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抗戰小英雄
少年小英雄小故事
少年英雄——謝榮策
謝榮策,1931年11月13日,誕生在遼中縣茨榆坨鎮茨榆坨村一個貧苦農民的家庭,小時候因生活所迫,9歲就給地主放豬、放牛,受盡了地主老財的百般虐待。在他幼年的心靈里,就埋下了對地主老財仇恨的種子。因此,謝榮策少年時期就參加革命活動,擔任茨榆坨村兒童團長。
謝榮策的童年是在苦水裡度過的。社會的黑暗,生活的艱難,使榮策幼小心靈上萌發了反抗壓迫的信念和力量。
1947年冬,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全國戰場開始戰略性反攻。尤其是東北各線進軍更是神速,打得國民黨部隊丟盔卸甲,潰不成軍。村裡地主老財紛紛逃往沈陽。鄉親們如久旱盼甘露一樣的心情,盼望著共產、解放軍的到來。12月18日,解放軍主力部隊開進了茨榆坨村,謝榮策在小夥伴們的推選下當上了村兒童團長。
1948年春天,駐遼中一帶的我人民解放軍,根據黨中央和毛主席的戰略部署,陸續開往前線。龜縮在沈陽城裡的國民黨軍隊,妄圖打通沈遼要道,命令一個騎兵團,乘機對遼中東部四方台、茨榆坨一帶進行騷擾。在這嚴峻時刻,剛滿16歲的謝榮策經過斗爭的鍛煉,更加成熟起來。他不顧疲勞,日夜堅守戰斗崗位,同敵人進行英勇斗爭。
一天,謝榮策和武裝隊長肖洪義正在農會屋裡擦槍,突然聽到遠處傳來陣陣槍聲。不一會兒,有人向農會報告說,從沈陽城竄出來的那股騎兵已經到了四方台,正沿著公路向茨榆坨村撲來。榮策和肖洪義不顧個人安危,掩護農會幹部、土改積極分子和兒童團員安全撤出農會後,倆人才分頭走出。與榮策同時離開農會大院的還有他的叔伯哥哥謝榮環,哥倆直奔謝家墳走去。當走到村西一座小土崗時,被國民黨騎兵發現,敵人追上後,槍口對准他們兇狠地叫嚷:「你們是不是兒童團?快說!不說實話就崩了你們!」榮策不謊不忙地說:「我們是學生。」一個國民黨騎兵不耐煩地說:「學生?管他媽干什麼的,帶走。」於是,榮策和榮環被敵人捆綁著拴在馬韁上,帶到村子裡。
地主宋四環,聽說國民黨軍隊進村的消息後,穿上長袍,得意洋洋地走出了家門。當他看見榮策被匪軍捆綁著時,幸災樂禍地走了過去,提高嗓門對院子里的匪兵說:「唉呀?這不是我們茨榆坨村大名鼎鼎的兒童團長謝榮策嗎?」宋四環的一句話,驚動了那些正在院子里、屋子裡搶東西的匪兵,一個個象惡狼似的向榮策撲來。一個敵軍官瘋狂地叫嚷:「把這小子帶進來,給我打!」幾個匪兵把榮策推進屋,抽一陣皮鞭。榮策怒不可遏,咬牙切齒地大罵敵人。當天下午,這伙騎兵押著榮策回到團部駐地四方台村。
國民黨騎兵團長尚其悅以為榮策年紀小,只要稍用嚴刑就可以從榮策口中得到我軍情報,酷刑一招接一招,「你們的部隊上哪去了?你們那幫窮人頭子都跑到哪去了?」敵副官惡狠狠地追問。榮策瞪著憤怒的眼睛:「不知道!不知道!」敵人咆哮著:「來人,夾他手指頭!」敵人用竹筷子狠狠地夾住榮策的十指,榮策用盡全力反抗著。一會兒工夫,榮策的臉變得蒼白,但他還是咬緊牙關,寧死不屈。敵副官一遍又一遍吼叫:「謝榮策,你到底是說還是不說?」「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接著又是一陣皮鞭落在榮策身上。殘暴的國民黨騎兵團長見榮策不怯硬,便耍起軟招。當天晚上,狡詐的副官假惺惺地裝出一副笑臉,拍著榮策的肩膀說:「受苦了吧?小小的年紀應該放聰明點,幹嘛要跟共產黨跑呢?」榮策理直氣壯地大聲說:「是共產黨救了我,我就要永遠跟著共產黨,死也不向你們投降。」
3月12日早晨,敵副官假惺惺地要請榮策吃飯,被榮策嚴詞拒絕了。但敵人沒有死心,晚上,他們把榮策帶到團部,榮策雖遍體鱗傷、疼痛難忍,但他仍堅強地挺著腰板走。一進屋,那個副官假獻殷勤,對榮策說:「請坐!請坐!」榮策理也不理,怒目環視四周。國民黨騎兵團長尚其悅來到榮策面前,哈哈大笑說,「好啊,你這個小孩長得確實不錯啊,這樣吧,我看你年紀小,又聰明能幹,以後就給我當個勤務兵吧。」榮策滿腔怒火,他猛地闖到尚其悅跟前說:「呸!我是共產黨兒童團長,死也不給國民黨幹事。你這個團長當不多久了!等我們大部隊回來抓到你,我還要審訊你呢!」尚其悅的臉刷地變了,兇相畢露地尖叫著:「好厲害的小兔崽子!你不想活了嗎?」榮策正言厲色地回答:「為什麼不想活?是你們不讓我活!」尚其悅氣急敗壞,歇斯底里地對士兵下令道:「把這個窮人頭拉出去,槍斃!」
3月13日早晨,榮策見到了榮環哥說:「我不回去了,你回去告訴我媽媽,不要難過,革命是勝利的。」
1948年3月13日,天空突變,烏雲壓頂,北風怒吼,古老的四方台大廟前變得殺氣騰騰。人們立刻意識到劊子手要行凶了。敵人押著榮策和肖洪義,謝榮策和肖洪義昂起頭,神色自若,步履堅定地登上廣場中的一個小土台上。尚其悅騎著馬來到榮策面前說:「怎麼樣,謝團長,你不怕死嗎?」榮策慷慨激昂地說:「怕死就不參加兒童團!我們的軍隊一定會打回來,共產黨一定會給我報仇!」敵人無計可施,兇殘地下了毒手,罪惡的子彈打響了,年僅16歲的謝榮策和肖洪義,為人民的解放事業流盡了最後一滴血。
1949年春,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遼中縣委員會追認謝榮策為革命烈士,將他的遺體安葬在茨榆坨烈士陵園,並為謝榮策立了紀念碑,碑上刻著:「謝榮策小烈士千古!」
1984年3月,中共沈陽市委決定,進一步修建謝榮策烈士陵園。10月13日,謝榮策烈士像塑成,在塑像基座正面大理石上,原中共沈陽市委第一書記李濤同志題寫的「少年英雄謝榮策」七個大字,寄託著人們對烈士的懷念和哀思!
