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誰是我國的第一個好萊鎢女影星
Joan chen
陳沖,1961年出生於上海,旅美華裔著名電影演員,從小生長在一個醫務工作者家庭,受父母影響,養成愛讀書的習慣。上海外國語學院英語本科畢業。
1976年因在《青春》(1977)一片中嶄露頭角,開始涉足電影。
1979年參加了《小花》和《海外赤子》兩片的拍攝。《小花》一片中她扮演趙小花,由於此角色是一個與現時完全不同
的人物,要演好這個人物,陳沖翻閱資料,閱讀書籍,尋找打開角色心靈的鑰匙,通過她認真,努力的摸索之後,將這個有著特殊命運的趙小花,飾演地極具有感情色彩,成為中國影壇新崛起的一員新星,以後又在影片《蘇醒》、《海外赤子》和電視劇《相逢在北京》中扮演了蘇小梅、黃思華、導游員小陳。
由於她有著極好的英語水平,1981年赴美留學。開始了她艱辛的異國之旅。陳沖在赴美期間,繼續從事電影方面的學習,且隻身勇闖好萊塢,先是在《大班》一片中的不俗表演,後來在《末代皇帝》一片中,成功地塑造了女主人公悲酸的人生。進入90年代,她已在美國影壇嶄露頭角,曾拍攝過《紅玫瑰與白玫瑰》以及與好萊塢影星聯合主演了一些影片。
陳沖是一位有著探索精神的女演員,作為一名旅美華裔演員,能在美國影壇佔有一席之地,無論如何也算是一個成功。1997年她主演了由青年導演胡雪揚執導的電視連續劇《綠卡族》。 獲獎情況及代表作: 《青春》(1977) 《小花》 《海外赤子》 《蘇醒》 《大班》 《末代皇帝》 《紅玫瑰與白玫瑰》。
她因《小花》獲1980年三屆百花獎最佳女演員獎,同年在南斯拉夫電影節上獲最佳女演員獎。 出生地點:上海 處 女 作: 1977年在影片《青春》中飾演啞女。 1981年因主演故事片《小花 》,獲第三屆電影百花獎最佳女演員 獎。 1981年赴美國留學,先後在《大班》、《末代皇帝》等美國影片中 擔任重要角色。 1994年因主演《紅玫瑰與白玫瑰》(Red Rose White Rose) 獲金馬獎最佳女主角。
陳沖自述
我是一個做事憑直覺的人,從來沒有事先計劃要走在潮流的前面之類。走到今天這一步,憑的是直覺,也許還有點運氣和命運吧。大家看到的都是我得到的機會,其實,我也有為了這些得到而失去的東西,也錯失過許多機會。 如果說,有什麼指引我選擇我至今為止的發展道路的話,我想是我靈魂深處的一種不安。這種不安的感覺,總是驅使我離開一個很安樂的位置,向前跑。一旦安樂了,我就必須要走了。
陳沖眼裡的電影
我覺得男女性別對於電影的影響也許也會有。但也要因人而異。每個人的經歷不同,對生活的感悟不同,分泌的荷而蒙也不同。 我不知道我會不會是個女性氣質的導演。我定不下來。我只能從自己出發,我當然是一個女性,但說實話,我並不很懂什麼是女性電影。我很期待中國人能看我的電影,但不知道最後審查結果如何。主要是因為,這是我導的第一部電影,我已經有金錢上的約束、經驗上的約束,再不想有其他約束,所以乾脆先拍出來再說。你看我現在談笑風生,其實我焦頭爛額。我對電影的興趣蠻廣的。象《教父》、《棉花俱樂部》這一類電影,我蠻喜歡的。我也喜歡看法國的那些微妙的電影比如《紅白藍》這樣的。甚至有一兩部動作片也愛看的。因為我實在太愛電影了,看每一部電影,不論好壞,都是微張著嘴、欺身上前,完全投入地在看。
陳沖的好萊塢之緣
我是偶然進入好萊塢的。剛到美國的時候,我也在餐館打工。漸漸有人傳出說我是明星。於是有同學就開玩笑般地問我:你真的拍過電影?那你為什麼還來打工?我說,沒辦法。他們說你去試試看,好萊塢一天可以賺到你一個月的錢,你去試試。我就去試了。正好王穎有個電影。不知道誰告訴我的,說暑假的時候你來吧。我說好,從此開始有了代理人。 我第一次獨自去好萊塢應試,看見幾百個女孩子在排隊,都是沖著這角色來的,都非常漂亮,嚇得我趕緊回家。在好萊塢演的第一個小角色是一個無台詞的中國小姐,穿旗袍、高跟鞋、在台上走過。第二個角色也只有一句台詞,那個角色說的唯一一句話是:海默先生,你要一些茶嗎?兩個角色都太微不足道,但就是憑著這兩個角色,我入了工會。我念書的時候一直沒有悟到電影對於我的意義價值。那時的我,要求很低。心裡對能夠到美國讀書已經很知足,覺得到好萊塢演電影是不可能的事,所以連想也沒想過。說起來,在去好萊塢的時候,我已經在國內得過百花獎和政府獎性質等先進電影工作得獎。但最初在好萊塢自我介紹時,這經歷不值一提,因為沒有人會相信。」 陳沖永遠的事業 我同許多很差的導演合作過,感覺非常痛苦。在好萊塢,拍過那麼三四部非常沒有水準的電影。現在的我覺得我沒必要這樣做,因為已經不缺錢了。而我自己是有想法的,又有願望要去表達這種想法。同時,我覺得積累了20年的經驗,我必須學會去表達。演員只是一種片面的表達,導演的天地要寬得多。 還有一個原因,演員這個職業,到了我這樣年齡層次的女人,能有的角色會越來越少。市面上喜歡看的是小女孩,我看到很多中年女人還在演青春,我覺得悲哀。一個人的生活經歷是那麼地寶貴,你活過來了,你為什麼還要去裝,去抹殺掉你的經歷裝得無知,花很大的工夫去奪取人家應該最容易做的事。當然,這是顯示了一個人的功力,也是明星到了一定程度有人愛看。但我覺得我做不到。因為我不想抹殺我的經歷,我想表達我的經歷。何必呢?生活過來也不容易。如果說,幾年前,我還在想我可以做這個,我可以做那個,到了現在卻終於知道電影是一輩子的事情了,這樣的情況下,我想發展導演。
