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麼真正能把中國女人的玲瓏線條襯托的淋漓精緻是旗袍嗎還是什麼
真正能把中國女人的玲瓏線條襯托的淋漓盡致的還是旗袍,旗袍也是我國人的驕傲。
B. 初一下學期語文期中試卷及答案
一、基礎知識 (1%)
1.按拼音寫出相應的漢字。仍分)
(1)(cheng2)__清(2)(jiao1)__潔 (3)(fei1)__紅(4)蒼(qiong2)__ (5)(kui1)__見(6)面面相(qu4)__
2.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4分)
(1)黃暈()(2)確鑿() (3)醞釀()(4)腦髓()
3.文學常識填空。(5分)
(1)《背影》的作者是我國現代著名的散文家__,本學期我們還學了他的另一篇散文是____.
(2)魯迅的本名是__,他的作品《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選目散文集_____。
(3)《最後一課》的作者是法國著名作家___。
二、課內閱讀(35%)
(-)
(甲段)那一天,韓麥爾先生發給我們新的字帖,帖上都有美麗的圓體字:「法蘭西」,「阿爾薩斯」,「法蘭西」,「阿爾薩斯」。這些字帖掛在我們課桌的鐵桿上,就好像許多面小國旗在教室里飄揚。個個人那麼專心,教室里那麼安靜!只聽見鋼筆在紙上沙沙地響。有時候一些金甲蟲飛進來,但是誰都不注意,連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們正在專心畫「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國宇。[屋頂上鴿子咕咕地低聲叫著,我心裡想:他們該不會強迫這些鴿子也用德國話唱歌吧!」
(乙段)先生讀書入神的時候,於我們是很相宜的。有幾個便用紙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作戲。[我是畫畫兒,用一種叫作荊川紙的,蒙在小說的綉像上,一個一個描下來,像習這時候的影寫一樣.讀的書多起來,畫的畫也多起來,書沒有讀成,畫的成績卻不少了.最成片段的是《盪寇志》和《西遊記》的綉像,都有一大本。》後來,因為要錢用,賣給一個有錢的同窗了。他的父親是開錫箔店的;聽說現在自己已經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紳士的地位了。
這東西早已沒有了罷。
1.以上兩個語段分別選自____(2分)
A.《少年閏土》B.《從百草日到三味書屋》C.《最後一課》D.《背影》
2.給這兩個語段選擇一個共同性的標題,較合適的應是__(1分)
A.我的老師B.學習苦與樂C.專心與分心D.課堂趣聞
3.這兩個語段都用了第__人稱的寫法。甲段主要寫「我」在課堂上__聽講,表 達了「我」對___的熱愛;乙段主要寫「我」在課堂上_____畫。表達了「我」時__的厭惡。甲段中的『我』是__乙 段中的「我」是___。(3.5分)
4.兩個語段都寫了課堂老師和學生的活動,甲段用一個「_____」概括,乙段可用一 個____概括。甲段中師生的心是相通的;乙段中師生的心是不相通的,其原因甲段為_____,乙為__(2分)
A.教學內容、形式枯燥乏味。B.「我」和同學們都不喜歡老師。
C.「我」和同學們都非常喜歡老師。D.老師和學生的愛國情感相交融。
5.這兩個語段加線的句子都具有諷刺意味:甲段是通過從_____ 產生聯想來表現的;乙段是通過對______的敘述來完成的。(2分)
6.從內容上看,兩段都是寫___的片段,但時代背景不同,國度不同:甲段是寫___國___以後上「最後一課」的情景,乙段是寫___國____(時期)私塾教育的。(2.5分)
(二)
①「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②風里帶來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__著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濕的空氣里醞釀。③鳥兒將巢安在繁花嫩葉當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唱出宛轉的曲子,跟輕風流水應和著。④牛背上牧童的短笛,這時候也成天嘹亮地響著。