小宣傳員——石寶芹
石寶芹,1932年11月生,江蘇響水縣陳家港南林人。1947年1月國民黨反動派軍隊再次佔領陳家港後,嚴密封鎖,大鎮區內生活資料嚴重匱乏。石寶芹為謀生計,經常用火油,火柴等到王集(今南河)頭甲一帶去換些玉米,麵粉,山芋乾等,回去充飢度日,在頻繁的往來中.她們與南河區民主政府逐漸取得了聯系。1947年秋,開始將南河區民主政府的油印宣傳品帶進被敵人侵佔的陳家港,宣傳土地改革,全國解放戰爭形式等提高群眾覺悟。
農歷臘月末的一天拂曉前,在新民街巷內挨戶地把傳單塞進門。天亮後,國民黨反動派軍隊發現了共產黨的傳單,立即進行追查。由於叛徒告密,當天晚上,石寶芹等四人落入敵手。在牢中,敵人威逼利誘,但她們眾口一詞;「不曉得」,「不知道什麼傳單、小報」。面對敵人的嚴刑拷打,她們堅貞不屈。翌年2月16日,四個姑娘被國民黨軍隊押往南潮河閘堤內,反動軍官對她們說:「還有最後機會,誰交待了誰就可以回家。」而四個姑娘齊聲說說「你們要殺就動手吧,沒有什麼可講的。」最後國民黨軍隊殘忍地將她們四人全部殺害。石寶芹英勇就義年僅16歲。
蘇中少年英雄——周銀海
周銀海,1933年生,江蘇靖江侯河鄉幸福村人。家境貧困,主要靠父母種地主的租田糊口,生活朝不保夕。幼小的周銀海不得不幫大人幹活,有時挖點野菜充飢。
1940年新四軍東進,周銀海的家鄉獲得解放,從而使他有機會入學讀書,接受革命教育。1943年,鄉里成立農抗會和兒童團,周銀海高興地報了名,成為一名兒童團員。從此,他白天上課,晚上到村頭、路口站崗放哨,每次都能出色地完成任務。
一天傍晚,周銀海扛著紅纓槍在路口站崗,突然村外來了一人。此人身穿長袍,頭戴禮帽,腋下夾著一隻小布包,像是教書先生。周銀海想:「怎麼從來沒有見過這個人?」於是便舉起紅纓槍,攔住來人要路條。那人見此情況,連忙掏出路條給周銀海看。這時,鄉農抗會吳會長正好路過此地,一看來人是縣委的陳部長,兩人不禁哈哈大笑。陳部長見周銀海辦事認真,表揚了他,並鼓勵他好好學習,跟共產黨干一輩子革命。從此,周銀海在兒童團幹得更出色了,不久當上了兒童團團長。此後,他經常帶領兒童團員在村裡唱歌、上操,在路口站崗、放哨,還多次配合民兵破路拆橋,常常受到區鄉幹部和村民的贊揚。
1946年,土地改革運動在周銀海的家鄉展開。那裡有8家大地主,都是遠近聞名的吸血鬼,剝削農民心狠手毒。運動中,周銀海帶著兒童團員,配合民兵監視地主的行動。在一次斗爭地主的大會上,他領著兒童團不時高呼口號,使斗爭大會開得十分熱烈。這年冬天,蔣介石撕毀「停戰協定」,大舉進攻解放區。國民黨軍隊對靖江實行重點「清剿」。因為靖江是蘇中解放區南部的「門戶」,侯河區是靖江縣的老解放區,迎祥鄉又是靖江的土改實驗鄉,所以國民黨反動派決心要將這里的共產黨員和革命幹部斬盡殺絕。
1947年1月18日清晨,國民黨整編第四師對侯河地區進行「掃盪」。周銀海發現敵情後,立即通知正在准提庵小學開會的鄉幹部,要他們迅速轉移。為了掩護這些鄉幹部撤退,周銀海挺身而出,將敵人引開,自己卻英勇被捕。
敵人將周銀海押進團部,逼他供出誰是共產黨幹部和幹部家屬,周銀海堅定地說:「我不知道!」。敵營長命令士兵把周銀海按倒跪在地上,一邊壓杠子,一邊要周銀海說出誰是共產黨,直至把周銀海壓昏過去。敵人又舀來一盆冷水潑向周銀海。周銀海透了口氣,一字一句地說:「你們這些狗東西,就是打死我,我還是不知道!」敵人又搬出老虎凳,把周銀海綁在凳上,腳後跟下塞進一塊塊大磚,上到四塊,他又一次暈厥過去。從上午直到深夜,敵人還在對這個鋼鐵般的少年不斷用刑。在敵人的酷刑下,周銀海一次次昏迷過去,但是始終沒有屈服。。
第二天,敵人將全村鄉親集合在曬場上,把周銀海帶到人群面前,要他當場指認誰是共產黨幹部和幹部家屬。周銀海環視四周,大聲喊:「鄉親們,解放軍一定會打敗反動派!」敵人見無計可施,就放出狼犬,將周銀海身上的肉一塊一塊地咬下來……周銀海始終沒有屈服。敵人一無所獲,就將周銀海拖到曬場槍殺。剛滿14周歲的周銀海壯烈犧牲!
解放後,靖江文教科曾在小學語文教材中,編入《兒童團長周銀海》一文,以他的光輝事跡教育全縣青少年。
蘇北少年女英雄——馬秀英
馬秀英,1929年6月生。江蘇淮安縣石塘區南澗鄉近采橋鎮(今,淮安市朱橋鎮窪圩村)人,出身於窮苦農民家庭。1945年10月16歲加入中國共產黨。l946年2月擔任石塘區黃盧(南)村婦女會長。
1946年12月,一天下午,石塘圩子的五六個還鄉團分子來抓馬秀英和婦女會成員。此時,秀英和幾個婦女會員正在黃盧村為聯防隊做軍鞋。秀英接到村民報告,即分頭轉移。她扮成回娘家的小媳婦向東南方走,在窪圩北門遇上黃兆雲帶領的「還鄉團」。黃兆雲一眼認出秀英,一群還鄉團分子像瘋狗似的竄上來,一擁而上扭住她的胳膊,把她押到周庄圩子里。
在周庄圩子里,黃兆雲妄圖從她的口中得知我地方黨組織的秘密以及婦女會成員的名單,對她軟硬兼施,逼問共產黨組織和婦女會員名單。秀英被肆意凌辱,嚴刑拷打:鞭子抽,杠子壓,灌辣椒水,坐老虎凳……
面對酷刑,秀英斬釘截鐵地回答:「要人頭有一顆,要名單辦不到!」
最後,黃兆雲把她押到仇夏庄殘殺。馬秀英犧牲時年僅17歲。
英雄群體:十二小英雄的故事
土地革命時期,在陝甘黃土高原上,有一支神出鬼沒的少年武裝——紅軍少年先鋒隊。他們在黨的領導下,跟隨紅軍打土豪,分糧食,發動群眾,消滅白軍,創造了一系列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
1931年的冬天,在一個大雪紛飛的日子裡,劉志丹帶領一支紅軍游擊隊,在陝甘交界的橋山中行進。雪已經下了幾天,山川白茫茫的一片。劉志丹正帶領隊伍走下一座山,突然發現雪地里躺著兩個孩子。他急忙跑過去摸了摸,又趴在一個孩子的胸口上聽了聽,然後向後擺手說:「有救!」說著,他解開老羊皮大衣,把一個凍僵了的孩子暖在了懷里。
經過劉志丹和游擊隊員們的搶救,兩個孩子蘇醒了。劉志丹一問,才知道那個胖墩墩的少年叫王有福,15歲,是地主家的小羊倌。那個低矮黑瘦的少年,名叫趙玉傑,是小乞丐,因為他愛蹦愛跳,外號叫虼蚤。他們倆受不了地主的壓迫和剝削,憑著半張革命的傳單,到山裡去找窮人的隊伍。因凍餓交加,坡陟路滑,滾下山坡,差點凍死。幸好碰上了紅軍的隊伍。
從此,王有福和虼蚤就跟著紅軍游擊隊活動。後來,又有十多個窮孩子,也陸續來到游擊隊里。他們大都十三四歲,最小的小柱子只有11歲。劉志丹、謝子長同志見他們年紀小、體力差,而游擊隊要經常行軍,生活太艱苦,就勸他們回去,可是他們不幹,死纏活賴地要當游擊隊員。
游擊隊准備出發了。突然,從隊伍的尾部,傳來了一聲「立正」的口令。王有福和小夥伴們端端正正地站在隊伍的排尾,一個個雙腳並攏,胸脯挺起,神氣十足地注視著前方。王有福跑到劉志丹面前立正敬禮,大聲報告:「娃娃班應到11人,實到11人,一個不短!」 劉志丹望著這些可愛的孩子,和謝子長交換了一下眼色,溫和地說:「好吧,等指揮部討論一下,看是不是可以成立個娃娃班!」
第二天,娃娃班就正式成立了,王有福任班長。總指揮部還派來了一位指導員——邊德榮(他是陝西耀縣交王村人,礦工出身,後任陝甘邊騎兵連連長,1936年在戰斗中犧牲)。邊指導員每天領著娃娃班操練,還教給他們唱歌,說故事,很受孩子們愛戴。
有一天晚上,部隊駐在艾蒿窪。娃娃班住在離村二里多路的小窯科。孩子們正在睡覺,突然,從艾蒿窪傳來了激烈的槍聲。王有福一骨碌爬起來,叫醒小夥伴,大家提起小馬槍、梭標、大刀、小木槍,趕忙跑出村,朝西北的一條驢巴樑上爬去。等爬到了高高的石崖上邊,發現在崖下不遠處的村莊,硝煙彌漫,黑壓壓的敵人,正在機槍的掩護下,向村子裡進攻。游擊隊的處境十分危險。
孩子們十分焦急。忽然他們發現石崖下邊的小溝渠里,駐著一群敵人。王有福立刻命令:「狠狠地打!」原來這是陝北有名的大土豪張廷芝的隊伍。接著,子彈、手榴彈、石頭塊,居高臨下,向敵人的頭上飛去。崖下的敵人萬沒想到石崖頂上會有游擊隊從背後襲擊,結果敵人倒的倒,逃的逃,指揮一下子失靈了。
村子裡被圍困的游擊隊,趁敵人慌亂的機會,猛沖猛打,反敗為勝,把敵人打跑了。 戰斗結束後,游擊隊員們知道是娃娃班出奇兵,搗敵營,解了圍,都誇他們機智、勇敢,人小志氣大!
