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什麼面料最好
絲綢面料最好。
提到旗袍,很多人腦海里第一印象就是絲綢。正是這第一印象,旗袍面料更繞不過它。手感絲絲柔滑飄逸,幽雅珍珠光澤,有面料「皇後」美譽。時至今日,我們又賦予它「健康纖維」、「保健纖維」的美稱。絲綢的保健功能是各種不同材質的面料都無法比擬的、無法替代的。它含有人體所須的18種氨基酸,與人體皮膚所含的氨基酸相差無幾。故又有是我們人類的"第二皮膚"的美稱。
space
旗袍有哪些面料
1、真絲面料的旗袍
真絲是旗袍的主要製作面料之一,具有良好的吸濕性和透氣性,柔軟細膩,光澤溫柔。擁有順滑的手感和良好的垂墜感,絲質的旗袍整體充滿了奢華貴氣,很適合出入正式場合。
2、香雲紗面料的旗袍
香雲紗為原生態傳統面料,以桑蠶絲為原料,屬於比較高端的品種。穿著它做成的旗袍,走動會產生沙沙聲,還具有防水防曬的優點,色澤古樸懷舊,經久耐穿,手感又挺爽柔潤,非常適合有古典韻味的知性女子。
3、絲絨面料的旗袍
絲絨是一種又輕又保暖的面料,手感絲滑,柔韌,親膚,與人體有極好的生物相容性。利用絲絨製作出的旗袍更是旗袍中的經典,最能展現東方女子神韻。絲絨旗袍不但面料看上去比綢緞旗袍溫柔很多,保暖功能也是更勝一籌。粗略可見的肌理和質感顯得厚重,很適合秋季穿著。
4、棉麻面料的旗袍
棉麻面料就是由棉和麻纖維混紡而成的一種面料。做成旗袍,款式既樸素又大方,也具有良好的透氣性和吸濕性,手感柔軟,質朴,穿著舒適,不同於絲質旗袍的光芒萬丈,更顯韜光養晦,凸顯少女感,也適合日常穿著。
❷ 東方之美,是令人為之沉醉的,如何才能駕馭得了旗袍的古典氣息嗎
每個女孩心中都應該有一個旗袍夢。談到旗袍,人們總是將其與優雅和迷人的詞聯系起來。當女生穿著旗袍時,它就能體現華麗又含蓄的內涵,就像東方女人本身一樣。
提及旗袍的發源還得從清朝入關談起,那時候的滿族人女性衣著以披風為主導,而漢族人女性們依然承襲了左右裝的搭配方法,到了清中後期滿漢服裝逐漸互相結合,逐漸發生一套造型設計二種因素的狀況,而清末期時漸漸地轉變成相互之間仿效的情況,在那時候遭受許多貴婦人們的青睞,這也是旗袍最開始的表達形式。
實際上外國人穿旗袍,非常少會產生較為傳統的旗袍樣式,大部分全是改進款過的「現代中式」設計風格,而對這類改進款的旗袍,新時期的女性反倒更為能接納,因為它不僅有著當代女性所追崇的舒適度、時尚感、應用性,還有著著傳統旗袍所提供的韻味兒,保存了固有的設計風格,在這個基礎上開展提升和自主創新,讓最新款旗袍授予更妖艷的實際效果。
❸ 論述中國旗袍的發展演變及各個時期的特點
歷史沿革:袍服自漢代被用於朝服,起始多為交領,直據,衣身寬博,衣長至附,袖較肥闊,在袖口處收縮緊小,臂肘處形成圓弧狀,稱為 "袂",或稱"牛胡",古有"張袂成蔭"之說.袍服式樣歷代有變制,漢代深衣制袍,唐代圓領襇袍,明代直身,都是典型的寬身長袍,穿著者多為知識分子及統 治階層,久而久之蔚成風尚.袍服因而代表的是一種不事生產的上層人士及文化人的清閑生活.流行於少數民族地區或游牧民族的袍服,一般都較為緊窄合體,以利於騎射或其他激烈活動,這種服式多採用左衽,窄 袖,袍身比較適體.歷史上,漢族人民也曾多次採納這種窄身合體的袍服樣式,趙武靈王所推行的胡服騎射就是比較典型的事例.唐代的胡服也風行一時,胡服在唐 開元,天寶年間與胡妝,胡騎,胡樂同為時人趨奉,可算異域文化一次大面積的流行範例,屬於長安街頭當年的"舶來品".在遼,金,元及清朝等少數民族政權統 治時期,合身的袍服都曾一度扮演著服飾的主角,雖然又都經歷或表現出變得寬博的過程或趨勢.清代由於歷時最長且較穩定,故袍服可視為典型服飾.
