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覺著哪個影視角色塑造的很成功
我覺得塑造影視角色成功的有很多。
美女如花,風華絕代,周星馳御用「美女」如花真面---李健任。他高大,但是宅心仁厚;他猥瑣,但是談吐優雅;他只是個跑龍套的,但讓你如此刻骨銘心。很少有人知道他是誰,但人人都知道他的名字--「如花」。
是不是可以這么說---挖鼻孔是他的招牌動作,就像周星馳的狂笑,就像梁朝偉的電眼,就像周潤發的巧克力。不管他俏扮美少女挖著鼻孔大喊」食神「被踢翻在地,還是張牙舞爪以後宮佳麗三千之勢逼迫皇帝張達明悄悄落淚,或者挖著鼻孔吹噓自己就是本地當紅炸子雞,如花總是細語柔聲地翹著蘭花指挖著大鼻孔。
2. 丁默邨的旗袍陷阱
鄭蘋如是浙江蘭溪人,1918年生。
父親鄭越,字英伯,早年留學日本法政大學,追隨孫中山先生奔走革命,加入了同盟會,可說是國民黨的元老。他在東京時結識了日本名門閨秀木村花子,花子對中國革命頗為同情,兩人結婚後花子隨著丈夫回到中國,改名為鄭華君。
他們先後有二子三女,鄭蘋如是第二個女兒,從小聰明過人,善解人意,又跟著母親學了一口流利的日語。而鄭英伯在回國後,曾任上海復旦大學教授,還擔任過江蘇高院第二分院的首席檢察官。鄭蘋如在明光中學讀書時,丁默邨曾當過這個中學的校長,因此兩人有師生之誼。抗戰爆發後,鄭蘋如毅然參加抗日救亡運動。
上海淪陷後,她以自身的優越條件(良好的社會關系和卓越的日語能力),擔任抗日的地下工作,她加入了中統,這時她只有19歲。她花樣年華,風姿綽約,是上海灘上有名的美女,當時全中國最為重要、最有影響力的畫報--《良友畫報》,在1937年7月的130期就以她為封面女郎,只是因為她身份特殊,只稱「鄭女士」三個字,而未寫全名。
鄭蘋如是位極優秀的情報員,她憑借母親的關系,周旋於日寇的高級官佐中,她曾和日本首相近衛文磨派到上海的和談代表早水親重攀上關系,繼而又通過早水的介紹,結識了近衛文磨的兒子近衛文隆、近衛忠磨,以及華中派遣軍副總參謀長今井武夫等人。她曾想綁架日本首相的兒子近衛文隆。那近衛文隆見到鄭蘋如後,一下子墮入情網。「若掌握了近衛文隆,不就能迫使日本首相作出停戰讓步了嗎?」她大約出於這樣的考慮。但上級命令她中止這一危險的游戲,近衛文隆才不知不覺地逃脫了政治肉票的命運。
鄭蘋如探聽到汪精衛「將有異動」的重要情報,通過秘密電台上報重慶,可惜當時政府起先並未重視,直到汪精衛離開重慶投敵後,方知鄭蘋如早已掌握此一情報,因此政府對她極為倚重。於是,他們把制裁漢奸丁默村的重要任務交給她。
日偽時期,汪精衛政權在當時上海極司菲爾路76號設立了特工總部,主任丁默邨是原軍統第三處處長,在漢奸李士群撮合下投靠日偽,破壞抗戰。為此,中統上海潛伏組織負責人陳果夫的侄子陳寶驊,決定抓住丁默邨好色的弱點,施「美人計」除掉他。
丁默邨本是個色中餓鬼,交到如花似玉的鄭蘋如自然是喜出望外,而鄭蘋如佯裝成涉世未深的少女,不時恃寵撒嬌,與丁默村時斷時續,若即若離,逗得丁默邨饞涎欲滴,神魂顛倒。中統見時機成熟,布置下手。第一次行動,由鄭蘋如請丁默邨到她家作客,在鄭家附近安排了狙擊人員,然而丁默村詭計多端,他的轎車快到鄭家時,他改變主意掉頭離去,計劃遂告失敗。此時中統上海區的負責人換了張瑞京,他重新策劃第二次「刺丁」,他安排鄭蘋如以購買皮大衣為由,想把丁默邨誘殺在西伯利亞皮貨店。
