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關於旗袍的最美文案美文
關於旗袍的最美文案美文
1、印象中的旗袍總是出現在江南的三月,那江南的女子,穿了絲綢的旗袍,撐著一把油紙傘,行走在白牆青石的小巷裡,有雨,絲絲細細地飄散著,朦朧中縈繞而來的是清香的紫丁和未名的暗香。
還若是在寧靜的午後,書房裡有著迷人的熏香,微風拂過,院中滿是紛飛的桃花,那穿了旗袍的女子,裊裊地從院中亭子里碎步到書房,打開線裝的唐詩宋詞。
4、旗袍留給人的是無言的背景,似乎誰都知道穿旗袍需要修長柔美的身段,沒有流動的線條,就不會有優美的韻致。總是覺得東方的女子,都該著一身旗袍,卻又覺得不妥,因為不是所以的人都能穿出旗袍的風情。
5、一襲旗袍,邂逅的是一份平靜,帶給我的是優雅的閑情,是如同秋荷的心事,任月光灑落在小屋,流瀉在每個黑暗的角落,在這無聲無息的月色中清靜,就連思緒與意念都顯得多餘。
② 哪位帥哥美女有5000字的美文(不含空格和標點)
一種美麗叫放棄
每一次默默的放棄,放棄某個心儀已久卻無緣份的朋友;放棄某種投入卻無收獲的事;放棄某種心靈的期望;放棄某種思想。這時就會生出一種傷感,然而這種傷感並不妨礙我們去重新開始。
在新的時空內將音樂重聽一遍;將故事再說一遍!因為這是一種自然的告別與放棄,它富有超脫精神,因為傷感的美麗!
曾經有種感覺,想讓它成為永遠。過了許多年,才發現它已漸漸消逝了。後來悟出:原來握在手中的不一定就是我們真正擁有的,我們所擁有的也不一定就是我們真正銘刻在心的!繼而明白人生很多時候需要一對寧靜的關照和自覺的放棄!
世間有太多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人。對沒有擁有的美好,我們一直在苦苦的追求。為了獲得,忙忙碌碌,真正的所需所想往往要在經歷許多流年後才會明白,甚至窮盡一生也不知所終!而對已經擁有的美好,我們又因為常常得而復失的經歷而存在一份忐忑與擔心。
夕陽易失的嘆息,花開花落的煩惱,人生本是不快樂的!因為擁有的時候,我們也許正在失去,而放棄的時候,我們也許又在重新獲得。對萬事萬物,我們其實都不可能有絕對的把握。如果致意去追逐與擁有,就很難走出外物繼而走出自己,人生那種不由自主的悲哀與傷感會更加沉重!
所以生命需要升華出安靜超脫的精神。明白的人懂得放棄,真情的人懂得犧牲,幸福的人懂得超脫!當若干年後我們知道自己所喜歡的人人好好的生活,我們就會更加心滿意足!「我不是因為你而來到這個世界,卻是因為你而更加眷戀這個世界。如果能和你在一起,我會默默的走開,卻仍然不會失掉對這個世界的愛和感激——感激上天讓我與你相遇與你別離,完成上帝所創造的一首詩!」生命給了我們無盡的悲哀;也給了我們永遠的答案。於是,安然一份放棄,固守一份超脫!
不管紅塵世俗的生活如何變遷,不管個人的選擇方式如何,更不管掌握在手中的東西輕重如何,我們雖逃避也勇敢,雖傷感也欣慰!
放棄不是後退,只是為了新的目標做出了另外的選擇而已,人生本就是不斷地追求,同時不停的放棄。我們像往常一樣嚮往生活的深處走去,我們像往常一樣在逐步放棄,又逐步堅定!
