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在我國的喪葬文化中,對逝者的穿著有什麼講究
壽終
人死後,全家舉哀,將死者移入正房迎門的靈床上。靈床有的用現成的木床,有的用門板或葦箔在長凳上搭成,還有的臨時用土坯壘起,上鋪一床單或褥子而成。死者臉蓋黃表紙,口含銅錢(亦有含珍珠之類的)。靈床前置供桌,放「照屍燈」,預防狗貓進來,焚香設牌位,並供小米飯1碗,上插竹筷1雙,叫「倒頭飯」。子女輪流守護,叫「守靈」。家族鄰居幫助辦理喪事,發訃文、告親戚,幫喪者為首的叫「大總」。同時每天早、中、晚飯前3次到土地廟「送漿水」,漿水多由生水、麵粉、小米混合而成,裝在壺里,有的壺里只裝清水,也叫做漿水。扎制紙車、紙馬,用黑面烙制「打狗餅」、「打狗棒」,取意西天路途遙遠,又有惡狗攔路,一旦遇到惡狗便可用棍子打它們,同時把打狗餅扔出去喂狗,以便趁機脫身。此後是「指路」,死者長子站在板凳上,手舉扁擔,面西而呼死者的稱謂,後說「上西方大路朝佛」,連喊4次,燒紙車紙馬,送亡者歸西。?
吊喪
親友按訃告訂的日期,在開墓安葬之日前來吊喪。院內設靈棚、立牌位,孝子麻衣素服,向前來吊喪的親朋、鄉鄰磕頭拜謝。一般鄉鄰只付喪儀(現金)叫「付人情」。至愛親朋則先付奠儀,後將祭品置於靈前,向靈位跪拜,奠酒3盅(張店為4盅),放聲痛哭,叫「拜祭」。
入殮
死者入棺謂之「入殮」。棺材俗稱「壽材」,多用楊、柳、榆、槐等雜木製成,殷實人家則用柏木。窮苦人家有的僅薄棺一口,葦席一領。入棺前先在棺內鋪香表墊褥,再由兒女親屬用棉絮蘸酒為死者擦臉凈面,之後入棺。於亡者身旁放香表、草木灰及死者生前所愛之物,蓋棺封口,大殮告成。此後,每天3次燒紙哭祭。?
出殯
一般於人亡後第三日或第五日出殯,大家富戶亦有第七日、九日甚至四十九日出殯者。期間,有的請僧道設壇場作佛事,誦經超度。亡者配偶如有先逝者,喪主須於發喪前一日的晚上迎其靈共祭。
殯葬大體有燒炕(亦叫暖墓)、起靈、送殯、路祭、下葬成墳等程序。起靈前(臨淄為起靈的前一日),一般先有亡者親屬(多為女眷)去墳內點火燃燒,叫「燒炕」,博山、臨淄多是於墳內設火煎糕叫「暖墓」。臨淄在起靈前還有在靈棚內吃一頓水餃的習慣,謂之「吃團圓飯」,並邊吃邊填滿「獻食罐」。之後,把靈前的飯碗打掉,由十餘人抬棺起靈,長子頂棺打瓦,此時家人親友隨靈哭送,到門外停靈奠祭。出殯時,長子或長孫打白幡,外甥打花幡在先引靈柩前往塋地,女孝家一般在柩後坐哭,不跟往塋地。出殯的隊伍到村(街)頭要暫停,進行路祭。在靈前擺好桌椅、供品,親友一一拜祭。棺至墓地後,先燒輓聯紙扎(臨淄居民還要把「獻食罐」放入墳內),待孝家查看墓穴後,方下葬填土,插幡幢(亦有插秫秸者)於墳頂,至此新墳築成。返回時,每個孝家分享一份切碎的饅頭、豆腐等物。?
