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旗袍的流行起源
世界服裝網 www.csfz.cn 2005-10-09 16:00:25.0
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學術界抑或設計界,旗袍在很多人看來屬中國傳統服裝的當然代表,甚至已經成為中國服裝傳統的代名詞。但是,站在21世紀的高處回首中國悠久的服裝歷史,旗袍真就那麼傳統嗎?從某種意義上說,旗袍從流行之初就註定了它是拖著西化影子的中華國粹。深入考察旗袍流行的起源,不但有助於澄清中國的服裝及設計史實,亦為中國現代服裝設計如何將民族傳統與國際流行交融提供一個生動的範例。
一、旗袍風尚的基本特徵
所謂「旗袍」,指衣裳連屬的一件制服裝(One-piece Dress),同時,它必須全部具有或部分突出以下典型外觀表徵:右衽大襟的開襟或半開襟形式,立領盤紐、擺側開衩的細節布置,單片衣料、衣身連袖的平面裁剪等。盡管有觀點認為旗袍包含清代旗裝的袍和民國女性的袍,但是通常意義上的旗袍一般是指20世紀民國以後的一種女裝式樣。而所謂「旗袍風尚」則更多是從裝扮行為模式和社會群體角度考慮,其基本特徵為:以旗袍為基本品類,在配伍上則具有一件制服裝的特點,下身基本不再配穿可能外露的裙或長褲,在一定的社會群體中風行一時。
二、旗袍風行的起始時間、地點和人群
論及旗袍風尚的起始時間,通常認為在20世紀民國時期,鄭逸梅先生即稱「原來女子在清代穿短衣,不穿旗袍,旗袍在民國後始御之」。至於具體的年份,以往的研究相對比較含糊。周錫保先生和張愛玲女士均以為旗袍的流行在1921年以後,周氏還以1923年的畫報等資料推斷所謂旗袍在其時的上海數十人中不過一二。事實上,以當時上海的新聞界對社會現象敏感程度,一種新式樣的風行必然會引起廣泛的關注,但是在1925年5月以前的如《申報》等報紙上很難查到有關於旗袍的文字,而大量資料為旗袍在1925年的出現提供了佐證。在作為舊帝都的北京,也有記載表明旗袍時尚始於1925年。因此,將旗袍流行的起始時間視為1925年當為合理。
至於旗袍風尚的始發地,應在其時對中國服裝流行影響最為廣泛的上海或北京。盡管旗袍從名稱上望文生義應與滿族人有必然的聯系,而北京的滿族人非但在數量遠多於上海,還在衣著上保持有本族旗裝(Qi Style,也稱滿裝Manchu Style)傳統,且兩地旗袍風尚的起始時間也較為一致,但是,旗袍在當時是一種新派的時興,它與滿族人舊時的袍在穿法上有諸多不同,但卻和西式裙裝頗為類似,以上海在中國唯一的時尚中心地位、西風東漸的先得之地以及追求衣著時興的城市特徵而言,1948年屠詩聘先生斷言旗袍「開始流行於上海,逐漸流入內地」並非虛妄,而許地山先生早在1935年也曾有過類似論述。
關於旗袍風尚的始發群體,有諸多原始記載和研究結論表明為上海的女學生群體。以當時其「女界領袖」的衣著引領地位和對西化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而論,也只有她們才可能是旗袍最早的主要使用者。
三、旗袍式樣的起源分析
關於旗袍的式樣起源已經有諸多的研究。很多結論認為民國旗袍是清代旗裝中的袍的延續,其主要依據為兩者之間形的類似和名的聯想,國外也有將其稱為「Mandarin Dress」。但是,此類推論很難解讀旗袍風尚中棄裙褲而穿襪甚至裸腿的迥異於此前中國傳統的裝扮特徵。事實上,服裝歷史中很多款式的類似純屬巧合,斷言其承襲卻又不盡然。在清代,女式旗裝袍一般稱為襯衣或氅衣,卻很少有旗袍之說。盡管沈從文先生在論述雍正四妃子便服時曾談到其中兩件長袍「已經具有後來旗袍規模」,但本意應該是求得對研究主體的形象說明而非指兩者之間的因襲必然。張愛玲曾將最早的旗袍解釋為1921年女學生對男裝袍的款式借用,但少有論證。還有境外研究認為旗袍的起源是漢裝、旗裝和西方服裝的元素結合,卻又語焉不詳。
