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職業正裝 > 旗袍茶文化專題模板

旗袍茶文化專題模板

發布時間:2022-08-29 12:10:07

『壹』 哪些元素最能代表中國文化的特點

1、茶文化

茶文化意為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徵,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聯、茶書、茶具、茶畫、茶學、茶故事、茶藝等等。茶文化起源地為中國。功夫茶文化則起源於中國廣東省潮汕地區。

中國是茶的故鄉,中國人飲茶,據說始於神農時代,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現在,中華同胞還有民以茶代禮的風俗。中國各地對茶的配製是多種多樣的:有潮州鳳凰單叢茶、有太湖的熏豆茶、蘇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鹽茶、成都的蓋碗茶、台灣的凍頂茶、杭州的龍井茶、福建的烏龍茶等。

全世界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人喜愛品茶,各國茶文化各不相同,各有千秋;中國茶文化反映出中華民族的悠久的文明和禮儀。


2、書法藝術

中國的書法藝術興始於漢字的產生階段,「聲不能傳於異地,留於異時,於是乎文字生。文字者,所以為意與聲之跡。」因此,產生了文字。 書法藝術的第一批作品不是文字,而是一些刻畫符號——象形文字或圖畫文字。漢字的刻畫符號,首先出現在陶器上。最初的刻畫符號只表示一個大概的混沌的概念,沒有確切的含義。

漢字書法為中國文化的獨特表現藝術,被譽為:無言的詩,無形的舞;無圖的畫,無聲的樂。

3、國畫藝術(中國畫)

國畫藝術是我國傳統造型藝術之一。從美術史的角度講,民國前的都統稱為古畫。國畫在古代無確定名稱,一般稱之為丹青,在世界美術領域中自成體系。

中國畫在內容和藝術創作上,體現了古人對自然、社會及與之相關聯的政治、哲學、宗教、道德、文藝等方面的認識。主要是用毛筆、軟筆或手指,用國畫顏色和墨在帛或宣紙上作畫的一種中國傳統的繪畫形式,是琴棋書畫四藝之一。

4、中國武術

中國武術,有著悠久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具有極其廣泛的群眾基礎,是中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不斷積累和豐富起來的一項寶貴的文化遺產。是中華人民的優秀文化遺產之一。

5、中醫與中葯

中醫承載著中國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爭的經驗和理論知識,是在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辨證法思想指導下,通過長期醫療實踐逐步形成並發展成的醫學理論體系。中醫以及中國其他民族的傳統醫學也都是中國文化的元素之一。

6、京劇藝術

中國漢族的傳統戲劇有很多種。據不完全統計,中國漢族各地區的地方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如果考慮中國其他民族的戲曲文化,則戲劇種類數量還要大大增加。中國漢族和其他民族的各種傳統戲劇都是中國文化的元素之一。

京劇誕生於市民文化尚未高度繁榮的時期(最初是為宮廷演出才進京的)。京劇藝術被稱為「國粹」,其唱腔融合了「西皮」與「二簧」。京劇分為四大行當分別為生,丑,凈,旦。

7、服裝文化

中國服飾如同中國文化,是各民族互相滲透及影響而生成的。漢唐以來,尤其是近代以後,大量吸納與融化了世界各民族外來文化的優秀結晶,才得以演化成整體的所謂中國以漢族為主體的服飾文化。

8、中國絲綢

絲綢是中國的特產。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並大規模生產絲綢製品,更開啟了世界歷史上第一次東西方大規模的商貿交流,史稱絲綢之路。從西漢起,中國的絲綢不斷大批地運往國外,成為世界聞名的產品。那時從中國到西方去的大路,被歐洲人稱為「絲綢之路」,中國也被稱之為「絲國」。

9、中國瓷器

中國瓷器指的是中國製造的瓷器,在英文中「瓷器(china)」與中國(China)同為一詞。中國是瓷器的故鄉,瓷器是古代勞動人民的一個重要的創造。

10、剪紙藝術

剪紙是一種用剪刀或刻刀在紙上製作圖案的民間藝術,用於裝點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動。

從考古發現看,中國剪紙的歷史有1500年。剪紙集裝飾性、藝術性和實用性於一體,蘊涵豐富的文化信息,表達了廣大民眾的體會感受、生活理想和審美情趣。
綜上,剪紙藝術無疑是中國文化的元素之一。