1939年12月21日,丁默邨在滬西一個朋友家吃中飯,他打電話邀鄭蘋如前去參加,鄭蘋如便趕到滬西陪丁默邨直到傍晚。丁默邨說要去虹口,鄭蘋如說要到南京路去,於是兩人同車而行,當汽車駛至靜安路、戈登路西伯利亞皮貨店時,鄭蘋如突然提出要去買件皮大衣,並拽著丁默邨同她一起下車,幫她挑選。丁默邨職業反應是到一個不是預先約定的地點,停留不超過半小時,照理說是不會有危險的。心想鄭的執意要他同去,不外乎是想乘機敲他一筆竹杠。於是他便隨她下車,但當鄭正在挑選皮衣時,丁默邨突然發現,玻璃櫥窗外有兩個短打衣著、形跡可疑的人,正向他打量。丁默邨看情形不對,便從大衣袋裡摸出一迭鈔票,向玻璃櫃台上一摜,說:「你自己挑吧,我先走了。」說完就急轉身向外跑。鄭蘋如見丁默村突然向外奔跑,起初一愣,本想追蹤出去,但走了兩步,又停住了。
此時徘徊在店外人行道上的中統特務,沒料到丁默邨會不等東西挑好,就突然沖出店來,因此稍為躊躇了一下,竟讓他沖過馬路。丁默邨的司機見他狂奔而出時,早已發動引擎,開好車門。等到槍聲響時,他已鑽進車內,拉上了車門,子彈打在防彈車門上,他毫發無傷,揚長而去。對鄭蘋如而言她不甘心,又心存僥幸,決定深入虎穴,孤身殺敵。於是她繼續與丁默邨虛與委蛇,但暗中身藏一支布朗寧手槍,准備伺機下手,但她哪知丁默邨早已布下羅網,等她上鉤了。因此在第三天當鄭蘋如驅車到76號要見丁默邨時,就被丁的親信林之江給扣住,她被關進76號的囚室。
李士群的老婆葉吉卿很快就得知消息,她派了畲愛珍、沈耕梅前來審訊,丁默邨自然不好阻攔。鄭蘋如否認她與中統的關系,只承認暗殺丁默邨是因為她不甘被玩弄。丁默邨雖然惱恨鄭蘋如參與對自己的謀殺,但又著實迷戀她的美色,因此他並沒想要置她於死地,只是想關她一陣子,再把她放出來。
但丁默邨的老婆趙慧敏卻悄悄找到林之江,並對他面授機宜,於是鄭蘋如被暗中移解到憶定盤路三十七號的「和平救國軍」第四路司令部內,這連丁默邨與李士群都不知道。
1940年2月,在一個星月無光的晚上,林之江從囚室里押出鄭蘋如,謊稱丁默邨找她,汽車七拐八彎,來到滬西中山路旁的一片荒地。鄭蘋如連中三槍倒下了,死時年僅22歲。
鄭蘋如之父鄭英伯因不願以出任偽職而保釋女兒,一病不起,於1941年初抱恨而終。鄭蘋如的哥哥鄭海澄在1944年的一次對日空戰中犧牲。丁默邨在此事件後,被排擠出76號特工總部。
3. 情人這詞是什麼時候來的
「情人」這個詞,先前可沒有這么動聽。我想,它先前應該叫做「情婦」,這個詞曾經把誠實善良的老百姓嚇得要死。因為一聽情婦這個詞,就會聯想到身穿旗袍雙眉高挑、指間夾一根香煙、倚門而站的美麗刁鑽女子。情婦一詞含有極深的貶意,暗指其人並非良家婦女,作風不正品行不端,有著豐富多彩的過去、現在與將來。情婦美麗妖嬈,恃寵而驕,言語放肆。她追求物質享受,她珠光寶氣,她風情萬種。情婦一詞甚至暗指對方必然是有權有勢的男人,比如高官,比如黑幫老大。現在的情況略為好轉,情婦的說法好象消失了,一般有錢人通常稱為「二奶」、「小蜜」這類詞彙,至於普通百姓,書面語叫做「第三者」,口頭語叫「相好」、「姘頭」。最後就洋為中用,為不合情的事找一頂合情的帽子,於是時勢造就了「情人」這個詞,情人也就成了時髦。現在,也只有「情人」這個詞語才老少皆宜,上至達官貴人,下至黎民百姓,都可以套用,而且還顯得斯文優雅。所以現在情人大行其道,找情人成為平常,實在應該歸功於這個名稱的變遷。
