退出了常式禮服的歷史舞台。偶爾,傳媒上有國家領導人身著中山裝參加國際重要會議的身影,有某位美籍華人穿著中山裝參加國際性頒獎典禮,等等消息。從這些有關中山裝報道的鳳毛麟角中,我們感受著作為一個中國人對中山裝最後的一點執著與不舍,才明白自己的文化血脈的傳承中,其實早已有中山裝深深的烙印。

中山裝做為中國人一度推崇的常式禮服,它同時也承載著一種文化,一種禮儀,一份民族自尊和自豪感。韓國人的韓服、日本人的和服、蘇格蘭高地男子的褶襇短裙和東南亞一帶馬來民族的沙籠和峇迪,或多或少都承載著這些元素。現在世界各國大體上都以穿西裝為主,但在節日或重大慶典活動時,各民族的人都要穿上自己的民族服裝。然而,當瓦傑帕伊穿一身潔白的印度長袍翩翩而來,小泉純一郎著一襲寬大的和服走向世界的時候,我們,作為這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號稱擁有五千年光輝燦爛文明歷史,卻沒辦法擁有一件屬於自己民族的服飾。
難怪很多人質疑過中華文明。然而意外的是,當中國人肆無忌憚地破壞自己的傳統文明的時候,英國大文豪蕭伯納卻說:「你們有五千年的文化,你們現在好像覺得西方什麼都好……總有一天,你們會把西方的東西像破鞋一樣扔掉。」近一個世紀過去了,中國人想趕英超美,想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想著共產主義理想事業,卻似乎從沒有想過要找回自己的民族精魂,這種無根的漂泊狀態,表現在我們一方面在尋尋覓覓謀求民族的強大興盛,另一方面卻在藐視自己的傳統文明自暴自棄。這種矛盾狀態其實來源於民族自信心的不足,它最直接的後果,便註定我們在追求民族進步中卻失去了更多。這其中,包括丟掉了自己的「國服」——中山裝。
「漢家天馬出蒲梢,苜蓿榴花遍近郊」,「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失落的文明應該找到重新傳承的文化血脈。當我們解開歷史迷霧所製造的民族自悲情結,以整個中華民族文化源流交融的大視角來看待曾在中國人身上深深打下烙印的中山裝時,就會發現中山裝離我們的生活雖然有點遙遠,但其文化的密碼卻在現代中國人的精神生活中得以保存下來,比如人權思想、革命精神或民族復興精神、它其實是喚醒集體文化記憶的最切實而有效的方式。

與1900年日本校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孩裙子收腰別針怎麼用 瀏覽:230
局制服女生活 瀏覽:593
廣州長款羊外套廠家批發價格 瀏覽:405
童裝推版教程 瀏覽:403
褲子怎樣去褶子 瀏覽:386
台灣普通校服 瀏覽:618
宅樂宅趣兒童睡衣 瀏覽:973
穿粉色裙子的舞蹈小公主美極了 瀏覽:653
怎樣防止黑褲子吸腿 瀏覽:679
牛仔褲怎麼補好看可愛 瀏覽:903
全國哪裡羽絨服做得好 瀏覽:17
諾斯手套批發 瀏覽:788
鉤針嬰兒帽子編織圖解視頻教程 瀏覽:170
未來之戰死侍新制服怎麼樣 瀏覽:887
哪裡童裝批發價格便宜 瀏覽:404
魚骨麻花圍巾起多少針 瀏覽:179
反而被主人一招制服 瀏覽:429
香港衛衣品牌 瀏覽:134
大碼男裝jsmix純色 瀏覽:452
保定上門回收庫存童裝誠信服務 瀏覽: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