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職業正裝 > 龍湖冬季制服

龍湖冬季制服

發布時間:2022-09-16 19:30:35

① 夏邑縣胡橋鄉到縣明天的發車時間

夏邑縣

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數據為准。

炎炎夏邑
夏邑地處豫、魯、蘇、皖四省結合處,和永城、虞城毗鄰。面積1481平方公里,人口111萬。北依隴海,南臨江淮,東接連雲港,西連京九,是京九經濟開發帶的黃金樞紐——商丘的重要組成部分。 夏邑是一片古老神奇的土地,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這里便有人類生息繁衍,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明,是黃河文化最早發源地。境內有清涼山,三里故堆,崇光寺等歷史遺址,記錄了先民們勞動和創造的豪情。夏代屬虞地,秦置栗縣,漢改為下邑,金改下邑為夏邑,延續至今。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2000年,夏邑縣轄8個鎮、17個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1033519人,其中:城關鎮 56216人、會亭鎮 46313人、馬頭鎮 39483人、濟陽鎮 34353人、李集鎮 70884人、車站鎮 55672人、楊集鎮 44612人、韓道口鎮 43443人、曹集鄉 42770人、胡橋鄉 41467人、歧河鄉 40619人、郭店鄉 38817人、業廟鄉 49720人、中峰鄉 26490人、羅庄鄉 32483人、桑固鄉 44083人、何營鄉 30587人、王集鄉 35921人、劉店集鄉 31010人、駱集鄉 43896人、太平鄉 52558人、孔庄鄉 48984人、火店鄉 44347人、北鎮鄉 44869人。 截至2005年12月31日,夏邑縣轄8個鎮、16個鄉:

