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職業正裝 > 條金絲旗袍信息

條金絲旗袍信息

發布時間:2022-07-19 04:22:27

旗袍的特點和搭配的理念

近代的旗袍進入了立體造型時代,衣片上出現了省道,旗袍的袖長、衣長大大的縮短,腰身也更為合體。

旗袍的領:既大眾又經典,它身上有著強大的包容性,這種領型基本不挑臉型,大部分女性都能駕馭。

Ⅱ 高考孩子媽媽穿藍色金絲旗袍可以嗎

孩子高考,媽媽穿什麼不重要,只要大方得體就可以,不要太另類了就行。旗袍不是大眾服飾,適合出席宴會等場合,有點不太適合。

Ⅲ 中國旗袍發展史

旗袍起源於中國上海。

旗袍,是一種內與外和諧統一的典型民族服裝,被譽為中華服飾文化的代表。它以其流動的旋律、瀟灑的畫意與濃郁的詩情,表現出中華女性賢淑、典雅、溫柔、清麗的性情與氣質。
旗袍是清代的旗人之袍,是貴族的衣飾,現代意義的旗袍,誕生於20世紀初葉,盛行於三四十年

代,是中國女性服裝的代表。行家把上個世紀20年代看作旗袍流行的起點,三十年代它到了頂峰狀態,很快從發源地上海風靡至全國各地。當時上海是上流名媛的福地,她們熱衷於游泳、打高爾夫、飛行術、騎馬,奢華的社交生活和追趕時髦,註定了旗袍的流行。由於上海一直崇尚海派的西式生活方式,以致後來出現了「改良旗袍」,從遮掩身體的曲線到顯現玲瓏突兀的女性美,使旗袍徹底擺脫了舊有模式,成為中國女性獨具民族特色的「國服」。
經過多年的修正與改良,旗袍已經成為最能體現中國女性美的服裝,用最中國的布料,絲綢、錦

緞,做成最中國的服裝———旗袍,穿在發髻高挽身段窈窕的中國女子身上,那種東方的美、東方的神韻,令人嘆為觀止。旗袍在這里,已超脫了一般意義上的服裝而成為一種象徵,為什麼它會成為經典,答案也正在這里。
旗袍的美是一種典雅而高貴的美,這種由旗袍內涵所決定的文化品位限制了它的普及、大眾化,

同時它對穿著者的要求也十分苛刻,這不僅僅表現在對身體的要求上,同時也表現在對穿著者內涵及氣質表現上,而且,旗袍的出現對背景、環境、氣氛要求特別講究,我們不能設想一個菜販身著旗袍腳趿拖鞋的模樣,這是對美的糟塌,我們同樣也不能接受一個身著旗袍的女人不停地挖鼻孔和吐口水。旗袍的美是一種距離的美,一種靜止的典雅美。
旗袍追隨著時代,承載著文明,顯露著修養,體現著美德,演化為天地間一道絢麗的彩虹。願

旗袍連接起過去和未來,連接起生活與藝術,將美的憧憬、美的風韻灑滿人 間。
旗袍是中華女性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服裝。說到傳統,人們總要想到封建主義的保守、 封閉,還

有封建主義對婦女的各方面的禁錮。數千年來,中華女性的著裝是嚴肅的。直到現在,嚴肅而正規的「職業女裝」仍然占據著中國女性服裝的主要地位。
鳳冠霞帔,母儀天下,如果說中國幾千年來的封建傳統把婦女的最高期望值定到這里, 那麼最

能說明一切奧妙的關鍵字眼就是「表 現」。把美好的體貌表現出來的唯一媒介是好的服裝。「霓裳羽衣」也好,「鳳冠霞帔」也罷,除了對那種繁華尊貴的追求之外,無論如何也剪不掉那段渴望美麗、渴望風采浪漫。旗袍的出現或許就因為如此吧。
人類文明有五千年悠久的歷史,女性的服裝也隨著歷史不斷改變。比起科技帶給世界 的巨大變化

