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學生不穿校服的理由
這個問題應辯證的看待:
一方面展示自我的心理需要,是青春期愛美的心理需要。更是培養自我創新思維的需要。解脫束縛追求自由的需要。試想:從小讓孩子在嚴格束縛當中成長,穿的、吃得、聽的、看得等等都是固定好的老套的,怎麼會能培養出思想獨立、想像力豐富、創造性思維的孩子呢!就跟一個小孩從小關閉在一個沒有人跡的屋子裡,他會變啞一樣。很多東西,在他們成長時期不培養,他們的特長、天賦就會漸漸退化的!!!
當然,另一方面也不否認,有些同學不穿校服是因為虛榮或優越感被抑制,他們以為自己長得好或家境好,就該鶴立雞群。這種心理是有礙於他們的成長的!!
Ⅱ 全員學生穿校服,為何學生的「家境」情況老師都一清二楚
現在很多學校都提倡學生在校的時候一定要穿校服,可以全校同學都穿著校服,但有的老師一眼就能看出學生的“家境”情況,這到底是怎麼做到的啊?同學們到底是哪裡暴露了呢?
還有就是學生平時上課用的一些文具。這些也是可以看出來的,雖然都是一些學習文具,但是價格卻有所不同,家庭富裕的,自然用的東西都是質量最好的,最貴的,而且文具也是有名牌的,老師自然就可以一眼看出來了。
其實我覺得家庭富裕還是貧窮都不是重點,既然我們是學生,學生最主要的任務就是學習,有了出息自然就可以賺到很多的錢,所以在去攀比才是最值得驕傲的事情,現在作為學生最好不要去攀比,攀比特別影響身心健康而且還非常影響學習啊,當然老師也不會因為學生家庭情況如何而不同對待的,這個問題一定要放心好了。
Ⅲ 現在校服的設計比民國時期好還是差,為什麼
現在校服的設計比民國時期要好一些,因為現在的校服都已經很潮流,很現代化了
Ⅳ 學生應不應該穿校服
應該。
學生穿校服的重要性:
1、是學校文化,是校園文化的一種體現,團結、積極、提升集體榮譽感。
沒有統一著裝校服的學生個性張揚,獨一無二,,那麼整齊統一穿著校服可以規范學生行為.
2、填補距離
同學的家境環境是存在差異性的,屬於衣服的外表也存在差異。或許在老師和家長的心裡並沒有多大的區別,但是在學生幼小的心靈里,在這些青蔥歲月里卻有著他的一席之地。
在鮮艷衣服包裹下的學生們都有屬於自己的那一點點小小的虛榮心和小小的自卑心。統一校服讓我們不為今天穿什麼衣服而煩惱,讓我們別開眼把眼神更多的放在學習上。
3、張揚學校風采;校服在提升學校形象,展示學校文化內涵起了積極作用。學校校服 還具有廣告意義,卻超出廣告的價值。例如學生都穿著印有本校LOGO或者校名的學校校服,走到哪裡都是一個流動的廣告。
4、減輕家長經濟壓力,現在學生攀比心之重,要求穿名牌、品牌,而且每天穿不同的顏色、款式,這筆開支也不少喔,那麼統一穿校服,就解決了這個問題。
校服面料
校服大體有合纖織物、經編面料、棉織物面料三種:合纖織物是數年來時興面料,因其風格獨特、色澤多樣、易洗快乾、容易護理等長處,廣泛應用於校服定做行業,產品有花瑤、塔絲隆、卡丹絨、水洗絨等。
經編面料也是應用很廣泛的面料,由於經編面料的織物富有彈性、舒適滑爽、伸縮自如、穿著合體等長處,頗受學生們的喜愛。產品有金光絨、條絨、滌蓋棉等;含棉織物具有手感柔軟、吸汗性強,花色品種多等優點,適用於運動類型的校服定做,產品有錦棉布、滌棉布等。
Ⅳ 學生家境怎樣,為何老師能夠比較清楚
我們可以從平日生活里感受到家境好和家境不好的區別。家庭條件比較好的學生的服裝會更時尚,名牌商品的比例會更高。父母會更加註意孩子穿的衣服是否合身、舒適和時尚。普通家庭的孩子穿的衣服可以說只有幾件,即使他們穿別人家的舊衣服,也不合身。因為為了節省家庭開支,父母會選擇更耐用、更寬敞的衣服,孩子們長高後可以繼續穿衣服。