城關鎮
會亭鎮
車站鎮
李集鎮
楊集鎮
馬頭鎮

韓道口鎮
濟陽鎮
北鎮鄉
歧河鄉
火店鄉
中峰鄉

羅庄鄉
孔庄鄉
業廟鄉
何營鄉
駱集鄉
王集鄉

太平鄉

桑堌鄉
曹集鄉
劉店集鄉
胡橋鄉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夏,屬豫州之域-商,今夏邑名栗。西周至春秋,今夏邑為宋國栗邑。戰國,屬楚。秦,在今夏邑地置栗縣,在今縣境東北部置祁鄉縣,皆屬碭郡。西漢,初,除栗縣和祁鄉縣外,又在今夏邑西南部置建平縣。後,栗、祁鄉、建平3縣皆為侯國,屬沛郡。新朝,栗侯國改稱成富。 東漢,栗侯國和祁鄉侯國皆廢。建平侯國屬沛郡。三國,今夏邑地屬魏,南部屬譙郡,北部屬梁國。 西晉,歸屬如魏。東晉,在今夏邑西南置馬頭郡,治建平城(今馬頭),轄蘄、己吾、下邑3縣。南北朝,今夏邑地屬梁郡。北魏孝昌二年(526),下邑縣治移於栗城(今夏邑縣城),栗始名下邑。此後,栗不復存在。北齊,下邑屬馬頭郡,馬頭郡廢,屬亳州。隋,初屬譙郡,開皇十六年(596)置宋州(治今商丘市睢陽區),下邑縣屬之。唐,下邑初屬宋州。宋州易名睢陽郡,下邑屬之;睢陽郡復名宋州,下邑仍屬之。五代,後梁,下邑屬宣武軍(今商丘)。後唐,宣武軍改為歸德軍,下邑仍屬之。宋,歸德軍改為應天府,轄下邑。金,應天府改稱歸德府;下邑屬之。興定五年(1221)本縣改屬永州。金末,改下邑為夏邑。蒙古忽必烈至元二年(1265),永州降為永城縣,夏邑改屬歸德府。元,夏邑並入睢陽,不久復置,仍屬歸德府。 明,清,夏邑均屬歸德府(州)。中華民國,民國2年(1913)2月夏邑屬豫東道。民國3年6月,豫東道改名開封道,夏邑遂屬開封道。民國19年開封道廢,縣隸省。民國22年屬河南省第二行政區(治商丘)。抗日戰爭時期,夏邑由國民黨、共產黨、日偽3方政府管轄。 (國民黨)夏邑縣政府,治所無定,屬河南省第二行政區督察專員公署。夏邑縣抗日民主政府,治所無定,先後屬八路軍蘇魯豫支隊、豫皖蘇邊區聯防委員會、淮北路西專員公署;雪商毫縣抗日民主政府(會亭、馬頭、業廟、濟陽一帶屬之)屬淮北路西專署。日偽夏邑縣政府,治縣城,屬豫東道。 解放戰爭時期,夏邑屬國民黨,共產黨兩方政府管轄。夏邑縣政府,治縣城和劉堤圈,屬河南省第二行政區(商丘);夏邑縣人民政府,治所無定,先後屬蘇皖邊區第八行政專署、豫皖蘇區行政委員會、豫皖蘇區第三專署、商丘專員公署。1949年,夏邑縣屬商丘專區。1958年,商丘專區與開封專區合並,夏邑隸屬開封專區。1961年,商丘專區與開封專區分開,夏邑仍屬商丘專區。1996年商丘專區改商丘市,夏邑隸屬商丘市。 編輯本段資源狀況夏邑地勢平坦,土質肥沃,氣候溫和,雨且充沛,是國家小麥、棉花生產基地縣。優質山羊板皮、小磅牛皮產量出口居全省前列。 夏邑泡桐、蠶繭、桐木產品、絲織地毯、抽紗、刺綉遠銷東南亞、西歐十幾個國家和地區。夏邑縣工業發達,已形成以紡織、油漆、釀造、皮革、食品、化工、機械、建材等為主的工業體系。夏邑還是全國石棉四大生產基地之一,被譽為華夏石棉第一縣。榮獲國際金獎的「大富豪」系列酒名楊中外。 夏邑是「全國流通體制改革試驗區」和「河南省農村綜合改革試驗區」的「特別試驗縣」,享受國家和省地賦予的多項優惠政策。 夏邑縣城市建設發展較快,經過近幾年的建設,城市框架已經拉開,城區面積已達2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膨脹到近15萬人。城市道路寬闊、花草遍地、綠樹成蔭、城市功能齊全。農機、農資、糧油等20多個專業批發市場群已初具規模。 編輯本段基礎設施夏邑交通、通訊、電力等基礎設施十分優越,距京九、隴海鐵路交叉的黃金十字架僅40公里,隴海鐵路、霍連高速公路、310國道、商宿公路在境內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交通網遍及城鄉。縣城及24個鄉鎮已開通程式控制電話,行動電話已與全國並網運行。縣內電力充足,由華東、華中兩大電網同時供電。 公路總里程372公里,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25.5公里。有省道3條,全長76公里,縣鄉道全長296公里。橋梁73座,1770延米,鄉公路晴雨暢通。664個行政村通汽車。北部有隴海鐵路12公里,縣轄內設有周樓、楊集、2個火車站。 編輯本段旅遊資源夏邑風光秀麗,環境優美。戰國時期築建的古栗城,周圍擁有3000畝水面的城湖,現經開發已形成集旅遊、休閑、水產、商貿為一體的"天龍湖公園」,縣城服務設施齊全,豪族、孔祖、栗城、天龍等數十家賓館及商業、飲食服務網點遍布城區。 燦爛的孔子祖籍文化,標志著夏邑文明的昨天,一片片火熱的開發區、工貿區和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工廠展示著夏邑美好的未來。名勝古跡彭雪楓將軍紀念館,在縣城東孔庄鄉八里庄村,蔡樓遺址位於縣東南蔡樓村。

