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職業正裝 > 連江廖沿中學校服

連江廖沿中學校服

發布時間:2022-09-13 19:51:24

Ⅰ 2013福建省連江縣華僑中學中考錄取分數線

2013
年連江一中招收定
向生最低投檔線

學校名稱

投檔線

連江三中

471.5
連江華僑中學

480.5
連江縣安凱學校

472.5
連江縣曉沃中學

472.5
連江縣鳳城中學

478
連江縣蓼沿中學

479
連江縣透堡中學

476.5
連江縣東岱中學

470
連江縣下嶼中學

472
連江縣浦口中學

474
連江縣琯頭中學

472
連江縣私立明智學校

478.5
連江啟明中學

485
福州樹德學校

478
連江縣官塘中學

480
連江興海學校

475.5
連江文筆中學

479.5

Ⅱ 莆田實小邊哪裡有小學作文培訓

沙塵終結曲

王曙潤

潘珊珊

惠安縣第三實驗小學

樹林底下我們的家—泥土與水的呢喃

林夏軒

王麗萍

惠安縣實驗小學六(1)班

大山的警示

鄭亦臻

黃玉妹

大田縣城關第一小學五年級

我想有條美麗的護城河

姚妍祺

吳群英

霞浦縣實驗小學六(3)班

水土保持,從我做起

周 璇

陳福海

平和縣金華小學六(1)班

愛我家園,護我水土

陳舒琪

郭其平

德化縣實驗小學六(6)班

大自然媽媽病重了

付 鈺

吳章鳳

順昌實驗小學五(2)班

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

吳麗萍

蔡琬菁

安溪縣劍斗中心小學六年級

一次探訪引發的思考

劉睿馨

胡明清

安溪縣沼濤實小五(5)班

植被和水土流失關系的探究

許永樂

許鯉燕

晉江龍湖鎮強民小學五年級

水土的呼喊

張少青

范法弟

連江縣蓼沿中學八(3)班

珍愛這一顆明珠

張玉靜

林清蓉

惠安縣五中初二(3)班

龍王游歷記

江 峰

李志焱

清流縣長校中學八(2)班

愛我家鄉,護我水土

李 薇

李新斌

寧德市十中初三(1)班

遭遇自然

陳 榕福清市二中初二(5)班

《丙子條約》

許曉陽

吳如春

安溪縣金火中學初三(6)班

水土流失的危機

吳 婧

侯小寧

永泰縣一中初三(5)班

桃溪姑娘的演變

黃漫莉

黃秋香

永春縣二中初二(7)班

東圳庫區水土現狀及對策

陳宇天

陳若男

莆田市文獻中學八(11)班

還它一片藍

Ⅲ 連江縣至長龍公路建於1957年

說這這個連江縣至長隆公路是建於1957年的

Ⅳ 黃如論中學的學校介紹

福建省黃如論中學地處連江縣城關,是歸國華僑、全國僑聯常委、金源集團董事局主席黃如論先生捐資人民幣2100多萬元、各級政府配套1200多萬元,按省一級達標完中規劃建成的一所現代化公立全日制普通完全中學,是我縣首批辦好的重點中學之一。
現學校佔地100畝(其中已規劃征地30畝),校舍建築面積2.27萬平方米。學校所有基礎設施和實驗、電教設施均按省一級達標完中規劃建設,校園環境優美、整體設施完善、功能明確,充分體現現代教育和管理的要求。學校師資力量雄厚,凝聚名師打造教育名牌,從全縣選調中青年骨幹教師和學科帶頭人已在我校發揮優勢。現有教職員工149人,在校學生2500多人,同時我校與省一級達標校福州八中結為友好學校,共享名校教育教學資源。
黃如論中學稱「連江七中」為民眾誤傳。《連江縣志》 記載:「......1972年,取消公社中學命名,恢復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中學原名,敖江、琅岐、黃岐公社中學分別改稱連江第六、第七、第八中學,復辦城關中學,新辦筱埕、官坂、蓼沿、長龍4所中學。1975年,增辦東岱、蓬岐小學附設初中班。1976年,琅岐(第七中學)劃回福州,黃岐第八中學改為第七中學,曉澳中學改為第八中學。1978年,第七、第八中學開辦高中部(1982年停辦)。1980年,城關中學改為連江第九中學,並開辦高中部。1981年,東岱、蓬岐附設初中班析出獨立辦東岱、蓬岐中學,新辦敖北、苔菉、黃岐(七中歸安凱)3所中學。」