謝客
殯後的翌日拂曉,死者的兒孫穿孝服到吊喪者家中致謝,一般只是在門前高呼「謝客」,主人聽見,可回聲「聽到」,表示已知禮。
祭祀
殯後第三天(亦有第二天者)亡者親屬著孝服至墓地供祭,繞墳轉3圈,拋撒五穀糧,添加新土,謂之「圓墳」。人亡後第三十五天叫「五七」,一百天叫「百日」,屆時孝家都要到墳上祭祀,通常做「五七」、「百日」墳時,前者提前,後者延後,謂之「長百日短五七」。周村多是於半夜三更上墳祭祀。上「五七墳」時,死者親屬要帶著金銀山、搖錢樹、聚寶盆等紙扎和供品祭祀。
持服
也叫吃服。安葬後,亡者家屬要穿孝服守孝,謂之「持服」。持服期,兒女為3年,侄孫輩為1年,期間,兒女一般不理發,不問世事。
三四十年代,一些村社普遍建有「老人會」(亦叫「孝帽會」、「架子會」等)。凡家有老人者均可參加,遇有喪事,會友集資進行互助,有錢出錢,無錢出人,至入會者各家都經過一次喪事,此組織即告解散。建國後,老人會組織很快消失。舊時的喪葬禮也逐步得到改革,設壇超度、送漿水、指路等帶有封建迷信色彩的東西基本根除。遇有喪事,只為死者穿壽衣,入棺成殮,親友送喪儀,叩頭祭拜,送往墳地埋葬,持服守孝等。60年代後,除回民外,城鄉開始實行火葬制度,建立骨灰盒存放室,親屬戴黑紗或孝章,鄰里送花圈、挽幛致哀,但在農村有不少人家仍將骨灰土葬。「三日」、「五七」、「百日」祭仍保留,以表哀思之意。
喪葬
1、送終 老人生命垂危之時,子女等直系親屬守護在其身邊,聽取遺言,直到親人去世,這在習俗中 稱為"送終"。送終是一件大事,能為老人送終是表明子女盡了最後的孝心,未能為老人送 終常常成為人們一生中的一大憾事。有沒有子女送終,是不是所有子女都來送了終又是老人 是否有福的一個判別標准。 在老人臨危之時,家人要將其從卧房移到正庭中臨時鋪設有板床上,板床在較窮的地方就用 臨時卸下的門板做成。因為民俗以為人若在床上死。靈魂就會被吊在床中,無法超度。有的 地方也把死老是否在板床上死看作是子女是否盡了孝道的標准,老人在床上咽的氣,子女往 往會受人非議。夭折的人,家人雖不會將其移入正庭,但也會將其移至床前地上。如果死者 之上還有長輩,死時,也不移入正庭。 在許多地方,人死之後,家人都會燒紙錢,稱為"燒倒頭紙",有的地方更明白,叫:"燒 落氣紙"。此外,還人鳴放鞭炮,一是表示死者歸西,二是向鄰居報喪。 人死之後,家人要圍在死者身邊慟哭,未死時,則禁止哭泣。
2、報喪 死老咽氣後,家人應盡快向親友發出報喪貼,或登門通報死訊,對遠方的親友,要告訴其開 吊下葬的日期。報喪的孝子要穿孝服,戴孝帽,到了別人家,不能進門,有人來迎接時,無 論長幼,都要叩首。
3、入殮 死者入棺前,要為之整容,如剃頭、刮臉、換擦洗身、穿壽衣等,然後再以白綢(有的地方 也用紙錢)掩面。民俗以為,不能給死老穿皮衣皮褲,否則死者會轉世為獸;為死者穿衣時 ,不要將眼淚滴到死者身上,否則以後做夢就見不到死者。有的地方要求為死老配木梳一把 ,鏡子一面。 在死者死後的二十四小時內,要由專人選擇好時刻,正式將屍體移入棺中,入棺時,死者一 般是頭朝里腳朝外。
4、守鋪 死老家人在老人死後到正式放入棺材期間,要晝夜輪流守護在死老鋪側,以示服孝,叫做" 守鋪"。死者入棺之後,家人守護、睡卧在棺旁,叫"守靈",也叫"困棺材"。
5、擱棺 因為要選擇吉日吉地安葬死者,因此,可能要停樞在家,稱為"擱棺"或"停棺"。"擱棺 "的風俗,在古代常見,一般要擱七天,有的甚至擱棺十幾天,幾個月,現今則不常見,即 使擱棺,時間也不長。