1932年2月22日,在甘肅省正寧縣三泉原,舉行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游擊支隊授旗典禮大會。會上,游擊隊總指揮謝子長宣布娃娃班改名為紅軍少先隊。劉志丹把一面綉著「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游擊支隊少年先鋒隊」的旗幟,授給了少先隊隊長王有福。紅軍少先隊成立後,跟隨紅軍游擊隊打土豪,分糧食,學文化,學軍事,宣傳革命,還打過幾次勝仗。少先隊員們漸漸地都成了能打仗、能站崗,又會做群眾工作的戰士了。
當年舊歷正月初二,少先隊決定到財主的城堡何姑紳去「拜年」。太陽剛露頭,在通往耀縣何姑紳的路上,走著一群化裝拜年的少年人:虼蚤引著一條大黃狗,邊走邊玩;七石子戴著學生帽,穿著黑制服,提著一個馬頭琴盒子,走在虼蚤後邊;余免娃扮個新媳婦,騎在黃馬上;王有福裝個攬工漢,牽著馬;邊德榮手裡拿個旱煙袋,走在後邊。城門前,民團哨兵檢查行人,對這一家來拜年的沒有注意。虼蚤大搖大擺地走到哨兵跟前,伸腿將他絆倒,被邊德榮和王有福一人一刀,結果了哨兵的性命。埋伏在後邊的游擊隊員,立刻沖進城去,干凈、利落地收拾了城裡的敵兵和土豪。
還有一次,少先隊按照劉志丹的命令撤退隱蔽。少先隊跑了100多里路,連飢帶渴,早就疲憊不堪。天黑了,王有福帶領少先隊員們進村子歇息,在孫老漢的家裡,大家一坐下,就呼嚕呼嚕地打起鼾聲。突然,哨兵跑來報告:敵人包圍了村莊。王有福忙叫醒隊員,組織突圍。敵人用機關槍封鎖了門口,密集的子彈,直往土窯里掃射。少先隊員們扔出幾棵手榴彈,把敵人炸死一大片,其餘的都退了下去。
敵人從煙囪里丟下來兩顆手榴彈,把土炕炸塌了。孫老漢抱來一大卷羊毛氈,擋住破煙囪,說:「快,往氈上澆水培土。」隊員們依法加固了兩個煙囪。敵人又往窯里沖鋒。隊員們用長槍、刺刀、手榴彈,一次又一次地消滅敵人。打退了敵人的第八次沖鋒之後,子彈快完了。手榴彈也快完了。少先隊員們准備和敵人作最後拚搏。孫大爺卻拉著王有福的手說:「不行啊,孩子,那麼多的敵人,你們一夥娃娃,怎麼沖得出去?我想起一條路:在中窖下邊,有個地窨子。窨子里邊,有二里多長的地道,直通後溝。這是早年跑土匪時打的,你們從這里出去。」說著,老人和有福揭開了窨子口,讓隊員們快下去。王有福就領著少先隊員鑽進窨子,穿過地道,來到後溝,又順坡向上,離開了村子。
敵人抓住了孫老漢,問紅軍少年先鋒隊到哪裡去了。孫老漢說他親眼看見雙方打得正緊火的時候,忽然一陣旋風,滿窯的娃娃都不見了!「那是神兵呀,怎麼抓得著?你們沒有聽人說;『先鋒隊,是旋風,來無影,去無蹤嗎?說打你鼻樑,不撞你眼睛,靠你凡人,怎能勝神兵?」說得神乎其神。從此以後,紅軍少年先鋒隊便被稱作「旋風隊」,說成「神兵」了。
隨著革命形勢的發展,紅軍游擊隊迅速地擴大,先後組織了紅26軍,紅27軍,每個軍下邊都有幾個團,每個團都有一個少先隊或先鋒連。到1935年秋,紅軍少先隊員發展到二三百人,成為紅軍中一支活躍的戰鬥力量。
1935年10月,中央紅軍長徵到達陝北。陝北的紅15軍團(包括紅25軍、紅26軍、紅27軍)配合中央紅軍在直羅鎮打了個大勝仗。直羅鎮戰役,戰斗異常激烈,紅軍向敵人猛撲,決心攻下直羅鎮,敵人以猛烈的火力,密集的機槍子彈,阻擋紅軍前進,許多紅軍中彈犧牲。
山樑上有12個少先隊員看得真切,急得哭了。小隊長小柱子見西北風颳得很猛,他想出了主意,叫隊員們准備了一些麥子土,用干糧袋和衣裳包著,繞過山頭,向敵人的機槍陣地撲去。乘敵人不備,他們用手榴彈炸毀了敵人三挺機槍。小柱子指揮隊員居高臨下,把細面子土向空中揚灑。西北風吹著塵土,象是霧團,搞得敵人睜不開眼,打不準槍。少先隊員們乘機沖入機槍陣地,一陣子手榴彈,打得敵人機槍陣地大亂。紅軍趁機攻上山樑,拔了敵人的機槍火力點。可是在戰斗中,王芽、小柱子等12位少先隊員被敵人俘虜了。
敵人把12位小戰士押送到師部審問。一個白軍軍官,提著明晃晃的馬刀,指著小柱子問:「你是干什麼的?」
「幹革命的,干打倒反動派的!」
「你叫什麼名字?」
「我叫紅軍戰士,我叫少年先鋒隊員!」
白軍軍官又追問「包圍我們的紅軍有多少?快說!」
「我是紅軍宣傳員,打起竹板才能說,你給我竹板。」 小柱子說。
白軍軍官不懂竹板,只好答應自己用刺刀敲槍筒,叫小柱子說快板。
小柱子說: 「貓頭鷹眼,先別轉,包圍你的紅軍你看不見,滿西北、遍江南,人數好有幾萬萬。……」
貓頭鷹眼氣得發了瘋,命令士兵在隔壁房間准備好刑具。小柱子臨危不畏懼,繼續說著快板,其他11個少先隊員一齊和著他的調子:
「同志們,齊步走,紅彤彤的太陽在前頭。少年先鋒隊真英勇,不怕受刑,不怕殺頭,永遠跟著共產黨,向前走呵,向前走! ……」
幾十個氣急敗壞的敵人涌進來,把12個少先隊員推進刑訊室。一連好幾天,敵人對這12位小戰士用了種種酷刑:鞭打、弔拷、壓杠子、坐老虎凳、上夾棍、竹簽釘指頭、烙鐵燙……他們一次次暈厥,又一次次被涼水潑醒,卻始終沒有一個人投降、變節,沒有一個人向敵人暴露紅軍的機密。 敵人又恨又怕,把這12個英勇不屈的小戰士分別用木棍痛打,用馬刀亂砍……
就這樣,12位少先隊員被敵人兇殘地殺害了。人們把他們稱為12小英雄。
第二天深夜,少先隊員王有福,領著一支由18名少先隊員組成的小分隊,向直羅鎮飛奔。他們端著手提沖鋒槍,從四面八方向敵人射擊。正在「圍剿」游擊隊的敵人,腹背受敵,以為紅軍主力又來消滅他們,夾著尾巴逃跑了。
直羅戰役後,少先隊進行了整編。300多名紅軍少先隊員,編成了三個少先連,一個少共營。不久,英雄的少先隊員們,高舉紅旗,唱著《抗日少年先鋒隊歌》,雄赳赳地奔赴抗日戰場。
『貳』 十大抗日小英雄有哪些
目前來看,並沒有「十大抗日小英雄」的說法,有很多抗日小英雄的故事,並沒先後排名之分下面介紹是個抗日小英雄:雨來、張嘎、劉胡蘭、海娃、王朴、潘冬子、孫大興、王二小、牛娃、鐵頭
雨來:冀東少年的代表,抗日戰爭中掩護交通員送出情報。
張嘎:河北白洋淀少年代表,掩護八路軍鍾亮,成為小偵察員。
劉胡蘭:文水兒童代表,兒童團長,抗戰時期協助八路軍作戰。
海娃:兒童團團長海娃,抗戰時期一邊放羊,一邊放哨,發現敵人,給村裡人打信號。
王朴:河北完縣兒童代表,王朴從小跟隨父母參加抗日工作,11歲時被選為兒童團長。
潘冬子:游擊隊交通員,他為山上游擊隊籌鹽,破壞胡漢三的搜山打算。
孫大興:大興留下吸引敵人,讓小武帶情報走。獨立三團得到情報,敵人遭到了消滅性打擊。
王二小:河北省淶源縣上庄村,為了保衛轉移躲藏的鄉親,把敵人帶進了八路軍的埋伏圈。