古栗城

天龍湖公園

彭雪楓將軍紀念館
夏邑縣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夏代屬虞地,商代為栗邑,西周屬宋國,秦置栗縣,漢置栗侯國,北魏時稱「下邑」。金末取「華夏之邑」意,改稱「夏邑」,相延至今。夏邑是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祖籍。孔子多次回栗祭祖和考察殷禮,縣城北6公里處建有「孔子還鄉祠」。孔庄鄉八里庄是新四軍四師師長彭雪楓將軍殉難地,建有「彭雪楓將軍紀念館」。漢代著名政治家平當,明代軍事家朱廉,清代著名詩人、劇作家、書法家李樹谷,現代著名中醫學家趙錫武,皆誕生於此。 夏邑 孔子老先生的祖籍!

孔子還鄉祠
編輯本段長壽之鄉2008年10月6日,夏邑縣被中國老年學學會授予「中國長壽之鄉」稱號,成為河南省目前唯一獲此稱號的縣,同時成為中國的第八個「長壽之鄉」。根據2000年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當年夏邑人口平均預期壽命達72.7歲;到2007年底,該縣113.8萬人中,60歲以上人口為148601人,占總人口13%;80歲以上老年人28350人,占總人口比例高達2.5%,超過1.4%的國家評審標准;止於2008年4月底,100歲及以上老人120人,每10萬人中有10.5個百歲老人,超過7/10萬的國家評審標准及聯合國的7.5/10萬的評審標准。據統計,至2008年4月底,該縣金婚夫婦6386對,鑽石婚夫婦871對。韓道口鎮班則啟、班胡氏夫婦年齡分別為103歲和102歲,婚齡達84年。 長壽之鄉的奧秘夏邑縣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冷暖適中。虯龍溝、巴清河、沱河、東沙河等河流橫穿全境,水質優良,生活飲用水達到GB/T5750-2006標准;空氣清新,大氣質量達到國家二級標准;境內森林覆蓋率達到26.9%。當地物產豐盛,小麥、玉米、大豆、紅薯、蘋果、食用菌、各類時令蔬菜均是餐桌上常見的食品。 除了良好的生活方式外,該縣的高壽老人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具有長壽遺傳基因。據鹿邑司姓祖譜記載,司姓1—11世先祖(始於南宋)平均年齡達86歲,其中90歲以上3人,百歲以上2人。今年已經100歲的曹集鄉農民郭允千,其家族親屬均長壽,年齡大都在90多歲。1982年全國人口普查時,該縣最高年齡者已達114歲。 長壽之鄉的標准2007年,中國老年學學會頒發了「中國長壽之鄉」評比標准和評審辦法,並同時在全國展開評審活動。評比標准規定有3個必達指標和12項考核指標。3個必達指標:1.長壽的代表性。區域現存活百歲及以上老年人占總人口的7/10萬以上。2.長壽的整體性。區域人口平均預期壽命比全國水平高3歲。3.長壽的持續性。80歲以上高齡老人占總人口的比例在1.4%以上。對於12項考核指標,要求其中2/3必須達標。截至目前,全國有8個縣市被授予「中國長壽之鄉」稱號。 編輯本段生活習俗(一)衣著 清末,上層人物男著長衫馬褂,女著緊身旗袍,均為絲綾綢緞。勞動人民平時均著短衣,男著偏襟短衫(俗 稱大襟褂子,後改對襟褂子)。冬季著長衫棉袍,多不扣紐,攔腰束帶,緊身利落。褲子,清末、民國均為大腰褲,折腰後束帶,褲腳肥大,脫穿方便。較好的人家春秋穿無腰套褲,冬天穿全腰棉褲。勞動人民衣料均為當地手工織的染色土布(俗稱上土大布),男尚深藍,女尚淺藍,小孩穿藍底白花的土花布。絲光藍、標准布、府綢之類的機織布(當時統稱洋布),很少有人穿的起。 民國時期,夏邑縣城出現西服、中山裝、學生裝、女短裙,當時認為新穎、時髦;清末的遺老遺少,仍著長衫馬褂以示循古。勞動人民服裝樣式變易不大,只是機織染色布服裝逐漸增多,但仍以土布為主。 建國後,長衫漸廢,制服流行。年輕婦女漸由偏襟改為列寧式翻領對襟上衣,男女漸改穿制服褲(大腰褲漸廢),一般均為機織的藍色或青色布(土布漸廢),色彩、式樣較單一、古樸。1981年後,人民服裝變化巨大,樣式新穎,色彩繽紛,青年男女服裝,城鄉已差異不大。 