6、居喪 居喪是指死者家人後輩自死者斷氣時起服喪。男子不穿華麗的衣服,穿草鞋(現在已不常見) ;婦女則要脫去身上的裝飾品,脫下彩色衣服。男女各依其與死者關系的遠近,穿孝服,戴 教帽。孝子在居喪期間(一般為一月或百日)不能理發,不能同房,不能會晤親友、參加宴會 、進寺廟等。尤其是在安葬之前,這些習俗必須嚴守,否則不吉。
7、弔唁 弔唁是喪葬禮俗中比較重要的內容,弔唁的方式因各地風俗不同而有區別。弔唁時,與死者 關系的遠近不同,弔唁的禮數,方式也不同。 死老子女在接到訊息以後,首先要哭悼,然後問明死因,盡一切努力盡快上路奔喪。臨到家 時,要"望鄉而哭",出嫁的女兒,有的甚至一路哭來。到家後,先要在靈前跪叩,哭悼, 直到有人安慰才停止。親朋友鄰,雖不致於和孝子一樣悲痛,但也要盡量表現得比較哀痛 一些。 親友前來弔唁的時候,孝子要保衛祖國接,陪同。比較親近的親友,一般要在靈前正式舉哀 哭悼,直至有人勸慰。如果不是較親近的親友,則可以在靈前燒化幾張紙錢即可。 親友前往弔唁時,一般都要攜帶禮品或禮金。禮金用黃色、藍色簽封好,在正中的藍簽上寫 上"折祭×元"。"奠敬×元"的字樣。禮品有匾額、輓聯、挽幛、香燭、紙錢等。
8、接三 接三也叫"迎三"、"送三"。民俗認為,人死了三天,他的靈魂要正式去陰曹地府,或者 被神、佛或神、佛的使者迎接去了。並不是每一個人死後都能進入天堂,但若在死者去世三 天靈魂離去的時候,為他請僧眾念經禮懺或者放焰口救度惡鬼,就能使死者贖罪積德,進入 天堂。相對於神來說,是迎接死者的靈魂進入天堂;相對於死者親友,是送別死者的靈魂進 入天堂。因此,這個儀式叫"迎三",也叫"送三"。送三時,要用紙扎一些車馬,以供死 者上路時用。 放焰口是接三中最重要的禮俗。據說焰口就是餓鬼餓鬼,在地獄受苦受難。民間舉行儀式, 擺放三寶,即佛、法、僧,便可以讓餓鬼得到救助,脫離苦海。焰口有佛教《瑜伽焰口》, 比較常用。還有道教的《缸罐焰口》。 在喪葬禮儀中,還有做道場的。其作用與放焰口類似,這種道場常由僧人、道士一起做。
9、出殯 出殯又叫"出山",出殯要先請陰陽先生選擇吉日吉時,叫做"開殃榜"。出殯之前,先要 辭靈。先裝"餡食罐",把最後一次祭奠的飯食裝在瓷罐里,出殯時,由大媳婦抱著,最後 埋在棺材前頭。然後是"掃材",即把棺材頭抬起,孝子放些銅錢在棺下,然後用新笤帚、 簸箕掃棺蓋上的浮土,倒在炕席底下,取"捎財起官"的意思。 出殯的程序為:先轉棺,將棺材移出門外,再抬起棺材頭,備好祭祀用口,由禮生主持禮儀 ,喪主跪拜,禮生讀完祭文後,由僧道引導孝男教婦"旋棺",在棺材周圍繞行三圈之後, 再用繩索捆好棺材,蓋上棺蓋。 抬棺即將起行,送葬隊伍也要准備好,一般是長子打幡在前,次子抱靈牌,次子以下的孝屬 們持裹著白紙的"哭喪棒",大兒媳抱"餡食罐"。准備妥當後,即可起杠,伴隨起杠,還 有兩項禮儀:一項是把死者生前所用的枕頭拆開,把里邊的蕎麥皮等和枕頭套一起燒掉;另 一項禮儀是"摔盆",即把靈前祭奠燒紙所用的瓦盆摔碎。這個盆叫"陰陽盆"俗稱"喪盆 子",不過也叫"吉祥盆"。這個儀式很重要,摔盆者一般是死者的長子或長孫,是關系非 常近的人,如果無兒無孫,而不得不由別人來摔盆,這一儀式就會使摔盆者與死者的關系變 近,甚至確立財產繼承關系。摔盆講究一次摔碎,甚至越碎越好,因為按習俗,這盆是死者 的鍋,摔得越碎越方便死者攜帶。瓦盆一摔,杠夫起杠,正式出殯。送葬隊伍隨行。 出殯的順序一般為: 草龍--銘旗--孝燈--吉燈--放生籠--銘旌--香亭--像亭--魂轎--紙橋- -樂隊--靈柩--遺族--僧道--金童玉女--送葬親友。 當然,各地風俗不同,出殯的隊列、形式也有差別。富裕人家儀式隆重講究,冥器齊全,窮 人家的葬禮,則可能要簡單得多,講究也會少一些。 在傳統喪禮出殯路上,還有幾項禮儀。如揚紙錢,擺茶桌路祭等。 揚紙錢是揚撒由白紙做成的狀如銅錢的紙錢,一般由專人在孝子前面揚撒。在起杠後,遇有 路祭,經過十字路口,河沿,橋梁祠廟,城門,以及下葬時,都要揚撒紙錢。 茶桌和路祭棚多為喪家的親朋擺設,對喪家表示哀悼和慰問。茶桌供孝子和親友飲水,孝子 要跑下叩謝。路祭是指在出殯隊伍所經之路設供桌或祭棚,祭奠亡靈,遇有路祭,送葬隊伍 一般要停柩進行祭奠和答謝,祭奠完畢即起棺繼續前行。