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世祖率兵入關,定都北京,繼而統一 全國.隨著政權的初步穩固,開始強制實行服制改革,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雉發易服浪潮,律 令之嚴性命攸關,有"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之說.至此傳統的冠戴衣裳幾乎全被禁止穿戴,相傳千年的上衣下裳的服飾形制只被保留在漢族女子家居時的著裝 中.慶典場合不分男女都要著袍,各類袍服名目繁多,有朝袍,龍袍,蟒袍及常服袍等之分.從字義解,旗袍泛指旗人(無論男女)所穿的長袍,不過只有八旗婦女 日常所穿的長袍才與後世的旗袍有著血緣關系,用作禮服的朝袍,蟒袍等習慣上己不歸為"旗袍"的范疇.清朝統治者強調滿語騎射,力圖保持其固有的生活習俗和 穿著方式,一方面要用滿族的服飾來同化漢人,同時又嚴禁滿族及蒙古族婦女仿效漢族裝束,從頂治,嘉慶年間屢次頒布的禁令中,滿族女子違禁仿效漢族婦女裝束 的風氣之盛,可見一斑.至清後期,亦有漢族女子效仿滿族裝束的.滿漢婦女服飾風格的悄相交融,使雙方服飾的差別日益減小,遂成為旗袍流行全國的前奏.
清 朝後期,旗女所穿的長袍,衣身為寬博,造型線條平直硬朗,衣長至腳踝."元寶領"用得十分普遍,領高蓋住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綉以各色花紋,領,袖,襟,據 都有多重寬闊的滾邊.至咸豐,同治年間,鑲滾達到高峰時期,有的甚至 整件衣服全用蕾絲鑲滾,以至幾乎難以辨識本來的衣料.旗女袍服的裝飾之繁瑣,幾至登 峰造極的境地.此時的清王朝正搖搖欲墜難以為繼,清廷內外交困,國力式微.帝國主義的堅船利炮攻破了清朝封閉的國門.為挽救危亡,清廷洋務派提出"中學為 體,西學為用"的救國方略,派遣大批留學生到國外學習,軍隊也改練新軍.在中國學生和軍人中最先出現了西式學生的操衣,操帽與西式軍裝,軍帽.洋裝的輸 入,提供了評判美的另一種參照系,直接影響社會服飾觀念的變更.日後旗袍演化為融貫中西的新式款型,其受西方影響的改變可說即是由此開端.
1911 年辛亥革命風暴驟起,推翻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為西式服裝在中國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礙,同時也把傳統苛刻的禮教與風化觀念丟在了一邊,解除了服 制上等級森嚴的種種桎橘.服裝走向平民化,國際化的自由變革,已經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傳統沉重的負擔.由於滿族統治政權的消亡,旗袍此時穿著者甚 少.西式中式裝扮熙熙攘攘紛繁並處.舊式的旗女長袍既被摒棄,新式旗袍則在亂世妝扮中開始釀成.
演變: 1.最早的旗袍是寬袍大袖的,中國婦女長期以來的束胸裹臂,300多年來都沒有改變過.
2.20年代時,青布旗袍是當時最受女學生歡迎的.之後成為全國新女性的代表服裝.
