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錦瑟麗人注冊過商標嗎還有哪些分類可以注冊
錦瑟麗人商標總申請量2件
其中已成功注冊0件,有2件正在申請中,無效注冊0件,0件在售中。
經八戒知識產權統計,錦瑟麗人還可以注冊以下商標分類:
第1類(化學制劑、肥料)
第2類(顏料油漆、染料、防腐製品)
第4類(能源、燃料、油脂)
第5類(葯品、衛生用品、營養品)
第6類(金屬製品、金屬建材、金屬材料)
第7類(機械設備、馬達、傳動)
第8類(手動器具(小型)、餐具、冷兵器)
第9類(科學儀器、電子產品、安防設備)
第10類(醫療器械、醫療用品、成人用品)
第11類(照明潔具、冷熱設備、消毒凈化)
第12類(運輸工具、運載工具零部件)
第13類(軍火、煙火、個人防護噴霧)
第14類(珠寶、貴金屬、鍾表)
第15類(樂器、樂器輔助用品及配件)
第16類(紙品、辦公用品、文具教具)
第17類(橡膠製品、絕緣隔熱隔音材料)
第18類(箱包、皮革皮具、傘具)
第19類(非金屬建築材料)
第20類(傢具、傢具部件、軟墊)
第21類(廚房器具、家用器皿、洗護用具)
第22類(繩纜、遮蓬、袋子)
第23類(紗、線、絲)
第24類(紡織品、床上用品、毛巾)
第25類(服裝、鞋帽、襪子手套)
第26類(飾品、假發、紐扣拉鏈)
第27類(地毯、席墊、牆紙)
第28類(玩具、體育健身器材、釣具)
第29類(熟食、肉蛋奶、食用油)
第30類(面點、調味品、飲品)
第31類(生鮮、動植物、飼料種子)
第32類(啤酒、不含酒精的飲料)
第33類(酒、含酒精飲料)
第34類(煙草、煙具)
第35類(廣告、商業管理、市場營銷)
第36類(金融事務、不動產管理、典當擔保)
第37類(建築、室內裝修、維修維護)
第38類(電信、通訊服務)
第39類(運輸倉儲、能源分配、旅行服務)
第40類(材料加工、印刷、污物處理)
第41類(教育培訓、文體活動、娛樂服務)
第42類(研發質控、IT服務、建築咨詢)
第43類(餐飲住宿、養老托兒、動物食宿)
第45類(安保法律、婚禮家政、社會服務)
『貳』 李商隱的《錦瑟》,表達了哪些思想感情
王蒙:一篇《錦瑟》解人難
「一篇《錦瑟》解人難」,從北宋到清代至今,許許多多學人詩家討論李商隱的《錦瑟》,深鉤廣索,密析暢思,互相引用,互相啟發,互相駁難,雖非汗牛充棟,亦是洋洋大觀。一首僅僅五十六個字的「七律」(加題目不過五十八字,但幾乎所有的解人都認為此題不過取首句頭二字,相當於無題,那就是56+2-2還是五十六字了)引發出這么聰明智慧學問考證來,在詩歌研究領域,確實並不多見。
「追憶」「當時」,筆者則是在沒有什麼學問考證的情況下讀這首詩的。少年時代,初讀《錦瑟》便驀然心動,覺得詩寫得那麼憂傷,那麼婉轉,那麼雅美。那時我根本不知道望帝化杜鵑的典故,根本想不到類似「錦瑟」「玉煙」「珠淚」等字面上談不上「隱僻」(明代詩論家高對商隱詩風的概括)的字詞也連接著那麼多書卷掌故,雖不能解,卻能欣賞,並能背誦上口。其意境、其情緒、其形象的幽美與形式的完美、其音樂性,似乎都是可以用現代人平常人平常少年的平常心感覺到的,也是完全接受得了的。
及長及今,病中憑興趣讀了些與商隱詩與《錦瑟》有關的書文,才瞠乎於解《錦瑟》之復雜深奧紛紜。宋代劉攽提到「錦瑟」是令狐楚家丫環的名字。宋黃朝英又假託蘇軾名義說此詩是詠瑟聲的「適、怨、清、和」。清朱鶴齡、朱彝尊、馮洗、何焯、錢良擇以及今人劉開揚先生等認為是悼亡詩。何焯、汪師韓以及今人葉蔥奇、吳調公、陳永正、董乃斌及安徽師范大學中文系古典文學教研組諸先生,則認為此詩是詩人回首生平遭際、有的還特別強調是政治遭際之作。吳調公先生明確此詩應屬於「政治詩」,而須與多首屬於愛情詩的《無題》相區分。葉蔥奇先生認為此詩「分明是一篇客中思家之作」。程湘衡以為「此義山自題其詩以開集首者」,就是說以此為序,概括回顧反思自己平生詩作。周振甫、錢鍾書二先生亦主此說。錢先生在《談藝錄》中更具體分析錦瑟猶「玉琴」喻詩,首兩句言「景光雖逝,篇什猶留」,三四句言作詩之法,五六句言「詩成之風格或境界」,七八句言「前塵回首,悵觸萬端」,等等。
筆者才疏學淺,不敢炒熱飯而露底虛,這里只不過是想探討一個問題:何謂解詩,何謂詩解,何謂解人,如何區分解詩的正誤,如何解釋一般人時人對這一難解的詩的喜愛呢?
「詩無達詁」說明了解釋的困難,但也沒有說「詩也無詁」。詩仍然是需要解釋可以解釋的,不準解釋於詩無補,也行不通。那麼我們平常(即包括一般讀者當代讀者一首首詩所需要了解的)所說的對詩的解釋,究竟包含著一些什麼樣的意思呢?
第一層應是詩的字面上的意思,每個字、詞、語、句和上下文關聯的意思,包括文字的諧音、轉義、語氣、典故。沒有這方面的起碼知識和判定,當然很難讀一首詩。例如「此情可待成追憶」句,有解釋「可待」為「豈待」之意,而我們的舊詩是不標問號或逗號的,這當然有點麻煩也頗有趣。「當時」亦有解作今時即現在時的,與彼時即過去時不同,而我們的動詞又不分加不加ing或者ed。這樣,「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的《錦瑟》最後兩句,也就不好解釋了。看來,字面解釋亦殊不易。但一首詩能夠長期流傳廣為流傳,終應證明此詩整體字面上沒有什麼不可能的地方,只不過一些解釋留有彈性、留有變通的餘地罷了。
從字面上看,「錦瑟」就是「錦瑟」,何必是無題呢?援引詩中字為題即無題么?那為何不標無題呢?那時又沒批過「無標題」。有題又如何?有的題力圖把一切告訴讀者,也有的題不過是個影壁,是個記號罷了。從錦瑟及其弦柱開始,寫到華年,寫到迷蝴蝶與托杜鵑故事,寫到海、月、珠、淚與田、日、玉、煙之景觀,歸結為惘然之情,此詩是從錦瑟出發(是興還是比還是賦就不能僅從字面上看了)寫詩人的惘然之情的。這樣說雖嫌淺俗乃至鄙陋,卻應是探討的出發點。對嗎?