作者無意否認旗袍與中國傳統服裝的必然聯系,但是如果仔細考察旗袍的早期時尚,我們會發現它盡管具有中國傳統服裝的部分款式特徵,但並非清代旗裝袍的嫡生,如今被看作國粹的旗袍從風行之初就脫不了西化的胎記。
首先,必須看到傳統的袍在中國女性中的普遍使用曾出現斷層。清代的滿族女性穿袍,漢族女子則主要為褂、襖配裙和褲。盡管滿漢服裝間的區別到清末已很模糊,但民國初年女性穿袍者「極不普遍」。其次,從歷史的沿革角度考慮,自19世紀末起包括服裝在內的部分舊傳統習俗就被有識之士當作妨礙中國進步的障礙,1911年辛亥革命期間廢除了清代的服裝禮儀制度,還發生了短暫的排滿風潮,其後又有「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洗禮,在受西方文明影響最早也最大的上海,復制清代旗裝袍的社會條件似不充分。再從旗袍的使用群體角度分析,旗袍初始的穿用者和最早的倡導者是都市中受西學影響較深的學生等社會群體,她(他)們絕大多數是漢族人,她(他)們的祖先在清初經過流血抗爭才為漢族婦女取得不穿滿式服裝的權利,服裝史上由此有了清代女裝的「漢裝(Han Style或Chinese Style)」和「旗裝」之分,盡管自清末起上海女裝就是西洋東洋、漢裝滿裝兼而有之,但要讓其照搬曾為之唾棄的舊傳統服裝少有可能。由此可見,旗袍與清代旗裝中的袍應該不會有直接的淵源關系。
任何新流行的興起在其偶發性的背後都有必然性。聯系1925年前後的上海女裝時尚,可以對旗袍式樣的誕生作如下解釋:自20世紀10年代起,傳自留學東洋女學生的少有紋飾短衣長裙的「文明新裝」成為新派女性的時髦;馬甲原本是清代以來上海婦女的常用衣類,短可及腰長可至膝,20世紀20年代初時興一種長至小腿的大馬甲,類似旗裝式樣的袍而無袖,有人為求區別也為標榜新奇將它稱為「旗袍馬甲」;至旗袍風行之前,開始有將旗袍馬甲著於褂襖之外而取代裙和褲的穿法,部分研究認為旗袍即脫胎於此;再將日常生活中的旗袍馬甲加上文明新裝中風行的及肘喇叭袖(時稱倒大袖),構成了旗袍最早的流行式樣。
但是,如此僅說明了旗袍本身的形的由來,卻無法解釋旗袍風尚中與舊傳統完全不同的服裝配伍方法,而這恰恰是民國的旗袍和以往傳統衣著習俗之最大區別所在:自清代至旗袍風行之前,無論是漢族還是滿族女性均通過與袍服或上裝相配的裙和長褲將下肢基本遮蓋。而在旗袍的配伍中,除1925年旗袍流行的萌芽期有少量袍中穿褲的記載外,其時尚主流基本為旗袍內不著可能外露的裙及長褲,而是配穿合體的襪,甚至不著襪而裸露小腿。
作者注意到,旗袍與當時的連衣裙等西式裙裝在衣裳連屬的制式和衣裝搭配上均有出奇的相似,包銘新先生也曾將旗袍比喻為中國的One-piece Dress。早在20世紀初,上海已經於華洋雜處中見識並開始寬容地接納了包括西式裙裝在內的西方服裝體系;10年代中期後上海流行跳交際舞(時稱「交際茶舞」),摩登女子穿用的「茶舞服」中就有西式連衣裙;對於部分受西方文明影響較大的女性群體而言,西式裙裝也常為其所用;而且作為旗袍母體之一的文明新裝亦不同於日本和中國傳統服裝,它是西方服裝體系通過日本再迂迴傳到中國的結果,裙已經不是中國傳統的圍系式而改為西式套穿,裙內也不再穿著長褲;加之上海「時髦機器」的城市特性對服裝流行求新求變的訴求,在上海的西式學堂的女學生群體中最早出現了融旗袍馬甲、文明新裝和西式裙的諸多特性於一體的旗袍新流行也就不難理解。旗袍之所以「只不過略仿旗裝,和真正滿人的袍,相去很遠」,其根本原因應在於此,而這又是過去的某些研究較為忽略之處。
