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日本古代服裝種類
樓下的回答只透露出兩個字,無知。日本古代服飾的發展,先經歷了繩文時代,主要以麻、動物皮毛為主,起禦寒防暑作用;到了彌生時代也就是邪馬台國時代,女子著貫頭衣,大匹的布在中間挖一個洞套頭的服裝,類似如今雨披的服裝,男子的服裝為將一塊布披在肩部在正面打結,另一塊布裹在腰部在正面打結的袈裟衣,樣子接近印度的傳統服裝沙麗,此時的日本已經開始從植物中提取染料,北方稱為一部式的連衣式樣服裝,南方稱為二部式的上下分開式服裝;到了古墳時代,大和朝廷與大陸我國以及朝鮮半島高句驪、新羅、百濟之間的交流增多,女子服裝模仿中國的[筒袖]上衣,下身穿著類似韓服的下裝。男子一樣穿著筒袖上衣,搭配被稱為足結在膝蓋部位扎有帶子的褲狀下衣。那時無論男子還是女子衣領的方向都和現代相反,為右上左下,另外古墳時代養蠶業開始盛行;其後飛鳥奈良時代譴隋使與譴唐使在很多領域吸納了中國文化,和現代和服接近,前襟左上右下的服裝,飛鳥時代聖德太子制定了十二階,將官位設立為十二個等級,決定了不同等級佩帶的冠以及服飾的顏色,奈良時代又將服裝分為禮服、朝服、制服,制定了三公服,統治階級的朝服為立領大衣狀的上衣搭配袴,女子為上衣搭配裙的穿著方式,另外也有在裳以及袴上搭配褶的穿法,奈良時代開始從前的左前衣領左下右上變為如今的右前衣領左上右下;平安時代廢止了遣唐使,逐漸演變為日本民族自身的服飾,男子服飾從朝服變為束帶,公家女子變為被稱為唐衣裳裝束及女房裝束的晴裝束正式場合的禮服,束帶、唐衣裳裝束的袖口部分不縫起來,叫做大袖,和現在的產著及長襦袢的袖子一樣,現代和服用語中叫做廣袖,特別是女性的唐衣裳裝束下穿著的下裝叫做白小袖,這種裝束特點是受京都風土以及朝廷宮廷文化的發達的影響;鐮倉・室町時代的服飾為:武家男子的服裝為直垂、女子為衣袴。這是武家階級勢力日增掌握政治權利的時代,為了方便戰斗服飾的實用性增強,裝束的表著最外面的衣服分別簡略到1件,袴與裳被省略,小袖不再作為內衣而是成為外衣出現,這也是室町時代末期到現如今和服的原型,這個時期出現了有『身八口』的和服;戰亂平定後的桃山時代,出現了以華美的美術工藝品而聞名的桃山文化。這個時代綉箔、摺箔、扎染等手工細作繁盛,染織技術飛躍進步,這個時代出現了「辻が花染」的染色技術,男子服飾為肩衣袴,女子以穿著打卦,及以華麗的腰帶,民間開始流行名古屋帶;江戶幕府由德川家康開創,德川家近300年的統治期是閉關鎖國的封建社會,庶民階級在經濟、社會層面發揮勢力,開創了町人文化繁榮的時代,元祿期(1688~1703)出現了很多被稱為元祿文樣的色調明快,多使用金線的華美小袖,這個時代的和服和當今的和服樣式上已所差無幾,可以說是小袖最終成型的時代,江戶後期,使用帶締、帶揚的太鼓結開始盛行;明治維新是日本大變革的時代,開國政策帶來了其他國家的文化,生活方式、服裝樣式急速得變得歐美化,宮中的禮服變為洋服,並且在上流社會中和洋合並的服裝滲透進普通民眾的生活中,這個時期的禮服為:男子黒羽二重五個家紋付羽織袴,女子為黑色或其他顏色純色底色的皺綢上帶有五個家紋的下擺帶圖案的和服搭配丸帶。以上就是日本古代到近代的服裝種類及發展歷程。