『貳』 西坪鎮的茶葉文化

西坪產茶歷史悠久,茶文化底蘊豐厚,絢麗多姿。
關於鐵觀音的由來,《中國茶經》、《福建烏龍茶》、《安溪縣志》對鐵觀音起源於西坪均作記載,鐵觀音原產於安溪縣西坪。無性系品種。其由來有兩種傳說:一是「魏說」。相傳清雍正三年(1725年)前後,崇信里堯陽鄉松林頭(今西坪鎮松岩村)老茶農魏蔭(1703—1775年),勤於種茶,又信奉觀音,每日晨昏必在觀音佛前敬獻清茶一杯,數十年不輟。一夜,魏蔭在熟睡中夢見自己荷鋤出門,行至一溪澗邊,在石縫中發現一株茶樹,枝壯葉茂,芬芳誘人。魏蔭好生奇怪,正想探身採摘,突然傳來一陣狗吠聲,把一場好夢擾醒。翌晨,魏蔭循夢中途徑尋覓,果然在觀音侖打石坑的石隙間,發現一株如夢中所見的茶樹,細加觀察,葉形橢圓,葉肉肥厚,嫩芽紫紅,青翠欲滴,異於他種。他喜出望外,遂將茶樹移植在家中的一口破鐵鼎里,悉心培育,經數年壓枝繁殖,株株茁壯,葉葉油綠。便適時採制,果然茶質特異,香韻非凡,視為家珍,密藏罐中。每逢貴客佳賓臨門,沖泡品評,凡飲過此茶的人,均贊不絕口。一天,有位塾師飲了此茶,便驚奇地問:「這是何好茶?」魏蔭便把夢中所遇和移植經過,詳告塾師,並說此茶是在崖石中發現,崖石威武勝似羅漢,移植後又種在鐵鼎中,想稱它為鐵羅漢。塾師搖頭道:「有的羅漢猙獰可怖,好茶豈可俗稱。此茶乃觀音托夢所獲,還是稱鐵觀音才雅!」魏蔭聽後,連聲叫好,這就是「觀音托夢說」。二是「王說」。相傳,安溪縣崇信里堯陽鄉南岩(今西坪鎮南岩村)仕人王士讓,清雍正十年(1732年)中副車,乾隆十年(1745年)出任湖廣(今湖北)黃州府蘄州通判,曾築書房於南山之麓,名為「南軒」。清乾隆元年(1736年)春,王與諸友經常會文於南軒,每於夕陽西墜,徘徊於南軒之圃。有一天,他偶然發現層石荒園間有株茶樹與眾不同,就移植在南軒的茶圃,朝夕管理,精心培育,年年繁殖,枝葉茂盛,圓葉紅心;採製成品,氣味超凡;泡飲之後,香馥味醇,沁人肺腑。乾隆六年(1741年),王奉召進京,晉謁禮部侍郎方望溪,以此茶饋贈。方侍郎品其味非凡,便轉獻內廷。乾隆帝飲後,甚喜,召見士讓詢問堯陽茶史,以其烏潤結實,沉重似「鐵」,味香形美,猶如「觀音」,賜名為「鐵觀音」。鐵觀音系烏龍茶之極品,色澤烏潤,富有光澤;條索肥壯,捲曲緊結,砂綠明顯,沉重似鐵;湯色橙黃明亮;香氣清香悠長,勝似幽蘭花香;滋味濃郁甘鮮,濃而不澀,郁而不膩,素有「綠葉紅鑲邊,七泡有餘香」之美稱。飲之齒頰留香,喉底回甘,香中有味,味中有香,尤以獨特的「觀音韻」把人們帶進幽深的茶道藝術之中,令人雅興悠遠,詩意盎然,達到超凡入聖的境界。
鐵觀音在西坪發現後,經過數代人的培育、推廣,成為烏龍茶產區的首選優良品種和重要出口商品。民國5年(1916年),王西茶莊配製、天馨茶行經銷的「萬壽桃牌」鐵觀音在台灣省舉行的茶葉評選活動中獲一等獎,獲金牌一枚,為安溪縣鐵觀音茶王最早獲獎者;天馨茶行也獎給王西金牌一面、賞狀一張(今存),內容為「安溪堯陽鄉,王西,萬壽桃,右者特選前記名茶,品質優良,謹備金牌一個呈上賞與,祈叩笑納是荷。昭和六年十月十五日台北天馨茶莊王筍敬贈。」民國34年(1945年),王聯丹茶行配製,高建發經銷的「泰山峰牌」鐵觀音在新加坡茶葉評獎活動中,獲金牌一枚,金筆一對,為第一個在海外獲獎的鐵觀音茶王。1950年,王登記茶莊配製,王炳記茶行經銷的「碧天峰牌」鐵觀音,在泰國茶葉評獎活動中,獲特等獎,獎金1000港幣。1982年6月,鐵觀音被評為全國名茶。1986年,在法國巴黎舉行的國際美食博覽會上,鐵觀音被評為世界十大名茶。20世紀90年代以來,西坪鐵觀音先後獲得1996年廣州、1998年上海、1999年北京、香港鐵觀音茶王賽金獎四連冠。1996年6月,西坪鎮被農業部農墾局、南亞熱作辦命名為全國唯一的「鐵觀音烏龍茶生產基地」。
西坪茶葉在歷史上還創下許多第一:民國24年(1935年),平原村王成文最先發明茶樹無性繁殖的「茶樹短穗扦插法」,此項發明由王文章等於1978年榮獲「全國科學大會科技成果獎」;1992年10月,松岩村和福建省茶葉學會聯合舉辦全省最早的村級茶王賽;1996年11月,王繼陽獲獎的500克鐵觀音茶王,在廣州市拍賣17萬元,入選《福建之最》;2000年6月,西坪在廣東省汕頭市茶王鑒評會上,由茶客票選鐵觀音茶王,屬國內首創;同年,溪源茶廠成為全省第一家獲國家原產地標記保護產品證書的民營茶葉企業;西坪茶葉同業分會主辦的《西坪茶葉》,為福建省內鄉鎮級唯一的茶葉通訊。
西坪是名茶本山的原產地。清同治九年(1870年),由一位為名為圓醒的人發現於西坪堯陽,所以又稱「圓醒種」。本山植株灌木型,無性系品種,中葉類、中芽種。品質優良,香高味醇,為安溪四大名茶之一。