總會驚醒自己的夜,掀開沒有你的明天。 -----------永遠到底有多遠
憂傷的小雨輕輕敲打著這個春,淅淅瀝瀝,像戀人的哭泣,濕潤了這一片天,也憂傷了這一季的風,帶著微微的遺憾,重重的劃過每個角落,喚醒沉睡在這個世界的任何一顆種子。
經不起雨的誘惑,我信步走在雨中,靜靜的徜徉,想起潤物細無聲的美好,難掩我這一刻的心動。路旁的迎春也早早的開了,一朵朵小黃花,你挨著我,我擠著你,歡樂地競相開放著,都去爭寵這春的關愛;夾竹桃的花蕾在雨中輕輕搖擺,似乎羞澀了,躲閃著我的目光,零零碎碎的這兒一朵,那兒一朵,似在偷偷地探頭,張望我這個不懂花的人,想起一句: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亦不過如此吧;輕柔的柳枝上,老葉還未褪盡,卻被新綠頂著離開了樹梢,回歸了屬於自己的土地,一直都這樣,未曾改變過。
抬頭看看,這個本應當明媚的天,卻顯得那麼陰沉,勾起了那早已沉澱的死去,這是個美好的季節,我不想讓我的心情感染了這出幽美的喜劇,於是我能做的就是為她銜來最稀缺的瑰麗,盡情的去點綴這個繁花似錦的春日。
因為我要記得,這個春天,我來過,沒有悲傷,如此甚好。
恍然間,駐足在那裡,來來往往的破碎沖擊著我,我就像一種小船,飄飄盪盪,靠不了岸,但還是竭力的去維持著自己,不讓自己被風浪拍倒。
很喜歡隨性而為,淺薄點就是得過且過,安逸的不想去糾纏任何人,任何事,有一個自己的小小的愛好,就足矣,貪戀與墨香茶盞之間,燈紅酒綠不是我所想所願。
想去學習畫畫,似乎是蓄謀已久的,卻模糊地有點遙遠,總想在活著的時候就把自己喜歡的事情都去做一遍,至少在離去的那一刻,我不會有絲毫的遺憾,因為我們都清楚,有些事,去做了,結果卻是無力挽回,那麼還是讓它跟隨著自己一起被埋沒吧,我還想去學習吉他,可以靜靜的彈著自己的心聲,為自己譜寫一歌,一詞,讓自己跟著音樂去歡快的流淌,一路有伊人相伴......
在這個雨季,感覺最多的還是離別的愁緒,雖然在這邊呆的時間不多,但是我卻深深地喜歡這里的人,這里的事,這里的花草,這里的一切一切,不能釋懷那一段美麗的邂逅。如果以後有機會,我還想回到學校,去彌補那些隨風老去的青春,想滲透在這里的每片土地,想告訴她,我回來了。
總在虛偽的偽裝著自己的無知,欺騙著別人,對別人訴說著自己的碌碌無為,像是在乞討一絲絲憐憫,可笑的是自己明明懂得卻不去付諸行動,而讓這一切都付諸東流,去吧,去吧,都去了吧,這該死的無處安放的青春,就伴著歲月蹉跎去吧,我不留戀了。
你說,天還是會放晴的,對吧?