⑵ 日本和服來歷
「和服」在德川幕府以前稱作「著物」,用高級紡織品縫制的衣服則稱作「吳服「。固定使用和服的稱謂是德川幕府之後,與西洋文化接觸中興起的概念。
日本江戶時代的《裝束要領抄》指出:「和服沿唐衣服而其制大同小異益。本邦通中華也始於漢,盛於唐世時。朝廷命賢臣因循於徃古之衣冠而折衷於漢唐之制,其好者沿焉不好者草焉而為。本邦之文物千歲不易之定式也。」
(2)日本制服發展史擴展閱讀;
日本和服是在世界上享有極高聲譽的民族服裝之一。度娘里是這樣定義和服的:和服(わふく,wafuku) 是日本的民族服飾。江戶時代以前指吳服,語出《古事記》、《日本書紀》、《松窗夢語》,源於三國時東吳通過商貿活動將紡織品和縫紉技藝傳入日本,可分為公家著物和武家著物。
20世紀初國族主義傳入日本,「日本民族」的概念興起,遂改稱和服,成為大和民族的傳統民族服飾。
由於和服具有莊重、寧靜、安穩、美觀等特點,日本人在出席諸如冠禮(成人式)、婚禮、葬禮、祭禮、劍道、弓道、棋道、茶道、花道、卒業式、宴會、雅樂、文藝演出、慶祝傳統節日等活動時都會穿上和服。
⑶ 有關日本服裝發展史
由於其他文化對日本文化的影響,日本服裝發展史可以被分為以下三個主要的階段:
a)中國文化的重大影響(Asuka,奈良)
b)日本本土風格
平安時代.鐮倉.Muromachi(正志),Momoyama(桃山町)和Edo(江戶)
c)對西方文化的適應
(明治,Taisho(大正),Showa(昭和)和Heisei(平成))正是在平安時代日本本土文化開始蓬勃發展.而在Edo時期,日本的文化已經進入全盛階段。
一.彌生,Kofun,Asuka,奈良時期(到公元794年)
養蠶技術和紡織技術在彌生時期開始興起(約公元前500年到約公元前300年)。在Asuka時期(552—646)派到中國的使團為日本帶來了佛教、儒家學說和其他許多
隋唐時期的文化。比如在710年建立的奈良(Nara)就是嚴格按照當時中國長安的模式建造的,當時日本政府的組織結構、貴族以及法庭官員的服飾規則也遵循了中國的
風格。
二.日本平安時代(794—1185)
794年,皇宮從北奈良遷到了Heian-kyo(即現在的東京)。在平安時代的早期(794—897),日本一直與中國唐朝保持著聯系。894年以後,與中國的來往終止了。而從897到1185這段時期被稱為後平安時期,或後Fujiwara(藤原)時期。當時日本試圖發展其自有的藝術風格,織物設計形式和社會各個階層服飾風格的發展清楚地證明了當時的變化。在許多正式的場合,平安時期宮廷中的女人穿著多層的服裝,她們小心地搭配各層的顏色,這些顏色在頸部、袖口和衣服的下擺是可見的,其中最重要的是Utiki這一層,即被稱做Kasane-irome或Kasane的帶襯里的長袍。每一層都比它外面的一層更長,從而露出每一種顏色的邊緣,產生吸引人的效果。
三、鐮倉時期(1185—1333),Muromachi(正志)和Momoyama(桃山町)(1333-1600)時期
隨著代表武士階層的鐮倉政府的建立和皇族特權的衰敗,硬朗的軍服取代了奢侈的絲綢。Muromachi(正志)時期的女人開始穿著Kosode(一種在平安時期代表貴族身份的內衣),而不再穿著帶有很多裝飾的和服。Kosodo逐漸被各個階層的女人們接受為標准服飾。在Muromachi(正志)時期,No play產生了。高度精緻的No play服裝成為日本珍貴的文化遺產。