陳沖的家庭文化背景
家庭是一切的搖籃,對我來說,家庭的熏陶很重要。我的家庭非常自由,沒有任何逼迫,不會逼你做這做那。三歲的時候玩泥巴,就出去玩泥巴,不要作功課就不要作功課。父母只是用他們自己的言行自然而然地來影響你,讓你發揮到你自己有一個自己地天地。考大學也好、出國留學也好,在這樣的家庭里,都是順理成章的願望。 我外公是留英回國的中國西醫葯理學的鼻祖,我姥姥也是從中央大學畢業後去英國的。可能,由於他們,我得以比較早和自然地接受一些外國文化。但是,我自己打算去美國留學,卻是由於我媽媽文革後被派去美國作研究。從閱讀她給我寄來的零星的美國雜志上,漸漸的,對美國文化有一種好奇,希望去那裡,但到美國應該干什麼,我都不知道。 陳沖未來的理想 關於理想,我現在已經有點玩世不恭了,但曾經,我非常地不玩世不恭,而且有過理想,我懷念這樣一些東西。 76年的時候,我15歲,我的電影中的那個女孩子16、17歲,差不多是我自己的成長年代。可以說我的片子是有著懷舊基調的,但這種懷舊比較抽象。 我覺得當年的青春畢竟燃燒過,而今天的青春已經不再燃燒了,所以,不管它的政治內容是什麼,——也許根本沒有政治內容——我想訴說的是對青春、一種燃燒的青春的懷念。 我對拍劉胡蘭這個題材非常感興趣。劉胡蘭是我們這代人當中最大的一個「貓王」。在我的腦子里,這個戲完全是國際性的題材,信仰的美麗、人性的美麗。從一個女孩子到15歲獻身,這個過程太感了。整個故事,應該非常理想、浪漫化。一個15歲的人說:「是的,我是共產黨的候補黨員。」說這句話的時候,非常感人,很強烈。那是一種信仰,人類的精神支柱。
陳沖心中的愛情
我理想的生活狀態,應該是這樣一幅畫,夫婦兩個是連在一起的大樹,大樹底下,象蘑菇一樣圍著一圈我們的孩子。而朋友就是不遠處的樹林,有風微微吹過,葉子嘩嘩地倒過來,我們就做些交流。當然,這只是心中的圖畫,沒有可能辦到。所以,理想的生活,就是找對自己的位置,做自己想做的事,能夠有正確的取捨。沒有東西是你可以白白得到的,而幸福就是你選擇了你真正應該選擇、渴望得到的東西。 愛情對我來說,是一件困難的事情。我不認為《廊橋遺夢》那四天是愛情,反倒是法蘭西斯同她丈夫之間的感情才是愛情。她丈夫臨終前對她說:「很抱歉,有些東西我明白,但我沒辦法給你。愛情就是這樣長時期的積累、共同承擔過來的,其中不僅僅是平靜,也有熱烈、激烈的感受,是同甘共苦,那麼長的時間,兩個人一起走過來了。 這樣吧,我說一個故事,我覺得那故事說出了我對愛情的理解。是一個叫《小王子》的故事。說的是宇宙中有一個小王子,在他們那裡只有一朵玫瑰,所以,他視若珍寶,日日夜夜精心呵護。有一天,他偶然來到一個玫瑰園,突然發現,原來世界上有這么多比他擁有的好得多的玫瑰。他一下感到很沮喪。但慢慢就想通了,這么多好看的玫瑰,沒有一條是得到過他給他的那朵玫瑰那樣的獨一無二的精心呵護。他的玫瑰,是因為得到了他長年累月的關愛和照顧,才對他顯得那麼重要的。
<建橋國際英語教程>2的第7頁有關於她個人進入好萊屋的介紹
《末代皇帝》一片是她推薦給製片方。並自己主演。最後獲得成功的影片
《末代皇帝》榮獲第60屆奧斯卡最佳影片
『貳』 嚴幼韻112歲仍身穿旗袍,腳踩高跟鞋,她的生活態度是怎樣的呢
小塞涅卡曾經說過:「內容充實的生命就是長久的生命。我們要以行為而不是以時間來衡量生命」。
在這個世界上,所有的女人都希望自己能夠度過一個足夠完美的人生。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能夠達成這一目的的女人少之又少。
嚴幼韻逝世的時候,已經有112歲高齡了。但據她身邊的親朋好友們介紹,即便她當時的年紀已經如此之大了,可她依然喜歡穿著高跟鞋和時髦的旗袍外出逛街,戴著精緻的耳環、塗著鮮艷亮麗的指甲,儼然跟個小姑娘一樣。
若是不熟悉她的人在外面遇到她,可能都無法想像的到她當時已經算是超高齡老人了。
由此可見,女人的完美人生還是要靠自己追求,在物質生活都有保障的今天,精神上的滿足才是最重要的。你覺得呢?