10.落葬 到達墓地後,再次整理墓坑,把隨葬的餡食罐、長明燈放在墓坑壁上龕內,掃去腳印,然後 將棺木徐徐放下,由陰陽先生用羅盤儀矯正方向,由喪主鏟土掩棺,並堆土成墳堆。
11.居喪 在親人去世之後的一段時間里,必須要在生活的許多方面進行節制,以表示對親人的哀悼和 思念。這就是居喪。居喪之禮節,對於孝子要求更嚴。在古時候,孝子要居喪三年。為什麼 是三年呢?因為按慣例,小孩子在出生以後三年不離母親的懷抱,因此,父母死後,孝子應 服喪三年,以示回報。三年之間還會有很多小的禮儀,禮儀繁多,要求嚴格。在現代,人們 生活節奏加快,工作繁忙,但有人仍要居喪,只不過比古時短得多了。
傳統喪葬禮儀在人們心目中已經日益談化了,舊時的很多喪葬禮儀,人們已不再遵循。但老 人的去世仍會繼續,作為家庭的一件大事,喪葬也必須還有一定的禮儀,那麼新式喪葬禮儀 又有哪些呢?新式喪禮一般有以下程序:
1、移屍:確認老人已經死亡,可將其遺體移到廳堂或靈堂中,一般仍要燃放鞭炮,點上香和 燭。
2、報喪:死者家人在親人去世後,應盡快通過各種渠道通知親友,通知的方式可以是電報、 電話、訃告或親自登門通報。
3、整容:為死者擦洗身子,梳好頭發,換上比較整潔的衣服,並將其移入棺材。
4、訃告:用訃告的形式向親友近鄰進行通報。
5、開追悼會 追悼會一般在喪家所設的靈堂里舉行。先要布置靈堂: 靈堂要庄嚴肅穆,在正後方牆壁上要扎"花牌",一般以深綠色為底色,配上黃色花朵圖案 。花牌正前方放靈桌,靈桌後方正中央放死者遺像,周圍放黃色鮮花,靈桌上可置備素色鮮 花,中間放靈位。會場中央懸掛黑色或藍色橫幅,用白紙黑字書寫"×××追悼會"字樣, 遺像正後方花牌上掛孝家的輓聯,靈堂兩邊的牆壁上則可掛客人送的換聯換幛。花圈、花籃 則放在屋內門口兩側。靈堂內左右可擺放長桌子,並配座椅、桌子,可旋轉茶水,以備弔唁 者休息時用。在靈堂門外兩邊分別放一長桌,一處用來收禮,一處用來簽名。 追悼會一般在原設靈堂舉行,也可另找場地,死者的骨灰盒要擺放在靈堂中間的桌子上,遺 體未火化的,可放於靈堂中間。在追悼會儀式上,親屬一般站左邊,主要親屬在前排,弔唁 者站正中,面向遺像或像體。主持者站前排左邊,側身,一半向著死者家屬,一半向著弔唁者。
追悼會的儀式大致為:
①在會場門口迎候親友和來賓,並發給白花功黑紗。迎候者一般為喪家委託的親友。
②宣布追悼會開始,奏哀樂。
③宣讀悼詞。
④來賓致衰辭或發言,宣讀唁電、唁函。
⑤眾人繞遺體一周,向遺體告別。
⑥慰問逝者親屬。
⑦追悼會結束。
弔唁者要注意自己的穿著和談吐,不可穿紅戴綠,濃妝艷抹,不可三五成群,竊竊私語,不 可漫不經心,東張西望,行禮時動作要真摯自然。 6.喪服 現在喪葬提倡不穿白戴教,只在左胳膊上帶一黑布,上面寫一"孝"字,表示老人去世,自 己正在教期,還表示對亡者的哀思懷念。一般黨政機關領導幹部去世後,舉行追悼大會時, 在場的同志左胳膊上也都套戴黑布,表示對亡者哀悼,但不寫"教"字。 最後要強調的是現在大力提倡火葬,因此一些傳統的喪葬儀式有些變化。
邇要的答案就在其中..................
