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在最新的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白皮書中,體現的主要內容都有什麼
多樣性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地球生命共同體的血液和基礎。最近,中國發表了《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白皮書》,介紹了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政策理念、重要措施和進展成果。全社會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明顯增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識和行動。越來越多的人從生態使用者變成了保護者,變成了野生保護者和護林員。2016年,西藏、青海為廣大群眾提供了90多萬個生態就業崗位,農牧民收入增長大約80億元。
基礎研究水平全面提高,科學支撐了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管理。科技部、生態環境部、國家林業局、中國科學院開展了多項重大的生物多樣性調查、調查和研究項目。加強了戰略生物資源平台和野外研究台站網路建設,實現了我國生物多樣性研究水平與國際先進水平相當。瀕危物種保護生物學研究水平在國際上處於領先地位。
Ⅱ 我國對森林有什麼保護措施
林業政策
1、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
2、中共安徽省委 安徽省人民政府關於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
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的實施意見
3、關於支持民營經濟發展林業的意見
4、關於進一步推進全社會辦林業的通知
5、關於進一步加快林業經濟體制改革的意見
林業法律法規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
2、 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
3、 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
4、 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沙治沙法
5、 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實施條例
6、 中華人民共和國陸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
7、 國務院關於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實施辦法
8、 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植物保護條例
9、 國務院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
10、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
11、國務院森林採伐更新管理辦法
12、國務院森林防火條例
13、中華人民共和國植物檢疫條例
14、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病蟲害防治條例
15、退耕還林條例
16、安徽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辦法
17、安徽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辦法
18、安徽省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
19、林業部森林公園管理辦法
20、安徽省國有林場商品林採伐銷售招投標管理暫行辦法
21、安徽省國有貧困林場扶貧資金管理實施細則
森林健康:中國的綠色選擇
——訪國家林業局造林司司長魏殿生
森林健康問題正日益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國家林業局已從2001年開始,與美國林務局合作開展了中美森林健康合作試驗示範項目,並在理念、技術等層面取得了積極進展。但是,目前仍有許多人在森林健康對於當前我國林業發展有什麼意義、我國在森林健康領域開展了哪些工作、今後有什麼打算等一系列問題還存在著疑惑。為解答這些疑問,本報記者采訪了國家林業局造林司司長魏殿生。
森林健康:中國林業發展的必然選擇
記者:森林健康對促進我國林業發展的積極意義在哪裡?
魏殿生:森林健康對於指導我國當前林業發展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對於林業落實科學發展觀、協調「三農」問題、統籌城鄉發展等都將發揮積極作用。