雨是最尋常的,一下就是三兩天。可別__。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_著一層薄煙。樹葉兒卻綠得發亮,小草兒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時候,上燈了,一點點黃暈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靜而和平的夜。在鄉下,小路上,石橋邊,有撐起傘慢慢走著的人,地里還有工作的農民,披著蓑戴著笠。他們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__著。
1.給加點字注音。(2分) 醞釀 應和
2.解釋下列詞語。(4分)
(1)醞釀:(2)宛轉: (3)應和:(4)烘托:
3.文中「吹面不寒楊柳風」是__朝志南和尚寫的__中的詩句,這句詩中引導的作用是__。(3分)
4.指出下列各句運用的修辭方法。(3分)
(1)「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
(2)鳥兒將巢安在繁花嫩葉當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
(3)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
5.第1自然段中的四句話,從人的感覺的不同角度,寫出了春風送暖的景象,請將相關的項目用線連起來。(2分)
第①句 嗅覺 春風輕柔溫暖
第②句 聽覺 鳥鳴之宛轉動聽
第③句 觸覺 嘹亮的短笛聲
第④句 視覺、聽覺 泥土清新的氣息
6.第1自然段如果從觸覺、嗅覺、聽覺三個角度來劃分層次,正確一組是()(1分)
A12/3/4 B.1/2/34 C.1/23/4
7.文中的「_」處應填入的詞語是()(1分)
A.混腦罩靜默B.夾惱蓋沉默 C.混惱籠靜默D.混惱飄靜默
8.「樹葉兒卻綠得發亮,小草兒也青得道你的眼」,這句話刻畫出雨中的樹葉和小草的什麼特點?(3分) 答:
9.作者描寫春雨時,既正面描寫了雨的形態,又通過雨中景物進行側面描寫,請舉出五種雨中的景物,並結合詞句說說其中蘊含了作者怎樣的感情?(3分) 答:
三、課外閱讀(20%)
天山景物記
①再往裡走,天山越來越顯得優美。②在那白皚皚的群峰的雪線以下,是__的翠綠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像無數撐天的巨傘,重重疊疊的枝丫間,只漏下斑斑點點細碎的日影。③騎馬穿行林中,只聽見馬蹄濺起在岩石上D的水的聲音,更增添了密林的幽靜。④在這林海深處,連鳥雀也少飛來,只偶爾能聽到遠處的幾聲鳥鳴。⑤當你下馬坐在一塊岩石上吸煙休息時,雖然林外是陽光燦爛,而在這遮住了天日的密林中卻閃著煙頭的紅火光。(6)從偶然發現的一棵兩棵燒焦的枯樹看來,這里也許來過辛勤的獵人,在午夜生火宿過營,持過獵獲的野味。(7)這天山上有的是成群的野羊、草鹿、野牛和野駱駝。
①如果說進到天山這里還像是秋天,那麼再往裡走就像是春天了。②山色逐漸變得___,山形也逐漸變得__,很有一伸手就可以觸摸到凝脂似的感覺。③這里溪流緩慢,縈繞著每一個山腳,在輕輕盪漾著的溪流的兩岸,滿是[高過馬頭的野花,紅黃藍白紫,五彩繽紛 ,像綿延的織錦那麼華麗,像天邊的彩霞那麼耀眼,像高空的長虹那麼絢麗.](4)這密密層層成丈高的野花,朵兒賽過八寸的瑪瑙盤。⑤馬走在花海中,顯得格外矯健;人浮在花海上也顯得格外精神。(6)在馬上作用不著高鞍,只要一伸手就可以捧到滿懷的你最心愛的大鮮花。
1.給加點字注音完全正確的一組是()(1分)
白皚皚 凝脂 盪漾 絢爛
A.ai2 3 yang4 xuan4 B ai2 1 yang4 xuan4 C.kai3 1 yang1 xun4 D ai2 3 yang4 xun2
2.給文中「_」處選擇。確答案()(1分)
A.連綿不斷浸流柔嫩柔和 B.連綿不絕慢流輕柔柔軟 C.蜿蜒無盡沒流柔嫩柔和 D.蜿蜒無盡慢流輕柔柔和
3.文中第1自然段描繪了天山的原始森林,其中第①句的作用是__;第③句寫出了樹林的__;第③④句寫出了林中的___,運用的是以__襯__的寫法;第⑤句寫出了森林的__;第(6)(7)兩句寫出了這是一片 森林。(7分)
4.文中畫橫線的句子運用的修辭方法是___。(2分)
5.根據文中第2自然段第③-⑤句寫出天山野花的特點。(4分)
(1)第③句寫出了野花的__。
(2)第④句寫出了野花的__。
(3)第⑤句寫出了野花的___。
(4)第(6)句寫出了野花的____.