烏龍茶為介於紅茶的全發酵與綠茶的不發酵之間的半發酵茶,「猶抱琵琶半遮面」,以獨特的清香留芳人間。關於它的由來,在西坪堯陽有一個美麗而神奇的傳說:
很早以前,南岩山林木蒼郁,四時雲霧繚繞,茶香溢野。有位將軍名叫烏良,由於不滿封建王朝的苛政,選擇深山隱居,終日以打獵和采山茶為生。一天下午,烏良照常帶著茶簍和獵槍上山採茶。當他采了一簍茶葉時,突然從岩石叢中闖出一頭山獐來,揚蹄朝山下飛奔。烏良持槍急追,一直到觀音石方把山獐獵獲。當晚,烏良因忙於宰殺山獐,把炒制茶葉的事擔擱了,而茶簍內的茶葉卻因烏良猛追山獐時上下跳躍,時時搖動茶簍,結果把茶青的邊緣摩擦損傷,經一夜停放已經發酵。為了不使採到的茶葉浪費,烏良照舊進行炒制。令人料想不到的是,在泡飲時,烏良發現這次炒制的茶葉,不僅沒有苦澀之味,而且氣味格外芬香,韻味也比原先炒制的好得多。於是,細心的烏良反復琢磨、研究,終於發現奧秘在於「搖青」這一道制茶的工序。人們飲用這種製法的茶葉,無不絕口稱贊。因這種製法是烏良發明的,就人們順口稱之為烏良茶。由於閩南方言「烏良」和「烏龍」同音,後人改稱為「烏龍茶」。烏良辭世後,人們為紀念他對烏龍茶製法的發明貢獻,在他隱居的南岩山上,興蓋了一座宮殿,立名為「打獵將軍殿」(已廢)。 鬥茶習俗,在全國各地大都式微,而在烏龍茶的故鄉、鐵觀音的發源地西坪,這一習俗卻與名茶一起經久而不衰,並不斷得到發展和創新。
鬥茶是一種古老的賽茶形式,又稱茗戰、斗試、點試,始於唐朝,盛於宋代,沿至元、明、清。它即通過烹制、品茗,比賽茶葉的質量和烹制技藝。蘇東坡詩雲:「勝者登仙不可攀,輸同降將無窮恥」。古代,西坪民間鬥茶之風相當普及,往往相約三五知己,獻出各自所產茶葉,共同品嘗,決出名次,以定勝負。
鬥茶在當代演變成為一項茶王賽事,往往稱名茶評比會、鑒賞會、××杯大獎賽等。茶王賽時,各參賽單位(或茶農)將做工精細、品質絕佳的茶葉送到評比場所,由評委會將各地選送的茶樣密碼編號,評委會成員依次先觀外形色澤,再逐一開湯審評,聞香品味,然後用手揉摸葉底,估評老嫩。總之,對茶葉的色、香、味、形四個茶葉品質構成因子當場逐一打分,最後揭曉時,按得分高低排列名次。有時也採用專家評定和嗜茶者(消費者)評議相結合的方式進行。
西坪作為安溪茶葉主產鄉鎮,幾乎年年舉行茶王賽。茶王賽多在每年春、秋兩季茶葉採制後舉行,分為初賽、復賽、決賽三個階段。初賽在產茶區(鄉村)中進行,各選出質量優異的佳品若干件;對各地選送的佳品集中進行復賽,從中選出優異的茶樣;最後,對復賽中選出的優異茶樣進行無標名決賽,由評委會組織的茶葉專家評選,評選出茶王(又稱特等獎)一名,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及優質獎若干名。評選之後,往往還舉行茶藝表演、茶王拍賣會及踩街活動等。
精湛的茶藝表演在《高山流水》的陣陣琵琶樂聲中進行,身段窈窕,穿著旗袍,容貌端麗的茶藝小姐從容展示茶具、烹煮泉水、韓信點兵、品啜甘霖等18道程序,淋漓盡致地展示融傳統茶藝與現代風韻為一體的沏茶藝術,使人們得到美的享受,並領略茶藝文化的精髓。
「踩街」活動場面壯闊,氣勢非凡!在震耳欲聾的鞭炮聲中,「茶王」身著盛裝,手執鮮花證書,肩披綬帶,坐著八抬大轎,春風滿面。遊行隊伍中,前導隊、彩旗隊、秧歌隊、腰鼓隊、舞龍隊、舞獅隊,浩浩盪盪,既富有現代氣派,又有傳統特色。獲獎者喜氣洋洋,客人們興致勃勃,街道兩旁,萬人駐足,摩肩接踵,爭看茶王,熱鬧非凡。有詩雲:西坪五月新茶季,村村戶戶參賽忙,披紅掛綠喜奪冠,萬人空巷看茶王。
西坪鬥茶是當今的一大奇觀,1997年10月,上海《新民晚報》記者曾到西坪,寫下《鬥茶》一文,詳細地記述西坪的鬥茶盛況,在上海《新民晚報》上發表。
茶王賽的不斷舉行,有效地改變西坪茶農的生產觀念。茶農們認識到,茶要賣好價,必須制好茶,而中「茶王」與中狀元一樣風光,要爭一爭,坐上八抬轎,瀟灑走一回!「千家精心育極品,西坪茶濃醉佳賓」,就是生動的寫照。至今,一個「制好茶,創名牌」,人人爭當「制茶能手」,人人爭做「茶狀元」的可喜局面已在西坪形成。茶王賽的舉行更提高了西坪茶葉的知名度,拓寬了茶葉市場,為西坪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茶王拍賣活動,也促使西坪茶價扶搖直上。1995—1998年,西坪鐵觀音的拍賣四創新高,故有「西坪鐵觀音,名貴勝黃金」之說(1996年10月10日《泉州晚報》、《福建經濟報》)。