進入新世紀,我國林業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積極實施六大工程,推進五大轉變,全面實施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林業發展戰略,林業已進入到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此時,在我國引入和推行森林健康正逢其時。貫徹和推行森林健康理念,要求我們必須用系統觀點、可持續發展的觀點、人與自然和諧的觀點來指導林業實踐,注重各個環節的相互關聯。貫徹和推行森林健康理念,能夠提高我國的森林經營水平,使森林經營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從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貫徹和推行森林健康理念,有利於形成穩定的森林生態系統,有利於形成最優的林分、最美的林相、最佳的服務功能。貫徹和推行森林健康理念,必然會增加生物多樣性,提高林地生產力和林分的抗逆性,減輕各種自然災害,真正實現「青山常在,永續利用」。
我們清醒地認識到,林業的跨越式發展和國土生態安全要求我們在本世紀中葉要達到26%以上的森林覆蓋率,小康社會建設對森林的生態功能需求強烈,要求全社會轉變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發展的傳統增長方式,經濟的發展要求林業產業有更強的互動作用。這些目標和要求,將使林業在較長的時期內,處於木材林業、多功能林業和可持續林業三個階段任務疊加所形成的極具挑戰性的形勢之下。應對特定歷史環境所帶來的挑戰,樹立科學發展觀,實施森林健康戰略,保持森林生態系統及其服務功能的長期健康穩定,應該是我國林業今後發展的必然選擇。事實上,我國在林業21世紀議程中已經明確地將建立穩定的森林生態系統作為我國林業可持續發展的目標。這是我國林業半個多世紀發展的經驗,也是發達國家幾個世紀林業發展最終採取的路子,值得我們認真思考和借鑒。
當前,我國森林資源的結構調整任務十分繁重而緊迫。我國有4600萬公頃的人工林,而且近幾年來還以每年600萬~1000萬公頃以上的速度增加。這些人工林中有相當一部分面臨著林分結構簡單,中幼齡林分比例較大,抵抗森林病蟲害和外來有害生物入侵能力較弱,發生森林火災的風險較大等問題。從生態安全的角度來看,必須進一步調整林種布局和樹種結構,從「綠起來」轉向全面發揮主導功能。從可持續地提供木材產品來看,需要對大面積的中幼齡林採取撫育間伐措施,調整徑級結構,積極培育珍貴樹種;從系統穩定和控制外來有害生物入侵的角度來看,需要發掘和培育我國優良的鄉土樹種資源;從社會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方面看,林業不僅要「佔山」、「還鄉」,還要「進城」,要大力發展城市林業。森林健康,不僅對傳統林業建設的目標起到更為強勁的推動作用,而且對開辟森林資源經營和培育市場,創造社會職業需求,提高林業經營科技含量,增強農民專業技能和促進農民工就地轉化,促進農民增收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尤其重要的是,我國人均GDP已經達到1000美元,但實際上全國至少有3億以上的人口達到了4000美元以上。按照國際旅遊協會的標准,我國已經形成了一個不亞於美國的生態旅遊潛在消費市場需求。生態旅遊的主體是森林,在目前比較貧困落後的山區農村,開發生態旅遊市場,將社會的投資和消費引向農村,引向森林,從而為城市財富向鄉村轉移創造了有效的途徑,對增加農民收入,縮小城鄉差別,創造社會就業具有重要意義。開發生態旅遊市場潛力的前提是健康的森林,而那些衰敗的森林、存在較大火災和病蟲害隱患的森林是沒有開發潛力的。
森林健康:中國尚處在起步和探索階段
記者:請問國家林業局在森林健康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魏殿生:在過去的造林綠化工作中,我們從國情、林情出發,緊緊把握宏觀形勢,狠抓森林資源的培育和經營,質、量並重,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是符合森林健康理念的。在量的擴張上,近幾年來,每年造林都在億畝以上;在質的提高上,堅持「質為先」的方針,造林質量與林分質量一起抓,森林覆蓋率與林地生產力一起抓。為邁開我國森林健康的實質性步伐,2001年,中美林業聯合工作組確定將森林健康列為中美兩國的優先合作領域,共同開展了中美森林健康合作項目,在北京市八達嶺林場、江西信豐、貴州麻江、雲南麗江、陝西佛坪選擇重點區域,分別進行了試點探索。這幾年,雙方互訪不斷,交流頻繁。我們已經3次組團赴美考察森林健康並培訓項目管理人員,已接待4批美國林務局專家來訪。2002年10月國家林業局與美國林務局在貴陽聯合召開了中美森林健康研討會。最近,我們組織知名專家對試點項目區建設進行了評估,得到了專家的高度評價。當然,工作還處在起步和探索階段,還有大量的工作等待我們去做。
森林健康:採取措施深入推進
記者:我國對進一步推進森林健康工作有什麼打算?