第二層是作者的背景與寫作的觸發與動機,就是作者因何要寫此詩。這實際上是從創作論及作家論的角度來解詩,這就需要許多歷史、傳記、文化背景、創作情況資料方面的積累,需要許多考據查證的功夫。如果不了解牛李黨爭、義山與王氏的婚姻、王氏的夭亡、商隱仕途之坎坷等情況,當然也就無法做出悼亡、感遇等推測。如不知舊版《玉溪生集》《李義山集》多以此詩為開篇,也會大大影響詩序詩憶詩論說的信心。至於令狐家是否有婢名「錦瑟」王氏是否喜奏錦瑟?商隱是否精通音樂適、怨、清、和之律與偏愛錦瑟這一樂器,這就更需要過硬的材料了。所謂「聚訟紛紜」,往往偏重於這方面的歧見。
這樣的對作家創作背景緣起與創作過程的研究雖然符合從孟夫子到魯迅的「知人論世」的主張,卻也有兩個難處。第一,往往缺少過硬的與足夠的材料,特別是古代詩人作家的情況,常常是一鱗半爪,真偽混合。因此許多見解、推測、估計,論者一廂情願的想像的成分有可能大於科學的、合乎邏輯要求的論斷的成分。如《錦瑟》乃政治詩說,根據是李商隱一生政治上坎坷失意,卻並沒有他寫此詩抒發政治上的不平之氣的任何佐證。再如令狐丫環說,究竟今天誰能論證清楚令狐家有還是無這樣一個丫環呢?即使確有這樣一個丫環,又怎樣論證《錦瑟》一定是為她而寫呢?即使令狐家絕無此婢,又怎樣論證李商隱畢生不可能遇到過一個名錦瑟的女子,引起他愛情上的悵然惘然之情呢?或謂「若說是一時遇合,則起二句絕不能如此摯重」(見《李商隱詩集疏注》第2頁),這話當然深有其理,但做詩不是有由此及彼的「興」法嗎?從一個無緣相愛相處而又給自己以美好印象的女子身上聯想起自己的愛情生活愛情苦悶,聯想起自己一生愛情上事業上政治上的不如意,這又為何不可想像呢?這里,不論是全稱的肯定判斷或否定判斷,似乎前提都還不充分。紛紜聚訟的結果肯定是莫衷一是。
第二,即使作家死而復生,陳述講明自己的寫作緣起和過程,又如何呢?即使我們的論者掌握了可靠的「海內孤本」「獨得之秘」,以至能相當詳盡准確地復述作家的寫作情況,這些材料與論斷的傳記學史學意義仍然會大於它們的文學意義。我國古典詩作中,題明寫作緣起的並不少,如王勃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為人熟知,除了專門家誰又在意王勃此詩具體對象呢?「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一聯,概括性強,氣勢也好,其文學意義社會乃至政治意義不知超過送少府外放做官多少倍!再如「訪×××不遇」這一類的詩題,又怎能概括得了詩的具體意蘊?一個作家的寫作緣起很具體很微小很明確,但是一篇感人的作品卻往往包含著巨大深刻的內容,包含著作家本人的人格、修養、追求和畢生經驗,包含著作家所處時代、國家民族地域許多特徵,其內涵甚至大大超過作家自己所意識到的,這不已是很普通的常識了嗎?現在回過頭來說《錦瑟》,即使證明它確實是寫一個女子或一張瑟或瑟樂演奏的適、怨、清、和,又能給《錦瑟》這首詩增加或貶損多少東西呢?
第三層,對於一般讀者來說,最重要的是詩的內涵,詩的意蘊。這既與作家創作緣起有關,又獨立於作家意願之外。拿《錦瑟》來說,則是它的意境、形象、典故和精緻完美的語言與形式。一般讀者喜愛這首詩、閱讀吟哦背誦這首詩,應該說首先還是由於美的吸引。它的意境美、形象美、用事美、語言美、形式美是充滿魅力的。其次會著迷於它的惘然之情,它的迷離之境,它的蘊藉之意。「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這兩句琅琅上口,文字幽雅卻絕不艱深。從錦瑟、起興回憶起過往的年華,這個基本立意實在並不費解。「庄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回憶之中產生了(或彌漫了、籠罩了)類似庄生化蝶不知己身何物的迷惑,回憶之中又萌發了類似化為杜鵑的望帝的春心。或解為去回憶那種類似庄生夢蝶杜宇化鵑的內心經驗,也可以。就是說,這里表達的是一種失落感與困惑感,更是一種幻化感:庄生化蝶,望帝化鳥,幻化不已。
失什麼惑什麼化什麼?詩人沒有說,一般讀者亦不必強為之說。華年之思化為詩篇,生化為死,青年化為老年,胸有大志化為一事無成,愛情的追求化為失卻都說得通。「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神遊滄海藍田,神交明月暖日,神感珠淚玉煙,又寥廓又寂寞,又悲哀(淚嘛)又溫暖,又高貴(珠、玉、月、日)又無奈(有淚生煙,都是自在的與無為的啊),又闊大(海、藍田)又深幽(淚也煙也轉瞬逝去也終無用場也)又艷麗;又迷離又生動(孤立地解釋中間四句其實是生動的),又阻隔(神秘)又親切。這是什麼呢,當然不是詠田詠海,詠珠詠玉,不是詠瑟詠物,而是吟詠自己的內心世界,自己的精神生活,自己的內心感受。內心不過方寸之地,所以此詩雖有海田日月字樣並不令人覺得詩人在鋪陳擴張,此詩並無宏偉氣魄。內心又是包容囊括寬泛的,其中不但有庄生望帝,蝴蝶杜鵑,滄海日月珠玉,而且有愛情,有藝術有詩,有生平遭際,有智慧有痛苦有悲哀,其核心是一個情字,所以結得明明白白:「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寫惘然之情。為什麼惘然?因為困惑、失落和幻化的內心體驗,因為仕途與愛情上的坎坷,因為漂泊,因為詩人的詩心及自己的詩的風格。更因為它把詩人的內心世界寫得太幽深了。
一種淺層次的喜怒哀樂是很好回答為什麼的,是「有端」可講的:為某人某事某景某地某時某物而愉快或不愉快,這是很容易弄清的。但是經過了喪妻之痛、漂泊之苦、仕途之艱、詩家的嘔心瀝血與收獲的喜悅及種種別人無法知曉的個人的感情經驗內心經驗之後的李商隱,當他深入再深入到自己內心深處再深處之後,他的感受是混沌的、一體的,概括的、莫名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因而是略帶神秘的;這樣一種感受是惘然的與「無端」的。這種惘然之情惘然之感是多次和早就出現在他的內心生活里,如今以錦瑟之興或因錦瑟之觸動而「追憶」之抒寫之么(我傾向於此說)?或是從錦瑟(不論是一件樂器,兩個字,類似「玉琴」的一個借喻典故或一個女子的名字,一個女子)得到即時——「當時」的靈感沖擊從而獲得了幽美婉轉的惘然之情?對這兩種可能的解釋各人又如何能是此非彼呢?
此詩首二句與尾二句其實還是相當明白的。有了「思華年」做向導,有了「情惘然」做總結,也就不至於聚訟於庄生望帝滄海藍田之間了。思華年思出了蝴蝶杜鵑淚珠煙玉,情惘然惘成了「迷」、「托」、有珠淚之滄海與生玉煙之藍田。鄙陋之見,能無太廉價及少學乏術之譏乎?
第四層是欣賞者個人的獨特的補充與體會或者某種情況下的特殊發揮。例如我在六十年代就對引用晏殊名句「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來講國際政治大為嘆服。情種從《錦瑟》中痛感情愛,詩家從《錦瑟》中深得詩心,不平者從《錦瑟》中共鳴牢騷,久旅不歸者吟《錦瑟》而思鄉垂淚;這都是賞家與作者的合作成果。我們還可以設想,知樂者認為此是義山欣賞一曲錦瑟獨奏時的感受——如醉如痴,若有若無,似煙似淚,或得或失。除了音樂,哪種藝術能這樣深入地卻又是渾然地打動它的欣賞者呢?這恐怕可以說得通。我們還可以設想一個旅行家、一個大地與太空的漫遊者在他晚年時候對他的漫遊生活的回憶。再設想一個愛因斯坦式的科學家從這首詩中獲得做學問的體味吧——何自然萬物之無端也,以有涯逐無涯,何光陰之促迫!功成業就而兩鬢已斑,未竟之志雖有春心已無青春年少矣!或功未成業未就而此身非有,鳥乎蝶乎,將有托乎?茫茫廣宇,人類智慧之珠上凝結著多少淚水!還有多少科學真理如美玉而埋在藍田之下,人們略察端倪如玉之或有之煙,何時能開掘出來呢?一切科研成果都需要時間長河的沖刷淘洗,即時即地,誰又能判斷吾人之科學新說的價值故而哪個智者又能不惘然呢?
這樣說下去或有似相聲《歪批三國》之嫌,但筆者雖然性喜調侃意卻不在調侃。我只是想肯定李商隱的《錦瑟》為讀者、為古今中外的後人留下了極大極自由的藝術空間,當然大而無當亦不佳,組合這藝術空間的一句句詩其實是很巧妙很貼切很有情有象的。八句詩如八根柱子,讀者完全可以在這八根柱子建造的殿堂里流連徘徊,自得其樂。
第五層則是對《錦瑟》做學問研究。因《錦瑟》而及李商隱全人全詩,因一詩而及我國的與世界的詩的寶庫詩的海洋文學的海洋,因一詞一典而及天文地理歷史政治哲學宗教語言音韻直到自然科學,那當然是研究不完的。此是以學問而解詩乎?抑或因由一詩而弘揚學問乎?到那時《錦瑟》真是起興了,起中外之才智而興古今之學識,大哉學問,真無涯而壯觀也!吾人自當望洋而興贊嘆!
