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陸軍帽徽的演變,在建國後是怎樣的圖案
中國陸軍帽徽演變史
一、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紅軍以紅五星作為帽徽,這是一枚65式鋁質帽徽,當時紅軍的紅五星帽徽主要為布質,也有硬紙、油氈、樹皮、獸皮等材料製成的。
二、1930年龍州起義後,紅八軍等部隊就佩戴過銅帽徽。當然,受根據地經濟條件制約,金屬帽徽並不常見。大多為銅質、錫質,個別為銀質,形狀為圓形、橢圓形,一般都有凸起的斧頭、鐮刀和五角星圖案。
六、1955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頒發了新的帽徽樣式,陸軍、海軍、空軍的帽徽為圓形,正中鑲嵌“八一”軍徽,分別以海藍、藏藍、天藍色墊底,周圍為麥穗和齒輪。海軍、空軍帽徽分別襯以鐵錨和飛鷹兩翼。
七、1965年6月,陸軍、海軍、空軍的帽徽統一改為全紅五角星。
八、1985年5月,陸軍、海軍、空軍帽徽又分別恢復1955年樣式,並分大小兩種。
九、1988年10月,在實行新軍銜制的同時,陸軍、海軍、空軍的帽徽進行了改革。
十、1997年和1999年,中國駐香港和駐澳門部隊,先後裝備97式服裝。
十一、2000年5月1日,全軍裝備99式夏服。99式貝雷帽所配貝雷帽帽徽,圖案與97式大帽徽相同。
十二、2007年建軍80周年之際,全軍裝備07式服裝。07式帽徽是新中國成立後我軍第7代帽徽
十三、2017年8月1日,全軍統一換發佩戴夏常服帽,夏常服帽帽徽形制與貝雷帽帽徽相同。
新帽徽莊重嚴肅,美觀大方。象徵我國軍隊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武裝力量,與各族人民團結一致,同心同德,肩負著保衛祖國、建設祖國的光榮使命。長青松樹具有傲風雪、抗嚴寒的性格,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浩然正氣和當代軍人的不屈風范。 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也佩戴帽徽,其圖案由國 徽、盾牌、長城和松枝組成。
② 我國歷史上出現過的幾種軍服,看看有沒有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服是以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時部隊穿的國民革命軍的服裝而改裝的,已經到2007年先後有七個版本的軍服。現行的版本是07式。
革命戰爭年代,軍服差異大。早在土地革命戰爭初期,部隊沒有制式服裝。1929年紅軍解放長汀後,紅四軍前委決定用繳獲的布匹趕制4000套軍裝。由於恰逢列寧逝世5周年,軍服紅領章上加綴黑邊以示紀念,這是紅軍首次在一個軍的范圍內有了統一的服裝。
抗日戰爭時期,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和新四軍,著國民革命軍軍服,佩戴「八路軍」(或「18GA」)、「新四軍」(或「N4A」)臂章。
解放戰爭期間,各戰略區軍服開始逐漸向土黃色或草綠色統一。1948年12月23日,全軍統一佩發「解放帽」,上綴「八一」紅五星金屬帽徽。標志符號由臂章改為胸前佩戴「中國人民解放軍」白底黑字紅邊的布胸章。
新中國成立後,實施新樣式。為了適應軍隊發展,1950年1月4日,全軍實施新的軍服樣式,簡稱50式軍服。50式軍服按照陸、海、空三軍加以區分,其中帽子為大檐帽,女軍人配發裙服。50式軍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我軍第一次正式裝備的軍服,也是第一次按照級別、軍種裝備的服裝。
1955年,為了配合軍銜制的實施,我軍於當年10月1日起,開始在全軍范圍內配發55式軍服。55式軍服結束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單一制式軍服的歷史,該系列軍服按照陸、海、空軍依次分為常服、禮服、工作服,並根據相配套的服裝發放常服肩章、禮服肩章和領章。
1965年6月1日,全軍換著65式軍裝。陸、海、空和公安部隊一律佩戴全紅五角星帽徽和全紅領章,官兵戴解放帽。陸軍軍服為草綠色;空軍上衣顏色與陸軍相同,褲子為藍色;海軍軍服為深灰色。
1984年10月1日,國慶35周年閱兵部隊穿著85式軍服亮相。從1985年5月1日起全軍換著85式軍服。85式系列軍服分為夏服、冬服、大衣、制式襯衣、軍帽和標志符號。
1988年10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再次實施軍銜制。全軍開始穿著87式系列服裝,分為禮服、常服、作訓服三大系列,並重新設計了陸、海、空三軍的標志服飾。
1997年5月1日,駐港部隊開始試穿新軍裝。97式軍服分為禮服、常服、作訓服和工作服四大系列9個部分,為我軍下一代軍服設計積累了寶貴的經驗。2000年5月1日,全軍換發99式夏服,配發貝雷帽。
2005年11月10日,空軍軍服顏色由原來的上棕綠、下藏青統一改為藍灰色,制式、面料不變,被稱為「05式常服」。
2007年8月1日,全軍開始換發07式軍服。07系列服裝最初分為禮服、常服、作訓服和服飾系列共四大類644個品種,是我軍軍服史上一次全面系統的改革。
2015年12月31日,陸軍領導機關、火箭軍、戰略支援部隊成立。全軍於年初開始陸續換發15式臂章和胸標。2016年7月1日,火箭軍官兵啟用新式禮(常)服。
2017年8月1日,全軍將統一換發佩戴夏常服帽並取消貝雷帽,這是與夏常服配套的新式軍帽品種,設計上突出中國元素和我軍特色。