Ⅳ 連江縣的社會

新中國成立後,國家、集體、個人在縣城建造大量房屋和更新城市基礎設施,尤其1984年以來,在縣城總體規劃的指導下,進入了建房高峰期,用地更加合理,布局更加科學。隨著該縣經濟社會持續較快發展,綜合實力不斷增強,基礎設施日臻完善,城鄉面貌大為改觀,人民群眾得到更多實惠。連江對外聯接通過增至5條,一步跨入「高鐵時代」,成為福州市規劃的大都市區的組成部分。縣城建成區面積從2000年的5.8平方公里擴展到2010年的13平方公里,規劃區面積已達27平方公里,縣城公園面積從2000年5000平方米擴大到2010年的12萬平方米。
十一五期間,努力構建一個有活力、生態型、有濱江山水特色的宜居城市。堅持「向東向南沿江發展」的城市發展戰略,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與管理,完善城市的縣域服務中心功能,中心城市形象明顯改觀,城市構架有效拉開,城市功能進一步完善,完成了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修編。人民廣場、江濱公園、玉泉山公園、「五大中心」、連江火車站及站前廣場投入使用,馬祖路、文筆東路、金安路等新區路網基本完工。健全完善、園林景觀、水體管網、亮綠工程等市政設施設施,以路網的不斷延伸拉開城市框架,改善公共服務水平,不斷健全提升城市品位。
十二五期間,將進一步加快縣域中心城區建設。對接福州城市總體規劃,加強縣域中心城區規劃,科學整合鳳城、敖江、江南資源,有序推進向浦口、東岱拓展,完善城市發展、基礎設施、產業布局等各類發展規劃,提升城市產業水平、人口承載能力和輻射能力,增強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帶動作用。加強中心城區管理,按照「新區開發、老城提升、整體推進」思路和「統一規劃、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綜合開發、配套建設」原則,推動城區向東向南沿江發展,加快建設一批城市主幹路網,扎實推進丹鳳東西路、文筆路、北江濱東西路、南敖江路、朝暉路、南江濱路、敖江路四期、連江火車站、琯頭江濱大道等路網建設,做好104國道的過境道改造工程的前期工作,拓展城市發展框架。健全完善市政設施、園林景觀、亮綠工程等配套設施,提升城市品位。 連江的風俗人情淳厚樸素,獨具特色。傳承文明的節日習俗、地域濃郁的生活習俗、源遠流長的生產習俗、獨具色彩的人生習俗以及會聚人文底蘊的交際習俗,共同構成了連江風俗人情的基本內容。
【主食】
該縣主食以稻米、甘薯為主,雜以麥和豆類。沿海地區以甘薯為主,雜以米、麥、豆類,多數早餐稀粥,午、晚餐干飯。農忙時三餐均為干飯,午前午後各加點心一餐。沿海漁民漁汛季節,愛吃糯米干飯或大米、地瓜稀飯,飲家釀酒。副食品主要是:各類蔬菜、豆製品、肉類、蛋品和海產品。佐料有花生油、茶油、菜油、豬油、醬、魚露(蝦油)、糖、醋、酒、鹽等。新中國成立前,一般居民一日三餐粗飯淡菜已很滿足,逢年過節或喜慶之事,才宰雞殺鴨做幾道菜餚。新中國成立後,隨著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主食以大米為主,雜以麵粉和復製品。改革開放後,城鄉居民收入日益增加,飲食結構發生很大變化,肉類、蛋品、水產品、奶品逐漸增多,糧食用量逐漸減少。富裕之家開始講究三餐營養搭配
【風味小吃】
連江縣風味小吃豐富多彩。主要有魚丸、扁肉(餛飩)、肉燕、肉面、拌面、牛雜、鹵味、油餅、麻蛋(麻球)、蠣餅、鍋邊糊、炸芋糅、春卷、煎包等上百種。連江魚丸、魚面,歷來名聞遐邇,享譽海內外。魚丸以新鮮魚剁碎拌薯粉為殼,以瘦肉等為餡,捏成乒乓球大小丸狀,富有彈性,香脆可口,暢銷福州及各縣。20世紀80年代後在上海成為搶手貨,風靡外灘。魚面,以新鮮魚剁碎攪拌薯粉手工製作而成,松軟香脆,是酒席宴會常用佳餚。20世紀80年代後,流行葯膳小吃,在禽畜肉類或魚類中加枸杞、當歸和桂圓等補品或中葯燉煮。