四、Edo時期(1600-1868)
Edo時期(1603一1868)是歷時久遠、平和穩定的一個時期。由於德川政府的隔離政策,這個時期日本幾乎完全不受外來的影響。武士的正式服裝是Kamishimo。妓女和歌舞妓競相穿著精緻的、多彩的服裝,而由於她們對服飾的追求產生的影響,對Kosode的廣泛接受在Edo時期得到了加強。為了不喪失和服本身的美感,Edo(江戶)時代早期的Obi(與Kosode一起穿的腰帶)形式簡單,僅由編成鞭子形狀的繩索製成。
五、現代的發展情況
明治時期(1868—1912),很多西方服飾風格充斥了整個日本,特別是長禮服和長褲。同時,和服風格和Obi風格已經被標准化了。隨著日本對西方服飾風格的逐漸採納,穿和服的情況在戰後的頭二十年達到了最低點。現在的孩子、年輕人和女人在一些儀式性的場合才會穿和服,比如婚禮、Coming-of-Age Day(成人節)、畢業、Sitigosan節和新年的時候。
Kosode和kasane
現代和服的原型是Kosode,意思是「小袖子」。准確地說,Kosode是一種袖口開口較小的服裝。Kosode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平安時代中期(十世紀),當時它是平民的日常裝束,也被作為皇宮貴族的內衣。平安時代皇族的女人的裝束具有更多的層次,她們精心地搭配每一層的顏色。與Kosode相比,Kasane的袖口一般開口較大。
提起日本的傳統服裝,大家都會聯想到那千姿百態、寬松修長、典雅艷麗的日本和服。日本所有傳統習俗,如茶道、花道、書道、祭祀、陶瓷、古詩詞、甚至文字等等,多少都受到古代中國的影響,和服也不例外。
和服的歷史大約有1千多年了。真正有文字記載,將中國服飾引進日本,是從奈良時代開始的。奈良時代正值中國盛唐時期,日本派出大批學者、僧侶到中國學習。這些遣唐使者把唐代文化藝術、律令制度都帶回了日本。「衣服令」就是奈良時代模仿唐代制定的制度之一。「衣服令」規定了禮服、朝服和制服。奈良時代服裝色彩較簡單。到了平安時代,由於受到當時國風影響,衣服色彩開始多樣化,衣袖也向寬大方向發展。
當時古代婦女在進宮或節日時會穿一種叫「十二單」的服裝,它分為唐衣、單衣、表著等,共十二層。鐮倉時代,貴族的奢華結束後,為了便於作戰,服裝恢復了素樸,寬袖又變回了窄袖。進入室町時代的特徽,是在衣服上印上家紋,古代日本按姓氏每家都有家紋,便服設計開始禮服化。
桃山時代,人們一始講究不同場所穿著不同服式,於是出現了參加婚宴、茶會時穿的「訪問裝」(從左肩、左袖到襟、裙成一幅圖案)和參加各種慶典、成人節、宴會、相親時穿的「留袖裝」。江戶時代是日本服裝史上最繁盛的時期,那時的和服變得接近現代,現今所看到的和服大都是沿續了江戶時代服裝特式。到了明治時代,現在意義上的和服就定型了。
在日本,出席茶道,花道,觀看文藝演出,參加各種祭典儀式,慶祝傳統節日,人們還是要穿上漂亮的和服去參加,增添了不少氣氛。
在日本,每年有「女孩節」和「男孩節」,日本的母親們都要給孩子們穿上和服,為他們祝福。