延伸閱讀(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服)
延伸閱讀(國軍軍服的變遷)
③ 五大軍種軍裝是什麼
如下:
1、海軍是藍色色系軍裝,白色是空軍,綠色是陸軍。
2、陸軍數字迷彩通用戰斗服(ACU)布料顏色由3種色系組成,包括:綠色、灰色及灰綠色以細小方形組成大小不一和不規則的重迭圖案,設計主要針對叢林、沙漠及城市地區和抗擾夜視器材。
3、解放軍陸軍軍服顏色調整為松枝綠。
4、海軍軍服由原來的藏青色調整為深藏青色,本白色調整為白色,上白、下藏青色調整為全白色;空軍軍服顏色在現行藍灰色基礎上作了適當加深。
5、空軍常服是藍色。海軍作訓服是藍色海洋迷彩。空軍作訓服是近似藍色的城市迷彩。
軍種,軍隊內按主要作戰領域、使命和裝備劃分的基本類別。現代軍隊,通常分為陸軍、海軍、空軍三個軍種,有的國家還有防空軍。有的國家只有陸軍、海軍或陸軍、空軍兩個軍種,少數國家只有陸軍,個別國家不分軍種。各軍種以體現本軍種特徵的兵種為主體,由若干兵種、專業兵組成。
設有領導機關及院校、科研機構、後勤和裝備系統,有特定的服裝、標志,有各自的編制、訓練、作戰特點和戰略戰術,具有獨立作戰和聯合作戰的能力。軍種的劃分,受國家的政治經濟狀況、軍事戰略、地理環境、軍隊規模、歷史傳統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
在軍隊發展史上,陸軍、海軍作為兩個古老軍種長期並存。進入20世紀,由於裝備的重大發展和戰爭領域的擴展,空軍、防空軍和戰略火箭軍(後降為戰略火箭兵)相繼出現。
中國人民解放軍現有陸軍、海軍、空軍、火箭軍、戰略支援部隊五個軍種。隨著軍事技術兵器的不斷發展,戰爭空間的擴展、規模的增大,還將出現新的軍種,同時在軍種的區分上還會產生新的組合。
④ 三軍服裝的由來(海軍 空軍 陸軍)
軍服是軍人的外在標志,是國威、軍威的象徵。毛澤東同志指出:"人民軍隊總得先有飯吃,有衣穿,才能打仗。否則,雖有槍炮,無所用之。"探索我軍軍服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7年的"胡服騎射"。隨著歷史的演變,社會經濟的發展,軍服在不斷的變革著,軍服的作用也在不斷地擴展。從世界范圍來看,現代軍服已不單純起識別象徵作用,而是朝著識別、象徵、調節、防護等綜合性功能發展,朝著系列化方向發展。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軍服發展到今天新式的系列化服裝,同樣經歷了多次大的變革和不斷發展的過程。閱讀全文》》》》
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06-04/05/content_4386309.htm
http://hi..com/007cn/blog/item/d3805aafa055edfbfbed50b8.html
⑤ 1950年,新中國「五〇式軍服」誕生,幹部和戰士有何不同呢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隨著部隊正規化建設,軍服開始由簡易走向正規、單品種走向多種類、簡單粗陋走向高科技化等各方面的不斷改革、創新和發展,從而逐漸地形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軍服體系。
在我軍現代軍服體系演變的過程中,我軍對軍服先後進行了十餘次的改革和調整,但主要軍服改革有七次,即五〇式軍服、五五式軍服、六五式軍服、八五式軍服、八七式軍服、九七式軍服以及現行的〇七式軍服。今天小編就和大家說說新中國第一代正式軍服——五〇式軍服。
50式軍服中文工團軍人所穿著的演出服的面料為呢子面料,其上衣款式為套頭衫,腰束武裝帶;下裝男軍人為馬褲,女軍人為裙子,另配有呢子大衣。
此外,50式軍服的禮服系列雖然僅是在布料和紐扣上區別於常服,但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該禮服的配發還是為我軍以後服裝體系的發展做出了其應有的貢獻。
⑥ 中國陸軍的發展進程是怎樣的
在中國,陸軍是最古老的軍種,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夏至春秋時期,據《尚書·甘誓》等文獻記載,約在公元前21世紀,夏啟與有扈氏大戰於甘,說明當時已有陸地上作戰的軍隊。主要裝備石、骨、竹、木質兵器。《左傳·哀公元年》:「有田一成,有眾一旅。」表明夏王少康復國時,可能有「旅」一級軍事編制。商、西周至春秋中期,陸軍中有進行步戰、車戰的徒卒和車兵。車戰逐漸成為主要作戰方式,車兵逐漸成為主要兵種,主要裝備是戰車、戈、矛、戟、劍等青銅兵器和銅胄、皮甲等護身裝具,以金鼓、旌旗等作為指揮作戰的通信工具。春秋中葉以後,車兵地位下降,步兵地位上升。春秋末期,開始出現騎兵。
戰國至五代時期陸軍規模進一步擴大,兵種增多。《戰國策》、《史記》有「帶甲數十萬」、「車千乘」、「騎萬匹」等記載,說明戰國時步兵龐大,是主要兵種,車兵仍很盛行,騎兵已經興起。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中原諸侯國騎兵迅速崛起成為兵種。秦漢時期,陸軍分駑兵、輕車、騎士;弩兵在步兵中佔有很大比例,騎兵迅速壯大,車兵逐漸淘汰。三國至五代,步兵始終是主要兵種。戰國時,重要的鐵兵器有劍、戟、刀、矛、匕首等,還有鐵制的防護裝具甲和胄。遠射程弩和拋石機廣為運用,並出現壘石和巢車等攻城器械。秦漢時,鎧甲已制式化。三國時,魏軍裝備有大型攻城器械高櫓。