牛娃:蓮華鎮兒童代表,小牛把送槍的鬼子和偽軍引誘到蛤蟆灣,民兵們一舉消滅了敵人。
鐵頭:劉家莊兒童代表,騎馬過營地,闖崗樓,渡運河,把敵人引進埋伏圈一舉消滅。
1、小英雄雨來(小學課文)
1929年生於河北省淶源縣上庄村。抗日時期,王二小的故鄉是八路軍抗日根據地,常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掃盪」,王二小是兒童團員,他常常一邊在山坡上放牛,一邊給八路軍放哨。1942年10月25日(夏歷9月16日),日本鬼子又來「掃盪」,走到山口時迷了路。敵人看見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帶路。王二小裝著聽話的樣子走在前面,為了保衛轉移躲藏的鄉親,把敵人帶進了八路軍的埋伏圈。突然之間之間之間,四面八方響起了槍聲,敵人知道上了當,就氣急敗壞地用刺刀挑死了王二小。機警勇敢的小英雄王二小,就這樣被日本侵略者殘酷地殺害了,犧牲在淶源縣狼(wolf)牙口村,年僅13歲。正在這時候,八路軍從山上沖下來,消滅了一切敵少年小英雄的故事
王二小犧牲後,當地軍民把他埋葬在劉家莊的山坡上。之先人們立即創作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這首歌曲一向傳唱至今,感染了無數青少年。現在,王二小的墳上長滿了青草。他的鮮血染紅的那塊大石頭,現在還安安靜靜地卧在山溝里,人們把它叫做「血色石」。
9、蘆盪小英雄牛娃
微山湖,蘆葦叢,這里本來就是孩子們釋放天性的地方,再加上小英雄牛娃捉弄小鬼子的故事,真嚮往那自由安閑的生活啊!
故事發生在抗日時期。一天,日本鬼子要從蓮花鎮給土地廟據點的敵人補充一批槍支。我區委接到這個情報後,立即派區武裝小分隊老馬去小魯庄組織民兵,中途截擊敵人,奪取槍支。放鴨的小牛把送槍的鬼子和偽軍引誘到蘆葦叢里的蛤蟆灣,老馬和民兵們一舉消滅了敵人。
10、小騎兵鐵頭
騎馬賓士是許多孩子的嚮往,當一名小騎兵躍馬揚刀多威風啊,況且小鐵頭奪的是鬼子隊長的馬呢!
日本鬼子到劉家莊來搜捕八路軍傷員,兒童團員小鐵頭決定去報告八路軍騎兵連。路遠來不及,他大膽的奪了鬼子隊長的大紅馬,奔向騎兵連駐地。敵人出動自行車隊猛追,小鐵頭催馬過營地,闖崗樓,渡運河,把敵人引進騎兵連的埋伏圈一舉消滅,小鐵頭最終也成為一名英勇的小騎兵。
『叄』 1.巧妙與鬼子周旋,最終完成了送雞毛信任務的兒童團團長是誰
1、巧妙與鬼子周旋,最終完成了送雞毛信任務的兒童團團長是誰?
團長是海娃(蔡元元飾)
2、幾進幾出司令部,利用情報粉碎了敵人的陰謀,
海娃並沒有進入司令部,而是在日軍掃盪的村莊與敵人周旋,他巧妙地藏好了"雞毛信"並想方設法,一次次騙過鬼子們的盤問,最後終於通過了日寇的封鎖線,把"雞毛信"送到八路軍叔叔的手中,完成了傳遞軍事情報的任務。
3、蘆葦盪成了敵人的墳墓的小兵是誰?
片中沒有小兵犧牲。
拓展資料:
《雞毛信》是1954年由上海電影製片廠攝制,石揮執導,蔡元元、蔡安安、舒適等人主演的一部抗戰故事片。影片主要講述了龍門村的兒童團長海娃奉命給八路軍送雞毛信的路上所發生的故事。影片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第一部反映中國少年兒童在抗日戰爭時期的對敵斗爭的兒童影片,也是中國第一部獲國際大獎的兒童影片。
『肆』 革命小英雄的故事
少年小英雄小故事
少年英雄——謝榮策
謝榮策,1931年11月13日,誕生在遼中縣茨榆坨鎮茨榆坨村一個貧苦農民的家庭,小時候因生活所迫,9歲就給地主放豬、放牛,受盡了地主老財的百般虐待。在他幼年的心靈里,就埋下了對地主老財仇恨的種子。因此,謝榮策少年時期就參加革命活動,擔任茨榆坨村兒童團長。
謝榮策的童年是在苦水裡度過的。社會的黑暗,生活的艱難,使榮策幼小心靈上萌發了反抗壓迫的信念和力量。
1947年冬,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全國戰場開始戰略性反攻。尤其是東北各線進軍更是神速,打得國民黨部隊丟盔卸甲,潰不成軍。村裡地主老財紛紛逃往沈陽。鄉親們如久旱盼甘露一樣的心情,盼望著共產、解放軍的到來。12月18日,解放軍主力部隊開進了茨榆坨村,謝榮策在小夥伴們的推選下當上了村兒童團長。
1948年春天,駐遼中一帶的我人民解放軍,根據黨中央和毛主席的戰略部署,陸續開往前線。龜縮在沈陽城裡的國民黨軍隊,妄圖打通沈遼要道,命令一個騎兵團,乘機對遼中東部四方台、茨榆坨一帶進行騷擾。在這嚴峻時刻,剛滿16歲的謝榮策經過斗爭的鍛煉,更加成熟起來。他不顧疲勞,日夜堅守戰斗崗位,同敵人進行英勇斗爭。
一天,謝榮策和武裝隊長肖洪義正在農會屋裡擦槍,突然聽到遠處傳來陣陣槍聲。不一會兒,有人向農會報告說,從沈陽城竄出來的那股騎兵已經到了四方台,正沿著公路向茨榆坨村撲來。榮策和肖洪義不顧個人安危,掩護農會幹部、土改積極分子和兒童團員安全撤出農會後,倆人才分頭走出。與榮策同時離開農會大院的還有他的叔伯哥哥謝榮環,哥倆直奔謝家墳走去。當走到村西一座小土崗時,被國民黨騎兵發現,敵人追上後,槍口對准他們兇狠地叫嚷:「你們是不是兒童團?快說!不說實話就崩了你們!」榮策不謊不忙地說:「我們是學生。」一個國民黨騎兵不耐煩地說:「學生?管他媽干什麼的,帶走。」於是,榮策和榮環被敵人捆綁著拴在馬韁上,帶到村子裡。
地主宋四環,聽說國民黨軍隊進村的消息後,穿上長袍,得意洋洋地走出了家門。當他看見榮策被匪軍捆綁著時,幸災樂禍地走了過去,提高嗓門對院子里的匪兵說:「唉呀?這不是我們茨榆坨村大名鼎鼎的兒童團長謝榮策嗎?」宋四環的一句話,驚動了那些正在院子里、屋子裡搶東西的匪兵,一個個象惡狼似的向榮策撲來。一個敵軍官瘋狂地叫嚷:「把這小子帶進來,給我打!」幾個匪兵把榮策推進屋,抽一陣皮鞭。榮策怒不可遏,咬牙切齒地大罵敵人。當天下午,這伙騎兵押著榮策回到團部駐地四方台村。