『叄』 有人能梳理速度與激情里多姆和萊蒂的感情線嗎
兩人從第一部出場的設定就是情侶關系。
第一部:影片時間軸13:10,萊蒂對若干撥撩Dom的女人宣示主權……之後還有激情戲。
第二部,主線是布萊恩在邁阿密,並沒有講到Dom等人。
第四部(跳過第三部),Dom和萊蒂因為第一部惹的事而逃亡了多米尼加。萊蒂為了讓Dom能回到美國,自願充當警方卧底,後「遇害」,從而引出Dom為萊蒂報仇的故事主線。復仇成功後Dom被抓並判刑。
第五部,布萊恩等人劫囚車救出Dom,躲到巴西,又召集夥伴們幹了一票大的。期間Dom認識了追捕他的喪夫女警伊蓮娜,兩人就在一起了。第五部片尾彩蛋,在某犯罪集團的照片中,拍到了已經死去的萊蒂。
第六部,Dom接到消息,死去的萊蒂居然重現江湖還加入了肖某的犯罪集團。在新歡伊蓮娜的支持下,Dom決定尋找萊蒂。在帶人打敗肖某後,Dom奪回了萊蒂。原來萊蒂在第四部並未遇害,而是被炸飛並失憶,後被肖某納入團隊。萊蒂回歸後,開始慢慢重拾她和Dom的美好回憶,而伊蓮娜也義薄雲天,為愛放手……???第六部主線就是找回萊蒂,片中有大量對話描述兩人的過往。
第三部主線是韓和西恩在東京(嚴格來說這一部發生的時間段是在第六部之後),Dom只在片尾出現,並沒有萊蒂的戲。
第七部,韓在東京遇害,Dom要報仇。萊蒂因為記憶恢復和自我身份認知的問題,一直跟Dom有隔閡,但她還是加入到了復仇隊伍中。Dom復仇成功但瀕死,萊蒂這才放下心中包袱,大膽告白,感天動地喚醒了Dom……???
《速度與激情》網路網盤高清免費資源在線觀看:
鏈接:https://pan..com/s/1X_NiLJQJZ83Ls09kljuWTg
『肆』 東北話我萊歲什麼意思
以里的意思,比如30來歲就是不到三十,或者說20來斤就是不到20斤
『伍』 老年人適合穿什麼樣的旗袍
1、中國風蕾絲連衣A字旗袍裙
50歲的女性平常可以穿旗袍,能顯得你更優雅更有氣質哦!這款中國風蕾絲連衣A字旗袍裙看起來特別典雅高貴,杏色中帶著些許偏黃的色調,看起來有些復古的感覺,給人懷舊的年代感。
2、山水畫兩件式旗袍裙
人到中年體內的新陳代謝會變慢,所以身材也會比較容易發胖。50歲的女人身材一般都不會很苗條,都是偏微胖的。這款山水畫兩件式旗袍裙就非常適合50歲的微胖女人穿,穿起來很遮肉顯瘦,並且很襯托膚色,還能襯托氣質哦!腳上隨意搭配一雙矮跟鞋或平底單鞋都行。
3、斗篷式修身旗袍裙
這種斗篷式的服裝在今年是特別流行的,不僅能顯得更有氣場,並且還能起到修飾肩部線條的作用。這款斗篷式的修身旗袍裙看起來真的很高貴典雅,穿上身感覺秒變氣場女王~50歲的女人穿上這款旗袍裙不僅顯身材並且還很顯年輕呢!腳上搭配高跟鞋,更優雅且落落大方。
4、改良版短款旗袍連衣裙
傳統的旗袍總是以長款為主,不過現如今日常穿的改良版旗袍裙,一般都是中款居多,也有不少短款的款式。這款肉粉色的改良版短款旗袍連衣裙穿起來有種小女人的味道,給人簡單素雅的感覺。
5、改良版高開叉旗袍裙
這款青綠色調的改良版高開叉旗袍裙,看起來有著濃濃的古典中國風,尤其是那獨特的印花圖案,看起來就像是一幅美麗的畫。這款旗袍裙的高開叉設計,顯得更新穎個性,50歲的女人穿這款旗袍裙特別大方優雅。並且這款旗袍裙不挑身材,胖人也可以穿哦。
五十歲的女人,依舊桃花面,頻低柳葉眉。半羞還半喜,欲去又依依。五十歲的女人身穿一襲旗袍,猶如是一朵雍容華貴的牡丹。一顆心不再浮躁喧囂,早已沉澱,豁達灑脫,優雅從容的氣質伴隨一生。
『陸』 旗袍又叫什麼
旗袍(Qipao, Chinese dress〕
也稱中式旗袍。其主要結構特徵是立領、右大襟、緊腰身、下擺開衩等。旗袍是中國女性的傳統袍服,始於清朝的旗人著裝。經過辛亥革命及現代的改良,保留了傳統旗袍的服飾工藝,使其更加符合對人體的表現。這種比例非常適合胡人胸部較平、臀位較低、上身較長的體形特點。旗袍傳達出現代的胡人主義思想和胡人獨特的韻律之美。
旗袍作為袍服大家族中的一員,其發源有人認為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深衣。深衣自春秋戰國至漢代曾為時人所重,後世的袍服或與深衣有著一定的淵源關系。事實上,深衣與袍服頗有差異,前者上下分裁,效果相當於把上衣下裳連成一體;袍服則不分上下,基本失去了上衣下裳的意義,後來袍服逐漸被接納為一種穩定的服飾式樣,與上衣下裳的服制並行不悖。袍服自漢代被用於朝服,起始多為交領、直據,衣身寬博、衣長至附、袖較肥闊,在袖口處收縮緊小,臂肘處形成圓弧狀,稱為「袂」,或稱「牛胡」,古有「張袂成蔭」之說。袍服式樣歷代有變制,漢代深衣制袍,唐代圓領襇袍,明代直身,都是典型的寬身長袍,穿著者多為知識分子及統治階層,久而久之蔚成風尚。袍服因而代表的是一種不事生產的上層人士及文化人的清閑生活。服飾上的寬衫大袍。褒衣博帶,逐漸成為中原地區衣飾文明的一種象徵。
【旗袍的起源】
