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職業正裝 > 穿著旗袍跳琵琶行美輪美奐

穿著旗袍跳琵琶行美輪美奐

發布時間:2022-09-16 00:30:57

A. 彈《訴-讀琵琶行有感》穿什麼衣服好

你男的女的?建議古裝(不管男女都古裝),最好你弄個假頭發,在頭上有個包的那種,衣服淺綠色,很淺很淺的綠色,或者是白色.(這是男)。
女:長發(假發也行),衣服白色(拖地的那種),衣服上在配點裝飾.

B. 電視劇中古代女子為什麼都很愛穿裙子,還不怕會弄臟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白居易《長恨歌》里這句詩想必大家一定不會陌生。尤其是詩中提到的《霓裳羽衣曲》,無不讓人聯想到一群宮女穿著霓裳長裙,在大殿上翩翩起舞,著實賞心悅目。

所以,古代女子雖然喜歡裙子,但並不是每天都穿在身上,只是在特定場合或是表演時才會穿。而在這種場合里,一般都會有專人托住裙擺,又或是場地經過仔細打掃,完全不怕弄臟裙子。而我們早前之所以感覺裙子會弄臟,其實是被古裝劇騙了多年罷了。

C. 形容穿衣打扮得體的成語有哪些

1、衣冠楚楚[yī guān chǔ chǔ]
【解釋】:指衣帽穿戴得很整齊,很漂亮。
【出處】:先秦佚名的《詩經·曹風·蜉蝣》:「蜉蝣之羽,衣裳楚楚。」。意思是微弱蜉蝣在空中振翅飛舞,漂亮的外衣色彩鮮明奪目。
2、寬嚴得體[kuān yán dé tǐ]
【解釋】:合乎分寸。寬厚和嚴格掌握得恰如其分 。
【出處】:明代馮夢龍的《東周列國志》第39回:「眾將見綌彀寬嚴得體,無不悅服。」意思是眾將領看見綌彀衣帽穿戴得很整齊,沒有不心悅誠服的。
3、西裝革履[xī zhuāng gé lǚ]
【解釋】:身穿西裝,腳穿皮鞋。形容衣著入時。履,鞋子。革履,皮革做的鞋。
【出處】:現當代孫犁《澹定集<善暗室紀年>摘抄》:「這位『管樂』西服革履,趾高氣揚。後來忽然低頭喪氣起來。」
4、風度翩翩[fēng dù piān piān]
【解釋】∶ 風度:風采氣度,指美好的舉止姿態;翩翩:文雅的樣子;舉止文雅優美。形容舉止灑脫。
【出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平原君列傳》:「平原君,翩翩濁世之佳公子也。」意思是平原君是一位舉止灑脫,才行出眾的貴家子弟。
5、霓裳羽衣[ní cháng yǔ yī]
【解釋】以雲霓為裳,以羽毛作衣。形容女子美麗的裝束。也用來代稱一種樂曲和舞蹈。
【出處】:唐代白居易的《琵琶行(並序)》:「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後《六幺》。」意思是輕輕地攏,慢慢地捻,一會兒抹,一會兒挑。初彈《霓裳羽衣曲》接著再彈《六幺》。

D. 形容服裝的詞語

豪華、精緻、奢華、粗略、簡易。

一、豪華

白話釋義:猶言鋪張奢侈。

朝代:近代

作者:毛爺爺

出處:《農業合作化的一場辯論和當前的階級斗爭》:「我們的國家一要勤,二要儉,不要懶,不要豪華。」

二、精緻

白話釋義:亦作「 精緻 」。精細周密。

朝代:宋

作者:歐陽修

出處:《新唐書·文藝傳下·崔元翰》:「其好學老不倦,用思精緻。」

翻譯:這個人好學,而且不知疲勞,思維精細周密。

三、奢華

白話釋義:奢侈,豪華。

朝代:明末文學家

作者:馮夢龍

出處:《醒世恆言·杜子春三入長安》:「我生來的是富家,從幼的喜奢華,財物撒漫賤如沙。」

翻譯:

