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來自旗袍會商城
一、清洗
1.、織錦緞面料的旗袍不宜水洗。
2、旗袍不小心弄臟了,可以用塊未濕的布鋪在臟處用熨斗,熨燙一下,灰塵就會附著到布上,既清潔了旗袍又起到熨燙的作用。
3、如果選擇自己手洗,洗前應全面檢查衣物,標記重點污染部位,入水前先對嚴重污染部位
進行預處理,可根據污漬種類採用濕毛巾沾不同的洗滌液輕輕擦拭以去除或者減弱污漬,去污後可在溶解了洗滌液的水中進行短時浸泡,時間不應超過5分鍾。
4、需要提醒的是,應使用絲綢專用洗滌劑或其他偏酸性的洗衣液,切不可使用通常的洗衣粉、肥皂等。因為常規的洗衣粉、肥皂等偏鹼性,而桑蠶絲纖維不耐鹼。
5、洗滌液應均勻溶解在水中後才可放入衣物。洗滌時水溫應控制在30℃以下,採用輕柔手法,小心抓洗,對污染嚴重部位可小心揉搓,切忌大力,也可使用軟毛刷順著面料紋路輕輕刷洗。
6、洗滌時間應控制在10分鍾以內。顏色鮮艷的旗袍還可在洗滌時加入少許食鹽,做固色用。洗後用清水進行漂洗,一般應至少漂洗兩次,直至將洗液漂清為止,最後一次漂洗可加入少許食醋,以保持旗袍的絲光。整個洗滌過程中應防止戒指、手鏈、指甲等刮擦衣物,引起勾絲。
7、漂凈後的衣物可擠壓脫水,不可大力擰絞或用機器脫水。去除多餘水分後的旗袍應簡單整形,然後在陰涼處平攤乾燥或懸掛晾乾,切不可暴露在陽光下或者烘乾。乾燥後的旗袍如有褶皺,可進行整燙。熨燙溫度應控制在165℃?185℃之間,可採用反面干熨或者墊布熨燙,切不可直接向衣物噴霧。熨後衣物應在通風處放置,直到濕熱散盡,否則易引起霉變。
8、化纖面料和棉布面料 既可選擇乾洗,也可水洗。一般來說污染嚴重或採用了提花工藝的面料最好乾洗,其他產品手洗即可。採用40℃以下水溫,常規洗衣粉或肥皂,揉搓洗滌,清水漂洗,擰干或機器脫水,然後懸掛晾乾、中溫熨燙即可。
三、熨燙
1、不同的纖維,其結構、性質不同,熨燙所需溫度也不同。 溫度過低,達不到熱定型的目的,溫度過高又會損傷纖 維,甚至使纖維熔化或炭化。
2、區分面料,有針對性熨燙。混紡可交織面料,其熨燙溫 度的選擇應就低不就高,即按其中耐熱性最差的纖維熨 燙溫度來確定。
3、應考慮質地的厚薄及色澤等因素。厚的,其熨燙溫度可適當高一些;薄的,則熨燙溫度低一些。易變色的熨燙 溫度也應適當降低。
4.、注意熨燙的含水度。通常熨燙時要在服裝上灑點水或墊上一層濕布,以利於藉助水分子的潤滑作用,使纖維潤 濕、膨脹伸展、較快進入預定排列位置,在熱的作用下 進行定型。
5、柞蠶絲服裝一般不能噴水,否則易出現水漬印。
6、 維綸服裝不能噴水,也不宜墊濕布熨燙,通常墊干布熨燙,因為維綸在潮濕狀態下受到高溫會收縮,甚至熔融。
❷ 請問藏族的舞蹈裡面為什麼會有水袖,或者說是藏族舞蹈中水袖的由來!
那個不是水袖 他們的服飾本來袖子就長 一個是因為民族習慣一個是民族審美 沒有原因就好像旗袍 自古就這么穿 天暖和就腕上去。天冷就放下來給手保暖。只不過他們在舞蹈或者說祭祀舞蹈的時候會被甩開 從而被舞蹈演繹發展成為你看上去像水袖的這么個袖子。其實戲曲和古典舞才叫水袖
❸ 旗袍一般使用什麼布料
做旗袍的材質:製作旗袍的有布料,絲綢、錦緞等,目前又有真絲雙縐、絹紡、電力紡、杭羅等真絲織品。
棉布料不適合做旗袍。
(3)旗袍褶皺水袖擴展閱讀 :
旗袍樣式繁多。
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具有適應現代生活的機能性。
既有西方流行的影子而不同於中國傳統袍服,又具有鮮明中國特色和時代象徵的新時尚流行和服裝審美的特點,可為中西服飾交融的設計典範。
旗袍,中國女性的傳統服裝,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現象和形式之一。
旗袍形成於上個世紀20年代,有部分學者認為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兩漢時代的深衣,是民國20年代之後最普遍的女子服裝,由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
❹ 穿旗袍的基本知識
一、旗袍的長度:不論何種身材,是高是矮,最好的旗袍長度是及膝處,因為過長的旗袍顯得厚重,且活動不便,而過短的旗袍則不夠莊重。
二、旗袍的清洗