【嗜好】
連江縣群眾歷來喜歡飲茶,當地產的綠茶以清明、清明前採摘的「清明茶」、「明前茶」尤受歡迎。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飲用可樂、果汁等飲料。20世紀80年代後咖啡成為待客上等飲料,並時尚礦泉水,但茶仍為主要飲料,中、老年人尤喜飲茶。
縣內百姓喜飲家釀酒,以橘米黃酒為主,沿海夏天多飲地瓜燒制的白酒。20世紀80年代後啤酒消費呈逐年上升勢頭,飲酒習慣有所改變。
【服 式】
清及清前,漢族男裝多上為對襟衣,下為扭襠褲;女裝上為偏襟衣,下為扭檔褲;殷富商紳及教師才有穿長衫、馬褂。衣褲布料多系手織棉布和薴布,色調單一,藍、黑為主;少數人用絲、綢、緞等縫制。畲族服裝獨具特色,男服與漢族基本相似。只在衣襟和袖口飾以鑲邊;女上身著鳳凰裝,襟、袖都用五色花線鑲邊,腰束紅藍相間帶穗的絲織綵帶,肚前圍四方綉花鑲邊圍身裙;下身穿短褲,腿裹紅布條。
民國時期,城鎮開始流行中山裝、學生裝和女旗袍。布料有卡其、斜紋、府綢、香紋紗、陰丹士林、廠布、呢絨、嗶吱類;少數人開始用羊毛線編織衣褲。
1949年至20世紀60年代初期,除傳統款式外,新添有:列寧裝、工作服、捷克衫、棉衣等。「文化大革命」期間,青年男女流行草綠色、黃色、灰色的軍式便裝和軍大衣。20世紀80年代起,人們注重服裝的質料、色調、款式和名牌,男女服裝不斷變化,色調鮮明多樣,有西裝、運動服、皮衣、風雪衣、外套、蝙蝠衫、牛仔衣、羊毛衫、兔毛衫、夾克衫、呢大衣和新式旗袍等。褲式有:喇叭褲、直筒褲、西褲、健美褲等。裙式有;百褶裙、三角裙、背帶裙、背心裙、牛仔裙、超短裙等,連衣裙曾風行80年代中期。各種服裝用料有:晴綸、毛料、人造絲綢、人造革和真絲、皮革等。
【鞋式】
清末,男子穿圓口布鞋,農村普遍穿木屐,夏夜走路響聲清脆。女子穿圓口綉花牲,老婦穿小腳尖頭綉花鞋,平時農婦多穿草屐。民國初期廢除女子纏足,年輕的女子不再穿綉花鞋。男子開始時尚綁帶球鞋、雨鞋,少數富家男子穿皮鞋。新中國成立後,鞋類款式隨生活水平提高逐漸變化,有球鞋、雨鞋、解放鞋、松緊帶鞋、皮鞋、塑料涼鞋、各式仿皮鞋等。20世紀80年代始流行旅遊鞋、登山鞋,但最普遍的還是皮鞋和塑料涼鞋。農民下地勞動開始穿長筒雨鞋。
【發型】
清代,漢族男子前額剃光,後腦勺留長辮,盤頭而束,戴碗帽。未婚女子齊眉梳單長辮;已婚女子梳髻。清末,境內革命黨人已先剪辮,至民國時男子普遍剪辮。男式發型多「海軍式」,戴呢帽。子發式有齊腰雙長辮、羊角辮。畲族女子發式別具風格:未婚結發辮,已婚梳鳳凰冠(螺式盤龍髻),發束絨線(年老扎藍線、年輕扎紅線)。新中國成立初,漢族中青年男子理「一片倒」和「三七開」發型。流行戴解放帽或工程帽,老人剪平頂發型。戴風帽、猴帽、棉帽。老年婦女皆梳髻戴黑絨帽。兒童戴風帽。20世紀80年代男子多理分頭和平頭,青壯年女子多為齊耳短發,有的燙發,少數青年男女講究梳理港式、廣式發型。
【首飾】
新中國成立前,女子梳髻時尚插銀簪、銀剔、銀花、銀耳扒,手戴銀鐲、銀戒指,耳戴銀耳環。富家女子戴金環、金戒指及珍珠、瑪瑙玉鐲、翠玉等首飾。畲族婦女喜插銀釵、別銀針,未婚女子戴耳環,已婚女掛耳墜。50~70年代,漢族女子已不時興戴首飾。20世紀80年代後。女子戴首飾又開始普遍,也有男子佩戴飾品。
【行旅】