,人體卻頑強地保持了原狀,這雖然不能算是奇跡,卻為服裝發展史、提供了可能。 服裝不能脫離人體

而孤立存在,旗袍也一樣。女性的頭、頸、肩、臂、胸、腰、臀、 腿以及手足,構成眾多曲線巧妙結合

的完美整體。旗袍的審美,似乎可以從這里談起 。
旗袍的起源

旗袍是我國一種富有民族風情的婦女服裝,由滿族婦女的長袍演變而來。由於滿族稱為「旗人」,

故將其稱之為「旗袍」。在清代,婦女服飾可謂是滿漢並存。清初,滿族婦女以長袍為主,而漢人婦女仍以上衣下裙為時尚;清中期,滿漢各有仿效;到了清代後期,滿族效仿漢族的風氣日盛,甚至出現了「大半旗裝改漢裝,宮袍截作短衣裳」的情況,而漢族仿效滿族服飾的風氣,也於此時在一些達官貴婦中流行起來。
到了20世紀20年代,受西方服飾影響,經改進之後的旗袍逐漸在廣大婦女中流行起來。這種旗袍

是漢族婦女在吸收西洋服裝樣式後,通過不斷改進,才進入千家萬戶的。旗袍的樣式很多,開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雙襟;領有高領、低領、無領;袖口有長袖、短袖、無袖;開衩有高開衩、低開衩;還有長旗袍、短旗袍、夾旗袍、單旗袍等。改良後的旗袍在20世紀30年代,幾乎成為中國婦女的標准服裝。
流行於少數民族地區或游牧民族的袍服,一般都較為緊窄合體,以利於騎射或其他激烈活動,這種

服式多採用左衽、窄袖,袍身比較適體。歷史上,漢族人民也曾多次採納這種窄身合體的袍服樣式,趙武靈王所推行的胡服騎射就是比較典型的事例。唐代的胡服也風行一時,胡服在唐開元、天寶年間與胡妝、胡騎、胡樂同為時人趨奉,可算異域文化一次大面積的流行範例,屬於長安街頭當年的「舶來品」。在遼、金、元及清朝等少數民族政權統治時期,合身的袍服都曾一度扮演著服飾的主角,雖然又都經歷或表現出變得寬博的過程或趨勢。清代由於歷時最長且較穩定,故袍服可視為典型服飾。
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世祖率兵入關,定都北京,繼而統一全國。隨著政權的初步穩固,

開始強制實行服制改革,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雉發易服浪潮,律令之嚴性命攸關,有「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之說。至此傳統的冠戴衣裳幾乎全被禁止穿戴,相傳千年的上衣下裳的服飾形制只被保留在漢族女子家居時的著裝中。慶典場合不分男女都要著袍,各類袍服名目繁多,有朝袍、龍袍、蟒袍及常服袍等之分。從字義解,旗袍泛指旗人(無論男女)所穿的長袍,不過只有八旗婦女日常所穿的長袍才與後世的旗袍有著血緣關系,用作禮服的朝袍、蟒袍等習慣上己不歸為「旗袍」的范疇。清朝統治者強調滿語騎射,力圖保持其固有的生活習俗和穿著方式,一方面要用滿族的服飾來同化漢人,同時又嚴禁滿族及蒙古族婦女仿效漢族裝束,從頂治、嘉慶年間屢次頒布的禁令中,滿族女子違禁仿效漢族婦女裝束的風氣之盛,可見一斑。至清後期,亦有漢族女子效仿滿族裝束的。滿漢婦女服飾風格的悄相交融,使雙方服飾的差別日益減小,遂成為旗袍流行全國的前奏。
清朝後期,旗女所穿的長袍,衣身為寬博,造型線條平直硬朗,衣長至腳踝。「元寶領」用得十分

普遍,領高蓋住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綉以各色花紋,領、袖、襟、據都有多重寬闊的滾邊。至咸豐、同治年間,鑲滾達到高峰時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邊鑲滾,以至幾乎難以辨識本來的衣料。旗女袍服的裝飾之繁瑣,幾至登峰造極的境地。此時的清王朝正搖搖欲墜難以為繼,清廷內外交困,國力式微。帝國主義的堅船利炮攻破了清朝封閉的國門。為挽救危亡,清廷洋務派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救國方略,派遣大批留學生到國外學習,軍隊也改練新軍。在中國學生和軍人中最先出現了西式學生的操衣、操帽與西式軍裝、軍帽。洋裝的輸入,提供了評判美的另一種參照系,直接影響社會服飾觀念的變更。日後旗袍演化為融貫中西的新式款型,其受西方影響的改變可說即是由此開端。
1911年辛亥革命風暴驟起,推翻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為西式服裝在中國的普及清除了