四、粗略

白話釋義:粗糙簡陋。

朝代:宋

作者:司馬光

出處:《資治通鑒·後晉高祖天福六年》:「 性節儉……服飾粗略。」

翻譯:生性節儉,服裝粗糙簡陋。

五、簡易

白話釋義:設施不完備。

朝代:漢

作者:荀悅

出處:《漢紀·文帝紀下論》:「 漢初,國家簡易,制度未備。」

翻譯:漢朝剛建立的時候,國家設施不完備,制度不完善。

E. 盛唐的詩 南宋的詞是哪首歌里的

宋詞是中國古代文學皇冠上光輝奪目的一顆巨鑽,在古代文學的閬苑裡,她是一塊芬芳絢麗的園圃。她以奼紫嫣紅、千姿百態的豐神,與唐詩爭奇,與元曲斗妍,歷來與唐詩並稱雙絕,都代表一代文學之勝。遠從《詩經》、《楚辭》及漢魏六朝詩歌里汲取營養,又為後來的明清對劇小說輸送了有機成分。直到今天,她仍在陶冶著人們的情操,給我們帶來很高的藝術享受。

詞初名曲、曲子、曲子詞。簡稱「詞」,又名樂府、近體樂府、樂章、琴趣,還被稱作詩余、歌曲、長短句。歸納起來,這許多名稱主要是分別說明詞與音樂的密切關系及其與傳統詩歌不同的形式特徵。
李清照

孤雁兒(並序·世人作梅詞,下筆便俗。予試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

藤床紙帳朝眠起。說不盡、無佳思。沈香斷續玉爐寒,伴我情懷如水。笛里三弄,梅心驚破,多少春情意。

小風疏雨蕭蕭地。又催下、千行淚。吹簫人去玉樓空,腸斷與誰同倚。一枝折得,人間天上,沒個人堪寄。

滿庭霜

小閣藏春,閑窗鎖晝,畫堂無限深幽。篆香燒盡,日影下簾鉤。手種江梅更好,又何必、臨水登樓。無人到,寂寥渾似,何遜在揚州。

從來,知韻勝,難堪雨藉,不耐風柔。更誰家橫笛,吹動濃愁。莫恨香消雪減,須信道、掃跡情留。難言處,良宵淡月,疏影尚風流。

宋代最有特色的文藝形式是詞,它兼有文學與音樂兩方面的特點,或者說詞本是一種依照一定曲調配樂演唱的詩。每首詞都有一個調名,叫做」詞牌」,依調填詞叫「倚聲」。詞在宋代的別稱有「曲」、「雜曲」、「曲子詞」、「樂府」、「琴趣」、「樂章」等,均與音樂有關。另一個後世比較通行的別名「長短句」,從表面上看著眼點是文字表現上與傳統五七齊言的詩不同,其實詞句子的長短參差,還是因為曲調節拍的需要。詞依音樂體段和節奏的不同,有「令」、「引」、「近」、「慢」等等分別。令,也叫「小令」。慢詞,古人從字數著眼,也稱為「長調」。詞的分段叫「分片」,除單調外,一首詞多由上、下兩片組成,慢詞有多至三四片者。

詞在唐五代即由文人在民間創作的基礎上引進教坊和詩壇,但所作仍以小令為主,齊言、雜言並存。慢詞的大量出現,則是北宋中期的創造。從此宋詞曲調大盛,兼備眾體,蔚為中國詩歌史上與唐詩並峙的另一個高峰。
中國古代文學藝術史上,詞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詞原是了隋唐以來配合燕樂而創作的歌辭,後來逐漸成為一種長短的詩體。它最初民間流傳,晚唐時期,文人開始創作,從而極大地提高了詞的藝術水平。到宋代,詞達到了其藝術頂峰,和唐詩並列對舉,各極其美各臻其盛。