現在的旗袍大都為織錦、綢緞或是純棉的面料,這些面料需要盡量避免水洗,同時清洗劑的選擇也很重要,不能用含酶的洗衣粉和鹼性洗滌劑。另外如果盤扣是立體花扣的也不能水洗,不然可能會導致盤扣變形損壞,而這個是無法修復的。
❺ 古代舞姬跳舞時揮舞的綢帶有名字嗎
水袖:戲曲服裝中的蟒、褶子、帔等袖端所綴一尺上下的白綢。以其甩動時形似水波紋而名。水袖技術是戲曲表演基本功之一。演員可利用它表現人物的性格、感情和增加形象美。
巾舞得名於舞人的舞具——巾。它的由來可能與周代的《鞞舞》有關,《鞞舞》是手持五彩繒而舞。漢代祭祀後稷的靈星舞還用這種五彩繒作舞具。巾舞在漢代稱為《公莫》,這是因為歌辭首句有 公莫 二字,它流行的地區很廣,時間很長,是漢代著名的雜舞。漢畫像石(磚)中,多有反映巾舞場面的。從畫面上看,舞人所持的雙巾有的等長,有的長短不一,舞姿熱烈奔放。有樂隊伴奏,以鼓為主,並有拊掌而歌者。這說明是有歌辭可供演唱,而且是比較注重節奏的舞蹈。山東安邱縣的一塊漢畫像石上,刻有一舞女高髻細腰,穿著分為四片的舞裙,裙長及地,雙手各持一巾而舞。巾舞在後來的流傳過程中,還附會了一個動人的歷史傳說。相傳鴻門宴上項庄舞劍,項伯以袖隔之,使他不能傷害漢高祖劉邦,而且對項庄說: 公莫。古人相呼曰' 公' ,雲莫害漢王也。今之用中,蓋像項伯衣袖之遺式 (《宋書·樂志》)。
長袖:長的衣袖。多指舞衣。 漢 傅毅 《舞賦》:「羅衣從風,長袖交橫。」 南朝 梁 顧野王 《舞影賦》:「圖長袖於素壁,寫纖腰於華堂。」 唐 韓愈 《送李願歸盤谷序》:「飄輕裾,翳長袖,粉白黛綠者,列屋而閑居,妬寵而負恃,爭妍而取憐。」明 高攀龍《答袁節寰(袁可立)中丞》:「長袖善舞,多財善賈,博而收選,擇而使又何害乎?」
靠:戲曲服裝。劇中古代武將的鎧甲。身分前後兩塊,滿綉魚鱗紋。腹部稱「靠肚」。護腿兩塊稱「靠牌子」。背後插三角形小旗,稱「靠旗」。不用靠旗的稱「軟靠」。女將穿的「女靠」,身下綴數十根彩色飄帶,內穿襯裙。
行頭,是金、元時起對戲具的統稱。《揚州畫舫錄》稱「戲具謂之行頭,行頭分為衣、盔、雜、把四箱」。
衣箱,分大衣箱、二衣箱、三衣箱。大衣箱包括各種長短袍服,如蟒袍、官衣、開氅、帔、褶(音學)子、八卦衣、坎肩、斗篷、青衣、宮裝、旗袍、雲肩、飯單、袈裟等,還要兼管玉帶、朝珠、扇子、牙笏、手帕、腰巾和喜神(彩娃)。二衣箱包括各種武裝人員的裝束,如箭衣、馬褂、大靠、茶衣、腰包、抱衣、打衣、制度衣、大鎧、猴衣以及扣帶、鸞帶、絲絛等。三衣箱即演員所穿內衣、厚底靴、朝方、彩鞋、旗鞋、雲履、福字履、彩褲、胖襖、僧鞋、薄底靴、大襪、青袍、龍套衣及塑形用品。
盔頭箱,主要是盔、帽、冠、巾四種。如帥盔、霸王盔、夫子盔、蝴蝶盔,紗帽、氈帽、羅帽、風帽,鳳冠、如意冠、九龍冠,扎巾、軟夫子巾、文生巾、高方巾、員外巾。此外還有演員頭上所戴的網子、水紗、雉尾翎、狐尾、甩發、髻發、耳毛、發髻和各式各色的髯口,如黑、黲、白、紅、紫色的滿、三綹、扎、八字髯、一字髯等。
雜箱,指彩匣子、水鍋和梳頭桌。彩匣子是為男角色面部化妝、抹彩、勾臉、卸妝、洗臉所用。梳頭桌是專為旦角梳理大頭、古裝頭、抹彩、貼片子、插戴銀泡子、翠泡子、鑽泡子和絹花等飾物所設。
把箱,即旗把箱。從刀、槍、劍、戟等各種兵器到桌椅、板凳、帳幔和山、城、墓、碑等景片;從文房四寶、印信、茶酒器皿、令旗令箭、馬鞭、車、船、風、火旗到聖旨、香案、旗、鑼、傘、報和劇中特定道具,如家法、手銬、銅錘、棋盤、笛簫等都是絕對不可缺少的道具。
一套完整的行頭,在演出時均有一定的使用章程和規范,如衣箱上的十蟒十靠都必須按上五色和下五色,即紅、黃、綠、白、黑、藍、紫、粉、古銅、秋香十色的順序擺放;後場桌上的道具必須根據戲碼的變換而變換。以保證演員穿、扎、戴、掛、拿,有條不紊地進行。
中國戲曲服裝,最初有一部分是參照了歷史上的服制而加以採用的,如見於明傳奇的「晉巾」即是晉代的葛巾,「唐巾」即唐氏的頭巾,明代稱為「進士」、「巾」;「方巾」是明初開始有的。它們都不是毫無歷史根據的。但由於戲班條件的限制及其它原因,似乎不太可能每演一次戲,便考訂一次歷史服制而重新另做一套。大約前次演戲使用的服裝,等下次演另一劇目時,仍照樣穿戴,也許再加進點什麼新的行頭。久而久之,就將各個時代的服裝熔鑄—護形成了中國戲曲特有的一套服裝體制。總之,只要觀眾相信是古代服裝,給人以+種歷史感就可以了。當然,什麼腳色穿什麼服裝也不能錯亂,「寧穿破,不穿錯」;顏色的調配也很講究,同場腳色的服色要協調、亮眼不能雷屙。