無論如何,我們不應該讓各種各樣的因素破壞孩子們的純凈世界。父母和老師應該保持孩子的純真,讓他們在健康快樂的環境中成長和學習。一個從小就富有精神的孩子長大後贏得了他的整個人生,這跟不上許多物質條件。父母也許不能給予孩子特別豐富的物質條件,但他們可以給孩子豐富的精神條件。
Ⅵ 學生「家境」好不好,為什麼老師會一清二楚
從學生資助管理中心可以獲悉,所有符合條件的家庭經濟困難的普通高校新生和在校生都可申請助學貸款,本專科學生最多每年可貸8000元,研究生每年最多可貸1.2萬元。
目前,我國已在高等教育階段建立起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國家助學金、國家助學貸款(包括校園地國家助學貸款和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師范生免費教育、高校大學生服義務兵役學費補償貸款代償、直接招收士官學費補償貸款代償及退役士兵教育資助、新生入學資助項目、勤工助學、學費減免等12種政府資助,也就是說,從新生入學到本(專)科、碩、博完成學業,每個學習階段都有資助保障。
符合申請條件的學生可向所在學校提交書面申請和貧困證明,經學校初審後,學校將擬資助學生名單進行7天公示。之後,學校將《2020年新入學普通高中貧困生擬資助匯總表》上報上一級教育局基金會辦公室審核備案,待教育局撥付專款,學校收到後,必須在7個工作日內將資助金發放給貧困生。
Ⅶ 老師為啥會對學生的「家境」好不好一清二楚
教育有三種,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社會和學校都是家庭教育的補充,這也就意味著家庭教育對人才是最重要的。
愛好,處事風格,品行都是在家庭教育中慢慢形成,而學校教育則是對孩子性格上進行一些引導和知識的豐富,而社會則是用實踐讓孩子明白一些人生道理。
一個從從小精神富足的孩子,長大後便贏得了一生,這是再多物質條件都趕不上的,父母可能無法給孩子富有的物質條件,但是卻可以給孩子富有的精神條件。
Ⅷ 明明都穿著校服,為什麼老師對孩子的「家境」一清二楚
現在的孩子上學,基本上都是要求統一著裝,每天穿校服上學。所以,前段時間網上有位寶爸去接女兒放學,因為孩子們服裝一樣,還都遮著臉,就鬧出就揪錯人家女兒小辮的笑話。
很多家長說,孩子們統一著裝雖然接的時候不好認,但是也有好處。那就是,老師和同學們不會從孩子的著裝判斷其家境,也就不會用有色眼鏡看人了。但是,據我一位在小學當老師的朋友說,即便孩子們都統一穿著校服,她只要稍微觀察一下,還是對學生的“家境”一清二楚。這是為什麼呢?說起原因,其實挺現實的。
孩子的社交表現
我朋友說,他們班裡有幾個孩子,特別不愛說話,而且很自卑,不合群。她鼓勵別的同學跟他們玩,他們也是唯唯諾諾,不敢跟人交談。後來,通過仔細觀察,她發現這幾個孩子家境都是不太好的,所以總感覺別人會看不起自己,在社交上表現得很膽小、很被動。
而那些家境好的孩子,大多自信、樂觀、開朗,與人交往時往往表現得很主動。因為內心沒有自卑感,也沒有怯弱的想法,社交表現就落落大方。所以,老師們看到孩子的表現,也就一清二楚了,進而會對不善於社交的孩子加以鼓勵和引導,讓孩子變得開朗起來。
總之,孩子家境好不好,不是一身校服就能遮擋住的,老師們只要稍微細心一點,也就一清二楚了。這也是老師用來“差別對待”孩子的關鍵,當然不是看不起家境不好的孩子,而是照顧到家境不好的孩子的心理。畢竟,為人師表,除了教學,還要關愛學生的心理健康,幫助學生快樂成長。
Ⅸ 林徽因學生時期的校服是什麼樣
當大清早,一群花季少年裹在這樣的中國式校服中,趕在早自習的上課鈴之前狂奔在街頭的時候,站在街口遙望的你,有沒有感到一陣心驚膽戰?