宋朝,陸軍主要是步軍,其次是馬軍,還有弓兵、弩兵、A兵、槍手等。遼金,以騎兵為主,並出現使用拋石機的A手軍。元朝,騎兵進入鼎盛時期,蒙古軍基本上是騎兵,漢軍、新附軍多為步兵,A手軍的數量增多。明朝,有步兵、騎兵、車兵、輜重兵等兵種區分,主要兵種仍是步兵和騎兵,並有使用火器的建制部隊。清朝,入關前,八旗兵基本上是騎兵,統治全國以後,八旗步兵大量增加,京營八旗中還有使用火器的專業部隊;新建的綠營兵則以步兵為主。陸軍的武器是火器與冷兵器並用。
清朝後期開始仿效西方軍隊的體制編制組建和訓練陸軍。清末,新軍分步兵、馬兵、炮兵、工兵、輜重兵等兵種,統一按鎮、協、標、營、隊、排、棚的序列編制。
中華民國初年,主要有步兵、騎兵、炮兵、工兵、輜重兵、通信兵,後又增建裝甲兵、化學兵、鐵道兵等兵種,步兵人數最多,是陸軍的主力。其新定編制序列為軍、師、旅、團、營、連、排、班,以後還有集團軍、方面軍、路軍、軍團、兵團等高級編制單位。裝備方面主要以仿製和購買西方的武器為主,大量裝備陸軍的有步騎槍、輕重機槍、高射機槍、山炮、野炮、迫擊炮、榴彈炮、加農炮、高射炮、汽車、裝甲車、坦克和無線電台等。
⑦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裝發展史
軍 服 ~~~~~~~網路知道上不能貼圖片,我那麼認真的找,給分吧,
建國前 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初期,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時部隊穿的是國民革命軍的服裝,系紅領巾以示區別。同年9月,毛澤東同志領導的湖南秋收起義,穿的是各式服裝,佩帶紅布袖章,以此象徵是一支紅色部隊。這個時期,一部分軍服是靠打土豪或從戰場上繳獲來的,另外一部分則依靠當地群眾義務縫制,沒有統一的樣式。>>>
抗日戰爭時期,我軍的軍服,八路軍為土黃色,新四軍為灰色,布料有粗布,也有細布,號碼不分大小,上衣長度一律為「二尺五」。
解放戰爭時期,我軍的服裝樣式與抗日戰爭時期相同。1946年10月,我軍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取消「八路」、「新四軍」臂章,各部隊分別佩帶標有番號的臂章或胸章。解放戰爭後期,我軍接管了一批國民黨軍隊的軍需工廠,從而初步具備了統一生產和供應服裝的條件。1949年1月,軍委後勤部規定了全軍統一的服裝樣式。軍服為草綠色棉平布中山裝,胸前佩帶長方形布胸章,印有「中國人民解放軍」字樣,頭戴解放帽,帽徽為「八一」紅五角星。1949年10月參加開國典禮閱兵式的部隊穿的就是這種軍服。
建國後,人民解放軍自從1950年統一軍服制式,經歷了1955年軍銜服裝、1962年定型生產的「六二」式軍裝。此後,解放軍軍服幾經更新換代,先後進行了12次軍服改革調整。 「五五」式軍服圖文
「六五」式軍裝 1965年6月1日取消軍銜制後,改裝「六五」式軍裝,全體官兵一律戴解放帽,綴紅五角星帽徽和紅領章。
「七一」式軍裝 1969年,隨著我國化纖工業的發展,研製了滌錦棉三元混紡單衣,1973年裝備部隊,稱「七一」式服裝。應用合成纖維紡織品作軍需服裝和裝具,這在我軍服裝發展史上,是一次劃時代的改革。
「七八」式軍裝 「七八」式服裝是「七一」式的改進型,它以減重為目的,全面應用合成纖維紡織品的新成果。
「八五」式軍裝 「八五」式軍裝基本沿用1955年樣式,與「七八」式服裝相比,其明顯區別在於布料和樣式的徹底更新換代。
「八七」式軍裝 「八七」式軍服是1987年經中央軍委批準定型的。1988年10月1日起陸續裝備部隊。這套服裝除分禮服、常服、作訓服外,還特別設置了文工團員用的演出服和軍樂團、儀仗隊的禮賓服。另外,還有地勤服、迷彩服、防化服、坦克服、航空服等近10種特種服裝。1990年開始配發了87式制式襯衣。1992年,中央軍委決定:文職幹部配發制式服裝,戴文職肩章、領花。用「八七」式系列軍服裝備部隊,是我軍軍服史上一個突破。
「九七」式軍裝 1993年初,我軍開始研製面向21世紀的新一代軍服。新一代軍服保留了「八七」式服裝的優點,吸取了國際上先進國家軍服的長處,與87式軍服相比,在結構、用料、顏色、服飾及配套方面均有較大的改善。尤其是樣式、顏色更為美觀、大方和協調,形成了陸軍以棕綠色為主色調、海軍以白色和藏青色為主色調、空軍以蔚藍色為主色調的三軍顏色體系。97式軍服共分禮服、常服、作訓服和工作服四大系列,與87式服裝相比,主要增加了禮服、夾克常服、毛衣、體能訓練服、戰士皮鞋、作戰靴及國際通用的貝雷帽等品種,新增了綬帶、軍種胸標、姓名牌、臂章等服飾標志。
97式軍服於1997年5月1日起首先在駐港部隊試穿,1999年裝備駐澳門部隊,駐國外武官配發了97式禮服,全軍其他單位未裝備
2000年5月1日起,人民解放軍陸海空三軍開始統一配發99式長、短袖制式襯衣和貝雷帽,同時取消已裝備部隊多年的87式長、短袖制式襯衣。99式制式襯衣採用了先進的紡織和原液染色等技術,與87式制式襯衣相比,在樣式結構、用料、顏色和加工工藝等方面均有較大改善,提高了穿著舒適性。長袖制式襯衣官兵均為束腰式;短袖制式襯衣軍官、文職幹部為夾克式,士兵為束腰式。陸海空三軍襯衣顏色為各軍種基本色,陸軍為淺綠色,海軍為本白色,空軍為淺蔚藍色,體現了三軍特色,形成了系列。這次向全軍官兵配發的貝雷帽為我軍首次裝備。貝雷帽採用國際通用樣式,用料為細羊毛,顏色為陸軍深棕綠色、海軍深藏青色、空軍深蔚藍色。貝雷帽的配發,較好地解決了過去官兵在夏季戴大檐帽太重、太熱和不便攜帶的問題。
2004年12月12月1日,人民解放軍陸海空三軍士兵和部分軍校學員統一換發用仿毛面料製成的04式冬常服。2005年5月,士兵換發用同一材料製成的04式夏常服。我軍士兵現行著穿的87式夏常服用俗稱「的確良」的滌棉平布製成,冬常服用俗稱「滌卡」的滌棉卡其布製成。04式士兵常服使用「多重多異復合化纖長絲織物」為服裝面料,外觀、質感與毛料無異,保暖性、防風性、透氣性和密度都達到毛料的指標,而且有更好的抗皺保型性,能抗靜電,可水洗,易干,耐磨。
