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港人子弟學校的辦學特色
學校全面實行「小班化」、「雙語」教學。以英語、普通話為主要教學語言、常識課用廣東話教學;簡體字教學為主,重視繁體字的閱讀和認識。順應香港「兩文三語」教學現狀。 學校教材採用兩地優秀教材,與香港同步的教材有(TOC)、自然、常識、中文閱讀、音樂;內地人教版教材有語文、教學、美術、體育、思品等。 談起港人子弟學校近兩個月的迅速變化,全校教師、職工和全體同學無不感到自豪,更為來了一位胸懷先進教育理念,愛校如家,敢於拼搏的好校長而感到驕傲。連日來,許多家長也不斷打來電話說港人子弟學校校園環境變美了,校園文化氛圍變濃了,自己的孩子進步更大了。在這短短的兩個月里,不僅校園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地變化,我校還提前順利通過了深圳市學校五年發展規劃中期評估;參與廣東省重點課題《羅湖區基礎教育多元辦學體制及管理體制研究》實驗,立項為市級「十五」課題《深港小學教學優化》的研究;學校被中央教科所掛牌為《中央教科所英語實驗基地》,在深圳市獲此榮稱的僅有羅湖港人子弟小學。
前港一中,現二十一中。
湛江港務局第一中學原為交通部湛江港務局職工子弟學校,創辦於1954年。分別於1960年、1973年開辦了初中和高中,1980年更名為湛江港務局第一中學。2003年7月學校脫離企業,交由湛江市霞山區人民政府管理,易名為湛江市第二十一中學。
3. 深圳港人子弟學校怎麼樣
建議你親自去一趟,看看學校的硬體和軟體.別人說的並不一定都是對的.相信自己的眼睛要好一點!!網路知道團隊4很高興為你解答!祝你愉快!滿意請採納哦!
4. 什麼是民工子弟學校
打工子弟學校,是城市為解決外來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就學開辦的學校,這些學校有公辦的也有私立的,但大都經過相關教育部門資質認證過的。由愛心人物資助。多分布在城鄉結合部,流動人口聚集區,房租低廉。
民工子弟學校一般位於郊區或者城鄉結合部,大部分是外來務工子女的孩子,師資力量一般,公辦的民工子弟學校相對來說教師水平高一點,民辦的一般教師來源比較雜,不如公辦的好。
簡介:
學校分布:多分布在城鄉結合部,流動人口聚集區,房租低廉。四環以外的有102所;
學校基本特徵:私人辦學;沒有合法手續;招收對象是流動人口子女;條件簡陋;很大部分學校處在生源飽和狀態,一間簡易教室擠70人的有之,輾轉10里路程上學的也有。
收費情況:學費一般在每學期300到600元左右,可月付,另收書本費,除了上課,其他花錢的活動(比如春遊,打疫苗)基本不搞,其他費用也就基本沒有;相應的公立學校,除學費外,贊助費和借讀費總共費用在1080元到2580元之間。
5. 大灣區港人子弟學校排名
摘要 而且這所學校於2021年9月1日建成開學,全新的學校!
6. 有誰的孩子(或本人)曾在港人子弟學校裡面就讀過能說說裡面的教學情況嗎,還有裡面教學有用到廣東話嗎
裡面的老師很負責的,有些課程會用到廣東話。最好還是實地去看看吧!
7. 孩子在香港上學
很多香港人的小孩都是在深圳住,然後在香港上學。在靠近深圳的香港新界北區有一些學校很多小孩都住在深圳,每天都能看到有人專門帶隊,帶小孩去香港上學。
如果你不太了解建議可以找香港工聯會在深圳的辦事處代為查詢,他們都很樂意協助的。
新華社還有這方面的報導
新華網香港11月20日電 題:奔波的「雙城」童年——關注深港跨境學童問題
新華社記者 呂諾
每到上學和放學的時間,在羅湖、落馬洲、文錦渡、深圳灣等深港邊境口岸,都會出現一道獨特的風景——肩背書包、身穿校服的孩子成群結隊地過關。
這些孩子大多出生在香港、居住在深圳,早晨過境到香港上學,晚上再返回深圳的家。他們當中,最大的十三四歲,最小的只有三四歲。這群過著雙城童年生活的孩子,被稱為「深港跨境學童」。
雙城奔波
深圳市羅湖區的一個住宅小區里,住著一對小姐妹——昕昕和晴晴。每個上學的日子,她們都要穿過邊境到香港的一所小學讀書。姐姐已經五年級,妹妹三年級。從家到學校,每一趟都要兩次經過邊檢和海關。來回要花至少3個小時。這樣一天一個往返、多次上車下車的生活,姐妹倆已持續了好幾年。
昕昕和晴晴的父母都是香港人,在深圳經營著一家餐廳,因為要照顧生意,昕昕和晴晴便過上了住在深圳、學在香港的雙城生活。
記者在一個平常的早晨來到昕昕和晴晴的家進行追蹤采訪。
6點半左右,昕昕和晴晴被媽媽從睡夢中喚醒。她們梳洗停當,匆匆吃完早餐,就背上書包到小區門口等候校車。7點多姐妹倆已登上開往邊境的校車,向媽媽揮手再見。
8點左右,昕昕和晴晴在文錦渡下車准備出境。文錦渡海關落成於上世紀80年代,是深港邊境中規模和流量都比較小的一個關口。相對於在羅湖、落馬洲等較大關口出入境的同學,昕昕和晴晴已算幸運,因為她們可以少走點兒路、少排些隊,少花費一些時間和體力。