戲曲服裝(包括靴帽在內)統稱「行頭」,約分為五類:蟒、靠,帔、官衣、褶子。蟒,圓領大襟,用金銀絲線綉滿龍紋,有黃、白、綠,絳諸色,是帝王將相穿的官衣,女子穿的叫「女蟒」。靠,是將士穿的鎧甲,據載:隋文帝時有「百姓大戲,畫衣裳為鍪甲之象」的事(見{;隋書}),最初是畫在衣服上的,現在是用金銀絲線綉滿魚鱗紋,象徵金鐵之形;背後插有四面小旗,稱「靠旗乙不插旗的叫「軟靠」,女將穿的叫「女靠」。蟒靠種類繁多,舊有十蟒十靠;顏色分上五色、下五色。官衣,主要分紅藍二色,樣子和蟒差不多,但不綉花,圓領大襟,是官員穿的官服。褶子,用途很廣,分硬.軟,花…素四大類,又按顏色不同分十種,大領大襟,帶永袖。主要是老百姓的便服,但皇帝貴族也可穿。褶子加上雜色布叫作「富貴衣」(乞丐所穿)。此外,服裝名色還有侉衣,箭衣,馬褂、旗袍等多種。
戲曲中的冠帽,種類也很多。帝王戴王帽、平天冠、九龍冠等,將土戴帥盔、虎頭盔等;官員戴紗帽(又分長翅、尖翅……);勇士戴羅帽(又分硬;軟、花、素)扎巾等;書生戴文生巾;員外戴員外巾,以上各種穿戴的樣式、顏色,都是根據人物的身份,晶級或性格來配備的,不能亂用。
以上所述服裝和道具,到了明末清初在戲班裡已經形成一套完整的規制,崑曲班的行頭分為四箱,「衣箱」(又分大衣箱與布衣箱),包括袍,蟒、衣、裙諸物;「盔箱」,包括各種冠、巾、盔、帽;「雜箱」,包括各種髯、靴,襪、旗,帳,燈。扇。香,燭、樂器諸雜物;「把箱」,包括所有鑾儀、兵器等。這套規制的奠立,是前代舞台積蓄的結果,中國戲曲的舞台裝置、服裝、道具,通過這種規制而總其大成。後來京戲在這個基礎上又形成了五箱一桌:「大衣箱」(包括副大衣箱)、「二衣箱」,「盔頭箱」、「旗把箱」,「梳頭桌」(女腳色用的發髻、簪環.珠花等物都屬於梳頭桌)。京戲的這套規制基本上沒有超出崑曲的規范,不過種類更加豐富,分類更加細密了。
❻ 婚禮上的旗袍,你真的會穿嗎
一、旗袍與鞋子的搭配
黑色的鞋子就不要考慮,既不喜慶,搭配也很困難。有條件的新娘穿真絲綉花或絲絨緞面鞋,其次可以穿紅皮鞋,但亮光皮鞋應放在最後考慮。
二、旗袍與珠寶配飾
旗袍最適合的配飾就是耳飾了,特別是有懸垂感的,珍珠、鑽石、紅寶石和金飾都可以成為新娘的明智選擇。而如今,翡翠持續大熱,喜歡翡翠的新娘也可以考慮,但要考慮顏色和旗袍的搭配哦。
三、旗袍與妝容
穿著旗袍切忌不要濃妝艷抹,常看到一些新娘:穿著大紅旗袍,畫著厚重艷麗的妝,本以為能讓自己能更加華麗高貴,卻不知實際看起來庸俗難耐。所以在化妝的時候,除了睫毛和眉毛稍做誇張以外,其餘妝容都要以清淡自然為主,突出新娘自然清新的感覺,口紅顏色則要與旗袍的顏色有呼應。
四、旗袍的它用
旗袍選擇後邊開口,不僅方便新娘穿脫,更重要的一點是方便以後的修改,比如在結婚後,可以考慮把旗袍改短,在其他一些非正式場合穿著。如果兩邊開口,將來新娘變胖了以後,再做改動,餘地就不大了。
五、旗袍的創新
作為中國人,我們要有自信穿自己的服裝,但不應一味復古,要以古為今用、洋為中用、一切為我所用的開放的心態對待服飾、對待旗袍的創新,比如中國的水袖就完全可以吸收進來,領口的開口完全可以根據個人的自由和喜好而定。如果覺得旗袍太正式,可以考慮外邊罩一層薄紗,讓旗袍變成襯里。至於顏色的運用上,也可以再大膽點,上下不一定用一種顏色。
❼ 古代服飾中的褶是什麼袴褶和短褐區別是什麼
其中主要的還是蟒,帔,褶子和開氅。先說蟒,現在有的人因為蟒字不好理解或不太好看,就寫成了莽。這兩個字都可以用,書上都見過。為什麼叫作蟒呢?京劇是產生在封建社會的。在封建社會,只有皇帝才能穿龍袍。唱戲的扮演皇帝,當然必須穿龍袍,可是又不敢直接叫龍袍,就改名叫蟒袍。蟒袍這個名稱,現在也就延用下來,簡稱作蟒。蟒是帝、王、將、相所穿的禮服。一般都是在朝賀宴會的時候,或者是在辦公事的時候,也就是說在比較嚴肅的場合穿用的。蟒的式樣是圓領,大襟,長度一般可以拖到腳面,袖子是很寬闊,肥大的,按照京劇的傳統在袖口上帶有水袖。蟒都是用緞子做成的,上邊用金線、銀線,或彩色線刺綉成各種圖案。蟒袍的圖案主要是龍形的圖案。皇帝穿的蟒綉有團龍圖案,或者是散龍圖案,散龍行話叫龍,圖案比較鬆散。團龍的圖案比較嚴謹,圖案化的程度更強一些。皇帝穿的龍袍,一般是綉五個龍爪。其他角色像王爺,元帥,大將,宰相等穿的蟒都是綉四個龍爪,這在過去是有嚴格區別的,現在我看也沒有這么多的講究了,龍爪的數目也不太固定了。除去龍的圖案以外,蟒上還綉有環形的雲彩、日、月,或海水、浪花這樣一些圖案。