詞是中國古代最美的文學,最動人的文學,最擅長抒情的文字,最讓人沉醉心迷的文字。它和美,渾融蘊藉。它深微隱幽,意味淵永,美到極處,又豪放到極處。

詞壇正宗的婉約派,香軟艷麗,柔到極處,最善娛賓遣興,寫男女幽怨,曲折隱微。詩文之不可道者,皆以詞出之,「天光雲影,搖盪綠波,撫玩無,追尋已遠。」豪放一派,則詞如詩文,舉凡傷情離別,弔古懷今,社會生活,政治風雲,無不人詞。雄放慷慨,動人心魄。

它最擅抒情,寫艷情而不纖佻,寫富貴而不卑俗,如行雲流水、老鬆柔樹,臨風伴月,情調閑雅,懷抱曠懷,美輪美奐,使人心馳神往,無限沉迷。

晏殊、晏幾道、歐陽修、柳永、宋祁、張先、蘇軾、黃庭堅、秦觀、賀鑄、張來、晁補之、周邦彥、張元千、張孝祥、朱敦儒、史浩、岳飛、李清照、辛棄疾、陳亮、陸游、姜夔、吳文英、文天祥、元好問……這一系列閃光的名字,為我們締造了中國最美的詞文學殿堂。

只有一個唯美的時代,才會出現這樣絕美的藝術。

它們是千古流芳的璀燦經典,是風雨人生路上的最好伴侶。
詞:中國詩歌的一種,又別稱長短句、詩余、琴趣等[詳見附錄中的<詞學名詞釋義>(施蟄存著)]。約始唐朝,盛行於宋代。

原指合樂歌唱的歌詞,故亦稱為曲或曲子詞。後依照樂譜聲律節拍而寫新詞,叫做「填詞」,或稱「倚聲」。再後,則依前人作品的字數、句數、聲律、韻律而填寫。自此,方與音樂分離,成為一種句長長短不齊的格律詩。

詞有許多不同的詞調,每種詞調各有特定的名稱,叫做詞牌,如《西江月》、《如夢令》等。不同的詞調,其段數、句數、韻律,每句的字數、句式、聲律,均有各自不同的規格。填詞時要求嚴格遵守。按句數、字數的多少,詞又有小令、中調、長調之分。

小令:一般指字數較少的詞。前人以五十八字以內為小令,雖無根據,亦多沿用。

中調:一般指介於小令和長調之間的詞。前人以五十九字至九十字為中調,後多沿用。

長調:一般指字數較多的詞。前人以九十一字以上為長調,後多沿用。
「詩詞」二字連在一起,成為一個語詞,在現代人的文學常識中,它表示兩種文學形式:一種是「詩」,它是從商周時代以來早已有了的韻文形式。一種是「詞」,它是起源於唐五代而全盛於宋代的韻文形式,但是在宋以前人的觀念中,詩詞二字很少連用。偶然有連用的,也只能講作「詩的文詞」。因為在當時,詞還沒有成為一種文學形式的名稱。

「詞」字是一個古字的簡體,它原來就是「辤」字。這個字,古籀文寫作「□」,省作「辤」,現在寫作「辭」,漢人隸書簡化為「詞」。所以,「詩詞」本來就是「詩辭」。到了宋代,詞成為一種新興文學形式的名稱,於是「詩詞」不等於「詩辭」了。

詩是一種抒情言志的韻文形式,《詩經》中的三百零五篇,都是詩。詩被譜入樂曲,可以配合音樂,用來歌唱,它就成為曲辤,或說歌辤。《詩經》中的詩,其實也都可以歌唱,在當時,詩就是辤。不過從文學的觀點定名,稱之為詩,從音樂性的觀點定名,就稱之為曲辤或歌辤,簡稱為辤。「楚辤」就是從音樂性的觀點來定名的,因為它是楚國人民中流行的歌辤,其實,如果從文字的觀點定名,楚辤也就是楚詩。到了漢代,五言詩產生以後,詩逐漸成為不能唱的文學形式,於是詩與歌辤分了家。從此以後,凡是能作曲歌唱的詩,題目下往往帶一個「辤」字,魏晉時代,有白紵辤,步虛辤,明君辤等等。這個辤字,晉宋以後,都簡化為詞字,一直到唐代,凡一切拓枝詞、涼州詞、竹枝詞、橫江詞、三閣詞,這一切「詞」字,都只有歌詞的意義還是一個普通名詞,並不表示它們是一種特有的文學形式。