04式士兵常服樣式與87式常服相同,服裝板型有一定改進,腰身比較明顯,共有04式士兵夏常服、士兵冬常服、水兵服、士兵大檐帽、水兵帽、士兵冬帽等6個品種。04式士兵大檐帽、空軍士兵冬帽和陸軍士兵夏常服、冬帽、冬常服由草綠色改為棕綠色,04式海軍士兵夏常服、水兵服、冬帽、冬常服由藏藍色改為藏青色,04式空軍士兵夏常服、冬常服由上草綠下藏藍改為上棕綠下藏藍。
為配合04式士兵常服著穿,我軍首次為除海軍海勤和駐香港、澳門部隊以外的士兵配發02式士兵皮鞋。02式士兵男皮鞋顏色為黑色,樣式為素頭外耳系帶式,用料為超細纖維合成革;02式士兵女皮鞋顏色為黑色,樣式為素頭外耳系帶式,用料為黃牛正面革。
200511月11日,空軍開始統一換發05式常服。空軍新常服顏色為藍灰色。新常服的正式換發,標志著空軍從此擁有了一套具有自身特色、與使命任務相配套的常服,結束了50多年來空軍常服採用陸軍土黃色上衣和海軍藏藍色褲子上下顏色不統一的歷史,實現了與空軍工作、訓練、作戰環境相一致。
07式陸海空男軍官禮服
07式軍服 經黨中央、中央軍委批准,全軍從2007年起換發07式服裝。這次是我軍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換裝,涉及禮服、常服、作訓服和標志服飾4個系列共644個品種。陸軍軍服顏色調整為松枝綠,海軍軍服調整為深藏青色和白色,空軍軍服在深藍灰色基礎上作了適當加深。大檐帽調整了翹度,軍官增加了帽檐(牆)花;夏常服為束腰式,陸、空軍和海軍白色春秋常服為獵裝式,使體型更顯修長;增加了級別資歷章、國防服役章、臂章等,海軍首次增加袖章,重新設計了三軍統一的帽徽、領花,體現了軍人榮譽,強化了軍服美感。國旗、軍旗、長城、天安門等中國軍隊的傳統重要標識,簡潔地融入到了臂章、領花、胸標等標志服飾上。
07式軍裝全軍從2007年7月1日起由駐京、駐港和駐澳部隊先行裝備,8月1日起全軍軍官開始穿著,預計在09年前完成全軍換裝
現在,世界上的軍裝大多數是綠色的(草綠、深綠或黃中偏綠)。為什麼不約而同地朝綠色發展呢?這是從實戰的教訓中總結出來的。
19世紀末,英帝國主義發動了對南非的侵略戰爭。當時,南非有一個叫「布爾」的倔強民族,他們不甘心自己的國土受到外來侵略者的蹂躪,組織起來進行武裝反抗。布爾族參戰的兵力少,英軍人多,雙方兵力對比為1:5。布爾人在戰爭初期失利。英軍自恃人多勢壯,驕橫前進。布爾人通過一段時間的觀察,發現英軍有一個很大特點,都穿紅色軍裝,在南非森林的綠色背景中,格外顯眼,因而行動極易暴露,布爾人從這里得到啟發,立即把自己的服裝改為草綠色,松炮也塗成綠色。這樣一來,布爾人便利用密草叢林的綠色背景作掩護,英軍不容易發現布爾人,而布爾人很容易發現英軍,他們常常神不知鬼不覺地接近英軍,突然發起攻擊,打得英軍措手不及,英軍卻找不到目標。這場戰爭,英軍死傷9萬多人,損失慘重。
「前車覆,後車誡」,英國人在南非受到的教訓,很快被許多國家的軍隊所汲取。為了在野戰條件下較好地隱蔽軍隊的行動,人們首先從服裝上著手,不斷改進軍裝的顏色,盡量使之與自然背景的顏色接近。這樣,世界上的軍隊雖然服裝形式差別很大,但在顏色上卻逐漸在綠色基調上統一起來。
當然,一切事物都不是絕對的。從隱蔽偽裝的角度來看,軍服的顏色也不能局限於綠色。在許多情況下,自然背景並非綠色,這就要求根據當時當地的背景條件、靈活合理選擇服裝顏色。如在雪地,則只有白色才能與背景協調一致;在海上,則只有藍色才能與之融為一體;在沙漠地,則只有黃褐色與背景比較接近。
服裝分類
[編輯本段]
按陸、海、空三軍幹部、戰士區分。陸海空三軍幹部夏服均用棉平布製作,以服裝顏色、大檐帽帽徽圖飾區分軍種。全軍幹部、戰士夏季均戴大檐帽。陸軍幹部夏服有兩個上挖袋,褲子為西式褲,設有後槍袋。海空軍幹部夏服有四個挖袋。海軍幹部設有上白下藍和全藍服兩種。陸軍戰士夏服上衣為套頭式,半開口,緊袖口,兩個上挖袋,扎線腰帶。為便於著穿、訓練和作戰,1952年改為前開襟,散袖口,戴解放帽。海軍戰士夏服為上白下藍和全藍水兵服,用料均為棉平布。空軍戰士的夏服與空軍幹部夏服基本相同。女軍人夏服有連衣裙和列寧服兩種。帽子、服裝顏色與所在軍種男軍人相同。三軍幹部、戰士的冬服樣式、用料與夏服相同。
1950年8月中央軍委批准陸軍團以上幹部和海空軍營以上幹部、空軍傘兵、海軍艦艇部隊及海校學員著呢服。改善了部分軍人的軍容儀表。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同年10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赴朝參戰。志願軍幹部夏服與解放軍幹部夏服相同,戰士夏服在肘、肩、臀、膝部位加扎一層布,提高了軍服的耐磨程度。志願軍幹部冬服,考慮到服裝的調節作用,從結構上做了改進,上衣袖口加了絆帶,配穿馬褲,增強了保暖性,以適應朝鮮嚴寒的冬天。1953年朝鮮停戰以後,志願軍幹部戰士佩戴"中國人民志願軍"布胸章。
五五式
55式軍銜服裝分禮服和常服兩類,首次突破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單一制式軍服的歷史。禮服配發校以上軍官,在重大禮儀場合和出國訪問時著穿,同時還設有海軍艦艇尉官禮服和水兵禮服,以及軍樂團、儀仗隊、文工團、體工隊禮服。軍官禮了配白襯衣,系藏青色領帶。禮服顏色按軍種區分。禮服用料為純毛華達呢,禮服領邊、袖頭、褲中縫按不同銜級配有不同飾物。校以上女軍官的禮服為裙服。裝飾、用料與男軍官禮服相。55式軍銜禮服較大地改善了校以上軍官的軍容儀表,較好地展示了國威和軍威。55式常服是供軍人平時著穿的服裝,分夏常服和冬常服兩種。軍官著穿常服時佩戴軍銜肩章、軍種領章;大檐帽配圓形"八一"紅五星帽徽,校、尉官扎武裝帶。常服顏色按不同軍種區分。軍官夏常服用料按銜級區分。(元帥、將軍夏常服用料為純毛嗶嘰。校官夏常服為榨蠶絲織物,尉官冬夏常服為棉斜紋.