政治障礙,同時也把傳統苛刻的禮教與風化觀念丟在了一邊,解除了服制上等級森嚴的種種桎桔。服裝走向平民化、國際化的自由變革,已經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傳統沉重的負擔。由於滿族統治政權的消亡,旗袍此時穿著者甚少。西式中式裝扮熙熙攘攘紛繁並處。舊式的旗女長袍既被摒棄,新式旗袍則在亂世妝扮中開始釀成。

此時的時裝流行中心早已由蘇、揚移至上海。商埠開放的上海華洋並處,五方雜居,成為十里洋

場奢靡繁華之地。上海又是婦女尋求解放的重鎮。傳教士、商人、革命黨人競相創辦女學,掀起了一股女權運動浪潮,尋求解放的社會大氣候盪滌著服飾妝扮上的陳規陋習。服裝裝飾一掃清朝矯飾之風,趨向於簡潔,色調力求淡雅,注重體現女性的自然之美。旗袍最初是以馬甲的形式出現,馬甲長及足背,加在短襖上。後將長馬甲改成有袖的式樣,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雛形。據說得風氣之先的上海女學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作俑者。當時的女學生作為知識女性的代表,成為社會的理想形象,她們是文明的象徵、時尚的先導,以至社會名流,青樓女子等時髦人物都紛紛作女學生裝扮。30、40年代是旗袍的全盛期,其基本廓形已臻於成熟。產生於辛亥革命後,北伐戰爭時期始漸流行的新式旗袍,有別於旗女的長袍。30年代後期出現的改良旗袍又在結構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為稱身合體,這在以後的章節中將會詳細介紹。旗袍雖然脫胎於清旗女長袍,但已遇然不同於舊制,成為兼收並蓄中西服飾特色的近代中國女子的標准服裝。

Ⅳ 描寫旗袍的句子

解答

可以寫句子如下:
這件旗袍是大紅色的,上面還有鑲上金絲,好看極了。

Ⅳ 金絲線的旗袍縮水了怎麼恢復

您好!真絲衣服縮水,建議您送到專業的洗衣店處理恢復。
清洗絲綢織物的方法及注意事項:
1、真絲綢品種繁多,建議清洗前查看衣物的洗滌標簽。有些品種不宜洗滌,如花軟緞、織錦緞、古香緞、天香絹、金香縐、金絲絨等;有些品種適合乾洗,如立絨、漳絨、喬其紗等;有些可以水洗,洗前先在冷水中浸泡10分鍾左右,浸泡時間不宜過長。深顏色一般易掉色,冷水或溫水洗滌,不宜長時間浸泡;輕柔捏洗,切忌大力搓洗。機洗時選擇輕檔。
2、不耐鹼,應選用中性不含酶或絲綢專用洗滌劑;
3、不可使用含氯助洗劑浸泡,可用含氧助洗劑去色漬;
4、採用擠壓洗,忌擰絞,擠壓除水,懸掛陰干或折半懸掛陰干,勿陽光下暴曬,不宜烘乾;
5、要使用柔順劑維護柔軟手感和抗靜電。
6、真絲衣物宜懸掛存放,存放衣物的箱、櫃要保持清潔、乾燥,盡量密封好,防止灰塵污染,不要灑除臭劑或香水,不要放置樟腦丸。保藏真絲服裝,對薄型的內衣、襯衣、褲子裙子睡衣等,先要洗滌干凈,熨干後再收藏。對不便拆洗的秋冬季服裝、襖面、旗袍要用乾洗法洗刷干凈,熨平為止,以防止發生霉變、出蛀。經過熨燙,還可以起到殺菌滅蟲的作用,熨燙時將衣物晾至七八成干再均勻地霧噴清水,待3-5分鍾再燙,熨燙溫度應控制在130度至140度之間,熨斗不宜直接按觸綢面,以免產生極光,必須在上面加蓋一層濕布再燙,以防高溫使絲綢發脆,甚至燒焦。
您可選擇我公司絲毛凈洗滌絲綢織物,中性配方,並含有柔順成分,保護絲毛纖維不受損傷,洗後衣物不變形,柔軟抗靜電;含有特效增艷因子,令衣物鮮艷亮麗,常洗如新。

Ⅵ 描寫「旗袍」的句子有哪些

1、老爸穿著旗袍 ,在考場外 。舉旗吶喊:旗開得勝!

2、紫藤花閞,願以一襲素色旗袍,許君相思年華。

3、人生猶如穿旗袍,有了穿的韻味,沒了穿的身材。

4、我有勃朗寧手槍,你有一襲靛青色的旗袍嗎?

