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三林中學北校好,還是大同初級中學好
當然是大同初級中學好咯,大同初級是市重點,三林中學北校都沒聽說過!
B. 上海三林北校2021中考成績
三林北校成績比較好
但是中考的話在三林北校能拿到推優名額分配的幾率就低(因為好的人多了,就輪不上)在三林東校,只要好好學習保持在年級前十並不難拿到推優名額名額分配名額也就相對簡單些論成績三林北校好。
上海市三林中學北校,1995年建於上海的公立中學,區青少年保護先進集體,屬於第二梯隊。
上海市三林中學北校始建於1995年,是凌兆地區公建配套學校,為區重點三林中學的初中部,因重點中學須初高中分離辦學,於1998年成為一所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初級中學。
C. 三林初中
學校的好壞不是在學校,是看儂學生是否努力學習了伐
三林算不錯的學校了,像我兒子原來就讀德州中學初中,學校算在浦東新區第四教育暑下面不是很好的,不是照樣考入區重點,目前在上海海事大學讀大學
加油吧,學生
D. 上海三林中學東校和北校哪個好
上海三林中學北校相對好。下面從多角度進行二者的比對:
一、師資力量
1、上海三林中學北校:學校有特級教師6人、正高級教師6人,省市級名師工作室6個,省市級骨幹教師20餘人,市管專家2人,百名學科帶頭人、市創新型教師、學科基地專家10人,市教壇新秀15人。專任教師中,中高級職稱佔75.6%,研究生學歷60餘人。
2、上海三林中學東校:學校教職工有149人,其中專職教師129人,中高級職稱教師98人,占總教師人數的76%
二、硬體設施
1、上海三林中學北校:學校配有計算機房兩間,學生圖書閱覽室使用面積220平方米,可容納120名學生。人均藏書43.81冊。學校所有教室安裝了多媒體視頻展示系統,擁有體育館、羽毛球館、塑膠田徑場、足球場和籃球場。
2、上海三林中學東校:擁有室內籃、排球場、藝術體操房、游泳池、300米塑膠跑道田徑場,生物溫室、中學生氣象實驗站等各類活動場館。
三、學校規模
1、上海三林中學北校:學校佔地面積53.46畝,其中校舍佔地19,523平方米,活動場地20.63畝。教室共36間,總面積2,088平方米。
2、上海三林中學東校:學校佔地面積28.28平方米,建築面積20548平方米,綠化面積4000平方米,有教學班34個,在校學生2700餘人。
上海市三林中學,位於上海市浦東新區三林路658號。創立於1896年(清光緒二十二年),是一所具有百年文化底蘊的老校。繫上海市首批重點中學。1993年劃歸浦東新區,現為浦東新區實驗性示範性高中。
學校繼承了三林中學百年名校的教學傳統,並在繼承中創新,形成了「敬業、務實、治學、愛生」的教風、「勤學、努力、求實、進取」的學風和「文明、自律、求真、創新」的校風。八年來,學校堅持樹立育人第一、質量為本的觀念,確立為了每一位學生健康和諧成長的辦學理念,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E. 浦東新區三林中學北校與育人中學排名比較
截止2020年,浦東新區三林中學北校與育人中學沒有排名。
1、三林中學:
上海市三林中學,位於上海市浦東新區三林路658號。創立於1896年,是一所具有百年文化底蘊的老校。繫上海市首批重點中學。1993年劃歸浦東新區,現為浦東新區實驗性示範性高中。
2、育人中學:
上海市育人中學籌建於1991年,原名三林二中,1993年成立浦東新區後更名為育人中學。學校位於浦東新區西南重鎮三林鎮三新路15號。
瀕臨世博園區,學校佔地面積22868平方米,建築面積10666平方米。2002年被列為上海市重點加強初中建設工程學校後,得到了各級領導的重視與關懷,辦學條件逐步改善,教學質量更是穩中有升,在社會上的聲譽也與日俱增。