在日本,過傳統的「七五三」節的時候,孩子們穿上新和服,由父母帶領參拜神社。
在日本,過「成人節」的時候,年滿20歲的姑娘都要打扮一下,穿上未婚女子專用的「振袖」(振り袖ふりそで)和服,歡歡喜喜地去參加慶典,以示成人。
日本的婚禮,新娘要穿象徵神聖、純潔的「白無垢」(白無垢しろむく)和服。平時,家庭婦女,下班歸來的男人,全都喜歡浴後著和服,這種和服叫「浴衣和服」。
日本的繪畫、戲劇、舞蹈、雕塑等藝術和服有密切聯系。比如說日本俗版畫——浮世繪中的美人畫,離不開和服。再比如在戲劇中的舞蹈演員用長袖表達感情,有時演員背向觀眾,目的是讓觀眾欣賞身著和服的服飾美。
日本的和服,在穿法上比較復雜,講究。以婦女為例,穿和服時,最裡面是貼身襯裙,其次是貼身汗衫,再其次是長襯衫,最後才是和服。然後繫上「細帶」與「兜包」。穿和服時,下面多赤足或穿布襪,出門時穿草履或木履。日本婦女著和服時,要梳上相應的頭飾。
日本服裝史鼎盛時期-江戶時代
日本幾乎所有傳統習俗,如茶道、花道、書道、祭祀、陶瓷、織錦、古詩、古詞、甚至文字等等,多少都受到古代中國的影響,和服也不例外。
綜觀日本上古時代的粗布服裝,窄袖斜襟與古代中國穿著十分相似。但是,真正有文字記載,將中國服飾引進日本,並將之制度化,應該是從奈良時代開始。
奈良時代正值中國盛唐時期,日本派出大批學者、僧侶到中國學習。這些遣唐使者把唐代文化藝術、律令制度都帶回了日本。「衣服令」就是奈良時代模仿唐代制定的制度之一。「衣服令」規定了禮服、朝服和制服,朝服包括冠帽按官職等級區分。制服是無官職的公務人員服裝,按行業分類。奈良時代服裝色彩較簡單。
到了平安時代(九世紀以後),由於受到當時國風影響,衣服色彩開始多樣化,衣袖也向寬大方向發展。鐮倉時代,元朝統一中國,恐怕受元的影響,元朝曾連續十次浸犯曰本,為了便於戰斗,服裝又回復素樸,寬袖又變回窄袖。
在衣服上印上家紋,古代日本按姓氏每家都有家紋,估計家紋數目超過二萬種(本網站稍後將專題介紹家紋),便服設計開始禮服化,是進入室町時代的特徵。桃山時代(十六世紀中葉),人們開始講究不同場所穿著不同服式,於是出現了參加婚宴、茶會時穿的「訪問裝」和參加各種慶典、成人節、宴會、相親時穿的「留袖裝」。
江戶時代是日本服裝史上最繁盛時期,現今所看到的和服大都是延續了江戶時代服裝特式。
⑷ jk是日本的一種校服,為何會演變成為一種穿衣風格
我認為,jk制服轉換為一種穿衣風格其實還是因為jk制服很好看,就像是洛麗塔一樣,最開始的洛麗塔也是起源於歐洲的宮廷小洋裝,正是因為好看,所以才會受很多女孩的追捧,漢服也是同理,因為齊胸襦裙像仙女,看起來仙氣飄飄,所以才會有很多人喜歡齊胸襦裙,一樣服飾如果有它的特性,那麼它就能夠流傳下來。
其實一想到穿著jk制服在春夏奔跑的場景,我就會感覺生活特別的美好、干凈,相信大多數人對jk制服的看法也是這樣的,所以它才能夠流傳這么廣泛。
⑸ 詳談日本服飾文化
一,日本的傳統服裝
據中國史書《魏志倭人傳》記載,3世紀前後,日本男人用從肩膀下垂的長布包裹自己,而婦女則用一整塊布遮住自己,中間留個洞口漏出脖子。這種樣子的穿著在世界其他地方也曾存在,例如希臘、羅馬、印度尼西亞和秘魯,習慣上稱為「貫頭衣」。