❷ 穿著清朝官服的干屍出土,全身完好無缺似片中疆屍,為何清朝能穿官服下葬
在清朝並不是所有的人死後下葬都可以穿官服下葬的,只有一些特殊的人群,在當時清朝的官員是可以穿著官服下葬的,而有錢的老百姓去專門做清朝官服的樣子留到自己下葬穿。寓意都是自己轉世投胎繼續做一個大富大貴的人,是一種迷信的說法。
很多的干屍並不是身穿清朝的官服,只是類似清朝的官服,畢竟官服是朝廷專門製作的,數量有限,更多的是仿製清朝的官服,讓自己死後投胎轉世能夠大富大貴。其實有很多的農村人都會給自己提前准備好自己死後身上穿的衣服,也是按照特殊的衣服樣子來定做的,都有一個好的願望和寓意。
❸ 清朝人下葬的時候都穿著官服嗎有什麼根據
清朝人下葬的時候一般都不會穿官服。
在古代下葬:只有武官下葬穿鎧甲官府,還有就是皇親國戚什麼的,一般平民都是穿壽衣的。
再者就是文官下葬:除了那些臨死之前都是做官的穿官袍,不過這種情況很少,你見過多少臨死都是做官的,大部分都是臨死之前已經下野,沒官的做的事情。
清朝人下葬的時候都穿著官服?你聽誰說的?看香港僵屍片看多了吧。
❹ 歷史上哪位格格可以穿著龍袍下葬她到底什麼來歷
要問古代時地位最高的人是誰,那麼無疑是皇帝了,不僅僅是皇帝,就連皇帝所用的東西也是十分寶貴,十分有身份的,如果有下人誤用了皇帝或者有地位的人的東西,那麼這個人的下場就只能是涼涼了,因為古時候的人們對於這個方面看得很重,就像是太監拿著聖旨對一個人「下命令」時,聖旨就好像皇帝親自來臨一樣,身旁的人必須要視聖旨為皇帝,下跪認真聽聖旨的內容,所以聖旨的權利就和皇帝一樣大,那麼皇帝的貼身龍袍的權利就更大的,不僅僅是權利大,是別人根本碰不得的東西。
想了許久的專家們依然想不出一丁點的頭緒。最後經過醫生們的鑒定,才發現這血跡是格格的經血,這一結果讓專家們很是震驚,不敢相信。對此小編認為,這個固輪榮憲格格在死的時候已經是五十六歲了,但是腿上有經血的痕跡確實讓人摸不著頭腦,難倒是因為這位格格在來例假的期間自然死亡的?但是死了之後血還在流,於是便出現了這一幕嗎?要知道格格死的時候需要有人為其整理儀容的。
❺ 軍人穿軍服可以參加家裡人葬禮嗎
個人建議不要,而且紀律也不允許。
《內務條令》:
第一百零四條軍人應當軍容嚴整,遵守下列規定:
(六)軍人非因公外出應當著便服;軍級以上機關,院校、醫院、科研和文藝、體育單位的軍官、文職幹部下班後通常著便服;女軍人懷孕期間和給養員外出采購時,可以著便服;
❻ 司法幹部因病逝是否可以著制服下葬
❼ 參加葬禮,著裝有哪些忌諱和講究
黑色是哀悼的顏色,人們常穿黑色衣服參加葬禮。
中國傳統以白色為孝服,去探望時別談開心的事,別大聲喧嘩、別大笑。喪服是黑色的,孝服是白色的。自古就有披麻帶孝一說。黑色是參加葬禮的人穿的,表示哀悼。白色是死者晚輩穿的真正的孝服。這本是中國人喪禮的傳統禮規習俗。
不宜穿著的服裝是發亮的深色服裝是絕對不能穿的,晚禮服、運動服、休閑服、洋裝也是屬於不夠嚴肅的服裝,因此是不可以穿的。
(7)什麼人可以穿制服下葬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是講究喪禮著裝的,親人去世時,要穿孝服。長輩去世,子孫要披麻戴孝。即身披麻布服,頭上戴白布,表示沉痛和哀悼。