帽子:清末,男人多戴六瓣瓜皮帽頭子(頂上帶紅疙瘩)。民國時期,氈制禮帽流行,瓜皮帽漸廢。農民冬天多戴棉線帽,俗稱「猴帽」,夏戴草帽、斗笠。建國後,制服帽、工人帽流行,禮帽隨長衫廢除,冬有海軍式的裁絨帽。1981年後,帽子式樣大革新,據1985年商業部門統計,冬季購銷男女冬帽近50餘種。隨著西服的流行,禮帽也在夏邑市場出現。 鞋:清末、民國時期,均穿自空縫制的烏幫白底的布鞋,勞動人民走長路多穿草鞋、棉線鞋,輕便而且代價低廉,冬天穿葦纓毛窩(用茼和葦纓編成)。棉鞋一般窮人穿不起。雨天穿麻窩或稻草窩子(用茼或稻草編織成),不僅防水性差,而且笨重磨腳。雨膠鞋夏邑早已出現,但價格昂貴,城市貧民和鄉下人很少享用。建國後,雨膠鞋漸在鄉間流行。現在,均為半筒膠鞋。各種膠底布鞋,機制布鞋,塑料涼鞋,豬、牛皮鞋,也漸次普及。 襪:清末民初,人民多穿自家縫制的白布襪,穿時褲腳紮上帶子。的漸穿線襪(俗稱洋襪)。農民多給線襪縫上幫底,經久而磨。除冬天外,農民很少穿襪子。1980後,棉線襪漸少,已為各種化纖襪子取代,冬天赤腳的人已很少見。 ( 二)飯食、菜餚 清末、民國時期,人民食用的糧食,主要有小麥、玉米、高粱、綠豆、豌豆、豇豆、穀子、紅薯等。農民以高梁、紅薯為主食。有的地方習慣吃發面饃或面餅子(用鍋貼或蒸而成)。大米較少,逢年過節方能吃上一頓。 1981年農業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後。夏邑縣人民擺脫了吃高粱、紅薯、回銷糧的困境。 過去農民一年到頭吃自家腌制的鹹菜(如醬豆、蘿卜干類)和曬的乾菜,逢年過節,才能吃上魚肉。婚喪喜慶,十大碗筵席,或六碟六碗,或八碟八碗筵席。現在夏邑宴席日趨豐盛奢侈。鄉下有提高。近年來,由於養殖業與種植業的發展,豬、牛、羊肉、雞、鴨、魚、蛋、瓜、果、蔬菜,已充斥市場,滿足需求,大大豐富了城鄉人民的物質生活。 (三)住房 千百年來均為土牆草房,即以泥土為牆,高梁秸或蘆葦為芭,苫上茅草或麥秸。農村小康人家有前屋、堂屋、偏屋。很多穿苦人家只有茅屋一二間,一家數代同居一室。為防盜防寒,一般正房後牆均不留窗戶,室內陰暗,夏天萬為悶熱。房屋結構質量較差,數年之後即開始破漏,以後得年年修葺。瓦房只有官衙、公署、廟宇、祠堂和城鄉少數上等人家才有。1981年以後,房屋更新速度較快,夏邑縣城房屋更新更快,一幢幢樓房從平台升起。城郊居民區磚瓦房鱗次櫛比,農村新建的瓦房已經過半。但農村建房大部缺乏合理布局,樣式單一,不光浪費耕地面積,而且設計多不合乎衛生要求。 (四)行 建國前,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在夏邑佔主要地位,經濟落後,交通工具原始、笨拙,民國時期,夏邑有黃包車(群眾叫「洋車」),後有商辦汽車,乘坐的多為官紳、富商。勞動人民外出多系步行。運輸大都靠肩挑手推,長途跋涉,飽嘗胼手胝足之苦。 建國後,汽車漸多。1982年以後,自行車基本普及,私人機動車輛日益增多,陸路、客運、貨運均較方便。 編輯本段支柱產業夏邑縣地處豫、魯、蘇、皖四省結合部,總面積1470平方公里,總人口110萬。夏邑縣是「全國流通體制改革試驗區」、「河南省農村綜合改革試驗區」縣市之一,又是河南省治安模範縣,具有優越的投資環境。 夏邑縣境內有清涼山、三里固堆、姜仁固、崇光寺等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址和商湯禱雨處遺址。戰國時期築就的城湖,擁有3000畝水面,如今已改造成集水產、商業、旅遊於一體的「天龍湖公園」。湖內盛產鯽魚、蒲菜。全縣擁有農機、工業品、農資、糧油等10多個商品批發市場,是豫、魯、蘇、皖結合部重要的物資商品集散地。夏邑是國家商品糧基地縣、優質棉基地縣、優質蘋果基地縣、秸稈養牛示範縣、瘦肉型豬基地縣、山羊板皮出口基地縣、全國平原綠化達標縣和省水利建設先進縣。夏邑工業已形成以釀造、油漆、化工、鑄造、電纜、食品、建材、機械、糧棉、木材加工等為主的工業體系。夏邑是全國四大石棉生產基地之一,是全國絲織地毯、抽紗刺綉生產出口基地和全國最大的打火機生產基地。