海水、浪花的圖案,內行叫作海水江涯,或作海水江牙。蟒袍給人的感覺是光華燦爛,庄嚴富麗。蟒和靠,都是很復雜,很精巧的刺綉,本身就是很華美精緻的手工藝品。 蟒有各種各樣的顏色,有紅的,黃的,綠的,白的,黑的,紫的,粉的,還有秋香色,就是黃不黃,綠不綠的那種顏色。蟒的各種顏色,都有各自的意義,哪一類的人穿什麼顏色的蟒,都有大致的規定。這些規定自然沒有什麼科學的根據,但是多少年來約定俗成也就成為一種不成文的規定了。黃色的蟒分為兩種,一種是淺黃的平常叫正黃、明黃,這祥的蟒專為皇帝穿用,凡是皇帝、國王一類角色都穿淺黃蟒,其他別的角色是不能穿的。另一種是深黃色的,或是杏黃色的,這種蟒是親王、太子一類角色穿用的。例如在「楊家將」的戲里常見的八賢王(趙德芳),就穿杏黃色的蟒。後來范圍又擴大一些,有些老將,比如黃忠,因為他姓黃,所以也讓他穿黃蟒、黃靠。紅蟒是表示庄嚴端重的色彩,是地位僅次於皇帝的王侯、宰相,或者元帥、欽差大臣,或者是駙馬這樣一些角色穿用的。如在三國戲里的曹操、劉備,還有如韓信這樣的元帥,做駙馬的陳世美、楊四郎等角色,就穿紅蟒。綠蟒是表示威嚴英挺的色彩,所以一般是由扮演較高級的武職官員的角色穿用的。穿綠蟒最典型的人物(跟後邊所說穿綠靠的意思差不多)是關羽。由於關羽穿綠蟒,其他勾紅色臉譜的角色,也都穿起綠蟒。例如《收關勝》里的關勝、《八蠟廟》里的關泰,這些姓關的勾紅臉的角色,都穿綠蟒。還有《斬經堂》的吳漢,從前吳漢的扮相是勾紅臉,表示他的忠勇剛正,後來吳漢不勾紅臉了,改為素臉,但是仍沿舊例穿綠蟒。穿綠蟒的大都是武人,文官穿綠蟒的比較少。可是有些戴紗帽的,似乎是文官,例如《二進宮》的楊波,他雖然戴著紗帽,但他的職務是武官性質。楊波是兵部侍郎,兵部侍郎就是類似所謂國防部副部長之類的官職,帶有武官性質,所以他也穿綠蟒。還有《審頭刺湯》里的陸炳,也戴紗帽,好像也是文官,實際上他的職務官銜是錦衣衛的指揮,也是武官,所以他也穿綠蟒。由此可以說明,在傳統戲里,某一個角色,穿什麼顏色的衣裳,跟他的身分、職務以及性格特徵等都有連帶關系。 穿白蟒的大都是少年英俊的人物,例如周瑜、呂布、馬超等等。另外還有一些雖然上歲數、戴鬍子的角色,可因他年輕時曾經是瀟灑、英俊的,這類人物例如岳飛、楊六郎(楊延昭)等,這些人雖然上了歲數,可給人的感覺、印象還是很瀟灑清秀的,所以他們也穿白蟒。還有一些個別的白鬍子的大臣,也穿白蟒,例如全部《秦香蓮》的王延齡,有的演員就穿白蟒。另外遇到某種特定的情節,例如按照我國民族習慣戴孝是穿白色的,所以像《連營寨》的劉備,《造白袍》張飛,由於給關羽戴孝,所以他們都穿白蟒。女蟒也是這樣,如《祭江》里的孫尚香給劉備穿孝,所以也穿黑蟒的一般是性格比較粗魯、剛猛的角色。而且穿黑蟒的多半是花臉,都畫著黑色臉譜,表示臉上漆黑,為了配合他的臉譜也穿黑蟒。例如包拯、張飛、項羽、尉遲恭等,這些臉龐比較黑的人,都穿黑蟒。紫蟒的應用范圍跟紅蟒差不多。可是穿的人的身份比較低一點,使用的范圍也更廣一點。粉紅蟒一般是俊雅的小生穿的,如《玉堂春》里的王金龍,有些戲里的周瑜,都穿粉紅蟒。還有一種穿用較少的秋香色的蟒。就是綠色里加黃的,象秋天落葉顏色的蟒,一般都是老年戴白鬍子的高級官員穿用的。例如《徐策跑城》的徐策、《甘露寺》的喬玄,都穿秋香色蟒。 上面說的是男蟒,還有女蟒。女角色穿的蟒,跟男蟒式樣是一樣的,尺寸比男蟒短一點。下身系裙子,外邊罩著蟒。一般的肩膀上加罩雲肩。女蟒的顏色比較少,只有黃蟒是皇後專用的,紅蟒是王妃、貴夫人穿用的。秋香色的蟒是老年的貴夫人(一般由老旦扮演)穿用的。女蟒的刺綉和花紋,一般是丹鳳朝陽,不綉龍的圖案。丹鳳朝陽再加上日、月、海浪、水紋這樣一些圖案。女蟒還有一種用處,有時由男角色借用。有些以打家劫舍為主,佔山為王的草頭王(如程咬金),或者神話劇《水簾洞》里的猴王孫悟空,他們雖然是男角色,可是穿女蟒。他們穿上女蟒以後,特別短,頂多也就到膝蓋上下。這是暗示他們不是正統的帝王,實際上是增加他們的滑稽感,上邊很嚴肅下邊卻露著兩條腿,看上去形象很滑稽。這是女蟒特殊的用處。 除去蟒以外,還有從蟒派生出來的兩種袍服,一種是官衣(主要是男性角色穿用,女性角色穿官衣的不多),一種是專為女性角色穿的宮衣,又叫宮裝。宮衣是給一般低於將相的文職官員穿用的禮服。這里我們要強調一下,蟒和官衣、宮裝都是禮服,下邊要講的其他服裝是便服,這在穿用的時候持別要小心注意,尤其是新編歷史劇,在穿戴方面不太講究,容易引起誤解。一般文職官員穿用的禮服,叫作官衣,它的式樣基本上跟蟒一樣,也是圓領大襟那些樣式。