3.30~40年代的歌謠可知道旗袍已在當時的上海服裝界佔有重要的地位.是旗袍最光輝耀眼的年代.因當時開港通商,上海這個商業港口變出現了許多洋式的服裝及文化習俗,旗袍變開始有了新的面貌.慢慢的,崎跑不在寬松,而傾向以合身顯現出女子曼妙而玲瓏有致的身材.但其中的花色仍帶有中國文化,花鳥,圖騰,手工刺綉…等.旗袍儼然成為服裝上的藝術品!民間,婦女,學生,工人,政商名流的太太,無人不著旗袍.甚至一度成為了交際場合的標准服裝.
旗袍的種類和款式
有單旗袍,夾旗袍,棉旗袍,有長袖旗袍,短袖旗袍,無袖旗袍, 有高領旗袍,矮領旗袍,無領旗袍,有長旗袍,短旗袍,等等.另外還可以在旗袍外面套 毛衣,馬甲,西服上衣等,搭配靈活多樣.
旗袍的造型
有連袖,裝袖,對開襟,斜襟,大圓襟,琵琶襟等. 工藝形式上,常運用鋃,嵌,盤,滾等裝飾工藝,在胸襟常飾以彩綉,雕綉,亮片,圓珠,使旗袍外觀更華麗,悅目;面料上,織錦緞,絲絨,古香緞,金玉緞,香雲紗等均可製作旗袍.
補充說明
作為女性著裝的旗袍,與旗女有著密 切的關系.所謂旗女,是指旗人家庭中的女性成員;旗人,則是清代對被編入八旗的人的稱呼.清代八旗的成分以滿族為主體,融合了漢族與蒙古族等其他民族在 內.八旗中除清朝皇族愛新覺羅的宗室,覺羅以外,還包括八旗滿洲,八旗蒙古和八旗漢軍.八旗漢軍和八旗蒙古分別由歸附的漢人和蒙古人構成.清初八旗漢軍有 26萬之眾,是八旗滿洲,八旗蒙古之和的3倍.因此,旗人不僅是滿族人,還可以是蒙古族或漢族人.這樣,把旗袍定義為滿族人所穿的服裝也就有失准確了.滿 族是生活在北方的少數民族,擅長漁獵並四處游牧,他們所穿著的袍四面開權,有扣絆束腰帶,脫卸方便又保暖,非常適合他們的生活方式.後來歸附於他們的漢人 和蒙古人也採用了這種服式.明末清初八旗制度逐步確立,旗人的袍服有所變化發展,與滿洲早期的樣式也有所不同,這時旗女所穿的袍可說是旗袍真正的 前身, 到民國才成為現代意義上的旗袍,稱為新旗袍或新式旗袍.旗女的袍裝與漢族婦女的兩截裝束,在清初有著明顯差異.
滿族 入關後成了統治者,曾強令漢人剃發易服,但是強制性的服飾同化政策非但沒有達到預期目的,反而激起漢人強烈的反抗.為了緩和矛盾,清政府不得不採納了明朝 遺臣金之俊的"十不從".其中有:"男從女不從","生從死不從","倡從優伶不從"."仕宦從而婚姻不從"等數條,才使漢族婦女得以繼續穿著顯示本民族 氣節的服飾,而戲裝,結婚禮服,死殮喪葬服也同時被允許保恃明代式樣.在清代前期一直沿續到中期,旗女著裝與漢女著裝呈現出涇渭分明的特色.
當 時區分旗女與漢女的裝扮主要有三點:
一,看發髻.旗女梳旗髻,即兩把頭,叉子頭或一字頭,因其中插入架子使之呈雙角扁平狀,故又稱"架子頭".這種假髻到咸 豐以後更為誇張高聳,演變成為"達拉翅",被漢人稱作"旗頭".漢女則梳平髻,喜戴黑絨布帽和遮眉勒,發型低矮而貼體,更顯其低眉順眼的含蓄氣質.