『叄』 你怎麼理解中國的旗袍文化呢

一位大學生曾經很困惑的問:是不是穿上旗袍走秀就代表了旗袍文化?

旗袍文化其實很簡單,了解一點旗袍的歷史,學一點旗袍的禮儀常識。懂得如何選對適合自己的旗袍,並且知道不同場合下的旗袍選擇,每天盡量給自己營造一小時安靜的氛圍看書,聽音樂,喝茶。哪怕每天能有半小時安靜的氛圍!一年365天的積累是一個不可小覬的氣質修煉的過程。問題是,你能堅持嗎?

能駕馭一件適合你的普通旗袍,要遠比你擁有多少價格昂貴的旗袍重要的多!

『肆』 驚艷~一種衣服美在時光深處,宛若水墨丹青


一匹布,做成旗袍,便有了生命

穿上旗袍的女子,從里到外

透著詩香氣,鐫刻著東方美

如果說旗袍

給了東方女子欲掩還羞的風情

給了中國女性含蓄與嫵媚的內蘊

那麼茶服

則詮釋了東方女人的另一種美

舉手投足之間都是一道不可不看的風景


茶服,始於漢朝,有著千年 歷史 ,最早是適於茶人悠遊自在的茶事著裝風格,隨著時代變遷,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也適於現代人自然、素樸而個性的日常著裝,充分體現出中國人文精神中獨有的 中和之美

茶服,歷經千年,各種衣料在一次次翻新中,煥發著青煙淡墨、超凡脫俗的氣質,洋溢著濃濃的復古氣息。

誰也說不好當代茶服具體借鑒了 歷史 上的哪款樣式,但這些帶有新意的對襟、盤扣、開衩、滾邊、結飾等,無不彰顯著中國傳統服飾的優雅風度,體現了當代茶人的對茶文化的本真之心。



作為「衣冠上國,禮儀之邦」,燦爛悠久的中華服飾文化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 歷史 遺產。


其中,旗袍可謂一枝獨秀,堪稱最美的中國女性服裝,將東方女性的傳統美,亦半遮半掩的性情表現的淋漓盡致,慵懶之中透著一份與生俱來的高貴與冷艷。


如果說旗袍是一枝嬌艷高貴的玫瑰,那麼茶服就應該是一朵溫潤的玉蘭,含而不露,寧靜素雅。而襲一身質朴隨性的茶服女子,則灑脫自由,身無束縛,似乎心中除了眼前的一水一壺一茶,再無其它羈絆……