國民黨騎兵團長尚其悅以為榮策年紀小,只要稍用嚴刑就可以從榮策口中得到我軍情報,酷刑一招接一招,「你們的部隊上哪去了?你們那幫窮人頭子都跑到哪去了?」敵副官惡狠狠地追問。榮策瞪著憤怒的眼睛:「不知道!不知道!」敵人咆哮著:「來人,夾他手指頭!」敵人用竹筷子狠狠地夾住榮策的十指,榮策用盡全力反抗著。一會兒工夫,榮策的臉變得蒼白,但他還是咬緊牙關,寧死不屈。敵副官一遍又一遍吼叫:「謝榮策,你到底是說還是不說?」「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接著又是一陣皮鞭落在榮策身上。殘暴的國民黨騎兵團長見榮策不怯硬,便耍起軟招。當天晚上,狡詐的副官假惺惺地裝出一副笑臉,拍著榮策的肩膀說:「受苦了吧?小小的年紀應該放聰明點,幹嘛要跟共產黨跑呢?」榮策理直氣壯地大聲說:「是共產黨救了我,我就要永遠跟著共產黨,死也不向你們投降。」
3月12日早晨,敵副官假惺惺地要請榮策吃飯,被榮策嚴詞拒絕了。但敵人沒有死心,晚上,他們把榮策帶到團部,榮策雖遍體鱗傷、疼痛難忍,但他仍堅強地挺著腰板走。一進屋,那個副官假獻殷勤,對榮策說:「請坐!請坐!」榮策理也不理,怒目環視四周。國民黨騎兵團長尚其悅來到榮策面前,哈哈大笑說,「好啊,你這個小孩長得確實不錯啊,這樣吧,我看你年紀小,又聰明能幹,以後就給我當個勤務兵吧。」榮策滿腔怒火,他猛地闖到尚其悅跟前說:「呸!我是共產黨兒童團長,死也不給國民黨幹事。你這個團長當不多久了!等我們大部隊回來抓到你,我還要審訊你呢!」尚其悅的臉刷地變了,兇相畢露地尖叫著:「好厲害的小兔崽子!你不想活了嗎?」榮策正言厲色地回答:「為什麼不想活?是你們不讓我活!」尚其悅氣急敗壞,歇斯底里地對士兵下令道:「把這個窮人頭拉出去,槍斃!」
3月13日早晨,榮策見到了榮環哥說:「我不回去了,你回去告訴我媽媽,不要難過,革命是勝利的。」
1948年3月13日,天空突變,烏雲壓頂,北風怒吼,古老的四方台大廟前變得殺氣騰騰。人們立刻意識到劊子手要行凶了。敵人押著榮策和肖洪義,謝榮策和肖洪義昂起頭,神色自若,步履堅定地登上廣場中的一個小土台上。尚其悅騎著馬來到榮策面前說:「怎麼樣,謝團長,你不怕死嗎?」榮策慷慨激昂地說:「怕死就不參加兒童團!我們的軍隊一定會打回來,共產黨一定會給我報仇!」敵人無計可施,兇殘地下了毒手,罪惡的子彈打響了,年僅16歲的謝榮策和肖洪義,為人民的解放事業流盡了最後一滴血。
1949年春,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遼中縣委員會追認謝榮策為革命烈士,將他的遺體安葬在茨榆坨烈士陵園,並為謝榮策立了紀念碑,碑上刻著:「謝榮策小烈士千古!」
1984年3月,中共沈陽市委決定,進一步修建謝榮策烈士陵園。10月13日,謝榮策烈士像塑成,在塑像基座正面大理石上,原中共沈陽市委第一書記李濤同志題寫的「少年英雄謝榮策」七個大字,寄託著人們對烈士的懷念和哀思!
小宣傳員——石寶芹
石寶芹,1932年11月生,江蘇響水縣陳家港南林人。1947年1月國民黨反動派軍隊再次佔領陳家港後,嚴密封鎖,大鎮區內生活資料嚴重匱乏。石寶芹為謀生計,經常用火油,火柴等到王集(今南河)頭甲一帶去換些玉米,麵粉,山芋乾等,回去充飢度日,在頻繁的往來中.她們與南河區民主政府逐漸取得了聯系。1947年秋,開始將南河區民主政府的油印宣傳品帶進被敵人侵佔的陳家港,宣傳土地改革,全國解放戰爭形式等提高群眾覺悟。
農歷臘月末的一天拂曉前,在新民街巷內挨戶地把傳單塞進門。天亮後,國民黨反動派軍隊發現了共產黨的傳單,立即進行追查。由於叛徒告密,當天晚上,石寶芹等四人落入敵手。在牢中,敵人威逼利誘,但她們眾口一詞;「不曉得」,「不知道什麼傳單、小報」。面對敵人的嚴刑拷打,她們堅貞不屈。翌年2月16日,四個姑娘被國民黨軍隊押往南潮河閘堤內,反動軍官對她們說:「還有最後機會,誰交待了誰就可以回家。」而四個姑娘齊聲說說「你們要殺就動手吧,沒有什麼可講的。」最後國民黨軍隊殘忍地將她們四人全部殺害。石寶芹英勇就義年僅16歲。
蘇中少年英雄——周銀海
周銀海,1933年生,江蘇靖江侯河鄉幸福村人。家境貧困,主要靠父母種地主的租田糊口,生活朝不保夕。幼小的周銀海不得不幫大人幹活,有時挖點野菜充飢。
1940年新四軍東進,周銀海的家鄉獲得解放,從而使他有機會入學讀書,接受革命教育。1943年,鄉里成立農抗會和兒童團,周銀海高興地報了名,成為一名兒童團員。從此,他白天上課,晚上到村頭、路口站崗放哨,每次都能出色地完成任務。
一天傍晚,周銀海扛著紅纓槍在路口站崗,突然村外來了一人。此人身穿長袍,頭戴禮帽,腋下夾著一隻小布包,像是教書先生。周銀海想:「怎麼從來沒有見過這個人?」於是便舉起紅纓槍,攔住來人要路條。那人見此情況,連忙掏出路條給周銀海看。這時,鄉農抗會吳會長正好路過此地,一看來人是縣委的陳部長,兩人不禁哈哈大笑。陳部長見周銀海辦事認真,表揚了他,並鼓勵他好好學習,跟共產黨干一輩子革命。從此,周銀海在兒童團幹得更出色了,不久當上了兒童團團長。此後,他經常帶領兒童團員在村裡唱歌、上操,在路口站崗、放哨,還多次配合民兵破路拆橋,常常受到區鄉幹部和村民的贊揚。
1946年,土地改革運動在周銀海的家鄉展開。那裡有8家大地主,都是遠近聞名的吸血鬼,剝削農民心狠手毒。運動中,周銀海帶著兒童團員,配合民兵監視地主的行動。在一次斗爭地主的大會上,他領著兒童團不時高呼口號,使斗爭大會開得十分熱烈。這年冬天,蔣介石撕毀「停戰協定」,大舉進攻解放區。國民黨軍隊對靖江實行重點「清剿」。因為靖江是蘇中解放區南部的「門戶」,侯河區是靖江縣的老解放區,迎祥鄉又是靖江的土改實驗鄉,所以國民黨反動派決心要將這里的共產黨員和革命幹部斬盡殺絕。
1947年1月18日清晨,國民黨整編第四師對侯河地區進行「掃盪」。周銀海發現敵情後,立即通知正在准提庵小學開會的鄉幹部,要他們迅速轉移。為了掩護這些鄉幹部撤退,周銀海挺身而出,將敵人引開,自己卻英勇被捕。
敵人將周銀海押進團部,逼他供出誰是共產黨幹部和幹部家屬,周銀海堅定地說:「我不知道!」。敵營長命令士兵把周銀海按倒跪在地上,一邊壓杠子,一邊要周銀海說出誰是共產黨,直至把周銀海壓昏過去。敵人又舀來一盆冷水潑向周銀海。周銀海透了口氣,一字一句地說:「你們這些狗東西,就是打死我,我還是不知道!」敵人又搬出老虎凳,把周銀海綁在凳上,腳後跟下塞進一塊塊大磚,上到四塊,他又一次暈厥過去。從上午直到深夜,敵人還在對這個鋼鐵般的少年不斷用刑。在敵人的酷刑下,周銀海一次次昏迷過去,但是始終沒有屈服。。
第二天,敵人將全村鄉親集合在曬場上,把周銀海帶到人群面前,要他當場指認誰是共產黨幹部和幹部家屬。周銀海環視四周,大聲喊:「鄉親們,解放軍一定會打敗反動派!」敵人見無計可施,就放出狼犬,將周銀海身上的肉一塊一塊地咬下來……周銀海始終沒有屈服。敵人一無所獲,就將周銀海拖到曬場槍殺。剛滿14周歲的周銀海壯烈犧牲!