旗袍是我國一種富有民族風情的婦女服裝,由滿族婦女的長袍演變而來。由於滿族稱為「旗人」,故將其稱之為「旗袍」。在清代,婦女服飾可謂是滿漢並存。清初,滿族婦女以長袍為主,而漢人婦女仍以上衣下裙為時尚;清中期,滿漢各有仿效;到了清代後期,滿族效仿漢族的風氣日盛,甚至出現了「大半旗裝改漢裝,宮袍截作短衣裳」的情況,而漢族仿效滿族服飾的風氣,也於此時在一些達官貴婦中流行起來。
到了20世紀20年代,受西方服飾影響,經改進之後的旗袍逐漸在廣大婦女中流行起來。這種旗袍是漢族婦女在吸收西洋服裝樣式後,通過不斷改進,才進入千家萬戶的。旗袍的樣式很多,開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雙襟;領有高領、低領、無領;袖口有長袖、短袖、無袖;開衩有高開衩、低開衩;還有長旗袍、短旗袍、夾旗袍、單旗袍等。改良後的旗袍在20世紀30年代,幾乎成為中國婦女的標准服裝。
流行於少數民族地區或游牧民族的袍服,一般都較為緊窄合體,以利於騎射或其他激烈活動,這種服式多採用左衽、窄袖,袍身比較適體。歷史上,漢族人民也曾多次採納這種窄身合體的袍服樣式,趙武靈王所推行的胡服騎射就是比較典型的事例。唐代的胡服也風行一時,胡服在唐開元、天寶年間與胡妝、胡騎、胡樂同為時人趨奉,可算異域文化一次大面積的流行範例,屬於長安街頭當年的「舶來品」。在遼、金、元及清朝等少數民族政權統治時期,合身的袍服都曾一度扮演著服飾的主角,雖然又都經歷或表現出變得寬博的過程或趨勢。清代由於歷時最長且較穩定,故袍服可視為典型服飾。
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世祖率兵入關,定都北京,繼而統一全國。隨著政權的初步穩固,開始強制實行服制改革,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雉發易服浪潮,律令之嚴性命攸關,有「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之說。至此傳統的冠戴衣裳幾乎全被禁止穿戴,相傳千年的上衣下裳的服飾形制只被保留在漢族女子家居時的著裝中。慶典場合不分男女都要著袍,各類袍服名目繁多,有朝袍、龍袍、蟒袍及常服袍等之分。從字義解,旗袍泛指旗人(無論男女)所穿的長袍,不過只有八旗婦女日常所穿的長袍才與後世的旗袍有著血緣關系,用作禮服的朝袍、蟒袍等習慣上己不歸為「旗袍」的范疇。清朝統治者強調滿語騎射,力圖保持其固有的生活習俗和穿著方式,一方面要用滿族的服飾來同化漢人,同時又嚴禁滿族及蒙古族婦女仿效漢族裝束,從頂治、嘉慶年間屢次頒布的禁令中,滿族女子違禁仿效漢族婦女裝束的風氣之盛,可見一斑。至清後期,亦有漢族女子效仿滿族裝束的。滿漢婦女服飾風格的悄相交融,使雙方服飾的差別日益減小,遂成為旗袍流行全國的前奏。
清朝後期,旗女所穿的長袍,衣身為寬博,造型線條平直硬朗,衣長至腳踝。「元寶領」用得十分普遍,領高蓋住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綉以各色花紋,領、袖、襟、據都有多重寬闊的滾邊。至咸豐、同治年間,鑲滾達到高峰時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邊鑲滾,以至幾乎難以辨識本來的衣料。旗女袍服的裝飾之繁瑣,幾至登峰造極的境地。此時的清王朝正搖搖欲墜難以為繼,清廷內外交困,國力式微。帝國主義的堅船利炮攻破了清朝封閉的國門。為挽救危亡,清廷洋務派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救國方略,派遣大批留學生到國外學習,軍隊也改練新軍。在中國學生和軍人中最先出現了西式學生的操衣、操帽與西式軍裝、軍帽。洋裝的輸入,提供了評判美的另一種參照系,直接影響社會服飾觀念的變更。日後旗袍演化為融貫中西的新式款型,其受西方影響的改變可說即是由此開端。
1911年辛亥革命風暴驟起,推翻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為西式服裝在中國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礙,同時也把傳統苛刻的禮教與風化觀念丟在了一邊,解除了服制上等級森嚴的種種桎桔。服裝走向平民化、國際化的自由變革,已經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傳統沉重的負擔。由於滿族統治政權的消亡,旗袍此時穿著者甚少。西式中式裝扮熙熙攘攘紛繁並處。舊式的旗女長袍既被摒棄,新式旗袍則在亂世妝扮中開始釀成。