在晚唐五代,新興了一種長短句的歌詞,它們的句法和音節更能便於作曲,而與詩的形式漸漸地遠了。我們在《花間集》的序文中知道,當時把這一類的歌詞稱為曲子詞。每一首曲子詞都以曲調名為標題,例如「菩薩蠻」,表明這是菩薩蠻曲子的歌詞。

從晚唐五代到北宋,這個「詞」字還沒有成為一種文學形式的固有名詞。牛嬌女冠子雲:「淺笑含雙靨,低聲唱小詞。」黃庭堅詞序雲:「坐客欲得小詞。」又雲:「周元固惠酒,因作此詞。」蘇東坡詞序雲:「梅花詞和楊元素」,又有雲:「作此詞戲之。」類此的詞字,也都是歌詞的意思,不是指一種文學形式。南宋初,曾慥編了一部《樂府雅詞》,今天我們說這是一部詞的選集,但在當時,這個書名僅表示它是一部高雅的樂府歌詞。北宋詞家的集名,都不用詞字。蘇東坡的詞集名為《東坡樂府》,秦觀的詞集名為《淮海居士長短句》,歐陽修的詞集名為《歐陽文忠公近體樂府》,周邦彥的詞集名為《清真集》。沒有一部詞集稱為《××詞》的。

南宋初期,出現「詩余」這個名詞,它指的是蘇東坡、秦觀、歐陽修的這些曲子詞。無論「樂府」、「長短句」或「近體樂府」,這些名詞都反映作者仍然把它們認為屬於詩的一種文體。「詩余」這個名詞的出現,意味著當時已把曲子詞作為詩的剩餘產物。換句話說,就是已把它從詩的領域中離析出來了。一部《草堂詩余》,奠定了這個過渡時期的名詞。

不久,長沙的出版商編刊了六十家的詩余專集,絕大多數都改標集名為《××詞》,例如《東坡樂府》改名為《東坡詞》,《淮海居士長短句》改名為《淮海詞》,《言真集》先改名為《清真詩余》,後又改名為《青真詞》。

從此以後,作為一種新興的文學形式的固有名稱,「詞」這個名詞才確定下來,於是有了「詩詞」這個語詞。

文學史家,為意義明確起見,把歌詞的「詞」字寫作「辭」,而把「詞」字專用以代表一種文學形式。

唐詩簡介

唐代是我國詩歌發展的黃金時代。強大的國力、兼收並蓄的文化精神與豐厚的文化積累,為唐詩的繁榮准備了充足的條件。眾多偉大、傑出的詩人把我國詩歌藝術的發展推向高峰。今天可考的唐詩作者三千七百多人,可見存世唐詩五萬四千餘首。這不過是唐詩的一部分,但我們從中已經可以大略窺見當時詩歌繁榮的面貌。

唐代初期,詩歌創作仍受南朝詩風的影響,題材較為狹窄,追求華麗詞藻。待到被稱為「四傑」的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出現,才擴大了詩的表現范圍,從台閣走向關山和塞漠,顯示出雄偉的氣勢和開闊的襟懷。他們無論寫邊塞,還是寫行旅、送別,都有著這樣的情思風貌。在詩的體式上,這時完成了五七言律體的定型。律詩屬於近體詩,是相對於古體詩而言的。古體分四、五、七言和雜言,平仄沒有限制,也不求對偶。近體詩平仄和押韻有一定的體式,也要求對偶。律體的定型,對我國詩歌的發展影響深遠,它成了我國古代詩歌的一種主要體式。