解放後,靖江文教科曾在小學語文教材中,編入《兒童團長周銀海》一文,以他的光輝事跡教育全縣青少年。
蘇北少年女英雄——馬秀英
馬秀英,1929年6月生。江蘇淮安縣石塘區南澗鄉近采橋鎮(今,淮安市朱橋鎮窪圩村)人,出身於窮苦農民家庭。1945年10月16歲加入中國共產黨。l946年2月擔任石塘區黃盧(南)村婦女會長。
1946年12月,一天下午,石塘圩子的五六個還鄉團分子來抓馬秀英和婦女會成員。此時,秀英和幾個婦女會員正在黃盧村為聯防隊做軍鞋。秀英接到村民報告,即分頭轉移。她扮成回娘家的小媳婦向東南方走,在窪圩北門遇上黃兆雲帶領的「還鄉團」。黃兆雲一眼認出秀英,一群還鄉團分子像瘋狗似的竄上來,一擁而上扭住她的胳膊,把她押到周庄圩子里。
在周庄圩子里,黃兆雲妄圖從她的口中得知我地方黨組織的秘密以及婦女會成員的名單,對她軟硬兼施,逼問共產黨組織和婦女會員名單。秀英被肆意凌辱,嚴刑拷打:鞭子抽,杠子壓,灌辣椒水,坐老虎凳……
面對酷刑,秀英斬釘截鐵地回答:「要人頭有一顆,要名單辦不到!」
最後,黃兆雲把她押到仇夏庄殘殺。馬秀英犧牲時年僅17歲。
英雄群體:十二小英雄的故事
土地革命時期,在陝甘黃土高原上,有一支神出鬼沒的少年武裝——紅軍少年先鋒隊。他們在黨的領導下,跟隨紅軍打土豪,分糧食,發動群眾,消滅白軍,創造了一系列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
1931年的冬天,在一個大雪紛飛的日子裡,劉志丹帶領一支紅軍游擊隊,在陝甘交界的橋山中行進。雪已經下了幾天,山川白茫茫的一片。劉志丹正帶領隊伍走下一座山,突然發現雪地里躺著兩個孩子。他急忙跑過去摸了摸,又趴在一個孩子的胸口上聽了聽,然後向後擺手說:「有救!」說著,他解開老羊皮大衣,把一個凍僵了的孩子暖在了懷里。
經過劉志丹和游擊隊員們的搶救,兩個孩子蘇醒了。劉志丹一問,才知道那個胖墩墩的少年叫王有福,15歲,是地主家的小羊倌。那個低矮黑瘦的少年,名叫趙玉傑,是小乞丐,因為他愛蹦愛跳,外號叫虼蚤。他們倆受不了地主的壓迫和剝削,憑著半張革命的傳單,到山裡去找窮人的隊伍。因凍餓交加,坡陟路滑,滾下山坡,差點凍死。幸好碰上了紅軍的隊伍。
從此,王有福和虼蚤就跟著紅軍游擊隊活動。後來,又有十多個窮孩子,也陸續來到游擊隊里。他們大都十三四歲,最小的小柱子只有11歲。劉志丹、謝子長同志見他們年紀小、體力差,而游擊隊要經常行軍,生活太艱苦,就勸他們回去,可是他們不幹,死纏活賴地要當游擊隊員。
游擊隊准備出發了。突然,從隊伍的尾部,傳來了一聲「立正」的口令。王有福和小夥伴們端端正正地站在隊伍的排尾,一個個雙腳並攏,胸脯挺起,神氣十足地注視著前方。王有福跑到劉志丹面前立正敬禮,大聲報告:「娃娃班應到11人,實到11人,一個不短!」 劉志丹望著這些可愛的孩子,和謝子長交換了一下眼色,溫和地說:「好吧,等指揮部討論一下,看是不是可以成立個娃娃班!」
第二天,娃娃班就正式成立了,王有福任班長。總指揮部還派來了一位指導員——邊德榮(他是陝西耀縣交王村人,礦工出身,後任陝甘邊騎兵連連長,1936年在戰斗中犧牲)。邊指導員每天領著娃娃班操練,還教給他們唱歌,說故事,很受孩子們愛戴。
有一天晚上,部隊駐在艾蒿窪。娃娃班住在離村二里多路的小窯科。孩子們正在睡覺,突然,從艾蒿窪傳來了激烈的槍聲。王有福一骨碌爬起來,叫醒小夥伴,大家提起小馬槍、梭標、大刀、小木槍,趕忙跑出村,朝西北的一條驢巴樑上爬去。等爬到了高高的石崖上邊,發現在崖下不遠處的村莊,硝煙彌漫,黑壓壓的敵人,正在機槍的掩護下,向村子裡進攻。游擊隊的處境十分危險。
孩子們十分焦急。忽然他們發現石崖下邊的小溝渠里,駐著一群敵人。王有福立刻命令:「狠狠地打!」原來這是陝北有名的大土豪張廷芝的隊伍。接著,子彈、手榴彈、石頭塊,居高臨下,向敵人的頭上飛去。崖下的敵人萬沒想到石崖頂上會有游擊隊從背後襲擊,結果敵人倒的倒,逃的逃,指揮一下子失靈了。
村子裡被圍困的游擊隊,趁敵人慌亂的機會,猛沖猛打,反敗為勝,把敵人打跑了。 戰斗結束後,游擊隊員們知道是娃娃班出奇兵,搗敵營,解了圍,都誇他們機智、勇敢,人小志氣大!