此時的時裝流行中心早已由蘇、揚移至上海。商埠開放的上海華洋並處,五方雜居,成為十里洋場奢靡繁華之地。上海又是婦女尋求解放的重鎮。傳教士、商人、革命黨人競相創辦女學,掀起了一股女權運動浪潮,尋求解放的社會大氣候盪滌著服飾妝扮上的陳規陋習。服裝裝飾一掃清朝矯飾之風,趨向於簡潔,色調力求淡雅,注重體現女性的自然之美。旗袍最初是以馬甲的形式出現,馬甲長及足背,加在短襖上。後將長馬甲改成有袖的式樣,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雛形。據說得風氣之先的上海女學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作俑者。當時的女學生作為知識女性的代表,成為社會的理想形象,她們是文明的象徵、時尚的先導,以至社會名流,青樓女子等時髦人物都紛紛作女學生裝扮。30、40年代是旗袍的全盛期,其基本廓形已臻於成熟。產生於辛亥革命後,北伐戰爭時期始漸流行的新式旗袍,有別於旗女的長袍。30年代後期出現的改良旗袍又在結構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為稱身合體,這在以後的章節中將會詳細介紹。旗袍雖然脫胎於清旗女長袍,但已遇然不同於舊制,成為兼收並蓄中西服飾特色的近代中國女子的標准服裝。
【旗女與漢女的著裝】
作為女性著裝的旗袍,與旗女有著密切的關系。所謂旗女,是指旗人家庭中的女性成員;旗人,則是清代對被編入八旗的人的稱呼。清代八旗的成分以滿族為主體,融合了漢族與蒙古族等其他民族在內。八旗中除清朝皇族愛新覺羅的宗室、覺羅以外,還包括八旗滿洲、八旗蒙古和八旗漢軍。八旗漢軍和八旗蒙古分別由歸附的漢人和蒙古人構成。清初八旗漢軍有26萬之眾,是八旗滿洲、八旗蒙古之和的3倍。因此,旗人不僅是滿族人,還可以是蒙古族或漢族人。這樣,把旗袍定義為滿族人所穿的服裝也就有失准確了。旗袍,本是袍服大家族中的一員。與中原地區的流行寬衫大袍、褒衣博帶的袍服不同,以滿族為代表的游牧民族的旗袍,一般都較為緊窄合體,以利於騎射或其他激烈活動。滿族是生活在北方的少數民族,擅長漁獵並四處游牧,他們所穿著的袍四面開權,有扣絆束腰帶,脫卸方便又保暖,非常適合他們的生活方式。後來歸附於他們的漢人和蒙古人也採用了這種服式。明末清初八旗制度逐步確立,旗人的袍服有所變化發展,與滿洲早期的樣式也有所不同,這時旗女所穿的袍可說是旗袍真正的前身,到民國才成為現代意義上的旗袍,稱為新旗袍或新式旗袍。旗女的袍裝與漢族婦女的兩截裝束,在清初有著明顯差異。清世祖率兵入關,定都北京,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易服浪潮,而旗女袍服的裝飾之繁瑣,幾至登峰造極的境地。
旗袍源流棗旗袍作為袍服大家族中的一員,其發源有人認為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深衣。
旗人之袍與旗袍棗旗袍不是一個固定的形式,而有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把旗袍視為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雖看似無大錯,卻難免有望文生義之嫌。
【旗袍的歷史】
民國之初——悄然過渡過的旗袍。
20世紀初,中國政治風雲跌宕。辛亥革命廢除帝制,創立民國,剪辮發,易服色,摧枯拉朽,把屬於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級制度送進了歷史博物館,這一切為新式旗袍的延生創造了條件。辛亥革命以"驅除韃虜"的口號推翻了滿話政權,同時也使旗人袍服走向了暫時的沉寂。三百年來終得一吐的對滿族統治政權的不滿,使"達拉翅"、"花盆底"等旗女的特徵裝束在一夜之間銷聲匿跡……
1924年,末代皇帝溥儀被逐出紫禁城,清朝冠服就此成為絕唱。1920年前後,新文化運動的春潮喚醒了人們對美的渴望,年輕一代顯出空前的天真、輕松和愉悅。
這一時期,上海成為以女性妝飾的新展示台,追求服飾的新穎時髦成為當時的社會風尚,時髦女子對政治與服飾流行有著雙重的敏感。
受日本式服裝影響,20世紀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文明新裝"開始流行,女學生與女教師愛著的黑色裙成為時尚。
20年代——倒大袖與新樣式。
20世紀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時興過一陣「文明新裝」。
30年代——黃金時代(i)
本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是近代中國女裝最光輝燦爛的時期,而30年代又可謂這一時期燦爛的頂峰。也就是在此時,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裝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為中國女裝的典型代表。