崇光寺

商湯禱雨處
編輯本段國民經濟2007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完成80.2億元,同比增長14.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9.5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28.4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22.3億元,同比分別增長6.8%、18.6%、20%。預計農民人均純收入2820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35元,同比分別增長10.5%、24%。 農村支柱產業是建設新農村的支撐。夏邑立足本縣資源優勢,以工業化思路培育農村支柱產業,帶動培育了食用菌加工、木材加工、棉花加工、糧食加工、畜產品加工等五大支柱產業,為縣域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編輯本段社會事業全縣有果樹、良種、蔬菜、養殖等科研機構15個,科技人員4300多人。幾年來,全縣共組織實施科研計劃項目147項,引進新技術、新成果、新品種150多項、創科技成果48項。有各類學校642所,其中中專3所,高級中學7所,初中65所,小學567所,在校學生26.85萬人。全縣有廣播電台、電視台、報社、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文藝表演團體等機構。 全縣有衛生機構33個,衛生技術人員2652人,擁有病床位1925張。夏邑體育工作成績顯著,被國家體育總局命名為「全國武術之鄉」。 「中國食用菌之鄉」 2007年12月8日~10日,中國食用菌協會成立20周年紀念大會在福建古田召開。會上,中國食用菌協會命名夏邑縣為「中國食用菌之鄉」,並舉行了授牌儀式。至此夏邑縣成為全國唯一的縣市級「中國食用菌之鄉」。 從2000年開始,夏邑縣把發展食用菌生產作為富民強縣的「一號工程」來抓,經過8年的發展,目前,全縣建起標准化菇房1.2萬座,種植品種10多個,年產食用菌1.25億公斤,產值近8億元,成為全國最大的食用菌生產基地。夏邑縣先後被河南省農業廳評為「河南省食用菌生產基地縣」、「河南省食用菌生產先進縣」;被中國食用菌協會評為「全國小蘑菇新農村建設優秀示範基地。 編輯本段對外開放夏邑曾先後成功的舉辦了「孔子祖籍文化學會成立暨學術研討會」、「儒商現象與現代市場經濟國際學術研討會」、「第三屆全國落葉果樹研討會」、「中西部縣城經濟發展學術研討會」等大型國際、國內會議,並多次在沿海發達地區舉行招商引資會議。近幾年來,引進縣外資金數十億元,一大批外來投資項目在夏邑建成投產。 第四屆孔祖文化節開幕「弘揚孔祖文化、擴大經貿交流、促進合作發展」為主題的第四屆孔祖文化節暨投資貿易洽談會5月15日在孔子的祖籍所在地夏邑縣開幕。夏邑縣是孔子的祖籍所在地,孔子六世祖由夏邑奔山東,孔子曾多次回鄉祭祖、考察殷禮,後人在縣城北六公里處立祠以作紀念,取名「還鄉祠」。 編輯本段同名夏邑縣公元9年,王莽篡政,改下邑縣為「下治縣」,東漢初,復下邑縣,不久改名夏邑縣,屬梁國。魏黃初元年(220)為梁郡治所。晉泰始元年(265年),夏邑縣改回下邑縣,屬梁郡。全國唯一被授予"中國打火機生產基地"稱號7月24

