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旗袍的圖書信息
書 名: 旗袍作者:徐冬
出版社: 時代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黃山書社
出版時間: 2011年9月1日
開本: 16開
定價: 59.00元
2. 民國時期旗袍,為何受到女性的青睞
我想那是因為旗袍最能勾勒出東方女性的身體曲線。旗袍能夠讓東方女性的胸、臀、腰、腿的曲線暴露無遺。
民國時期的女性,脫去了繁瑣的清裝之後,穿上簡潔的旗袍。發現自己在旗袍的映襯之下,還可以這么漂亮這么美麗。所以,就愛上了旗袍。
畢竟在那種年代,能夠像旗袍這樣勾勒出東方女性身體曲線的服裝,真的是少之又少。而且旗袍這種衣服,可以一年四季都穿著,這更加讓當時的女性們愛不釋手。
做為男人,也一定喜歡看穿著旗袍的美女吧。在民國時期,相信很多女性穿上旗袍也是女為悅己者容。
其實就連女人,對於這種可以駕馭旗袍的女人都忍不住多看兩眼,那種含蓄又略帶張揚的美麗,是所有女人心中的一個夢想吧。
旗袍真的是對身材要求非常高的服飾,就連現代的女性,也忍不住去嘗試旗袍的美麗。
3. 中國旗袍歷史時間及創始人
中國旗袍歷史時間及創始人
騎、胡樂同為時人趨奉,可算異域文化一次大面積的流行範例,屬於長安街頭當年的「舶來品」。在遼、金、元及清朝等少數民族政權統治時期,合身的袍服都曾一度扮演著服飾的主角,雖然又都經歷或表現出變得寬博的過程或趨勢。清代由於歷時最長且較穩定,故袍服可視為典型服飾。 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世祖率兵入關,定都北京,繼而統一全國。隨著政權的初步穩固,開始強制實行服制改革,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雉發易服浪潮,律令之嚴性命攸關,有「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之說。至此傳統的冠戴衣裳幾乎全被禁止穿戴,相傳千年的上衣下裳的服飾形制只被保留在漢族女子家居時的著裝中。慶典場合不分男女都要著袍,各類袍服名目繁多,有朝袍、龍袍、蟒袍及常服袍等之分。從字義解,旗袍泛指旗人(無論男女)所穿的長袍,不過只有八旗婦女日常所穿的長袍才與後世的旗袍有著血緣關系,用作禮服的朝袍、蟒袍等習慣上己不歸為「旗袍」的范疇。清朝統治者強調滿語騎射,力圖保持其固有的生活習俗和穿著方式,一方面要用滿族的服飾來同化漢人,同時又嚴禁滿族及蒙古族婦女仿效漢族裝束,從頂治、嘉慶年間屢次頒布的禁令中,滿族女子違禁仿效漢族婦女裝束的風氣之盛,可見一斑。至清後期,亦有漢族女子效仿滿族裝束的。滿漢婦女服飾風格的悄相交融,使雙方服飾的差別日益減小,遂成為旗袍流行全國的前奏。 清朝後期,旗女所穿的長袍,衣身為寬博,造型線條平直硬朗,衣長至腳踝。「元寶領」用得十分普遍,領高蓋住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綉以各色花紋,領、袖、襟、據都有多重寬闊的滾邊。至咸豐、同治年間,鑲滾達到高峰時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邊鑲滾,以至幾乎難以辨識本來的衣料。旗女袍服的裝飾之繁瑣,幾至登峰造極的境地。此時的清王朝正搖搖欲墜難以為繼,清廷內外交困,國力式微。帝國主義的堅船利炮攻破了清朝封閉的國門。為挽救危亡,清廷洋務派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救國方略,派遣大批留學生到國外學習,軍隊也改練新軍。在中國學生和軍人中最先出現了西式學生的操衣、操帽與西式軍裝、軍帽。洋裝的輸入,提供了評判美的另一種參照系,直接影響社會服飾觀念的變更。日後旗袍演化為融貫中西的新式款型,其受西方影響的改變可說即是由此開端。
4. 旗袍歷史
最使之初——滿清之袍
