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職業正裝 > 貝滿女中校服

貝滿女中校服

發布時間:2022-07-25 15:51:12

A. 貝滿女中的辦學歷史

貝滿女中的校舍原是明代嘉靖年間宰相嚴嵩之子嚴世蕃的府邸,清初,它被賜給順治皇帝的佟妃——康熙皇帝的母親佟佳氏的家人使用,因而稱為「佟府」。學校的大門是一座檐牙高啄、紅柱綠椽、彩繪繽紛、青瓦灰牆的典型的明代建築。大門道中間有一塊 長6米、寬2米的漢白玉石,雪白的石料上有天然的黑色花紋,從門口向里望,可看到玉石中間有一個坐像觀音。牆上的磚面,多刻有明代大明年間的印號。這些都顯示著王府貴族的豪華氣派。大門內原是一個小院,有三個門通向後面。中間是府邸的二門,兩側的門通向東、西跨院。二門是個描金彩繪的垂花門,走進去,原是一座座典型的王府院落,如第一座院落正房是原名「訓懷堂」的大殿; 第二座院落有一架長得枝繁葉茂的紫藤,北房則稱「紫蘿軒」;第三座院落內原栽有能結豐碩果實的扁桃樹和葡萄架;最後一座院落原有一叢綠竹依牆搖曳,正房因而稱為「翠竹館」。東跨院原有一行松樹,幾株合歡……西跨院則被發展改建為學校的操場、食堂、宿舍等。這里的一切顯示著幽靜、和諧,又美麗而莊重。以後幾經滄桑,改建了不少房屋、場地,拆掉了平房,矗立起新型的高樓,但有的地方還隱留著王府的痕跡。早一些畢業的校友,都會記著它原來的面貌,都喜歡仍用「佟府」稱呼它。可以說,「佟府」的稱呼,不單純是指佟妃娘家府邸的含義,其中還有著更為豐富的內容:即大家對於母校幽雅安靜的環境,嚴整獨特的布局,和諧統一的結構留下的深刻記憶,以及這所具有百年歷史的學校,給予它培養的無數英才的強大的精神凝聚力,等等。
貝滿女中當初是由美國基督教公理會創辦的,其創始人是來中國的傳教士艾莉莎貝滿夫人。貝滿夫人於1864年在北京設立貝滿女子小學,校址在燈市口大街北面的大鵓鴿市胡同,規模較小,由她一人主持校務。以後有了中國教員,逐步發展,到 1895年,已初具規模,開始成立四年制女子中學,校名為貝滿女子中學。1902年,校舍往南擴建,校門建在燈市口大街路北公理會大院內。1905年,在貝滿女子中學課程的基礎上,又增設了大學課程,名為協和女子大學。後因學生增加,遂於1916年將協和女子大學移到伶府這個地址。燈市口的校址則僅為貝滿女子中學所在地。1920年,協和女子大學與通州的協和大學(由潞河書院升格成立,其中「齋」部後來更名為潞河中學,建國後曾一度改名通縣一中,現又恢復潞河中學名稱)、北京匯文大學(校址在東城區盔甲廠,其中學部分稱匯文中學,建國後曾一度改名為二十六中學,現恢復原名匯文中學)合並成立燕京大學。協和女子大學改稱燕京大學女校,仍設在佟府。1923年,貝滿女中改為三三制完全中學,學生人數劇增。1926年,燕京大學女校與男校合並遷往城外(今北京大學所在地),貝滿女中高中部遂遷佟府,初中部仍在燈市口公理會院內。1927年經北洋政府教育部批准立案,定名為北平私立貝滿女子中學。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學校被日偽當局接管,曾一度改名為北京市立第四女子中學。1945年抗戰勝利,學校又於當年9月恢復貝滿女中校名。此時學校已發展到高中有9個班、初中有12個班的規模。1949年北平解放,學校於1951年改名為五一女中,高中部仍設在佟府內(1952年定名為女十二中),從此結束了貝滿女 中前後長達87年的時代。是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學。