6.文中第2自然段第(6)句「在馬上你用不著高鞍,只要一伸手就可以捧到滿懷的你最心愛的大鮮花」與本段的哪兩句相照應?(2分) 答:
7.天山的野花和來自清筆下的野花有何區別?請仔細閱讀上文和下面句子回答。(3分)
野花遍地是:雜樣兒,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
答:四、作文(30%)
題目:一位的老師
要求:
1.選擇兩三件事反映人物某一方面的品質或特點。
2.適當運用抒情、議論的表達方式。
3.字數在600以上。
試卷答案:
一、l.(l)澄(2)皎(3)緋(4)穹(5)窺(6)覷2(1)yun4(2)zao2(3)niang4(4)sui3.(l)朱自清《春》(2)周樹人《朝花夕拾》(3)都德 二、(-)1.C B2.C3.一專心祖國及祖國語言分心封建教育小弗郎士少年魯迅4.靜鬧 DA5.鴿子的咕咕低叫聲書沒讀成,畫的成績卻不少6.小學生課堂生活法普法戰爭中清末 (二) 1.niang4 ying4 he2 2.(l)原意是造酒,這里指各種氣息在空氣中,像發酵似的,越來越濃。(2)形容聲音圓潤柔媚。
(3)(聲音、語言、行動等)相呼應。(4)原指畫畫的一種技法,這里是襯托。3.南宋《絕句》 引用4.(1)引用、比喻(2)擬人(3)排比、比喻 5.① 觸覺春風輕柔溫暖 ②嗅覺 泥土清新的氣息
③視覺 聽覺鳥鳴之宛轉動聽
④觸覺 嘹亮的短笛聲
6B7.C5.刻畫出樹葉和小草被春雨滋潤後,清新碧綠的美好姿態。9.五種景物:樹、草。
燈、房、人,由「安靜而和平」「撐起傘慢慢走著的人」「靜默」這樣的詞句可以看出,作者在這里寄託了一種喜愛、歡悅、滿足的感情。
三、1.B2.C3.承上啟下綿延與高大幽靜動靜茂密與幽暗原始4.排比和比喻5.(1)艷麗(2)碩大(3)多(4)高大6.與第③句的「高過馬頭』,第④句中的「成丈高」「八寸的瑪瑙盤」相照應,同寫出野花的「高」與「大」。7.天山的野花具有艷麗迷人、鋪天蓋地、高大健碩的特點;朱自清筆下的野花具有花樣繁多,在微風中時隱時現的特點。可以看出,碧野筆下的野花更富麗、更濃烈、更壯美;朱自清筆下江南的野花則更纖秀、更細膩、更有動感。
C. 旗袍是哪個民族的傳統服裝
滿族。
起源於滿族女性的傳統服裝,經民國初年的改良,逐步定型為現代旗袍的基本式樣,成為中式女性禮服和常服的重要品類。
旗袍的由來
旗袍是我國一種富有民族風情的婦女服裝,由滿族婦女的長袍演變而來。由於滿族稱為「旗人」,故將其稱之為「旗袍」。在清代,婦女服飾可謂是滿漢並存。
清初,滿族婦女以長袍為主,而漢人婦女仍以上衣下裙為時尚;清中期,滿漢各有仿效;到了清代後期,滿族效仿漢族的風氣日盛,甚至出現了「大半旗裝改漢裝,宮袍截作短衣裳」的情況,而漢族仿效滿族服飾的風氣,也於此時在一些達官貴婦中流行起來。
旗袍,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現象和形式之一。
旗袍形成於上個世紀20年代,有部分學者認為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兩漢時代的深衣,民國20年代之後成為最普遍的女子服裝,由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
D. 什麼身材穿旗袍才好看呀
1,由於旗袍是緊身的,所以身材圓潤但是不能太胖的身材傳出來才會更有韻味,太瘦的身材穿出來會顯得太骨感。
2,由於每個人身材都有自己特殊性,而旗袍又是趨於緊身、抱合性強的服裝,尺寸規格則是選購旗袍的重要指標。所以,購買旗袍必須准確地測量出自己的「三圍」,即胸圍、腰圍、臀圍,並與旗袍:「三圍」相適或略有餘。然後,在更衣室試穿觀其「三圍」是否貼體舒適,其次還要觀領子、衣身、袖子的長短與肥瘦等。旗袍尺寸大小的選購不同於連衣裙等服裝,要求十分嚴格,否則將會失去其風格和獨到之處。
E. 為什麼一堆漢族人在華服日想要穿旗袍
你以為有個旗字,就是只有滿清的旗人才能穿的嗎?那就是望文生義了,旗袍原稱祺袍。旗袍也不是滿族所創的服飾,而是漢族所創的服飾。就像苗刀,也並不是苗族所創的刀,而是明朝名將戚繼光所創的,苗即是修長的意思。很多時候,都只是個習慣稱呼而已,很多缺乏文史常識的人,就習慣望文生義。