1965年,我軍取消軍銜制,隨即廢止55式軍銜服裝,全軍幹部、戰士一律戴解放帽,佩帶紅五星帽徽和全紅領章。
由於受"左"的思想的干擾,部隊在1965年6月1日取消了軍銜制。軍銜服裝隨即廢止,中國人民解放軍全體官兵一律戴解放帽,綴紅五星帽徽和紅領章。樣式與55式常服相同。全軍幹部和戰士、男軍人和女軍人服裝和式樣基本相同,人們只能從衣服口袋來區分幹部和士兵。
1978年,我軍服裝又在71式軍服的基礎上,以減輕重量為主要目的,進一步擴大合纖材料的使用。主要將冬服罩衣、棉衣和大衣面料改為滌卡布料,棉衣里子布改為改維棉布,對皮帽和毛皮大衣採用新工藝生產,並對罩衣減輕了重量。改進後的服裝定名為78式軍服。
1984年1月,中央軍委批准了軍服改革方案,並於1985年裝備部隊,定名為85式軍服。85式軍服仍然沿用55式軍服樣式。僅解放帽改為大檐帽,佩帶圓形「八一」紅五星帽徽和軍種肩領章。幹部、戰士增發了制式襯衣。團以上幹部夏服為凡爾丁毛料,冬服為馬褲呢毛料,大衣為大衣呢毛料;且軍以上幹部為純毛料,師團幹部為毛滌混紡,營以下幹部和戰斗服裝用料為滌錦棉三元混紡布料。
八七」式系列服裝分禮服、常服、作訓服三類。
禮服是軍官在重大慶典和重要外事活動時著穿的制式服裝。分夏禮服和冬禮服兩種。禮服為西服式。配白襯衣,系藏青色領帶,按不同顏色和褲中縫牙線的顏色區分軍種。禮服用料按銜級區別。女軍官禮服樣式、用料、顏色與所在軍種男軍官相同,系玫瑰紅領帶。87式軍服還設有文工團演出服和軍樂團、儀仗隊禮賓服。
常服是軍人在平時和一般性禮儀場合著穿的服裝。分夏常服、制式襯衣和冬常服三種。軍官夏常服為翻領,兩個上貼袋,兩個下挖袋,配白襯衣,系藏青色領帶,按不同顏色區分軍種。夏常服用料按不同銜級區別。
1997年7月1日,我軍駐港部隊官兵穿著的新一代軍服,正是我軍研製的新一代軍服的雛形。我軍新一代軍服吸取了世界其它國家軍服的長處,與現行軍服相比,在結構、用料、顏色、服飾及配套方面均有較大改善。尤其是樣式、顏色更加美觀大方,形成了陸軍以棕綠色為主色調、海軍以白色和藏青色為主色調,空軍以蔚藍色為主色調的三軍軍服顏色系列。此外,新一代軍服還採用了國際流行軍服的分類,按功能分為禮服、常服、作訓服和工作服四大系列,共包括禮服、春秋常服、夏常服、毛絨衣、大衣、作訓服、體能訓練服及其配套的軍鞋(靴)和服飾九個部分。 99式服裝是1999年預先裝備部隊的新一代軍服的一部分。主要包括陸、海、空軍男女長、短袖夏服上衣,男女茄克夏服上衣和92-1男女夏褲,以及貝雷帽。
設計標准
[編輯本段]
軍裝每次設計、更新時都要進行大量的測量、實驗工作。設計「84」式軍裝時,就曾經收集了27個國家的軍服樣品,對海陸空三軍的83個團、15000名不同體型戰士進行了實地測量。「07」式軍服同樣也進行了大量的測量、實驗。據介紹,新軍裝是在駐港部隊軍裝基礎上改裝而來,「這主要是考慮到與國際接軌」。
據介紹,這次換裝最大的特點就是增加了禮服這一類別。據悉,解放軍曾在1955年第一次授銜時設有禮服裝,參照蘇聯樣式設計,主要是供校級以上軍官使用,後來被取消。這是時隔40多年以後第一次增設禮服。這次換裝,該院將負責參與部分標准制定。據該院軍需系負責人介紹,軍裝標準是指服裝顏色、圖案、樣式、用料、工藝、加工流程等。
服裝發展
[編輯本段]
第一代軍裝:中山裝八角帽
我軍建軍始自1927年「八一」南昌起義,當時這支部隊穿的是國民革命軍的服裝,只是加系紅領巾予以區別;湘贛邊區的秋收起義部隊多著工農服裝,佩戴紅布袖章。
由於不斷有人加入紅軍部隊,而當時紅軍服裝主要依靠打土豪和戰場上繳獲而來,因此,新入伍的戰士,往往是遇上什麼穿什麼,顏色和式樣都很雜亂。
1928年紅軍利用戰場繳獲的幾架縫紉機在江西寧岡挑寮村的一座破廟里建立起自己的第一所被裝廠,也就是說,這時起紅軍才開始有了自己的制式服裝。
這一時期紅軍的服裝樣式是用粗布做成的灰色中山裝、八角帽,綴以布質的紅五星帽徽和紅領章。
當總司令朱德看到部隊官兵換上被裝廠生產的第一批統一制式軍服時十分高興,他意味深長地說:「它雖然沒有外國軍裝那麼漂亮,但對我們來說,可真是其好無比了。」
當時服裝廠的生產條件很艱苦,做衣服的白土布是用灰靛染色,有時連灰靛也沒有,只好用茶籽殼(稻草灰等土辦法來著色,縫衣線也是工人自製的萱麻線)。
現在中年以上的中國人都還會記得毛澤東那張頭戴八角帽的半身照片。那份英氣給多少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八角帽和中山裝軍服又使多少人心中的紅軍形象更加清晰,
在艱難歲月里——自己動手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共產黨與國民黨再度合作,中國工農紅軍主力部隊和南方紅軍游擊隊分別改編為八路軍和新四軍,服裝與國民黨軍隊的服裝相同,僅以左臂佩戴「八路軍」、「新四軍」臂章以示區別。