順便說一句,按五層之說,有許多明白如話的詩,至少前三層很容易統一。「床前明月光……」就不必解釋得這么復雜,也沒有這么多爭論和學問,同樣是好詩,而且是更普及的好詩。本文沒有偏愛乃至倡導隱僻之詩的意思,也沒有把「五層」割裂的意思。
一九九〇年
『叄』 李商隱的『錦瑟』是什麼意思(全詩解釋)
【注釋】:
古瑟有弦五十條。柱,調整弦的音調高低的支柱;思讀去聲,因律詩不得一連出現三個平聲。藍田:在今陝西省藍田縣東南,古代著名的美玉產地。
【簡析】:
本詩屬於一首晚年回憶之作,雖然有些朦朧,卻歷來為人傳誦。
詩的首聯由幽怨悲涼的錦瑟起興,點明「思華年」的主旨。無端,無緣無故,沒有來由。五十弦,《 史記·封禪書 》載古瑟五十弦,後雖一般為二十五弦,但仍有其制。詩的一、二兩句是說:繪有花紋的美麗如錦的瑟有五十根弦,我也快到五十歲了,一弦一柱都喚起了我對逝水流年的追憶。
詩的頷聯與頸聯是全詩的核心。在頷聯中,莊周夢蝶的故事見《莊子·齊物論》:「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俄而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歟,蝴蝶之夢為周歟 ?」詩句中的「曉夢」,指天將亮時做的夢。「 迷蝴蝶」,指對自己與蝴蝶之間的關系迷茫。面對群雄逐鹿,變化劇烈的戰國社會,莊周產生了人生虛幻無常的思想,而李商隱則是有感於晚唐國勢衰微,政局動亂,命運如浮萍而用此典故的。用此典故,還包含著他對愛情與生命消逝的傷感。他似乎已預感到自己將不久於人世了,要把深深的痛苦與怨憤傾泄出來 。望帝的傳說見《 寰宇記》說 :「 蜀王杜宇,號望帝,後因禪位,自亡去,化為子規 。」子規即杜鵑。詩人筆下美麗而凄涼的杜鵑已升華為詩人悲苦的心靈。深沉的悲傷,只能托之於暮春時節杜鵑的悲啼,這是何等的凄涼。
頸聯緊接頷聯,《 新唐書·狄仁傑傳》載:「(狄仁傑 )舉明經,調汴州參軍,為吏誣訴黜陟。使閻立本召訊,異其才,謝曰:『仲尼稱觀過知仁,君可謂滄海遺珠矣。』」《三國志·吳志·諸葛恪傳》:「恪少有才名,孫權謂其父瑾曰:『藍田生玉,真不虛也。』」「珠」、「玉 」乃詩人自喻,不僅喻才能,更喻德行和理想。詩人借這兩個形象,體現自己稟具卓越的才德,卻不為世用的悲哀。詩的尾聯,採用反問遞進句式加強語氣,結束全詩。「此情 」總攬所抒之情,「 成追憶」則與「思華年」呼應。可待即豈待,說明這令人惆悵傷感的「此情」,早已迷惘難遣,此時當更令人難以承受。
這首詩在藝術上極富個性 ,運用了典故、比興、象徵手法,詩中蝴蝶、杜鵑是象徵,珠、玉屬比興,它們創造出明朗清麗、幽婉哀愴的藝術意境。
--------------------------------------
這首《錦瑟》,是李商隱的代表作,愛詩的無不樂道喜吟,堪稱最享盛名;然而它又是最不易講解的一篇難詩。自宋元以來,揣測紛紛,莫衷一是。
詩題「錦瑟」,是用了起句的頭二個字。舊說中,原有認為這是詠物詩的,但近來註解家似乎都主張:這首詩與瑟事無關,實是一篇借瑟以隱題的「無題」之作。我以為,它確是不同於一般的詠物體,可也並非只是單純「截取首二字」以發端比興而與字面毫無交涉的無題詩。它所寫的情事分明是與瑟相關的。
起聯兩句,從來的注家也多有誤會,以為據此可以判明此篇作時,詩人已「行年五十」,或「年近五十」,故爾雲雲。其實不然。「無端」,猶言「沒來由地」、「平白無故地」。此詩人之痴語也。錦瑟本來就有那麼多弦,這並無「不是」或「過錯」;詩人卻硬來埋怨它:錦瑟呀,你干什麼要有這么多條弦?瑟,到底原有多少條弦,到李商隱時代又實有多少條弦,其實都不必「考證」,詩人不過藉以遣詞見意而已。據記載,古瑟五十弦,所以玉溪寫瑟,常用「五十」之數,如「雨打湘靈五十弦」,「因令五十絲,中道分宮徵」,都可證明,此在詩人原無特殊用意。
「一弦一柱思華年」,關鍵在於「華年」二字。一弦一柱猶言一音一節。瑟具弦五十,音節最為繁富可知,其繁音促節,常令聽者難以為懷。詩人絕沒有讓人去死摳「數字」的意思。他是說:聆錦瑟之繁弦,思華年之往事;音繁而緒亂,悵惘以難言。所設五十弦,正為「製造氣氛」,以見往事之千重,情腸之九曲。要想欣賞玉溪此詩,先宜領會斯旨,正不可膠柱而鼓瑟。宋詞人賀鑄說:「錦瑟華年誰與度?」(《青玉案》)元詩人元好問說:「佳人錦瑟怨華年!」
(《論詩三十首》)華年,正今語所謂美麗的青春。玉溪此詩最要緊的「主眼」端在華年盛景,所以「行年五十」這才追憶「四十九年」之說,實在不過是一種迂見罷了。
起聯用意既明,且看他下文如何承接。
頷聯的上句,用了《莊子》的一則寓言典故,說的是莊周夢見自己身化為蝶,栩栩然而飛……渾忘自家是「莊周」其人了;後來夢醒,自家仍然是莊周,不知蝴蝶已經何往。玉溪此句是寫:佳人錦瑟,一曲繁弦,驚醒了詩人的夢景,不復成寐。迷含迷失、離去、不至等義。試看他在《秋日晚思》中說:「枕寒庄蝶去」,去即離、逝,亦即他所謂迷者是。曉夢蝴蝶,雖出庄生,但一經玉溪運用,已經不止是一個「栩栩然」的問題了,這裡面隱約包涵著美好的情境,卻又是虛緲的夢境。本聯下句中的望帝,是傳說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後來禪位退隱,不幸國亡身死,死後魂化為鳥,暮春啼苦,至於口中流血,其聲哀怨凄悲,動人心腑,名為杜鵑。杜宇啼春,這與錦瑟又有什麼關聯呢?原來,錦瑟繁弦,哀音怨曲,引起詩人無限的悲感,難言的冤憤,如聞杜鵑之凄音,送春歸去。一個「托」字,不但寫了杜宇之託春心於杜鵑,也寫了佳人之託春心於錦瑟,手揮目送之間,花落水流之趣,詩人妙筆奇情,於此已然達到一個高潮。
看來,玉溪的「春心托杜鵑」,以冤禽托寫恨懷,而「佳人錦瑟怨華年」提出一個「怨」字,正是恰得其真實。玉溪之題詠錦瑟,非同一般閑情瑣緒,其中自有一段奇情深恨在。
律詩一過頷聯,「起」「承」之後,已到「轉」筆之時,筆到此間,大抵前面文情已然達到小小一頓之處,似結非結,含意待申。在此下面,點筆落墨,好象重新再「起」似的。其筆勢或如奇峰突起,或如藕斷絲連,或者推筆宕開,或者明緩暗緊……手法可以不盡相同,而神理脈絡,是有轉折而又始終貫注的。當此之際,玉溪就寫出了「滄海月明珠有淚」這一名句來。
珠生於蚌,蚌在於海,每當月明宵靜,蚌則向月張開,以養其珠,珠得月華,始極光瑩……。這是美好的民間傳統之說。月本天上明珠,珠似水中明月;淚以珠喻,自古為然,鮫人泣淚,顆顆成珠,亦是海中的奇情異景。如此,皎月落於滄海之間,明珠浴於淚波之界,月也,珠也,淚也,三耶一耶?一化三耶?三即一耶?在詩人筆下,已然形成一個難以分辨的妙境。我們讀唐人詩,一筆而有如此豐富的內涵、奇麗的聯想的,舍玉溪生實不多覯。
那麼,海月、淚珠和錦瑟是否也有什麼關聯可以尋味呢?錢起的詠瑟名句不是早就說「二十五弦彈夜月,不勝清怨卻飛來」嗎?所以,瑟宜月夜,清怨尤深。如此,滄海月明之境,與瑟之關聯,不是可以窺探的嗎?