期待。
七月花開
日子一頁一頁的數,時光一分一分的過。太陽被一隻叫夏天的炎熱驚醒。早早的起來,窗檯上爬上一些陣年舊事,被苔痕掩蓋於昨宵風聲里。忽來忽去的小雨,淋濕了蜻蜓的翅,卻總是淋不濕多情的詩句,坐在朝南的小屋裡,風聲一陣緊似一陣,鄰家的孩子,以清靈靈的童聲,叩開一扇沉睡的門。
炎夏,枯坐於窗前,看日照越來越近,影子越來越短,也許縮成一個點,縮成人生里那個渾圓的紅痣,甚至什麼也找不到,影子是你抑或我是影子,分分秒秒不忘須臾。是不是,你的手心裡也盛開著一朵花,徐徐的,展開繁花似錦的嬌艷,然後,在烈日下慢慢的萎謝,讓花的絕唱面臨大海,四面是洶涌澎湃的翅膀,吹動一生依戀的青枝綠葉,我一天天的溫馨自己的旅程。
七月,日歷被風無情的翻開。七月,相思無處可尋。不止是那一張臉,連帶那一個人,漸漸有些模糊。把杯子里的水再添一點,把書都放到抽屜里,卻無法把思念裝在袋子里,某些個暗淡的夜,心頭浮起明明滅滅的片斷,有徐徐的霧氣隱匿,笑容背後,落寂在歌唱:明白當你回來,無法證實芬芳的記憶總會布滿青苔。芬芳的嬌艷已開在春天,列車遠走,夏天漫漫,我已煉就鐵骨銅身,數著星星的日子裡,裝作把一切交還昨天。
總以為,人生會這樣度過罷。總以為,浮白的窗欞里透出只是平淡的歌聲。不期然,還會有這么一次相遇,清澈的眼神,憂傷的文字,暗淡的背景,一切的一切,都因那一刻而亮麗堂皇。七色光投射在伸過來的手上,纖細柔長,那用指尖吒呲的風雲,開出天青色的花朵,呵,時光在等我,等我在煙雨天,而我還在徘徊等待,等待你在我的意念里彈出高山流水的旋音。
想念過的,得到過的,等待過的,失落掉的,不愉快的,不如意的,最後那一刻,終必成空。七月終將離開。我雙手沾滿塵埃。七月的花瓣,落滿小徑,七月的雨水,恣意噴灑。七月的街道清冷。從一條街走臨另一條街,空空如也,我找不到示範的面具,註定以樸素的方式,挺立於你的枝頭,行人遠去,不施粉黛,我開成另一種清湯掛面的蓮,為誰駐足,為誰傷神?
七月,因為你的離開,走失了一季的春情。花被風吹拂的時候,花找到了綻放,你離開的時候,我找到了憂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夜幕降臨,你的影子執拗的跟從,找不到哪一束火焰,可以將你引開,找不到哪一支歌謠,將你埋藏。躲得深深,終是逃不出迷迷疊疊你的眼神,不如我們靜坐,見視,深省,穿透時間的信念,漸漸紅透,天邊那一縷火燒雲——
千年月光,漸次幻出。七月,在平靜的夜色里張牙舞爪。敲擊鍵盤,許多詞語排將而出,一些句子又一些句子,在文字里像一根根鋼針,扎入肌膚,扎入五臟六腑,時時刻刻,痛徹心肺。又恍如一些音符,盛開於黑暗裡,聲音時而高亢時而低沉,也許,循著時光的隧道,一把把情感的牆推開,倒在你的懷里,徹夜無語,甚至一生一世,你會聽到我心中的話語?
晨色里菱鏡中的容顏暗淡,為這七月炙烈的陽光,高濃度的紫外線和灼燒的體溫。不,只是沒有鮮活的歌聲,沒有激揚的文字,更沒有爽朗的相契。牆外的花蕾又翻新了一輪的日歷,往昔那些靈動的足音,被時間長廊拉得幽長。遠方隱現的光圈,卻距我很近。拉長拉近,拉住你模糊卻又清晰的視線。誰的頭上初現風霜的簡朴,一兩叢,細細密密,連根撥掉卻仍然翦不掉糾纏的心。
樹葉輕輕的在我身邊墜落,簌簌的。一些故事遠去,一些故事飄近。七月江南,叢生多少水淋淋的深情。江南,仍然只是夏天,鮮花均被倒置,玫瑰往地心裡伸展,雨水長勢兇猛,華麗的最終只是詞語,蒼白的背影走出了視線,你是否嘗試過後悔?這里天氣氳氤,你可曾就近越牆,去探視過門外悄開的玫瑰?去年取走的唇,是不是你的吻?我多年想像的情人,因你而一一破碎。
七月,你迎風而立,如歌的歲月里,愛與飛翔是另一種概念。愛須別離才知是一種刻骨銘心。然而疏淡也是一種心境。你神情專注,你不棄不離。獨一無二的場景里,你明朗的歌聲拂過,你流水一般的樂聲傾瀉,儲蓄多年的情感,借著花開的聲音,漾滿滿足和甜蜜,於煸情之夜,緩緩攤開柔軟的羽翼。我對詞語心領意會,失散的文章,收斂於心平氣和。
花開漸次。靈魂逼近,水清見底。一朵朵真實的微笑密密仄仄,一叢叢語言的逼真層層疊疊。穿過歲月的叢林,脫俗的風采,令四十里飛騰的火焰綴落琉璃般的瓔珞,讓漫天飛舞的粉蝶與微風攜手同行,讓激情與文字在靈魂的高潔里裸露最原始的坦誠。花開無聲,美麗作證,七月的陽光灼灼,一行行詩歌里盛開聖潔的蓮,燦然回眸,隱隱的疼痛里涅磬出另一個春暖花開
③ 求美文摘抄及欣賞......一定要有欣賞!!!...