B. 貝滿女中的革命斗爭

本世紀初葉,中國面臨著巨大的變革,特別是20年代以後,中華民族經歷了第一次、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抗日戰爭以及解放戰爭,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從黑暗走向光明。在進步思潮的影響下,貝滿女中的師生們與自己的祖國同呼吸。共命運,她們的愛國思想和時代同發展、共深化。
1915年,學校里有的同學參加了反對袁世凱賣國「二十一條」的斗爭,著名女作家謝冰心當時正在學校就讀,曾參加了這一活動。馮玉祥將軍的夫人李德全女士當時正是貝滿女中學生會主席,她帶領同學排隊遊行到中央公園(今中山公園),在講壇上慷慨陳詞。她說:「別輕看我們中國人!我們四萬萬人一人一口唾沫,還會把日本兵淹死的!」當時同學們紛紛交上愛國捐,宣誓不買日貨。
1919年五四運動時,學校也有人參加。在向政府提抗議的學生代表團中,有一位女生代表名叫錢中慧,即是貝滿畢業生,她當時已是協和女子大學的學生了。
1925年五卅運動時,學校的學生罷課去參加遊行,大家高喊著「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等口號。回校後,同學們仍議論不休。現北京市著名歷史教師宋毓真就是這次活動的參加者。
1926年「三一八」那天,學校里大批愛國同學紛紛參加北京各大中學學生在天安門舉行的抗議帝國主義無理要求的集會,會後又參加了遊行示威活動,整隊到執政府去請願。
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後,全校六百餘名同學在學生會號召下進行了聲討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我東北三省的活動,並參加了救亡宣傳的大會,得到了校長、教職員工們的支持。
1935年以後的「一二*九」和「一二*一六」抗日救亡運動,「五二○」運動,學校都有師生參加。
從「一二*九」運動以後,學校里不少同學參加了進步的革命組織——民族解放先鋒隊。
抗日戰爭前夕,學校里有讀書會,其成員們傳播著革命書籍,開展討論時局趨向的活動和出版壁報等。在抗日戰爭的幾年中,上述「民先」、讀書會以及其他形式的組織不斷地開展活動和進行工作,逐步發展壯大。很多成員在此時就有條件通過讀書接受革命理論。如:中共七大召開後,她們就得到了手抄本《論聯合政府》。也有同學聯系地下黨員來介紹解放區的斗爭情況;或去工廠參觀,或請老師參加一起探討問題等等。在此期間,個別的民先隊員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地下黨員。更有個別同學接受組織安排奔赴革命聖地延安。
1946年,地下黨員陳璉、劉俊英先後來到貝滿女中。她們表面都是任課教員,但實際上是到這所教會學校來開展革命工作的。她們不僅在師生中發展了地下黨員,還吸收發展一些師生參加了人民教育工作者聯盟、民主青年聯盟等進步組織。
這以後直到北平解放,貝滿女中的地下黨直接領導了學校的各項革命活動。如:1947年5月,「民聯」支部動員二百餘名高中學生沖出校門參加了全市性的大中學生「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的遊行示威;當年7月,又組織幾十名學生參加了全市性的助學活動,通過募捐爭取中間群眾;9月,陳璉及另一位地下黨員教師田聰被國民黨當局逮捕,「民聯」立即組織營救活動;10月29日,國民黨殺害浙江大學學生會主席於子三事件發生,「民聯」則組織學生代表參加了全市性抗議活動。
在革命斗爭中,貝滿女中的進步組織受到鍛煉,得到壯大發展。到解放前夕,學校的地下黨組織已擁有7名教師黨員和22名學生黨員,為迎接北平解放積蓄了力量。這在當時的北平學校中,力量是雄厚的。首先,當時北平的八所教會中學里:共有教師地下黨員12名,而貝滿女中就擁有7名。其次,在當時北平的中小學中,有地下黨支部的學校,或是幾校聯合支部,或是一校內師生聯合支部,而貝滿女中則既有教師支部又有學生支部。這在當時的北平是絕無僅有的。因此,北平一解放,馬上就從貝滿女中調出三名黨員教師去支援外校。學生黨員則根據黨的需要,紛紛走上各自的革命崗位。
北平解放後,貝滿女中獲得了新生。地下黨員公開了身份(當時的支部書記是市軍管會派來的劉敏同志,後劉敏調離,即由貝滿女中地下黨員陶鳳娟擔任),全校師生熱烈參加迎接解放軍入城的活動。幹部、教職員們學習黨的教育基本綱領和有關政策,在新生的黨支部領導下,全體教職員以高昂的革命熱情投入新的戰斗。
在黨支部領導下,學校里開展了一系列的政治活動,如,抗美援朝、「三反」、「五反」運動等;還組織動員了一些學生參加南下工作團;在教職員中開展了系統的理論學習;組建了青年團、少先隊等等。黨組織不斷擴大,在師生中發展了黨員。經過學習及參加政治運動,廣大師生的政治思想覺悟有了較大提高,為學校徹底脫離教會影響奠定了基礎。