二,看著裙還是著袍.旗女穿袍,袍是她們最重要也最普遍的服飾.袍裡面穿褲,禮服袍還要加馬蹄袖和繁復的裝飾與附件.八旗婦女從不穿裙,即使把貴婦朝服中的朝 裙算作裙的話,也還是極少有機會穿著的.八旗婦女一般在隆重場合穿禮服袍,包括朝服,吉服和行服,而日常則穿便服袍,包括旗袍的原身--襯衣和氅衣.襯衣 圓領右衽,捻襟直身平袖,無開襟,有五個紐,衣長掩足.袖分有袖頭和無袖頭兩類,面料以絨綉,織花,平金為多,周身加以邊飾,常穿在裡面.夏季襯衣可單 穿,秋冬加有皮棉.氅衣穿在襯衣外面,與襯衣類同,只是左右開禊至腋下,開禊頂端飾以雲頭,且裝飾較為華麗考究.邊鑲和紋飾繁復精細,還綴有蕾絲,花絛 子,狗牙兒.氅衣多穿於正式場合.清代文康的《兒女英雄傳》中就有許多關於旗女這種袍裝打扮的文字描寫,如:"只見那太太穿一件魚白的百蝶襯衣兒,套一件 絛色二個五幅捧壽織就地景兒的氅衣兒,窄生生的領兒,細條條的身子,周身絕不是那大寬的織邊綉邊,又是甚麼豬牙絛子,狗牙絛子的,胡鑲滾作,都用三分寬的 石青片金窄邊兒,拓一道十三股里外拄金線的絛子,正卷著兩折袖兒;頭上梳著短短的兩把頭兒……."
而與旗女相反,漢 女穿裙,從不穿袍,她們仍沿襲舊時的上衣下裳制.上著衫祆下著裙或褲,上下衣不連屬.穿裙是漢族婦女的一大特點,清代漢族女裙種類繁多,如百褶裙,鳳尾 裙,月華裙,馬面裙,襇干裙等.裙前後有裙門,裙內穿褲,也有青樓女子或獨處家中時不穿裙只穿褲的.《兒女英雄傳》中寫道:"忽見旁邊兒又過來了個年輕的 小媳婦子,穿一件享肩貼背,鑲大如意兒,水紅里子,西湖色的濮縣綢的半大夾襖兒,並不穿裙子,露出半截子三鑲對靠青縐縐散腿褲兒褲子;腳下一雙過橋高底大 紅緞子小鞋兒;……"漢族女子婚嫁時穿紅喜裙,上配石青或大紅綉花襖褂,鳳冠霞帔,沿襲舊制.
三,看鞋.由於旗女無纏足陋習,她們穿寬大的高底旗鞋.木製高底位於鞋底中部,因形似花盆,馬蹄,又被稱為"花盆底","馬蹄底".而漢女則個個"三寸金蓮",著小巧精緻的綉花弓鞋,高底則位於鞋的後部.
旗袍與上襖下裙的裝式在總體風格上區別明顯.首先,旗女的旗袍上下一體,線條流暢,漢女的上襖下裙分割線多,富節奏感;旗袍緊窄合體顯露腰身,而上襖下裙卻 異常寬肥,竭力將女性曲線掩藏於寬衣大袖之下,集中反映了宋明理學"存天理滅人慾"的一面;旗袍更易使穿著者顯得長身玉立. 其次,旗袍的審美趣味中心在 上面,而襖裙的趣味就顯然在下面了.穿高底鞋加之袍長及地,將旗女腰線抬高,下肢拉長,重心也隨之上移;而肥大至膝的襖衫則將漢女腰線降低,拉長了上身, 重心隨之下移.基於民族文化的差異,旗人重頭而輕腳,假髻雖然誇張高聳,天足卻被掩蓋於袍擺之下.相反,漢文化傾心於"纖纖作細步","三寸金蓮"倒是無 論如何要露出裙擺的.簡約的小髻,肥大平直的衣裙更容易將觀者的注意力吸引到足下,這就是漢人的重腳而輕頭了.