5、穿旗袍打油紙傘的女子最美,她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女郎。

6、你是那茶館里彈著琵琶的女子,穿著旗袍散發著迷迭香。

7、我不能想像你穿著旗袍在森林裡跑的樣子。

8、那時候在上海,大熱天都穿白色咔嘰西裝,愛哪位小姐,就請那位小姐把縫旗袍剩下的料子,給他一點去做領帶。

9、沉靜而魅惑,古典隱含性感,穿旗袍的女子永遠清艷如一闋花間詞。

10、我想去江南,去淋一場江南雨,打一把花傘。穿一身旗袍。等一個人。

11、旗袍:一襲玲瓏,若隱若現了溫婉,凹凸不平了獵艷,婀娜多姿了誘惑。

12、你可否送我一支含苞待放的花,我想要穿紅色的旗袍,輕輕接過它。

13、就為著敬生喜歡我穿旗袍,從此,我就心甘情願地穿它個生生世世了!

14、紅毯邊看你長裙白紗, 江雨里遇你旗袍挽發。

15、凡間的姑娘穿上斑斕的旗袍,讓我不住的去猜想人間的日子是不是太熱鬧。

Ⅶ 旗袍的歷史及形制特點

一、旗袍形成於上個世紀20年代,有部分學者認為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兩漢時代的深衣,是民國20年代之後最普遍的女子服裝 ,由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
二、50年代後,旗袍在大陸漸漸被冷落,尤其文革中被視為「封建糟粕」、「資產階級情調」遭受批判。80年代之後隨著傳統文化在內地被重新重視,以及影視文化、時裝表演、選美等帶來的影響,旗袍不僅逐漸在大陸地區復興,還遍及世界各個時尚之地。1984年,旗袍被國務院指定為女性外交人員禮服。從1990年北京亞運會起,歷次大陸舉行的奧運會、亞運會以及國際會議、博覽會多選擇旗袍作為大會禮儀服裝。2011年5月23日,旗袍手工製作工藝成為國務院批准公布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2014年11月,在北京舉行的第22屆APEC會議上,中國政府選擇旗袍作為與會各國領導人夫人的服裝。
三、它的形制特點豐富多彩:旗袍歷經百年的演進,隨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審美情趣的變化,演繹出多姿多彩的樣式,讓人目不暇接。20世紀30、40年代旗袍發展的黃金時代,樣式變化多且非常豐富。旗袍的襟、領、袖、裙擺等部位風格別樣:襟有圓襟、方襟、長襟等;領有上海領、元寶領、低領等;袖子有長袖、短袖,有挽大袖、套花袖,還有喇叭形的倒大袖,在袖口鑲、綉、滾、盪各種紋樣,十分別致;裙擺除了長短變化,還增加了魚尾形、波浪形等裙擺款式。

Ⅷ 旗袍 求關於旗袍的各種介紹~ 要求內容豐富,言簡意賅 不要長篇大論,點到為止~

旗袍是女性服飾之一,源於滿族女性傳統服裝,在20世紀上半葉由民國漢族女性改進。現代旗袍的外觀特徵一般要求全部或部分具有以下特徵:右衽大襟的開襟或半開襟形式,立領盤紐,擺側開衩,單片衣料,收腰,無袖或短袖等。

Ⅸ B站經常看到了青鳶式旗袍,金絲雀旗袍,鳳凰旗袍有什麼區別啊,看了好多都沒有區別

V家旗袍都屬於高叉短旗袍,分類是看旗袍的樣式造型,具體來說主要是看裙擺(類似鳥類的尾翼),金絲雀的知名度最高,裙擺有多層疊加並且是不對稱搭落左側,同時金絲雀會搭配小搭肩,鳳凰旗袍屬於中國風旗袍,無袖水滴領,裙擺位於襠下正前方,並且有類似燕尾的小型裙擺疊加,青鸞旗袍類似鳳凰旗袍,唯一有點不一樣的是沒有燕尾的小裙擺,並且青鸞旗袍既有無袖也有搭配小搭肩。以上集中旗袍都屬於高叉段旗袍,並且還是開胸式小衣領- -純手打,個人觀點。