C. 冰心《山中雜記》資料

《山中雜記》資料:

這篇文章是冰心女士留美期間在山中養病時寫的。原來是一組,共十篇。

這篇小文寫了作者在山中所見的許多可愛的動物和昆蟲的生活情景,寫出了它們給作者帶來的無限的樂趣,也抒發了作者對它們的喜愛之情。

這篇文章思路清晰,描寫對象具體,先寫馬,次寫小狗,再次之是小貓,重點寫小鳥,一筆帶過的是小蟲兒們(小蝴蝶、小蝸牛、蜜蜂、青蛙、螢火蟲)。在具體的描寫過程中,表現了作者對動物的關愛、尊重、平等、欣賞的情感態度。

(3)貝滿女中校服擴展閱讀

冰心最喜愛的文學形式是抒情散文,她的散文常給讀者一種近似抒情詩和風景畫的美感。母愛和童真的內容在冰心的《山中雜記》占重要地位,她的散文文筆清倩靈活,清新雋麗。

冰心的散文,題材廣泛,寓意深邃。冰心通過自身經歷的細膩描寫,生動而形象地反映了一個世紀來,中國動盪復雜的社會生活的某些側面。

在冰心的散文里可以看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買辦階級壓迫蹂躪中國人民的慘景,以及英雄人民、愛國青年奮起反抗,英勇斗爭的畫面。

同時,冰心的散文題材還擴展到世界上許多國家的歷史、地理、文化、風俗,以及人民群眾的苦難和斗爭,讀者可以從中獲得豐富的國際知識,諸如埃及、印度的古老文化。

源遠流長的中日關系;義大利的今昔;蘇格蘭的民間藝術以及中國與世界各國文化交流的發展,世界各國人民對中國人民的深厚友誼等,給人以新的啟迪。

D. 林徽因學生時期的校服是什麼

當大清早,一群花季少年裹在這樣的中國式校服中,趕在早自習的上課鈴之前狂奔在街頭的時候,站在街口遙望的你,有沒有感到一陣心驚膽戰?
近幾十年,日本電影電視劇的流行,讓年輕的學生和他們的家長感嘆日式校服的簡約秀美,但是大家似乎都忘記了還有一個據說是陳丹青老師自創的詞,叫做「民國范兒」。沒錯,上圖就是民國時期拍攝的一張照片,照片上是四個穿著當時校服的花季少女,最右邊眉清目秀的女子,就是已經被人們作為民國才女範本來祭奠的林徽因。

照片拍攝於1916年的北京培華女子中學,當時的林徽因只有十二三歲的年紀。北京培華女中是當時教會的貴族學校,能與之齊名的只有另一所貝滿女子中學。培華女中的校服款式是這樣的:中式上衣配西式百褶裙,既有東方的簡約之美,又和西方時尚相得益彰,摩登時髦中亦有娟秀清麗。當時的中國正是風雨如晦的時代,不太平的年月也只有如林徽因般家境顯赫的少數少女才有機會穿著這樣的校服,許多的貧困百姓還過著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生活。
1929年,民國政府公布了《服制條例》,對男女禮服、制服作出規定。按照規定,女性校服分為兩種,一是藍色長袍,齊領,前襟右掩,長至膝與踝的中點;二是襖與裙,襖為藍色,長僅過腰,袖長剛過肘,裙為黑色,長及足踝。前一種多見於老照片中,而後一種則是時下以民國時期為時代背景的電視劇中最為多見。

資料來源於:《林徽因:見證民國女校服之美》

http://news.163.com/11/0918/01/7E6S3U2D00014AED.html

E. 東城區高中學校排名

1、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學

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學(Beijing No.171 High School)是一所由北京市東城區教委主管的全日制公立完全中學,是東城區重點中學、北京市示範性普通高中。