論及旗袍風尚的起始時間,通常認為在20世紀民國時期,鄭逸梅先生即稱 「原來女子在清代穿短衣,不穿旗袍,旗袍在民國後始御之」 。至於具體的年份,以往的研究相對比較含糊。周錫保先生和張愛玲女士均以為旗袍的流行在1921年以後,周氏還以1923年的畫報等資料推斷,所謂旗袍在其時的上海數十人中不過一二 。事實上,以當時上海的新聞界對社會現象敏感程度,一種新式樣的風行必然會引起廣泛的關注,但是在1925年5月以前的如《申報》等報紙上很難查到有關於旗袍的文字,而大量資料為旗袍在1925年的出現提供了佐證 。在作為舊帝都的北京,也有記載表明旗袍時尚始於1925年 。因此,將旗袍流行的起始時間視為1925年當為合理。旗袍,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 ,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 。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現象和形式之一。
旗袍形成於上個世紀20年代 ,有部分學者認為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兩漢時代的深衣 ,民國20年代之後成為最普遍的女子服裝 ,由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
50年代後,旗袍在大陸漸漸被冷落,尤其文格中被視為「封建糟粕」、「資產階級情調」遭受批判。
80年代之後隨著傳統文化在內地被重新重視,以及影視文化、時裝表演、選美等帶來的影響,旗袍不僅逐漸在大陸地區復興,還遍及世界各個時尚之地。
1984年,旗袍被國務院指定為女性外交人員禮服。
從1990年北京亞運會起,歷次大陸舉行的奧運會、亞運會以及國際會議、博覽會多選擇旗袍作為禮儀服裝。
2011年5月23日,旗袍手工製作工藝成為國務院批准公布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2014年11月,在北京舉行的第22屆APEC會議上,中國政府選擇旗袍作為與會各國領導人夫人的服裝。
以卞向陽教授《論旗袍的流行起源》 為代表,認為旗袍是中國服裝傳統的西化變異。融合了旗袍馬甲和文明新裝的特點, 同時又結合了西式裙裝的配伍形式, 構成了既有西方流行的影子而不同於中國傳統袍服,又具有鮮明中國特色和時代象徵的新時尚流行和服裝審美的特點,可為中西服飾交融的設計典範。他同時認為「旗袍」名稱的起源是一種「誤稱」,因為較早倡導旗袍的群體都是都市中受西學影響較深、追求男女平等反對封建禮教的新女性、學生等社會群體,她(他)們絕大多數是漢族人,她(他)們的祖先在清初經過流血抗爭才為漢族婦女取得不穿滿式服裝的權利,她們不可能去復辟帝制時代的、還是異族壓迫者的服飾,所以旗裝袍在民國復辟的條件並不具備。
而民國之時「旗袍」的稱呼之所以最終會流行開,是因為整個清代,漢族女裝依然保留漢族女性傳統的「上衣下裳」制。除了貴族命婦禮服外,尋常女子一般並不穿袍服,而旗女不論貴族女性禮服還是尋常女子的日常服飾卻都是袍服。因此在長達近300年時間的潛移默化下,普通人已經習慣了「女子穿袍=旗女之袍」的歷史記憶,所以在民國旗袍開始出現的時候會給普通人一種這是「旗袍」的聯想。實際上民國旗袍首倡群體並不承認「旗袍」這個稱呼,而是「只叫它做長衫、長衣或長袍,與男性服裝混為一詞,1926年2月27日上海《民國日報》有短文《袍而不旗》,提議改稱「中華袍」。又有人提議叫做祺袍的,但兜兜轉轉的,最後還是叫回旗袍了。
看看下面某些人,就喜歡在那歪曲事實,自我矮化。本來根本就不算什麼事,就是某些人太敏感,太過於小題大作,太過耿耿於懷,把本來很多是好事,也歪曲成壞事,然後上綱上線,越歪越離譜。他們一方面內心充滿憤恨,憤世嫉俗,另一方面卻寧願相信漢人很蠢,寧願相信漢人一切都是剽竊欺詐,總喜歡看點破事就扣到所有人頭上,然後噴個沒完沒了。這些奇葩的思維到底是怎麼來的?