縫制服裝的出現可以追溯到公元4世紀前後,被稱為邪馬台國家的政治機構正處在發展階段。男人和女人都穿著過腰的上衣,袖子緊而直。男人下裝是寬松的象褲子一樣的褲(「侉」),女人則穿長長的褶裙,叫做「裳」。
在飛鳥時代(593-710)和奈良時代(710-794),佛教從中國傳入日本,中國文化在日本很流行。宮廷有關的人穿著上大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平安時代 (794-1185)的宮廷服裝分為三個類別:特別禮儀的服裝、宮廷里穿的正式服裝和普通場合的服裝。男性穿用的正式服裝叫做「束帶」(模仿唐朝官服)。婦女的服裝分很多層,正式的女裝叫做「十二重衣」(模仿唐朝便服),一共分為12層。往好處說是「雍容富貴」,說難聽點兒是「拖泥帶水」。
鐮倉 (1185-1333) 和室町 (1333-1568)時代,在政府任職的武士正式場合穿束帶,他們平常的裝束叫做「狩衣」(日本化的服飾),從打獵時候穿的裝束演變而來。平常,武士階層的婦女穿加棉的絲質衣服叫做「小袖」,這跟現在婦女仍然穿用的傳統正式服裝(所謂的「和服」)沒有什麼兩樣。在正式場合,她們穿著長袍叫做「打卦」。
江戶時代(1600-1868)武士階層男子在參加儀式的時候穿一種叫做「上下」的服裝,但是平時男人女人都穿小袖和侉。作為一種習慣,人們將布塊圍在腰上,叫做 「帶」。武士要把劍佩在帶上,女人的帶則逐漸地變得越來越寬松和具有裝飾意味。江戶時代初期,許多人穿著簡單,雖然在正式場合女人可能穿打卦。但是隨著漂亮的染色布料和精美圖案的誕生,日常生活中的裝束也越來越亮麗,那些布料和圖案在日本和服中延用至今。
二,從和服到西裝
明治初期 (1868–1912),在舉國上下「文明開化」的熱潮中,在軍隊服役的日本人、警察和郵差等政府職員首先接納西服。吃牛肉、穿西服、跳交誼舞等等,成了文明、時髦的標志。
從政府職員首先穿著西服,也可看出日本的明治維新是由上而下推行的。正因為如此,西服在很短的時間內迅速普及到民間。從當時西方報刊上登載的日本人漫畫看,光著腳的二輪車夫居然戴禮帽、扎領帶,現在看來很滑稽,當時卻是一種流行。
但是,我們注意到,明治時期的西服僅僅是一種表面的流行而已,西方的服飾文化並沒有真正紮根日本。尤其在明治的早期,和服仍然是最主要的服裝。在正式的場合,男人身著羽織(傳統背心)、侉以及西式帽子;而一部分女人,要麼身著日本服裝,要麼乾脆穿起西式的靴子。這種靴子配和服的日西式混雜的穿著方式,甚至在那些參加大學畢業典禮的年輕女子中也能夠看到。
昭和時代(1926–1989)初期,尤其是日本戰敗之後,在美國的直接干預下重建,西方的價值觀念、審美標准、思維方式融入日本社會,西方的服飾文化也真正被日本接納。
現在,男士服裝越來越西方化,西式的職業裝成了公司雇員的標准裝束。職業婦女也經常穿西服,許多婦女甚至在家裡也穿西服。日本人從幼兒園開始就被剝奪自由著裝的權利,大多數幼兒、兒童、少年去學校必須穿戴統一的「制服」,唯有大學生可以自由著裝(舉行儀式、參加組織又當別論),但一旦進入公司、機關又必須統一服裝(比學校略微寬松)。當然,所謂的「制服」也是西服的變體而已。
三,日本現代服裝的演變