(5)三林中學北校校服擴展閱讀:
三林中學有教學班30個,3個年級各10個班,在校學生1,481餘人,是AFS成員學校。學校佔地面積53.46畝,其中校舍佔地19523平方米,活動場地20.63畝。
教室共36間,總面積2,088平方米。學校配有計算機房兩間,學生圖書閱覽室使用面積220平方米,可容納120名學生。人均藏書43.81冊。
學校所有教室安裝了多媒體視頻展示系統,擁有體育館、羽毛球館、塑膠田徑場、足球場和籃球場。並且先後獲得了上海市中學生行為規范示範校、上海市數字化實驗學校。
上海市體育先進單位、上海市檔案管理先進單位、上海市國防教育先進單位、上海市安全單位、浦東新區文明單位、浦東新區綜合治理先進學校。
F. 上海市三林中學北校怎麼樣
簡介:上海市三林中學北校始建於1995年,是凌兆地區公建配套學校,為區重點三林中學的初中部,因重點中學須初高中分離辦學,於1998年成為一所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初級中學。
注冊資本:62萬人民幣
G. 上海浦東新區三林鎮所有中學,全都列出來。
三林中學北校(凌兆路分部) 公立凌兆路648號 三林中學北校(上浦路分部) 公立上浦路665號 上海市三林中學 公立三林路658號 浦東新區育人中學 公立三新路15號
H. 上海浦東新區教育學院實驗中學跟浦東三林中學北校究竟哪個好
當然是三林好,教育學院的老師素質差,見識少,該上的課不上,還要喜歡製造事情,尤其是一些副科老師,例如他們的政治老師,雖然是政治老師,但是自己的道德品質就有問題,男女同學比較要好,就到處說他們談戀愛,該教的課不教,整天串辦公室吃東西嚼舌根,沒有師德,素質太差,這樣的老師在這個學校好有好幾個,學生沒有敗壞校風,老師先敗壞了,請問這個學校如何能好?
I. 上海市三林中學北校的師資力量
三林北校數學組是一支治學嚴謹、團結協作、年輕具有朝氣的教師隊伍,多次被評為校優秀教研組。 現有教師18 人,其中一級教師 10 人,二級教師 8 人,大學本科學歷 15 人,大學專科學歷 3 人,區骨幹教師 2 人。
數學組的主要特點是:
組內教師能積極學習「二期課改」精神,及時轉變教育教學理念,並且在平日教學中勇於實踐。組內教師能團結協作,資源共享,現已形成了一種寬松和諧、積極進取的良好組風。
各年級都有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把關,各備課組通過集體備課、互相聽課和評課,經常在一起研討教學方法、策略和手段,以促進基礎知識的落實,努力提高課堂 45 分鍾的教學質量。
組內教師在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會學數學、用數學的數學意識,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進行分層次教學和出卷,許多教師犧牲自己的課間休息時間,熱心輔導後三分之一學生,努力做好補缺補差工作,同時也努力培養尖子學生,形成既注重基礎教學,又注重能力培養的數學教學特色。
多年來教研組注重做好青年教師的「傳、幫、帶」的工作,讓青年教師挑大樑和在教學教研的第一線中進行錘煉。郭文來、裔愛梅、喬仲德三位老教師,業務精湛,教學經驗十分豐富,工作勤勤懇懇,為了組內的中青年教師能迅速成長起來,他們現在甘當綠葉,在他們的指導和影響下,一部分青年教師現已脫穎而出。如:組內潘利軍、婁子慶老師被評為區骨幹教師,現已分別擔任了三林北校的教導處主任、教研室主任,程勝男和婁子慶兩位老師在 2003 年榮獲區園丁獎。多年來,數學教研組在中考中數學成績一直較好,每次都要超區平均分 10 分左右, 2001 年初三數學年級平均分名列浦東新區第一名,並且多次在數學競賽中得獎,如:浦東新區第六屆「天馬杯」校際數學競賽中榮獲初二團體二等獎, 2003 年預備年級、初一年級分別榮獲「天馬杯」校際數學競賽團體二等獎、一等獎。