不同的是它全身都是用素緞子製作,在緞子上不綉那些龍啊、雲啊之類的圖案。唯一的圖案就是在胸前和背後綉一塊方形的圖案,這方形圖案,名字叫「補子」,「補子」本來是在明朝和清朝時代區別官員的級別和職務的一種標志。按照清朝的制度,文官是用禽鳥的圖案。一品至九品規定的圖案是:一品綉仙鶴,二品綉錦雞,三品綉孔雀,四品綉大雁,五品綉白鵬,六品綉鷺鷥,七品,八品綉鵪鶉,九品綉練雀。武將是用野獸的圖案,一品至九品規定的圖案是:一品綉麒麟,二品綉獅子,三品綉豹,四品綉虎,五品綉熊,六品、七品綉彪,八品綉犀牛,九品綉海馬。而且哪一等品級用哪種補子,都有嚴格的規定,不能亂用。在生活里是這樣規定的。可是京劇的服裝並不是照搬生活的原來面貌,所以現在舞台上官衣的補子已經沒有什麼分別,沒有那麼多的圖案、花樣,只是綉一種象徵性的標志,說明是較低級官員穿的禮服就夠了。官衣有很多種顏色,有紅色的,有藍色的,有紫色的,有古銅色的,還有黑色(即青色)的。穿紅官衣的地位,一般比穿藍官衣的稍高一點,例如《玉堂春》「會審」一場,兩邊坐的官兒,一個穿紅袍,一個穿藍袍,這穿紅袍的官就比穿藍袍的官略為高一點。在京劇里,初中狀元或進士的人,都穿紅官衣,例如《御碑亭》里的王有道和柳生春,《連升店》里的王明芳,在考中進士以後,就都穿紅官衣。一般的縣官都穿藍官衣。例如《法門寺》里任郿鄔縣知縣的趙廉,《捉放曹.公堂》里任中牟縣縣令的陳宮,就都穿藍官衣。穿青官衣,也就是黑官衣的職位是最低的,一般的大官僚家看門的門官,或是管理驛站的驛丞官就都穿青官衣。有的時候,這青官衣的前後心連補子都沒有,光是這么一件素官衣。官衣基本上都是文官穿的,沒有武將穿的。可也有少數例外,例如《牛皋下書》里的牛皋,就穿著官衣。因為牛皋雖然是武將,但是岳飛派往金營下書的特使,他執行的是文官的職務,所以也穿著官衣。這屬於一種特殊的情況。還有一種情況是武將被解除了武裝,例如《戰宛城》里的張綉,他向曹操投降了,不能再穿武裝了,所以他也穿官衣。再有像《古城會》里的張飛,張飛雖是武將,可是在這出戲里,他必須向關羽賠禮道歉,要特別表示謙虛有禮貌,所以他也穿官衣,這些都是特殊的例外。至於女官衣雖然也有,但用處很少。女官衣和男官衣的樣子相同,只是尺寸比較短,穿用時下邊也穿裙子。例如《樊江關》里的老旦(柳迎春),她捧著聖旨上場的時侯,就穿著秋香色的女官衣。另外女官衣還有一個特殊的作用,就是由男角色穿用。前面說過,程咬金、孫悟空之類的角色,是穿女蟒的,也正象女蟒一樣,女官衣也由一些男角色穿用。有一出戲叫《五花洞》,戲里有個縣官叫胡大炮。這胡大炮是武大郎一樣的矮人。《五花洞》的劇情是說一個妖精變了一個假的武大郎,所以這個戲里有兩個矮子,一個真武大郎,一個假武大郎。為了配合這兩個矮子,所以縣官胡大炮也設計成個矮子。因為一般的官衣比較長,所以就給胡大飽穿上了女官衣。扮演矮子在舞台上要蹲下身子,彎著兩條腿走矮步,穿著女官衣,走起矮步來比較方便。還有一出戲叫《小上墳》,裡面的男主角是個丑角,叫劉祿景,他不是矮子,可他也穿女官衣。為什麼呢?首先是增加他的喜劇色彩,更主要的是因為這出戲里有很復雜繁難的舞蹈動作,如果穿一般男官衣,他舞不起來,很多強烈的節奏感出不來,而且有許多走矮步的身段,也沒有辦法施展,所以劉祿景也穿一身女官衣,這樣處理主要是為了便於他表演。因為這樣,有許多觀眾誤認為劉祿景是一個反面人物。劉祿景確實是個喜劇形象,可他不是反面人物,只是為了表演的需要,才把他處理成一個滑稽形象。這也是女官衣的一種特殊用處,凡是穿蟒和官衣的,大家注意,腰裡必須圍著玉帶。因為這些都是禮服,圍著玉帶以表示其嚴肅和鄭重。 女角色的禮服除了女蟒以外,還有宮衣,也叫宮裝,是王妃和公主們穿的禮服。宮裝或宮衣的樣式跟女蟒差不多,不同點是女蟒的底襟下邊什麼都沒有,跟男蟒一樣是很齊整的。宮衣就不一樣了,尺寸比女蟒長一些,從腰部開始,底襟周圍綴有很多五色綉花的飄帶,非常漂亮,還有一些色彩鮮艷的穗子,顯得比女蟒鮮艷華麗。穿女蟒的人經常是在一種庄嚴隆重的場合,穿宮衣的則是在一種比較隨便閑適的場合。宮衣雖然也是禮服,可是不如女蟒那樣庄嚴隆重,所以除了王妃、公主穿宮裝,神話劇的仙女也穿宮裝,因為她們都是華麗、漂亮的角色。最有代表性的是楊貴妃,在《貴妃醉酒》剛一出場的時候,為了顯示她是一個貴妃,很威嚴,很莊重,所以穿女蟒。等到喝醉酒以後,她的情緒非常興奮,也比較活潑,比較浮動,所以她就換了華麗的宮裝。