夏邑縣委書記許家林
日,夏邑縣委書記許家林從中國五金製品協會理事長張東立手中接過「中國打火機生產基地」的牌子。該縣年生產打火機50億只,產值30億元,利稅2億元。張東立說,這是全國獲此稱號的唯一一個縣。 目前,夏邑縣打火機生產以會亭鎮為中心,輻射帶動郭店鄉、業廟鄉、歧河鄉等多個鄉鎮,形成一個產業集群。全縣擁有打火機生產企業219家,年產值超億元的打火機企業5家。全縣多數打火機生產企業通過了ISO9001標准質量體系認證。去年,全縣共生產打火機50億只,產值30億元,利稅2億元。

② 龍湖區的地理環境

汕頭龍湖區地貌以三角洲沖積平原為主,佔全市面積63.62%,丘陵山地次之,占土地面積30.40%,台地等占總面積5.98%。
龍湖區地處海濱沖積平原之上,處在粵東的蓮花山脈到南海之間,境內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整個地形自西北向東南依次是中低山——丘陵,台地或階地——沖積平原或海積平原——海岸前沿的砂隴和海蝕崖——島嶼。 汕頭屬亞熱帶,處於赤道低氣壓帶和副熱帶高氣壓帶之間,在東北信風帶的南緣。汕頭市地處亞歐大陸的東南端、太平洋西岸,瀕臨南海。冬季常吹偏北風,夏季常吹偏南風或東南風,具有明顯的季風氣候特徵。
北回歸線從汕頭市區北域通過。全市屬南亞熱帶海洋性氣候。溫和濕潤,陽光充足,雨水充沛,無霜期長,春季潮濕,陰雨日多;初夏氣溫回升,冷暖多變,常有暴雨,盛夏雖高溫而少酷暑,常受台風襲擊;秋季涼爽乾燥,天氣晴朗,氣溫下降明顯;冬無嚴寒,但有短期寒冷。
年日照2000——2500小時,日照最短為3月份。年降雨量1300—1800毫米,多集中在4—9月份。年平均氣溫21℃——22℃,最低氣溫在0℃以上;最高氣溫36℃——40℃,多出現於7月中旬至8月初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控制期間。冬季偶有短時霜凍。