1941年「皖南事變」後,八路軍和新四軍部隊取消了帽子上的青天白日徽。
國民黨對毛澤東領導的部隊所在地實行經濟封鎖,數萬部隊官兵衣食處於極度匱乏之中。在這種情況下,毛澤東號召「咱己動手,豐衣足食」,全軍掀起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戰士們自己紡線、織布、染布、做軍鞋。
根據地的廣大婦女也大張旗鼓地做衣、做鞋支援紅軍。前方、後方團結一致,依靠堅忍不拔的意志克服了種種困難,基本上保證了軍服的供給。
在整個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初期,軍服的變化不大。多在小的標識上做些改動。
40年代後期,我軍正式命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全軍統一把草綠色確定為軍服的顏色,帽子改為有一個小帽檐的解放帽,左胸佩戴「中國人民解放軍」胸章。
這是我軍歷史上的第一次統一服裝樣式和色彩。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我軍由原來的單一軍種發展為陸、海、空三大軍種。
從這時開始,中國軍隊的軍服發生了一系列重大變化,第一次出現了大檐帽、士兵套頭衫和女軍人連衣裙,以及「列寧裝」(胸前雙排扣)。海軍則採用世界通行的海魂衫和套頭軍服,無檐帽上綴有兩根辨風向的飄帶,等等。空軍、海軍、裝甲兵等技術兵種也都有了自己的專業特種服裝。
從這時起,中國軍服離開中山裝的單一模式,吸收了外國軍服的某些特點。
軍服中的極品——元帥服
1955年我軍實行軍銜制,服裝開始分出禮服、常服等等,首次突破了單一制式軍服的歷史。
這時期元帥服成為軍服中的極品。
解放軍十大元帥禮服雖然成為當時群眾心目中無比尊貴的形象,但毛澤東卻始終拒穿大元帥服。
軍銜制實行時,曾計劃設置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元帥軍銜。
就這樣,製作大元帥服成為解放軍總後軍需裝備研究所一項重要任務。對於這項任務,領導高度重視,專門從上海抽調刺綉技工參加大元帥服、元帥服的試制工作。
製成的大元帥禮服採用海藍色純毛華達呢面料、西服式樣,上衣為大駁頭翻領,雙排六粒金黃色國徽圖案紐扣;下身為散腿褲;領邊、袖頭、褲中縫鑲正紅牙邊,領邊、 袖口綉金錢一道和松技葉,領頭和袖頭各綉一顆五角星;大元帥禮帽為大檐帽,帽瓦邊鑲紅色牙線、金屬絲帶,並配金黃色國徽圖案帽扣等。
後來,在彭德懷、羅榮桓向毛澤東匯報授銜、授勛工作時,毛澤東在表揚他們的工作成績後說:「我這個大元帥就不要了,讓我穿上大元帥制服,多不舒服啊。到群眾中去講話、活動多不方便。」
因此,為毛澤東精心製作的大元帥禮服從未穿過,一直珍藏在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如今已成為一件有歷史意義的文物。
風靡全國的「65式」
1965年,我軍取消軍銜,全軍官兵一律戴解放帽級紅五星帽徽和紅領章,服裝面料是純棉布。
值得一提的是這時期軍服與中國當時的政治發生了很多的關聯。
⑧ 中國的軍裝一共換了幾次分別是什麼時候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次換裝
新中國成立後,從統一全軍服裝開始,先後經歷了10次改革,其中變動較大的有6次。
1950年,經中央軍委批准,統一了全軍的軍服制式和供給標准,樣式分為幹部、戰士、男女。單衣,幹部為開襟式,戰士為套頭式。女軍人為連衣裙,均戴大檐帽。用料為棉平紋布。顏色,陸軍為綠色,海軍單衣為上白下藍色、棉衣為藍色,空軍為上綠下藍色。佩戴「八一」五星帽徽和「中國人民解放軍」胸章。
1955年實行軍銜制時,參照蘇軍服裝樣式,對全軍軍服進行了全面改革。全軍軍官和士兵配發常服,校以上軍官配發禮服。常服樣式,男軍官為立翻領四個挖袋,西式褲,夏季戴大檐帽(1958年加發解放帽),冬季戴栽絨帽,男士兵為立翻領兩個上挖袋,西式褲,夏季戴船形帽(1958年改戴解放帽),冬季戴栽絨帽。海軍士兵為披肩領套頭式,褲子旁開口。女軍人夏服為小翻領兩個挖袋,戴無檐軟帽。
顏色,陸軍為棕綠色,海軍夏服為上白下藍色、冬服藏藍色,空軍為上棕綠色下藏藍色。軍官佩戴肩領章,士兵佩戴領章,官兵均佩戴軍兵種符號和圓形「八一」五星帽徽。校尉官扎武裝帶。
60年代初期,針對冬季只有棉衣,夏季只有單衣,脫了棉衣換單衣,不利隨氣候調節的問題進行了研究。在小改變制式的原則下,對冬服的結構配套進行了改革。用罩衣、緊身棉衣、絨衣和襯褲取代老式棉衣,並普遍配發了大衣,較好地解決了服裝換季問題,提高了軍服的衛生性能。