這樣是為了適應她前後不同的心理變化,她的服裝和表演與人物心理的變化就結合起來了。 以上所說的蟒,官衣,宮衣都是上層人物從帝、王、將、相到一般官員所穿的禮服。還有些武將,在上朝或辦公的時候,不是打仗的時候,他也穿著蟒。武將穿蟒還有一種穿法,就是里邊穿著靠,穿著鎧甲,外邊罩著蟒,為了表示他是武人,所以掖起一隻袖子,露出里邊的鎧甲。這樣一隻胳臂披著鎧甲,另一隻胳臂則是穿著蟒的袖子,這種穿法,有一個專名詞,叫襲蟒。襲字音學,還有一種寫法叫褶蟒。意思是說一半象褶子一樣,一半是靠,一半是蟒。這兩種寫法都可以,凡是作元帥的在准備出征,還沒有正式交鋒以前,甚至在發號施令的時候就是這樣一種打扮——襲蟒。 長袍類里的便服種類較多,有帔,開氅,褶子等。帔字按照標准音,應該讀如佩,但在這里是從俗,讀如劈。帔是達官顯貴、有錢的人在家裡穿的一種便服。一般平民百姓是不穿帔的。帔的樣式是對襟的,長領子,寬袖,也帶水袖。男帔的尺寸可以長到腳面,女帔的尺寸比較短,剛剛過了膝蓋,下邊襯著裙子。帔都是用緞子做的,上面一般都刺綉著各種花樣和圖案,有龍、鳳、仙鶴、鹿、花卉、禽鳥等各種圖案。顏色也有各種各樣的,有紅帔,黃帔,紫帔,藍帔,粉紅帔,綠帔,還有秋香色帔等等。黃帔的作用也跟黃蟒一樣,是專門給皇帝、皇後准備的。新官上任,或新婚夫婦都穿紅帔,藍帔和紫帔的用處就更為廣泛。素帔很少,一般都綉有圖案和花紋。《打金枝》皇帝和皇後都穿著黃帔。新婚不久的少年夫妻,例如《奇雙會》里的趙寵和李桂枝,《蘇小妹》里的蘇小妹和秦少游都穿紅帔,同一出戲里蘇東坡穿的是藍帔。許多扮演員外角色的都穿紫帔。 除了帔以外,就是開氅。開氅兼有大衣和外套的作用。開氅主要是武將穿,一些佔山為王的寨主,或者一些有武藝的俠客、武士們也穿。開氅屬於便服類,與員外紳士們所穿的帔的性質是相同的。也有個別不是武人的角色,在家居的時候不穿帔而穿開氅,例如《舉鼎觀畫》里的徐策,《宇宙鋒》里的趙高就都穿開氅,這種情況很少。開氅的式樣是和尚領子,斜大襟,也是寬袖子帶水袖,長度拖到腳面。開氅的特點是在左右胳肢窩下邊沿著開衩的地方,有兩條硬質地的寬邊,俗稱擺(蟒在胳肢窩下的開衩地方也縫著一條擺)。這擺是比較硬的,平常耍弄起來有點別扭,不那麼方便。開氅的前後襟上,也綉有圖案,由於是武人穿的,大部分都綉的獅、豹、虎一類圖案。現在也出現一些綉團花的圖案,但就是不能綉龍。為什麼叫開氅呢?因為穿開氅的時候一般里邊都穿著戰斗的服裝,有的穿箭農,有的穿緊身的短襖、短褲,可以隨時用雙手把大襟拉開,露出里邊戰斗的服裝,用來顯示一種威武、勇敢的神態或者渲染戰斗緊張的氣氛,而且還可以隨時把它脫掉,脫掉開氅立刻就可以進行戰斗,因此叫作開氅。開氅的顏色很多,紅,杏黃,藍,白,黑,紫,綠,粉紅,古銅,天藍,草綠,各種顏色都有。這些顏色的用法跟人物沒有什麼直接關系,不象蟒分得那樣細致,它主要是為了配合熱鬧,看上去五彩繽紛的就可以。因為有些群戲,滿台的英雄武士,每個人都是里邊穿著短衣裳,同時一下把大衣外套拉開,昂首挺胸地站在台上,顯得威風凜凜,雄偉壯觀,開氅的鮮艷色彩和豪壯氣勢,常常是在這種群戲中起著特殊的作用。 第三種便服,是前面曾經屢次提到的褶子。褶子的用處非常廣泛,可以說是用處最多的一種便服。男女老少,貴賤貧富,不管身分高低,都可以穿。褶子的式樣是大領,斜大襟,寬袖子帶水袖,因為很象和尚、道士穿的道抱,所以俗名又叫道袍,褶子也分男褶子、女褶子兩種。最早的時候,女褶子和男褶子是一樣的,也是大領,斜大襟的。大概在100年前左右,女褶子的樣式經過改革,就改成現在這個樣式了:小圓高領,對襟,還是寬袖,帶水袖,可是尺寸比較短,下邊襯著裙子。現在一般旦角都是穿這樣的褶子,只有老旦還是穿大領,斜大襟的舊式褶子。褶子的質料分為軟硬兩種,軟面的褶子是用綢子,硬面的褶子是用緞子。還有個別的用布做的褶子。褶子的花紋和樣式有兩種,一種是花褶子,就是綉花的褶子,還有一種素褶子,就是不綉花的。花褶子用緞子做的多,因為上面要綉花,質料要硬一些,看上去比較鄭重,比較華麗。生、旦、凈、丑,各個行當都可以穿花褶子,褶子的顏色也非常豐富,所謂上五色,下五色,紅、黃、藍、綠,深淺濃淡都有,沒有什麼特殊要求和規定,只要配上的圖案好看就行。花褶子綉的花樣按照劇情和不同角色的需要綉有飛禽、走獸、花卉、昆蟲、蝴蝶等等圖案。素褶子大致有紅色的、青色的、藍色的、湖色的、古銅色的、秋香色的等等。紅褶子一般都是作襯衣用的。里邊穿紅褶子,外邊有時候穿官衣,有的時候穿蟒,有的時候穿開氅,總之素紅褶子基本上是綢料的,比較輕軟,因為是作襯衣用的。