近幾十年,日本電影電視劇的流行,讓年輕的學生和他們的家長感嘆日式校服的簡約秀美,但是大家似乎都忘記了還有一個據說是陳丹青老師自創的詞,叫做「民國范兒」。沒錯,上圖就是民國時期拍攝的一張照片,照片上是四個穿著當時校服的花季少女,最右邊眉清目秀的女子,就是已經被人們作為民國才女範本來祭奠的林徽因。
照片拍攝於1916年的北京培華女子中學,當時的林徽因只有十二三歲的年紀。北京培華女中是當時教會的貴族學校,能與之齊名的只有另一所貝滿女子中學。培華女中的校服款式是這樣的:中式上衣配西式百褶裙,既有東方的簡約之美,又和西方時尚相得益彰,摩登時髦中亦有娟秀清麗。當時的中國正是風雨如晦的時代,不太平的年月也只有如林徽因般家境顯赫的少數少女才有機會穿著這樣的校服,許多的貧困百姓還過著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生活。
1929年,民國政府公布了《服制條例》,對男女禮服、制服作出規定。按照規定,女性校服分為兩種,一是藍色長袍,齊領,前襟右掩,長至膝與踝的中點;二是襖與裙,襖為藍色,長僅過腰,袖長剛過肘,裙為黑色,長及足踝。前一種多見於老照片中,而後一種則是時下以民國時期為時代背景的電視劇中最為多見。
資料來源於:《林徽因:見證民國女校服之美》
http://news.163.com/11/0918/01/7E6S3U2D00014AED.html
Ⅹ 民國校服體現了哪些政治意志
民國時期剛剛推翻了封建社會,西方思想漸漸入侵,在與傳統文化的碰撞下,就逐漸占據了上風,那麼就得有一個劃時代的產物出現。恰好,學生又是倡導新文化的主角,所以打破禁錮的藏青藍(或白色)上衣加上黑色半身裙的校服,就應運而生。
民國校服的設計,體現了她們的自主性,而且民國能上學的女子,都是家庭優越的千金小姐,況且校服美不美要看什麼人穿!千金小姐穿上那叫氣質,普通人家的小姑娘穿上後,又燒飯又打柴,洗都沒有時間洗,可能生活習慣也不行,最後再好的衣服也不可能有氣質。
但是現在,校服設計的主旨是把學生之間的差異盡量降到最低。況且每個時代的著裝主題都不一樣,每個年代有每個年代的特點。況且如果要傳承民國時期的校服,要放在哪個階段?小學中學顯然年級太小了,民國裙裝已經帶點成人化了,那麼放到高中大學?又有網友說這種裙裝不安全。
民國時期的女子還是講究德行,有三綱五常的束縛,女子在行為上得表現得像個淑女,而如今的女孩子多活潑,活蹦亂跳的,恐怕這種淑女風格的校服部分人駕馭不了。而現在的學生顯然比民國時期多太多,校服的主要作用就是大眾化,普遍化,所以民國時期的校服用在現在很顯然不合適。
學校給學生提供校服一方面是為了統一服裝統一管理,在服裝上一定程度減少學生之間的攀比心理,方便學生將注意力放在學習上,這便是校服存在的主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