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職業正裝 > 大明制服

大明制服

發布時間:2022-07-15 03:45:50

A. 明朝飛魚服、鬥牛服、麒麟服。有什麼不同哪些人可以穿戴

飛魚服是明代錦衣衛朝日、夕月、耕耤、視牲所穿官服,由雲錦中的妝花羅、妝花紗、妝花絹製成,佩綉春刀,是明代僅次於蟒服的一種賜服。如正德十三年曾賜一品官鬥牛,二品官飛魚服色。據《明史》記載,飛魚服在弘治年間時一般官民都不準穿著。即使公、侯、伯等違例奏請,也要"治以重罪"。後來明朝規定,二品大臣才可以穿著飛魚服。景泰、正德年以後,在品官制服之外賞賜飛魚服、鬥牛服、麒麟服。鬥牛服等級次於飛魚服。飛魚服是次於蟒袍的一種隆重服飾。至正德間,如武弁自參(將)游(擊)以上,都得飛魚服。嘉靖、隆慶間,這種服飾也送及六部大臣及出鎮視師大帥等,有賞賜而服者。
鬥牛服,明朝的一種官服,賜予品官1員的官服,上綉虯屬獸鬥牛,故名。清納蘭性德 《淥水亭雜識》卷二:「 明朝翰林官,五品多借三品服色,講官破格有賜鬥牛服者。 」參見《明史·輿服志三》。鬥牛服與蟒服、飛魚。鬥牛服是次於蟒服、飛魚服的一種隆重服飾。蟒、蟒補、過肩蟒、過肩雲蟒、百花蟒;鬥牛、鬥牛補、鬥牛過肩、鬥牛過肩補;飛魚、飛魚補、飛魚過肩、飛魚通袖等各式衣、圓領、袍、襖、女衣、女袍、女襖、女披風等成衣和織成衣料,即按照成衣款式的結構裁片排料而織制的服裝匹料。
麒麟服是官吏朝服, 一品鬥牛,二品飛魚,三品蟒,四、五品麒麟,六、七品虎、彪;翰林科道不限品級皆與焉;惟部曹五品下不與。」

B. 明朝文武百官的制服為什麼不統一呢顏色不同的目的是什麼

無論是制服的不統一,還是顏色的不同,其主要目的都是為了強化等級制度,強調尊卑有別,最核心的目的是為了加強中央皇帝的集權!其實不止明朝的時候文武百官的制服不同,在中國任何朝代的制服都是不同的,唯一例外大概應該是黃帝時代吧,畢竟那時候沒有選擇權。朝廷文武百官衣服的樣式有著明確的規定,什麼官什麼顏色綉什麼花刺什麼圖案戴什麼帽子,帽子上有幾顆珠子,珠子是什麼品質的等等,事無巨細,甚至連布料都有著明確的規定。總而言之就是官大的用的就是好的,看上去就更鮮艷,上面綉的圖案就更加威武不凡,帽子上的珠子品質就更高。

綜合而言,明朝時期文武百官制服的不同,這種小事裡面深刻的反應著中國古代皇朝為加強君主集權對萬事萬物的滲透是非常細密的。

C. 急求關於明朝或清朝服裝的詳細資料

明朝服飾
經過元代蒙古人統治之後,明代恢復漢族的傳統,明太祖朱元璋重新制定服飾制度。明代許多男子流行的發式都是明太祖首創的。比如「網巾」,有象徵國家法令齊全的意思,「四方巾」象徵國家太平,還有「瓜皮帽」,它幾乎被現代的西方人當作中國典型的帽子了。

明代的男裝,大人多穿青布直身的寬大長衣,頭上戴四方平定巾,一般平民穿短衣,裹頭巾。

這個時候出現了一種六瓣、八瓣布片縫合的小帽,看起來很像剖成半邊的西瓜。本來是僕役所戴的,但是因為戴起來很方便,所以就普遍流行起來。這就是清代「瓜皮小帽」的前身。

明代的貴婦多是穿紅色大袖的袍子,一般婦女只能穿桃紅、紫綠及一些淺淡的顏色。平日常穿的是短衫長裙,腰上系著綢帶,裙子寬大,樣式很多,像百褶裙、鳳尾裙、月華裙等。

男服服飾:
冕服:從宋代起皇帝幾乎只穿一種冕服。
朝服:有通天冠服、皮弁服、朝服等。
公服:百官的正式辦公服。均用到它。
常服:恢復唐宋時代的常服糸統。
女服服飾:
褘衣:為皇後受刪、謁廟、朝會時穿著。
翟衣:為皇後的第二禮服。
禮服:品官命婦的大禮服。