旗袍 與襖裙在具體形制上也存在許多差異,例如旗袍有一字襟,缺襟等種種斜襟,禮服上還有馬蹄袖,襖裙卻多為對襟;襖衫上戴領抹,沿用本族的交領,而旗袍在最初 則無領,只戴領巾兌,直到清末才有旗袍立領,而且也非交領.在裝飾配伍方面,旗袍原本是相當簡朴的,入關後慢慢朝繁復的方向發展,甚至大大超過漢女的襖 裙,鑲,滾,嵌,綉,盪,貼,盤,釘樣樣俱全(這在漢女襖裙上也能見到),而且許多正式禮服袍均有接袖和箭袖,使整隻袖被分成數段,每一段的圖案風格,色 彩和面料都截然不同,這是漢裝所沒有的.
旗女與漢女著裝存在的差異,歸根結底反映了異族文化間的差異.內斂型的漢文 化造就了上襖下裙,而外向的八旗文化則產生了旗袍.在兩種服飾截然對立的時期,也是兩種文化撞擊的年比.然而,正如文化之間的沖突會逐漸磨合化解,旗漢服 飾的差異也並非不可調和.清王朝統治穩固後社會趨於安定富足,民族融合在不知不覺中進行.即使是禁令也禁不住旗袍變得寬身大袖,襖褂變得越來越長,類似於 袍.清中期時旗女與漢女著裝的界限已不再那麼明確,晚期更是互借互用.旗袍採用漢族的吉祥紋飾以及刺綉工藝,袖上也出現類似半臂的深色裝飾.有穿著長坎肩 的漢女,也有穿袍身極短露出雙腳的旗女.同一時期的旗漢服裝也會反映同樣的時興做法和裝飾手段.總之,旗女與漢女的著裝已由初期的對立走向了融匯交合.
頭.
在民國前的旗袍的確不開叉,與我們印象中的飄逸比較起來,
樣式很土,這姑且可以稱為舊式旗袍.特別的是,那時旗袍領子
很古怪,高高的立領,高到腮邊,像個桀驁不遜的豪傑.舊式旗袍
仍然是被桎梏在一種意識形態裏,似乎只是城裏人以及上層社會人的
專利.現在可以認定,這些服裝的保守策略,主要是為了約束婦女
的肢體運動, 使女人顯得更加端莊和賢淑.
20世紀初,歐風美雨浸淫之下,漢族人相對比較開化,把旗袍領子改低
了.特別具有創意的是把下擺開了叉,姑且可以稱之為改良旗袍,
這種服裝的革命贏得了男人們的普遍喝彩.改良旗袍始於20年代,喇叭管袖口縮小,袖子由長變短,衣領如荷花,改良旗袍越來越瘦,緊裹腰身,將人體的輪廓曲線勾劃出來,袍叉開到了大腿,露出同樣質料的長褲,
後來則連長褲都不穿了.魯迅先生見過夜晚倚門候客的妓女,穿的旗袍開叉高到"似乎高到了腰間".風塵女人最好是"美"的,也就是說,那時的"風情",與旗袍開叉的高度成正比,開叉到了腰間,那麼風情就"盈盈一握"了. 多數人認為旗袍要搭配凹凸有致的身材,更多人認為,旗袍端莊但不講究流行.多數人認為旗袍太正式,穿起來太拘束,最重要是不少人認為旗袍不走流行路線,這是對該傳統服裝的誤解,使得旗袍不受年輕女性的青睞.
