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旗袍開叉的原因
旗袍開叉的原因
咱中國的旗袍被世人稱為「東方女裝的代表。這種四季皆宜, 尤其最適合於夏秋時節婦女穿的旗袍兒, 給我國婦女們帶來花樣年華。旗袍追隨著時代, 承載著文明, 體現著美德, 演化為天地間一道絢麗的彩虹,「古韻佳人, 溫婉如玉, 香肩蜂腰, 玲瓏迷人,」這首詩詞正描繪出我國婦女穿古典韻味的傳統旗袍的靚麗與多姿多彩。
那麼我國旗袍這種服裝的原型源淵於何時何處呢?有一種說法是出自中國滿族婦女的創造,在三百多年前,生活在東北地區的女貞人的後裔——滿族婦女,因氣候寒冷都穿一種肥大的直筒式的袍子。她們為了方便勞作,在袍子的左右兩側開衩,在騎馬登山或下江河時,就把袍子下擺扯起來系在腰間以便於自如行動。在平時又把開衩的地方用紐襻扣住,既可保暖又能顯示出女性的風姿。滿族人入關後滿族婦女跟隨八旗兵走進華北平原入住北京城。由於滿族人都被納入了「八旗」序列,所以滿人也被稱為「旗人」,婦女穿的這種服裝被稱為「旗袍」,滿語則稱為「衣介」。 後來在清代的皇族王府及八旗的婦女中,更在穿戴諸方面發展成為戴旗頭(兩把頭、大板頭)、穿旗鞋(厚底盆鞋)、著旗袍、戴旗飾等一整套的裝束。
在老北京的崇文門外花市大街等地,就曾專門有為清宮中的女眷及旗人婦女製作旗頭用的絹花等裝飾品的作坊。
旗人的這種裝束老北京時還有不少典故呢!如說穿旗袍是為了限制婦女的步幅,旗鞋能使婦女的步伐更穩,旗頭是為了使女性的腰板挺直,戴耳墜子則是為防止女性不雅的急回頭,否則就會打著女性的臉……正像相聲大師侯寶林在相聲中演示的那貴族大家閨秀的女子行走、扭頭、說話時的形象那樣,極具風趣。
清順治時入關定都北京後,曾下令百姓必須「剃發易服」以表對清朝的「歸順」,從而逐漸在舊京百姓中讓滿族旗袍成為滿漢兩大民族的通用服裝。漢族的婦女覺得旗人女子高領、細腰、長袖、長身的衣裳較過去穿的長袍很得體、很輕便、很好看,紛紛仿效。
另有人認為民國初年是一個新舊交替的時期, 新生的事物方興未艾, 由於西方資本主義思想文化在中華的傳播影響, 尤其是「五四運動」後提倡的新文化思想, 促使我國一些百姓的服裝向西方各國男女服飾的演變, 中國的旗袍是一次女性服裝的革命。民國政府也曾提倡女子的禮服可採用上衣下裙的西歐樣式, 後來受西方生活方式的影響, 婦女們領悟到「曲線美」的道理, 在裁製衣服時改變了傳統女服的長袍形式胸肩腰臀完全的平直狀態,於是新穎的「旗袍兒」走進北京及上海廣州等城市的住戶,富貴人家的太太小姐們穿起用各種衣料精心製作的色彩鮮艷的旗袍兒,從上世紀初起盛行於社交場所和四合院中,並逐漸傳向全國城鄉地區,作為大都市的上海後來又結合西歐服裝的樣式,對旗袍做了現代化的改良成為「大眾型」的模式,正像一些影視劇中婦女穿的各式旗袍那樣婀娜多姿,從選料、花色式樣、做工等各方面搭配很得當,那時被稱為「改良旗袍」,其最大的改變在於袍腰不斷收縮,使女性身材的曲線終於全部顯露出來,從遮掩人體曲線到顯現凹凸有致的女性美,如細紡旗袍輕盈而嫵媚, 鏤金碎花旗袍華麗而高雅, 黑色綢緞料高領無袖旗袍, 則凄美似有哀愁而又不失神秘……各式各樣的旗袍體現著女性靜止的典雅美與高貴美, 其徹底擺脫了滿族的舊有超長寬肥的模式,這種改良後的新旗袍1929年時還被當時的國某黨政府定為女性獨具民族特色的「國服」。