4. 歷史第一奇女子,本是絕色紅顏,為何卻敢怒打君王
歷史第一奇女子,本是絕色紅顏,為何卻敢怒打君王,覺得他稱為奇女子,肯定有奇特之處,君王愛紅顏紅顏打了君王可稱為奇女子,但是君王也不能拿他怎麼樣吧。
5. 慈禧為什麼要當眾扒下珍妃旗袍
慈禧之所以討厭珍妃,是因為珍妃和慈禧對著干,多次忤逆慈禧太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發生之後,慈禧趁機把珍妃投入到井中。慈禧與珍妃之間的恩怨由來已久,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看。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發生之後,慈禧太後帶著光緒皇帝慌忙逃向西安。在紫禁城裡,慈禧趁機把珍妃投入到井裡溺死,終年24歲。
可以這么說,珍妃的死跟她自己的性格密不可分。戊戌變法發生之後,珍妃支持光緒皇帝變法,也進一步得罪慈禧。但是,珍妃年僅24歲便早逝,也是相當可惜。
6. 慈禧為何當眾扒下珍妃旗袍呢
光緒二十年(1894年)十月二十八日,這一天對珍妃來說是遭受天大的羞辱的一天。
珍妃是光緒心中最愛的美人,小蘿莉一樣的美眉,活潑可愛,無心機。生性乖巧,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每天與光緒形影不離。珍妃恃寵而驕,穿衣打扮愛隨從自己喜好,不喜宮服,甚至女扮男裝,穿光緒龍袍和光緒嬉戲,購置照相機在宮中照相讓慈禧很不爽。慈禧的親侄女隆裕皇後駝背,相貌醜陋,她比珍妃大8歲。作為一個正室讓小妾搶盡風頭,她心生妒忌,顧影自憐又怨又恨。於是就和李蓮英買通珍妃宮內的太監,把一隻男人的靴子偷偷放在珍妃的宮內,栽贓她有外遇。向慈禧告狀,慈禧大怒,“褫衣廷杖”了珍妃的貼身宮女,一個姓白的宮女,珍妃僥幸躲過一劫。
7. 《甄嬛傳》初始定妝照流出,浣碧祺貴人還好,看到甄嬛是不是幸虧改了
《甄嬛傳》初始定妝照流出讓人不忍直視,許多網友說幸虧改了啊。
看來任何事物的成功都有著背後的原因啊,你喜歡看甄嬛傳么?
8. 宮斗虐戲梗
-/.因雅貴人受帝寵,其恃寵而驕。次日辰時,至帝後宮中請安時,身著赤紅色旗袍。帝後視後,大怒,罰其跪與宮外肆個時辰./
9. 當年推珍妃投井的大太監崔玉貴後來怎麼樣了
故宮寧壽宮中有一口普通的水井,兩側鑿了圓孔,一個鐵棍從中穿過,這是為了防止人們意外跌入其中而設置的,而這里也確實因為一人成為著名的景點,這就是珍妃井。
當年珍妃便是在這里殞命的,人們常言成為皇帝的女人便是飛上枝頭當鳳凰,有享不盡的榮華富貴,可珍妃作為一個光緒帝的寵妃是如何落得個如此下場?