四、旗袍稱謂的由來推斷
盡管自清代以來,袍就不是普通漢族女性的日常服裝,在上海只有旗人和少數欲以衣裝獵奇爭艷者穿用,但由於男子的普遍使用,當時的人們對袍並不陌生,而所謂旗袍確實與其在外形上十分類似,將它歸類為「袍」也很合理,何況還有男袍女穿之旗袍起源說。同時,因為漢族男性早在清初就改穿滿式男裝,而旗裝中的男、女袍除大小和裝飾不同外幾乎形出一轍,加上旗袍前身之旗袍馬甲也與旗裝的袍多有相似之處,由此可以理出旗袍與旗裝袍的間接聯系。「旗」字則可從「旗袍馬甲」中得到解讀,「旗袍」稱謂甚至還可能是它的直接衍化。非但如此,較先採納旗袍的又是一個鼓吹男女同權的社會群體,她們不但要通過旗袍摒棄過去婦女上衣下裙兩截穿衣的習俗以改變中國女性的弱勢群體形象,更想無論在稱呼上還是在式樣上都取得和男性一樣使用袍的權利。而且盡管其時的上海已經較為開放,保守思想仍有相當勢力,對西式裝扮和新奇時髦雖然見怪不怪,但在流行的推廣過程中還是阻力重重。新式、樣冠以看似傳統的「旗袍」之名以強調中式模糊西化,也許是為體現五族共和及男女平等的民主思想,更可能是期待以此減輕社會的群體壓力。
五、旗袍流行的美學解讀、消費保證和社會機遇
任何一種式樣要成為時尚,必須為大眾的美學理念所認可、消費相對便利並包容於一定的社會氛圍。風行之始的旗袍是中式表觀下的西化穿用,其既有中國服裝傳統的外觀承襲,但又是西風吹拂下的傳統變異。時尚美好出乎想像的強大力量,渴望和想往包括服裝流行在內的西方文明的社會風氣,加上民眾重視衣飾的習俗和傳統服裝製作業的基礎,以及北伐革命風起雲涌的時代背景,終於成就了旗袍的在中國的全面流行。
對於旗袍時尚的美學解讀,盡管有觀點認為其在於類似西式審美所嘉許的人體曲線顯露,但事實上旗袍風尚仍體現了中國傳統審美的潛意識並構成了具有中國20世紀前期的時代特徵的新的衣飾美學觀⒂。早期的旗袍依然是傳統的平面結構,其連身通袖強調的還是手臂下垂時傳統美人的溜肩,腿也只在袍衩間得到意念上的完整;盡管旗袍在胸臀的最大處是合體的,但由於沒有橫向腰線分割和胸腰省道,腰部雖通過邊縫內收但仍具相當的寬松度,在順暢的廓形下,胸的突顯依然較西式服裝為弱,而東方人種臂的扁平卻被忽略;至於纖腰則是概念想像的必然,身段婀娜者自不必說,即便是腰變粗腹顯贅穿上旗袍仍有臆想中的苗條,最多隻是使袍在腹前有一個不明顯的凸出曲面,反而顯出中國傳統式的「富態」,這使得旗袍無論二八佳麗或六十年紀均相適相宜。如此構成的旗袍非但中國的女人喜歡它,即便男人也欣賞它,老派人物接納它是因為其有傳統的服裝表徵和審美意趣,西式因素的融入又迎合了當時所必需的開明 ;新派人物歡迎它則著眼於其中西交融的衣著方式,還具有緊跟西方的流行感和一個完全中國味道的名字。而旗袍對於服飾配伍的中西包容又體現出不同社會群體的審美偏愛。
由於早期旗袍的結構和傳統服裝脈絡相承並不復雜,同時其簡練的廓型和局部裝飾又對材料具有極大的兼容性,服裝製作因人而異相當便利,這使得旗袍的風行在物質上成為可能。旗袍可以到弄堂口胡同旁的裁縫攤或把裁縫請到家裡量身而制,如果付不起工錢則乾脆自做自穿或請人幫忙,而當時的時裝店通常只賣西式服裝,至多有一兩個櫃面承接那些不滿意江湖裁縫又不願自己動手的富家女子的旗袍定做。盡管其時並沒有設計師的職業分工,但是具有優秀服裝傳統的中國女性特別如上海的時尚民眾,將其流行主張通過裁縫之手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了現代概念中的設計行為。正是由於旗袍的這種泛設計性使旗袍看似大同小異但有著豐富的局部變化,進而造就了旗袍個性充沛的風尚流行。