在初唐的後期,出現了兩位重要詩人:陳子昂和張若虛。陳子昂主張詩應該有所寄託。他的38首《感遇》詩,就是這一主張的實踐。但他寫得最好的詩是那首《登幽州台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抒寫不遇的悲愴,但其中蘊含的是自信和抱負,情懷壯偉,有一種得風氣之先而不被理解的偉大孤獨感。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寫月夜春江明麗純美的境界,融入濃烈情思和深刻哲理,婉轉的音調,無窮的韻味,創造出了非常完美的意境。陳子昂和張若虛藝術上的成熟,透露出盛唐詩歌行將到來的信息。

盛唐是唐詩發展的高峰。此時詩壇群星輝映。王維和孟浩然善於表現山水田園的美,表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那種寧靜平和的心境。王維的山水詩融詩情畫意於一體,把人引向秀麗明凈的境界,那境界里洋溢著蓬勃生機。《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雨後的松林間月色斑駁,流泉琮 。浣紗女踏著月色從竹林間喧鬧著歸來;漁人正分開荷葉搖舟遠去。山村之夜,如詩如畫。他還有一些詩,寧靜中帶幾分禪意。在唐代的重要詩人中,他是受佛教思想影響最為明顯的一位。但他不是一位完全遁世的詩人,有些詩寫得慷慨激昂,有的詩表現出濃烈的人間情思。那首《送元二使安西》,由於寫出了人們深情惜別時的普遍感受,後來被編入樂府,成為離筵上反復吟唱的歌曲《陽關三疊》。孟浩然善於用最省凈的筆墨,寫山水田園的秀美。《過故人庄》寫做客田家的喜悅,恬靜的農舍,真摯的友情,充滿濃郁的生活情趣。《春曉》寫春日那種明媚靜美舒暢的感受。那首《宿建德江》,只用20個字,便寫出了無盡的情思韻味:「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暮煙籠罩中的一抹樹林,一輪水中月影。在這朦朧而明凈、深遠而靜謐的境界中,彌漫著一縷淡淡的鄉愁。孟浩然的許多詩,都這樣以極儉省的文字,表現多重境界和情思。這時和王維、孟浩然的詩歌風格相近的還有常建、儲光曦等人。

盛唐有一些詩人,善於寫邊塞生活,如王昌齡、高適、岑參、祖詠等。他們大都到過邊塞,領略過邊塞的壯麗景色,嚮往邊塞立功。在他們的詩中,祖國山河的壯美與保家衛國的豪邁情懷表現得淋漓盡致。王昌齡寫了二十幾首邊塞詩,最有名的是《出塞》《從軍行》。他的邊塞詩有一種深厚的歷史感和清剛的風格。其他題材的詩他也寫得很好,七言絕句有極高的藝術成就。高適的詩風趨於雄壯慷慨:「萬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畫圖麒麟閣,入朝明光宮。大笑向文士,一經何足窮!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塞下曲》)從這首詩里我們可以感受到他的豪俠氣質。邊塞詩人的代表,還有岑參。他寫邊塞風物的雄奇瑰麗,寫軍人的豪雄奔放。荒漠與艱苦,在他筆下都成了充滿豪情的壯麗圖畫。