月光
夜,剛剛暗下來,濃霧層層彌漫、漾開,熏染出一個平靜祥和的夜,白霧在輕柔月光和路燈的照耀下,便染成了金色。月光下,樹葉兒「簌簌」作響,彷彿在彈奏著一首《月光曲》,婉約而凄美,悠深而美妙,那跳動的音符彷彿是從朦朧的月色中躍出來的,令人陶醉。
夜的深處,田園朦朧,山影憧憧,水光溶溶,螢火點點,燭燈盞盞,好一幅月下畫卷!
生命又多像《月光曲》和畫卷啊!跳動的旋律演繹著生命的悲歡和離合。人生苦短,又怎麼不像是《月光曲》呢?
月上中天,皎潔溫柔,柔和的月光把夜晚烘托出一片平靜與祥和,月亮的光落在樹丫上,落下斑駁的黑影,零星的像是碎條兒掛在樹丫上一般。
世上的萬物都是上帝的造化,都很和詣,而月卻不同,月有自己的性格,有陰晴圓缺,月的神韻風采就在這里體現出來了。月何必要爭奪輝煌呢?她的目的就是讓黑夜不再可怕,給人們送去一片暖意,一片光明罷了!
人不也如此嗎?有些人不正像月亮一樣默默無聞地為他人奉獻嗎?雖然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是彼此都會感到一絲溫暖,這就是月的內涵。
夜,已靜寂了。月亮靜靜灑下餘光,竭力驅走黑暗,為人們送來光明、溫暖與關愛!
感受:本文通過描寫月光贊揚了那些默默無聞地為他人奉獻的人;又與《月光曲》這一名曲結合,用優美流暢的文筆,形象貼切地寫出了月光的樣子。
④ 找5篇經典美文
http://www.mwcj.cn/ 看看這個「美文采擷」網站吧,裡面有很多。
《只恨女子由來心眼淺》
得不到你的愛,得到恨也是好的。--恨也需要動用感情。
甜蜜的回憶,無法長期營養一個人。
人一窮,連最細致的感情都粗糙。
人生似一場感冒,一陣寒一陣熱,沒治好的靈葯,但也不致命。人人都經歷過,不覺又完了。
婚姻是很簡單的一回事。婚姻是蚌和珍珠。一粒砂無意中走進蚌的身體,蚌不斷付出它的底心血減少痛苦。終於,便產生了一顆完美的珍珠了。
男人——負情是你的名字。
人那麼壯大,權位、生死、愛恨、名利卻動搖它。
權位、生死、愛恨、名利那麼壯大,時間卻消磨它。
有些愛情好象指甲一樣,剪掉可以再重新出來。有些愛情好象牙齒一樣,失去了就永遠沒有了。
沒有所謂「矢志不渝」,——只因找不到更好的,
沒有所謂「難舍難離」,——是外界誘惑不夠大,
若真大到足夠讓你離去,統統撥歸於「緣盡」,
沒有所謂的頭也不回,——不回顧,當然是馬上有了填補,無心戀戰。
……萬事都在「衡量」二字。
世上之所以有矢志不渝的愛情,忠肝義膽的氣概,皆因為時間相當短暫,方支撐得了。久病床前無孝子,曠日持久不容易,一切事物之美好在於「沒時間變壞」。
《愛的沉思》
生活是一部精深的書,而愛情則是其中最精彩而又最艱澀的一頁,別人的註疏不了自我的理解。
「不即不離,若即若離」是藝術的最高境界,也是愛情的最高境界。
人在寂寞的時候接近異性,便會很容易地發生愛情。盡管眼前人還不是意中人,但也因心中事而升華為意中人,因此不能一概目之為尋求解脫或尋找刺激。
當經過你身旁的姑娘都望你一眼的時候,請不要自鳴得意,那不是對你的高談闊論的傾倒或贊許,而是有禮貌地表示她們的輕蔑和厭惡。