藍褶子大部分都是文人、書生穿用的。例如《捉放曹·行路宿店》里的陳宮,《御碑亭》里的王有道等。古銅色的褶子大部分是上了年紀的老人穿的。例如《搜孤救孤》里的公孫杵臼,《捉放曹》里的呂伯奢等。素黑褶子也就是青褶子,用處大致有這樣幾種:第一種是貧窮不得意的,例如《馬前潑水》里的朱買臣,《擊鼓罵曹》里的禰衡,《法門寺》里的宋國士,《打棍出箱》里的范仲禹等都是穿著素青褶子。第二種是下層社會出身的—些英雄好漢,像武松、石秀這樣一些人也穿素青褶子。第三種是一些家院、老家人、蒼頭,他們也穿素青褶子。這類角色穿青褶子有個特點,一般都戴青軟羅帽,腰裡都系著腰帶,有的系大帶,有的系絛子,這種青褶子有個專門名詞,叫海青。 還有一些服裝是由褶子變化而成的,比如像太監穿的太監衣;年輕的尼姑、女道士穿的花褶子,叫水田衣或道姑衣,這些都是花褶子的變種。除此以外,還有用布做的布褶子。一種是用紫花布做的褶子,顏色是黃白色的,有個專門詞叫老斗衣,是扮演鄉村老年人穿的,例如(烏盆記》里的張別古,《法門寺》里的劉公道都穿這種褶子。這種布褶子還有一個專門用處,凡是扮演神話劇,如《鬧天宮》、《鋸大缸》里土地爺的角色都穿它。還有一種是和尚穿用的灰布褶子,這是為了表示和尚的生活比較樸素。還有一種是衙門里衙役穿的青布褶子,這種青布褶子又叫青袍,甚至有時連領子都是黑布的,平常青褶子的大領是白的。在招褶子里還有一種特殊的服裝,叫作富貴衣,是把很多小塊的雜色綢子縫在青褶子上,表示破衣服上打了很多補釘的意思。前面已經說過京劇服裝的設計有個美學原則,不管生活里原來的形狀多破,多窮,多臟,可是在舞台上表現的時候必須加以美化,裝飾化,決不把生活里自然形態的破的,臟的,爛的,搬到舞台上去。富貴衣就是根據這個美學原則設計出來的一種服裝。當然,富貴衣還包含有一種封建迷信色彩。就是說這些穿富貴衣的人物將來還要飛黃騰達,還要擺脫這種窮困的境地,今天雖然穿得很破,將來前途還是要富貴的。 上邊說的蟒、帔、開氅、褶子是京劇袍服類幾個主要的品種,它們是根據明代的服裝並參考了宋元時代的服裝設計出來的。京劇服裝在質料、樣式、花紋、圖案、色彩上,都越來越發展、改進,越來越豐富復雜。到清朝末年,京劇服裝里又增添了經過加工美化的清代服裝。這些清代的服裝跟原來的舞台上古代的服裝同時並用,我們看了也不感覺到陌生和不協調。在這一類服裝里,比較明顯有代表性的是男角色穿的箭衣和女角色穿的旗袍,箭衣跟旗袍雖然是清代的服裝,可是在京劇里用的時候,已經不受時代的限制,成為一種通用的服裝,不管扮演任何朝代的角色,都可以穿用。 箭衣原來是清朝相當於蟒袍的一種服裝。因為清代的人,尤其是旗人,善於騎馬射箭,這種服裝既是他們的官服,又是他們跑馬射箭,打獵時穿的一種服裝,所以叫作箭衣。箭衣的樣式是小圓領,里邊襯著白護領,大襟,跟蟒袍的不同點是瘦袖,而袖口裝著馬蹄形的袖蓋,這袖蓋撥拉下來,可以把手背蓋住,因此俗稱馬蹄袖。箭衣的全身尺寸,可以達到腳面,它的特點是束腰、緊身,這跟一般的蟒袍不一樣,而且從腰部往下,前、後都是開岔的。穿箭衣的時候,腰部一定要繫上一根鸞帶。這一切都為了騎馬,射箭,跑路,戰斗的方便。箭衣分成龍箭衣,花箭衣,素箭衣三種。龍箭衣全身都綉著龍。雖然綉著龍可是龍箭衣倒不專門是給皇帝穿,凡是大將、駙馬,都可以穿,因此皇帝穿龍箭衣並沒有什麼特殊的意義。大將如《戰太平》里的花雲,在後半出戲就穿紅龍箭衣;駙馬如《四郎探母》里的楊四郎也穿紅龍箭衣。第二種是花箭衣,上邊綉著各種各樣的團花圖案,箭衣底子也有各種顏色。這種花箭衣,一般中層人物都可以穿,例如《艷陽樓》里的高登,《一箭仇》里的史文恭,還有《楊門女將》里的楊文廣等。他們穿的都是白花箭衣。穿得比較多的是第三種素箭衣。素箭衣全身的料子都是本色的,一點也不綉花,因此叫素箭衣,常見的有白色,黑色,紫色,灰色,其中黑色與紫色的素箭衣用處比較多,一般的公差、衙役、兵士,還有一般身分比較低的人都穿用。白色的素箭衣,用的不太多,一般是青年將領在激烈戰斗的時候,把鎧甲脫掉以後,在裡面穿一件白素箭衣,比如《戰馬超》里的馬超在跟張飛夜戰的時候,就穿一件素白箭衣。《走麥城》里的關平,到夜走麥城的時候,就是脫去鎧甲穿上了素白箭衣。旗袍是滿族婦女典型的服裝,現代生活里的旗袍,就是從滿族婦女旗裝演變過來的。京劇舞台上的旗袍樣式,就更加接近原來旗人婦女的服裝樣式。不過舞台上的旗袍尺寸略長一些,腰身也比較肥大,而和現在生活里的旗袍相比,樣式、體制和尺寸,相差就更遠了。