最能反映盛唐精神風貌、代表盛唐詩歌高度藝術成就的,是偉大詩人李白。李白是一位性格豪邁、感情奔放、不受拘束而又嚮往建功立業的詩人。他的詩充分表現了盛唐社會士人的自信與抱負,神采飛揚,充滿理想色彩。他的詩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極大地豐富了古體詩的表現技巧,把樂府詩的寫作推進到一個新的高度。他的七言絕句和王昌齡的七言絕句一起被後世推為唐人七絕的代表作。他的詩有著鮮明的藝術個性:爆發式的抒情、變幻莫測的想像和明麗的意象。他把樂府和歌行寫得有如行雲流水,感情噴涌而出時,便如黃河之水,奔騰千里,一瀉而下。他生於盛唐,感受著盛唐昂揚的時代精神,晚年又親眼看到唐代社會的衰敗,理想和現實之間產生巨大反差。他的詩里既有建立不世功業在指顧之間的信心,又常常有憤慨不平和對於朝廷黑暗的抨擊。他曾經奉詔入京,供奉翰林,得到唐玄宗的賞識,他以為建功立業的時候到了,得意揚揚。不久被權臣毀謗,被逐出朝廷,他才明白朝政其實已經腐敗不堪。他說自己是「吟詩作賦北窗里,萬言不值一杯水」,有才華而不得重用;而痛斥那些庸才卻春風得意,「驊騮拳不能食,蹇驢得意鳴春風」,直罵那些奸佞之徒「董龍更是何雞狗!」即使處在失意的境況中,他也不忘報國。安史亂起之後,他前後兩次從軍就是證明。他的詩想像瑰奇,常常想人所想不到處。前人評他的詩,說是「發想無端」,《蜀道難》《夢游天姥吟留別》都是例子。在想像之中,又常常帶著誇張的成分,寫愁生白發,說是「白發三千丈」;寫廬山的五老峰,說是:「青天削出金芙蓉」;寫黃河,說是「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他是一位富於想像的詩人,他的詩常常帶著強烈的主觀色彩。又由於他性格開朗豪放,他的詩意象明麗清新、色彩鮮艷。他純然是一位天才的詩人。

當時另一位偉大詩人,是被後人稱為「詩聖」的杜甫。杜甫比李白小11歲,兩人的深厚友情成為千古傳頌的文壇佳話。杜甫的青年時代,和許多盛唐詩人一樣,都有過「裘馬輕狂」的漫遊生活。但是他的主要活動是在安史之亂以後。他深受儒家思想影響,有「致君堯舜」的抱負,而一生卻窮愁潦倒,因此在感情上更能體驗到民眾的疾苦。安史之亂給唐代社會帶來巨大的破壞,半個中國淪為丘墟。杜甫在戰火中流離轉徙,寫下了《北征》民生疾苦的詩作。戰爭中許多重大事件、戰爭帶來的破壞、戰火中百姓的心態,在杜詩中都有極為生動的反映。唐代沒有任何一位詩人,像他那樣深廣地反映安史之亂的歷史,因此他的詩被稱為「詩史」。他由於自身的坎坷遭遇,對百姓的苦難深有感觸,發為歌吟,家國之痛與個人的悲哀也就融為一體。《春望》《登樓》《登岳陽樓》都是這樣的詩。「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百感交集,既是身世之感又是家國之悲,已經很難分開了。唐詩到杜甫是一大轉變,題材轉向寫時事、寫底層百姓的生活;寫法上採用敘事和細節描寫,在敘事和細節描寫中抒情。為便於寫時事,他多用古體,但他的更高的成就是律詩。在他一千四百多首詩中,律詩佔百分之七十以上。他的律詩的成就,主要是拓寬了表現范圍,盡力發揮律詩這一體式的表現力,既嚴格遵守格律規則,又打破格律的束縛。變化莫測而又不離規矩,寫得出神入化。像《春望》詩,都是例子。有時為了更完整地表現一個事件或由某一事件引起的感想,他採用組詩的形式。用組詩寫時事,是杜甫的創造。律詩,尤其是七律,到了杜詩,是高度的成熟了。在藝術手法和藝術風格上,杜甫與李白不同,李是感情噴涌而出,杜是反復詠嘆;李是想像瑰奇,杜是寫實;李是奔放飄逸,杜是沉鬱頓挫。一般認為,在中國的詩歌發展史上,杜甫帶有集大成的性質,對於後來者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