清朝服飾
清朝是以滿族統治者為主的政權機構,滿族八旗服飾隨朝代的變更沖進關內。旗人的風俗習慣影響著廣大的中原地區。清初漢人反滿情緒高漲,以各種形式發泄反清情緒,抵禦外族的入侵。
當代拍攝的電影《桃花扇》,就是當時現實生活和真實的民族思緒的寫照。幾千年來世代相傳的傳統服制度,由於八旗兵的進關,而遭到破壞,取而代之的是異族陌生的服制。因此,從化妝到衣著,滿漢民族之間產生矛盾就成為必然。客觀上來說,清代服制的變化,是由外力促使而產生的改革與變化,從衣著特點和後世傳播的持久性來分析,它是以新代舊的一種進步,是時代前進的產物。因此可以說這種變革,已經形成我國傳統服制的又一次飛躍,是歷史上"胡服騎射"、"開放唐裝"之後的第三次明顯的突變。所以說這種改革是起到了推進服飾演變的積極作用。

歷時數千年的寬袍大袖拖裙盛冠,瀟灑富麗,纖細柔弱,與衣身修長,衣袖短窄的滿裝形式,形成鮮明的對比。旗裝以它用料節省,製作簡便和服用方便,取代了古代的衣裙,這是後人易於接受的主要原因。滿族的旗裝,外輪廓呈長方形,馬鞍形領掩頰護面,衣服上下不取腰身,衫不露外,偏襟右衽以盤紐為飾,假袖二至三幅,馬蹄袖蓋手,鑲滾工藝裝飾,衣外加衣,增加坎肩或馬褂,……。其造型完整嚴謹,呈封閉式盒狀體,因此形象肅穆莊重,清高不凡,而獨樹一幟,突破了幾千年來飄逸的塔形衣冠,給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形象記憶。時至今日,它已對國內、外產生了"一代優美服飾"的影響。特別是隨時代發展,經過加工曲線突出修長秀麗的旗袍,已經形成了漢民族的服飾代表,顯示了東方女性的溫柔與內涵,具有永恆存在的價值。

旗袍或短裝有琵琶襟、大襟和對襟等幾種不同形式。與其相配的裙或褲,以滿地印花、綉花和襇等工藝手段作裝飾。襟邊、領邊和袖邊均以鑲、滾、綉等為飾,史書記載"……鑲滾之費更甚,有所謂白旗邊,金白鬼子欄干、牡丹帶、盤金滿綉等各色,一衫一裙……鑲滾之弗加倍,衣身居十之六,鑲條居十之四,衣只有六分綾綢,新時離奇,變色以後很難拆改。又有將羊皮做襖反穿,皮上亦 加鑲滾,更有排須雲肩,冬夏各衣,均可加工......"。清初滿族婦女與男人的裝扮相差不多,不同之處只是穿耳梳髻,未嫁女垂辮。滿女不纏足不著裙,衣外坎肩與衫齊平,長衫之內有小衣,相當於漢女的肚兜,衣外之衣又稱「烏龍」。 旗裝在清代,除具有上述共同特點外,不同時期的組合特徵仍比較鮮明。

康熙年間:貴族婦女流行一種身著黑領金色團花紋或片金花紋的褐色袍,外加淺綠色鑲黑邊並有金綉紋飾的大褂。襟前有佩飾,頭上梳大髻,也有包頭巾樣式。侍女是著黑領綠袍,金紐扣,頭上飾翠花,並有珠璫垂肩。

乾隆年間:婦女著鑲粉色邊飾的淺黃色衫,外著黑色大雲頭背心。裙邊或褲腿鑲有黑色綉花欄干,足著紅色弓鞋。也有著朱衣,袖邊鑲白緞闊欄干,足著紅色綉花鞋。也有的著鑲有黑邊飾的無領寶藍色衣者,襟前掛香牌一串,紐扣上掛時辰表、牙簽、香串等小物件。也有的在衣服外面結桔黃色帶子,垂在腰胯兩側與衫齊,帶子的端頭有綉紋。也有的著白紗汗衫,黑褲紅腰帶、紅肚兜,鞋後跟有提舌。

嘉慶、道光年間:女子多著低領藍衣紫裙,裙子鏡面和底邊均鑲黑色綉花欄干,袖口鑲白底全彩綉牡丹闊邊。也有的袖口和衣服裙子鑲闊欄干,裙帶垂至膝下,肩有鑲滾雲肩。也有的著團花綠衣淺紅色裙,裙的鏡面上綉少許折枝花數朵,披雲肩垂流蘇。