20世紀20年代的中國社會背景為旗袍的風行提供了有利時機。北伐革命的隆隆炮聲和婦女解放的陣陣口號,成了作為新女性的標志之一的旗袍為社會接納乃至贊許的最好理由。社會各界特別是商業功利驅使下的紡織廠、服裝店等則對旗袍時尚的推波助瀾。婦女特別是城市女性的時髦天性也使旗袍加速進入百姓衣裝生活。自1927年以後,旗袍的流行逐漸由城市向鄉村推廣,至20世紀30年代,旗袍已經取代上衣下裙而成為中國女性的主要服裝品類。
六、結論
旗袍風尚是中國服裝傳統的西化變異。它起始於1925年上海的女學生群體,1927年後風行全國。早期旗袍的式樣融合了旗袍馬甲和文明新裝的特點,同時又結合了西式裙裝的配伍形式,構成了既有西方流行的影子而不同於中國傳統袍服、又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和時代象徵的新的時尚流行和服裝審美,並被現代人視為20世紀中國衣著傳統的代表和中西交融的設計典範。鑒於旗袍風尚與以往袍服的區別,可將「旗袍」作為20世紀20年代以後的全部具備或部分突出如右衽開襟、立領、盤紐、擺側開衩等局部特徵的一件制女裝的專門指稱,而將此前旗裝中的袍稱作「旗裝袍」。同時,由於境外研究以及英文翻譯對旗袍的表述多種多樣,如「Mandarin Dress」、「Ch'ipau」以及「Cheongsam」等,建議統一以「Qi Pao」指代。
『貳』 旗袍的幕後花絮
●因為主角問題,在拍戲時,王志文和李幼斌經常較真而產生矛盾 。
●該劇服裝設計師董仲民曾認為發表言論稱馬蘇不適合穿旗袍,馬蘇回應由於自身條件肯定有不如意的地方,但在拍攝時劇組人員包括服裝設計師都很滿意,可能只是媒體只把他不滿意的登出來,因而造成了誤會 。
●為了展現關萍露的多才多藝,馬蘇除要苦練交際舞外,更是要背上多首老歌歌詞。該劇尚在拍攝時,馬蘇還經常邁著舞步一邊背台詞,一邊背歌詞的。同時要穿上高跟鞋跳舞對她來說是個挑戰 。
●製片方長城影視傳媒集團為了突出「旗袍」二字,特意聘請服裝設計師,重金縫制了100餘套精美旗袍,連慈禧太後穿過的龍袍也被復原了出來。女一號關萍露在每一集戲中都將換上不同的旗袍出場,場面著實華麗。同時,劇中製片方耗重金復原的「七十六號」魔窟場景 。
●劇中的「76號」魔窟,即汪偽時期的上海極司菲爾路76號(如今的上海萬航渡路435號),汪偽特工總部,全稱為汪偽集團的「中央執行委員會特務委員會特工總部」,在當時是一個令人談之色變的處所,所以才被稱為「76號魔窟」。編劇海飛稱劇本初創時期,曾收集大量資料,詳細了解「76號魔窟」的細枝末節 。
『叄』 旗袍舞蹈名字
《茉莉花開》(女子三人舞)、《鏡中緣》(男女雙人舞)、《家·梅表姐》(女子獨舞)、《胭脂扣》(女子獨舞)這些都是穿的旗袍```
『肆』 張昕許與楊玉琢合作旗袍雙人舞,你如何評價他們的表現
相信很多朋友對於張昕許和楊玉琢兩位明星都是非常了解的,因為這兩個人同屬於SNH是十八裡面的成員,這些年來為我們帶來了很多優秀的作品,並且讓我們很多人都認識到了兩個女孩子是非常可愛的,尤其是在這段時間為我們帶來的合作的雙人舞,更是讓我們覺得這兩個女孩子真的非常的優秀。
舞蹈是非常美麗的東西,希望這兩個女孩子以後能夠更好的去完成自己的表現,能夠讓舞蹈成為自己的一部分,為我們帶來更多精彩的演出,讓我們去深刻的喜歡這兩個女孩子,同時也讓我們為這兩個女孩子這次的表現點一個大大的贊。
『伍』 有什麼舞蹈是穿旗袍跳的