學校始建於1958年,前身是「東城區紅旗學校」;1964年與北京市無線電聯合廠合辦,改名為「北京市紅旗學校」;1969年改為全日制完全中學;1972年更名為「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學」。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學

網路——北京匯文中學

網路——北京市東直門中學

網路——北京市第166中

網路——北京景山學校

F. 貝滿女中的介紹

貝滿女中,1864年由美國基督教公理會創建,是北京近代最早引進西方教育的學校,現為北京市第166中學。原學校建築尚存三棟樓房,學校操場的西側。由南而北分別是貝氏樓、邵氏樓和貝滿中齋。

G. 貝滿女中的課外活動

貝滿女中的課外活動是有其獨到之處和相當豐富的。學校對學生的課外活動做了精心安排,並給予有力的領導。更為突出的是,學生本著「自治」、「自理」的精神組織領導了各種課外活動,如,學生自治會即仿照當時政府機構的形式組成,稱為「學校市」,其組織結構圖示如下:
「學校市」從市負責人到下屬「院」、「局」工作人員全部是學生,但各「院」、「局」都聘請教師一人擔任顧問。「學校市」的全部工作、活動是納入整個學校教學、教育計劃之內的。「學校市」協助學校貫徹「學則」,為保證學校各項制度的實施做些具體工作。
「警察局」是幫助學校維持秩序的。平日上課時,課間經常換教室,要通過院內或上、下樓梯,學校要求一律靠一側行進。大禮堂的座椅是一排排橫的座椅,學生集會時,進、出哪個門,走哪條路,誰先誰後,學校都有規定,「警察局」對這些規定要求的實現做出了保證。
「衛生局」負責組織一些有關衛生方面的活動。如每學期都要進行的宿舍、教室清潔比賽,檢查飲水室水杯的清潔等等。
「社會局」常常是高、初中聯合起來搞一些大的活動。每年新生入學有隆重的迎新會;每年聖誕節組織熱烈的慶祝活動;尤其已形成良好傳統的是每年為畢業同學舉行盛大的歡送會,這個會總是安排在畢業典禮的當天晚上,高、初中聯合準備節目,每年在這個會上都要演出一個大型多幕話劇,給同學們留下深刻印象。「藝術局」是「初級市議會」獨有的,它組織班級間演講比賽、歌詠比賽、獨幕劇比賽等。
「膳務局」和「教育局」是「高級市議會」獨有的。高中學生年齡較大,所以高中部的伙食由「膳務局」負責。「教育局」除開展班級間的演講比賽、歌詠比賽、常識測驗比賽等經常性活動外,還要負責本校工友的夜校工作,組織高中住校同學為工友講課。有一個時期,社會上開展「平民教育」活動,貝滿女中也與有關方面合作在京郊東壩建立一所小學。這個時期,「教育局長」要兼任東壩小學校長。每年的年刊出版工作也由「教育局」負責組織。
貝滿女中有一個水平較高的歌詠隊,在30年代,它曾在上海百代公司灌制過唱片。它和隔壁育英中學組成的聯合歌詠隊更有悠久的歷史。聯合歌詠隊每年都要公演一次。解放前,曾公演過《可愛的中華》及神曲《彌賽亞》等,剛剛解放後,就又公演過《黃河大合唱》和《生產大合唱》等。每次參加市、區演出,都名列前茅。
體育方面的課外活動也很多。平時學生除體育課外,每周都有兩次課外體育活動。此外,還有 籃球、排球、田徑、體操等運動隊。同學們根據自己的愛好和特長自願參加。每年學校都要舉行運動會。在運動場上,各年級都要表演團體操,穿插在田賽、徑賽之間。每年都要在班級間開展排球比賽、籃球比賽,以及壘球比賽、拔河比賽等。在市運動會上,貝滿女中也常取得不少團體或個人冠、亞軍稱號,或獲優異成績、創新紀錄等。