出宮的崔玉貴隨後捐贈了680多畝土地給關帝廟,自己則和一位徒弟居住在廟里,過著半隱居的生活。
1926年因背癰去世,因為太監不能夠進入祖墳的原因,所以他生前便安排了一大片墓地,就是如今的金山寶藏寺的墓地。
總結珍妃的一生短暫而凄慘,但是她最終被太監崔玉貴推入井中也許並無道理,似乎是必然。古代尤其注重後宮干政,更是排斥這種恃寵而驕,而珍妃顯然都涉及到了。買官賣官何等大事,恐怕放到康乾時期,直接就會被賜死,更何況這時的光緒帝還是一位沒有實權的君主,根本無法報她,而整個大權都在慈禧太後這位厲害的女人手中。
也許這樣天真浪漫的性格真不適合危機四伏的後宮,會被他人利用,會被他人陷害。相較於這一點,她的姐姐謹妃就做得比較好,知分寸,在後宮中小心謹慎的生活,所以活得更久一些。最終更是到達了太妃的位置,在後宮中威望甚高,甚至將妹妹葬到本該屬於她的崇陵妃園寢。
10. 王安憶的長恨歌
[內容提要]人們對白居易《長恨歌》的主題思想歷來爭論不休,有所謂愛情說、政治主題說、雙重主題說等等。本文作者持愛情說。首先從作品的四個層次來分析,肯定自居易井非像陳鴻寫《長恨歌傳》那樣板著說教的臉孔去描寫李楊故事,而是以「情」作為主旋律,讓主人公的情去感動讀者,使之產生共鳴,取得審美上的極大成功。本文還結合作者生平經歷和社會歷史分析他在處理歷史題材、政治題材和來自民間的人性題材、心理題材的關系問題上的獨到之處,進一步說明唐明皇楊貴妃形象的審美意義。
唐憲宗元和元年(806)冬,三十五歲的白居易被授周至縣尉,當時,他與好友陳鴻、王質夫同遊仙游寺,聽到當地民間流傳唐玄宗李隆基與楊貴紀的故事,深有感觸,於是創作了千古傳誦的長篇敘事詩《長恨歌》。陳鴻為此詩撰寫了一篇《長恨歌傳》。《長恨歌》以其標格卓異的風姿贏得了古今無數的讀者,甚至當時長安妓女以「我誦得白學士《長恨歌》」而自誇,並因此身價倍增。「一篇《長恨》有風情,十首《秦吟》近正聲」①,不僅是作者的自我肯定,也道出了眾多讀者的心聲。關於《長恨歌》的主題思想,歷來是讀者爭論的焦點問題,觀點頗為分歧,約可分為三派:其一,愛情主題說。認為從作品宮中多寵的憲宗;其三,雙重主題說。認為將此詩看成純粹的諷諭詩或愛情頌歌都不恰當,它是暴露與歌頌的統一,諷諭和同情的交織,既為李、楊的愛情悲劇一掬同情之淚,又為他們的誤國失政一嘆遺恨之聲,二者交相融匯而不是機械疊加。此外,還有人認為此詩是作者借李、楊悲劇來抒發自己愛情失意的情懷。究竟如何,還需從作品本身去分析。
《長恨歌》就是歌「長恨」,「長恨」是埋在詩里的一顆牽動人心的種子。而「恨」什麼,為什麼要「長恨」,詩人不是直接鋪敘、抒寫出來,而是通過他筆下詩化的故事,一層一層地展示給讀者,認人們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根據全詩的內容和情節發展,可將詩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層從「漢皇重色思傾國」至「盡日君王看不足」,敘述了安史之亂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終於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楊貴紀。貴紀進宮後恃寵而嬌,不但自己「新承恩澤」,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士」,反復渲染唐玄宗得貴妃後完全沉湎於歌舞酒色。開卷首句既提示了故事的悲劇因素,又喚起和統領著全詩。第二層從「漁陽鼙鼓動地來」至「回看血淚相和流」,寫安史之亂,玄宗逃難,被迫賜死貴妃,寫出了「長恨」的內因,是悲劇故事的基礎。詩人有意將因玄宗荒淫誤國所造成的安史之亂進行了淡化處理,對二人的生離死別則著意形容,讀者受到的是悲劇氣氛的感染而不是歷史的理性批判。陳鴻《長恨歌傳》「懲尤物,窒亂階」之說是板著面孔做文章,故不能視為此詩的寫作動機。