魏殿生:森林健康理念縱貫森林資源培育的全過程,在經營、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中都要貫徹森林健康思想。推進森林健康是一項綜合的、涵蓋面很寬的工作,需要法規、政策、管理、技術、科研等各方面的共同配合,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做好以下工作:一是進一步加強中美森林健康合作,加強技術和人員交流,借鑒美國森林健康的經驗,提升我國森林健康戰略。二是繼續開展試點工作,並在試點的基礎上不斷總結成功經驗。三是將森林健康的理念寫入正在組織編制的我國「十一·五」林業發展規劃之中。四是與各司局聯合開展攻關,以現有試區為基礎,解剖「麻雀」,調整政策,為在全國范圍內推廣森林健康打下基礎。五是舉辦不同層次的研討班,加大森林健康的宣傳力度。
保護天然林:重新認識林業經濟
韓琳
新春又快到了,正是萬木開始復甦的時候。對1998年夏天的特大洪災,人們還記憶猶新;限伐森林、保護天然林的國家政策如何實行,對林業經濟將產生怎樣的影響,也仍然是人們關心的問題。
保護天然林工程全面啟動
制止亂砍濫伐、保護森林,早就是人們關注的問題,但直到去年的特大洪災發生後,各級政府才下定決心全面實施保護森林的措施。去年8月20日,四川省政府發布天然林禁伐布告。10月1日,四川全省禁伐天然林。自那時以來,全國重點地區的天然林保護工程已全面啟動。
所謂天然林,是天然更新的森林,在形成方式上不同於人工繁育而成的人工林。天然林又分為原始林、次生林、殘次林等幾種類型。目前我國的天然林面積約為8726公頃,佔全國森林面積的65.3%,大部分是次生林,原始林僅佔2%,主要分布在內蒙、川、藏一帶。天然林在保持水土、涵養水源、防止荒漠化、保持生物多樣性等方面有著人工林無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建國以來,國有林區計劃內採伐的木材絕大部分出自天然林,致使天然林資源急劇下降。這次由國家林業局主持推行的天然林保護工程主要是針對歸屬於135個重點國有林區、集中連片分布的天然林,面積約為2900萬公頃,佔全國天然林面積的33%。
保護工程將分兩期實施。第一期為1998-2000年,在此期間內完全停止禁伐區內的森林砍伐,調減木材產量1500萬立方米,將禁伐區內的森工企業轉變為營林事業管理單位。第二期是2001-2010年,要使天然林得到進一步恢復,實現木材生產以採伐天然林為主向經營利用人工林方向的初步過渡,使人工林木材產量占木材總產量的一半左右。工程實施范圍涉及雲南、四川、黑龍江、吉林、內蒙古等17個省(區、市)的重點國有森工企業,以及長江、黃河中上游地區生態地位重要的地方森工企業。
保護天然林工程還要求加快重點林業生態工程建設,加大退耕還林力度,堅決制止毀林開墾,大力加強商品林建設。工程帶來100萬林區職工下崗分流,國家已投入30億元資金安排富餘職工轉產,並計劃在3年內投資195億元。
重新認識林業價值
保護天然林工程給林業及整個國民經濟所帶來的,決不只是經濟意義上的影響。國家林業局天然林保護工程管理中心的張佩昌主任說,通過保護天然林工程的實施,林業部門將推動林業體制的改革和經營思想的轉變,首先就是對林業價值的重新認識。長期以來,由於國家建設和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人們對森林價值的認識局限在經濟價值上,森林的生態價值和社會價值長期遭到忽視;而在經濟價值方面,人們的認識又局限在木材及木材加工上。因此,伐木及木材加工就成了我國林業經濟的主體。
但實際上,森林的生態價值和社會價值是經濟價值的6—7倍。森林具有涵養水源、防風固沙、保持水土、減少污染、調節氣候、凈化空氣以及保持生物多樣性等多種功能。據中國林科院侯元兆研究員在90年代中期主持的「中國森林資源價值核算研究報告」中的說法,我國森林的經濟價值達17414.51億元,環境資源部分的價值為75218億元。這里還有另外一組數字,也可以說明問題:只講木材,粗略地算,林業所創的GDP在50年代佔全國整個GDP的6-7%,到70年代就降為2-3%,現在還不到1%。可見「木頭經濟」份量越來越輕。
即使在經濟效益方面,提供木材也決不是唯一的。從廣義的方面理解,林業應該是以森林為依託的龐大產業,包括木材及木材加工、林業化工產品、葯材、森林旅遊等等。
保護天然林工程就是要將過去以利用木材、經濟效益為主的傳統林業經營思想,改變為以生態效益為主、兼顧經濟和社會效益;改變林區單一的產業結構,開展多種經營。目前我國松香的產量居世界第一;天然林得到保護後,有些林業化工產品、森林食品及各類動植物將大量增加,質量也將有所提高。森林旅遊也在各地方興未艾,全國已經建設了574處以森林為主的自然保護區和3000多處各類森林公園。有關部門研究認為,林業可向社會提供1100多種林副產品,這些都將使林區的多種經營具有更多資源。
林業管理體制改革亟待加快
改革開放20年來,各行各業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林業管理體制仍然具有很強的計劃經濟特性,林業一直存在著企、事不分和政、企不分的問題。一方面,林業的管理、養護應該是政府的事,屬事業性質。據悉,日本、芬蘭等西方國家就將整個林業作為事業單位來管理,由國家出錢養著,賣木材的錢也上交國庫。但在我國,這方面的工作一直由國有林場負責。全國有生態型國有林場1459個,經營有林地872萬公頃。這類林場培育的森林資源以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為主,受益的是全社會,但是對他們自身來說,並不能轉化為直接的經濟效益。