Ⅹ 旗袍的來歷和特色是什麼

來歷:
旗袍是在二十世紀上半葉由民國服飾設計師參考滿族女性傳統旗服和西洋文化基礎上設計的一種時裝,是一種東西方文化糅合具象。在現時部分西方人的眼中,旗袍具有中國女性服飾文化的象徵意義。在濃厚的封建禮教氛圍中,想要婦女如現在一般外露曲線是不可能的。清代旗裝的裁製一直採用直線,胸、肩、腰、臀完全平直,使女性身體的曲線毫不外露。盡管旗袍改於滿族婦女的旗裝,但旗袍並不是旗裝。旗袍是帶有中國特色、體現西式審美、並採用西式剪裁的時裝。旗裝是滿族的民族服飾。旗裝大多採用平直的線條,衣身寬松,兩邊開叉,胸腰圍度與衣裙的尺寸比例較為接近;在袖口領口有大量盤滾裝飾。黃色是皇家獨尊之色,民眾是忌用。旗裝色彩鮮艷復雜,用料等花色品種就多樣,喜用對比度高的色彩搭配。在領口、袖頭和掖襟上加上了幾道鮮艷花邊或彩色牙子盤滾設計。由於旗裝是一種平面服飾,盤滾成為旗裝除面料外的唯一設計空間,因而以多盤滾為美。清末曾時興過「十八鑲」(即鑲十八道花邊)。清代旗裝紋樣多以寫生手法為主,龍獅腆麟百獸、鳳凰仙鶴百鳥、梅蘭竹菊百花,以及八寶、八仙、福祿壽喜等都是常用題材。
特點:古典旗袍大多採用平直的線條,衣身寬松,兩邊開叉,胸腰圍度與衣裙的尺寸比例較為接近。旗袍的京派與海派,代表著藝術、文化上的兩種風格。海派風格以吸收西藝為特點,標新且靈活多樣,商業氣息濃厚;京派風格則帶有官派作風,顯得矜持凝練。藝術,是通過塑造形象具體地反映社會生活、表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設計師與旗袍經過20世紀上半葉的演變,旗袍的各種基本特徵和組成元素慢慢穩定下來。旗袍成為一種經典女裝。經典相對穩定,而時裝千變萬化。但時裝設計師常從經典的寶庫中尋找靈感,旗袍也是設計師靈感的來源之一。旗袍是近代興起的中國婦女的傳統時裝,而並非正式的傳統民族服裝。它既有滄桑變幻的往昔,更擁有煥然一新的現在。旗袍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加之可欣賞度比較高,因而富有一定收藏價值。民國旗袍這些與西方服飾審美一致的特徵,並非偶然產生。在當時,上海這個中西文化雜處的大都市是最具條件的誕生地。現在我們或許已經難以尋找民國旗袍在上海誕生的確鑿證據,但我們還是可以斷言,海派袍是民國旗袍的典型。如果我們再膽大一點,我們還可以進一步假設,現代旗袍,或狹義的旗袍,就是海派旗袍。因為,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旗袍兩字所引發的聯想或意象,就是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海派旗袍。近代旗袍進入了立體造型時代,衣片上出現了省道,腰部更為合體並配上了西式的裝袖、旗袍的衣長、袖長大大縮短、腰身也越為合體。現代旗袍的外觀特徵一般要求全部或部分具有以下特徵:右衽大襟的開襟或半開襟形式,立領盤紐,擺側開衩,單片衣料,收腰,無袖或短袖等。開衩只是旗袍的很多特徵之一,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必要的。

與條金絲旗袍信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盤崖柏手串為什麼戴手套 瀏覽:133
新倩女幽魂奶媽帽子拓本 瀏覽:734
唐裝旗袍款式 瀏覽:334
金薇塑身衣效果如何 瀏覽:96
夏季如何防止褲子靜電 瀏覽:704
叮當星童裝 瀏覽:183
腿不直怎麼穿褲子好看圖片大全 瀏覽:373
如何量男裝衣服尺寸 瀏覽:919
燙鑽圖案t恤多少錢 瀏覽:812
黑色褲子搭配白鞋會怎麼樣 瀏覽:876
綠色紫羊絨大衣搭配什麼顏色圍巾 瀏覽:434
衣太長了剪了怎麼鎖邊視頻 瀏覽:651
中國旗袍婚服 瀏覽:958
海螺男裝男士長袖襯衫kj 瀏覽:827
羅蒙褲子質量如何 瀏覽:192
黑色短靴如何搭配裙子圖片 瀏覽:498
黑色闊腿褲子配灰色針織半袖 瀏覽:487
暗粉外套搭配什麼顏色 瀏覽:716
旗袍裙子長袖 瀏覽:454
怎麼樣折褲子視頻 瀏覽: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