清朝是我國服裝史上改變最大的一個時代,清代是個滿漢文化交融的時代,尤其 是服裝文化,也是在進入中國後,保留原有服裝傳統最多的非漢族王朝.乾隆帝 亦屬好大喜功,浮慕好名之君,但他能清楚意識到,是承襲一套己涵在衣冠制度 中的政沾理論,而不必是外觀形式,方能傳國長久.乾隆朝制定詳細的冠服制度, 並圖示說明,以後子孫也能「永守勿愆」.清代的衣服長袍馬褂,早先是富貴人 家才穿的服飾,到後來普遍了,變成全國的一般服飾,平日所戴的便帽就是瓜皮 小帽,顏色是外面黑,裡面紅.滿族婦女穿的旗袍,早期是寬寬大大的,後來才 變成了有腰身,在旗袍外面再加上一件「坎肩」〔背心〕.她們的鞋子也很特別, 是一種花盆式的高底鞋.至於漢族婦女的服飾,則和明代差不多.
長袍馬褂是清朝男子常穿的服飾.
馬褂是穿在長袍外面的短褂子,長度只到腰際,
本來是北方人在騎馬時穿的,滿人統一中國後,
不乘馬的人也穿起馬褂,漸漸流行起來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由 56 個民族組成.每個民族都有自己悠久燦爛的文化.這一衣冠古國的服飾文化,是由各民族共同創造的.幾千年來,中國各民族相互學習,互相交融製造出許多精美絕倫的服飾.中國民族服飾以色彩鮮明,技藝精巧,風格獨特而著稱.各民族的服飾,風格款式迥然不同,反映了各個民族的審美情趣,這可以從人們日常的穿戴和習俗禁忌中表現出來.概括來說,漢族服飾細致中體現著傳統禮教;北方少數民族服飾表現出渾厚質朴,威武粗獷;西北少數民族卻奔放瀟灑,凝重簡約;西南少數民族則秀麗多姿,豐富多彩.每個民族的地理環境,風俗習慣,生產方式和藝術傳統等特點,無不體現在衣冠服飾上.縱觀五千年的中國服飾歷史,盡管千變萬化,但在款式,紋樣,色彩,面料等方面,都融入了民族的人文精神,衣冠服飾是記載中華民族文化的光輝篇章.
中國的服裝史,可分為三個階段:周代以前,為蔽體禦寒時代;周禮制定,以至清末,屬政治表徵時代;君主政體結束後,新的服裝文化特色,類屬模糊不清.中國服裝制度的大原則是「上得以兼下,下不得僭上」,故社會階級愈低的人,能選擇的服色就越小.故歷朝政府均以列舉式,規定不準使用的顏色,每一階層的人就在他能用的范圍之內發揮,雖然每一朝代均有禁用色之頌布,但隨著服裝文化的進步,政府的規定經常是跟在流行的背後,因此,有時禁用色也就意味著即流行色.一個時代之所以選擇某一顏色作為流行服色,事實上隱含著該時代的政治取向.傳統上,服裝是政治的一環,故智識份子重視,他們的好惡,向來影響時代文化取向.事實上,服裝文化與其他文化一樣,在傳統的長河中,沈甸了無數的寶藏,挖掘都來不及,向忍遺棄 但重拾它時,必探究其意義所在,琢磨出真正的精神,劣辨何不該揚棄,何不可遵循,建立我們現代的中國文化. 贊同0
❹ 旗袍和漢服誰更能代表中國傳統文化
「她挽著簡單的小發髻,穿著一件淡雅的白色旗袍,上面是雛菊的淡淡花紋,領口、袖口與裙擺處鎖著精緻的白邊,整個人就像是一朵恬淡美麗的雛菊。」
電影《花樣年華》里的張曼玉,各式各樣的旗袍在她完美身段下被演澤的淋漓盡致。每一款旗袍穿在她的身上,舉手投足間都顯得那麼恰到好處。
在如今旗袍和漢服在我們的生活中仍然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那麼漢服和旗袍這兩種服飾到底誰更能代表中國的傳統文化呢?