旗袍的起源:旗袍,最初即「旗人之袍」。清朝後期,旗女所穿的長袍,衣身較為寬博,造型線條平直硬朗,衣長至腳踝。「元寶領」用得十分普遍,領高蓋住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綉以各色花紋,領、袖、襟、據都有多重寬闊的滾邊。
民國之初——悄然過渡過的旗袍。
20世紀初,中國政治風雲跌宕。辛亥革命廢除帝制,創立民國,剪辮發,易服色,摧枯拉朽,把屬於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級制度送進了歷史博物館,這一切為新式旗袍的延生創造了條件。辛亥革命以"驅除韃虜"的口號推翻了滿話政權,同時也使旗人袍服走向了暫時的沉寂。三百年來終得一吐的對滿族統治政權的不滿,使"達拉翅"、"花盆底"等旗女的特徵裝束在一夜之間銷聲匿跡……
1924年,末代皇帝溥儀被逐出紫禁城,清朝冠服就此成為絕唱。1920年前後,新文化運動的春潮喚醒了人們對美的渴望,年輕一代顯出空前的天真、輕松和愉悅。
這一時期,上海成為以女性妝飾的新展示台,追求服飾的新穎時髦成為當時的社會風尚,時髦女子對政治與服飾流行有著雙重的敏感。
受日本式服裝影響,20世紀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文明新裝"開始流行,女學生與女教師愛著的黑色裙成為時尚。
20年代——倒大袖與新樣式。
20世紀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時興過一陣「文明新裝」。
30年代——黃金時代(i)
本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是近代中國女裝最光輝燦爛的時期,而30年代又可謂這一時期燦爛的頂峰。也就是在此時,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裝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為中國女裝的典型代表。
40年代——黃金時代(ii)
旗袍走向經典的過程,可說在30年代已基本完成,40年代是其黃金時代在時間上的延續。
20年代以後到40年代,是近代中國女裝最光輝燦爛的時期,而30年代又可謂這一時期燦爛的頂峰。也就是在此時,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裝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為中國女裝的典型代表。
進入30年代後,旗袍造型完美成熟,堪稱經典之作,使得以後的旗袍始終難以跳出該種廓形,只能在長短、胖瘦及裝飾上略作變化而已……
全世界家喻戶曉的旗袍,被稱作Chinese dress的旗袍,實際上正是指30年代的旗袍。旗袍文化完成於30年代,30年代是屬於旗袍的黃金時代。
可以說到這時中國才有了真正的時裝,現代意義上的時裝。外國衣料的源源輸入,各大報刊雜志開辟的服裝專欄,還有紅極一時的月份牌時裝美女畫,都無疑推動著時裝的產生與流行。由於旗袍的修長適體正好迎合了南方女性清瘦玲瓏的身材特點,所以在上海灘倍受青睞……
而加入西式服裝特點的海派旗袍,也就自然很快從上海風靡於全國各地。這樣,作為海派文化的重要代表,海派旗袍便成為30年代旗袍的主流,我們所講的30年代的旗袍也就是海派旗袍了。
30年代後期出現的改良旗袍又在結構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為稱身合體。旗袍雖然脫胎於清旗女長袍,但已迥然不同於舊制,成為兼收並蓄中西服飾特色的近代中國女子的標准服裝……
建國之初,婦女穿衣服都學解放區的樣子,鄙夷穿紅戴綠扔"資產階級小姐"。
人們對衣著美的追求似乎已完全轉化成了對革命工作的狂熱。旗袍所代表的悠閑、舒適的淑女形象在這種氛圍里失去了其生存空間……
50年代——也有過燦爛的一瞬
在人民當家作主的時代,如果說服裝也有流行的話,那流行的主導已轉向平民。