1968年,全軍軍服就化纖材料用於軍服問題進行了專題研究與試驗,從1971年開始,逐步將單衣、罩衣和大衣用料改為滌棉混紡織物,提高了軍服的質量。
1985年,全軍換發了「八五」式服裝,與原來服裝相比,主要變化是:幹部、戰士配發了制式襯衣、大檐帽,圓形「八一」五星帽徽和軍種肩領章。冬服、夏服、大衣,軍以上幹部改用純毛料製作,師團幹部改用混紡毛料製作。
1987年,87式服裝改革區別於我軍歷史上任何一次軍服改革。建立了禮服、常服、作訓服系列,較好地解決了軍人執行不同任務著穿不同服裝問題。
87式服裝,官兵夏常服、女軍人冬常服都由立領改為開領,士兵常服由兩個口袋改為4個口袋,官兵著夏常服時配襯衣扎領帶。作訓服、迷彩服樣式新穎,有時代感。大衣、襯衣、軍帽、軍鞋等也作了相應改進,都有較大創新。尉官常服、士官夏常服用料由滌棉布改為混紡毛料。軍官的硬肩章,官兵的軟肩章,其樣式威嚴、莊重、大方,銜級標志清晰,區分明顯。軍種符號設計簡明新穎,便於區分,綴釘也較方便。大帽徽加設松枝葉和天安門圖案,象徵明顯,寓意深刻。文職幹部的肩章、符號,軍官禮服的領花,大檐帽的飾帶等,都與87式服裝相匹配。
⑨ 中國07式軍裝全套詳細、具體解釋,每個地方都要清楚哦
一、07式軍服:
07式軍服,陸軍軍服顏色為松枝綠;海軍軍服由原來的藏青色調整為深藏青色,本白色調整為白色,上白、下藏青色調整為全白色;空軍軍服顏色在現行藍灰色基礎上作了適當加深。
07式軍服還將女軍人大檐帽改為卷檐帽;軍官冬常服由關領式改為開領式,夏常服改為束腰式結構,春秋常服改為獵裝式設計;海軍常服採用世界海軍主流設計樣式,軍銜級別在袖口上表示。
二、分類:
1、禮服系列。
威武莊重,適合重大節日、慶典、集會等禮儀場合穿著。分軍官禮服和「兩團一隊」禮服兩類。軍官禮服,包括禮服大檐帽、禮服、禮服襯衣、 禮服皮鞋和配套標志服飾。
「兩團一隊」禮服,即儀仗隊、軍樂團禮賓服和文工團演出服,包括大檐帽、夏禮服、冬禮服、禮服大衣、禮服皮鞋(靴)和配套標志服飾。
2、常服系列。
美觀大方,適合日常工作、學習和節假日穿著。分春秋常服、夏常服、冬常服三類。春秋常服,包括大檐帽、春秋服、襯衣、襪子、皮鞋和配套標志服飾。
夏常服,包括夏常服帽 、長(短)袖夏常服、夏褲(裙)和配套標志服飾。冬常服,包括冬帽、冬常服、毛衣褲、內衣褲、常服大衣、常服手套和配套標志服飾。
3、作訓服系列。防護功能強,結實耐穿,適合部隊作戰訓練和工作執勤穿著。包括作訓帽、夏作訓服、冬作訓服、作訓大衣、作戰靴和配套標志服飾。
4、標志服飾系列。標識鮮明,與軍服搭配使用。包括帽徽、領花、軍銜標志、胸標、姓名牌、級別資歷章、國防服役章、臂章、綬帶,以及領帶、領帶夾、外腰帶、內腰帶等。
三、臂章:
07式軍服臂章包括國旗、軍旗標識和單位臂章三種。國旗、軍旗標識為長方形,綴訂在禮服左臂上;國旗標識由駐外武官使用。
所有單位臂章尺寸一致,均為盾牌形。臂章頂部為單位全稱,下部為橄欖枝環繞不同圖案,分為35種。
軍委總部為軍旗和2把交叉的指揮刀,國防部為國旗和2把交叉的指揮刀,解放軍四總部直屬單位為五星和2支交叉的步槍;
海軍為五星和海軍軍種符號,空軍為五星和空軍軍種符號,二炮為五星和導彈;
沈陽、北京、蘭州、濟南、南京、廣州、成都軍區和國防大學、軍事科學院、國防科技大學為五星和2支交叉的步槍;
駐港澳部隊陸、海、空軍分別為五星、2支交叉的步槍和特別行政區區徽,五星、海軍軍種符號和特別行政區區徽,五星、空軍軍種符號和特別行政區區徽;
文工團為里拉,軍樂團為高音譜號,儀仗隊分別為海、陸、空軍軍種符號。
(9)中國陸軍制服發展史擴展閱讀
中國的其它式樣軍服:
1、65式軍服
這一款服飾最大的特點可能就是在性能上,是簡單耐用型,幾乎取消了所有的兵種標志,採用的傳統的肩章軍銜,用五星徽章和紅色的領章來作為軍人的標志。
2、74式軍服
74式軍服最大的影響就是對中國婦女服裝的影響。受65式軍服男女不分的影響,文化大革命爆發後一個較長的時期里,中國婦女的服裝也不可避免地帶有男性化的特點,無論冬夏,女同志都一律穿長褲。
即使天氣再熱也都如此。女兵軍服出現了裙子,自然引起了地方婦女的心動和眼紅,此後,女同志的裙子開始部分恢復。軍服的變化牽動了整個國家人民服裝的變化。
3、78式軍服
1978年我軍服裝在71式軍服的基礎上,以減輕重量為主要目的,進一步擴大化纖材料的使用,經過研究選樣品,部隊試穿,徵求意見,於1978年12月上報軍服改革方案,名為78式軍服,並投入生產。
78式服裝裝備全軍後,使單兵行軍負荷得到較大幅度減少,寒區減輕15.6%、溫區減輕12.6%、熱區減輕19.2%;夏季行軍負荷減輕了19.5%。
4、87式軍服
87式軍服除了三大類服裝,還包括大衣、風雨衣、雨衣以及同上述服裝所配套的針織衫、針織襯衣、襯褲、絨衣褲、棉衣褲、棉背心和各種特種服裝等。它建立完善了我軍軍服系列,實現了軍服裝備配套化、品種和號型系列化。