用愛情的標尺去測度,機智是最佳性格;用事業的砝碼去衡量,穩重是最優品質。我們應該兩棲,既能漫遊於愛情之海,又能高攀於事業之峰。
愛情的河流都是沒有航標的,生活的道路都是沒有界碑的。
引起感官的騷動是性慾,引起心靈的振盪是愛情。
諒解是一種美德,它催化友誼,也凈化愛情。
愛情的自私是崇高的,自私的愛情是卑鄙的。
只帶來生理快感的夫婦生活,是愛情的墳墓。
愛情都是心照不宣的,我們應該追求含蓄、深沉的風格。因為形式的直露、淺率,易顯出內容的貧弱、蒼白。
愛情意味著權利,婚姻意味著義務。
⑤ 旗袍與茶文化的美文
旗袍以其流動的旋律、瀟灑的畫意與濃郁的詩情,表現出中華女性賢淑、典雅、溫柔、清麗的性旗袍追隨著時代,承載著文明,顯露著修養,體現著美德,演化為天地間一道絢麗的彩虹。旗袍連接起過去和未來,連接起生活與藝術,將美的憧憬、美的風韻灑滿人間。
一部旗袍的發展史,承載了中華近代文明,展現了中國女性對美的追求和對自由的渴望。
1929年,中華民國政府確定旗袍為國家禮服之一。
旗袍之溯源
旗袍在歷史上是貴族的衣飾,現代意義的旗袍,誕生於20世紀初葉,盛行於三四十年代,是中國女性服裝的代表。顧名思義,旗袍是清代的旗人之袍。然而,有證據證明,旗袍源於一種叫做棗旗袍的袍服,其發源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深衣。旗人之袍與棗旗袍不是一個固定的形式,而有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因此,把旗袍視為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雖看似無大錯,卻難免有望文生義之嫌。
20世紀初,中國政治風雲跌宕。辛亥革命廢除帝制,創立民國,剪辮發,易服色,摧枯拉朽,把屬於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級制度送進了歷史博物館,這一切為新式旗袍的延生創造了條件。
旗袍之發展
在濃厚的封建禮教氛圍中,想要婦女如現在一般外露曲線是不可能的。傳統旗袍的裁製一直採用直線,胸、肩、腰、臀完全平直,女性身體的曲線毫不外露。盡管旗袍改於滿族婦女的袍子,或稱旗裝、旗服,但旗袍並不是旗裝。旗袍是帶有中國特色、體現西式審美、採用西式剪裁的時裝。旗裝是滿族婦女的民族服飾。旗裝大多採用平直的線條,衣身寬松,兩邊開叉,胸腰圍度與衣裙的尺寸比例較為接近,在袖口領口有大量盤滾裝飾。黃色是皇家獨尊之色,民眾忌用。旗裝色彩鮮艷復雜,用料等花色品種多樣,喜用對比度高的色彩搭配,在領口、袖頭和掖襟上加上了幾道鮮艷花邊或彩色牙子盤滾設計。由於旗裝是一種平面服飾,盤滾成為旗裝除面料外的唯一設計空間,因而以多盤滾為美。清末曾時興過「十八鑲」(即鑲十八道花邊)。清代旗袍紋樣多以寫生手法為主,龍獅腆麟百獸、鳳凰仙鶴百鳥、梅蘭竹菊百花,以及八寶、八仙、福祿壽喜等都是常用題材。
二十世紀初盛行內穿喇叭型寬大袖子的短襖,外套前後擺及地的無袖長馬甲。此後旗袍在邊、袖、襟、領等處作了一些改動,增加了裝飾,出現繁復的變化,但仍保持舊式旗袍馬甲的平直寬大風格,襲用傳統的直線裁製方式,顯露不出女性的窈窕身段。