對於詩人玉溪來說,滄海月明這個境界,尤有特殊的深厚感情。有一次,他因病中未能躬與河東公的「樂營置酒」之會,就寫出了「只將滄海月,高壓赤城霞」的句子。如此看來,他對此境,一方面於其高曠皓凈十分愛賞,一方面於其凄寒孤寂又十分感傷:一種復雜的難言的悵惘之懷,溢於言表。
晚唐詩人司空圖,引過比他早的戴叔倫的一段話:「詩家美景,如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於眉睫之前也。」這里用來比喻的八個字,簡直和此詩頸聯下句的七個字一模一樣,足見此一比喻,另有根源,可惜後來古籍失傳,竟難重覓出處。今天解此句的,別無參考,引戴語作解說,是否貼切,亦難斷言。晉代文學家陸機在他的《文賦》里有一聯名句:「石韞玉而山輝,水懷珠而川媚。」藍田,山名,在今陝西藍田東南,是有名的產玉之地。此山為日光煦照,蘊藏其中的玉氣(古人認為寶物都有一種一般目力所不能見的光氣),冉冉上騰,但美玉的精氣遠察如在,近觀卻無,所以可望而不可置諸眉睫之下,—這代表了一種異常美好的理想景色,然而它是不能把握和無法親近的。玉溪此處,正是在「韞玉山輝,懷珠川媚」的啟示和聯想下,用藍田日暖給上句滄海月明作出了對仗,造成了異樣鮮明強烈的對比。而就字面講,藍田對滄海,也是非常工整的,因為滄字本義是青色。玉溪在詞藻上的考究,也可以看出他的才華和工力。
頸聯兩句所表現的,是陰陽冷暖、美玉明珠,境界雖殊,而悵恨則一。詩人對於這一高潔的感情,是愛慕的、執著的,然而又是不敢褻瀆、哀思嘆惋的。
尾聯攏束全篇,明白提出「此情」二字,與開端的「華年」相為呼應,筆勢未嘗閃遁。詩句是說:如此情懷,豈待今朝回憶始感無窮悵恨,即在當時早已是令人不勝惘惘了—話是說的「豈待回憶」,意思正在:那麼今朝追憶,其為悵恨,又當如何!詩人用兩句話表出了幾層曲折,而幾層曲折又只是為了說明那種悵惘的苦痛心情。詩之所以為詩者在於此,玉溪詩之所以為玉溪詩者,尤在於此。
玉溪一生經歷,有難言之痛,至苦之情,郁結中懷,發為詩句,幽傷要眇,往復低徊,感染於人者至深。他的一首送別詩中說:「瘐信生多感,楊朱死有情;弦危中婦瑟,甲冷想夫箏!……」則箏瑟為曲,常系乎生死哀怨之深情苦意,可想而知。循此以求,我覺得如謂錦瑟之詩中有生離死別之恨,恐怕也不能說是全出臆斷。
(周汝昌)
參考資料:唐詩三百首,全唐詩卷539_1
『肆』 如何理解「錦瑟」這首詩
關於這首詩的解讀主要分為兩類:
是認為這是一首評悼妻子王氏的詩,首聯為「景」,看到素女彈五十弦瑟而觸景生情;頷聯為比「喻」,借莊周化蝶,杜鵑啼血比喻妻子的死亡;頸聯為「幻」,珍珠為之落淚,寶玉為之憂傷;尾聯為「感」,情已逝,追思也是惘然!
二是認為這是詩人對逝去年華的追憶,首聯為「起」,借五十弦之瑟喻人生之五十年華;頷聯為比「承」,在渾然不覺間人生將走到盡頭;頸聯為「轉」,以明珠寶玉比喻自己的才能;尾聯為「合」,歲月催人老,一切都是惘然!
《錦瑟》是唐代詩人李商隱的代表作之一。
原文: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庄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譯文:
瑟本有二十五根弦,但此詩創作於李商隱妻子死後,故五十弦有斷弦之意但即使這樣它的每一弦、每一音節,足以表達對那美好年華的思念。莊周其實知道自己只是嚮往那自由自在的蝴蝶。望帝那美好的心靈和作為可以感動杜鵑。
大海里明月的影子像是眼淚化成的珍珠。只有在彼時彼地的藍田才能生成猶如生煙似的良玉。那些美好的事和年代,只能留在回憶之中了。而在當時那些人看來那些事都只是平常罷了,卻並不知珍惜。
此詩是李商隱最難索解的作品之一,詩家素有「一篇《錦瑟》解人難」的慨嘆。作者在詩中追憶了自己的青春年華,傷感自己不幸的遭遇,寄託了悲慨、憤懣的心情,大量借用庄生夢蝶、杜鵑啼血、滄海珠淚、良玉生煙等典故。
採用比興手法,運用聯想與想像,把聽覺的感受,轉化為視覺形象,以片段意象的組合,創造朦朧的境界,從而藉助可視可感的詩歌形象來傳達其真摯濃烈而又幽約深曲的深思。全詩詞藻華美,含蓄深沉,情真意長,感人至深。
李商隱天資聰穎,文思銳敏,二十齣頭考中進士,舉鴻科大考遭人嫉妒未中刷下,從此懷才不遇。在「牛李黨爭」左右為難,兩方猜疑,屢遭排斥,大志難伸。中年喪妻,又因寫詩抒懷,遭人貶斥。
此詩約作於作者晚年,對《錦瑟》一詩的創作意旨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或以為是愛國之篇,或以為是悼念追懷亡妻之作,或以為是自傷身世、自比文才之論,或以為是抒寫思念待兒之筆。
『伍』 錦瑟詩歌選取了哪些意象這些意象各具有怎樣的特點
唐代詩人李商隱的《錦瑟》,所呈現的是一些似有而實無,雖然實無而又分明可見的一個個意象:諸如錦瑟、庄生夢蝶、杜鵑啼血、良玉生煙、滄海珠淚。
這些意象各具有現實、想像、聯想的特點,又分為核心與衍生的不同,試論如下:
一、現實意象。
從首聯來看,詩人和錦瑟都是現實意象。面對五十弦的錦瑟,詩人沒有絲毫贊美,而是發出一聲埋怨:錦瑟呀,你干什麼無緣無故地要有那麼多條弦?因為聽到錦瑟的一音一節,勾起了千重之往事,九曲之情腸,使詩人回憶起以往美好的時光。
真可謂是聆錦瑟之繁弦,思華年之往事,音繁而緒亂,惆悵以難言。顯然,在首聯中,有兩個具體事物:一個是活生生的詩人,一個是五十弦的錦瑟。二者融為一體,便構成了一個具體畫面,形成了一種現實意境。
二、想像意象。
在頷聯中,除了現實意象外,詩人又想像出庄生和望帝的意象。一曲錦瑟繁弦,驚醒了詩人的美好夢景,使詩人像庄生夢為栩栩而飛的蝴蝶一樣,回想起以往美好的理想和情思;可如今困頓不堪,又好似庄生夢醒後不知蝴蝶所往,一切皆成虛幻的夢境。
錦瑟哀音怨曲,引起詩人無限悲憤,使詩人像望帝魂化成哀怨凄悲的杜鵑一樣,不會讓「春心」(美好的理想和情思)自生自滅;即便處境困頓,也要借著杜鵑的啼聲唱出自己的悲哀來。
三、聯想意象。就頸聯而言,詩人由承到轉,又聯想到鮫人和美玉的意象。「二十五弦彈夜月,不勝清怨卻飛來」(釋義:從那二十五弦上彈出的音調,實在太凄清、太哀怨了!我的感情,簡直承受不住,只好飛回北方)(錢起)所以,望著皎皎月光,聽著聲聲錦瑟,詩人清怨尤深,就如同鮫人在皎月落於滄海時泣淚成珠。
雖然「石韞玉而山輝,水懷珠而川媚」(釋義:石中藏著美玉,山嶺就倍增光輝,水裡含有珍珠,川流便更加秀媚。)(陸機),但美玉沉埋地下,即使精氣升騰,也總是可悲的。詩人空懷美好理想和情思,就如同藍田美玉在日光中生煙,遠察如在,近觀卻無,也就是可望而又不可置於眉睫之前。