40年代——黃金時代(ii)
旗袍走向經典的過程,可說在30年代已基本完成,40年代是其黃金時代在時間上的延續。
20年代以後到40年代,是近代中國女裝最光輝燦爛的時期,而30年代又可謂這一時期燦爛的頂峰。也就是在此時,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裝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為中國女裝的典型代表。
進入30年代後,旗袍造型完美成熟,堪稱經典之作,使得以後的旗袍始終難以跳出該種廓形,只能在長短、胖瘦及裝飾上略作變化而已……
全世界家喻戶曉的旗袍,被稱作Chinese dress的旗袍,實際上正是指30年代的旗袍。旗袍文化完成於30年代,30年代是屬於旗袍的黃金時代。
可以說到這時中國才有了真正的時裝,現代意義上的時裝。外國衣料的源源輸入,各大報刊雜志開辟的服裝專欄,還有紅極一時的月份牌時裝美女畫,都無疑推動著時裝的產生與流行。由於旗袍的修長適體正好迎合了南方女性清瘦玲瓏的身材特點,所以在上海灘倍受青睞……
而加入西式服裝特點的海派旗袍,也就自然很快從上海風靡於全國各地。這樣,作為海派文化的重要代表,海派旗袍便成為30年代旗袍的主流,我們所講的30年代的旗袍也就是海派旗袍了。
30年代後期出現的改良旗袍又在結構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為稱身合體。旗袍雖然脫胎於清旗女長袍,但已迥然不同於舊制,成為兼收並蓄中西服飾特色的近代中國女子的標准服裝……
建國之初,婦女穿衣服都學解放區的樣子,鄙夷穿紅戴綠扔"資產階級小姐"。
人們對衣著美的追求似乎已完全轉化成了對革命工作的狂熱。旗袍所代表的悠閑、舒適的淑女形象在這種氛圍里失去了其生存空間……
50年代——也有過燦爛的一瞬
在人民當家作主的時代,如果說服裝也有流行的話,那流行的主導已轉向平民。
到1956年,據說前蘇聯的某領袖人物到中國訪問時提出,中國人的服裝要體現社會主義欣欣向榮的新面貌,於是,政府號召「人人穿花衣裳。
這時出現的旗袍比以往增添了健康自然的氣質。不妖、不媚、不纖巧、不病態,符合當時"美觀大方"的標准,而且更為實用……
60、70年代——被冷落的20年
從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是傳統文化的浩劫,也是旗袍的災難。
80、90年代——輝煌難再
整個80年代,一直有人預測旗袍將會流行。尤其是80、90年代,女性的理想形象又有所改變,高挑細長、平肩窄臀的身材為人們所嚮往。
做為最能體現這種完美身材的旗袍有了生存和發展的空間。照說當年大受青睞的旗袍會再次回到人們當中。但出人意料的是,旗袍並未再度流行,而是只有少數人在穿……
旗袍的鼎盛年代已經遠去,被冷落了30年之久的它,在80年代以來開放後的國土上顯得有些落伍了。
不過,在80、90年代卻出現了一種具有職業象徵意義的"制服旗袍"。為了宣傳和促銷等目的,禮儀小姐、迎賓小姐以及娛樂場合和賓館餐廳的女性服務員都穿起了旗袍。
這種旗袍千篇一律,多用化纖模擬絲面料,色彩鮮艷,開衩很高,做工粗糙。這實在有損旗袍在人們心目中的美好形象。人們為了區別自己的身份,更不敢貿然穿旗袍了……
90年代以來,女性理想形象又有所改變。高挑細長,平肩窄臀的身材為人們所嚮往。而作為最能襯托中國女性身材和氣質的中國時裝代表--旗袍,再一次吸引了人們注意的目光。國外,還有不少設計大師以旗袍為靈感,推出了有國際風味的旗袍,甚至是中國旗袍與歐洲夜禮服的結合產物
【旗袍的審美】
近十幾年來,時裝中重新出現的旗袍,在國際時裝舞頻頻亮相,風姿綽約有勝當年,並被做為一種有民族代表意義的正式禮服出現在各種國際社禮儀場合。
旗袍的京派與海派
京派與海派代表著藝術、文化上的兩種風格。海派風格以吸收西藝為特點,標新且靈活多樣,商業氣息濃厚;京派風格則帶有官派作風,顯得矜持凝練。
藝術家與旗袍
藝術,是通過塑造形象具體地反映社會生活、表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
【設計師與旗袍】
經過20世紀上半葉的演變,旗袍的各種基本特徵和組成元素慢慢穩定下來。旗袍成為一種經典女裝。經典相對穩定,而時裝千變萬化。但時裝設計師常從經典的寶庫中尋找靈感,旗袍也是設計師靈感的來源之一。
總之,旗袍是中國婦女的傳統服裝,而並非已經湮滅失傳的歷史服裝。它既有滄桑變幻的往昔,更擁有煥然一新的現在。旗袍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加之可欣賞度高,因而極富有收藏價值。現代穿旗袍的女性雖然不多,但現代旗袍中不少地方仍保持了傳統韻味,同時又能體現時尚之美,所以也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