同治年間:流行藍緞地鑲闊邊的綢褲帶,帶寬一丈或數丈,帶端有綉紋。無論著裙著褲均有系帶的習俗。腰帶系後垂至膝下為尚。

光緒中期:婦女衣裙漸短,袖子漸寬,帶長過膝露出約一尺有餘,走動時隨風飄擺,也有將流蘇縫於帶端,擺動時呈現異樣效果。服色以選用湖藍、桃紅為多,也有寶石藍和大紅等色。

光緒末年:婦女的衣服身長過膝,採用大鑲滾裝飾,裙上有時加十六至二十條飄帶,每條帶尾繫上銀鈴,步行時有響聲,甚為風趣。衣襟前掛有金或銀制的裝飾物,如耳挖子、牙剔子、小毛鑷子等。有的還掛有梅檀一類的裝有香料的小香囊。也有的系著內裝香脂粉的綢緞或緙絲製成的小鏡袋。與此同時,上海流行一種新裝,這種新裝不但在袖邊,也在臂肘上飾以鑲滾,衣服較前窄且長,褲子也相應地窄了一些。並配以三至四對手鐲。如此新裝,確實將婦女們的形象裝扮得更 加清秀和嫻靜。這種在原有基礎上稍加變化的新形式,在當時就是時髦的新潮裝。

清末流行衣袖裡面裝假袖口,少時一、二幅,多時二、三幅。這種裝束,一則為了顯示身份和富有;二則為加強旗裝封閉形式的風格特色。假袖口不但用料考究,裝飾布局也追求與旗袍相同,由此整體服飾更增加了華麗的效果,也加強了裝飾的層次感。假袖口一層層連接起來,顯現出窄袖的修長感覺。

宣統至民國初年:這個時期婦女的衫褲比光緒未年更窄小,衣領卻增高,甚至可以掩住面頰,如同馬鞍形狀。這個時期的鑲滾裝飾較前簡單得多,但襟前仍然系掛裝飾物。

清代女子服裝,有公服、禮服和常服。公服是自皇後至七品命婦規定的服制;禮服在民間指的是吉服或喪服。婚喪嫁娶及壽日的衣服,宮廷中是按命婦的品級規定的;常服形式多,變化服用也自由得多。

常服

從《大清會典》和《大清通禮》的記載中得知,婦女日常用衣有嚴格規定,並受法律限制。當然由於它不受品級約束,因此相比之下服式種類較多。服用也隨意得多。只是對奴僕、優伶、皂隸限制不得使用絲、絹、紗、綾、緞、紬和羅等檔次較高的原料制衣,也不得使用細皮、細毛和石青色原料制衣,不得隨便使用珠、翠、金、銀、寶石等貴重的裝飾品,只能使用葛布、梭布、毛褐、繭紬、貉皮和羊皮等較粗質地的低級原料。在當時如出現「時式裝」,則首先在貴族中間服用,在帝制統治時期,人們的衣妝不輕易改變,至於「奇裝異服」就更不允許存在了。

明代較多使用的紐扣,主要用在禮服上,常服很少使用,明末時才有所普及。滿人入關後開始普遍使用紐扣,成為制衣的必備之物。民間用紐扣是受八旗兵的甲衣影響,同時也受到國外商品輸入的影響,因此逐漸在衣服的領邊和襟邊普遍使用。明代以前衣領大多是交領、對領和圓領、自清代旗裝用紐扣以後,衣領的形狀開始發生明顯的變化。出現了清代以前從未有過的立領、襟邊不外露,內衫也與前不同,大鑲大滾的工藝邊飾更是不一般,因而對裁剪縫紉技術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古代服裝十分崇尚「官樣」和「內家樣」,一般出新樣都首先來自這些式樣。乾隆以後,由於通商口岸開始有了商品的交流,使得新材料新花樣慢慢出現,兩廣和蘇杭一帶成為"時式新裝"的發源地;道光之後花樣愈出愈新,但是新時興的服裝式樣雖多,卻只能在貴族之間流行,平民不能隨意模仿。

自乾隆、嘉慶以後,不少旗女仿效漢服,在原來窄長的衣衫外面加上寬大袖子的馬褂,或加寬衫袍的衣袖,並學纏足等陋習,引起仁宗和宣宗動怒,連續下諭禁止,並申明滿洲八旗、蒙古、漢軍督統、副督統隨時詳查。違者治罪,一並嚴懲絕不寬大。