[四十年代] 二戰後,日本婦女們放棄了戰爭時期被強迫要求穿著的寬松褲子,開始穿上了裙子等正常服裝。戰後初期,進入日本的時裝多數來自美國。40年代後期開始直到50年代,日本婦女熱衷於下擺寬大的束腰長裙和寬腰帶,也就是所謂美國風格。 從某種意義上講,巴黎服裝也是從美國介紹進入日本的。1947年,Christian Dior 問世,第二年,關於這個品牌的大量信息經由美國傳到日本。日本婦女非常熱衷於這個在全世界逐漸流行的新樣式。
[五十年代] 那個時候,海外旅行對多數日本來說仍然是可望不可及的,電影是人們獲得時裝信息的主要渠道。日本人可以看到許多外國電影,這樣他們就有機會了解歐洲和美國的時裝以及日常生活。眾多的流行時尚就這樣誕生了。當1950年英國電影《紅鞋》上映的時候,紅色鞋子在年輕人當中立刻流行起來。1954年當電影奧戴利?赫本主演的Sabrina上映時候,緊身半長女運動褲立刻成為年輕女性的時尚寵兒。
1956年根據諾貝爾獲獎作品改編的電影《太陽季節》 (《暴力的季節》Season of Violence)在日本上映,許多日本人模仿電影里人物的穿著,一種叫做太陽部落的服飾流行起來。夏天,男士開始穿著圓領運動衫,戴太陽鏡,而婦女則穿著色彩艷麗的短褲在大街上悠然自得。,
[六十年代] 這個時期年輕人成為時裝的不可置疑的裁判。這個時候,時裝從一種高級定製的產品變為低成本的、即買即穿的物品,從正式變得隨意。1965年春天,在巴黎時裝博覽會展示出來的超短裙很快就被引進到日本。傳媒一片反對,認為超短裙不適合日本婦女的體形,但是1967年超短裙王後英國模特twiggy訪問日本之後,超短裙就流行起來。超短裙最先由年輕婦女穿用,後來年紀大些的婦女也喜歡上了,直到1974年,超短裙一直是廣泛受到日本婦女喜歡的時裝。
60年代中葉之後,日本男士的服裝有了很大的變化,出現了所謂常青藤風格。常青藤風格這個名稱來源於美國貴族學校的常青藤聯盟。這種時裝風格吸收了美國精英階層的服裝傳統,雖然經過了起伏盛衰,一直在公司雇員和中年人當中盛行。
與年輕人中流行的時裝相比較,公司白領穿著的服裝傾向於保守的黑色及灰色基調,結果日本的公司雇員被人們戲稱為「溝鼠族」。
[七十年代] 70年代中葉前後,從神戶、橫濱等港口城市發展起來的服裝被人們稱為新傳統服裝(「new虎」)和橫濱傳統服裝(「濱虎」)。 這就像男裝當中的常青藤風格那樣。用來形容神戶興起的服裝風格的口頭禪是「很女人味兒呀」和「很成熟哦」。 神戶風格(「new虎」)的典型樣子是單色的短衫配半長過膝的裙子。而橫濱風格(「濱虎」)的特點則是娃娃型,印有設計師標志或者專賣店標識的汗衫,領子下翻,有點兒像馬球襯衫。70年代後期,沖浪服在少年當中流行,並且出現了復興美國50年代服裝的趨勢。
[八十年代] 80年代日本遭遇泡沫經濟,這個時候出現了設計師和人物標識服裝的熱潮。日本設計師高田健三, 宮家伊勢和山本關西在國際舞台上十分活躍並且贏得廣泛的贊譽。Y設計組山本糾一的服裝贏得了近乎崇拜的流行;深色的風格怪異的Comme des Garcons 設計組的川久保的作品在巴黎時裝博覽會上展出也引起了人們的關注;還有Bigi設計小組菊池孝男 和 稻葉吉枝的時裝,以及 Nicole小組松田三廣的時裝也同樣贏得人們廣泛贊賞。