唐代中期,詩歌的發展走向多元化,出現了有明確藝術主張的不同流派。韓愈、孟郊和他們周圍的一些詩人,在盛唐詩歌那樣高的成就面前,另尋新路。他們追求怪奇的美,重主觀,常常打破律體約束,以散文句式入詩。在這一派的詩人里,李賀是一位靈心善感、只活了27歲的天才詩人。在他的詩里,充滿青春樂趣的五彩繽紛的世界,以及人生寥落的悲哀,與過早到來的遲暮之感交織在一起。他的詩,想像怪奇而豐富,意象色彩斑斕,而且組合密集。在這個詩派里,他的詩有著特別鮮明的風格特徵。這時的另一個詩派,以白居易、元稹為主。他們主張詩應有為而發,應有益於政教之用。白居易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元、白都寫有新題樂府,表示了對於國家的關心、對於黑暗現象的抨擊和對於生民疾苦的同情。白居易的50篇新樂府,有寫得好的,如《賣炭翁》等。在藝術表現上,白居易主張要寫得通俗易懂,趣味與韓、孟詩派正好相反。白居易既寫有大量的諷喻詩,也寫了不少閑適詩,而藝術上最成功的,是長篇歌行《長恨歌》和《琵琶行》。中唐的著名詩人還有柳宗元和劉禹錫,他們的藝術趣味既不同於韓、孟,也不同於元、白,而有著自己的特點。

晚唐詩歌又一變。中唐的那種改革銳氣消失了,詩人們走向自我。這時出現了大量寫得非常好的詠史詩,杜牧、許渾是代表。杜牧是寫詠史詩的大手筆,對於歷史的思索其實是對於現實的感慨,歷史感和現實感在流麗自然的形象和感慨蒼茫的嘆息中融為一體,《江南春》都是詠史佳作。晚唐藝術成就最高的一位詩人是李商隱。唐詩的發展,到盛唐的意境創造,達到了意象玲瓏、無跡可尋的純美境界,是一個高峰。杜甫由寫實而走向集大成,是又一個高峰。中唐詩人在盛極難繼的情況下,另闢蹊徑,或追求怪奇,或追求平易,別開天地,又是一個高峰。詩發展至此,大有山窮水盡之勢。李商隱出來,以其深厚的文化素養、驚人的才華,開拓出一個充滿朦朧、幽約的美,讓人咀嚼回味的詩的境界,達到了新的高峰。他是一位善於表現心靈歷程的詩人,感情濃烈而細膩。他的愛情詩深情綿邈,隱約迷離,刻骨銘心而又不易索解。他的不少詩(特別是無題詩)情思流動是跳躍式的,意象組合是非邏輯的,意旨朦朧而情思可感,往往可作多種解釋。他的藝術技巧,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極大地擴大了詩的感情容量,為唐詩的發展作出了最後的貢獻。

晚唐後期的詩人們,有的走向華麗,有的走向淡泊,而成就不大,已經無法和他們的前輩相比了。

F. 《琵琶行》中詩人如何描摹美妙的琵琶曲的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流泉水下灘。
水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漸歇。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標准答案)

與穿著旗袍跳琵琶行美輪美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日本學校制服叫什麼意思 瀏覽:74
kz55童裝 瀏覽:43
洛陽米喜迪童裝專賣在哪裡 瀏覽:178
女裝道具哪裡買 瀏覽:347
穿校服唱歌的男生 瀏覽:582
七十五歲的退休老師穿上旗袍 瀏覽:281
童裝正品一手貨源 瀏覽:210
一看到男孩子穿格子襯衫就沖動哇 瀏覽:1
普及下高仿古馳皮帶與專櫃差多少 瀏覽:355
帶鐵環和別針的帽子 瀏覽:554
圖案酒紅色襯衫 瀏覽:760
怎樣挑選適合的羽絨服 瀏覽:66
太原外語科技實驗中學校服 瀏覽:165
校服上印奮進是哪個學校 瀏覽:378
六一兒童節童裝夏季 瀏覽:53
童裝搭配與陳列 瀏覽:808
嫩黃色西裝配什麼顏色的褲子好看 瀏覽:615
怎樣才能把衣塞裙子里 瀏覽:168
樂比悠悠童裝 瀏覽:747
男士羊衫冬季搭配圖片 瀏覽: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