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新生入學後有校服的學校,一般都會組織統一購買校服。我們先來說說學校買校服的一般模式。正規大學校或者重點學校,相對而言采購程序比較正規,學校提起校服需求,找家委會商量,通常情況下家委會都會同意。然後學校就會委託招標公司,或者自行在官網和教育相關的公告網站發布校服采購招標公告,然後自然會有各種校服供應商來報價參與投標。接下來一般家委會就會參與其中,入圍的企業,一般會按照家委會和學校要求先設計款式,學校和家委會、學生三方參與投票,最後綜合決定供應商。款式通過校方和家委會的審核後就打樣,樣衣出來檢驗合格就封樣,學校留存作為交貨校驗的依據。然後校方、家委會、校服廠家簽署三方協議,一般合作期限1-3年,有些可能會達到4-5年。然後校服廠家安排量體統計型號去生產,定做校服一般1-3個月出貨,然後交貨到學校。
㈡ 學校強制學生買校服違反了哪一部法律的那一條
違反了教育部《關於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見》中的第二條規定。
《關於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見》第二條規定如下:
1、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起組織和引導作用,發揮家長委員會的功能,切實做好校服征訂意願搜集工作,充分體現學生自願購買校服的原則。
2、采購單位要加強校服采購公示,向學生和家長公示中標企業、校服質量標准、采購流程、采購價格等,主動接受社會監督。
(2)西昌校服中標公告擴展閱讀:
校服購買主要有三種模式:
1、完全進入市場流通,學校和家長共同確定樣式後,由家長到校服門店購買,校服廠家和銷售商接受市場監督。
2、由政府出資,通過政府采購方式購買,按照相關法律法規做好招投標工作即可。採用上述兩種模式的地區較少,只有個別省進行了試點。
3、由采購單位直接面向生產企業采購,各地普遍採用此種模式。
㈢ 現在學生校服為什麼那麼貴
校服貴有多種原因
校服從招標,款式的設計,審核,都需要經過一系列的程序。而校服招標又是一出重頭戲,很多時候都是面對社會招標。社會招標是由學校負責的,主要考核的是招標企業的質量,價格等因素,物美價廉是首選。按理來說,校服的價格應該也是物美價廉才對阿,但是好像事實相反。其中的因素就是中標企業的貓膩,很多操作都是有「潛規則」,而「潛規則」後的單價都是由家長來買單。企業在拿到標之後,按照標準的製作已經掙不到錢,或者虧損了。只能從校服的質量上動手腳,採用質量相對差的布料來製作校服,所以校服到了家長的手中,就是質量差,價格高的成品了。
㈣ 校服投標允許地方保護嗎,比如限制只有本地企業可以參加投標
《中華人民共和國招標投標法》第十八條招標人可以根據招標項目本身的要求,在招標公告或者投標邀請書中,要求潛在投標人提供有關資質證明文件和業績情況,並對潛在投標人進行資格審查;國家對投標人的資格條件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招標人不得以不合理的條件限制或者排斥潛在投標人,不得對潛在投標人實行歧視待遇。
所以招標方是不可以進行這樣的條件設定的。
㈤ 哪些平台可以找到訂購校服的
在網路上可以搜索一些有關資料的平台,可以找到定做校服的,因為你看你定做校服的規格和尺寸到底是要求有多高。就會找到尹一定你可想要找的平台。
㈥ 非財政性資金的學生校服采購項目涉嫌串標應該向什麼行政監督部門投訴
可以向當地市場監管局投訴;
沒有中標的供應商發現涉嫌串標的供應商,准備證據一起交給市場監管局。
㈦ 大家說說,現在中小學生校服定製哪家質量好,價格合理的呢
1、定製校服一般是學校牽頭,發出招標公告,然後就會有很多校服廠家來報名,到時候家委會參與選面料和款式,學生參與選款式,從面料、款式、價格,最終學校和家委會最終評定選定就可以了。
2、校服的價格和面料、款式、數量息息相關
㈧ 校服質保期
校服質保期各地都不一樣,一般都是1年,即12個月,范圍是從學生購買校服之日起至少一年,最多的也有3年。
校服的基本安全技術指標必須符合GB31701《嬰嬰幼兒及兒童紡織產品安全技術規范》的要求。校服的質量必須符合GB/T31888《中小學生校服》等明示的產品標准。校服的面料及輔料質量應高於學校現有校服的質量。
如果校服質保期為1年(自驗收之日起),則1年內,成交人承諾在非人為損壞的情況下實行三包(包修、包換、包退)等要求。
校服質檢要求
生產校服的布料、輔料等原材料以及出廠前的校服成品送檢,取得法定檢驗機構出具的檢驗合格報告。每一款式校服密封留存8件檢驗樣品交學校後勤處統一保管,用於校服抽樣質量檢測,檢測費用由中標供應商承擔。
中標人應負責將檢驗合格後的服裝,每件(套)均要求用標准塑料袋包裝,在校服外包裝上必須註明班級、姓名、編號、服裝號碼等相關信息,並按班級進行裝箱,同時,紙箱外側兩端面還需列表註明箱內貨物所屬班級、姓名、編號、服裝號碼、數量等相關信息。
㈨ 小學生要一年換一套校服嗎!教育局有沒有規定
不需要,教育局也沒有規定。
教育部、工商總局、質檢總局、國家標准委四部門聯合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見》:
校服購買主要有三種模式,一是完全進入市場流通,學校和家長共同確定樣式後,由家長到校服門店購買,校服廠家和銷售商接受市場監督。
二是由政府出資,通過政府采購方式購買,按照相關法律法規做好招投標工作即可。採用上述兩種模式的地區較少,只有個別省進行了試點。
三是由采購單位直接面向生產企業采購,各地普遍採用此種模式。
為加強采購監管,《意見》明確要求採用代收費定向采購的地區,教育行政部門可依法制訂校服采購操作規范程序和統一采購合同,全程公開采購過程。
采購單位要加強校服采購公示,向學生和家長公示中標企業、校服質量標准、采購流程、采購價格等,主動接受社會監督。采購各環節相應材料要全部存檔備查,同時要將采購合同向主管教育行政部門備案。這一系列措施將采購全過程置於陽光之下,確保公正公開。
(9)西昌校服中標公告擴展閱讀:
校服是學生的統一服裝,推行校服的目的除了展示學生的健康的精神面貌外,便於管理,還為了預防同學之間的攀比炫富等不良風氣,也可以說,校服本身就是一種很好的教育方式。
頻繁地更換,每次更換後,校服的顏色和款式都不盡相同,這樣學生聚在一起,穿的校服就會五花八門,顯然不利於整體面貌和統一形象,再者,每次更換新款式新顏色的校服,就得把舊的淘汰掉,這種浪費行為也會對學生造成不良影響,不利於學生樹立勤儉節約的品格。
可以說,頻繁的更換校服,不僅是家庭的一次綁架,也是對教育的一次傷害。這樣的行為可謂有弊無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