禮服

分吉服和喪服兩類。宮廷中的吉服有如下規定:皇太後、皇後、皇貴妃和貴妃的吉服冠採用熏貂並綴朱緯(一種圖案);龍褂色為石青有綉文;龍袍色用明黃,皇子福晉、親王福晉的吉服冠用熏貂,頂用紅寶石。皇子福晉的吉服褂色用石青有綉文;皇子福晉蟒袍用香色,通綉九蟒五爪;文武官一品至九品的夫人所著補服隨夫品級,補子的形制為方,清末品官的命婦有用圓形補底。一品文官綉鶴;二品綉錦雞;三品綉孔雀;四品綉雁;五品綉白鷳;六品綉鷺鷥;七品綉雞?;八品綉鵪鶉;九品及未入流的綉練鵲。武官一品綉麒麟;二品綉獅子;三品綉豹;四品綉虎;五品綉熊;六、七品綉彪;八品綉犀牛;九品綉海馬。無品級的夫人用天青色大褂。不用補子,紅裙,衣袖口邊鑲綉可隨意。而妾只能用粉紅色和淡藍色。清代命婦的鳳冠(又名"珠冠",因冠上以珠為主要裝飾),霞帔、蟒襖沒有規定。總之,清朝命婦的各種品級均以綉蟒為裝飾。這一點與明代有些不同,明代命婦大衫不綉蟒,而只綉雉(瞿)、孔雀、鴛鴦和練鵲。

喪服

自古以來,喪服也被列為禮服之類。喪服可分兩部分:一種是後輩人為長者預制的"壽衣";一種是在喪禮上人們的著裝。官者服用"壽衣"是按品級穿戴,平民婦女則用元青或藍色大褂。

出席葬禮者要按照月份分別服生麻布、熟麻布、粗白布、細白布、麻冠、麻履、草履、素履等喪服。在著喪服期間女人不得戴有色鮮花,不可塗抹脂粉,也不得穿絲綢衣服,不得使用鮮艷色彩,只准採用白、灰、黑、藍幾色。這些是喪禮的一般規定,根據地區習慣還另有不同。南方比較遵守古禮,比如女人用粗衣時邊緣不縫,腰下系麻裙,頭上用一條麻布縫綴一側,呈風帽形狀,戴帽後布的兩端一邊長一邊稍短;北方則將白布紐結包在頭上,在不綴邊線的粗衣下面用白布包鞋,留有鞋跟,父輩留黑色跟,祖輩留紅鞋跟。

公服

是宮廷中上至皇太後,下至皇貴妃的正式官樣服裝。其朝服朝褂的具體規定和配套的各種珠寶飾物在《大清會典》圖卷中和《大清通禮》卷中都有記載,下面簡要介紹一二。

皇太後和皇後的冬朝冠為熏貂。上綴朱緯,頂三層。飾有珍珠、金鳳、寶石、珊珊等飾物,冠後有護領,垂明黃帶;夏朝冠為青絨。

皇太後和皇後的金約(用金做成的飾物),上綴青金石、綠松石、珍珠、珊珊等為垂褂物。 皇太後和皇後的耳飾左右各三,由金龍銜一等珠:皇貴妃和貴妃的耳飾,宮中貴人耳朵扎有三個孔,配戴三副耳墜。 皇太後、皇後、皇貴妃的朝褂,用石青色片金緣,以立龍、正龍和萬福萬壽為綉衣圖案。領後垂明黃絛,飾以珠寶;也有以正龍、行龍或立龍和八寶平水為圖案綉文。

皇太後和皇後、皇貴妃的冬朝袍用明黃色、披領和袖均用石青,肩的上下均加緣,並有金龍、行龍、正龍以及八寶平水等圖案綉文。

皇太後和皇後的領約,以縷金鑄之,以珍珠、綠松石、珊珊為飾。皇太後和皇後著朝服時胸前掛有三盤朝珠。著吉服掛一盤朝珠,均為珍珠和珊珊等高檔飾物;皇貴妃、貴妃和妃的朝珠,是用密珀為飾。這種朝珠共計一百零八顆,分四部分,以三顆大珠間隔,每個部分二十七顆。