四、核心意象。詩人和錦瑟同為現實意象,但相比較而言,詩人是核心意象。因為錦瑟是客觀物體,沒有任何情感。那「無端」是詩人的「無端」,那「思華年」也是詩人的「思華年」;那大膽的想像是詩人的大膽想像,那奇特的聯想也是詩人的奇特聯想。
而這一切,只不過是由錦瑟引起的罷了。特別是到了尾聯,就更是如此,因為尾聯中只有詩人自己的意象了。詩人在說:如此情懷,豈待今朝回憶始感無窮悵恨,就是在當時也早已令人不勝惘惘了。因為當時就有悵惘之情,如今追憶起來,當是加倍悵惘,更令人不堪回首了。
五、衍生意象。除了上述意象外,這首詩還有由此而衍生出來的意象。具體地說,既有由庄生曉夢引起的栩然而飛的蝴蝶,又有由望帝魂化引來的聲聲哀鳴的杜鵑,還有由鮫人泣淚引發的浴於淚波的珠光,更有由良玉生煙帶來的冉冉升騰的玉氣。
既有由滄海月明引起的高曠浩凈、凄寒孤寂的圖景,又有由藍田日暖引來的精氣升騰、為山增輝的美景,還有由「此情」引發的悵惘攻心、哀思至極的今朝詩人,更有由「當時」帶來的郁結中懷、悵恨至深的當時詩人。
(5)錦瑟緣旗袍價格擴展閱讀:
原詩:
《錦瑟》唐代:李商隱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庄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釋義:
瑟本有二十五根弦,但此詩創作於李商隱妻子死後,故五十弦有斷弦之意。但即使這樣它的每一弦、每一音節,足以表達對那美好年華的思念。莊周其實知道自己只是嚮往那自由自在的蝴蝶。望帝那美好的心靈和作為可以感動杜鵑。大海里明月的影子像是眼淚化成的珍珠。
只有在彼時彼地的藍田才能生成猶如生煙似的良玉。那些美好的事和年代,只能留在回憶之中了。而在當時那些人看來那些事都只是平常罷了,卻並不知珍惜。
作者簡介:
李商隱,字義山,號玉溪(溪)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詩人,祖籍河內(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陽,出生於鄭州滎陽。
創作背景:
此詩約作於作者晚年,對《錦瑟》一詩的創作意旨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或以為是愛國之篇,或以為是悼念追懷亡妻之作,或以為是自傷身世、自比文才之論,或以為是抒寫思念待兒之筆。
簡介:
這首詩歷來注釋不一,莫衷一是。或以為是悼亡之作,或以為是愛國之篇或以為是自比文才之論,或以為是抒寫思念侍兒錦瑟。但以為是悼亡死者為最多。有人認為,開首以瑟弦五十折半為二十五,隱指亡婦華年二十五歲。
這話未免有嫌牽強。但是,首聯哀悼早逝卻是真實。頷聯以莊子亡妻鼓盆而歌和期效望帝化成子規而啼血,間接地描寫了人生的悲歡離合。頸聯以鮫人泣珠和良玉生煙的典故,隱約地描摹了世間風情迷離恍惚,可望而不可至。最後抒寫生前情愛漫不經心,死後追憶已經惘然的難以排遣的情緒。
『陸』 為什麼很多中式婚禮要選擇秀禾服而不是漢服
現在的娛樂圈明星大婚颳起了一股又一股的中式嫁衣風,讓各種各樣的中式嫁衣成為爆款,本身中式嫁衣就很美,而且很討長輩的喜歡,因為鳳冠霞帔,才是中國新娘最美的模樣。
為什麼明星都喜歡穿中式嫁衣呢?傳統的中式嫁衣都有哪些呢?
今天,貼心的小編就給大家扒一扒中式嫁衣的那些小常識。
一般來說,傳統的中式嫁衣主要有秀禾服、龍鳳褂、旗袍、小鳳仙以及漢服五大類。
秀禾服:一般用於新中式婚禮或中式婚禮,適用於婚禮所有環節。
龍鳳褂:常用於西式婚禮、新中式婚禮的迎親、出門、敬酒環節。儀式環節可更換為婚紗。
旗袍:適用於西式婚禮、新中式婚禮的敬酒或者晚宴。
小鳳仙:不建議大家在婚禮上穿著哦。
漢服:適用於純中式婚禮所有環節,根據婚禮風格(主題)選擇相應服裝。
秀禾服
秀禾服,其實就是清末民初時期女子所穿的襖裙,是中式嫁衣里很普通的嫁衣,因為2001年電視劇《橘子紅了》的熱播,劇中女主角秀禾(周迅飾演)穿的就是這樣的嫁衣,所以被一些人稱為「秀禾服」。
秀禾服的上衣為立領或圓領,或者右邊衣襟覆蓋左邊衣襟上面的那種襖裙,上衣袖口比較寬大。而「裙」則是偏鬆散的裙擺,俗稱馬面裙。
秀禾服分為正襟和斜襟兩種,按照傳統,正房在正婚時一般都是穿正襟,而妾室正婚時只能穿斜襟。不過,因為斜襟比正襟好看,發展至今,好像很多新人也忽略了此點差別了。
秀禾服上的圖案比較多元化,不僅能秀龍鳳,任何寓意吉祥的花草、動物都可以綉。例如象徵著富貴的牡丹,寓意「福到了」的蝙蝠,祝福新人和睦的百合等等,多元化的圖案也是秀禾服越來越受準新娘喜愛的原因。
baby的這身秀禾服,出自郭培的高定系列,綉滿鳳凰牡丹,五隻蝙蝠寓意五福臨門,耗時7981小時
著秀禾服出嫁的張雨綺
弦子李茂大婚
如果打造秀禾服的新娘造型?
妝面主要體現江南女子的秀美、端莊的感覺,發型上多以後腦勺飽滿的發髻與前額劉海的獨特設計為主,飾品選擇上多採用發簪、流蘇、金飾、瑪瑙、玉墜、香囊等中國風飾品來裝扮新娘,脖子上戴的的也多以各種吉祥鎖,玉墜為主。
寬大的雙層袖扣是特點,穿著時候袖子不宜過長,一定要露出黃金的龍鳳鐲喲~
如果在婚禮上新娘穿秀禾服,新郎不能穿西裝,可以穿長衫、馬褂。如果覺得太誇張,也可以穿著中山裝改良而成的上衣,相近的暗花和刺綉,和新娘的裙褂「天生一對」。
龍鳳褂
據說,清朝宰相梁儲女兒出嫁時,皇帝恩賜用絲線綉成的龍鳳褂作為禮服。御賜龍鳳褂代表了極大的榮耀和恩賜,此後結婚穿裙褂開始流行。
楊千嬅丁子高大婚
龍鳳褂剪裁吸收了西式服裝特點,刺綉色彩多以金銀色為主,圖案也多採用龍飛鳳舞,十分的亮麗華美,每一件均是純手工一針一針縫制的。
龍鳳褂的主要分類是按刺綉的密度來分的。 在同等密度里,分為卜心和平心2種,簡單說來就是立體刺綉和平綉。
胡杏兒大婚,身著褂王
褂王(100%密度刺綉)
褂王是龍鳳褂中最為名貴的一種,整套裙褂已經完全發白或者發黃(銀線金線全覆蓋)。周期為一年以上,價格通常在3萬元起。 除新娘外,奶奶及主婚人亦可穿上紅色或者黑色褂王,以配合場面及身份。
另外還有大五福(70%以上)中五福(50%-70%)、小五福(30%-50%)、五福寶(30%以下)。
『柒』 我設計了一個系列的旗袍 但是實在是想不出主題的名字 有哪位好心人幫
偏古風一點的吧
南柯一夢
盛唐遺風
錦綉芙蓉
朝花拾憶
浮生琴弦
為卿傾
指尖韶華
錦瑟安年
半面淚妝
眷卿三世
望採納!