到1956年,據說前蘇聯的某領袖人物到中國訪問時提出,中國人的服裝要體現**欣欣向榮的新面貌,於是,政府號召「人人穿花衣裳。
這時出現的旗袍比以往增添了健康自然的氣質。不妖、不媚、不纖巧、不病態,符合當時"美觀大方"的標准,而且更為實用……
60、70年代——被冷落的20年
從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是傳統文化的浩劫,也是旗袍的災難。
80、90年代——輝煌難再
整個80年代,一直有人預測旗袍將會流行。尤其是80、90年代,女性的理想形象又有所改變,高挑細長、平肩窄臀的身材為人們所嚮往。
做為最能體現這種完美身材的旗袍有了生存和發展的空間。照說當年大受青睞的旗袍會再次回到人們當中。但出人意料的是,旗袍並未再度流行,而是只有少數人在穿……
旗袍的鼎盛年代已經遠去,被冷落了30年之久的它,在80年代以來開放後的國土上顯得有些落伍了。
不過,在80、90年代卻出現了一種具有職業象徵意義的"制服旗袍"。為了宣傳和促銷等目的,禮儀小姐、迎賓小姐以及娛樂場合和賓館餐廳的女性服務員都穿起了旗袍。
這種旗袍千篇一律,多用化纖模擬絲面料,色彩鮮艷,開衩很高,做工粗糙。這實在有損旗袍在人們心目中的美好形象。人們為了區別自己的身份,更不敢貿然穿旗袍了……
90年代以來,女性理想形象又有所改變。高挑細長,平肩窄臀的身材為人們所嚮往。而作為最能襯托中國女性身材和氣質的中國時裝代表--旗袍,再一次吸引了人們注意的目光。國外,還有不少設計大師以旗袍為靈感,推出了有國際風味的旗袍,甚至是中國旗袍與歐洲夜禮服的結合產物
5. 蘭陰丹士林旗袍是什麼東西
30年代我國旗袍的製作已趨成熟,在30年代初期開始流行用陰丹士林藍布做面料的旗袍。多為直腰款和長箱型剪裁或者花苞型裙擺。那時的款式多為中袖或長袖,比較松身和密實,多為年輕女子和女學生穿著。經常搭配白色的圍巾,顯的干凈清純。後期則發展的更為時尚化,更像絲綢旗袍,袖子很短,並窄身修腰,多搭配高跟皮鞋穿著,這也是是30年代旗袍的特徵。
而陰丹士林本是人造染料的一種名稱,原有各種顏色,但是人們嘴裡常常說的「陰丹士林色」多是指的青藍色。(最初是190號士林藍布,簡稱「190」。因採用德國德孚洋行陰丹士林染料色卡上的190色號而命名。)這種布出現以後,在整個三十年代,深受年輕女孩子尤其是女學生的喜歡,因為它的顏色比其他布,更為鮮亮,穿一件陰丹士林布做的衣服,令人覺得特別干凈,平整。(男女都可以穿,男的多穿長袍)
以下資料供參考:
在民國17年(1928年),上海的仁豐染織廠選用23×21支「龍頭」市布坯,在卷染機上煮漂,使用德國生產的還原染料陰丹士林藍RSN染制本光190號士林藍布,創牌「蘭亭圖」。上市後,由於服用性廣,耐洗、耐曬、不褪色,成為旗袍和罩衣的特色面料,深受城鄉消費者的喜愛。
民國19年,仁豐染織廠廠長許庭鈺用絲光白布試染190號藍小樣,發現色澤較本光坯更艷亮,且得色深。這一發現被當時控制染料的德孚洋行所掌握,進一步用少量士林青蓮2R拼色,使色澤更見鮮艷。在色卡上補上絲光190色號,並嚴格控制處方。民國20年,光華機器染織廠率先用龍船牌商標生產此產品,並按德孚洋行規定貼上「陰丹士林190號藍布」和「晴雨」標貼,以此識別產品的真偽。因其鮮艷度、光澤度優於本光190號,再配以廣告宣傳,產品一問世,銷量迅速擴大。至民國34年時,絲光190號士林藍布的生產廠有15家左右。按當時染料月耗量推算,月產量近70萬匹。
當時,產品以震豐廠的「芷江圖」,大新振廠的「新錨霖」,光新廠的「交通圖」和華豐廠的「美亭圖」為代表,人稱「四大金剛」,「芷江圖」和「新錨霖」又居領先地位。為了擺脫德孚洋行的控制,爭取商標自主,震豐和大新振兩廠以美國保曬霖士林藍RSV取代陰丹士林。震豐廠還規定「芷江圖」選用嘉豐棉紡織廠專織的22.5×21.5支左右捻豐鶴牌市布坯,改貼「原子藍布」標貼。
新中國成立後,用23×21支坯布加工的190號士林藍布的產量仍居色布的首位。
6. 旗袍 求關於旗袍的各種介紹~ 要求內容豐富,言簡意賅 不要長篇大論,點到為止~
旗袍是女性服飾之一,源於滿族女性傳統服裝,在20世紀上半葉由民國漢族女性改進。現代旗袍的外觀特徵一般要求全部或部分具有以下特徵:右衽大襟的開襟或半開襟形式,立領盤紐,擺側開衩,單片衣料,收腰,無袖或短袖等。