在京劇舞台上穿旗袍完全不限於清代的戲,相反的清代的戲曲倒很少。凡是扮演漢族以外的一些民族的婦女,不管什麼時代,她們都穿旗裝,例如《四郎探母》本來是宋朝的戲,我們看楊四郎穿的蟒袍戴的是紗帽,可是同一出戲里的鐵鏡公主和蕭太後穿的卻是旗裝。時代更遠的如唐代故事戲《大登殿》里的代戰公主;漢代的戲《蘇武牧羊》里的胡阿雲,因為她是匈奴族,所以也穿旗裝。這些都足以說明,旗裝雖然是清代的服裝,但運用到京劇里,已不受時代的限制了。 除了蟒,褶子,開氅,帔,箭衣,旗袍以外,還有一些輔助性的服裝也歸到袍服這一類里來,如斗篷,大坎肩(大背心)等。斗篷是擋風禦寒的一種服裝,所以在舞台上用的時候,大部分都在上路,出門的時候穿用。例如《昭君出塞》里的王昭君在趕路的時候就披著斗篷。再如《霸王別姬》里的虞姬,在晚上到營帳外面巡視的時候也披著斗篷。再有像《審頭刺湯》里的陸炳,當他出去監斬人頭的時候,為了表示他出門,也披著斗篷。還有的是在屋裡用的,比如在夜裡睡醒了,為了禦寒,或者是表示有病了,怕受風感冒,在戲里有的時候也用上斗篷,例如《荒山淚》里的張慧珠,夜裡怕她的孩子受涼,拿著斗篷給孩子披上。再如全部《玉堂春》里當玉堂春生病的時候,身上也披上斗篷。這些都是在屋裡用的,所以斗篷不是隨隨便便用的,它得起一個外衣的作用。大坎肩就比較常見了,可是女用大坎肩基本上是扮演丫環的穿用的;而男用大坎肩也是一些身分較低的人,例如江湖醫生、私塾先生之類的角色穿用。一般上層人士很少穿用大坎肩。
❽ 楊童舒穿旗袍腰部空盪出現幾道褶,你羨慕了嗎
說到傳統的東方時尚,每個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旗袍, 是的, 這款優雅的旗袍真漂亮, 隨著民族潮流的興起,旗袍逐漸進入了普通百姓的生活視野, 因此,這次貓姐姐想和您談談中國服飾的單一產品, 旗袍非常注重合身性,因此在剪裁衣服時,要強調身體的線條, 據說這對於身材較矮小的女性特別有利, 盡管衣服的設計優雅低調,但可以清楚地看到個人的身體曲線,顯示出成熟女性的魅力和性感, 楊童舒避免中年肥胖, 參加活動時,她穿著經典的緞面旗袍, 曲線清晰,看起來有點胖。
這件旗袍的顏色很低調, 選擇基本的黑色作為背景色,使人具有內向和端莊的視覺效果, 為了減輕厚旗袍的暗淡感,腰部使用了一塊小面積的紅色進行渲染,精緻而不引人注目,並且形狀非常豐富和令人眼花,亂, 此外,設計還裝飾有紅葉和印花,既簡單又充滿生命力, 因此,它比普通的旗袍還要多, 選擇亮紅色進行渲染具有視覺效果,可為人們帶來歡樂, 華麗的錦緞質地精緻高貴,細節中的深色線條強調了設計的獨創性, 旗袍採用修長的設計,展現出完美的個人S形曲線,並展現出成熟女性的獨特優勢, 憑借小領子的裝飾和細點扣設計,這種風格具有時尚感, 不僅技術水平高,而且強調個人獨特的審美觀。
❾ 顯瘦又顯氣質的旗袍,胖子也可以穿,看看你喜歡哪一款
旗袍是中國特有的服裝,如今也有很多人偶爾會穿旗袍 ,究其原因,與旗袍凸顯身材,還有收腰顯瘦等等原因脫不了關系,以下讓我們看看旗袍的幾種款式。
印花修身旗袍古典的立領,領口的線條簡潔流暢、裁剪干凈利落,修飾姣好的容顏,非常帶有中國氣息的印花,傳承中國畫的技藝,融入現代美學理念,色調清新純凈,詮釋出不一樣的美,走線和邊緣都熨燙整齊,在細節處彰顯高品質。
這些旗袍既能展現婀娜多姿的身材,又能彰顯端莊和神秘韻味,是不是早就收攏了各位小女子的喜愛之情。
❿ 穿旗袍哪些要注意
一、旗袍要與發型搭配。
1、選擇正確的發型是關鍵。
2、一般以中式古典盤發和發髻為佳,更凸顯出其成熟優雅的氣質,復古的波浪式劉海是旗袍造型中最具代表性發型。
3、不要給頭發染色,黑色的發絲搭配東方韻味十足的旗袍才會更美,否則會給人一種怪怪的感覺。
二、根據身材選擇適合自己的旗袍。
1、不同的身材要選擇不同款式的婚紗。
2、身材比較豐滿的,適合穿X型的旗袍,這樣的款式可以對豐滿的臀部起到比較好的遮掩效果。
3、活潑好動的人也比較適合穿X型的旗袍,這樣站立行走也比較方便自如,不易走光。身材比較矮小的,適合穿及膝的旗袍,能夠顯示出自己不同的古典美。
4、身材勻稱,腿型很好的新娘,適合兩邊開岔的款式,更能讓你的迷人美腿顯示出魅人的誘惑。
3、旗袍顏色要與自身的氣質相配。
1、皮膚的膚質很好,襯以玫瑰紅色,可以顯得青春俏麗。
2、深紅色適合穩重有涵養的知識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