另外相傳清代最後的溥儀皇帝的後妃婉容、文綉在走出紫禁城皇宮前後的一段時期曾有個「御裁縫」,專門為後妃設計製作新式旗袍,其改良的新花色新式樣不但受後妃喜愛同時也從宮內流傳到民間。
1925年孫中山去世後,孫夫人宋慶齡也逐漸改穿旗袍,她為了體現對民族傳統的珍視和喜愛,此後幾十年內無論居住在上海還是北京,她的服飾一直以旗袍為主,素雅深色的旗袍顯示著從容端莊高雅的女性美,曾成為標志性的中國國服。另據原老蔣「士林官邸」的'待從們爆料,老蔣的夫人宋美齡極愛好收藏各式各樣的旗袍,她有個專門的「御裁縫」張瑞香,一年364天(過年時准休一天)不停地為宋美齡做其喜歡的多式樣的旗袍,而剪裁製好後宋美齡只喜愛的看兩眼然後就存放在衣櫥內,其大衣櫥內堆滿了眾多樣式靚麗花色的旗袍,堪稱世界之最。
「五四運動」後北京的穿旗袍之風極盛。在王府井、前門等地的一些服裝店、綢布鋪以及街市的裁縫店都用中國的傳統面料絲綢錦緞等做成單、夾、棉較高檔的旗袍,講究的主人還要綉上不同的花邊和吉祥的圖案。四合院里的太太小姐們發髻高挽身段婀娜窈窕多姿,體現了中國女性身上的東方神韻。而在老北京的一些平民百姓中最流行的則是似旗袍樣式的毛藍布衫,夏天時敞身穿,冬天時套在棉袍的外邊,夏暑天時還穿一種用陰丹士林布做的短袖、矮領、開衩到膝部的長褂,非常合體、省料又涼爽輕便。這類旗袍成為解放前平民婦女和女學生們非常愛穿的服裝, 突出的一點是旗袍內不穿長褲, 取而代之的是絲襪線襪和內褲。20世紀30年代中, 北京一度提倡「新生活運動」, 反對當時流行的無袖旗袍, 認為它過於暴露而有傷風化, 為此事當時的北平市長袁良,還曾親自到中山公園大門口去捉拿過穿無袖旗袍的女性, 曾惹得議論紛紛。解放以後穿旗袍之風俗曾一度絕跡,很多精緻的旗袍被焚毀或壓入箱底。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旗袍才風光又現,並與時俱進不斷發展改良賦予更多的新意。這種四季皆宜的旗袍兒,給婦女們帶來風采。旗袍兒這種內與外和諧統一的亮麗服裝,演示著中國女性的美麗,被喻為中國服飾文化的代表。穿旗袍也已成為西方乃至世界各國婦女名人的一種時髦和收藏寵物。中國旗袍受到世人的贊美,東方婦女的美令世人交口贊嘆。 ;
B. 旗袍開叉好看還是不開叉好看
旗袍原是清朝旗人婦女的服裝,據考證,滿人的旗袍下擺是不開衩的。最近書店「老照片」系列泛濫,仔細看民國前的旗袍的確不開衩,樣式很土。特別是那領子很特別,立領,極高,高到腮邊,硬邦邦很不舒服的樣子。據我想來,估計是為了約束婦女的頭部運動,使小腳女人更加顯得「端莊」。
本世紀初的漢族人相對比較開化,把旗袍領子改低了。特別創意的是把下擺開了衩,那時的漢族男人都說這種服裝很漂亮,很美。可是我在想,開衩無非是為了露出女人的大腿,當時的意識形態中女人的身體絕不是「藝術」,民國時的劉海粟幾乎被認為是個流氓。就算今日,畫個女人大腿之類的藝術還未為全體國人所接受。可是為什麼這種服裝在將近一個世紀前就已經是「美」的呢?