自然隨性的茶服,不需要有多華麗,不需要有太多裝飾,只需鋒芒內斂,如蘭般溫潤,在歲月靜好處,盡顯中式美的深遠韻味。


穿上著寬綽雍容的茶人服,端上一杯剛剛泡好的同慶號普洱茶,斜陽余暉、曉風殘月,一切都在若有、若無之間。



身穿茶服的茶人是隨性的,有種淡泊名利的超然,於案幾前靜坐,於茶香中起舞,舉手投足中都是一道不可不看的風景,行走坐卧間彷彿自帶仙氣,營造出一種空靈曼妙的意趣。



由他們所泡的茶,似乎也沾染了一種恬靜淡然,從里到外透著詩香氣。當茶湯緩緩入口,我們能夠在這一刻感受時間的流動和「如是」的寧靜,好若置身於時光深處,感受著漢唐遺韻~



茶服之美,在於她透著那股清雅的韻味宛若古典水墨丹青,在時光深處,就這么清雅著,那麼莊重著。更以含蓄的眼眸,跨越千年的 歷史 ,向人們訴說著那動人的故事。


茶服的美是清雅的,它只是淡淡地存在著,和江山清風、山間明月一般,所有的相逢都是最微妙的緣分。一件安靜的衣服,能陪你回首,看看風月是否仍似舊年。



時光深處,驀然回首,願親手裁縫一件屬於自己的中式茶服


有想要學習茶服製作,親手裁剪的朋友,可以私信我喲~

『伍』 旗袍和茶服有何區別

茶服是根據旗袍演變而來的,兩者區別不大。

新時代女性理想形象又有所改變。高挑細長,平肩窄臀的身材為人們所嚮往。而作為最能襯托中國女性身材和氣質的中國時裝代表——旗袍,再一次吸引了人們注意的目光。

隨著傳統文化重新被重視,旗袍也被視為中華民族的象徵之一,不但領導人夫人、女性外交官員在外事活動中身穿旗袍,在中國舉辦的歷次大型國際會議和體育盛會禮儀小姐的服飾也多選擇旗袍。

藝術,是通過塑造形象具體地反映社會生活、表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設計師與旗袍經過20世紀上半葉的演變,旗袍的各種基本特徵和組成元素慢慢穩定下來。旗袍成為一種經典女裝也是設計師靈感的來源之一。

旗袍是近代興起的中國婦女的傳統時裝,而並非正式的傳統民族服裝。它既有滄桑變幻的往昔,更擁有煥然一新的當今時代。旗袍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加之可欣賞度比較高,因而富有一定收藏價值。

『陸』 旗袍美女茶園走起想發朋友圈怎麼寫說說

茶園踏青,古典裝旗袍走秀,迷倒眾生相!😁️

『柒』 旗袍與茶文化的美文

旗袍以其流動的旋律、瀟灑的畫意與濃郁的詩情,表現出中華女性賢淑、典雅、溫柔、清麗的性旗袍追隨著時代,承載著文明,顯露著修養,體現著美德,演化為天地間一道絢麗的彩虹。旗袍連接起過去和未來,連接起生活與藝術,將美的憧憬、美的風韻灑滿人間。
一部旗袍的發展史,承載了中華近代文明,展現了中國女性對美的追求和對自由的渴望。
1929年,中華民國政府確定旗袍為國家禮服之一。

旗袍之溯源

旗袍在歷史上是貴族的衣飾,現代意義的旗袍,誕生於20世紀初葉,盛行於三四十年代,是中國女性服裝的代表。顧名思義,旗袍是清代的旗人之袍。然而,有證據證明,旗袍源於一種叫做棗旗袍的袍服,其發源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深衣。旗人之袍與棗旗袍不是一個固定的形式,而有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因此,把旗袍視為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雖看似無大錯,卻難免有望文生義之嫌。
20世紀初,中國政治風雲跌宕。辛亥革命廢除帝制,創立民國,剪辮發,易服色,摧枯拉朽,把屬於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級制度送進了歷史博物館,這一切為新式旗袍的延生創造了條件。

