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職業正裝 > 旗袍是中西合璧嗎

旗袍是中西合璧嗎

發布時間:2022-08-19 03:38:09

『壹』 體現中西合璧的服裝

注意題干信息「中西合璧」,西服是西方的服飾,不具有中西合璧的特點,故A項錯誤.
長袍馬褂是中國傳統的服飾,不具有中西合璧的特點,故B項錯誤.
旗袍是結合西方服飾的特點與中國傳統的旗裝改良而成的,體現中西合璧的特點,故C項正確.
連衣裙是俄國的服飾,不具有中西合璧的特點,故D項錯誤.
故選C.

『貳』 旗袍的起源

http://ke..com/view/.htm?fr=ala0

『叄』 旗袍是怎麼體現中西合壁的特點的

1
對三圍形體的注重
2
各種衣料的紡織材質
3
長到大腿根部的高開衩
這種中西合壁的特徵主要體現在海派旗袍風格上
近代上海的開埠,「中體西用」、「西學東漸」,促使旗袍西化。海派旗袍最大的特點說在於對傳統樣式與西式服裝的兼收並蓄。當時不僅把西式外套、大衣、絨絨衫穿在旗袍外,更採用洋裝中的翻領、「V」形領、荷葉領,袖型則有荷葉袖、開衩袖等。到後來還出現了改良旗袍,結構更趨西化,一反傳統地有了胸省、腰省和裝袖、肩縫,甚至加入墊肩以追求完美的身材。舊式的大襟和繁瑣的裝飾則逐漸消失了。旗袍面料棉布、呢類、紗羅應有盡有。某一段時間旗袍流行「透、露、瘦」,於是就採用鏤空織物和半透明的化纖或絲綢;其次,旗袍廓形修長緊身,尤其適應南方婦女消瘦苗條的身材特徵。
20、30年代的海派旗袍,是一種既穩定又變幻無常的時裝。擺線高低來回更迭,稍不留神便會落伍,這種時髦確實是需要「追趕」才能及的。時尚是商業的催化劑,作為商業化大都會的產物,海派旗袍不僅順應社會心理,更切合商業利益。

『肆』 旗袍 是中西合璧嗎 不是中國人發明的!

怎麼可能是中西合璧,聽過嗎?一個留學國外的女孩穿旗袍參加畢業典禮,受到了隆重的關注,因為她體現了中國特色啊

『伍』 中國旗袍

『陸』 中西合璧的產物有哪些

一、中山裝。中山裝(Chinese tunic suit)是近現代中國革命先驅者孫中山先生,在廣泛吸收歐美服飾的基礎上,綜合了日式學生服裝(詰襟服)與中式服裝的特點 ,設計出的一種直翻領有袋蓋的四貼袋服裝,並被世人稱為中山裝。中山裝一度成為當時中國男子最喜歡的標准服裝。
二、旗袍。旗袍由滿族婦女的長袍演變而來。清初,滿族婦女以長袍為主,而漢人婦女仍以上衣下裙為時尚;清中期,滿漢各有仿效;清代後期,滿漢互相效仿達到巔峰。到了20世紀20年代,受西方服飾影響,旗袍被漢族婦女不斷改進並流行起來,進入千家萬戶。在20世紀30年代,幾乎成為中國婦女的標准服裝。
三、福建漳州高陽樓
「高陽樓」位於福建省漳州台商投資區角美鎮鴻漸村。該村是菲律賓前總統科拉松·阿基諾的祖籍地,也是閩南著名僑鄉之一。與其它民宅不同的是,這是一座中西結合的建築,建於1947年,是菲律賓華僑許文仲所建,建築面積約1540平方米。牆面、屋頂到處可見雕塑,題材有飛馬、獅子、山水等等,深深地將中西文化融合在一起。2013年,「高陽樓」被列為福建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柒』 為什麼說旗袍是中西合璧的產物

旗袍是在二十世紀上半葉由民國服飾設計師參考滿族女性傳統旗服和西洋文化基礎上設計的一種時裝,是一種東西方文化糅合具象。在現時部分西方人的眼中,旗袍具有中國女性服飾文化的象徵意義。在濃厚的封建禮教氛圍中,想要婦女如現在一般外露曲線是不可能的。傳統旗袍的裁製一直採用直線,胸、肩、腰、臀完全平直,使女性身體的曲線毫不外露。盡管旗袍改於滿族婦女的袍子,或稱旗裝、旗服,但旗袍並不是旗裝。旗袍是帶有中國特色、體現西式審美、並採用西式剪裁的時裝。旗裝是滿族婦女的民族服飾。旗裝大多採用平直的線條,衣身寬松,兩邊開叉,胸腰圍度與衣裙的尺寸比例較為接近;在袖口領口有大量盤滾裝飾。黃色是皇家獨尊之色,民眾是忌用。旗裝色彩鮮艷復雜,用料等花色品種就多樣,喜用對比度高的色彩搭配。在領口、袖頭和掖襟上加上了幾道鮮艷花邊或彩色牙子盤滾設計。由於旗裝是一種平面服飾,盤滾成為旗裝除面料外的唯一設計空間,因而以多盤滾為美。清末曾時興過「十八鑲」(即鑲十八道花邊)。清代旗袍紋樣多以寫生手法為主,龍獅腆麟百獸、鳳凰仙鶴百鳥、梅蘭竹菊百花,以及八寶、八仙、福祿壽喜等都是常用題材。