F. 旗袍文化是什麼
旗袍文化:
旗袍是民國的國服,盛行於三四十年代。行家把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看作旗袍流行的起點,三十年代它到了頂峰狀態,很快從發源地上海風靡至中國各地。
旗袍追隨著時代,承載著文明,以其流動的旋律、瀟灑的畫意與濃郁的詩情,表現出中華女性賢淑、典雅、溫柔、清麗的性情與氣質。旗袍連接起過去和未來,連接起生活與藝術,將美的風韻灑滿人間。
民國文化女性的名字,總伴隨著她們的旗袍照,例如宋氏三姐妹、吳健雄、吳貽芳、林巧稚、阮玲玉、周旋、張愛玲、林徽因、蕭紅和丁玲等。
珍貴文化遺產——蘇州評彈的女演員的服裝也依然是旗袍,其它傳統說唱藝術如大鼓和評書等也多以旗袍為女演員傳統服裝。歷史悠久的香港小姐,香港華裔小姐,亞洲小姐和廣州西關小姐選舉中,她們期間或最後必定會穿旗袍。
(6)旗袍絢萌b類擴展閱讀
1、婉約美
作為典型展現女性婀娜身材線條的服飾,穿上旗袍的女人們渾身被緊緊包裹著,走路的時候不能大步流星,只能慢慢地扭動著纖細的腰肢,小碎步款款前行。
舉手投足間,屬於女性的柔軟與美麗便一覽無遺。在中國的歷史上,古典婦女們給人的印象都是柔到了極致,婉約清麗,含蓄內斂,十足水做的美人兒。
而旗袍的出現,則是讓這些弱質纖纖的美人們不露痕跡地將自己的美與氣質展現出來,或清純,或妖艷,或俏麗,或賢淑,或大家閨秀或小家碧玉,總之,旗袍演繹出了各種女人的美與婉約來。
2、曲線美
穿著旗袍對於女性身材的凹凸有致,呈現出一種玲瓏的曲線美。這對於嬌小的東方女人來說,塞進旗袍里的自己彷彿一下子變挺了,自信十足,因為不管是身材還是氣韻,都是這件或簡約或華美的旗袍給彰顯出來。
相較之下,外國的女人穿起旗袍來實在差得太多了,要麼肩膀過寬,要麼手臂太粗,要麼就是屁股太大,總給人一種那裡不對勁的地方,破壞了旗袍原有的美感。
旗袍在設計上遵循上緊下松的原則,既能展現出東方女人的體態美和精緻的臉龐,同時又很好遮掩了窄肩膀不夠圓潤等身材缺陷,對於東方的女人們來說,實在是難得的美衣。
3、含蓄美
看似緊實包裹著女性身體那神秘不可侵犯的旗袍,高貴又典雅,然而那一抹高開叉的設計卻泄露了人內心最隱秘的願望,將女性修長優美的腿部悉數展露。
伴隨著小碎步,那道若隱若現的美好風景也讓人不由得心猿意馬起來。旗袍將東方別具特色的性感與含蓄美演繹到極致,無時無刻不展現出女人們楚楚動人的身姿。
G. 楊紫穿旗袍上衣扮女學生,你有被她的穿搭驚艷到嗎
旗袍裝是千萬美少女的夢。旗袍雅緻而沉穩,委婉又展現自我,高雅又性感迷人。你所想像獲得的幸福,都能夠根據一襲旗袍來展現。楊紫穿旗袍上衣扮女學生。會有什麼樣的效果,下面就來看看楊紫穿上旗袍的樣子。
精美貼合的裁剪,妙曼妖媚的體態,貴族氣質而絢麗多彩的服裝印花,是豪門闊太的傳統造型設計。而略微放鬆的衣擺,清新自然的色調,再紮上2個雙麻花辮,便是最唯美的學員味兒。
這兒楊紫搭配了灰白色的半身長裙,波浪紋裙的制定更為爛漫空氣,總體設計風格看上去十分的簡潔,有一種不張揚雅緻之美。實際上旗袍上衣除開搭配女裙,還可以搭配裙裝。
假如想運用旗袍上衣搭配裙裝的話,大家提議休閑度假挑選稍稍比較寬松度九分闊腿褲,那樣的版型更為灑脫時尚,並且針對美腿的體現實際效果也是非常好的。能夠算是一種不挑腿型,每個人可以掌控的設計風格。
楊紫的這種旗袍裝穿衣搭配,是十分美的,清新自然的色調,略微放鬆的裁剪,顯現出美女學生時代的氣場,真的是很有古典美的味兒,小夥伴們是否也是和小編一樣被她的這種穿搭所驚艷到呢。
H. 旗袍源於我過哪個少數民族
旗袍,是一種內與外和諧統一的典型民族服裝,被譽為中華服飾文化的代表。它以其 流動的旋律、瀟灑的畫意與濃郁的詩情,表現出中華女性賢淑、典雅、溫柔、清麗的 性情與氣質。 旗袍追隨著時代,承載著文明,顯露著修養,體現著美德,演化為天地間一道絢麗的 彩虹。願旗袍連接起過去和未來,連接起生活與藝術,將美的憧憬、美的風韻灑滿人 間。