取得的成績只能代表過去,為了學生的將來,為了三林北校的明天,我組教師將一如既往地努力工作。
教研組長:閔榮 男 35 歲
理化生勞教研組長:程勝男, 女 政史地教研組是一個積極向上、奮發有為的集體。現有教師 14 人,其中高級教師 2 人,一級教師 8 人。其中黨員 5 人,區骨幹教師 1 人, 3 人擔任學校行政管理工作, 2 人擔任年級組長工作, 3 人擔任班主任工作,有多人次被評為市區校優秀教師及優秀黨員。
幾年來,教研組在學校的領導下,在組內黨團員先鋒模範的帶頭作用下,認真學習並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刻苦鑽研教學理論,研究教學規律,積極實施素質教育,在培養學生能力和健全的人格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
教研組長張惠英,女
音樂美術 教研組長奚崇基,男 隨著「二期課改」進一步推進,在學校教育教學及管理中對信息技術的應用日益廣泛,要求也逐步提高。由此信息科技教研組應運而生,於2003年9月宣布正式成立。
在學校教學處、教研室的直接領導下,本組工作著重二個方面。一方面著重教育教學研究,以順應「二期課改」的要求,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具體落實到課堂教學中並定期展開討論交流,促進組內教師教學能力和業務水平的不斷提高。另一方面,隨著學校信息化工作的不斷推進,做好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相關技術服務工作。
本教研組在抓好基礎課程的同時開設了興趣拓展課程,如《FLASH動畫製作》, 《PHOTOSHOP圖像處理》。我們還在研究拓展課程的進一步開發,讓學生多一種充實和豐富他們學習經歷和體驗的選擇,為學生個性的和諧發展提供契機。
信息科技教研組是一個積極向上、勇於開拓的團隊。組內現有專業教師3名,平均年齡27歲,大學本科學歷。工作上有思想、有干勁、肯鑽研。我們堅信,我們可以為學生提供一流的教學機會,為學校提供優質的技術服務與支持。
教研組長:徐強,男
2005年三林北校第一批區級骨幹教師(英語組)
陳琴,益君
第一批區級骨幹教師(歷史組)
張惠英
第一批區級骨幹教師(物理組)
張鳴
第一批區級骨幹教師(數學組)
潘利軍,婁子慶
第一批區級骨幹教師(語文組)
王自蓉
J. 求詳知三林中學的問題
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因海防築川沙堡城。清嘉慶十五年(1810年)始置川沙撫民廳,沿用鄉保圖和團甲舊制。辛亥革命後,改廳為縣,隸屬江蘇省為丙等縣,實行區、鄉鎮制。民國23年(1934年)施行保甲制。 川沙概述 新中國建立後,廢保甲制,建立區鄉村組織。1950年南匯縣部分地區劃歸川沙管轄。1951年4月,批准升為乙等縣建置。1958年人民公社化,實行政社合一體制。年底由江蘇省劃歸上海市。1961年浦東縣撤銷,其農村地區劃歸川沙。1984年政社分設,恢復鄉村建制。1985年,全縣共有3鎮、27鄉、326村。今日川沙,已屬上海市開發浦東建設新區的規劃范圍,政區將會有新的調整和變化。