原因無非是男人喜歡,開衩能看到大腿,我想看旗袍開衩處裸露的大腿的男人,投入視力最多的肯定是開衩的最上方,就是靠近大腿根部的那片,而絕非是腳踝附近。於是就能聯想到那看不到的腿根、私處,進而是床、是做愛。旗袍被認為是時裝,只要穿的起,所有丈夫、父親都不反對家裡女人穿旗袍。但是極力反對自己的女兒或老婆穿開衩很高的旗袍。心裡卻希望的旗袍開衩高一點、再高一點。因為不好意思直接說:「對面的女孩給我看看大腿」,只好間接說開了衩的旗袍好看了。
C. 旗袍起源於滿族,那麼這個服飾是只有滿族才有嗎
在今天五花八門的影視劇或電影中,但凡牽涉到民國時期,劇中總會或多或少的出現一位身穿旗袍的美麗女子。這固然是影視劇想要表現出一種女性身上的美麗“民國范兒”,但也反映出在當今人們的心目中,旗袍與身份尊貴的女性緊密結合,已然成為能夠代表中國女性之美的典型服飾。作為一種相對年輕的服飾,這一抹揮之不去的風情到底來自何處?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旗袍的歷史。
一、起源與產生
到1930年之後,旗袍在中國的發展進入鼎盛時期,女性均以穿旗袍為尊貴和美麗的象徵,而旗袍的樣式也變得五花八門,難以形成唯一的製作標准。例如旗袍的袖子時有時無,到最後乾脆將袖子取消,下擺的長度時長時短,底擺的長度一時間由早先的垂至地面縮短到膝蓋以上,而旗袍兩側的開叉則越來越高,最高時幾乎與臀部齊平。而旗袍製作的工藝也愈發的考究,上流社會自然以進口綢緞為主,而普通民眾則主要以陰丹士林布來製作旗袍,裝飾圖案則以龍鳳、孔雀或者簡單的幾何圖形來裝飾,不再像晚清時期那麼艷麗,更顯莊重與素雅。這種種改變都體現出了人們思想的轉變與突破,衣服的設計以美為主,不再考慮傳統的禮教規矩,而衣著的變遷也反映出了民國時期的社會風貌。
D. 旗袍展現了東方含蓄美,你怎麼看你見過穿旗袍的女人有多美
如果說西裝是現代外交禮儀中的正式服裝,那麼旗袍就是能展現我們女性魅力的服裝。
就是放到現在,旗袍展現的魅力依然讓人著迷。尤其是近年來復古風的流行更是引起大家對旗袍的喜愛。旗袍不僅展現了女性的曲線美,更是展現了東方的含蓄美。我們來看看旗袍是如何展現這種含蓄美的。
旗袍大概起源於上世紀20年,當時的人們活在各種文化不斷碰撞沖擊的時代,民國時期的女子也追求獨立、解放。他們開始摒棄上衣下裳的穿衣方式,效仿男士穿長袍。隨著下方文化的侵襲,傳統的衣服吸收了外國服飾,歷經20年,旗袍開始趨向於展現女性的腰線,還吸收了西式翻領、荷葉袖等元素。至此,旗袍基本形成了自己在大家心中的地位。
我們知道,古人形容美人時會用“領如蝤蠐”來形容她的脖子。因此,脖子對女性來說是展現自己魅力的地方。但是恰恰我們的旗袍常常有著力挺的領子,再在脖子前方開一個倒V。這樣的設計,將女性挺直的脖頸包裹起來,但又通過前方的倒V來展現脖頸的皮膚。旗袍通常採用綢緞、棉質等布料用裁縫精湛的技藝通過剪裁、縫制等手段將不同的布料和自的體型、皮膚完美匹配起來。
因此,即使美好的脖頸被包裹起來,但是挺直的線條只會顯得更加迷人。
E. 旗袍的歷史及形制特點
一、旗袍形成於上個世紀20年代,有部分學者認為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兩漢時代的深衣,是民國20年代之後最普遍的女子服裝 ,由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