【旗袍的選擇】
旗袍已有300多年的發展歷史,是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體現著中華民放牧傳統藝術、為國際上獨樹一幟的中國婦女代表服裝。
旗袍品種如此繁多,選購時應注意以下兩點。要根據自己穿用需要而定。如結婚禮服(旗袍)不僅面料質地上乘而且色彩鮮艷奪目,充滿喜慶色彩;迎賓赴宴禮服(旗袍)面料應高級華貴,色彩柔和大方,外觀穩重而高雅;便服旗袍可隨心所欲,突出個性及體型美,穿著舒適大方。
市場上成衣旗袍的規格是按大眾化的身材體型量制的。由於每個人身材都有自己特殊性,而旗袍又是趨於緊身、抱合性強的服裝,尺寸規格則是選購旗袍的重要指標。所以,購買旗袍必須准確地測量出自己的「三圍」,即胸圍、腰圍、臀圍,並與旗袍:「三圍」相適或略有餘。然後,在更衣室試穿觀其「三圍」是否貼體舒適,其次還要觀領子、衣身、袖子的長短與肥瘦等。旗袍尺寸大小的選購不同於連衣裙等服裝,要求十分嚴格,否則將會失去其風格和獨到之處。
旗袍面料的選擇:旗袍選料是很廣泛的。日常一般穿用的旗袍,夏季可選擇純棉印花細布、印花府綢、色織府綢、什色府綢、各種麻紗、印花橫貢緞、提花布等薄型織品;自製的短旗袍,輕盈、涼爽、美觀、實用。春秋季可選擇化纖或混紡織品,如各種閃光綢、滌絲綢、以及各種薄型花呢等織物。這些織品雖然吸濕性、透氣性差,但其外觀比棉織品挺括平滑、絢麗悅目,在不冷不熱的季節中穿用很適宜。
禮賓或演出穿用旗袍是十分考究的。夏季穿用,旗袍面料應選擇真絲雙縐、絹紡、電力紡、杭羅等真絲織品。該織品質地柔軟、輕盈不粘身、舒適透涼。春秋季穿用,旗袍面料應選各種緞和絲絨類:如織錦緞、古香緞、金玉緞、縐緞、喬其立絨、金絲絨等等,這些高級面料製做的的旗袍能充分表現東方女性體型美、點線突出,豐韻而柔媚,華貴而高雅,如果在胸、領、襟稍加點綴裝飾,更為光彩奪目。
【旗袍的保存和穿著】
一旗袍的整理
現在大部分女性所穿著的旗袍大都為織錦緞的面料,而這類錦緞都是不宜水洗的,所以穿著時應非常小心,尤其要注意不要沾染上油漬、可樂和口紅,因為這類物質最難清洗,就算送去乾洗店也未必能完全清除,所以我們建議:
1、旗袍不要連續穿著好幾天。
2、要留意尖銳的物件,以避免旗袍鉤洞與抽絲。
3、不要為了貪方便將袖子高高捲起。
二旗袍的洗燙
如果新穿的旗袍不小心弄臟了,可以用塊微濕的布鋪在臟處用熨斗熨燙一下,這樣一些灰塵就會附著到布上,既清潔了旗袍,又起到整燙的作用。
三旗袍的收藏
旗袍如果不穿了要用衣架(寬寬的那種)把旗袍掛起來,注意肩部要撐妥當。在掛進衣櫥前,還要記得放上防蛀用品。
另外,絲綢衣服要勤換勤洗,脫下後切勿擱置。穿著絲綢衣服時不要貼身,避免過多的汗液浸蝕衣服,使衣服變色、變質、破損。穿著絲綢服裝也不要在席子、藤椅、木板等粗糙物上睡覺,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破損和並絲。另外,收藏絲綢服裝時,應放在樟木箱內,以防蟲蛀。
張曼玉在演的《花樣年華》中一連穿了20多套旗袍,成為旗袍公認的代言人,也使旗袍更加流行,更加進入普通人的生活。
【旗袍趣談】
中國年輕女性的身材較之西方年輕女性,一般更顯纖細、秀麗的曲線美,而線條簡潔流暢、風格單純又雍容華貴的旗袍,其最大優點正在於它能恰如其分地呈現出這種中國女性胴體的曲線美。它在符合中國年輕女性的審美需求同時,也因製作上省工省料,著裝又很方便的優點,從而顯出蓬勃的生命力。
那麼,這種富有生命力的旗袍是怎樣發展而來來的呢?
旗袍之名,源於努爾哈赤建立八旗制度,滿族被稱為「旗人」,他們的著裝就被稱為「旗袍」。最早的旗袍其基本款式是圓口領,窄袖,向右側捻襟。下擺四面開衩,帶扣絆,束腰帶。」一年四季就這一個樣式,僅有布科不同之分。這種男女均穿的袍褂服裝,因在窄小的油口處,還接有一截止長下短的半月形袖頭,形狀似馬蹄,所以又稱「馬蹄袖」,也叫「箭袖」。平時
綰起來,冬季行貓作戰時放下,使之罩住手背,既可保暖又不影響拉弓射箭。四面開衩是為了便於上下馬。束腰,一則可增加暖意卧;二則出獵時,可將干糧等裝入前襟;三則隨身帶的小刀、匙子、箸努,以及放火鐮、火石、火絨的小口袋和皮製煙荷包,都可掛在腰帶上。
滿族干1644年人主中原後,游豬變為農耕,加以與漢族文化如大領大油等的交流,原有作為民族文化表象特徵的旗袍,也自然發生變化。如:不宜於農耕的窄袖油馬蹄袖,就變成了喇叭袖;不常騎馬、四開衩就改變為兩開衩,甚至不開衩;旗袍就成了直筒式的寬袖大袖長袍樣式。用料也有變化。以前定都東北盛京後,已由以皮抱為主改為多用棉布,這時,不但仍多用棉布,綢緞料也多起來。男人旗袍雖仍以藍、黑二色為主,但讀書人卻有相當一部分人穿白、紅、紫色的。至於黃色,因是皇家獨尊之色,若用就會被砍頭,且可株連九族,所以,民眾是忌用的。