清代以前,連江縣水路交通以乘木帆船、舢板為主。民國時閩江、敖江已有機動輪船。陸路靠步行。少數人坐轎或坐篼。新中國成立後,隨著交通事業的發展,短途仍靠步行,中長途多以自行車、汽車、機帆船、輪船代步。20世紀70年代。自行車十分普及,城鄉男女上下班及下田勞動、送肥料、點心等均騎自行車。20世紀80年代中期摩托車成為代步工具日漸風行。後期人力三輪車充塞縣城,既載人又送貨,直抵家門。出遠門旅行則有汽車抵福州或馬尾,然後再乘汽車、火車、輪船、飛機到各地,十分方便。 連江的先民從外地遷移到連江這塊鍾靈毓秀的沃土上,世世代代繁衍生息。他們選擇敖江流域和丹陽、蓼沿、東岱、透堡等地的江河兩岸土地肥沃的地方群居棲息。那個時期,人類已經進入母系或父系的氏族社會,開始磨製石器、製作石鏃,製造弓箭,燒制粗糙的陶制器皿。
從全縣文化遺址大普查來看,已發現古人類使用過的石刀、石斧、石錛(古代人用石片磨製成的耕作器具)、石鏃(古代人用石片磨製成的箭矢,即箭的前端部分)、石環以及印有方格紋、席紋、幾何紋、籃紋的陶器和化石標本380多件,經福建省文物部門專家分類鑒定,確認是新石器晚期和青銅器時代的文化遺址。這些文化遺址主要分布敖江、丹陽、蓼沿、潘渡、東岱、透堡等6個鄉鎮沿江、溪兩岸30個村莊的荒山、嶺地。其中東岱鎮的雲居山文化遺址面積最廣,分布范圍約10萬平方米,是連江先民最多的聚居地。
古代窯址
窯址,是製作陶、瓷器皿的生產場地。連江早在南朝至宋代就開始發展陶瓷生產,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在宋、元、明、清時代就已馳名中外,是福建省四大窯系之一。連江生產的陶瓷遠銷東南亞十幾個國家,澳大利亞國家博物館還珍藏連江浦口龍窯生產的青瓷、白瓷和黑釉精品。
全縣各地較出名的有江南鄉的魁岐、己古窯址,官坂的塘里窯址,長龍鎮的真茹窯址,透堡鎮的館讀窯址和浦口鎮的浦口窯址。規模比較大的為魁岐村南山窯址,分布五個山丘,范圍4000多平方米,陶瓷場地堆積層厚度達3米。從該窯址採集到的瓷器有碗、碟、盞、瓶、罐等生活器皿以及支圈、匣缽、墊座等窯具。陶瓷紋飾有印花紋、凹弦紋、篾紋以及卷草花卉等形狀。釉色有青黃、青綠兩種,經鑒定為南宋至元代時期窯址。
浦口窯址,以龍窯(龍窯:磚砌窯灶,窯長3050米不等,窯首設灶口,窯尾設煙囪,窯中疊放坯具,形似長蛇,古名龍窯。)為主,共有36個窯,號稱三十六龍窯而聞名,分布浦口鎮公路兩側十幾個山丘和現中學所在地,范圍1平方多公里,是連江古代瓷器生產窯數最多、規模最大、花色品種最多樣的窯址。生產的陶瓷有黑釉、灰白、青花等,兼以生產彩色瓷,工藝、風格獨特,花色品種不斷更新,器皿製作形式多樣化,除碗、杯、碟、盞外,還生產工藝要求較高的長頸瓶、圓唇撤口瓶、鼓腹瓶等數十種花瓶產品,窯窯各具一格。經鑒定為南宋至明代時期的古窯址。浦口窯址和魁岐窯址,同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中國和澳大利亞專家在定海灣聯合進行水下考古,挖掘出土數千件陶瓷器,澳專家還實地考察了浦口龍窯,經分析、考證大部分是浦口龍窯生產的。
古沉船遺址
從閩江口至黃岐灣海域,古稱甘棠港,是古今中外舟楫通航的主要航道,但由於古代沒有航標設置,加上這裏海域暗礁密布,船隻夜航,經常觸礁沉沒。
據文物管理部門考察,先後在黃岐鎮長沙村西南方1200米海域、筱埕鎮蛤沙村東南方3500米海域和定海村250米海域發現11處古沉船遺址。從沉船點相繼發掘陶瓷製品碗、壺、缽、杯、罐,端硯,鐵炮,銅銃等水下文物3000多件,經鑒定系宋、元、明、清時期的沉船遺址。