7. 中國旗袍的有關資料
旗袍真正的前身,我以為是從清兵入關,定都北京,繼而統一全國。隨著政權的初步穩固,開始強制實行服制改革,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雉發易服浪潮,律令之嚴性命攸關,有「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之說。至此傳統的冠戴衣裳幾乎全被禁止穿戴,相傳千年的上衣下裳的服飾形制只被保留在漢族女子家居時的著裝中。慶典場合不分男女都要著袍,各類袍服名目繁多,有朝袍、龍袍、蟒袍及常服袍等之分。從字義解,旗袍泛指旗人(無論男女)所穿的長袍,不過只有八旗婦女日常所穿的長袍才與後世的旗袍有著血緣關系,用作禮服的朝袍、蟒袍等習慣上己不歸為「旗袍」的范疇。清朝統治者強調滿語騎射,力圖保持其固有的生活習俗和穿著方式,一方面要用滿族的服飾來同化漢人,同時又嚴禁滿族及蒙古族婦女仿效漢族裝束,至清後期,亦有漢族女子效仿滿族裝束的。滿漢婦女服飾風格的悄相交融,使雙方服飾的差別日益減小,遂成為旗袍流行全國的前奏。
旗袍真正的流行是在30、40年代的上海,此時的時裝流行中心早已由蘇、揚移至上海。商埠開放的上海華洋並處,五方雜居,成為十里洋場奢靡繁華之地。上海又是婦女尋求解放的重鎮。30年代後期的旗袍在結構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為稱身合體,值得一提的是,當時作為領導服裝潮流的十里洋場中摩登女郎、交際名媛影劇明星等,在旗袍式樣上的標新立異,也促進了它的發展,青布旗袍最為當時的女學生所歡迎,一時不徑而走,全國效仿。
"旗袍"顧名思義是由清朝時期女性所穿著的服飾演變而來,19世紀中葉,許多沿海大城市如上海,因華洋雜居受西風影響更甚,旗袍便是當時由漢族婦女在穿著中吸收西式服裝裁剪方法不斷改進而定型的。旗袍中所蘊含著中國文化、花鳥、圖繪、手工刺綉,可謂是藝術的結合產物。 所以只要看到旗袍、聽到旗袍,都會令人聯想起高貴典雅、溫柔婉約的中國女性特質。並且在世界服裝時尚潮流不斷的創新變換當中,旗袍依然有其獨特的品味,尤其在近年來,旗袍服飾在時裝世界的舞台上,也成為中國女性文化特質的代言
8. 關於旗袍的書有哪些
《雲裳釵影》
【作者】吳沁江
【書評】
打開本書,似進入一家小小的民間珍寶館,裡面滿是各式各樣的旗袍和飾品。當人們在蘇杭逛旗袍鋪為絢爛繽紛的各式旗袍摸不著頭腦的時候,當人們沉迷於淘寶五光十色的珠寶店而猶豫不決分辨不清的時候,這本小書將給予人們最實用的感官指點和相關的入門知識。因為這里有作者作為一個資深玩家的經驗總結。與此同時,讀者還會被她的深情和執著所打動。在當今快節奏生活的時代,能平心靜氣,以平民之資,日積月累,搜尋到這些老物件,實屬不易。她又將自己對這些舊物的心境細細記下,形諸文字,拍攝成圖,更是「真愛」。自清代到民國再到當代,將那些散落在世間的珠寶服飾,一點點地收入囊中,不為別的,只為內心深處那份對過往的深情和暢想。
《上海名媛旗袍寶鑒》
【作者】宋路霞
【簡介】
《上海名媛旗袍寶鑒》匯集了六十件上海名媛穿過的、反映她們半個多世紀以來對服飾美學的理解和追求的旗袍。這些旗袍是物質的,珠光寶氣,五彩繽紛,典雅華貴,面料和款式各異,反映了紡織、設計、裁剪、縫紉、綉工等技術方向的變化和演進;同時也是精神的,承載了當時美學、禮儀、時尚、社交、中外文化交流等諸多方面的社會信息。這些誕生於上海灘上最美麗的女性服裝,尤其是作為禮服的旗袍,是對中國傳統旗袍的成功革新,曾經引領了全國時尚女裝的新潮流,因而光彩四射,魅力無窮,歷久彌新,備受矚目。
9. 誰知道那些小說里有提到30-40年代旗袍的
張愛玲的小說里都有,而且很細膩很特別,關鍵她是那個時代的人啊,現代人是寫不出當時的意境的
10. 有哪些關於旗袍的書籍值得觀看或參考
旗袍論然後我覺得。這些書籍還是很值得觀看的。也非常吸引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