二、50年代後,旗袍在大陸漸漸被冷落,尤其文革中被視為「封建糟粕」、「資產階級情調」遭受批判。80年代之後隨著傳統文化在內地被重新重視,以及影視文化、時裝表演、選美等帶來的影響,旗袍不僅逐漸在大陸地區復興,還遍及世界各個時尚之地。1984年,旗袍被國務院指定為女性外交人員禮服。從1990年北京亞運會起,歷次大陸舉行的奧運會、亞運會以及國際會議、博覽會多選擇旗袍作為大會禮儀服裝。2011年5月23日,旗袍手工製作工藝成為國務院批准公布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2014年11月,在北京舉行的第22屆APEC會議上,中國政府選擇旗袍作為與會各國領導人夫人的服裝。
三、它的形制特點豐富多彩:旗袍歷經百年的演進,隨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審美情趣的變化,演繹出多姿多彩的樣式,讓人目不暇接。20世紀30、40年代旗袍發展的黃金時代,樣式變化多且非常豐富。旗袍的襟、領、袖、裙擺等部位風格別樣:襟有圓襟、方襟、長襟等;領有上海領、元寶領、低領等;袖子有長袖、短袖,有挽大袖、套花袖,還有喇叭形的倒大袖,在袖口鑲、綉、滾、盪各種紋樣,十分別致;裙擺除了長短變化,還增加了魚尾形、波浪形等裙擺款式。
F. 黑色改良旗袍,穿出優雅時髦魅力,你喜歡嗎
旗袍是我們中國女性的國服,是最能體現我們東方女性魅力的服飾,它的款式修身剪裁精美,能夠充分體現女性的優雅氣韻和曼妙身材曲線。隨著時尚的不斷發展,旗袍的款式也得到了突破,它的款式變得更具現代化,更適合大眾,讓更多的女生能夠一展美麗的身姿。圖中的這款黑色旗袍就是改良過的款式,它不僅延續了旗袍的修身剪裁,還融合了具有現代氣息的網紗面料,這兩種不同屬性元素的碰撞組合,讓愛美的女生輕松穿出時髦又優雅的魅力,這樣一款顯氣質又顯身材的旗袍,我非常喜歡。
改良旗袍是在旗袍原有的款式上進行改變,但是它的款式依舊會保留原有修身的剪裁,就像這款黑色的旗袍也是如此,它的延續了修身的剪裁,能夠完美勾勒女生的曼妙身材,在黑色絲絨布料的襯托下,女生的身姿更顯窈窕玲瓏,性感優雅的氣息撲面而來。這款改良旗袍,既能帶來時尚氣息,又能詮釋女生的優雅氣質,讓她們更顯魅力,我非常喜歡。
G. 漸變色的綢緞旗袍,盡顯別樣風情,你覺得怎麼樣
旗袍是女生顯氣質的「利器」,能夠完美地彰顯東方女性的優雅氣質與曼妙身材。隨著時尚的不斷發展,旗袍的款式也注入了現代元素,當時髦的漸變元素被融入到旗袍特有的款式中,給人留下高級又靚麗的美感,充分展現女生的別樣風情。圖中的這款綠色漸變綢緞旗袍就是如此,它的漸變款式新穎又獨特,張揚又時尚,搭配上旗袍特有的款式,輕松展現出一種古典端莊的美,這一款旗袍裙既顯古典高貴又不失時尚潮流,能夠讓女生成為人群中最獨特出眾的存在,如此引入矚目的旗袍,我非常喜歡。
漸變和蕾絲的元素,極具現代時尚氣息,搭配上旗袍特有的端莊典雅美,讓女生的優雅氣質展現的淋漓盡致。這一款漸變色的綢緞旗袍,賦予了女生高貴、端莊的美感,讓她輕松成為一幅令人驚艷的畫面。這樣一襲美麗時尚的旗袍穿在身上,盡顯女生優雅、性感風韻,令人非常心動。
H. 旗袍開叉高度標准
旗袍開叉高度是沒有一個標準的,一般來說旗袍的開叉都會在膝蓋的位置,也有到大腿的地方,旗袍是出現在於民國的時期,是作為民國時期女性的標志服飾,即使是放在今天旗袍也一點都不過時。
旗袍作為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服飾之一,即使到現在也還是很多人都在穿著旗袍,旗袍穿著女性身上是很有氣質和性感的,最亮眼的地方就是旁邊的開叉,旗袍開叉高度標準是多高?