旗袍之發展

在濃厚的封建禮教氛圍中,想要婦女如現在一般外露曲線是不可能的。傳統旗袍的裁製一直採用直線,胸、肩、腰、臀完全平直,女性身體的曲線毫不外露。盡管旗袍改於滿族婦女的袍子,或稱旗裝、旗服,但旗袍並不是旗裝。旗袍是帶有中國特色、體現西式審美、採用西式剪裁的時裝。旗裝是滿族婦女的民族服飾。旗裝大多採用平直的線條,衣身寬松,兩邊開叉,胸腰圍度與衣裙的尺寸比例較為接近,在袖口領口有大量盤滾裝飾。黃色是皇家獨尊之色,民眾忌用。旗裝色彩鮮艷復雜,用料等花色品種多樣,喜用對比度高的色彩搭配,在領口、袖頭和掖襟上加上了幾道鮮艷花邊或彩色牙子盤滾設計。由於旗裝是一種平面服飾,盤滾成為旗裝除面料外的唯一設計空間,因而以多盤滾為美。清末曾時興過「十八鑲」(即鑲十八道花邊)。清代旗袍紋樣多以寫生手法為主,龍獅腆麟百獸、鳳凰仙鶴百鳥、梅蘭竹菊百花,以及八寶、八仙、福祿壽喜等都是常用題材。
二十世紀初盛行內穿喇叭型寬大袖子的短襖,外套前後擺及地的無袖長馬甲。此後旗袍在邊、袖、襟、領等處作了一些改動,增加了裝飾,出現繁復的變化,但仍保持舊式旗袍馬甲的平直寬大風格,襲用傳統的直線裁製方式,顯露不出女性的窈窕身段。
二十年代後期和三十年代,旗袍在長短、寬窄、開衩高低以及袖長袖短、領高領低等方面的改動尺度有所反復。1929年,受歐美短裙影響,原來長短適中的旗袍開始變短,下擺上縮至膝蓋,袖口變短變小。後來又有校服式旗袍,下擺縮至膝蓋以上1寸,袖子採用西式。這一改變遭非議,1931年後,旗袍又開始變長,下擺下垂。三十年代中期發展到極點,袍底落地遮住雙腳,稱為「掃地旗袍」。原先能遮住手腕的旗袍袖子縮短至肘部。以後袖長越來越短,縮至肩下兩寸,1936年後幾乎無袖。
清代旗裝不開衩,出現旗袍後,旗袍在縮短袖子時也悄悄在左邊開低衩。後來衩越開越高漸漸及膝部高到大腿。由於有人反對,袍衩一度回到膝蓋以下。但輿論壓力一減小,袍衩又迅速升高,1933年後流行大開衩旗袍。
傳統旗袍是上下一條直線,外加高高的硬領。三十年代初期,袍腰開始日積月累地收縮,到1934年後,女性身材的曲線終於全部顯露出來。高聳及耳的領子也逐漸變矮,後來有的成了無領旗袍。
建國之初,人們對衣著美的追求已完全轉化成了對革命工作的狂熱。旗袍所代表的悠閑、舒適的淑女形象在這種氛圍里失去了其生存空間…… 50年代旗袍也有過燦爛的一瞬。在人民當家作主的時代,如果說服裝也有流行的話,那流行的主導已轉向平民。到1956年,據說前蘇聯的某領袖人物到中國訪問時提出,中國人的服裝要體現社會主義欣欣向榮的新面貌,於是,政府號召「人人穿花衣裳」。這時出現的旗袍比以往增添了健康自然的氣質。不妖、不媚、不纖巧、不病態,符合當時「美觀大方」的標准,而且更為實用。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旗袍被冷落了20年。進入80年代,一直有人預測旗袍將會流行。那個年代,女性的理想形象有所改變,高挑細長、平肩窄臀的身材為人們所嚮往。最能體現這種完美身材的旗袍有了生存和發展的空間。照說當年大受青睞的旗袍會再次回到人們當中。但出人意料的是,旗袍並未再度流行,而是只有少數人在穿,旗袍的鼎盛年代已經遠去,被冷落了30年之久的它,在開放後的國土上顯得有些落伍了。
不過,在80、90年代卻出現了一種具有職業象徵意義的「制服旗袍」。為了宣傳和促銷等目的,禮儀小姐、迎賓小姐以及娛樂場合和賓館餐廳的女性服務員都穿起了旗袍。這種旗袍千篇一律,多用化纖模擬絲面料,色彩鮮艷,開衩很高,做工粗糙。這實在有損旗袍在人們心目中的美好形象。人們為了區別自己的身份,更不敢貿然穿旗袍了。
20世紀90年代以來,作為最能襯托中國女性身材和氣質的中國時裝代表――旗袍,再一次吸引了人們的目光。國外有不少設計大師以旗袍為靈感,推出了有國際風味的旗袍,甚至是中國旗袍與歐洲夜禮服的結合產物。