婦女的旗袍變化就更大,如圓口領上加了一寸多高的立領制工也精巧得多,不僅在領口、袖頭和掖襟上加上了幾道鮮艷花邊或彩色牙子,且認為越多越美。清末北京地區還曾時興過「十八鑲」(即鑲十八道花邊),用料等花色品種就更是多樣,雖仍為寬袍大袖,但較男式旗袍(後發展為長袍馬褂)就顯得遠為俏麗。
辛亥革命後的改良旗袍,特別五四前後直到 30年代,女學生們常穿的藍布旗袍,款式又有較大變化:寬松直筒式改為緊腰身;長度改短;兩側開衩的長短不一。30年代以後,旗袍的領子、袖子等處又多有變化,時而高領、時而低領、時而省去領子,袖子又由寬袖變窄袖,長度則有時可及手腕處,有時又短到上臂全裸露。而緊身貼腰顯示曲線美的優點則一直保留。再加下擺回收,長及踝骨,就顯得十分爽身合體。至於男性的直筒長袍,到40年代,已逐漸被新式服裝潮流取代。
80年代以來,這種能顯示胡人女性曲線美和風格美,既融滿胡文化於一體,又注意吸收外來養料的旗袍,人們對它的熱度又進一步上升。那開衩甚高,最高可至大腿根部的新式旗袍,隨著女性步履的輕移、袍衩的時開時合,大腿的隱而不露,更顯出一種既含蓄又開放的飄逸悠然的動態美。隨著現代化離不開傳統文化觀念的進一步深入人心,在我國百花爭艷的服苑中,旗袍這朵絢麗的香花,必將更吐馨香。
『柒』 20歲女性適合旗袍嗎旗袍搭配需要注意哪些
適合的。旗袍可以選擇一下幾種:
1、中國風改良版短款少女旗袍
這件改良版的旗袍給人一種既少女又復古的感覺,立體的裁剪將身材的曲線展現的凹凸有致,這樣的設計不挑身材,矮一點的妹子穿還會顯高哦。保留了古典立領盤扣設計和傳統元素的開叉設計優雅嫵媚,整條旗袍是蕾絲的布料,柔軟輕盈很適合喜歡旗袍的仙女啊!日常穿出門也不會太扎眼。
2、少女甜美夏改良版復古蕾絲連衣裙
偏膚色的蕾絲的面料裡面配同色真絲打底不會太暴露又不會有距離感,蕾絲表面的白色花朵刺綉非常優雅。盤口,滾邊的設計都保留了旗袍的感覺,整體的裁剪都非常修身沒有那種緊貼身體的隆重感。很適合學生二十歲的女孩穿上也不會老氣,長發短發都盡顯溫柔。
3、復古文藝日常印花亞麻旗袍
小編真的是被這件旗袍美到了好想買來穿啊。整條旗袍稍微寬松的裁剪整體的感覺不會太隆重夏日的風吹過身材若隱若現也不失為一種迷人的方式,結合了小碎花的元素低調日常,同時又保留了旗袍的所有特點立領無袖全盤扣穿上它彷彿是從民國走出來的大家閨秀落落大方,棉麻的布料夏天穿非常舒適。日常畫個淡妝配個珍珠耳飾復古又減齡,出門約會也是小女人。
4、新款女長款復古國風名媛改良薄紗旗袍
這一套就非常適合喜歡拍寫真的仙女,自帶優雅氣質。旗袍外面一層薄紗帶有緗色散枝落花紋與周身的滾邊設計精緻又浪漫,更亮眼的是象牙黃中壓下一道絳紅邊低調不落俗,是那種在眾多人中一眼就能看到眼前一亮的感覺。雪紡的布料飄逸輕薄不會太沉悶。出門旅行遊玩拍照或者拍一些寫真一定要穿這一套,舉手投足見都是風情。
5、新式旗袍女妝茶服改良國風少女連衣裙
非常的有文藝感的改良旗袍,裡面是白色的內搭,外面一層刺綉薄紗旗袍,胸前稍微設計有一點點的性感,但總體又顯得十分的典雅文藝。綠色的葉子刺綉非常素雅,整體有些A字型設計顯得人又瘦又高,棉麻的布料帶著小褶皺清新文藝,很適合春天秋天的時候穿冷一點還可以套個外套,搭配小白鞋就可以日常出街或者出去玩都可以穿。
6、復古純色森系改良亞麻旗袍
這一款旗袍是真的非常日常了,走在街上不會很扎眼,但走過別人身邊回頭率一定會很高。純色的旗袍也符合文藝森系少女想要的長裙子的風格,簡簡單單,但是旗袍的樣式又是出乎意料的驚喜。這款旗袍款式寬松,對身材的要求相對貼身設計的旗袍來說比較低,微胖的少女們也不用擔心哦!
穿旗袍的女子搖曳生姿款款走來,她穿著旗袍走過石板路看著斑駁的牆掙著油紙傘行走在古鎮之中,萬眾風情藏於一袍之下。中國風與流行元素相結合二十歲的女孩子也可以端莊優雅也可以文藝復古,也可以穿著旗袍表達自己的個性。
『捌』 萊巴金娜被稱史上最淡定大滿貫冠軍!她曾創下了哪些記錄
萊巴金娜,身高1米84,1999年6月17日出生於俄羅斯莫斯科。6歲的時候,由於身高過高,萊巴金娜不得不從體操和花樣滑冰改換為網球。
萊巴金娜奪溫網冠軍創造歷史,從成都起飛的第三位大滿貫冠軍。萊巴金娜2017年作為青少年選手參加了在成都舉行的國際網聯青年大師賽。她2017年在成都參賽時被分進了“靚”組,小組賽中1勝2負,未能出線。
目前,從成都國際網聯青年大師賽已經走出了三位大滿貫冠軍。奧斯塔彭科在2017年奪得了法網公開賽冠軍,肯寧奪得了2020年澳網公開賽冠軍,再加上新科溫網冠軍萊巴金娜,短短五年賽事見證了三位大滿貫冠軍的起飛。
萊巴金娜也成為了自2006年毛瑞斯莫後首位在溫網女單決賽逆轉奪冠的球員,當時法國名將在一場單反對決當中2-1逆轉擊敗了海寧,終結了對手實現職業生涯金滿貫的夢想。世界排名第23位的萊巴金娜成為了公開賽年代奪得溫網女單冠軍時排名第二低的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