皇太後、皇後和皇貴妃配有綠色采,絛用明黃色,綉文為五穀豐登。

皇太後、皇後、皇貴妃、貴妃、妃和嬪的冬朝裙,用片金加海龍緣,紅織金壽字緞和石青行龍庄緞;夏朝裙用緞紗,圖案與冬裙相同。

清代男裝主要是長袍和馬褂,袖端呈馬蹄形是歷代不曾見過的。長袍造型簡練,立領直身,偏大襟,前後衣身有接縫,下擺有兩開衩(古時稱"缺褲"),四開衩和無開衩幾種類型。皇室貴族為便於騎射,著四面開衩長袍,即衣前後中縫和左右兩側均有開衩的式樣,平民則著左右兩側開衩或稱「一裹圓」的不開衩長袍。在我國文學名著《紅樓夢》第九十四回「宴海棠賈母賞花妖」一節中,記述了一段內容「那日寶玉本來穿著」一裹圓的皮襖在家休息,忽聽賈母要來,便去換了一件狐腋箭袖,罩了一件玄狐腿外褂。這里說明「一裹圓」,是休閑衣服,不可登大雅之堂,所以賈母的到來,必須換掉便裝,改著正式穿戴。滿清時期長袍外面的馬褂身長不過膝,袖寬且短。衣服上的佩飾比較瑣繁,一個金銀牌上垂掛著數十件小東西,如耳挖子、鑷子、牙簽,還有一些古代兵器的小模型,如戟、槍之類,佩掛飾物在清代已經形成風尚。

男裝中以褂最為盛行,馬褂是滿清男子四種制服之一。四種制服為禮服、常服、雨服和行服,馬褂即行服。馬褂自康熙年間進入富家後,軍服也用此制。史料《陔余叢考·馬褂》記「凡扈從及出使,皆服短褂,缺襟袍及戰裾,短褂亦曰馬褂,馬上所服也」。馬褂做為外用,有單、夾、棉幾種不同做法,一般採用石青、紺色、黑色等較素的顏色,習慣上不用亮紗原料。在乾隆年間,有翻毛皮馬褂,為貴族服用,官職人員著褂在胸前背後綴有補子叫"補褂"。馬褂又名"德勝褂"。清初馬褂採用天藍色。乾隆時以玫瑰紫為佳,清末深絳(赤、大紅)最流行,民國時期流行淺灰和淺駝顏色。

清代的上等褂為「黃馬褂」,這種褂屬於皇帝的最高賞賜,有四種人才可以享用:

(1)皇帝出巡時,所有扈從大臣,即御前大臣、內大臣、內廷王大臣、待衛、仆長等皇帝的心腹之人,並可在帽頂後端插戴孔雀翎。這種黃馬褂沒有花紋,是取淡黃色(明黃)紗或綢緞原料製作,又叫"職任褂子",所以卸職者不可服用。

(2)競技場上比武的優勝者和每年「行圍」時,貢獻珍貴禽獸的大臣可以享用,服用黃馬褂時文官用黑色紐絆,武將用黃色紐絆。

(3)作戰有功,顯赫的高級武將或統兵的文官可以享用。

(4)朝廷特使,宣慰中外的官員可以被特賜,賞賜時必騎馬繞紫禁城一圈,這種儀式在威豐年間尤為盛行。

馬褂有長袖短袖之分,但無論長短馬褂之袖都是寬肥的。馬褂有對襟、大襟和琵琶襟等幾種式樣。以衣襟區別使用范圍。對襟馬褂是禮服,右大襟鑲黑邊飾的馬褂是常服,而缺襟馬褂,即琵琶襟(又稱"烏龍")的馬褂是行裝。

清代服制改變,從公服開始逐漸推向常服。滿人進關,對男子採取強制性更裝,女子的更裝是逐步實現的。

從記載順治時期朝廷對民間著裝下達的詔令中,可以了解到服飾變化的一些具體情節。順治元年十月有令命文官衣冠按明代服制,民裝無規定。順治二年六月規定了?〈指"剃掉"〉發之制,限旬日(十天之內)內一律遵行,違者殺而無赦。據說當時有一漢族遺老由於不願?發,只好改扮女子裝束。(由於古時男女之別在著裙和頭髻上較為明顯,故較為容易改扮女裝)。由於拒絕?發而迫死的不計其數,而被逼無奈改扮女裝的也為數不少。順治四年十一月確定官民服飾之制,但只限服色和使用材料,所服之式樣仍無明確規定。直至乾隆時期,規定了居住城市和人員稠密的區域普遍服用旗裝外,閉塞地方的平民仍然不服用馬褂,不戴紅纓帽。即使一些留有發辮的男人,也將辮盤繞在頭頂,再加戴一頂氈帽,外觀上很難辯認出來。特別是清初時留辮很短小,就更不好分辨。