第三層從「黃埃散漫風蕭索」至「魂魄不曾來人夢」,描述了楊貴妃死後,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傷還都路上的追懷憶舊,行宮見月,夜雨聞鈴,是一片「傷心色」和「斷腸聲」。長安收復以後回朝時,重過馬克,「不見玉顏空死處」。回宮後,池苑依舊,物是人非,纏綿悱惻的相思之情,使人覺得盪氣回腸。第四層從「臨邛道士鴻都客」至「此恨綿綿無絕期」,寫玄宗派方士覓楊貴妃之魂魄,重在表現楊妃的孤寂和對往日愛情生活的憂傷追憶。詩人運用浪漫主義手法,上天入地,後終在虛無縹渺的仙山上讓貴妃以「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的形象再現於仙境。「情」的渲泄已超脫於帝王妃子間的感情糾葛,而更多地帶有詩人的主觀的理想成分,並早已超出了歷史事實的范圍,將主觀願望與客觀現實的矛盾沖突表現無余。結尾「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二句,是愛情的嘆息與呼聲,是對於愛情受命運播弄,和愛情被政治倫理摧殘的痛惜,此恨之深,已超越時空而進入無極之境。這樣,詩人便以「長恨」表現了愛情的長存,亦即點明全詩的主題。
所以,我們認為《長恨歌>並非是一篇政治諷諭詩,而是一篇歌頌愛情的詩篇。如果說李、楊的生離死別是個愛情悲劇的話,那麼,這個悲劇的製造者最終成為悲劇的主人公,無法不叫人遺憾。《長恨歌》所寫的歷史題材是依照史實想像而成的帝紀間的愛情故事,而故事的主人公唐玄宗又是唐朝歷史興衰轉折期中的關鍵人物。由於受重道德而視愛情為罪惡的傳統觀念之根深蒂固,讀者對於《長恨歌》的認識,便常常游移在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之間,或者把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同文學批評混淆起來,或者以倫理的批評取代審美評價,從而產生理解上的困惑與分歧。這種分歧,大概在白居易寫這首詩的時候即已存在。當時,白居易、陳鴻、王質夫閑談玄宗與楊妃的故事,王質夫說:「樂天深於詩,多於情者也,試為歌之,如何?」他期待白居易的是表述愛情。陳鴻則不然,他認為,白居易寫《長恨歌》「不但感其事,亦欲懲尤物,窒亂階,垂於將來也。」②賦予《長恨歌》以倫理說教的意義。白居易本人則認為,該詩表現的是「風情」,並非如同《秦中吟》、《新樂府》那樣的正聲。唯其如此,他在編集時才把它歸入感傷詩,用作者自己的話說就是「事物牽於外,情理動於內。」③《長恨歌》以「情」為中心的主旋律始終迴旋激盪於全詩之中,當白居易把「情」作為描寫對象時,那種被他承認的人皆有之的情潮便會以其固有的人性之美奔涌於筆端而無從遏制,即使他心存諷諭,只要著意深入感情的領域,作品便不會以諷諭說教的面貌出現。《長恨歌》寫作之初,未嘗不曾出現過如陳鴻所說的「懲尤物,窒亂階」的念頭,寫作的結果卻是傾注著作者感情的愛情描寫。依照正常的藝術感受,讀者是很難從中感受到女人是禍水,李、楊之戀是唐帝國衰亡根由的。假若白居易真的把這個故事寫成諷偷詩,使全詩充滿了「尤物惑人」的諷刺與說教,其價值將如何,我想,是很難與此篇分庭抗禮的。詩人以歷史為素材,又不拘囿於史實,在文學與歷史的隔膜中求得平衡,超越時空局限,並與人們普遍意義上的情感產生共鳴,因而取得審美意義上的成功。讀者掩卷之餘,甚至會忽略造成這一愛情悲劇的根源,而完全將審美意識集中於李、楊之間纏綿悱惻、難舍難分的感情渲染。生離死別的悲痛、綿綿長恨的情思、宛轉動人的傳說、虛無緣渺的仙境完全將讀者帶進一個透明的純情世界,它沒有塵世間的喧囂與齷齪,其中凝聚著詩人的理念,也層層積淀著歷代讀者的理想,一種對真情嚮往的共鳴使這首詩獲得了永恆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