『捌』 李商隱的錦瑟主要講了什麼
《錦瑟》是唐代詩人李商隱的代表作之一。詩題「錦瑟」,但並非詠物,不過是按古詩的慣例以篇首二字為題,實是借瑟以隱題的一首無題詩。此詩是李商隱最難索解的作品之一,詩家素有「一篇《錦瑟》解人難」的慨嘆。作者在詩中追憶了自己的青春年華,傷感自己不幸的遭遇,寄託了悲慨、憤懣的心情,大量借用庄生夢蝶、杜鵑啼血、滄海珠淚、良玉生煙等典故,採用比興手法,運用聯想與想像,把聽覺的感受,轉化為視覺形象,以片段意象的組合,創造朦朧的境界,從而藉助可視可感的詩歌形象來傳達其真摯濃烈而又幽約深曲的深思。全詩詞藻華美,含蓄深沉,情真意長,感人至深。
李商隱天資聰穎,文思銳敏,二十齣頭考中進士,舉鴻科大考遭人嫉妒未中刷下,從此懷才不遇。在「牛李黨爭」左右為難,兩方猜疑,屢遭排斥,大志難伸。中年喪妻,又因寫詩抒懷,遭人貶斥。此詩約作於作者晚年,對《錦瑟》一詩的創作意旨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或以為是愛國之篇,或以為是悼念追懷亡妻之作,或以為是自傷身世、自比文才之論,或以為是抒寫思念待兒之筆。《史記·封禪書》載古瑟五十弦,後一般為二十五弦。但此詩創作於李商隱妻子死後,故五十弦有斷弦之意(一說二十五弦的古瑟琴弦斷成兩半,即為五十弦)但即使這樣它的每一弦、每一音節,足以表達對那美好年華的思念。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庄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精美的瑟為什麼竟有五十根弦,一弦一柱都叫我追憶青春年華。
莊周翩翩起舞睡夢中化為蝴蝶,望帝把自己的幽恨託身於杜鵑。
明月滄海鮫人流下了滴滴眼淚,藍田日暖玉石才能夠化作青煙。
此時此景為什麼要現在才追憶,只因為當時心中只是一片茫然。
《錦瑟》是李商隱的代表作,愛詩的無不樂道喜吟,堪稱最享盛名;然而它又是最不易講解的一篇難詩。有人說是寫給令狐楚家一個叫「錦瑟」的侍女的愛情詩;有人說是睹物思人,寫給故去的妻子王氏的悼亡詩;也有人認為中間四句詩可與瑟的適、怨、清、和四種聲情相合,從而推斷為描寫音樂的詠物詩;此外還有影射政治、自敘詩歌創作等許多種說法。千百年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大體而言,以「悼亡」和「自傷」說者為多。
詩題「錦瑟」,是用了起句的頭二個字。舊說中,原有認為這是詠物詩的,但註解家似乎都主張:這首詩與瑟事無關,實是一篇借瑟以隱題的「無題」之作。
首聯「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無端,無緣無故,生來就如此。樂器,琴有三弦、五弦;箏有13弦;而「瑟」卻有五十弦。用這么多弦,來抒發繁復之情感,該是多麼哀傷。古有泰帝與素女之典故,已是哀傷至極了。詩人以這個典故作為喻象,暗示自喻詩人與眾不同,別人只三弦、五弦,而詩人之瑟卻有五十弦之多。真是得天獨厚之天才。暗示他天賦極高,多愁善感,銳敏幽微。比興用得多麼高妙。下一句,一弦一柱,追憶青春戀愛的年華。首聯總起,引領下文,以下都是追憶美好的青春。但又美景不長,令人失落惆悵。
頷聯的上句,用了《莊子》的一則寓言典故,說的是莊周夢見自己身化為蝶,栩栩然而飛,渾忘自家是「莊周」其人了;後來夢醒,自家仍然是莊周,不知蝴蝶已經何往。不知周之夢為蝴蝶?還是蝴蝶之夢為莊周?下句中的望帝,是傳說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後來禪位退隱,不幸國亡身死,死後魂化為鳥,暮春啼苦,至於口中流血,其聲哀怨凄悲,動人心腑,名為杜鵑。此聯二句,寫的是佳人錦瑟,一曲繁弦,驚醒了詩人的夢景,不復成寐。迷含迷失、離去、不至等義。隱約包涵著美好的情境,卻又是虛緲的夢境。錦瑟繁弦,哀音怨曲,引起詩人無限的悲感、難言的冤憤,如聞杜鵑之凄音,送春歸去。一個「托」字,不但寫了杜宇之託春心於杜鵑,也寫了佳人之託春心於錦瑟,手揮目送之間,花落水流之趣。詩人妙筆奇情,於此已然達到一個高潮。
律詩一過頷聯,「起」「承」之後,已到「轉」筆之時,筆到此間,大抵前面文情已然達到小小一頓之處,似結非結,含意待申。在此下面,點筆落墨,好像重新再「起」似的。其筆勢或如奇峰突起,或如藕斷絲連,或者推筆宕開,或者明緩暗緊,手法可以不盡相同,而神理脈絡,是有轉折而又始終貫注的。當此之際,詩人就寫出了「滄海月明珠有淚」這一名句來。
頸聯前一句把幾個典故揉合在一起,珠生於蚌,蚌在於海,每當月明宵靜,蚌則向月張開,以養其珠,珠得月華,始極光瑩。這是美好的民間傳統之說。淚以珠喻,自古為然,鮫人泣淚,顆顆成珠,亦是海中的奇情異景。如此,皎月落於滄海之間,明珠浴於淚波之界,在詩人筆下,已然形成一個難以分辨的妙境。一筆而能有如此豐富的內涵、奇麗的聯想的,實不多見。
後一句的藍田滄海,也並非空穴來風。晚唐詩人司空圖,引過比他早的戴叔倫的一段話:「詩家美景,如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於眉睫之前也。」這里用來比喻的八個字,簡直和此詩頸聯下句的七個字一模一樣,足見此一比喻,另有根源,可惜後來古籍失傳,竟難重覓出處。引戴語作解說,是否貼切,亦難斷言。晉代文學家陸機在他的《文賦》里有一聯名句:「石韞玉而山輝,水懷珠而川媚。」藍田,山名,在今陝西藍田東南,是有名的產玉之地。此山為日光煦照,蘊藏其中的玉氣(古人認為寶物都有一種一般目力所不能見的光氣),冉冉上騰,但美玉的精氣遠察如在,近觀卻無,所以可望而不可置諸眉睫之下,這代表了一種異常美好的理想景色,然而它是不能把握和無法親近的。詩中此句,正是在「韞玉山輝,懷珠川媚」的啟示和聯想下,用藍田日暖給上句滄海月明作出了對仗,造成了異樣鮮明強烈的對比。而就字面講,藍田對滄海,也是非常工整的,因為滄字本義是青色。詩人在詞藻上的考究,也可以看出他的才華和功力。
對於詩人來說,滄海月明這個境界,尤有特殊的身後感情。有一次,他因病中未能躬與河東公的「樂營置酒」之會,就寫出了「只將滄海月,高壓赤城霞」(《病中聞河東公樂營置酒口占寄上》)的句子。如此看來,他對此境,一方面於其高曠皓凈十分愛賞,一方面於其凄寒孤寂又十分感傷:一種復雜的難言的悵惘之懷,溢於言表。
此聯和上聯共用了四個典故,呈現了不同的意境和情緒。庄生夢蝶,是人生的恍惚和迷惘;望帝春心,包含苦苦追尋的執著;滄海鮫淚,具有一種闊大的寂寥;藍田日暖,傳達了溫暖而朦朧的歡樂。詩人從典故中提取的意象是那樣的神奇、空靈,他的心靈向讀者緩緩開啟,華年的美好,生命的感觸等皆融於其中,卻只可意會不可言說。
尾聯攏束全篇,明白提出「此情」二字,與開端的「華年」相為呼應,筆勢未嘗閃遁。詩句是說:如此情懷,豈待今朝回憶始感無窮悵恨,即在當時早已是令人不勝惘惘了。對於一般普通人,往往是人到老年,追思以往:深憾青春易逝,功業無成,光陰虛度,碌碌無為而悔恨無窮。但天資聰敏的詩人,則事在當初,就早已先知先覺到了,卻無可奈何,無限之惘然若失。這就是詩人李商隱,借錦瑟而自況了。
李商隱一生經歷坎坷,有難言之痛,至苦之情,郁結中懷,發為詩句,幽傷要眇,往復低徊,感染於人者至深。他的一首送別詩中說:「庾信生多感,楊朱死有情;弦危中婦瑟,甲冷想夫箏!」(《送千牛李將軍赴闕五十韻》)則箏瑟為曲,常系乎生死哀怨之深情苦意,可想而知。如謂錦瑟之詩中有生離死別之恨,恐怕也不能說是全出臆斷。
『玖』 <錦瑟>的詩詞整體賞析,,
賞析要結合原詩內容進行,因此先介紹一下原詩內容:
錦瑟
李商隱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庄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賞析:
詩人大量借用庄生夢蝶,杜鵑啼血,滄海珠淚、良田生煙等典故,採用比興手法,運用聯想與想像,把聽覺的感受,轉化為視覺形象,以片段意象的組合,創造朦朧的境界,從而藉助可視可感的詩歌形象來傳達其真摯濃烈而又幽約深曲的深思。
詩題「錦瑟」,是用了起句的頭二個字。舊說中,原有認為這是詠物詩的,但註解家似乎都主張:這首詩與瑟事無關,實是一篇借瑟以隱題的「無題」之作。
首聯「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無端,無緣無故,生來就如此。樂器,琴有三弦、五弦;箏有13弦;而「瑟」卻有五十弦。用這么多弦,來抒發繁復之情感,該是多麼哀傷。古有泰帝與素女之典故,已是哀傷至極了。詩人以這個典故作為喻象,暗示自喻詩人與眾不同,別人只三弦、五弦,而詩人之瑟卻有五十弦之多。真是得天獨厚之天才。暗示他天賦極高,多愁善感,銳敏幽微。比興用得多麼高妙。下一句,一弦一柱,追憶青春戀愛的年華。首聯總起,引領下文,以下都是追憶美好的青春。但又美景不長,令人失落惆悵。
頷聯的上句,用了《莊子》的一則寓言典故,說的是莊周夢見自己身化為蝶,栩栩然而飛,渾忘自家是「莊周」其人了;後來夢醒,自家仍然是莊周,不知蝴蝶已經何往。下句中的望帝,是傳說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後來禪位退隱,不幸國亡身死,死後魂化為鳥,暮春啼苦,至於口中流血,其聲哀怨凄悲,動人心腑,名為杜鵑。此聯二句,寫的是佳人錦瑟,一曲繁弦,驚醒了詩人的夢景,不復成寐。迷含迷失、離去、不至等義。隱約包涵著美好的情境,卻又是虛緲的夢境。錦瑟繁弦,哀音怨曲,引起詩人無限的悲感、難言的冤憤,如聞杜鵑之凄音,送春歸去。一個「托」字,不但寫了杜宇之託春心於杜鵑,也寫了佳人之託春心於錦瑟,手揮目送之間,花落水流之趣。詩人妙筆奇情,於此已然達到一個高潮。
律詩一過頷聯,「起」「承」之後,已到「轉」筆之時,筆到此間,大抵前面文情已然達到小小一頓之處,似結非結,含意待申。在此下面,點筆落墨,好像重新再「起」似的。其筆勢或如奇峰突起,或如藕斷絲連,或者推筆宕開,或者明緩暗緊,手法可以不盡相同,而神理脈絡,是有轉折而又始終貫注的。當此之際,詩人就寫出了「滄海月明珠有淚」這一名句來。
頸聯前一句把幾個典故揉合在一起,珠生於蚌,蚌在於海,每當月明宵靜,蚌則向月張開,以養其珠,珠得月華,始極光瑩。這是美好的民間傳統之說。淚以珠喻,自古為然,鮫人泣淚,顆顆成珠,亦是海中的奇情異景。如此,皎月落於滄海之間,明珠浴於淚波之界,在詩人筆下,已然形成一個難以分辨的妙境。一筆而能有如此豐富的內涵、奇麗的聯想的,實不多見。
後一句的藍田滄海,也並非空穴來風。晚唐詩人司空圖,引過比他早的戴叔倫的一段話:「詩家美景,如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於眉睫之前也。」這里用來比喻的八個字,簡直和此詩頸聯下句的七個字一模一樣,足見此一比喻,另有根源,可惜後來古籍失傳,竟難重覓出處。引戴語作解說,是否貼切,亦難斷言。晉代文學家陸機在他的《文賦》里有一聯名句:「石韞玉而山輝,水懷珠而川媚。」藍田,山名,在今陝西藍田東南,是有名的產玉之地。此山為日光煦照,蘊藏其中的玉氣(古人認為寶物都有一種一般目力所不能見的光氣),冉冉上騰,但美玉的精氣遠察如在,近觀卻無,所以可望而不可置諸眉睫之下,這代表了一種異常美好的理想景色,然而它是不能把握和無法親近的。詩中此句,正是在「韞玉山輝,懷珠川媚」的啟示和聯想下,用藍田日暖給上句滄海月明作出了對仗,造成了異樣鮮明強烈的對比。而就字面講,藍田對滄海,也是非常工整的,因為滄字本義是青色。詩人在詞藻上的考究,也可以看出他的才華和功力。
對於詩人 來說,滄海月明這個境界,尤有特殊的身後感情。有一次,他因病中未能躬與河東公的「樂營置酒」之會,就寫出了「只將滄海月,高壓赤城霞」(《病中聞河東公樂營置酒口占寄上》)的句子。如此看來,他對此境,一方面於其高曠皓凈十分愛賞,一方面於其凄寒孤寂又十分感傷:一種復雜的難言的悵惘之懷,溢於言表。
此聯和上聯共用了四個典故,呈現了不同的意境和情緒。庄生夢蝶,是人生的恍惚和迷惘;望帝春心,包含苦苦追尋的執著;滄海鮫淚,具有一種闊大的寂寥;藍田日暖,傳達了溫暖而朦朧的歡樂。詩人從典故中提取的意象是那樣的神奇、空靈,他的心靈向讀者緩緩開啟,華年的美好,生命的感觸等皆融於其中,卻只可意會不可言說。
尾聯攏束全篇,明白提出「此情」二字,與開端的「華年」相為呼應,筆勢未嘗閃遁。詩句是說:如此情懷,豈待今朝回憶始感無窮悵恨,即在當時早已是令人不勝惘惘了。對於一般普通人,往往是人到老年,追思以往:深憾青春易逝,功業無成,光陰虛度,碌碌無為而悔恨無窮。但天資聰敏的詩人,則事在當初,就早已先知先覺到了,卻無可奈何,無限之惘然若失。這就是詩人李商隱,借錦瑟而自況了。
『拾』 《錦瑟》讀後感
《錦瑟》意理所在,歷來眾說紛紜,是學壇上的一樁公案。其詩意旨所藏深,且用典殊密,幾無可辨之處。無怪乎《昭昧詹言》中論其詩「藻飾太甚,則比興隱而不見也。」「義山以孤兒崛起,自見於世,一時諸公,爭相延攬,亦可謂奇士矣。然二十五歲始得第,二十六歲始得昏,奔走於崎嶇兵亂之間,卒擠困而死,年僅中壽;跡其生平,足為流涕。然而讀其詩,不能使人考其志事以興敬而起哀,則皆其華藻掩沒其性情而已。「此段評論可謂得之,歷代談詩者論義山,皆吧其用典濃艷促密,因而害義。然此手段,於詩歌本色美,亦有所補足,使詩之結構渾然天成。讀詩者一旦入之,則迷茫不知歸處,此乃一絕,余者不及也。《錦瑟》一詩,雖用典纖密,詩旨所藏深,然分句觀之,探其典故之根本,後總而要之,必有所得也。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此其起首句。眾多學者目此句為全詩之統領,定下全詩情感之基調,並著力於此句所用之典。然多有誤。如清人朱彝尊曰:「此悼亡詩也。意亡者善彈此,故睹物思人,因而托物而起興也。瑟本二十五弦,一斷而為五十弦矣,故曰『無端』也,取斷弦之意也。」殊不知《漢書·郊祀志》中有雲:「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為二十五弦。」《隋志》中記載「五十弦,大瑟也」,《緗素雜記》中也有「東坡引《古今樂志》雲:錦瑟之為器也,其弦五十,其柱如之。』」朱氏妄言「斷弦」之意,失考。在此句中,當取泰帝令素女鼓瑟之意,為全詩之情感基調,即一「悲」字。然非為「斷弦」,直有別意耳。「一弦一柱思華年」,有感嘆年華易逝之意,然殊未顯,以俟頸聯、頜聯以觀之。