旗袍之審美

服裝不能脫離人體而孤立存在,旗袍也一樣。女性的頭、頸、肩、臂、胸、腰、臀、 腿以及手足,構成眾多曲線巧妙結合的完美整體。旗袍的美是一種典雅而高貴的美,這種由旗袍內涵所決定的文化品位限制了它的普及、大眾化,同時它對穿著者的要求也十分苛刻,這不僅僅表現在對身體的要求上,同時也表現在對穿著者內涵及氣質上,而且,旗袍的出現對背景、環境、氣氛要求特別講究。旗袍的美是一種距離的美,一種靜止的典雅美。
經過多年的修正與改良,旗袍已經成為一種能很好體現女性曲線美的服裝,用最中國的布料,絲綢、錦緞,做成最中國的服裝,穿在發髻高挽身段窈窕的中國女子身上,那種東西方審美觀的完美結合、東方的神韻,令人嘆為觀止。旗袍在這里,已超脫了一般意義上的服裝而成為一種象徵。
旗袍並非已經湮滅失傳的歷史服裝。它既有滄桑變幻的往昔,更擁有煥然一新的現在。旗袍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加之可欣賞度高,因而極富有收藏價值。現代穿旗袍的女性雖然不多,但現代旗袍中不少地方仍保持了傳統韻味,同時又能體現時尚之美,所以也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
近十幾年來,時裝中重新出現的旗袍,在國際時裝舞台頻頻亮相,風姿綽約有勝當年,並被作為一種有民族代表意義的正式禮服出現在各種國際社交禮儀場合。


旗袍與配飾

油紙傘、香扇是旗袍的重要配飾,身穿古典旗袍,一手執香扇,一手撐把油紙傘,款款的步伐,雅緻的身影,古典的氣韻,是東方古典美的化身。

旗袍與身材

旗袍線條明快流暢,剪裁貼身得體,面料柔軟,可最大限度地體現女性曲線美。做工考究、面料高檔的旗袍成為女性在正式場合最隆重的選擇。旗袍是集溫柔、典雅、高貴、端莊於一身的服飾,如果不了解其穿著禮儀的話,就會鬧出笑話來。
旗袍是凸顯身材的衣物,但並不是非得標准身材才能穿好,不同的體型有自己的特點,只要注意一些細則,旗袍一樣可以穿得雍容華貴。
脖子粗的人:
應選無領型的旗袍。如果領型開得略深,既可以避免立領妨礙脖子的活動,又可以引長臉型。
脖子細長的人:
旗袍的美很多時候就表現在領上,細長的脖子正好用立領來美化,又顯出領子的美。兩者相得益彰。
身材嬌小的人:
可選開長襟的形式,中間一道豎的線條,給人在視覺上以修長感。
身材略胖的人:
可選上身貼身突出線條,下身略加寬松形似長裙的款式,既有民族的風采,又有西方禮服的風度。
不宜穿旗袍的人:
旗袍不宜當上班服,不宜穿著旗袍上下公交車,或是騎自行車,旗袍的莊重典雅與戶外的嘈雜擁擠氣氛不協調。

旗袍之面料

真絲:適合做婚禮等大場合的禮服式旗袍。
織錦:適合做傳統旗袍。
進口布料:適合做毛領、毛袖、下擺中長的中西結合式旗袍,搭配條披肩便更完美了。
平絨:適合做高高的領子(8厘米左右),不加邊,下身擺剛過膝蓋,配上靴子,非常前衛。