旗袍是中華女性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服裝。說到傳統,人們總要想到封建主義的保守 、 封閉,還有封建主義對婦女的各方面的禁錮。數千年來,中華女性的著裝是嚴肅的。直到現在,嚴肅而正規的「職業女裝」仍然占據著中國女性服裝的主要地位。鳳冠霞帔,母儀天下,如果說中國幾千年來的封建傳統把婦女的最高期望值定到這里 , 那麼最能說明一切奧妙的關鍵字眼就是「表 現」。把美好的體貌表現出來的唯一媒介 是好的服裝。「霓裳羽衣」也好,「鳳冠霞帔」也罷,除了對那種繁華尊貴的追求之外,無論如何 也剪不掉那段渴望美麗、渴望風采浪漫。旗袍的出現或許就因為如此吧。人類文明有五千年悠久的歷史,女性的服裝也隨著歷史不斷改變。比起科技帶給世界 的巨大變化,人體卻頑強地保持了原狀,這雖然不能算是奇跡,卻為服裝發展史、提供了可能。服裝不能脫離人體而孤立存在,旗袍也一樣。女性的頭、頸、肩、臂、胸、腰、臀、 腿以及手足,構成眾多曲線巧妙結合的完美整體。旗袍的審美,似乎可以從這里談起 。
旗袍之源——棗(zao 三聲)旗袍作為袍服大家族中的一員,其發源有人認為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深衣。
旗人之袍與旗袍棗旗袍不是一個固定的形式,而有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把旗袍 視為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雖看似無大錯,卻難免有望文生義之嫌。
民國之初——悄然過渡過的旗袍。
20世紀初,中國政治風雲跌宕。辛亥革命廢除帝制,創立民國,剪辮發,易服色,摧枯拉朽,把屬於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級制度送進了歷史博物館,這一切為新式旗袍的延生創造了條件。
20年代——倒大袖與新樣式。
20世紀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時興過一陣「文明新裝」。
30年代——黃金時代(I)
本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是近代中國女裝最光輝燦爛的時期,而30年代又可謂這一時期燦爛的頂峰。也就是在此時,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裝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為中國女裝的典型代表。
40年代——黃金時代(II)
旗袍走向經典的過程,可說在30年代已基本完成,40年代是其黃金時代在時間上的延續。
50年代——也有過燦爛的一瞬
在人民當家作主的時代,如果說服裝也有流行的話,那流行的主導已轉向平民。
60、70年代——被冷落的20年
從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是傳統文化的浩劫,也是旗袍的災難。
80、90年代——輝煌難再
旗袍的鼎盛年代已經遠去,被冷落了30年之久的它,在80年代以來開放後的國土上顯得有些落伍了。
旗袍的審美
近十幾年來,時裝中重新出現的旗袍,在國際時裝舞頻頻亮相,風姿綽約有勝當年,並被做為一種有民族代表意義的正式禮服出現在各種國際社交禮儀場合。
旗袍的京派與海派
京派與海派代表著藝術、文化上的兩種風格。海派風格以吸收西藝為特點,標新且靈活多樣,商業氣息濃厚;京派風格則帶有官派作風,顯得矜持凝練。
藝術家與旗袍
藝術,是通過塑造形象具體地反映社會生活、表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
設計師與旗袍
經過20世紀上半葉的演變,旗袍的各種基本特徵和組成元素慢慢穩定下來。旗袍成為一種經典女裝。經典相對穩定,而時裝千變萬化。但時裝設計師常從經典的寶庫中尋找靈感,旗袍也是設計師靈感的來源之一。
總之,旗袍是中國婦女的傳統服裝,而並非已經湮滅失傳的歷史服裝。它既有滄桑變幻的往昔,更擁有煥然一新的現在。旗袍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加之可欣賞度高,因而極富有收藏價值。現代穿旗袍的女性雖然不多,但現代旗袍中不少地方仍保持了傳統韻味,同時又能體現時尚之美,所以也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
I. 旗袍是什麼
旗袍(形成於民國時代的女性服裝)
旗袍,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現象和形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