另一方面,伐木、加工等創造經濟效益的事,才是企業行為。國有林場、森工企業為了生存,必須創造經濟效益,也就是只能砍樹。但是,森林資源是由國有林場管的,沒有制約,有制約也制約不了。這就好比國有林場既扮警察,又當小偷,結果可想而知。
國家林業局政策法規和體制改革司陳根長司長說,人們常說國有企業負擔重,主要指企業要承擔職工退休養老、辦學等方面的責任。而對於森工企業來說,這些還只是小頭,大頭在於管理、養護森林,為國家創造生態、社會效益上。所以,要使保護天然林的工程得到長期、徹底的落實,就必須進行林業管理體制改革,實現企業管資源向國家管資源的轉變,把資源管理的行政職能從企業中分離出去,把一部分森林工人轉變為管護工人,成為國家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部分純採伐和加工工人作為企業完全分開。這就是管理權與經營權的分離。張佩昌主任說,保護天然林工程實施後,管理體制的改革要從天然林保護區開始搞起,逐漸向全國推廣。
林區經濟出路何在
木材是一種使用非常廣泛的原材料,而林業經濟在國民經濟中也佔有一定的份量。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後,我國的林業經濟是否會大幅度地縮水?陳司長說,保護天然林不等於一棵樹也不砍,只不過將來要砍的樹會更多地取自人工林。我國人工林保存面積已達3300多萬公頃,居世界第一,有的已到成熟間伐期,仍然能為社會提供相當數量的木材,只不過大件木材將要有所減少。因此,禁伐措施對林業經濟的影響只是結構性的,而非全局性的。
陳司長進一步指出,林業部門應在實施天然林保護以外的地區,對現有森林實施分類經營,將其中大約佔30%左右的森林作為重點保護生態林,嚴加保護。將其餘佔30-40%的作為一般保護生態林保護起來,剩下的30-40%作為商品林,生產社會需要的木材和林產品。新增森林也要實施分類經營。
由於諸多原因,我國的國有林業,尤其是東北、內蒙古國有林區從80年代中期開始出現經濟滑坡,企業負擔重,職工生活貧困。一些林業專家指出,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後,林區經濟要走出困境,除了加快營造速生豐產林及林果等商品林以外,還必須因地制宜,開展多種經營,同時發展木材精深加工,走工業化的道路。
舉例來說,江蘇省虞山林場過去長期搞單一的林業經濟,結果年年虧損,只好伸手向國家要錢過日子。改革開放以來,林場走向以林為本、以市場為導向、多種經營、多產業開發的道路,一方面運用新技術改造傳統林業,發展優質、高產、高效林業,特別是竹筍兩用豐產林,使每畝林地的收入比以前提高了47.5倍,茶葉畝產增加了近1倍,另一方面大力發展工業加工及森林旅遊。結果工業銷售收入和旅遊收入逐年上升,到1996年工業利潤已達570多萬元,佔全林場總收入的2/3,旅遊業也獲利365萬元;林場的森林覆蓋率為95.8%,職工人均年收入達6719元。
湖南省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是1982年在原國營張家界林場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我國第一個森林公園。經過十多年的建設和宣傳,現已成為國內外知名的旅遊勝地,1992年還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1996年接待旅遊人數為60萬人次,經濟收入達到3875萬元。
據張佩昌主任介紹,從大林業的角度說,全國靠木材和林產品為生的縣有400—500個,位於天然林保護區內的就有100多個,已有相當一批縣,通過發展林產品的多種經營及深加工,走上了致富之路。我們相信,禁伐森林,並沒有改變林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性,反而給林業部門帶來了改變傳統思想的契機,只要調整思路,堅持改革,盡管任務艱巨,林業經濟一定能走上一條健康的發展道路。
Ⅲ 保護森林資源建議或標語
、加快林業發展,實現山川秀美
2、加強生態建設 維護生態安全
3、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
4、堅持以生態系統為主的林業可持續發展道路
5、建立以森林植被為主體、林草結合的國土生態安全體系
6、建設山川秀美的生態文明社會
7、大力保護、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資源
8、加快發展 改善生態環境 保障國土生態安全
9、在貫徹可持續發展戰略中,要賦予林業以重要地位
10、在生態建設中,要賦予林業以首要地位
11、加強林業結構調整 提高林業經濟效益
12、鼓勵各種社會主體投資發展林業
13、放手發展非公有制林業
14、不斷提高全民族的生態安全意識
15、為建設山川秀美、生態和諧、可持續發展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
16、堅持全國動員,全民動手,全社會辦林業
17、堅持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統一,生態效益優先
18、堅持嚴格保護、積極發展、科學經營、持續利用森林資源