1990年3月,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東南亞陶瓷研究中心研究員柯萊德·克拉克和西澳大利亞海洋博物館考古部主任吉米·格林、技術員羅伯特·理查德,會同中國歷史博物館館長俞偉超、研究員張威以及國家文物局文物處考古人員,在福建省博物館、福州市博物館和連江縣文化局的配合下,帶領中國第一代水下考古班學員11人,進駐該縣筱埕鎮定海村,對周圍300米海域進行為時三個月的水下考古,摸清了該海域9處古代沉船遺址,從海底挖掘出陶瓷器皿等文物2000多件,以及許多沉船的殘板,並拍攝了海底沉船分布地點和海底文物的錄像,測繪沉船點與文物分布地形圖,對沉船位置進行了定標、定點,成功地完成了定海水下考古任務。中澳雙方聯合撰寫了連江縣定海水下考古學術論文,當年11月在《世界考古學報》上發表。
1975年還在敖江大王宮出土了獨木舟,現珍藏於福建省博物館。 連江文物蘊藏量豐富。20世紀50至60年代開始徵集和發掘部分文物。70年代後開始有組織地進行徵集和發掘工作,至2005年連江博物館珍藏文物達4000多件,其中國家二、三級文物達2000多件,位列福州市五區八縣之首位。
文物品種有石器、陶器、瓷器、金屬器、玉器、木雕、石刻、文具、貨幣、布帛、磚瓦、族譜、拓片等類別。大部分文物是從民間、寺廟、古墓葬、建築工地、水下沉船遺址等徵集或挖掘而來。
1993年3月鳳城鎮玉山挖掘1座宋代古墓,出土鐵牛、石硯、石俑等文物97件。1997年6月縣文物部門配合北京故宮博物院古陶瓷專家馮銘生對浦口宋代古陶瓷窯址進行考察、鑒定,採集100多件古陶瓷標本。1981年5月鳳城北門群眾建房挖基時發現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連江鑄造鐵炮2尊。同年8月,東湖鎮東塘村在荒廢已久的何姓花園里挖掘出一壇古錢幣,重達150公斤,其中有30多件宋代古錢幣,系珍貴文物。1987年定海小學少先隊員,先後捐獻出宋至清代陶瓷文物800多件,學校設立文物展覽室,作為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88年縣文化館配合福州市文管會,在筱埕鎮大埕口村發掘晉代古墓葬3座,徵集出土文物21件,其中陶瓷雞首壺屬罕見的文物珍品。
1990年在定海村徵集「國姓府」(即明朝皇帝賜鄭成功朱姓,故鄭成功以「國姓」為標志,如「國姓府」、「國姓船」、「國姓壺」等等。)銅銃1件,經鑒定系民族英雄鄭成功水師船所使用的小型火炮。珍藏在連江縣博物館,其復製品在廈門市鄭成功紀念館展出。 古塔和古橋是連江標志性建築。
古塔:古塔主要有唐代天王寺瑞光塔、元代雲居寺普光塔和明代斗門寺含光塔。
古橋:連江水陸交通便利,境內多河流,3公里以上溪流多達73條。據縣志記載,連江有古橋149座,後隨歷史變遷,或毀於水火,或毀於戰亂,或為現代公路橋所替代。倖存下來的46座古橋中,建於宋代的有8座,元代的有2座,明代的有6座,清代的有19座,年代失考的有12座。較為有名的有縣城的通濟橋、蓼沿的朱公橋以及官坂的塘邊橋。

與連江廖沿中學校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牛仔馬甲與牛仔衣服搭配圖片 瀏覽:567
石家莊鑫源童裝 瀏覽:429
幾米的七天童裝如何 瀏覽:649
學校總是訂校服 瀏覽:384
圖中的裙子都是有意向出的 瀏覽:772
上衣棉襖短款怎麼搭配什麼圍巾 瀏覽:445
黑衛衣下面配什麼裙子好看 瀏覽:192
美麗人生穿條紋睡衣的男孩 瀏覽:36
三層夾棉睡衣怎麼做 瀏覽:861
童裝皮草外套女童 瀏覽:880
單買裙子 瀏覽:553
旗袍華族經典圓點 瀏覽:941
裙子簡單畫 瀏覽:16
卡其色短款衣配什麼裙子好看 瀏覽:943
朵以女裝正品專櫃秋裝套裝 瀏覽:755
羊褲子用水洗會怎樣 瀏覽:538
新款女裝春季風衣批發市場 瀏覽:325
顏料塗在衛衣上怎麼清洗掉 瀏覽:302
冬季童裝爆款 瀏覽:958
為什麼無鋼圈的文胸 瀏覽: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