H. 女校的中國

中國第一所女子學校是由英國女傳教士奧特綏小姐(1797-1868)於1844年投資興辦的寧波女塾。第一所由中國人自己投資興辦的女子學校是上海經正女塾。其他還有務本女塾、貝滿女中、江南女子公學、平陽「益智高等女學校」等。
亦稱「貝滿中齋」,基督教新教教會學校,北京最早的西式學校,也是北京最早的女子學校。1864年由美國公理會創辦,創辦人裨吉勵莎(Eliza Jane Bridgman),為紀念其亡夫公理會傳教士裨治文而建。最早在燈市口大鵓鴣胡同,1926年搬遷到燈市口同福夾道。1941年被日偽改為北京第四女子中學,1945年恢復北平私立貝滿女子中學名稱。1951年改為五一女中,1952年改為北京市第十二女子中學,現為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學。
貝滿女中的校訓是「敬業樂群」。「敬業樂群」是中國古代的一句成語,出自《禮記*學記將》,它的基本含義是要學生們敬重 自己的學業,專心致志地學習,不斷前進;又要樂於生活在群眾中間,同學們彼此和睦相處、團結友愛、互相切磋琢磨、共同努力提高。
著名作家冰心,原上海復旦大學校長謝希德,中國第一位南丁格爾獎章獲得者王琇瑛,物理學家王承書,化學家蔣麗金,以及戲劇家孫維世,表演藝術家張筠英,鋼琴演奏家鮑蕙喬等許多名人都曾在學校就讀。 是一所由美國美部會於1853年(清咸豐三年)在福州創辦的私立教會中學。是教會在福州設立的最早女子學校。1952年8月, 文山女中由福州市人民政府接辦, 並接收私立開智中學、榕工中學部分師生組建成立福州第八中學。標志性建築「文山樓」於1998年被拆除。
早年學校主管稱「主理」,由教會指派美籍女傳教士擔任。經1927年收回教育權的斗爭後,學校移交中華基督教會閩中協會管理,由中國人擔任校長,先後為黃文玉、孫淑貞、王秀貞。黃、王2人同為文山校友,3人大學畢業後均曾留美,為文山女中的發展做了積極貢獻。
1872年由美國基督教長老會宣教士那夏理女士在廣州沙基創辦的「真光書院」。校名「真光」,出自基督教《聖經》:是乃真光普照乎萬事之人人。
初期只有六名學生,學生膳宿費全免,為南中國首間為女子而設的中學。1909年,校董會任命劉心慈為副校長。同年,真光書院改名為真光學堂,並增設「師范班」。1912年,辛亥革命後,真光學堂又改名為真光學校,同時建立校董會。1948年易名為香港真光中學。
1949年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私立真光女子中學校董會決定學校再度遷往香港,由馬儀英負遷校之責。馬儀英抵港後,選定九龍塘窩打老道115號為校址,向香港政府登記注冊,定名為「九龍真光中學」,由馬儀英任校長。廣州真光人去樓空,剩下的兩校區校舍。真光中學最終改為公立學校,男女皆收。 上海市第二中學(男女同校)的前身,創始人吳馨,字懷久,上海縣人。1897年(光緒二十三)年以邑庠生入南洋公學師范院,三年學成。他目睹當時婦女習於脂粉華服,金蓮三寸,弱不禁風,立志興辦女學。 1902年10月,吳馨將家塾遷至上海小南門內,擴大規模,改名務本女塾。由吳綜理、陸仲炳、陳菊生等任專任教員,沈頌平、沈叔逵、沈碩庵、王季貞、陳景韓等任義務教員。該校以培養學生成為賢母良妻為宗旨,注重家政,認為「女子為國民之母,欲陶冶健全國民,根本須提倡女教」,故取名「務本女塾」。女塾首次招生,學生僅7人,分尋常和高等兩科。後由於學校教育質量高,學生人數激增。
1913年,吳將務本女塾捐給上海縣,校名改為上海縣立第一女子高等小學校。 1916年,在中學部和講習所基礎上設立上海縣立務本女子中學。1929年,上海市政府和市教育局委派王孝英為校長。小學部改為附屬小學(現盧灣區第二中心小學前身)。高中分普通與師范二種。1937年8月,黃家闕路校舍在八一三事變中被日軍炮火夷平。學校改名懷久女子中學,分南北校舍上課,學校設董事會。1942年,日軍侵佔了上海租界,學校停辦。1945年,抗戰勝利後,務本女中復校。名稱為上海市市立務本女子中學。1949年5月,上海被解放。9月1日,上海市政教育處任命左淑東為校長,陳蕙瑛為副校長。1952年,學校改名為上海市第二女子中學。1959年學校經市教衛部批准,為上海重點中學。1967年11月,學校改名上海市第二中學,開始男女生兼收。2005年9月,由上海市教委命名為上海市實驗性、示範性高中。 益智高等女學校位於浙江省平陽縣南雁盪山區風景秀麗的順溪北岸,清朝光緒二十七年(1901),由當地開明士紳、實業家——「南雁主人」陳少文先生所創辦。益智高等女學校位於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順溪古建築群」中的「適舫」(建築物名) 。該女校是屬地平陽縣最早的女子學校。該女校招收一批又一批姑娘為學生,免收學費。學校設有語文、算術、唱歌等諸多課程,以不同於私塾的辦學形式上課。益智高等女學校門聯:「德張民智開明範;學領女權炳耀風」系楹聯藝術家陳志歲先生所撰書。校名系一代大儒孫詒讓題匾。