當時女子改裝阻力很大,明裝難以更改,反而大大吸引了滿人,不少旗人還特意模仿漢裝,盡管乾隆時期宮中一再降旨,禁止滿人纏足,但異族女裝的吸引力,使得不少滿人違抗旨令的現象時有發生。

就這么多了。

D. 明朝七品文官服飾

明清時代,官員公服的品級標識變成用金線和彩絲綉成的徽飾,分別綴於前胸和後背,通稱"品級補子"。與此同時,用公服顏色區分官等的傳統識別方法也依然沿襲下來。如王圻《續文獻通考》中,有一個明代公服的條例:"凡公服:月盤領右衽袍,或絲、紗、羅、絹,從宜製造。袖款三尺。一品至四品,緋袍;五品至七品,青袍;八品、九品,綠袍。未入流雜職官,袍、笏、帶與八品以下同。……在京官,每日早晚朝奏事及侍班、謝恩,則服之。在外文武官,每日公座服之。"對照這個條例,便可知道戲曲《七品芝麻官》中唐成穿緋袍(即大紅袍)是歷史常識的差錯,既然只有"七品",理當穿青袍才對。

清梁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稱:"品級補子,定於洪武,行於嘉靖,仍用至今。"因知清代公服的品級補子是沿用明代而來。補子又有文官與武官的區分,凡文職補子均綉飛禽,以仙鶴、錦雞、鵪鶉等區分一至九品,武職補子均綉走獸,以鬥牛、獅子、奔馬等區分一至九品。此外,凡有慶典如皇帝生日之類,官員得穿"蟒服",亦稱蟒衣或蟒袍,俱用印有禽獸紋樣的絲羅裁製,明制:一品鬥牛,二品飛魚,三品蟒,四品麒麟,五至七品虎彪,一概用大紅色。八九品及不入流沒有。清制:三品以上九蟒五爪,六品以上八蟒五爪,七品至未入流五蟒五爪,均不拘顏色,所以清人將慶典期稱為"花衣期"。

光有上述以紋樣、顏色或補子作區分的公服,還不算是古代官員制服的全套。以唐宋為例,一個官員的正規"行頭",尚有手版、袍帶、魚袋、算袋等系列配備。

袍帶,就是系在公服上的腰帶,用皮革製成,帶上有飾片,稱帶。唐制:三品以上得有十三塊金玉質帶,四品有十一塊金補,五品有十塊金,六至七品有九塊銀,八至九品有八塊石補。腰帶上還垂掛有可以系掛各種小件物品的小帶子,稱蹀躞。按照唐肅宗上元元年(760)的敕令,"文武官咸帶七事",即佩刀、刀子、礪石、火石袋、算袋(內裝計算器)、契真、針筒等,都是垂掛在這條腰帶上的。後兩件,大概都是北朝時北方游牧民族帶進中原的物品,具體用途我還未考證過,這里只說"七事"之外最重要的兩項東西。

一是笏,又稱手版。在紙張尚未發明時,人們用竹木削成的簡牘記事。當公務人員將此簡牘隨身攜帶,派"工作手冊"用處時,就稱為"笏"。《禮記》:"凡有指畫於君前,用笏;造受命於君前,則書於笏。"是說大夫或士手上執笏,與君主討論國事,並把君主的指示隨手記錄在笏上。古時的公服,沒有口袋,所以這個"工作手冊"就插在腰帶上,叫"笏"。《墨子·公孟》里,就有公孟子笏而見墨子的描寫。兩晉以後,紙張已經普及了,笏的主要用途變為一種禮節性用品,質料也由竹木上升為玉或象牙,但其原有的隨時記事的功能也未取消。職務繁多的官員,恐怕事多,一塊笏還記不下來,往往要插兩塊乃至幾塊笏。唐玄宗時,張九齡為相,因為年老體弱,笏於帶後,再跨上騎乘就有困難了。於是便找人裁製了一個放笏板的布袋,稱"笏囊",讓隨從拿著,跟著他去上朝(《舊唐書·張九齡傳》)。這個辦法普及開後,"百僚則各有笏囊,親吏持之"(《雲仙雜記》)。這些手持笏囊的"親吏",就好像現在替首長拎著公文包的秘書。所以,有無佩囊隨身,最好還有人相幫捧著,也是官員展示身份的一個標記。低品官雖然沒有執笏於君前的資格,但參見上司也要拿手版,如前引《水滸傳》中李逵拿的"槐簡",就是槐木做的手版。而當押司時的宋江,只有科員級別,那就只好自己拎一個招文袋了

