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把校服改為漢服」,為何大部分人不贊同
漢服作為中國的傳統服飾,具有濃厚的文化底蘊,近幾年來,很多年輕人喜歡漢服文化,將漢服穿出街。不少人在大街上,都能看到年輕人穿著漢服,曾經有一段對於漢服的描寫,雍容華貴。美麗無比,漢服是中國一冠上國,華服之美,禮儀之邦的來源之處。經過了千百年的歷史沉澱,任何朝代的更迭都凝聚著先人的智慧,漢服成為了無法超越的經典。
由此可見,漢服作為中小學生的校服意見,並不可行,在選擇校服的時候不僅僅要考慮,美觀、顏值,還需要考慮現實中的使用方便性,教育的目的,終究是為了讓孩子更好的成長,不知道您認為將漢服改為校服,是否可行呢?歡迎與我們分享。
我國的校服一直都很普通,可以說是很保守了,這其實也沒什麼不好,不影響學習,只是不是那麼出彩。
近年我國校服也有改變,從媽媽時代,顏色都不怎麼變化到已經嘗試過多種顏色搭配,像我小學一直一套校服不變,知道畢業,初中就開始變化,初一穿白色杠,初二穿紅色杠,初三穿黑色杠,已經有了年級的區分。
對於學生黨來說,這可能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吧?終於有人提到要把校服改美了,曾經的我們,總是幻想著我們穿校服的樣子是這樣的......
近年來,隨著修改校服樣式的呼聲越來越高,小部分地區、學校也開始了對校服的改革。一些學生公認比較時髦,家長認可的校服基本都是受到歐美日韓等發達國家的影響,以西服、襯衫、馬甲、短裙為主。
在我看來,我國的校服款式一直都有變化和創新,不在拘泥於保守的運動服,也有了裙裝和短褲,甚至有了領帶和蝴蝶結的設計。
Ⅲ 求小學少代會提案一篇(關於改進校服質量)
讀書,讀課外書對學生來說是很重要的事。在少代會開幕前,我想趁著這股熱潮,提些建議。
從古至今有許多名句,諸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書猶葯也,善讀之可以醫愚」、「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奇文共欣賞,疑義相如析」……這些都是勸人多讀書的。讀課外書可以豐富閱歷、提升見識、陶冶情操、培養人格。
然而,隨著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大批課外讀物被各式各樣的習題集取代了。孩子們離課外書也越來越遠了。即使有少許的時間,也被看電視或上網沖浪而佔領。
我們,真的要和課外書「再見」了嗎?
我個人認為,有益的課外讀物對小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是有幫助的,從課外書上可以了解到許多課本內沒有出現過的知識點,學習到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識。書是知識的海洋,而我是一葉小舟,自由自在的在海洋中遨遊;書是一扇大門,讓我走進知識的世界;書是一雙翅膀,使我在知識的天空中飛翔。
是書使我開闊了眼界,增長了知識;是書讓我找到知識世界的指南針;是書使我從中獲取精神營養,讓我在學習中慢慢成長 …… 我和書的故事永遠不會畫上休止符,只會越來越完美。因為是書改變了我!
現在的小升初考卷上也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科普知識、古詩詞、名人名言、社會熱點新聞……這時,考驗我們的就不僅僅是課本上的知識了。
有的家長會認為,讀課外書就該讀作文書、古典名著、各類輔導用書,其它的書都是「亂七八糟」的。其實不然,我們可以選讀些名人傳記,如《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搖著輪椅上北大》……還有一些傾情小說,如《閃著淚光的決定》、《神奇女生祝如願》……在這些故事中學到知識、培養堅強的意志品質。
對於我們選讀的課外書,家長們也可以讀一讀,甚至我們可以一起討論書中的情節、書帶給我們的啟迪,讓我們從課外書中吸取更的營養。
因此,我希望家長能讓孩子多讀些有益的課外書。同時,祝願少代會順利召開!
Ⅳ 中國校服應該改革 議論文
運動式校服的主要特點,一是去性別化,青年男女的性別差異被同樣寬松肥大的服裝抹平了,二是審美上的粗鄙化。
去性別化,折射出部分教育管理者對女性身體和性的恐懼,這種恐懼源於中世紀式的禁慾主義傳統。身體,特別是年輕女孩子的身體,被看作一種具有威脅性的、難以把握的危險現象,不得不受到文化過程的充分控制和管理。而有些教育管理者則樂於通過去性別化的校服對學生青春期正在發育的身體進行簡單有效但卻違背人性的「規訓」。例如有些家長認為過於好看的校服會讓學生早戀。曾經南京一所中學要給學生定做「韓版」校服,因反對的家長太多,學校終於放棄了這一計劃,將校服改回了運動服。
至於審美上的粗鄙化,則深刻地反映了我國基礎教育中美育的缺失,以及對學生基本人格尊嚴的忽視。穿上這種校服,學生恐怕很難有被尊重、被重視的感覺。說嚴重一點,這是對學生人格的粗暴踐踏,不是育人,而是毀人。有調查顯示,我國絕大多數中學生及家長對校服的滿意度極低。而網路上對中國式校服的全民吐糟,充分說明了那些曾經身穿運動式校服長大的青年一代的不滿。
一個國家的校服是文化、教育、歷史的縮影,它不僅是一種有效的教育和管理手段,同時也反映了一所學校甚至一個國家的辦學宗旨和學生的精神面貌。男女區分的校服,有助於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形成良好的性別認知。美觀時尚的校服,則有助於學生養成自尊自信、優雅從容的良好氣質。
不客氣地說,中國式校服是教育改革中最保守頑固的堡壘之一,已經到了非改不可的時候。
Ⅳ 有人提議把孩子的校服改成漢服,那麼孩子應該穿漢服嗎
漢服當校服,性價比不高
上學的孩子,正值精力十足、長身體的年齡,他們閑不下來,喜歡上竄下跳,衣服很容易破損。而漢服,一套下來層層疊疊好幾件,又往往都是不耐磨的材質。孩子穿不了幾天,可能就會出現破損的情況,到時候家長還需要花錢重新買。學校是孩子學習的地方,又不是為了選秀、比美,孩子們的衣服還是要講究性價比。很顯然漢服當校服,性價比不高。
Ⅵ 能否告訴我是深圳的校服改革呢還是中山市校服改革可以的話發一張照片的我。O(∩_∩)O謝謝!