鄂東女子學校座落於歷史文化名城黃州,東與遺愛湖風景區為鄰,南與鄂州市隔長江相望,北依千年古園東坡赤壁,是鄂東地區唯一一所女子特色學校。學校各類現代化教學設施設備完善、先進。學校開展中職教育、中小學教育,還設立了「鄂東國學教育中心」和專業性極強的「鄂東藝術培訓中心」。
鄂東女校重視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不僅在課本,也在課外。
在課堂上,女校實施小班教學,每班人數不超過35人,這樣在教學中,老師會更方便地開展差異化教育,通過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激發孩子學習的興趣,使他們在求知的過程中體會到樂趣。結合每天晚上的功課輔導及周末的作業輔導,老師們能很好地掌握孩子的學習情況,從而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
學校以國學教育中心為依託,以國學經典名著為載體,堅持對學生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和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每學期,學校在開展每周主題班隊活動以外,還陸續開展了中華經典詩詞誦讀活動、「書香滿校園」讀書活動、「陽光體育」大課間活動、食品葯品安全知識宣傳普及活動、交通安全主題教育活動等等。
學校還特別注意培養學生的藝術特長。她們希望孩子能具備健美的身心,良好的審美情趣和獨特的藝術氣質。
學校免費開設了多個興趣班:鋼琴興趣班、舞蹈興趣班、書法興趣班、繪畫興趣班、古箏興趣班、武術興趣班等等。從我們的經驗來看,藝術課程的開設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豐富了他們的學習生活,更提升了她們的氣質,為她們今後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由珠海恆隆集團投資的民辦女子學校,選址於交通便利的珠海市主城區中軸線迎賓北路。2011年9月1日正式開學,是一所初中與高中齊備的完全中學。採用全寄宿教育管理模式,主要為滿足具有良好經濟條件並對女孩培養有更高要求的家庭需求,培養具有獨立、知性、平和、關愛、美麗特質的,知書達禮、秀外慧中的國際化現代女性。
除文化課外,珠海女子中學還開設思維訓練、國學、家政、形體禮儀、美術、第二外語、品德、領袖等重視女性藝術及氣質修養的課程。

與貝滿女中校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褲子屁股後面那根線叫什麼 瀏覽:646
男士帽子那個品牌好一些 瀏覽:851
虎門童裝批發好還是廣州好 瀏覽:161
廣東面料帽子手袋廠家批發價格 瀏覽:309
新婚褲子破 瀏覽:990
牛仔褲被煙頭燙了發黃怎麼補救 瀏覽:154
白褲子上有筆條怎麼辦 瀏覽:407
劍三丐幫燕雲校服怎麼得 瀏覽:180
林淼折扣童裝批發 瀏覽:474
衣服褲子的小妙招 瀏覽:780
影視旗袍美探 瀏覽:725
602夏季女裝廠家 瀏覽:307
御劍校服現在這么帥 瀏覽:895
冬季男高幫鞋搭配什麼褲子好看嗎 瀏覽:695
玫紅色旗袍領棉麻中長上衣批發 瀏覽:890
短款襯衣配什麼褲子 瀏覽:150
韓國童裝工廠店怎麼樣 瀏覽:94
前開叉旗袍坐下露腿怎麼辦 瀏覽:660
粉色長款旗袍2020年新款 瀏覽:39
怎樣去掉褲子上的油味 瀏覽: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