這個問題歷來眾說紛紜,漢服黨和旗袍黨爭論不休,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兩種不同風格的服飾相關知識。
風姿綽約、意境仙美的漢服
漢服
漢服又叫漢衣冠、華服等,是漢族傳統的民族服飾。「漢服」這一詞最早見於《漢書》,「後數來朝賀,樂漢衣服制度」。
在這裡面「漢服」是指漢代的衣冠服飾禮儀制度,現在從三皇五帝到明朝這一個這時期漢民族所穿的服裝都被稱為漢服。
漢服
漢服常見寬衣大袖,線條流暢飄逸。漢服分為十個部分:領、襟、裾、袂、祛、袖、衿、衽、帶、系。
其基本特點是交領、右衽,用繩帶系結,也兼用帶鉤等,又以盤領、直領等為其有益補充。漢服注重形制,有點類似於西服、領帶的感覺。這就是古人的正裝吧!
漢服衣制特徵
在這幾千年的時間里,漢民族憑借自己的智慧,創造了絢麗多彩的漢服文化,發展形成了具有民族獨特特色的服裝體系——漢服體系。
漢服之美,是一種規范的美。
性感窈窕、大家風范的旗袍
說完漢服,我們來談一下旗袍。旗袍也是中國的傳統女性服飾之一,在20世紀上半葉由民國時漢族女性參考滿族女性傳統旗服和西洋文化基礎上設計的一種時裝。
這是一種東西方文化交匯融合。
民國旗袍
在濃厚的封建禮教影響的清代,想要婦女如現在一般外露曲線是完全不可能的。
傳統旗裝的裁製一直採用直線,胸、肩、腰、臀完全平直,女性身體的曲線毫不外露。
鴉片戰爭後,西方文化湧入中國。在民國時期,改良旗袍順勢而生,風靡一時。
在我們看到的許多反映民國時期的書籍記載、影視作品中,都能看到旗袍的身影。張愛玲的許多小說中都有描寫旗袍的片段。
旗袍將女性柔美曼妙身姿展示得一覽無遺,結合了滿族與西方服飾的特點,有著社會風氣的開化和進步意義。
旗袍的美,是一種優雅而高貴的美
漢服和旗袍都承載著文化蘊意
在中華五千年璀璨的文明中,服飾文明占據著很大一部分比重。
在《尚書正義》中註:「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
《左傳.定公十年》疏:「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
這就是「華夏」一詞的來源。
可見漢服其歷史淵源之久,承載文化之厚重。近些年來興起「國學復興」運動,隨之漢服也漸漸活躍在人們眼中,漢服和國學也經常聯系在一起,其承載的歷史文化可見一斑。
而旗袍則可以稱作是民國的一個「關鍵詞」了。西方對中國旗袍的認同感很強,在現代西方人的眼中,旗袍具有中國的女性服飾文化象徵意義。有時候穿漢服會被一些西方人認為是韓服甚至被當成和服,但是穿上旗袍是絕對不會認錯的!
漢服的歷史更加悠久,形制規整,淋漓盡致地體現了中國禮儀之邦的形象;旗袍雖然歷史較短,但是在國際形象中更能代表中國;中西合璧體現了中國海納百川的大氣,兩者都是中國文化的結晶。
❺ 怎麼分辨旗袍和漢服各國人眼中的旗袍和漢服有什麼區別
漢服,就是漢代開始流行的服飾,也有人認為是漢族人的服飾,他的服飾和造型比較繁雜,讓人感覺到穿著非常不方便,尤其是在明清時期,這種寬大的服飾是不利於日常生活的,所以,漢服和唐服在明清時期就逐漸消失了,當然,我們現在看到的服飾是清代推行的服飾,這些服飾比較適合人生的日常生活。
漢服現在看不到的主要原因就是沒有實用價值,當然,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製作工藝太差,現在定製一套最高級別的漢服不到萬元,因為實在是做不出來好的漢服了。這個也是客觀上制約了漢服的發展,你覺得漢服的發展還有哪些障礙?