《茉莉花開》(女子三人舞)、《鏡中緣》(男女雙人舞)、《家·梅表姐》(女子獨舞)、《胭脂扣》(女子獨舞)這些都是穿的旗袍```
『陸』 上海謠旗袍走秀50字左在串詞
摘要 旗袍的美,使得中國女人,品味旗袍,感受旗袍的美,,旗袍有著和中國女人通融的性格,
『柒』 張昕許和楊玉琢舞台互動真的太絕了,她們兩的舞蹈功底怎麼樣
相信很多朋友對於SNH48是非常了解的,因為這些女子團體現在國內的熱度是非常高的,而且也是吸引了很多粉絲的關注,尤其是這只女子團體裡面擁有很多的美女,尤其是其中的張昕許和楊玉琢兩位女成員,這兩位女成員在近期的表現讓人們覺得非常的美,因為兩個人帶來的雙人舞真的非常的不錯,所以可以看出這兩個女孩子的功底還是非常強的。
這兩個女孩子不僅長得特別的美麗,舞蹈也跳的特別的優秀,希望這兩個女孩子能夠在接下來的團體裡面帶來更多的合作,能夠讓我們很多觀眾更加的去喜愛這兩個女孩子,為我們帶來更多優秀的表演。
『捌』 雙人舞古風什麼好看
唔……
採薇跳的話,推薦非舞劇版的,舞劇版的話感覺兩個人跳有點單。
琴師
桃花旗袍,不過這個是古風爵士
七朵組合的舞呀!想什麼落花情,青蛇什麼的
半壺紗
將進酒,不知道算不算
『玖』 花樣年華的舞劇一覽
旗袍藏「機關」不會讓舞者拘束
由於《花樣年華》是舞台上少有的以旗袍為主要服裝的舞劇,很多觀眾疑惑,穿著旗袍跳芭蕾,會不會令舞者的肢體受到拘束?
該劇的舞美設計熱羅姆·卡普蘭在服裝方面下了很大工夫。熱羅姆·卡普蘭稱,《花樣年華》所使用的一百多套旗袍,均是參照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旗袍的原樣和面料手工精心製作而成。為了最大限度便利舞者,旗袍設計只有一邊開衩,而且開得很高。演員靜態時,看起來跟傳統旗袍一樣,沒有什麼區別,可一旦跳起舞來,通過旗袍內特殊的掀開裝置,演員的腿部可以收張自如,在保證舞蹈需要的同時,也保持了旗袍的美感。這樣一來,劇中女演員身著旗袍舞動時,嫻熟的動作毫無拘束之感,可以利用旗袍的「機關」熟練地踢腿轉動。
海派舞美,重現老上海風情
舞劇《花樣年華》首先在舞美設計上著力營造了老上海風情,石庫門、百樂門夜總會、小旅館、黃包車、麻將等極具老上海特色的元素一一搬上舞台;許多觀眾耳熟能詳的老上海經典歌曲也回盪在耳邊,如《花樣的年華》、《夜上海》、《四季歌》等,還有老上海爵士樂、十里洋場的街頭叫賣聲等,浪漫的小資情調和充滿生活氣息的市井氛圍相結合,很好地展示了海派文化和民俗民風。
舞蹈多元,將古典芭蕾融入現代舞中
為了充分表現老上海的生活情境,《花樣年華》的編導伯特蘭·德阿特曾先後兩次到上海實地考察,搜集資料。所以他在音樂方面讓中國民間音樂與西方爵士音樂互相配合,在編舞中盡量把古典芭蕾融入到爵士、街舞等現代舞蹈中,有著很濃的上海小資情調。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展現男女主人公相愛卻不能相守的曖昧情愫,《花樣年華》讓雙人舞的動作若即若離,男女主角之間沒有太多的身體接觸,卻又如影隨形,這也是芭蕾舞中比較少見而又非常考驗演員功力的表現手法。
對於這種將古典芭蕾、現代芭蕾與戲劇芭蕾融為一體的創作理念,伯特蘭·德阿特解釋說:「古典芭蕾在創作時吸收現代舞元素的手法已成了世界舞蹈創作的大趨勢。」對於自己設計的風格多樣的舞蹈動作是否會讓觀眾產生異議?德阿特信心十足地說:「我在設計舞蹈動作時,盡量避免只強調動作的形式美,而是給每個動作賦予一定的含義,或者說每個動作都是為人物的性格和心情所特製的,所以能帶給人美的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