19、堅持政府主導和市場調節相結合,實行林業分類經營和管理
20、尊重自然和經濟規律 因地制宜 喬灌草合理配置 城鄉林業協調發展
21、強化科教興林,堅持依法治林
22、城市綠化要堅持美化環境和生態功能相結合
23、把森林收入城市,把城市建在森林
24、構築京津綠色屏障 再造河北秀美山川
25、增加森林資源,增強森林生態系統的整體功能
26、切實落實"誰造誰有,合造共有"的政策
27、恢復林草植被,治理水土流失,確保生態安全
28、造林就是造錢,造林就是造水,造林就是造富
29、植下千頃樹,福澤蔭後人,國土綠起來,人民富起來
30、森林像水庫,有利農林牧,雨多它能蓄,雨少它能吐
31、國土綠起來,林業活起來,人民富起來
32、沒有森林就沒有人類
33、森林無價寶,人類少不了
34、退耕還林 利國利民
35、林業是基礎產業
36、要想富 多栽樹
37、加快造林綠化,促進生態平衡
38、保護森林就是保護人類自己
39、植樹造林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
40、義務植樹,利國利民
41、造林 愛林 護林 重現碧水藍天
42、植樹造林,綠化祖國是一項基本國策
43、全社會辦林業 全民搞綠化
44、深入開展全民義務植樹活動
45、人人義務植樹 年年綠化祖國
46、建設城市森林 改善城市環境
47、加快造林綠化,改善生態條件
48、植樹造林 質量第一
49、綠化河北 護衛京津 致富群眾
50、治理京津風沙源 誓教水碧天又藍
51、退耕還林還草 遏制荒漠化
52、大搞植樹造林 防治荒漠化
53、荒漠化正在威脅人類生存
54、加強果樹管理 提高果品質量
55、改善投資環境 造林綠化先行
56、辦好綠色產業 振興林業經濟
57、發展綠色產業,拓寬致富門路
58飛封造管增資源 綠色企業增活力
59、發揮資源優勢 辦好森林旅遊
60、認真學習《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關於推進林業跨越式發展的決定》
61、認真學習《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
62、貫徹中央、省委《決定》 加快林業持續發展
63、依法實行森林、林木和林地登記發證制度
64、加強森林植物檢疫 維護生態安全
65、開展無公害防治 生產綠色果品
66、亂砍濫伐林木違法
67、嚴禁毀林開墾
68、承包造林者的合法權益受到法律保護
69、濫伐林木 禍及子孫
70、不得擅自移動或者損壞林業服務標志
71、愛護野生動物 請嘴下留情
72、野生動物是人類的朋友
73、征佔用林地需經林業主管部門審核同意
74、擅自開墾林地違法
75、運輸木材須申辦運輸許可證
76、依法登記的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權益受法律保護
77、保護野生動物 促進生態平衡
78、科學營林育林 保護森林資源
79、木材運輸證、檢疫證須隨貨同行
80、發掘林區資源潛力 搞好森林生態旅遊
81、經營馴養野生動物要辦理許可證
82、要想風沙住 必須多栽樹
83、要想代代富 年年要栽樹
84、森林防火 利國利民
85、防火如防疫 千萬別大意
86、嚴管林 慎用火 防為先
87、上墳不燒紙 植樹寄哀思
88、林區防火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
89、進入林區 防火第一
90、落實《植物檢疫條例》 防止有害生物入侵
91、落實《森林病蟲害防治條例》 有效保護森林資源
92、依法治火 嚴懲犯罪
93、林區過往車輛行人要接受森林防火檢查
94、加強教育 提高全民防火意識
95、嚴禁燒茬子 燎地邊、上墳燒紙
96、預防、撲滅森林火災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
97、關愛環境 嚴防山火
為地球上可再生自然資源及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在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歷史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世紀即將到來之際,不斷增長的經濟和人口對森林造成的壓力越來越大。人們對森林消失和森林破壞的關注,已成為國際環境問題的重要方面。 在綠色植被中,森林有地球之肺之稱。 這是因為森林大量地吸收二氧化碳,製造人類和其他生物所需的氧氣。 樹木是氧氣製造廠、樹木是粉塵過濾器、樹木還是天然蓄水庫和天然空調……
樹木帶給我們無窮無盡好處……保護森林和植被
一、森林的作用
森林是孕育人類的母親;
森林是人類的資源寶庫;
森林能保護土壤;
森林能涵養水源;
森林能調節氣候,製造氧氣;
森林能凈化空氣;
森林能消除雜訊。
二、一棵樹的價值
一棵樹到底值多少錢?印度加爾各答農業大學的一位教授,對一棵樹算了兩筆不同的帳:一棵正常生長50年的樹,按市場上的木材價值計算,那麼最多值300多美元,但是如果按照它的生態效益來計算,其價值就遠不止這些了。據粗略測算,一棵生長50年的樹,每年可以生產出價值31250美元的氧氣和價值2500美元的蛋白質,同時可以減輕大氣污染(價值62500美元),涵養水源(價值31250美元),還可以位鳥類及其他動物提供棲息環境(價值31250美元),等等。講這些價值綜合在一起,一棵樹的價值就不是300美元了,而是20萬美元了。