80年代後半期,婦女時裝沿著兩個方向發展,一個是身體意識,強調展示身體的自然線條;另外一個是以隨意為風格的涉谷卡嘰(Shibuya casual),起源於經常光顧東京的涉谷區購物街的高中和大學生。 大約在這個時候身體意識的服裝受到愈來愈多的婦女喜歡,人們經常可以看到身穿這種曲線顯露的服裝的女性在迪斯科舞廳起舞,成為人們議論的話題。而另外一方面,隨意風格的服裝的概念是簡單和耐用。
甚至是在從前被稱為灰色老鼠的公司雇員當中,年輕點的也開始喜歡時尚名牌裝束。今天, 平淡、嚴肅仍然是日本工薪階層基本制服的特點。另一方面,在商業社會里,關於什麼是合適的服裝的看法也在發生一些變化。例如,許多公司允許雇員在星期五穿著隨便一些。
[九十年代] 泡沫經濟崩潰之後,如同其他許多事情一樣進入了一個似乎看不清楚未來的混亂時期。有些評論家發現,在90年代後半期,服裝中出現了一種東方主義和浪漫主義。但是從根本上講, 90年代可以被稱為多種式樣共處的時期,沒有哪種服裝占據絕對優勢。
90年代可能最值得提到的事情是,對服裝極為敏銳的高中生甚至初中生領導了服裝潮流。大街上最為普通的一個景象是一群頭發染成棕色的學生,曬的黑黑的皮膚,穿著超短裙和短褲;寬大的襪子有意趿拉露出鞋頂。
四,日本傳統服裝的走向
今天,和服已經越來越少見到人們穿用。年紀大些的人,從他們年青的時候,就開始習慣穿和服,現在也還一樣。某些傳統餐廳里的服務員、以及教授傳統日本藝術(例如舞蹈茶道和花道)的人,也穿和服。 然而,跟西服相比和服的確是穿起來麻煩,活動不方便,作為一種實用和日常服裝事實上已經消失了。
盡管如此,和服植根於日本人民的生活之中,某些重要場合,人們還是要穿和服。這些場合包括:新年參拜、新年聚會、成人節、大學畢業典禮、婚禮、以及其他重要的慶典和正式聚會。在這些場合,女孩和已婚婦女身穿靚麗迷人的「振袖」或者長袖的和服,其精美的設計成為至今仍在繁榮的傳統日本文化的一個部分。
⑹ 日本歷代民族服裝分別叫什麼,大致的樣子是什麼樣的
應神天皇的時代起,日本與韓國、中國交往密切,為文化的傳輸帶來有利條件。推古天皇甚至模仿隋的服裝,制定了冠服和朝服。到了奈良時代,模仿唐朝的服裝和穿戴方式成為時尚.
平安時代也是日本的「國風時代」,在全盤消化唐的文化後,漸漸擺脫外來的影響,發展出獨有的奢美與精緻的特色。例如「唐衣」和「十二單」。唐衣是盛裝(禮服)的一種,以紫、緋為貴,金碧輝煌,美麗異常。十二單實際是一種穿著方式,她並不是十二層單衣,而是在單衣上疊十二層被稱為圭的服裝,圭輕薄透明,多層圭疊起時仍然能隱約看見單衣或表著的顏色,倍添朦朧恍惚的美感。
鐮倉和室町幕府時期,相對精幹、簡易的武家文化出現。直垂和侍烏帽子是時髦的男裝,普及很廣。女裝變的簡單。織田信長的安土、桃山時期,女子流行穿著小袖,雖然美麗,但比起唐衣之類,還是簡陋。這一時期,帶有鮮明民間性的「能樂」逐漸成型,綺麗豪華的「能」裝束出現。此時,公卿的服裝沒有大的改變,基本是平安時代宮廷服裝的延續,而公卿與武家的最終融合是在明治時期。
江戶幕府時期,男裝、女裝雖有變化,比如女裝的小袖形狀變得接近現代,而男裝流行羽織(以黑五紋為正裝,茶、黃次之),帶結開始流行。但是,基本格局已定,到了明治時代,現在意義上的和服就定型了,此後一直沒有太大變化。
⑺ 日本校服的歷史是什麼急啊...