E. 明朝的常服和公服有什麼區別,他們一般在什麼場合穿

1、穿著場合不同

明代官員們在重大朝會的場合要穿公服。公服由展腳硬襆頭和盤領寬袖長袍組成。袍服的顏色根據官品而定。

明太祖洪武二十六年法令規定:文武百官的朝服都沿襲唐宋朝服的式樣,外穿紅羅上衣、下裳和蔽膝,內穿白紗單衣,足登白襪黑履,腰束革帶和佩綬,頭戴有梁冠。官員的等級通過冠的梁數和綬帶的不同紋飾表示。

常服又稱翼善冠,戴烏紗折上巾,樣式為盤領、窄袖、前後及兩肩綉有金盤龍紋樣,玉帶皮靴。此服用途較多。明代皇帝的常服,服裝以黃色的綾羅,上綉龍、翟紋及十二章紋。

2、圖案花紋不同

據《明會典》記載,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規定,補子圖案:公、侯、駙馬、伯:麒麟、白澤;文官綉禽,以示文明: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雲雁,五品白鷳,六品鷺鷥,七品鸂鶒,八品黃鸝,九品鵪鶉;武官綉獸。

以示威猛:一品、二品獅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羆,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馬;雜職:練鵲;風憲官:獬豸。除此之外,還有補子圖案為蟒、鬥牛等題材的,應歸屬於明代的「賜服」類。

官常服的衣料,只能用雜色貯絲、綾羅、采綉。官吏衣服及帳幔,不許用玄、黃、紫三色,也不許織綉龍鳳紋樣,如有違犯禁令者,罪及染織工人。

戴烏紗帽、身穿盤補服是明代官吏的主要服飾,以補子來區分官職。這種袍服是明代男子的主要服式,不僅官宦可用,士庶也可穿著,只是顏色有所區別。平民百姓所穿的盤領衣必須避開玄色、紫色、綠色、柳黃、姜黃及明黃等顏色。

其他如藍色、赭色等無限制,俗稱「雜色盤領衣」。明朝建國二十五年以後,朝廷對官吏常服作了新的規定,凡文武官員,不論級別,都必須在袍服的胸前和後背綴一方補子,文官用飛禽,武官用走獸,以示區別。

3、衣服規制不同

官員平日里在本署衙門辦理公務,則穿常服。常服的規制是:頭戴烏紗帽,身穿團領衫,腰間束帶。洪武二十三年。

指定文武官員常服的長度:文官,白領至裔,去地一寸,袖長過手,復回至肘,公、侯、駙馬與文官同。武官去地五寸,袖長過手七寸。洪武二十四年,再制定品冠補子紋樣。

公服亦為袍式,以袍的顏色,袍上綉花之花徑大小以及腰帶的質地分辨品級。這種服制為盤領右衽袍,袖寬三尺,用紵絲或紗羅絹製作。

袍服顏色,一至四品為緋色,五至七品為青色,八至九品為綠色。按品級綉織各種大小不同的花紋。八品以下官員的公服沒有紋飾。穿公服時,頭上須戴襆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公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常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官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明朝服飾

F. 明朝錦衣衛服飾圖

錦衣衛高級官員有三種服飾:蟒服、飛魚服和鬥牛服。

1、蟒袍:蟒袍是一種皇帝的賜服,穿蟒袍要戴玉帶。蟒袍與皇帝所穿的龍袞服相似,本不在官服之列,而是明朝內使監宦官、宰輔蒙恩特賞的賜服。獲得這類賜服被認為是極大的榮寵。

(6)大明制服擴展閱讀:

飛魚是一種紋理,有飛魚紋的曳撒、直身、貼里都是不同款式的飛魚服。飛魚服上有四爪飛魚紋「飛魚類蟒,亦有二角。所謂飛魚紋,是作蟒形而加魚鰭魚尾為稍異飛魚類蟒,非真作飛魚形」。

是明代錦衣衛、大內太監朝日、夕月、耕耤、視牲、祭歷代帝王所穿禮服,由雲錦中的妝花羅、妝花紗、妝花絹製成,佩綉春刀,除此之外只有蒙皇帝恩賜,才可穿著,是明代僅次於蟒服的一種二品賜服。