二十年代後期和三十年代,旗袍在長短、寬窄、開衩高低以及袖長袖短、領高領低等方面的改動尺度有所反復。1929年,受歐美短裙影響,原來長短適中的旗袍開始變短,下擺上縮至膝蓋,袖口變短變小。後來又有校服式旗袍,下擺縮至膝蓋以上1寸,袖子採用西式。這一改變遭非議,1931年後,旗袍又開始變長,下擺下垂。三十年代中期發展到極點,袍底落地遮住雙腳,稱為「掃地旗袍」。原先能遮住手腕的旗袍袖子縮短至肘部。以後袖長越來越短,縮至肩下兩寸,1936年後幾乎無袖。
清代旗裝不開衩,出現旗袍後,旗袍在縮短袖子時也悄悄在左邊開低衩。後來衩越開越高漸漸及膝部高到大腿。由於有人反對,袍衩一度回到膝蓋以下。但輿論壓力一減小,袍衩又迅速升高,1933年後流行大開衩旗袍。
傳統旗袍是上下一條直線,外加高高的硬領。三十年代初期,袍腰開始日積月累地收縮,到1934年後,女性身材的曲線終於全部顯露出來。高聳及耳的領子也逐漸變矮,後來有的成了無領旗袍。
建國之初,人們對衣著美的追求已完全轉化成了對革命工作的狂熱。旗袍所代表的悠閑、舒適的淑女形象在這種氛圍里失去了其生存空間…… 50年代旗袍也有過燦爛的一瞬。在人民當家作主的時代,如果說服裝也有流行的話,那流行的主導已轉向平民。到1956年,據說前蘇聯的某領袖人物到中國訪問時提出,中國人的服裝要體現社會主義欣欣向榮的新面貌,於是,政府號召「人人穿花衣裳」。這時出現的旗袍比以往增添了健康自然的氣質。不妖、不媚、不纖巧、不病態,符合當時「美觀大方」的標准,而且更為實用。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旗袍被冷落了20年。進入80年代,一直有人預測旗袍將會流行。那個年代,女性的理想形象有所改變,高挑細長、平肩窄臀的身材為人們所嚮往。最能體現這種完美身材的旗袍有了生存和發展的空間。照說當年大受青睞的旗袍會再次回到人們當中。但出人意料的是,旗袍並未再度流行,而是只有少數人在穿,旗袍的鼎盛年代已經遠去,被冷落了30年之久的它,在開放後的國土上顯得有些落伍了。
不過,在80、90年代卻出現了一種具有職業象徵意義的「制服旗袍」。為了宣傳和促銷等目的,禮儀小姐、迎賓小姐以及娛樂場合和賓館餐廳的女性服務員都穿起了旗袍。這種旗袍千篇一律,多用化纖模擬絲面料,色彩鮮艷,開衩很高,做工粗糙。這實在有損旗袍在人們心目中的美好形象。人們為了區別自己的身份,更不敢貿然穿旗袍了。
20世紀90年代以來,作為最能襯托中國女性身材和氣質的中國時裝代表――旗袍,再一次吸引了人們的目光。國外有不少設計大師以旗袍為靈感,推出了有國際風味的旗袍,甚至是中國旗袍與歐洲夜禮服的結合產物。
旗袍之審美
服裝不能脫離人體而孤立存在,旗袍也一樣。女性的頭、頸、肩、臂、胸、腰、臀、 腿以及手足,構成眾多曲線巧妙結合的完美整體。旗袍的美是一種典雅而高貴的美,這種由旗袍內涵所決定的文化品位限制了它的普及、大眾化,同時它對穿著者的要求也十分苛刻,這不僅僅表現在對身體的要求上,同時也表現在對穿著者內涵及氣質上,而且,旗袍的出現對背景、環境、氣氛要求特別講究。旗袍的美是一種距離的美,一種靜止的典雅美。