川沙鎮歷史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築堡城於八團鎮地(今縣城),城內設置守堡千戶公署、百戶所、軍器庫、把總司署、撫按行台、演武場、城隍廟、社學、下沙二三場署及南蹌、三林兩巡檢司。又置附堡營田,營房建在西門內真武台右邊。北門白漾口和小教場有營房基地。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改松江董漕同知,為海防清軍同知,移駐川沙城。嘉慶十五年(1810年)置川沙撫民廳。廳署於城東南角,另有參將署、守備署、司獄署、二三場署、火葯局、軍裝局以及漕倉等設施。觀瀾書院、文昌宮位置在撫民廳署南面,城內還有正陽等15座橋,真武台等10餘處廟堂。辛亥革命後設置縣公署。民國16年(1927年)改為縣政府。民國年間,縣公署(縣政府)在縣署街(今新川路東端)。下沙場署在場署街,公安局在石皮街。城內還有孔子廟(今川沙中學教學大樓址)、民眾教育館、育嬰所(今北門集市貿易地)、中山公園(今廢)、縣商會(天主堂東)、至元堂(天主堂西北側)、公立小學校(今城廂鎮小學)等。現中共川沙縣委設在城內新川路西城河東畔,與川沙縣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合院辦公;川沙縣人民政府設在新川路同縣委大院相對,與川沙縣政治協商委員會合院辦公。縣公安局、財政局在車站路,縣檢察院、人民法院在東城壕路,縣武裝部在南橋路,工業局在拱辰街,鄉鎮工業局在操場街,郵電局、水利局、農業局、衛生局、工商管理局、教育局在新川路,交通局、糧食局、建設局在石皮路,民政局、供銷合作聯合社在東泥弄,畜牧水產局、物資局在川黃路,縣人民銀行在中市街東端,總工會在西市街,勞動局、縣人民廣播電台在南橋路。從設置川沙撫民廳起至民國年間,縣城面貌無大的變化。新中國建立後把原城區河道陸續填平築路,拆除舊石橋、牌坊等建築物,拓寬中市街等老街,改建延伸縣署街為今新川路,開拓新城區。城區面積原為1.48平方公里,現為3.2平方公里。原有街道34條,現有55條。主幹道路有11條,5條南北縱向路為:川環東路、川黃路、東泥路、北市街和川環西路;6條東西橫向路為:川北路、新德路、新川路、城南路、南橋路和川環南路。縣城交通,陸上有上川公路、川南公路和川北路等主幹公路行駛多條公交線路:滬川線、塘川線通往上海市區;川南線直達南匯縣城;周川線通周浦;川祝線至祝橋。還有自縣城通往境內的高橋、白龍港、黃樓、唐鎮和新港等地的各條線路。新汽車站設在川環西路與新川路交點的北首。川楊河和浦東運河相交於縣城東北角,與城區河流貫通,水上交通運輸沿浦東運河北上,可通凌橋三岔港,對渡至寶山;南下與南匯縣浦東運河相連。沿川楊河可西出黃浦江;東出三甲港達東海(長江口)。水陸交通十分便利。河流與橋梁。建國後,50年代縣前港、三灶浜東段和南北向小浜填平,後築新川路和三灶浜路。1982年護城河東北段填平,後辟為綠化區。今存三灶浜喬家浜西段,新開河一段以及護城河的東南和西南段。50年代初城區有石橋、木橋36座,後填河築路拆除橋梁26座。50年代拆除縣前港報升橋、集資橋、正陽橋、衛安橋、中山橋、牌樓橋、南門吊橋。60年代拆除三灶浜的三多橋、西水關橋;永豐街後浜的羅神廟橋、六安橋、太平橋。70年代拆除三灶浜的九如橋、青山橋、倉場橋、至元堂橋;喬家浜的東水關橋、竹行橋;運鹽河的城東外吊橋,城北宋家橋、潘家橋、善人橋、同善橋和通濟橋;城東的仁壽橋。80年代拆除護城河的北門吊橋、三灶浜的萬壽橋。建國後至1985年,縣城新建改建新型大橋共18座: 橋名 地點 橋名 地點 東門吊橋工農大橋南門大橋新川路大橋西門吊橋北門人民大橋城南路大橋東河浜橋糧機廠西橋 城河新川路軋鋼廠西川黃路新川路縣府西西市街車站路實驗小學東首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