京派與海派

「人人都學上海樣,學來學去學不像,等到學到三分像,上海已經變了樣。」這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流行於世的歌謠,形象地反映出上海在當時的服裝界佔有多麼顯要的領先地位。
上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是近代中國女裝最光輝燦爛的時期,而30年代又可謂這一時期燦爛的頂峰。可以說,到這時中國才有了真正的時裝,現代意義上的時裝。外國衣料的源源輸入,各大報刊雜志開辟的服裝專欄,還有紅極一時的月份牌時裝美女畫,都無疑推動著時裝的產生與流行。而各大百貨公司、絲織和服裝商,也紛紛舉辦時裝展覽和表演,邀請各類明星、名太、名媛穿著新奇的服飾。旗袍正是這些時裝中的一大派別。
30年代旗袍流行的發源地並非在北京,而是在已成為全國時裝中心的上海。其時,歐美服飾的最新款式僅隔三四個月就會流行到上海來,而全國各地又以上海為楷模,竟相跟隨效仿,樂此不疲。由於旗袍的修長適體正好迎合了南方女性清瘦玲瓏的身材特點,所以在上海灘倍受青睞。而加入西式服裝特點的海派旗袍,也就自然很快從上海風靡於全國各地。這樣,作為海派文化的重要代表,海派旗袍便成為30年代旗袍的主流。
30年代旗袍的款式有兩個特點:「中西合璧,變化多端」。當時愛美女性旗袍穿著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有局部西化,也有在旗袍外搭配西式外套。局部西化是指領和袖採用西式服裝做法。如西式翻領、荷葉袖、開叉袖、還有下擺綴荷葉邊、或綴不對稱蕾絲等誇張的樣子,但這僅是一些明星和貴婦的社交禮服,大多數人還是喜歡將旗袍和西式服裝搭配起來穿。比如:在旗袍外穿西式外套、裘皮大衣、絨線衫、背心等,在脖子上系圍巾,或戴上珍珠項鏈,顯得大方而別致。
當時修長而收腰的旗袍配上燙發、透明絲襪、高跟皮鞋、項鏈、耳環、手錶、皮包,都是最時尚的裝扮,女性角色的扮演得到了充分的強調。後來,還出現一種改良旗袍,就是在剪裁中加入很多西式剪裁方法,從而使旗袍更合體、更實用。旗袍,成為中華民族別具一格的「國服」了。
京派、海派之稱,最早出現於幾十年前的舊中國文壇。海派一詞是當時北京一些進步作家的發明,用以批判上海的某些文人及文風。京派是相對海派而言的。再往後,京派和海派便分別象徵著兩種對立的文化了。京派是傳統的正宗;海派是對傳統的標新,是中西結合的產物。
如果說,海派風格以吸收西藝為特點,標新立異且靈活多樣,商業氣息濃厚的話,那麼,京派風格則帶有官派作風,顯得矜持凝練。雖然「京派服裝」的提法並不常見,但這種服裝風格相對於「海派」肯定是存在的。旗袍的京派與海派就各有其鮮明的個性。
京派旗袍不如海派旗袍那樣具有流行感。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北京女性除了穿長裙就是穿旗袍,式樣並不豐富,不似海派服裝常翻常新。上海的新款至少四五個月後才會出現在北京,其中特別洋化和大膽的則不會被接受。盡管如此,北京女性的旗袍還是日漸受到海派旗袍的影響,擺線隨之抬高或降低,不過時間上滯後一些罷了。
京派和海派實際上是各有千秋。京派如大家閨秀,海派如摩登女郎;京派是古典,海派就是浪漫。但隨著歷史變遷,具有現代特點的海派逐漸成為主流。海派旗袍的廓形一直流傳至今沒有什麼改變。中國婦女的傳統形象也與之緊密相聯,難以割離了。

旗袍的設計
(南通大學紡織服裝學院提供)
1. 素雅大花,露肩、露背
2. 紅色抹胸,綠色拖地魚尾裙,在接縫處鑲嵌著紅色穗子,更具有動感,撞色相搭配
3. 黑色與黃色地拼接,結合刺綉、亮片

『捌』 老人退休後,可以做些什麼工作打發時間

1、隱居。
有些老人喜歡退休後,去一個與世無爭的地方獨自隱居,因為有些老人喜歡安靜的生活,獨自一個人生活。
2、和老伴去散步。
年輕的時候忙於工作,沒有時間好好陪老伴去散步,如今有大把時間了,把失去的時光彌補回來,陪著老伴去散一散步吧。
3、帶帶孫子。
很多老人為了身邊熱鬧一點,都會把孫子孫女留在自己的身邊照顧,一邊可以減輕子女的負擔,二來可以享受天倫之樂。
4、種點花花草草。
可以在門前或門後,又或者在自家院子里種一些花花草草,陶冶一下情操,也可以鍛煉一下自己的身體。
5、種菜。
很多老人退休後都會在自己的院子或天台開墾一塊土地來種菜,並不是為了吃到那個菜,而是享受種菜的過程和樂趣。
6、去騎單車。
年輕的時候很少騎單車,都是坐車去上班,如今退休了,可以約上三五知己或者愛人一起去騎一下單車,鍛煉鍛煉自己。

與旗袍茶文化專題模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黑衛衣牛仔褲陪什麼鞋子 瀏覽:443
柳州步步高廣場童裝品牌 瀏覽:210
國慶童裝促銷廣告語 瀏覽:914
旗袍圖片手繪古風 瀏覽:569
妃妃直播條褲子 瀏覽:561
愛馬仕皮帶搭配裙子 瀏覽:654
童裝特賣海報 瀏覽:929
人流後要帶帽子么 瀏覽:268
旗袍走秀雙手怎樣擺動正確 瀏覽:369
哪個國家女裝最好看 瀏覽:391
怎樣把絲巾戴的漂亮 瀏覽:216
開會是否能帶帽子 瀏覽:714
制服白羊男的終極攻略 瀏覽:673
奇瑞睡衣旗艦店 瀏覽:886
莫代爾短袖女t恤批發 瀏覽:620
找男士皮衣哪個好 瀏覽:18
歌町女裝又叫什麼意思 瀏覽:934
徒手制服大狼狗 瀏覽:150
上海女裝批發商城 瀏覽:472
童裝營業執照怎麼辦理 瀏覽: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