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山裝在民國特別流行,它跟孫中山先生有什麼關系
中山裝由於孫中山的提倡,也由於它的簡便,實用;自辛亥革命起便和西服一起開始流行。1912年民國政府通令將中山裝定為禮服,修改中山裝造型,並賦於了新的含義。立翻領,對襟,前襟五粒扣,四個貼袋,袖口三粒扣。後片不破縫。這些形制其實是有講究的,根據《易經》周代禮儀等內容寓以意義。
1911年辛亥革命後,孫中山在日本士官服和學生制服的基礎上,設計了一種新型男士服裝,由上海的服裝店製作成功。又據說孫中山委託日本華僑張方誠設計了中山裝的草圖,然後到了上海,於1916年命「榮昌祥呢絨西服號」的著名寧波裁縫王才運依照圖樣製作。亦有一說是1919年孫中山將自己穿過的日本陸軍服拿去上海的亨利服裝店改為便服,成為中山裝的起源。
⑵ 為啥中國人不愛穿中山裝了
中山裝並非是孫中山發明,而是源自於日本的制服,屬於洋裝,孫中山先生將其改良作為當時同盟會的標准服裝,嚴格意義上並非中華傳統意義上的服裝。孫中山先生也不是很喜歡這件衣服,除了正式的場合以外,孫中山基本不穿這種衣服,這也是後來沒有流行的原因。
中山裝為什麼沒有流行到現在,一些專家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見。
1、做中山裝的裁縫越來越少,而且中山裝工序繁雜,如果像現代衣服一樣批量生產,很容易造成一些不良品,這無疑增加了投資成本,西裝雖然也像是中山裝一樣繁雜,但在大趨勢的印象下,西裝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規模,市場很大,相比於市場較小的中山裝,自然沒人肯在這上面下力了。
2、改革開放後,國人的眼光逐漸增加,中山裝是立領服裝,已經不太符合現在的國人審美習慣,服裝過意呆板,逐漸被淘汰,在當時還流傳著一首打油詩:不管多大官,都穿夾克衫,不管多大肚,都穿健美褲(指孕婦),不管老和少,都戴導演帽,不管孫和爺,都穿旅遊鞋。
3、中山裝不易作為常服穿著,像是西裝一樣,需要精細的大理,而且對人的體形要求較高,需要人身材寬大,才能撐起中山裝,那個年代物質匱乏,人們普遍較瘦,穿著起來不是很美觀,更不舒適,不如夾克衫能夠遮掩身材,所以人們就漸漸忽略了中山裝。
中山裝推廣來源於孫中山,孫中山去世後,這種衣服就有了濃郁的政治色彩和符號象徵意義,國民黨的《文官制服禮服條例》規定,制服就是中山裝,而且定義為法定製服,內部的政治要員統一要穿正制服,南京市政府也規定了職員都要穿中山裝。
直到1936年,蔣介石下令全體公務員都要處穿中山裝,而且在學校推廣,要求學生都要穿中山裝,中山裝的推廣並非是時尚潮流的推廣,而是屬於國家意志與權力的附加,在這同時,自下而上開始效仿,商人以愛國革命為中山裝宣傳,知識分子爭相穿著,中山裝走向了大眾。
中山裝被現代人逐漸遺忘,作為政治符號的服裝沒能成為常服也是情理之中,它的出現也只有百年。中華民族的強盛是來自於內心的強盛,而不是服裝,老祖宗傳下來的是仁義禮智信,恭良溫儉讓,更不是服裝,這才是真正的民族魂。
⑶ 中山裝的來歷
1929年4月,中山裝經國民政府明令公布為法定製服。20世紀50年代以後,中山裝成為從國家領導人到普通老百姓的正式服裝。20世紀80年代以後,中山裝在民間逐漸被人們遺忘,但國家領導人在出席重大活動時,依舊習慣穿著中山裝。2016年2月29日,民革中央向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十二屆四次會議提交提案,建議將中山裝作為國家正式禮服。
起源
中山裝的起源有以下幾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孫中山在日本活動期間委託華僑張方誠設計了中山裝的草圖,返上海後於1916年命榮昌祥裁縫王才運依圖生產。《申報》1927年4月20日第17版有一則軟廣告《中山裝之盛銷》:「南京路新世界對面榮昌祥,為製造中山裝之首創家,手工既能講究,式樣又極准確,現應潮流之趨勢,欲求普及起見……」。