「聽說深圳為了迎大運,學生要換校服,是真的嗎?究竟換成什麼樣?」最近一段時間,有關換不換校服的問題,在網路論壇、微博、貼吧被深圳廣大中小學生廣泛提及。除了發帖,甚至還有人發動投票徵求民意。連日來,記者多次咨詢市教育局相關部門,得到的最終答復是,眼下換不換校服「還沒定」。
曾向政協承諾2011年出新款
事實上,從去年5月份起,網路上陸續有學生發帖詢問,2011年深圳中小學生校服到底換不換。今年元旦前後,詢問這個問題的人越來越多。如今,在網路搜索引擎中鍵入「2011 深圳新校服」,類似的帖子隨處可見,還有人發帖調研徵求民意。
深圳中學、龍崗區實驗學校、石廈學校、荔林中學等多所學校的貼吧里,同學們也討論得頭頭是道。有人認為,「現在的校服太有損形象了」;也有人表示捨不得「那經典的藍白色校服」。然而,對於2011年深圳校服換與不換,無論是發帖人,還是回帖人,都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
記者調查得知,此次關於「校服」的討論源於兩年多前。2008年8月,有媒體報道稱,針對市政協委員在「兩會」期間提出的校服改革建議,市教育局回應時透露:「將舉辦以2011年世界大運會為主題的學生服款式設計大賽,推選出1—2款服裝,對現有款式進行改進和補充,而新的款式將會注重體現區域性和學校個性」。如今,這則消息仍然完整地掛在網上。
校服一事涉及90萬學生
「這幾天天氣冷,想給孩子買套大一號的新校服穿,可有傳言今年要換校服,擔心現在買了過不久又要再買。」在深圳打工的張大姐,最近一直在猶豫孩子的校服該不該買。市民李女士也說,「雖然一套校服只有百八十元,但家長們也不想浪費啊,希望教育部門盡快做出明確答復」。
根據市教育局印發的《深圳市中小學校學生統一著裝管理辦法》中規定,深圳實行中小學校學生統一著裝制度。根據2009年的統計數據,深圳中小學現有在校生人數約90萬。這意味著,校服問題關繫到全市約90萬孩子的日常生活。
教育局稱眼下「還沒定」
2011年,深圳的校服到底換不換?此前報道中提到的「以2011年世界大運會為主題的學生服款式設計大賽」究竟還辦不辦?針對這兩個問題,記者數次聯系市教育局了解情況,對方最終的回答是眼下「還沒定」。
市教育局相關工作人員在給記者的回復中還指出,在深圳,校服的規范稱謂應該是「學生裝」。2011年深圳學生裝管理工作,將啟動新一輪的學生裝定點生產供應企業資質招標工作,將由市政府采購中心進行招標。經徵求各方意見,學生裝的款式、規格和面料按市質量監督局制定的《中小學學生服成品規格》、《中小學學生服用料及產品要求》進行招標。至於學生裝改款問題,將在廣泛徵求各方意見的基礎上,適時考慮此項工作。
Ⅶ 校服改革有什麼意義20年不變的校服你還願意穿嗎
意義:
1、改變學校,學生面貌。讓學校因為校服的改變顯得煥然一新。
2、體現學校的時代風貌,社會發生了變化,學校教書育人的理念也有了變化。學生面貌也理應發生變化。
3、改掉原校服設計上的不足,增添新的時代元素。
4、體現青年人最有理想,最有闖勁,最富有朝氣的特點。
.
不想穿.....
Ⅷ 把中小學的校服改成漢服等民族服裝,傳承文化和禮儀是否值得提倡
選自一段對漢服的描寫,漢服是中國作為衣冠上國、華服之美、禮儀之邦這些華詞的來源之處!
然而,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歷史源遠流長,在幾千年的歷史沉澱中,中國的衣食住行都帶有深深的時代烙印。任何一個朝代的更迭變化都具有與時俱進的完善,雖然時隔千年,但這些先人用勤勞智慧創造的優秀文化是難以超越的經典。
也有少數家長認可專家的意見:穿漢服確實可以提升孩子們對傳統文化的意識,只要家長多下一些功夫,也是可以開展起來。校服簡約寬大,一年四季都極為通用,質量好、又耐臟,你覺得漢服可以替代校服嗎?
Ⅸ 中國校服什麼時候換啊
香港是因為曾經英國殖民過
台灣被日佔過
中國大陸的話
還遠了點
不過很多貴族學校都換了
我們學校也是啊】
在下也是制服控吧
我們有一套類似水手服(深藍)的和一套英倫風禮服,是格子裙,白襯衣,領結和毛衣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