經過多年的修正與改良,旗袍已經成為一種能很好體現女性曲線美的服裝,用最中國的布料,絲綢、錦緞,做成最中國的服裝,穿在發髻高挽身段窈窕的中國女子身上,那種東西方審美觀的完美結合、東方的神韻,令人嘆為觀止。旗袍在這里,已超脫了一般意義上的服裝而成為一種象徵。
旗袍並非已經湮滅失傳的歷史服裝。它既有滄桑變幻的往昔,更擁有煥然一新的現在。旗袍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加之可欣賞度高,因而極富有收藏價值。現代穿旗袍的女性雖然不多,但現代旗袍中不少地方仍保持了傳統韻味,同時又能體現時尚之美,所以也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
近十幾年來,時裝中重新出現的旗袍,在國際時裝舞台頻頻亮相,風姿綽約有勝當年,並被作為一種有民族代表意義的正式禮服出現在各種國際社交禮儀場合。
旗袍與配飾
油紙傘、香扇是旗袍的重要配飾,身穿古典旗袍,一手執香扇,一手撐把油紙傘,款款的步伐,雅緻的身影,古典的氣韻,是東方古典美的化身。
旗袍與身材
旗袍線條明快流暢,剪裁貼身得體,面料柔軟,可最大限度地體現女性曲線美。做工考究、面料高檔的旗袍成為女性在正式場合最隆重的選擇。旗袍是集溫柔、典雅、高貴、端莊於一身的服飾,如果不了解其穿著禮儀的話,就會鬧出笑話來。
旗袍是凸顯身材的衣物,但並不是非得標准身材才能穿好,不同的體型有自己的特點,只要注意一些細則,旗袍一樣可以穿得雍容華貴。
脖子粗的人:
應選無領型的旗袍。如果領型開得略深,既可以避免立領妨礙脖子的活動,又可以引長臉型。
脖子細長的人:
旗袍的美很多時候就表現在領上,細長的脖子正好用立領來美化,又顯出領子的美。兩者相得益彰。
身材嬌小的人:
可選開長襟的形式,中間一道豎的線條,給人在視覺上以修長感。
身材略胖的人:
可選上身貼身突出線條,下身略加寬松形似長裙的款式,既有民族的風采,又有西方禮服的風度。
不宜穿旗袍的人:
旗袍不宜當上班服,不宜穿著旗袍上下公交車,或是騎自行車,旗袍的莊重典雅與戶外的嘈雜擁擠氣氛不協調。
旗袍之面料
真絲:適合做婚禮等大場合的禮服式旗袍。
織錦:適合做傳統旗袍。
進口布料:適合做毛領、毛袖、下擺中長的中西結合式旗袍,搭配條披肩便更完美了。
平絨:適合做高高的領子(8厘米左右),不加邊,下身擺剛過膝蓋,配上靴子,非常前衛。
京派與海派
「人人都學上海樣,學來學去學不像,等到學到三分像,上海已經變了樣。」這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流行於世的歌謠,形象地反映出上海在當時的服裝界佔有多麼顯要的領先地位。
上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是近代中國女裝最光輝燦爛的時期,而30年代又可謂這一時期燦爛的頂峰。可以說,到這時中國才有了真正的時裝,現代意義上的時裝。外國衣料的源源輸入,各大報刊雜志開辟的服裝專欄,還有紅極一時的月份牌時裝美女畫,都無疑推動著時裝的產生與流行。而各大百貨公司、絲織和服裝商,也紛紛舉辦時裝展覽和表演,邀請各類明星、名太、名媛穿著新奇的服飾。旗袍正是這些時裝中的一大派別。