1932年2月22日,在甘肅省正寧縣三泉原,舉行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游擊支隊授旗典禮大會。會上,游擊隊總指揮謝子長宣布娃娃班改名為紅軍少先隊。劉志丹把一面綉著「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游擊支隊少年先鋒隊」的旗幟,授給了少先隊隊長王有福。紅軍少先隊成立後,跟隨紅軍游擊隊打土豪,分糧食,學文化,學軍事,宣傳革命,還打過幾次勝仗。少先隊員們漸漸地都成了能打仗、能站崗,又會做群眾工作的戰士了。
當年舊歷正月初二,少先隊決定到財主的城堡何姑紳去「拜年」。太陽剛露頭,在通往耀縣何姑紳的路上,走著一群化裝拜年的少年人:虼蚤引著一條大黃狗,邊走邊玩;七石子戴著學生帽,穿著黑制服,提著一個馬頭琴盒子,走在虼蚤後邊;余免娃扮個新媳婦,騎在黃馬上;王有福裝個攬工漢,牽著馬;邊德榮手裡拿個旱煙袋,走在後邊。城門前,民團哨兵檢查行人,對這一家來拜年的沒有注意。虼蚤大搖大擺地走到哨兵跟前,伸腿將他絆倒,被邊德榮和王有福一人一刀,結果了哨兵的性命。埋伏在後邊的游擊隊員,立刻沖進城去,干凈、利落地收拾了城裡的敵兵和土豪。
還有一次,少先隊按照劉志丹的命令撤退隱蔽。少先隊跑了100多里路,連飢帶渴,早就疲憊不堪。天黑了,王有福帶領少先隊員們進村子歇息,在孫老漢的家裡,大家一坐下,就呼嚕呼嚕地打起鼾聲。突然,哨兵跑來報告:敵人包圍了村莊。王有福忙叫醒隊員,組織突圍。敵人用機關槍封鎖了門口,密集的子彈,直往土窯里掃射。少先隊員們扔出幾棵手榴彈,把敵人炸死一大片,其餘的都退了下去。
敵人從煙囪里丟下來兩顆手榴彈,把土炕炸塌了。孫老漢抱來一大卷羊毛氈,擋住破煙囪,說:「快,往氈上澆水培土。」隊員們依法加固了兩個煙囪。敵人又往窯里沖鋒。隊員們用長槍、刺刀、手榴彈,一次又一次地消滅敵人。打退了敵人的第八次沖鋒之後,子彈快完了。手榴彈也快完了。少先隊員們准備和敵人作最後拚搏。孫大爺卻拉著王有福的手說:「不行啊,孩子,那麼多的敵人,你們一夥娃娃,怎麼沖得出去?我想起一條路:在中窖下邊,有個地窨子。窨子里邊,有二里多長的地道,直通後溝。這是早年跑土匪時打的,你們從這里出去。」說著,老人和有福揭開了窨子口,讓隊員們快下去。王有福就領著少先隊員鑽進窨子,穿過地道,來到後溝,又順坡向上,離開了村子。
敵人抓住了孫老漢,問紅軍少年先鋒隊到哪裡去了。孫老漢說他親眼看見雙方打得正緊火的時候,忽然一陣旋風,滿窯的娃娃都不見了!「那是神兵呀,怎麼抓得著?你們沒有聽人說;『先鋒隊,是旋風,來無影,去無蹤嗎?說打你鼻樑,不撞你眼睛,靠你凡人,怎能勝神兵?」說得神乎其神。從此以後,紅軍少年先鋒隊便被稱作「旋風隊」,說成「神兵」了。
隨著革命形勢的發展,紅軍游擊隊迅速地擴大,先後組織了紅26軍,紅27軍,每個軍下邊都有幾個團,每個團都有一個少先隊或先鋒連。到1935年秋,紅軍少先隊員發展到二三百人,成為紅軍中一支活躍的戰鬥力量。
1935年10月,中央紅軍長徵到達陝北。陝北的紅15軍團(包括紅25軍、紅26軍、紅27軍)配合中央紅軍在直羅鎮打了個大勝仗。直羅鎮戰役,戰斗異常激烈,紅軍向敵人猛撲,決心攻下直羅鎮,敵人以猛烈的火力,密集的機槍子彈,阻擋紅軍前進,許多紅軍中彈犧牲。
山樑上有12個少先隊員看得真切,急得哭了。小隊長小柱子見西北風颳得很猛,他想出了主意,叫隊員們准備了一些麥子土,用干糧袋和衣裳包著,繞過山頭,向敵人的機槍陣地撲去。乘敵人不備,他們用手榴彈炸毀了敵人三挺機槍。小柱子指揮隊員居高臨下,把細面子土向空中揚灑。西北風吹著塵土,象是霧團,搞得敵人睜不開眼,打不準槍。少先隊員們乘機沖入機槍陣地,一陣子手榴彈,打得敵人機槍陣地大亂。紅軍趁機攻上山樑,拔了敵人的機槍火力點。可是在戰斗中,王芽、小柱子等12位少先隊員被敵人俘虜了。
敵人把12位小戰士押送到師部審問。一個白軍軍官,提著明晃晃的馬刀,指著小柱子問:「你是干什麼的?」
「幹革命的,干打倒反動派的!」
「你叫什麼名字?」
「我叫紅軍戰士,我叫少年先鋒隊員!」
白軍軍官又追問「包圍我們的紅軍有多少?快說!」
「我是紅軍宣傳員,打起竹板才能說,你給我竹板。」 小柱子說。
白軍軍官不懂竹板,只好答應自己用刺刀敲槍筒,叫小柱子說快板。
小柱子說: 「貓頭鷹眼,先別轉,包圍你的紅軍你看不見,滿西北、遍江南,人數好有幾萬萬。……」
貓頭鷹眼氣得發了瘋,命令士兵在隔壁房間准備好刑具。小柱子臨危不畏懼,繼續說著快板,其他11個少先隊員一齊和著他的調子:
「同志們,齊步走,紅彤彤的太陽在前頭。少年先鋒隊真英勇,不怕受刑,不怕殺頭,永遠跟著共產黨,向前走呵,向前走! ……」
幾十個氣急敗壞的敵人涌進來,把12個少先隊員推進刑訊室。一連好幾天,敵人對這12位小戰士用了種種酷刑:鞭打、弔拷、壓杠子、坐老虎凳、上夾棍、竹簽釘指頭、烙鐵燙……他們一次次暈厥,又一次次被涼水潑醒,卻始終沒有一個人投降、變節,沒有一個人向敵人暴露紅軍的機密。 敵人又恨又怕,把這12個英勇不屈的小戰士分別用木棍痛打,用馬刀亂砍……
就這樣,12位少先隊員被敵人兇殘地殺害了。人們把他們稱為12小英雄。
第二天深夜,少先隊員王有福,領著一支由18名少先隊員組成的小分隊,向直羅鎮飛奔。他們端著手提沖鋒槍,從四面八方向敵人射擊。正在「圍剿」游擊隊的敵人,腹背受敵,以為紅軍主力又來消滅他們,夾著尾巴逃跑了。
直羅戰役後,少先隊進行了整編。300多名紅軍少先隊員,編成了三個少先連,一個少共營。不久,英雄的少先隊員們,高舉紅旗,唱著《抗日少年先鋒隊歌》,雄赳赳地奔赴抗日戰場。
『伍』 金坷垃三人組裡面,非洲個叫東仙隊長,美國哥跟日本哥呢
非洲哥:艾伯特.比爾,美國紐約人,25歲,聖地亞哥公司員工。
美國哥:阿哈布.賽曼,美國紐約人,29歲,聖地亞哥公司員工。
非洲哥:艾伯特.比爾,美國紐約人,25歲,聖地亞哥公司員工。
日本哥:黃勤忠,中國江蘇人,32歲,中國北京長城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部門經理。
美國哥:阿哈布.賽曼,美國紐約人,29歲,聖地亞哥公司員工 非洲哥:艾伯特.比爾,美國紐約人,25歲,聖地亞哥公司員工 日本哥:黃勤忠,中國江蘇人,32歲,中國北京長城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部門經理。
日本(日文名:にほんこく;英文名:Japan),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北。國名意為「日出之國」,領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大島及7200多個小島組成,總面積37.8萬平方千米。主體民族大和民族,通用日語。
『陸』 讀革命傳統書,講三個小故事,
1、毛委員送棉衣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從一開創起,就處在敵人的軍事圍剿和經濟封鎖之中,紅軍和根據地老百姓的生活異常艱苦。
毛澤東在1928年11月寫給中央的報告說:現在五千人的冬衣,有了棉花,還缺少布。這樣冷了,許多士兵還是穿兩層單衣。好在苦慣了。而且什麼人都是一樣苦。
冬天,井岡山上格外寒冷,紅軍戰士沒有棉衣和棉被,只有兩層單衣和薄薄的線毯。在生活上,每人每天只有五分大洋的油鹽柴錢,吃的是粗糙的紅米和沒油鹽的南瓜湯;
晚上,沒棉被就靠蓋稻草取暖。毛委員在上井岡山當年的冬天,就指示工農革命軍在桃寮和茨坪辦起了被服廠。用打土豪得來的棉花、布匹自己生產軍服。
一天,部隊發下新棉衣,毛委員領新棉衣回到八角樓,走在房東謝槐福的面前說:你一家五口人,沒有一件棉衣,你就把這件棉衣穿上吧。
謝槐福見毛委員身上只穿了三件單衣,想起毛委員寒冬的晚上只披著一件線毯,還經常工作到深夜,怎麼也不肯收下新棉衣。在毛委員反復給謝槐福做工作的情況下,謝槐福才穿上了新棉衣。
毛委員就是這樣與人民群眾同甘苦、共患難,戰勝了嚴寒的冬天,贏得了人民群眾的信賴與愛戴,取得了井岡山斗爭的勝利。
2、水缸的秘密
瑞金沙洲壩的楊大娘是紅軍家屬。大兒子參加紅軍以後,家裡少了一個勞動力,里里外外什麼事都要她自己操心。
1933年7月的一個傍晚,楊大娘澆完菜園,回家准備挑水做飯。她剛拿起扁擔,卻發現水缸里的水滿滿的。大娘奇怪了:前天水缸滿,昨天水缸滿,今天水缸又滿了。這是怎麼回事?她問小兒子:「小發仔,下午你挑水了嗎?」
11歲的小發仔把頭搖得撥浪鼓似的,說:「我沒挑。」
楊大娘越想越覺得奇怪,就跑到田頭問代耕隊長:「我屋裡那口水缸,天天都滿滿的。是你派人給我家挑水了吧?」
「沒有啊,」代耕隊長也感到奇怪,將信將疑地問,「真有這樣的事?」 正說著,上屋的二嬸也提著菜藍子走過來搭話:「是啊,我屋裡的水缸也是幹了又會滿,滿得都快要溢出來 了,不知道是誰在做好事。」
代耕隊長把斗笠往頭上一扣,笑笑說:「毛主席主張調查研究,你們該去調查調查呀!」
楊大娘和二嬸覺得這話有理,倆人商量了一陣,就各自回家了。 第二天,楊大娘擦桌子、洗衣服,不到下午,滿滿一缸水就用完了。
她故意不去挑,也不下地幹活,早早拿起一雙鞋底,坐在門口,和二嬸你一針我一線地納起鞋底來。
她倆鞋線扯得嗦嗦響,納好鞋底又上鞋幫,四隻耳朵聽動靜,兩雙眼睛觀八方,邊做針線活,邊搞起「調查」來。但是等了半天,也沒有半點兒動靜,她倆心裡納悶極了。
太陽離西山只有兩竿高的時候,楊大娘忽然聽見屋裡的後門響了,接著又聽到水桶鐵鉤碰撞的聲音。她倆驚喜地互相丟了個眼色,不約而同地喊了出來:「這回捉到了!」說著站起身就往屋裡跑。
楊大娘剛進門,差點跟一個挑著水桶的人撞個滿懷。她抬頭一看,見這人身材高大魁梧,穿一身紅軍制服,正沖著她和二嬸笑。望著他那雙明亮的大眼
睛,她覺得很面熟,但是又記不起在什麼地方見過。二嬸一下就認出來了:「呀,這不是毛主席嗎!」
二嬸拉著毛主席坐下,楊大娘趕忙端上一碗茶,說:「毛主席,你來沙洲壩不久,可處處愛護體貼老百姓,叫我們怎麼感謝你呀!」
毛主席喝著茶,和兩位紅軍家屬聊起家常來,問她們:生活有沒有困難?代耕隊耕的田滿意不滿意?房子漏雨不漏雨?