旗袍開叉高度標准旗袍開叉高度沒有比較明確的標准,一般旗袍的開叉都會開到膝蓋的位置,也有的旗袍開到大腿的位置。旗袍是中國女性的傳統服飾,很具有代表性。清朝滅亡後,民國開始,這短短的十幾年間,女性得到了解放,女子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旗袍作為民國女人標志的衣服,一直在不斷改造。旗袍不僅能夠顯示出女人的窈窕身材,還能夠彰顯優雅的氣質,深受女性的喜愛。
穿旗袍有哪些講究因為旗袍是中國古典的服裝,所以會有很多的講究,穿旗袍最好是佩戴一到兩個比較好看的飾品,這樣能夠更好的修飾自己,凸顯個人的眼光和氣質。但是也不能搭配太多的飾品,不然會顯得非常的高調繁冗。雖然旗袍能夠很好的展現出來一個人的完美身材,但是也不要刻意的去選擇一些不適合自己的旗袍。
穿旗袍的時候還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坐著的時候要把背部挺直,雙腿並攏,不能夠岔開腿或者是盤腿而坐,這些都是非常的不雅的,與旗袍本身的風格也會顯得十分不匹配。所以能夠讓自己擁有一個好的儀容儀表和言行舉止是非常的重要的,能夠提升其他人對自己的好印象。
旗袍如何存放旗袍的存放是很仔細的,不能隨便亂放,隨處亂丟會讓旗袍有摺痕,也不能把旗袍折疊起來,這樣也會讓皮膚有摺痕,不穿的時候,一定要找個寬厚的衣服架子把旗袍撐起來,一定要注意肩部要妥當,旗袍的肩部是很重要的。
另外在存放旗袍的櫃子里應該放上樟腦球一類驅蟲的,旗袍很多都是絲綢的,如果長時間的放在櫃子里,會讓旗袍生蟲子,另外在穿著旗袍的時候,應該勤換,不要貼身穿,避免有很多的汗把旗袍浸濕,讓衣服發生變色,穿旗袍的時候,不能在木板上坐著,避免旗袍被劃破。
旗袍開叉高度是沒有一個標準的,一般來說旗袍的開叉都會在膝蓋的位置,也有到大腿的地方,旗袍是出現在於民國的時期,是作為民國時期女性的標志服飾,即使是放在今天旗袍也一點都不過時。
I. 旗袍擁有的一抹揮之不去的風情,究竟來自何方
在今天五花八門的影視劇或電影中,但凡牽涉到民國時期,劇中總會或多或少的出現一位身穿旗袍的美麗女子。這固然是影視劇想要表現出一種女性身上的美麗“民國范兒”,但也反映出在當今人們的心目中,旗袍與身份尊貴的女性緊密結合,已然成為能夠代表中國女性之美的典型服飾。作為一種相對年輕的服飾,這一抹揮之不去的風情到底來自何處?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旗袍的歷史。
李沁在《遇見天壇》中還原的民國旗袍
到1930年之後,旗袍在中國的發展進入鼎盛時期,女性均以穿旗袍為尊貴和美麗的象徵,而旗袍的樣式也變得五花八門,難以形成唯一的製作標准。例如旗袍的袖子時有時無,到最後乾脆將袖子取消,下擺的長度時長時短,底擺的長度一時間由早先的垂至地面縮短到膝蓋以上,而旗袍兩側的開叉則越來越高,最高時幾乎與臀部齊平。而旗袍製作的工藝也愈發的考究,上流社會自然以進口綢緞為主,而普通民眾則主要以陰丹士林布來製作旗袍,裝飾圖案則以龍鳳、孔雀或者簡單的幾何圖形來裝飾,不再像晚清時期那麼艷麗,更顯莊重與素雅。這種種改變都體現出了人們思想的轉變與突破,衣服的設計以美為主,不再考慮傳統的禮教規矩,而衣著的變遷也反映出了民國時期的社會風貌。
文史君說:
旗袍的演變歷史可以算得上是中國審美與思想的轉變史,隨著西方文化的傳入與中國近代化的開展,人們尤其是女性對於衣著的想法有了很大的突破,不再盲目追求華美與艷麗,也不再受傳統禮教的束縛,她們更加註重展現女性的美,更加註重衣服自身所帶有的典雅氣質。一部旗袍史中包含了多少中國人追求近代化的夢想啊!
J. 旗袍不開叉還是旗袍嗎
古典旗裝大多採用平直的線條,衣身寬松,兩邊開叉,胸腰圍度與衣裙的尺寸比例較為接近。旗袍的外觀特徵一般要求全部或部分具有以下特徵:右衽大襟的開襟或半開襟形式,立領盤紐、擺側開衩,單片衣料、衣身連袖的平面裁剪等。開衩只是旗袍的很多特徵之一,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