「庄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此句用典二,庄生夢蝶,望帝化鵑也。庄生夢蝶之事可謂明矣,庄生夢蝶,栩栩然蝶矣,可謂物我兩忘,物我一理,蓋慨以天地之造化,難以捉摸。華年之易逝,亦如此,可參照「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一句,有同理之妙。年華之事,殊難琢磨,直是叫人如庄生之夢蝶,不知哪裡是真,哪裡是假。望帝化杜鵑一事,記載頗有出入。來敏本《蜀論》雲:「望帝者,杜宇也。從天下女子朱利自江源出,為宇妻,遂王於蜀,號曰望帝。」《蜀王本記》:「望帝使鱉靈治水,與其妻通,慚愧,且以德薄不及鱉靈,乃委國授之。望帝去時,子規方鳴,故蜀人悲子規鳴而思望帝。」《成都記》中則記載:「望帝死,其魂化為鳥,名曰杜鵑,亦曰子規。」此一句甚為難解,要領在一「托」字。義山此生,歷經坎坷,身遭朋黨之爭,又遇兵亂之際,處窘境者多矣。或以此句明己之心,且寄意於詩中,合於上句庄生典故,諭年華雖逝卻己心難彰之意,悲不自勝,故發聲詠嘆之。此意絕比《讀書記》中謂之「取義於鼓盆也」殊為妥帖。元好問《論詩絕句》亦雲「望帝春心托杜鵑,佳人錦瑟怨年華。」,即是此意。「春心」者,壯心也。壯志消歇,如望帝之化杜鵑。已成隔世矣。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二句亦有出處。郭憲《別國洞冥記》記載:「味勒國在日南,其人乘象入海底取寶,宿於鮫人之宮,得淚珠,則鮫人所泣之珠也,亦曰淚珠。」《博物志》也記載:「南海外有鮫人,水居如魚,不廢績織,其眼泣則能出珠。」《長安志》中則有「藍田山在長安,在長安縣東南三十里,其山產玉,亦名玉山。」而「玉生煙」則出自《吳女紫玉傳》中「王梳妝,忽見玉,驚愕悲喜,問曰:『爾緣何生?』玉跪而言曰:『昔諸生韓重來求玉,大王不許。玉名毀義絕,自致身亡。重以遠還,聞玉已死,故備牲幣詣家弔唁。感其篤終,輒與相見,因以珠遺之。不為發冢,願勿推治。』夫人聞之,出而抱之,玉如煙然。」此二句謂己身之不遇也,「珠生淚」者,按錢仲書《管錐篇》中所言,乃是「以見雖化珠圓,仍含淚熱;已成珍玩,尚帶辛酸,具寶質而不失人氣也。」滄海遺珠,不為世所珍,乃捫淚於月明之下,實為己身悲之,憾之。而「玉生煙」,則是隱喻己於朋黨之爭中,於兩派皆不見容。故願如紫玉生煙,以表其心志。綜上四句,蘇東坡評曰:「此出《古今樂志》,雲錦瑟之為器也,其弦五十,其柱如之,其聲也適、怨、清、和。」《唐詩鼓吹評注》中也說:「此義山有所託而詠也。……乃若年華所歷,適如庄生之曉夢,怨如望帝之春心,清而為滄海之珠淚,和而為藍田之玉煙。不物錦瑟之音有有此四者之情已,夫以如此情緒,事往悲生,不堪回首,固不可待之他目而成追憶也。然而流光茬苒,韶年不再,遙溯當時,則已惘然矣。此情終何極哉。」此中聯二句,無非珠簾一般,用一「悲」字做線,串為一體,蓋其回顧已逝韶華,嘆人世之迷茫,人事之紛紜,正如過眼雲煙,如何得解?己年少而孤,中年則身陷執政者之爭,何不遇如此!故悲從中來,難以扼制,於是發於言而為詩,此詩中主旨已明矣。
然自古文人墨客詠己之不遇,嘆年華變幻者多矣。如韓致光《五更詩》:「光景旋消惆悵在,一生贏得是凄涼。」如杜牧《寄浙東韓乂評事》:「夢寐幾回迷蛺蝶,文章應廣畔牢愁。」然皆未得義山《錦瑟》之美。全詩中未得出一字寫悲,然使人掩卷,悲不自勝,何哉?仍為用典之故。用典之密,意在建築詩中之世界,使讀者墮入其中,不辨歸途,於是晝夜感之,遂生共鳴,與己同輩而已。於是不著一字。而盡得風流矣;用典之切,詩中所用之典故,俱在安排,正如坡公所言,中聯四句,正應錦瑟之聲,且眾多掌故,莫不切題,有首句總領,後者皆出於悲切故事,則自然圓潤天然,不與世間扭捏作態者相類也;用典之雅,庄生夢蝶,此道家之故事,意在物我兩忘,不知何是物,何是我。杜宇化鳥,乃托望帝之悲以為己悲,春心乃謂己之壯心,壯心已付之於物,夫復何求也。此二典不唯用典雅,且格高矣。後二句用鮫人淚珠,藍田玉生煙,以雅事喻己,以彰君子之志。此高士為之,非凡夫俗子所能及也。若強為之,直似乞兒強衣珠光寶氣,終不脫貧賤之氣也。
昔人不得此篇要旨,而謂義山詩以用典害比興之意,何哉?義山用典意深,且句句皆有來歷,未有率性之語,後人謂其體為西昆體。蓋其所用典故難以把握,然以此責義山,義山不受也。
另從全詩總體結構方面來品味義山此詩,亦有趣味。大抵義山此詩,寫於追憶已逝年華,故大發感慨之時,於是詩句如趵突泉,集聚良久而終噴涌而出,因此詩中全無隔句、老句。隔句則慢其詩意,使詩意滯怠。老句則如三鼓,氣已瀉也,氣老則情老,難彰心志,直老於詩句之間也。詩中對於典故安排,及感情之層進,亦有其妙手。首句以感慨年華入詩,又借錦瑟以起興,足見其將以樂理以安其意韻,故有先著庄生夢蝶,杜宇化鳥以嘆年華弄人,消磨己志,使己心冷,壯心不在,適怨之情出矣。後又以珠有淚,藍田,玉生煙為之,則因其壯心不在,故寂寞寥落於世間,心事無可傾訴者,悲悶之情頓出,詩之意境亦出。卒以「只是當時已惘然」收尾。謂當時為當局者,迷,不悟世間紛紜迷離之理,遂深陷其中,種種苦痛亦飽嘗之。而今回首往事,旁觀者清,自是悲憫當初之不悟,空使歲月蹉跎,壯心凋敝。無奈之感,悲嘆之情出矣。此四句詩如九連環,環環相扣,一環不解,則下一環無從置喙。其結構之緊密,雖非刻意為之,亦見義山之功底。而《錦瑟》一詩,足當《鄭箋》之綱要也。
至此全詩之意與境,興與情全出矣。錦瑟以起興,宜有所諭也。或聞其聲而身感之,故作詩誦嘆之,詩也緣此而按「適、怨、清、和」之手法安排?或因泰帝之事,以彰己悲?或真如《劉貢父詩話》中所說,「或謂是令狐楚家青衣」,蓋語義雙關,由瑟到人,由人懷己年少情懷,引出「此情可待成追憶」?義山抒情手段之高妙,令人嘆之。喻有情意於無情物之中,並以層層簾幕以蔽之。似不觀者道破其心跡與?然又如雪地雁爪,有跡可求,令人慾深探之,愈入愈奇,愈入愈迷人眼。所謂「以典害義」者,庸人自擾也。其典故皆解釋紛紜,殊不相類。何哉?義山其詩,意韻沉著,寓情於物,不處其境,難契其感。故誤讀者甚眾。然則義山典故用法,選典深,以其學力出眾。故雖誤讀者眾,然學者固欲解其典曉其意以逞己才,前赴後繼者更多。其實義山詩抒情如西洋之抽象畫、印象畫,雖創作者創作伊始,創作目的於作者心中甚明,然觀者單從畫面上難解其意,只好進行讀者的再創作,以己意度作者之意,雖不完全契合,但觀者於其心,亦找到一種與作者的相通感,而使己心愉悅。因此西方人說:「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特以此觀義山之詩,極切其意,混沌迷濛之感充塞其中,讀者之解遂多矣,有悼亡,有說傷己,有說懷令狐家青衣,有說懷人,莫不是以己意加於詩也。此正是義山詩引人入勝處。古今詩歌,唯此一首,令無數學者競為之折腰,義山筆法之故也。
錦瑟李商隱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庄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千重往事,九曲情腸,青春年華中不可追回的過往,都在錦瑟繁促的琴音中。
人生有太多故事有著庄生夢蝶般美麗浪漫的開始,卻又有如夢醒蝶逝般有著令人感傷惆悵的真實結局。情何以堪?蜀帝托春心給杜娟,詩人也只能寄哀怨於錦瑟。
人生、青春都太美麗,它們像海中月、蚌中珠、珠之淚一樣,雖曠遠美麗,卻難免凄涼孤寂。詩人如此,眾生亦然。多少美麗的人生都以傷感的淚滴結局。說到底,人生不過是一場流著淚的美麗。
但每一個人都願意繼續追尋這些美麗!而這些美麗,對於不同的人來說,或許是戀人,是理想,是青春;不論如何,它們都像煦日暖照下良玉升騰的縷縷煙光一樣,招惹著你,卻又戲弄著你。人生的惆悵啊!越是執著,越是不得,越是不得,就越是執著。有誰能擺脫悵惘,甘心在遠處做一個良玉生煙的旁觀者呢?
所以,這樣的情結,不必等到時過境遷、千回百轉之後,才能體會到其中的惘然若失;其實,在當時經歷的過程里,在執著追求的征途上,身處其中的人已經感到惘然。因為,每個人在自己生命的過程中都是,清醒著並沉迷著。化用納蘭容若的兩句詞:沉思往事立殘陽,當時便知空悵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