『捌』 旗袍起源於我過哪個少數民族的服裝

旗袍的大概起源——旗袍最早是滿族旗人的長袍,寬袍大袖,三百年來沒有改變。
「人人都學上海樣,學來學去學不像,等到學到三分像,上海已經變了樣。」這是本世紀三、四十年代流行於世的歌謠,但已形象地反映出上海在當時的服裝界佔有多麼顯要的領先地位。

本世紀三、四十年代是中國近代女裝最光輝燦爛的時期,而30年代可以說是這一時期燦爛的頂峰。也就是說在此時,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裝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為中國女裝典型代表。被稱作Chinese dress的旗袍,和加入西式風格的海派旗袍,很快地從上海風靡全國各地。讓全世界家喻戶曉的實際上是三十年代的旗袍,旗袍比較適合中國女性清瘦玲瓏的身材特點,尤其很受上海女性的歡迎。加上這一時期外國的面料不斷地進入中國,各大報刊雜志上都有服裝專欄,還有當時流行的月份牌時裝美女畫,都推動時裝的產生與流行。各大百貨公司也常常舉行時裝表演及展覽。尤其是上海,成了全國的時裝中心,因為當時歐美的追最新款式僅隔三、四個月就流行到上海,全國各地都以上海為樣板,競相模仿。國內外通商交流的機會越來頻繁,歐洲進口的布匹、羽紗、呢絨、蕾絲等紡織品大量湧入,使得人們選擇的范圍廣了、著裝的觀念也改變了。作為海派文化的重要代表,海派旗袍便成了30年代旗袍的主流了。三十年代的上海上流社會名門閨秀追趕時髦、享受奢華的生活,在中國歷史上是空前絕後的,她們崇尚西化的生活:游泳、騎馬、跳舞、打高爾夫球,這也就要求服裝更美觀、和體。加上30年代歐美流行收腰就更體現出女性美,這就註定旗袍會變得更修長而緊身,並有高叉,從而符合30年代精緻玲瓏、開放活潑的理想形象。
30年代旗袍的款式有兩個特點:「中西合璧,變化多端」。當時愛美女性旗袍穿著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有局部西化,也有在旗袍外搭配西式外套。局部西化是指領和袖採用西式服裝做法。如西式翻領、荷葉袖、開叉袖、還有下擺綴荷葉邊,或綴不對稱蕾絲等誇張的樣子,但這僅是一些明星和貴婦的社交禮服,大多數人還是喜歡將旗袍和西式服裝搭配起來穿。比如:在旗袍外穿西式外套、裘皮大衣、絨線衫、背心等,在脖子上系圍巾,或戴上珍珠項鏈顯得大方而別致。

當時修長而收腰的旗袍配上燙發、透明絲襪、高跟皮鞋、項鏈、耳環、手錶、皮包,都是最時尚的裝扮,女性角色的扮演得到了充分的強調。後來,還出現一種改良旗袍,就是在剪裁中加入很多西式剪裁方法,從而使旗袍更合體、更實用。旗袍,成為中華民族別具一格的「國服」了。

可以說,如果沒有近代上海的開埠,沒有「中體西用」,「西學東漸」就不存在旗袍西化,也就無所謂「海派旗袍」了。

『玖』 旗袍的起源是什麼

旗袍作為袍服大家族中的一員,其發源有人認為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深衣。深衣自春秋戰國至漢代曾為時人所重,後世的袍服或與深衣有著一定的淵源關系。事實上,深衣與袍服頗有差異,前者上下分裁,效果相當於把上衣下裳連成一體;袍服則不分上下,基本失去了上衣下裳的意義,後來袍服逐漸被接納為一種穩定的服飾式樣,與上衣下裳的服制並行不悖。袍服自漢代被用於朝服,起始多為交領、直據,衣身寬博、衣長至附、袖較肥闊,在袖口處收縮緊小,臂肘處形成圓弧狀,稱為「袂」,或稱「牛胡」,古有「張袂成蔭」之說。袍服式樣歷代有變制,漢代深衣制袍,唐代圓領襇袍,明代直身,都是典型的寬身長袍,穿著者多為知識分子及統治階層,久而久之蔚成風尚。袍服因而代表的是一種不事生產的上層人士及文化人的清閑生活。服飾上的寬衫大袍。褒衣博帶,逐漸成為中原地區衣飾文明的一種象徵。