該系列軍服改變了我軍服裝長期以來體制單一的落後狀況,對我軍現代化、正規化建設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但由於受到國家經濟等因素的制約,87式軍服系列只向部隊下發了常服和作訓服,而禮服未能裝備部隊,使我軍成為世界上少有的只裝備兩類軍服的軍隊。
但87式軍服的夏常服改成了西服領,穿襯衣系領帶,封閉了數十年的領口終於打開。
5、97式軍服
1997年5月1日起,97式軍服裝首先在駐港部隊試穿,採用了國際流行軍服的分類,按功能主要分為禮服、春秋常服、夏常服、毛(絨)衣、大衣、作訓服、體能訓練服及其配套的軍帽、服飾和鞋(靴)等9部分。
97式軍服在結構、用料、顏色、服飾及配套方面均有較大改善。尤其是樣式、顏色更加美觀大方,形成了陸軍以棕綠色為主色調、海軍以白色和藏青色為主色調、空軍以蔚藍色為主色調的三軍軍服顏色系列。
新一代軍服在服飾的整體設計上仍採用了「八一」、五角星、天安門、麥穗、松樹葉、長城等圖案,標志著中國人民解放軍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經「八一」南昌起義成長壯大起來的人民軍隊,是捍衛社會主義祖國的鋼鐵長城。
⑩ 中國建軍以來共有幾種制式軍服分別是什麼
7種。
1,中山裝八角帽
1928年紅軍利用戰場繳獲的幾架縫紉機在江西寧岡挑寮村的一座破廟里建立起自己的第一所被裝廠,也就是說,這時起紅軍才開始有了自己的制式服裝。這一時期紅軍的服裝樣式是用粗布做成的灰色中山裝、八角帽,綴以布質的紅五星帽徽和紅領章。
2,五零式
按陸、海、空三軍幹部、戰士區分。陸海空三軍幹部夏服均用棉平布製作,以服裝顏色、大檐帽帽徽圖飾區分軍種。全軍幹部、戰士夏季均戴大檐帽。陸軍幹部夏服有兩個上挖袋,褲子為西式褲,設有後槍袋。海空軍幹部夏服有四個挖袋。海軍幹部設有上白下藍和全藍服兩種。
3,五五式
55式軍銜服裝分禮服和常服兩類,首次突破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單一制式軍服的歷史。禮服配發校以上軍官,在重大禮儀場合和出國訪問時著穿,同時還設有海軍艦艇尉官禮服和水兵禮服,以及軍樂團、儀仗隊、文工團、體工隊禮服。軍官禮了配白襯衣,系藏青色領帶。
4,六五式
1965年,我軍取消軍銜制,隨即廢止55式軍銜服裝,全軍幹部、戰士一律戴解放帽,佩帶紅五星帽徽和全紅領章。
由於受"左"的思想的干擾,部隊在1965年6月1日取消了軍銜制。軍銜服裝隨即廢止,中國人民解放軍全體官兵一律戴解放帽,綴紅五星帽徽和紅領章。樣式與55式常服相同。
5,八五式
1984年1月,中央軍委批准了軍服改革方案,並於1985年裝備部隊,定名為85式軍服。85式軍服仍然沿用55式軍服樣式。僅解放帽改為大檐帽,佩帶圓形「八一」紅五星帽徽和軍種肩領章。
6,八七式
系列服裝分禮服、常服、作訓服三類。
禮服是軍官在重大慶典和重要外事活動時著穿的制式服裝。分夏禮服和冬禮服兩種。禮服為西服式。配白襯衣,系藏青色領帶,按不同顏色和褲中縫牙線的顏色區分軍種。
7,零七式
標志服飾主體圖案,以「八一」軍徽、長城、盾牌、鋼槍、飛翅、鐵錨為主,象徵人民軍隊是維護國家主權和安全的鋼鐵長城,體現全軍官兵獻身國防的堅強意志和勇往直前的戰斗精神。
(10)中國陸軍制服發展史擴展閱讀:
中國工農紅軍初期的服裝主要靠自製或從敵人手中繳獲而解決,沒有統一的樣式。紅軍製作軍服的材料來源:一是從城裡買來;二是把打土豪沒收來的衣服和布料加以改裝。
紅軍軍裝和小八角帽的設計者是山西省榆次市西赫村人趙品三,他是榆次最早的黨員之一。
第3次反「圍剿」後,趙品三調到中央紅軍學校任俱樂部主任,時任中革軍委總參謀長、瑞金衛戍區司令、紅軍學校校長兼政委的劉伯承,有感於紅校學員著裝的雜亂,把設計軍服的任務交給了他。趙品三開始時仿照蘇聯紅軍軍服樣式設計,上衣是緊口套頭的,很不適合南方的氣候。
後改為開襟敞口的,並綴上紅領章,軍帽用適合中國人臉型的「小八角」式列寧帽,帽中央綴一顆紅五角星。趙品三設計的軍服,得到了劉伯承的認可,並隨之普及開來。
抗戰全面爆發後,紅軍改編為八路軍、新四軍,服裝、標志基本與國民革命軍相同。理論上,除無軍銜、無「符號」胸章、包括朱德、彭德懷在內的絕大多數軍官均無大禮服和毛呢料制服(也有葉挺、林彪等例外)外,八路軍、新四軍軍服服裝與國軍中央軍和除東北軍外的其他部隊完全相同。
但實際上,八路軍軍裝色調極其混亂,骨幹部隊為繼承自中央紅軍的草木灰色,早期少部分得到國軍後勤供給的部隊為仿德國灰色,後來軍服均為根據地土法生產,山東、河北製成時通常為黃綠色,穿著後逐漸褪成黃灰或灰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