披麻戴孝一類喪服涉及到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喪服制度。這種制度有個明顯的特點,那就是等級制。按照親疏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服裝。在三國兩晉時期開始確立了五服制度,根據血緣親疏遠近的不同規定了五種不同的喪服,服制分為斬衰、齊衰、大功、小功和緦麻,其服喪期限的長短、喪服質地的粗細及其製作均有不同。
按規定,血緣關系越親、服制越重;血緣關系越疏、服制越輕。在喪葬上,中國人忌穿華麗衣服,家庭成員會披麻戴孝,稱為「上孝」。孝服的顏色是白、黑、藍和綠。兒子、媳婦、女兒的關系最親密,要穿棉製的白色衣褲。戴孝則是在衣袖上端戴上孝布,如果死者是男性,則戴在左袖,女的則在右袖。
中國傳統喪服的第二個特點是白色。中國古代喪服自周代起,用素服(素衣、素裳、素冠等),均取白色。燕國太子丹為荊軻送行時,送行者全是白衣白帽,實際上含有送終的意思。白布喪服,現在還流行於某些地區的農村。孝服是白布衣服或麻布衣服。
至親的頭上會披上一塊大的白布。鞋子上也要縫上白布。一般的友人、鄰居束上一根白腰帶,肩上披著一根白布。
❽ 下葬儀式有什麼講究需注意哪些宜忌
下葬儀式的講究:
一般需要陪葬物品:麻錢,石獅子,瓷器此類物品!(最好不要金屬的東西)建議不要放金屬類製品,一來這類東西有輻射,對親人靈骨不好,二來這類物品遇潮容易氧化,導致生銹發黑等情況!墓穴內放的東西不宜過多,選擇有兩三樣有代表性的則可!
選好下葬吉日:全國各地比較流行的下葬日是,要求遺體火化後3天或7天內下葬。這種日期的選定是基於「入土為安」觀念的影響,認為「早入土,早為安」。多念經,自己念金剛經。
確定下葬位置:看你安葬在哪裡的,如果是土葬,就是在自家的墳地的,那可以隨意安放陪葬品。如果是安葬在公墓里,要依據公墓的相關規定,有些公墓是不允許客戶向墓穴里安放陪葬品的。
骨灰盒的擺放:由親屬鋪金布於石穴底層,以有照片的一面為正面,按朝南或朝西坐向,小心安放骨灰盒,在骨灰盒上鋪上銀布,再覆蓋紅布,頂上擺放玉佩和銅錢。
暖穴:由親屬動手在下葬的石穴內焚燒少量的黃紙暖穴,以免發生石棺爆裂。
骨灰盒防潮盒的使用:如用骨灰盒保護箱時,應由親屬先將金布鋪於保護箱底部,小心安放骨灰盒,在骨灰盒上鋪上銀布,再覆蓋紅布,頂上擺放玉佩和銅錢,骨灰盒左右或前後縫隙中放入乾燥劑。
親屬確認上述過程後,由封穴人員負責封穴,親屬亦可協助封蓋。
親屬進行祭供儀式,在墓碑、墓穴及墓位空地獻花籃、花束,並供放鮮果等。可對逝者講些告慰之話、也可以讀祭文,以示悼念。祭供儀式簡短為宜。
參加落葬的親朋好友肅立默哀,並三鞠躬,祭奠儀式結束。
禁忌:
下葬後的禁忌,逝者下葬之後,送葬的人要繞墓三周,在回家途中則忌回頭觀看,以免逝者的鬼魂跟隨活人回家。
服喪期間忌諱走親訪友,子女服孝期間不走親戚,不訪友,不集會,不拜年,尤其不能到病人家去,以免給他人帶來不幸。俗語有〝身穿熱孝,不登鄰宅。〞
守孝期間,子女忌穿色彩鮮艷衣服。
父母去世後,子女要為父母守孝,古時候一般要守孝三年。現代時間縮短,但也不宜少於一年。守孝期間,子女忌諱穿色彩鮮艷的衣服,濃妝艷抹,飲酒作樂。
❾ 年輕人去世之後,可以穿上那種高中校服入殮嗎
要看當地習俗
如果沒有這方面的禁忌
就讓孩子穿他最喜歡的衣服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