早晨8點15分,昕昕和晴晴辦完了從深圳離境的手續,登上由香港開來的校巴。至此,上學的路走完了一半。稍後,她們還要在香港入境。
「每天上學放學加起來,一共要上下8次車……」晴晴的媽媽告訴記者:「小姐妹倆每人背著很重的書包,拿上拿下真的很辛苦。」
無奈的選擇
像昕昕和晴晴這樣的深港跨境學童,目前已經有八九千人,有預測稱下個學年可能突破萬人。
據記者了解,自上世紀90年代至今,粵港兩地經濟文化交流日趨緊密,越來越多的港人短期或長期在廣東工作或經商。工作的需要,以及相對較低的房價和生活成本,使不少香港夫婦把家安在了深圳;此外,跨境婚姻組成的家庭也越來越多,許多跨境家庭也選擇把家安在深圳,讓子女在香港接受教育。
「能不能不要讓我們每天走來走去?」從幼兒園起就在深港兩城奔波的昕昕,6年來曾不只一次這樣問媽媽。
「我們真的很無奈。」媽媽告訴記者,「我們在深圳開餐廳,要照顧生意就要在這里有一個家,而且這邊的房子也比香港便宜。但孩子長大後總要回到香港,所以還是決定讓她們在香港讀書,這樣以後也能更適應一些。」
記者了解到,由於跨境學童沒有深圳戶口,所以若想在深圳上學只能借讀或到收費比較高的私立學校,而到香港則可順理成章地免費入讀公立學校;此外香港和內地的教學內容和進度不同,使用的漢字繁簡體也不同;再加上港人父母大多希望孩子長大後能融入香港社會,所以盡管非常辛苦,港人父母還是選擇讓孩子奔波跨境讀書。
昕昕和晴晴就讀的公立風溪創新小學位於香港上水,距深港邊境較近。這所學校里像昕昕和晴晴這樣的跨境學童佔到全部學生的三分之一,學校為此專門配有校車往來邊境接送。
鳳溪創新小學課程統籌主任石麗芬告訴記者,風溪和許多位於深港邊境的學校一樣,在上學放學時間及課程設置方面要做特殊安排,以充分照顧跨境學童的實際情況。比如,早晨第一節課9點半才開始,下午4點半放學。但盡管如此,跨境走讀的孩子仍比家住香港的孩子疲憊。
除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奔波辛苦外,更讓家長和學校揪心的是孩子們的安全。
「口岸一帶的人員很復雜,孩子又小,我最擔心的就是她們給壞人哄走了。」晴晴的媽媽告訴記者,很長一段時間她都告訴孩子「直接過關,不要跟不認識的人說話」。
香港鳳溪創新小學校監馬紹良告訴記者:「學生每天往返口岸是很危險的,如果他們給不法之徒利用,比如說把違禁物品放在書包里就麻煩了。我們學校之所以自己營運巴士接送,就是出於安全和監管的考慮。」
更深一層的擔心,則是孩子的歸屬感問題。昕昕和晴晴的媽媽告訴記者:由於每天辛苦地雙城奔波,兩個孩子幾乎把大部分課外活動及同學交往時間都花在了路上,這樣會不會讓她們對深圳和香港都缺乏了解和歸屬感?
共解難題
住在深圳,學在香港,這樣奔波的「雙城」生活每天都在上演。如何讓孩子們在上學路上少一些舟車勞頓和意外風險,多幾分便捷和安全,讓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已是一個不容迴避的問題。
「能不能讓校車在兩地直接往返,請邊境人員上車檢查而不用孩子們頻繁上下車?能不能興建或改建一些寄宿制學校,讓孩子們不用每天跑來跑去?」接受采訪時,鳳溪創新小學校監馬紹良連說了兩個「能不能」。
據記者了解,目前深港邊境口岸有些開辟了「深港走讀兒童」專門通道和候檢區域,香港已有42個班次的校車可以跨境接送學童,10個班次的校車可在香港「免落地過關檢查」。新開通的深圳灣關口則已實行「一地兩檢」。
另據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首席教育主任(新界)梁兆強介紹,香港正在與深圳及廣東省政府研究跨境學童的相關解決方案,如進一步簡化出入境手續,增加跨境校車班次,為部分學童提供交通補貼,以及對跨境學童提供學習輔導等。香港和深圳兩地也正在商談合作讓港人子女在深圳完成小學課程,然後參加香港中學派位,以免低年級學童每天在深港兩地奔波等。
「整體而言,跨境學童每天花數小時往來深港兩地,對其學習及成長會有一定的影響。」梁兆強說,「特區政府一直提倡就近入學。我們現在有個考慮,就是讓孩子在幼兒園和小學階段留在深圳,讀港人的學校或港人班,然後讓他們參加香港的中學派位,到香港讀中學。我們已經在試行,預計第一批小學畢業生可以在2010年選擇在香港的中學上課。」
梁兆強說:「在這方面深圳市政府很支持,也研究了在私立學校開辦港人子弟班的可能,但可能到最後落實還需要一點時間。」
8. 深圳市羅湖區港人子弟學校好嗎
還可以啊,鄰居孩子就讀這所學校 感覺比我孩子的英文好很多而且有晚自習服務作業80%以上都在學校完成了,聽說最近開了個實驗班每班才25個孩子,課程也很新穎,我有空也去了解。
9. 有沒有了解廣州暨大港澳子弟學校的呀
港籍孩子可選擇的學校很多啊,好點的私立學校都可以呀。暨大開辦時間不長,感覺還不是很成熟。我朋友小孩是上的白雲區中黃小學,IB學校也蠻適合香港孩子的,英語是外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