近年來,不少國家都在著手研究森林的間接效益。自1971起,日本用了3年時間對森林的見解效益進行了測算。日本有森林2500萬公頃,每年能儲存雨水2200萬億噸,防止水土流失57億立方米,棲息鳥類8100萬只,產生氧氣5200萬噸。翌年間接效益總值和人民幣1280億元,相當於日本1972年全年的總預算。芬蘭的森林一年生產木材的價值僅為17億馬克,而森林在環境中的見解效益所產生的價值則為53億馬克。美國森林的間接效益價值為木材價值的9倍。我國雲南省林業調查隊,對全省的森林效益進行過測算,結果是森林的生態效益的總價值占森林總效益價值的94%,直接效益僅佔6%。由此可見,評價森林的作用,不能單純看它能生產多少木材和其他林產品,更重要的是要看她對蓋上生態環境、促進農牧業生產等方面的間接效益。
三、森林的危機
森林的危機主要是由人類引起的。人口的增長,農業用地不斷擴展,大量森林、草場被破壞。掠奪是的開采使得全世界的森林越來越少。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統計,目前地球上每分鍾就由20多公頃的森林被毀掉,1950~1985年,短短的30多年時間,全世界的森林面積就減少了一半。人類活動造成的環境污染也給植物帶來了災難。
對於我國來將,「三農」問題是建設節約型社會和節約型國民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口多、資源短缺、環境惡化是農業發展的三大制約因素。我從土地資源和生物資源的角度談談建設節約型社會的問題。
土地資源不足,不僅表現在耕地資源上,我國林地、草地資源也不足。我國2/3的草地資源在乾旱地區,特別貧瘠。從科爾沁草原和呼倫貝爾草原的情況看,好的草原面積有限,而且出現退化。
林地這個問題更突出,從我國自然條件來說,歷史上的森林覆蓋率是50%到60%估計,現在剩下百分之十幾了。林地面積這幾年有所好轉,森林覆蓋率已經從1998年的16.55%提高到了2003年的18.21%。這是不小的成績,是好事。但國際平均水平是28%,我們還有很大差距。在地理上,跟我們可比的是美國,因為都是在北半球,都在溫帶地段,但是美國比我們優越,我們只是東面靠海,美國是兩邊靠海,比我們強一點。美國面積跟我們相當,可是它林地面積大概比我們多出60%。雖然美國經過二三百年的開發消耗了不少森林,但是它還有30%左右的森林。因此如果按照人均來算,我國人口是美國的5倍,我國的人均森林面積就比美國少很多了。同時,我國森林質量也有待提高,單位面積木材蓄積量、生產力水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3。
我國森林面積這幾年雖然有所增加,但是質量很低,生產力水平低,而需求很大。我們對森林有兩種需求,一種是生態需求,一種是物質需求,生態需求很明顯,我們這幾年環境一直在惡化,最近國家林業局宣布,現在是治理和破壞的平衡階段,可以肯定的是,這幾年有進步,但是環境很不理想,很多地方還是在惡化,有些地方在改善,所以生態需求還是很大,還要繼續恢復森林來保護環境,包括我們城市化以後也要繼續增加綠地面積。
現在,我們對森林的生態需求和物質需求越來越明顯,特別是物質需求。按照人口及其需要預測,年需木材量還將不斷增加,缺口相當大。
建設節約型社會,對林業來說,首先是保護好森林資源,第二是科學規劃和布局,合理經營和利用好森林資源。加強木材的綜合利用和林地的綜合利用,延長木材使用壽命。提倡節約消費,加強回收利用,發展循環經濟。
最近,國務院決定投資962億元,全面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這是我國林業建設史上的壯舉,是生態建設的重大行動。日前,國家林業局局長周生賢就工程實施的有關問題回答了記者的提問。
記者:為什麼要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
周生賢: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是黨中央、國務院高瞻遠矚、總攬全局、面向新世紀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意義十分重大。首先,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是建設祖國秀美山川的一項戰略性工程。第二,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是根治江河水患、改善我國生態環境狀況的重大舉措。天然林是生態功能最完善、最強大的森林,對防止水土流失、遏制土地沙化、減輕自然災害具有十分關鍵的作用。第三,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是西部大開發中最經濟、有效和快捷的保護和建設生態之路,對加快西部地區脫貧致富,實現全國的均衡協調發展具有戰略意義。第四,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對改善農業生產條件,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實現糧食生產的良性循環具有重要作用。
記者:工程范圍包括哪些省、區、市?