張廷玉修的《明史》有提到,嘉靖年間的錦衣衛指揮使——張爵的墓誌里有寫「賜四獸麒麟服、鑾帶綉春刀、銀鎁瓢方袋三事」,嘉靖帝巡幸承天,特命張爵「充前驅使事,—切機務悉倚毗焉,仍加食都指揮僉事俸。自發駕以至回鑾,飛魚蟒衣、帑金、廄馬、酒飯之賜,及宣召面諭之優,不可枚舉。」由此可見,飛魚服綉春刀是皇帝賞賜的。

明代史料裡面提到了錦衣衛堂上官穿飛魚服,不過「飛魚服」是個大名稱,凡是裝飾有飛魚紋樣的衣服都叫飛魚服,而紋樣包括這樣過肩式的、補子式的等等,衣服款式則各種都可以。

明中期時制服的識別系統缺少監管,有人專門把飛魚服穿得像蟒袍,於是朝廷嚴厲控制了多年,至明末奢華之風又起,人人都喜穿的華貴,對服飾的管制才放寬松。

G. 明朝皇帝的衣服有幾種

在中國古代,有一種非常重要的服裝。有兩種:龍袍,二是正裝。這里龍的出現,恰恰是為了說明在位皇帝有善於求變求雨的能力,當然也相當於對後繼皇帝提出了要求。我們現在說的龍袍是一個通俗的名字,皇帝穿的所有帶龍的衣服都叫龍袍。所以很明顯,現實世界中並沒有龍這種生物,只是讓它超越了現實,升華為整個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徵。然後是幾種明朝皇帝穿的衣服。首先,龍袍,皇帝的正裝仍然保持著古代的上下裳制度,由玄衣、裙子、白羅帶、黃色護膝、素紗、紅色條紋等組成。其次,正裝,書中的女王,開會時穿正裝。女王的制服是一件紅色的大袖襯衫,上面綉著金色的龍圖案,一件霞多麗,一條紅色的長裙,一個紅色的後背。最後,鳳冠,明代的鳳冠由金、銀、銅等金屬屏風製成,內襯羅紗,掛有珠寶流蘇。其中一頂是普通已婚婦女佩戴的彩色王冠,上面沒有龍鳳裝飾,只裝飾了朱宅、花柴等。

第三,鳳冠,明代鳳冠由金、銀、銅等金屬絲網製成,襯以羅紗並掛有珠寶流蘇。它有兩種基本形式:一種是後妃佩戴的禮儀性王冠,上面飾有一些翠綠色的鳳凰和龍等裝飾品,龍和鳳經常嘴裡銜著珠子,垂到肩上。

H. 飛魚服、綉春刀、歷史上明朝錦衣衛真像電視里那樣華麗嗎

我們從相關的影視劇中可以發現一個明朝時期的錦衣衛特有的特點,就是明朝時期錦衣衛的衣服都是非常帥氣的,給人們的感覺非常的來風,哪怕是與現在的衣服相比起來還是非常的大氣,非常上檔次,那明朝的錦衣衛的服裝究竟是怎麼樣的?真的是那麼華麗嗎?

而且在當時的情況下,錦衣衛的服飾可以說是非常的拉風了,相信如果錦衣衛的服裝出現在現在也是非常受人們所歡迎的,可能會在現在興起一場服裝的浪潮,如果是能像影視劇中那樣,我相信應該是很多男生都會追求的啦!

與大明制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貝殼元素童裝怎樣代理 瀏覽:601
路易威登皮帶怎麼驗貨 瀏覽:221
羊衫洗滌劑哪個牌子好 瀏覽:376
男裝設計師2018年秋季商務正裝 瀏覽:796
耐克充電羽絨服如何洗 瀏覽:901
米色鞋配啥顏色褲子好看 瀏覽:220
戴著兔子帽子上面有一朵花 瀏覽:72
校服褲是什麼類型 瀏覽:856
這是她穿的一件外套英語怎麼說 瀏覽:334
這四款裙子時髦又高級 瀏覽:5
3分跟旗袍走秀鞋 瀏覽:691
刻在校服上的語錄 瀏覽:611
你認為這件外套怎樣英文 瀏覽:640
閑魚上校服 瀏覽:535
羽絨服衣服領臟如何清洗 瀏覽:797
皮手套帶著小什麼辦法能撐開 瀏覽:539
palace衛衣價格多少錢 瀏覽:387
不愛女裝愛武裝 瀏覽:299
裙子老往上跑容易走光怎麼辦 瀏覽:143
崇明童裝加盟 瀏覽: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