30年代旗袍流行的發源地並非在北京,而是在已成為全國時裝中心的上海。其時,歐美服飾的最新款式僅隔三四個月就會流行到上海來,而全國各地又以上海為楷模,竟相跟隨效仿,樂此不疲。由於旗袍的修長適體正好迎合了南方女性清瘦玲瓏的身材特點,所以在上海灘倍受青睞。而加入西式服裝特點的海派旗袍,也就自然很快從上海風靡於全國各地。這樣,作為海派文化的重要代表,海派旗袍便成為30年代旗袍的主流。
30年代旗袍的款式有兩個特點:「中西合璧,變化多端」。當時愛美女性旗袍穿著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有局部西化,也有在旗袍外搭配西式外套。局部西化是指領和袖採用西式服裝做法。如西式翻領、荷葉袖、開叉袖、還有下擺綴荷葉邊、或綴不對稱蕾絲等誇張的樣子,但這僅是一些明星和貴婦的社交禮服,大多數人還是喜歡將旗袍和西式服裝搭配起來穿。比如:在旗袍外穿西式外套、裘皮大衣、絨線衫、背心等,在脖子上系圍巾,或戴上珍珠項鏈,顯得大方而別致。
當時修長而收腰的旗袍配上燙發、透明絲襪、高跟皮鞋、項鏈、耳環、手錶、皮包,都是最時尚的裝扮,女性角色的扮演得到了充分的強調。後來,還出現一種改良旗袍,就是在剪裁中加入很多西式剪裁方法,從而使旗袍更合體、更實用。旗袍,成為中華民族別具一格的「國服」了。
京派、海派之稱,最早出現於幾十年前的舊中國文壇。海派一詞是當時北京一些進步作家的發明,用以批判上海的某些文人及文風。京派是相對海派而言的。再往後,京派和海派便分別象徵著兩種對立的文化了。京派是傳統的正宗;海派是對傳統的標新,是中西結合的產物。
如果說,海派風格以吸收西藝為特點,標新立異且靈活多樣,商業氣息濃厚的話,那麼,京派風格則帶有官派作風,顯得矜持凝練。雖然「京派服裝」的提法並不常見,但這種服裝風格相對於「海派」肯定是存在的。旗袍的京派與海派就各有其鮮明的個性。
京派旗袍不如海派旗袍那樣具有流行感。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北京女性除了穿長裙就是穿旗袍,式樣並不豐富,不似海派服裝常翻常新。上海的新款至少四五個月後才會出現在北京,其中特別洋化和大膽的則不會被接受。盡管如此,北京女性的旗袍還是日漸受到海派旗袍的影響,擺線隨之抬高或降低,不過時間上滯後一些罷了。
京派和海派實際上是各有千秋。京派如大家閨秀,海派如摩登女郎;京派是古典,海派就是浪漫。但隨著歷史變遷,具有現代特點的海派逐漸成為主流。海派旗袍的廓形一直流傳至今沒有什麼改變。中國婦女的傳統形象也與之緊密相聯,難以割離了。
旗袍的設計
(南通大學紡織服裝學院提供)
1. 素雅大花,露肩、露背
2. 紅色抹胸,綠色拖地魚尾裙,在接縫處鑲嵌著紅色穗子,更具有動感,撞色相搭配
3. 黑色與黃色地拼接,結合刺綉、亮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