❻ 漢服和旗裝/旗袍的區別
漢服是漢族人的傳統服裝,是漢族人從黃帝時期到明末清初衣著服裝的總稱,主要特徵為交領右衽,衣間多系帶。風格可素雅可端莊(注意漢服不是漢朝的服裝,漢服的漢不是漢朝的漢。漢服也不是影視劇中的服裝(更不是古裝),影視劇中的服裝不符合漢服的形制規定,稱為影樓裝。)
需要注意的一點是:漢服是漢族的傳統服裝,而旗袍、唐裝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服裝(代表不了漢族),二者概念不可混淆。
❼ 旗袍用什麼面料的比較好
尤其是近幾年,各類描寫是三十年代四十年代的歷史劇和諜戰劇在各大電視台熱播,也推動了新一輪的旗袍熱。可以說現在不是流行穿旗袍,而是非常流行穿旗袍。那麼如何選旗袍呢?小編有幾點小建議可以提供給你參考一下。 想知道如何選旗袍首先要知道自己身材的優勢在哪裡。因為旗袍對女性身材的要求很高,尤其是三圍的尺度,如果自己對自己的身材很有自信的話就可以買市場上的成衣來直接穿,如果對自己的身材有些小遺憾的話,小編建議你最好能定做一套旗袍。著名的服裝設計師董仲平就說過:「一些小缺陷完全可以通過設計來補足,腰太粗的就把胸圍也擴大點,太細也不行,得把腰身放大一些。」所以說按照你自己身體條件做出來的旗袍才會最適合你。 如何選旗袍的第二點是要注意好自己的穿旗袍的季節和場合。一般來說女性穿旗袍都是在夏季,夏季天氣炎熱,所以小編建議大家在夏季選擇透氣性好,又不易發生褶皺的布料做成的旗袍,像純棉印花細布、印花府綢、色織府綢、都是很好的旗袍面料。如果是選春季穿的旗袍的話,小編建議你選擇化纖或混紡織品,如各種閃光綢、滌絲綢、以及各種薄型花呢等織物做成的旗袍。這種旗袍外觀比棉織品挺括平滑、絢麗悅目,在不冷不熱的季節中穿用很適宜。但是小編不太建議大家選擇人造絲面料旗袍,這種面料容易產生靜電,影響衣服的貼合性。至於真絲面料呢,其實本來柔軟高貴的絲綢是最適合做旗袍的,但是很多內行人都說,絲綢是最華而不實的選擇,因為絲綢很難保養,一坐就皺,洗了又易壞,色澤也不飽滿。 以上就是小編關於如何選旗袍的建議了,希望在這個夏天,穿旗袍的你可以得到身邊人的誇贊哦。
❽ 江南韻 中國風的旗袍有哪些種類
蕾絲綉花旗袍,中袖絲絨旗袍,棉質旗袍,100%真絲旗袍,秋冬絲絨旗袍,禮服類旗袍
❾ 中國旗袍
❿ 漢人為什麼會穿旗袍的
主要旗袍的造型與婦女的體態相適合,線條簡便,優美大方,所以,有人認為旗袍是中國女人獨有的福音,可起到彩雲托月的作用。
而且,旗袍是老少宜穿,四季相宜,雅俗共賞。根據季節的變化和穿著者的不同需要、愛好,可長可短,可做單旗袍、夾旗袍;也可做襯絨短袍、絲棉旗袍。並且,隨著選料不同,可展現出不同風格。
選用小花、素格、細條絲綢製作,可顯示出溫和、穩重的風韻;選用織錦類衣料製作,可當迎賓、赴宴的華貴眼飾。
因此,當中國旗袍在日本、法國等地展銷對,很受當地婦女人士歡迎,她們不借重金,爭購旗袍,特別是黑絲絨夾金花、簍金花的高檔旗袍,最為搶手。
總之,旗袍正以濃郁的民族風格,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的服飾美。它不僅成為我國女裝的代表,同時也公認為東方傳統女裝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