小孩子在列寧小學的功課好不好?一直談到天擦黑,毛主席又要去挑水,非要把水缸挑滿不可。楊大娘拗不過,只好答應了。
毛主席為楊大娘和二嬸家挑水的事,很快就在村裡傳開了。
3、永遠的豐碑
在河北省隆化縣北郊,長眠著模範共產黨員、全國著名戰斗英雄董存瑞的英靈。在蒼松翠柏中,矗立著一座雄偉的紀念碑,碑上銘刻著朱德總司令的題詞:「捨身為國,永垂不朽!」
董存瑞,1929年生,河北省懷來縣人。出生於貧苦農民家庭。當過兒童團長,13歲時,曾機智地掩護區委書記躲過侵華日軍的追捕,被譽為「抗日小英雄」。1945年7月參加八路軍。
後任某部六班班長。1947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他軍事技術過硬,作戰機智勇敢,在一次戰斗中隻身俘敵10餘人。
先後立大功3次、小功4次,獲3枚「勇敢獎章」、1枚「毛澤東獎章」。他所領導的班獲「董存瑞練兵模範班」稱號。
1948年5月25日,我軍攻打隆化城的戰鬥打響。董存瑞所在連隊擔負攻擊國民黨守軍防禦重點隆化中學的任務。他任爆破組組長,帶領戰友接連炸毀4座炮樓、5座碉堡,勝利完成了規定的任務。
連隊隨即發起沖鋒,突然遭敵一隱蔽的橋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鎖。部隊受阻於開闊地帶,二班、四班接連兩次對暗堡爆破均未成功。
董存瑞挺身而出,向連長請戰:「我是共產黨員,請准許我去!」毅然抱起炸葯包,沖向暗堡,前進中左腿負傷,頑強堅持沖至橋下。由於橋型暗堡距地面超過身高,兩頭橋台又無法放置炸葯包。
危急關頭,他毅然決然地用左手托起炸葯包,右手拉燃導火索,高喊:「為了新中國,沖啊!」碉堡被炸毀,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為部隊開辟了前進的道路,年僅19歲。
4、二小放牛郎
王二小原名閻福華,河北省平山縣宅北鄉南滾龍溝村人,在家排行老二,村裡人都叫他閻二小。
1941年9月16日,二小在一個大山坡上放牛,日軍300餘人向南滾龍溝襲來,當日軍兇狠地用刀逼著二小為他們帶路抓八路時,二小非常清楚《晉察冀日報》報社的工作人員和戰士就在四面的山上隱藏著。
他牽著牛機智地領著鬼子在三道壕慢慢地轉,從上午9點多轉到了下午3點多。在二道泉山頂,他猛地抱住一個鬼子廝打,想與鬼子跳崖同歸於盡,不料被另一個鬼子用刺刀從背後刺穿了胸膛。這時埋伏在轎頂山的報社武裝梯隊發起了攻擊,一舉殲滅了這股敵人。
住在兩界蜂的西北戰地服務團記者方冰對此事進行了采訪,並結合他平時采訪的其他故事,與作曲家劫夫合作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發表在1942年的《晉察冀日報》元旦副刊《老百姓》上。
後來,王二小的故事被編進了小學課本,二小成了千千萬萬兒童心目中的英雄。
5、視死如歸的劉胡蘭
劉胡蘭,原名劉富蘭,1932年10月8日出生於山西省文水縣的一個中農家庭。劉胡蘭8歲上村小學,10歲起參加兒童團。1945年10月,劉胡蘭參加了中共文水縣委舉辦的「婦女幹部訓練班」。
學習了一個多月,回村後她擔任了村婦女救國會秘書。1946年5月,劉胡蘭調任第五區「抗聯」婦女幹事;6月,劉胡蘭被吸收為中共預備黨員,並被調回雲周西村領導當地的土改運動。
1946年秋,國民黨軍大舉進攻解放區,文水縣委決定留少數武工隊堅持斗爭,大批幹部轉移上山。
當時,劉胡蘭也接到轉移通知,但她主動要求留下來堅持斗爭。這位年僅14歲的女共產黨員,在已成為敵區的家鄉往來奔走,秘密發動群眾,配合武工隊打擊敵人。
雲周西村的反動村長石佩懷,為閻錫山軍派糧派款、遞送情報,成為當地一害。1946年12月的一天,劉胡蘭配合武工隊員將其處死。閻錫山匪軍惱羞成怒,決定實施報復行動。
1947年1月12日,閻軍突然襲擊雲周西村,劉胡蘭因叛徒告密而被捕。她鎮靜地把奶奶給的銀戒指、八路軍連長送的手絹和作為入黨信物的萬金油盒——三件寶貴的紀念品交給繼母後,被氣勢洶洶的敵人帶走。
劉胡蘭在威逼利誘面前不為所動,被帶到鍘刀前眼見匪軍連鍘了幾個人,怒問一聲:「我咋個死法?」匪軍喝叫「一個樣」後,她自己坦然躺在刀座上。劉胡蘭烈士犧牲時,尚未滿15周歲。
毛澤東在指揮全國戰局之餘,為劉胡蘭題詞:「生的偉大,死的光榮!」 劉胡蘭是已知的中國共產黨女烈士中年齡最小的一個。
她憑著對人民的感情和對共產主義理想的堅定信念,在鍘刀面前堅貞不屈,視死如歸。這種表現,恰恰是共產黨的革命教育深入千千萬萬農民心中的結果。
『柒』 二龍湖賈隊長爆料:趙本山想收我為徒,讓張家豪來找我,我拒絕了,咋回事
東北演員因為一口搞笑的大碴子味獲得了很多觀眾的喜愛,也有很多人模仿東北人說話的語氣。要說最紅火的東北演員應該屬趙本山無疑了,也因為趙本山使二人轉表演成為了一項藝術出現在了各大舞台,其實有一個東北演員一時間也名聲大噪,趙本山還想收他為徒,可是卻被他拒絕,他就是魏三,原名魏武才。
最後預祝魏三老師早日回歸熒屏,給我們帶來更多的歡聲笑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