流行於少數民族地區或游牧民族的袍服,一般都較為緊窄合體,以利於騎射或其他激烈活動,這種服式多採用左衽、窄袖,袍身比較適體。歷史上,漢族人民也曾多次採納這種窄身合體的袍服樣式,趙武靈王所推行的胡服騎射就是比較典型的事例。唐代的胡服也風行一時,胡服在唐開元、天寶年間與胡妝、胡騎、胡樂同為時人趨奉,可算異域文化一次大面積的流行範例,屬於長安街頭當年的「舶來品」。在遼、金、元及清朝等少數民族政權統治時期,合身的袍服都曾一度扮演著服飾的主角,雖然又都經歷或表現出變得寬博的過程或趨勢。清代由於歷時最長且較穩定,故袍服可視為典型服飾。

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世祖率兵入關,定都北京,繼而統一全國。隨著政權的初步穩固,開始強制實行服制改革,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雉發易服浪潮,律令之嚴性命攸關,有「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之說。至此傳統的冠戴衣裳幾乎全被禁止穿戴,相傳千年的上衣下裳的服飾形制只被保留在漢族女子家居時的著裝中。慶典場合不分男女都要著袍,各類袍服名目繁多,有朝袍、龍袍、蟒袍及常服袍等之分。從字義解,旗袍泛指旗人(無論男女)所穿的長袍,不過只有八旗婦女日常所穿的長袍才與後世的旗袍有著血緣關系,用作禮服的朝袍、蟒袍等習慣上己不歸為「旗袍」的范疇。清朝統治者強調滿語騎射,力圖保持其固有的生活習俗和穿著方式,一方面要用滿族的服飾來同化漢人,同時又嚴禁滿族及蒙古族婦女仿效漢族裝束,從頂治、嘉慶年間屢次頒布的禁令中,滿族女子違禁仿效漢族婦女裝束的風氣之盛,可見一斑。至清後期,亦有漢族女子效仿滿族裝束的。滿漢婦女服飾風格的悄相交融,使雙方服飾的差別日益減小,遂成為旗袍流行全國的前奏。

清朝後期,旗女所穿的長袍,衣身為寬博,造型線條平直硬朗,衣長至腳踝。「元寶領」用得十分普遍,領高蓋住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綉以各色花紋,領、袖、襟、據都有多重寬闊的滾邊。至咸豐、同治年間,鑲滾達到高峰時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邊鑲滾,以至幾乎難以辨識本來的衣料。旗女袍服的裝飾之繁瑣,幾至登峰造極的境地。此時的清王朝正搖搖欲墜難以為繼,清廷內外交困,國力式微。帝國主義的堅船利炮攻破了清朝封閉的國門。為挽救危亡,清廷洋務派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救國方略,派遣大批留學生到國外學習,軍隊也改練新軍。在中國學生和軍人中最先出現了西式學生的操衣、操帽與西式軍裝、軍帽。洋裝的輸入,提供了評判美的另一種參照系,直接影響社會服飾觀念的變更。日後旗袍演化為融貫中西的新式款型,其受西方影響的改變可說即是由此開端。

1911年辛亥革命風暴驟起,推翻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為西式服裝在中國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礙,同時也把傳統苛刻的禮教與風化觀念丟在了一邊,解除了服制上等級森嚴的種種桎桔。服裝走向平民化、國際化的自由變革,已經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傳統沉重的負擔。由於滿族統治政權的消亡,旗袍此時穿著者甚少。西式中式裝扮熙熙攘攘紛繁並處。舊式的旗女長袍既被摒棄,新式旗袍則在亂世妝扮中開始釀成。

『拾』 世界上最早的旗袍出現在中國,為什麼說是是中國女子獨

旗袍最早出現在中國,是中國女子獨有的服飾,現代旗袍是一種中西合璧、兼具中國古典與現代時尚元素的時裝。它曾經是近代先進女性的標志性服裝。從旗袍的款式演變來看,它的根源可以追溯到秦漢時期的襦衣。 但是人們公認的旗袍鼻祖,則是清朝滿族人所穿的服裝。

與旗袍是中西合璧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皮衣指甲劃痕怎麼辦 瀏覽:519
寶寶的小衣要多少線 瀏覽:265
一批貨褲子清倉怎麼寫文案 瀏覽:205
五朵花裙子 瀏覽:183
40歲穿什麼裙子最時尚 瀏覽:61
穿旗袍的電影明星 瀏覽:509
湖北韓版童裝品牌 瀏覽:70
嬰兒服裝選擇哪個牌子 瀏覽:816
pu外套和背帶褲一塊穿好看嗎 瀏覽:565
手指帽子表情 瀏覽:266
格蘭芬多校服圖片 瀏覽:746
帽子上的兩個字母 瀏覽:940
穿裙子被淋濕怎麼擰干 瀏覽:275
衣上有筆油怎樣洗掉 瀏覽:95
襯衫領的裁剪方法視頻 瀏覽:213
品牌衣女裝新款圖片大全圖片 瀏覽:636
所有裙子什麼圖片 瀏覽:64
校服背後可以畫什麼 瀏覽:409
新手怎樣做童裝 瀏覽:679
如何鑒別真假芬迪皮帶 瀏覽: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