該說法的另一支流則說,1919年,孫中山先生在上海居住時,有一次,他將一套已經穿過的日本陸軍服拿到亨利服裝店請裁縫改成「便服」,改成「便服」後仍有點像英國軍制服。但在便服中,它既非「唐裝」,更非「西裝」,店員便為之起名為中山裝。當時的中山裝背面有縫,後背中腰有帶,前門襟釘9個紐扣,上下口袋都有「胖襇」
⑷ 中山裝的來歷。
中山裝的來歷:
1919年,孫中山請上海亨利服裝店將一套英國陸軍制服改成便裝。這套便裝在保留軍服某些式樣的基礎上,吸取了中式服裝和西裝的優點,顯得精練、簡便、大方。由於孫中山先生的提倡以及他的名望,這種便裝式樣很快流傳,經過不斷修改,發展成為中山裝,並成為中國男子普遍穿用的服裝。
(4)中山制服圖片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中山裝的優點很多,主要是造型均衡對稱,外形美觀大方,穿著高雅穩重、活動方便、保暖護身,既可作禮服,又可作便裝。其缺點是領口緊、卡脖子等。中山裝可以凸顯男人沉著老練、穩健大方的風格,增添一份儒雅之氣。
改良後的中山裝色彩很豐富,除常見的黑色、白色和灰色外,還有駝色、白色和藍色等。在不同場合穿用,顏色的選擇也不一樣,作禮服用的中山裝色彩要莊重,而作便服用時色彩可以鮮明活潑一些。
如果不是特別正式的場合,可以隨意一些,中山裝可以搭配亮色的襯衫,襯衫領可外露一些白色,但不宜露得太多。在穿著時,要注意由中山裝所傳遞出的意蘊與其人生態度相吻合,要把風紀扣彌合,有人圖一時的舒適而敞開領扣,這樣會使自己在眾人眼裡顯得不倫不類,有失風雅和嚴肅。
⑸ 作為民國時期的法定製服,中山裝有何特別的意義
作為民國時期的法定製服,中山裝其實是有政治意義的。當時孫中山因為覺得穿西裝太貴,而且也不太舒服,工作的時候不方便,因此就自己設計了中山裝。由於當時辛亥革命已經成功了,所以說孫中山在設計中山裝的時候放了很多的小細節在裡面了。
自從孫中山穿了中山裝以後,這種裝扮就開始流行了,跟西方的西裝相比,中山裝更具有中國特色,而且穿起來也更加舒適方便,沒有西裝那樣死板。因此逐漸的中山裝就變成了民國時期的一種法定的制服了,也有中式西裝的說法。而且由於中山裝是孫中山設計的,所以說最後就用了孫中山的名字命名了。這也算是民國成立以後,當時政黨推出的最正式的服裝。
⑹ 中山裝的四個都是什麼意思
中山裝的四個口袋錶示「禮、義、廉、恥」國之四維;袋蓋為倒筆架,寓意為以文治國;後背不破縫,表示國家和平統一之大義等等。
因此申報「非遺」有利於傳承中山裝這一中華民族的符號,將中山裝莊重大方、寓意豐富的內涵以及作為中國服飾文化劃時代的經典意義告訴國民,特別是青少年一代,使之喜愛、穿著、尊崇中山裝,傳承炎黃子孫振興中華、自強不息的愛國精神。
(6)中山制服圖片擴展閱讀:
由於孫中山的提倡,也由於它的簡便、實用,自辛亥革命起便和西服一起開始流行。1912年,中華民國政府通令將中山裝定為禮服,並修改中山裝造型,賦予了新的含義。立翻領,對襟,前襟五粒扣,四個貼袋,袖口三粒扣,後片不破縫。
毛澤東主席對「中山裝」很欣賞,他一直堅持穿中山裝,因而國外朋友又稱中山裝為「毛式制服」。現在,中國的領導人也只在特殊場合還穿中山裝,但在朝鮮它依然是標准制服。中山裝在坦尚尼亞也曾十分流行,只是隨後被「曼德拉襯衫」替代。
⑺ 如何評價王一博《理想照耀中國》里的中山服造型和原聲台詞
最近理想照耀中國這一部電影也已經順利上映了, 其中最讓我驚艷的角色是王一博飾演的那個角色 ,這是王一博第一次參演電影作品 ,也是他第一次飾演這種風格的人物角色, 雖然王一博在這之前也有出演過一些電視劇, 但是他畢竟不是表演專業出身的 ,所以在演技上還是會有一些欠缺, 在以往的角色飾演上都會有稚嫩和不成熟,但是在理想照耀中國這部電影之中 ,他的演技就明顯有了很大的進步 ,相對於之前來說變得了成熟起來 ,這也應該是王一博在背後付出的努力, 所以不得不佩服王一博的這種對待工作的認真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