周生賢:國務院批準的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分為兩大塊:一是長江上游、黃河上中游地區的天然林保護。長江上游地區,以三峽庫區為界,包括雲南、四川、貴州、重慶、湖北、西藏6省、區、市。黃河上中游地區,以小浪底庫區為界,包括陝西、甘肅、青海、寧夏、內蒙古、山西、河南7省區;二是東北、內蒙古等重點國有林區的天然林保護,包括內蒙古、吉林、黑龍江(含大興安嶺)、海南、新疆5個省區。整個工程共涉及7個省、區、市。此外,對以上兩大區域以外的天然林,有關省區政府也要採取相應措施嚴格加以保護。
記者:請簡要介紹一下工程建設的主要任務。
周生賢:工程實施的具體任務是:自2000年至2010年,工程實施後年木材產量減少91萬立方米,完成人工造林2891萬畝,飛播造林1.07億畝, 封山育林5508萬畝,工程區14億畝森林得到切實保護,分流安置富餘職工74.1萬人,企業養老保險統籌、教育、醫療、公檢法等政社性支出基本得到解決。相應地,從2000年至2010年,總共投入工程資金962億元。
記者:國務院批準的工程建設工期是2000年至2010年,這與前兩年工程建設有什麼聯系?
周生賢:1998年特大洪水後,黨中央、國務院果斷地作出了停止採伐長江上游、黃河上中游地區天然林的決策,相應地開始了天然林保護工程的試點工作。經過兩年試點,工程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積累了一定經驗,可以說,工程全面實施的條件已經具備。今年10月24日,國務院批准了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實施方案,這標志著工程試點階段已經結束,進入了全面啟動的新階段。
記者:工程區停止天然林採伐或大幅度調減木材產量後,富餘職工如何安置?
周生賢:目前,工程區范圍內現有在職職工146.5萬人,由於木材減產,將有74.1萬職工需要分流和安置。根據國務院批準的工程實施方案,主要通過四個渠道加以解決:一是從事森林管護,成立專業管護隊伍,安置21.4萬人;二是轉向營造林和林下資源利用,安置7.2萬人;三是對自願自謀職業的職工,發放一次性安置費,分流27.5萬人;四是下崗再就業,安置18萬人。此外,對48.3萬離退休人員,也要根據有關政策妥善加以解決。
我國是森林資源極為貧乏的國家。據第六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結果顯示,我國有森林面積1.75億公頃,森林覆蓋率18.21%,而日本的森林覆蓋率則高達65%。我國的森林覆蓋率僅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的61.52%,居世界第130位。人均森林面積0.132公頃,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居世界第134位
過去兩年,我國對日本一次性筷子的出口都保持在450萬箱以上(每箱5000雙),而位列對日一次性木筷出口第二位的智利,2005年才剛剛超過5000箱。而且與日本國內所採用的「間伐」方式不同,我國大都是採用「一採光」式的砍伐方式,應該說這是對現有森林資源的一種毀滅性的採伐。由於後續植樹工作乏力,原本是可再生的森林資源就變成了一次性資源。
Ⅳ 天保林可以退出嗎
可以。
天保林全稱是天然林保護工程。 天然林,林業部門為了大力發展商品林同時保護好起源天然闊葉樹(不包括人工種植闊葉樹:閩楠、紅鉤栲等)不受皆伐政策。
中國森林面積的64%是天然林,森林蓄積的83%以上來自天然林。中國的天然林主要分布在東北、內蒙古和西南等重點國有林區。
Ⅳ 請問公益林和天然林有什麼聯系和區別
公益林
通常所稱的公益林是指為維護和改善生態環境,保持生態平衡,保護生物多樣性等滿足人類社會的生態、社會需求和可持續發展為主體功能,主要提供公益性、社會性產品或服務的森林、林木、林地。
其建設、保護和管理由各級人民政府投入為主。按事權等級劃分為國家生態公益林和地方生態公益林(其中包括省級、市級和縣級)。
公益林,是指以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為主體功能,依據國家和省有關規定劃定,經批准公布並簽有公益林保護協議的森林、林木以及宜林地,包括防護林、特種用途林。 公益林分為國家級、省級和市縣級公益林。
利用途徑
1、積極鼓勵與生態公益林主導功能密切的利用方式,如科學考察、定位觀察、試驗研究、科普教育、種質標本採集、生態旅遊、物種與遺傳基因保存和自然遺產留存等。
2、有條件地允許利用林下多種資源進行非木質資源開發。