水手服:水手服顧名思義就是給水手穿的服裝,上頭那塊四方形的布適用來維護頭發清潔的,另一個說法則是在海戰時,可以豎起來幫助聽覺以及艦炮射擊時用以保護耳膜之用,至於使用白色系則是因為在黑暗中比較顯眼的緣故。後來在1859年被英國海軍正式採用為水兵的乘船正裝了。到了1864年英國維多利亞女王首開先例,把它拿來穿在幼年王子與公主的身上,當時的人們覺得"好可愛啊!",因而引起了一陣風潮,從法國開始,逐漸流行到歐洲各國,在其時,通常是給4~5歲的孩子穿用,而且男孩女孩的式樣並沒有什麼分別。於是水手服成了兒童的一種代表性服飾,這樣的流行後來被貴族小學校制定為制服之後,就成了一種正式的服裝。只不過當時還是給小孩使用,中學以上的學生並沒有這種風尚。從某一種層面來說,把海軍士兵的制服拿來給小孩當作制服,是一種尚武精神的表徵,因為英國海軍是世界海軍的領導者,因而使的這種流行傳播到了世界各地,東亞的日本受到這種影響則是與日英同盟的建立有關。水手服最初在日本也只是海軍士兵的服裝,大約是1872年海軍服制制定時所導入,因為制服本身象徵一種服從的概念,而沒有海軍的國家,即使把水手服當作兒童服裝,但也很少把它制定為制服,所以水手服在日本會成為制服,日英同盟是很重要的因素。明治維新時的日本,沉溺於富國強兵的思想之中,因此這種帶有軍事意涵的服裝也就正對日本人的胃口。原本日本學生的制服為傳統的和裝,也就是所謂的褲裙,不管男女都是穿這種,現在也只有在大學畢業典禮看的到了。明治末期到大正初期逐漸洋裝化運動後的結果,日本的學校陸陸續續拋棄了傳統的和裝,採用的式樣則是我們現在常見的黑色立領制服,這是真正的軍服修改而成,要說它是准軍服也可以,其實就是海軍軍官的第一種軍裝,最早是1879年日本貴族學校學習院正式採用。(關於黑色立領制服的由來,另外一說是明治15年根據文部省的指導,首先在公立學校普及學生制服,最早是貴族院學校和東京農林學校先行採用,東京大學接著跟進,樣式訂為立領金扣,之後就逐漸變成中學以上學校的正式服裝了,之所以如此,乃是傳統的日本和裝不適合用於進行軍事訓練和體操的緣故,同時以軍官制服做為學生服也能讓人產生菁英意識,達到提振尚武精神的作用)至於女孩子由於沒有女兵專用的服裝,所以就借用了水手服來代替,最早是福岡女學院先採用作為體操服,然後逐漸變成正式的制服,接著風行全國,在戰前全日本的女學生全部都是穿用水手服,而根據國情,原本下半部的褲子也被修改成裙子。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從服裝表現上,同樣是穿著海軍制服,但是男女卻不相同,這是日本傳統男尊女卑的文化使然,因為制服代表權威,服從的意義,男學生穿著代表管理者的軍官制服,而女學生穿的卻是代表被支配階級的士兵制服,經由這種方式確定了整個社會秩序。後來在戰爭的歲月里,水手服也成為整個國家動員體制中的一個重要配件,象徵了絕對服從的意涵。原本在其它國家只是單純的兒童服飾,流傳到日本卻有了這樣的大變化,也是當初英國所始料未及的……
私立學校:由於沒有海軍服的限制,因此他們的可以更加放開的設計,80%以上的私立學校都是採取三種設計:以西裝為主要輪廓展開設計、以海軍服為輪廓展開變化更大的設計、西服和海軍服結合式設計;少數學校也參考歐洲近代服飾設計校服,而現在開始有的學校參考世界其他地區的民族服飾設計校服了。韓國、台灣、香港以及東南亞部分城市也都是學習日本的。
⑻ 日本的制服文化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日本的學校制服從1873年就開始了。至今已經有144年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