3、嚴格控制對公益林的採伐更新,嚴格禁止以生產木材為主要目的的採伐、撫育和改造活動。
4、對公益林的利用以及公益林區進行的工程建設,必須在進行可行性研究時,同步進行環境影響評價。
目的
更加有效地發揮森林生態功能,實現可持續發展;在不破壞原有農林生態群落的前提下,達到生態和經濟雙贏。
原則
堅持森林可持續經營和生物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原則上,只對一半生態公益林區採取經營和利用措施。
經營內容
對現有林和合格的新成林進行經營管理直到森林與林木更新,主要分為管護、撫育、改造和更新等。
天然林
天然林指天然起源的森林,包括自然形成與人工促進天然更新或者萌生所形成的森林。天然林是森林資源的主體和精華,是自然界中群落最穩定、生態功能最完備、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陸地生態系統,是維護國土安全最重要的生態屏障。天然林是建設美麗中國的根基,保護好天然林是建設美麗中國的必然要求。 按其退化程度可以大致分為原生林、次生林和疏林。
中國森林面積的64%是天然林,森林蓄積的83%以上來自天然林 。中國的天然林主要分布在東北、內蒙古和西南等重點國有林區。
1998年,天然林保護工程正式實施。通過20年保育結合,全國天然林面積凈增4.28億畝,天然林蓄積凈增37.75億立方米,工程區累計完成公益林建設任務2.95億畝;2011-2018年還在工程區開展中幼林撫育2.19億畝以及後備資源培育1220萬畝。多個省區森林覆蓋率已經達到或接近60% 。
功能
生產功能
天然林是森林資源的主體和精華,是自然界中群落最穩定、生態功能最完備、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陸地生態系統,是維護國土安全最重要的生態屏障。
天然林是建設美麗中國的根基,保護好天然林是建設美麗中國的必然要求。天然林的資源在木材產中居主體地位,支援了國家建設,創造了大量的財富,而且在非木質副產品生產中也創造了可觀的價值。對國民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生態服務功能
1、固體二氧化碳,調節大氣組成
森林每生產1克干物質需要吸收1084克二氧化碳。單位面積的森林體儲存的碳是農田的20-100倍。
2、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
3、凈化空氣,降低污染
森林在抗性范圍內通過呼吸、吸附和吸收等可以減少大氣中的有害氣體、灰塵、煙霧和酸雨。
4、涵養水源,減少自然災害
天然植被通過冠、凋落物和根系三個層次對降水再分配,並影響土壤結構,使林地的非毛管孔隙度和水分的下滲速度顯著地大於荒地。降雨部分被林冠和地被物截留,更多的降水滲入土壤。使雨後林地表徑流顯著小於荒地,這就是天然林蓄水的主要原理。
5、保持水土,保障農業生產
中國天然林主要分布在大江大河的源頭和部分農業產區周圍,對維持長江、黃河、黑龍江、松花江、珠江、錢塘江、渭河等流域的生態穩定性,保障農業持續的穩產高產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6、結構復雜,保證生物多樣化
天然林結構復雜,蘊藏著極為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是多種動植物生存和繁衍的棲息地,因此成為最豐富的生物和基因資源率。
Ⅵ 中國有哪些森林曾經遭到過破壞
目前中國森林未受侵擾的部分僅佔中國森林資源總量的2%,為55448平方公里。而且其中受到嚴格保護的只佔0.1%。中國在1998年出台了「天然林保護工程」(簡稱天保工程),嚴格限制對中國森林的採伐。天保工程標志著中國森林政策的重大改變,為國內僅存的天然林提供了一個寶貴的喘息機會。可是,渴求原料的林產品加工企業也因此轉移到海外去尋求木材,因此1998年也標志著中國進一步融入全球的木材貿易,而且變得愈來愈依賴木材進口。
天保工程的主要內容是全面停止長江、黃河中上游地區劃定的生態公益林的森林採伐,並大幅度減少上述地區和東北、內蒙古等地區的商品木材採伐量,嚴格控制木材消耗,以解決天然林的休養生息和恢復發展問題。
很遺憾的是,我國雖然加強了對天然林的保護,但是國內大片的原始森林已經所剩無幾。目前中國的未受侵擾的森林分布於四川西部大雪山西側、雲南怒江州中緬邊境地帶、西藏雅魯藏布江大拐彎處、內蒙古最北端的大興安嶺、以及新疆最北端存在很小的面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