③ 龍湖地產的置業顧問都發展如何

1. 龍湖是好公司,也是很強的公司。最核心的競爭力是物業管理,園林規劃和銷售現場控制(商業是另一條線,先不扯)。對龍湖的置業顧問沒有特別的評價,和別的大公司置業顧問沒啥不同,對了,制服裙子略丑。
2. 哪裡的置業顧問流失率都高的,一來門檻低,賺得多但壓力大,二來市場好的時候跳槽的機會多,本公司能晉升上去的到底少。三來又是金錢利益相關沖突又是女人多的地方是非就很多,也很惹人煩。四來有些置業顧問做著做著就做了某些買房豪客的老婆/小三了,這里就不展開了,人各有志。
3.房地產這幾年是風口,沒錯。不過哪個行業哪家公司是錢多事少離家近,樓主還能隨便進的,請通知我。職業生涯的規劃,還是要以能力,興趣,平台,機遇四個指標做衡量,題主先給自己一個分析,基本就離答案不遠了。

④ 我想在鄭州龍湖大學城開主題餐廳,大家覺得怎麼

相對龍湖附近的情況。。我覺得你一開始生意可能會比較好。以後就不好說了!
首先是競爭過於激烈,龍湖附近不說學校餐廳,外面的的飯店,光是臨街的小攤位都已經擁擠不動了!主題餐廳除非你是非常有特色。但是美女,制服主題餐廳不適合當地。別說是學校會干涉你這樣的餐廳,光是都市報道你都吃不消!如果是光靠裝修和環境吸引人,噱頭太少。不好推廣!
我建議你。如果准備開這樣的餐廳。首先位置要選好。餐飲特點要明顯。價格定位要多方面考慮!因為競爭對手太多。所以你要考慮的因素也相對要多一些!

⑤ 龍湖地產的置業顧問都發展如何

1. 龍湖是好公司,也是很強的公司。最核心的競爭力是物業管理,園林規劃和銷售現場控制(商業是另一條線,先不扯)。對龍湖的置業顧問沒有特別的評價,和別的大公司置業顧問沒啥不同,對了,制服裙子略丑。
2. 哪裡的置業顧問流失率都高的,一來門檻低,賺得多但壓力大,二來市場好的時候跳槽的機會多,本公司能晉升上去的到底少。三來又是金錢利益相關沖突又是女人多的地方是非就很多,也很惹人煩。四來有些置業顧問做著做著就做了某些買房豪客的老婆/小三了,這里就不展開了,人各有志。
3.房地產這幾年是風口,沒錯。不過哪個行業哪家公司是錢多事少離家近,樓主還能隨便進的,請通知我。職業生涯的規劃,還是要以能力,興趣,平台,機遇四個指標做衡量,題主先給自己一個分析,基本就離答案不遠了。

⑥ 龍湖物業保安服那裡買的有

想要買保安制服的話,在網上店鋪上就能購買,你可以看一下。

⑦ 邯鄲龍湖超市幾點開門

早上9點。邯鄲龍湖超市營業時間:春季、秋季、冬季周一至周日的09:00-21:30;夏季周一至周日的09:00-22:00。

⑧ 龍湖要穿工服嗎

要。
班值勤要穿統一制服,佩帶工號,手持對講機,著裝要整齊、干凈,不得缺少鈕扣,皮鞋光亮,不準挽衣袖,卷褲腳,不準穿運動鞋和休閑鞋。

⑨ 閩南有什麼故事或神話

1共工怒觸不周山
水神共工,是炎帝玄孫祝融的兒子。他人臉、蛇身、紅發,駕黑龍,管理和控制著佔大地面積十分之七的海洋、江河、湖澤。

顓頊繼黃帝登上帝位後,施行絕天地通的治理方略,搞得眾神沒有一點自由,地上的人們也怨聲載道。共工起而造反,向顓頊宣戰。雙方大戰於不周山。這不周山乃是當年女媧補天斬龜腿所立的四根天柱之一。沒日沒夜地廝殺了十幾天後,共工之軍漸漸不支。共工此時已殺紅了眼睛,他怒吼一聲,一頭向不周山撞去。只聽得天崩地裂的一聲巨響,不周山折斷了! 頃刻之間,西北邊的天空因失去支撐而傾斜下來,日月星辰迅速地向著西方滑落,同時,東南的地表也因巨大的震動而塌陷下去,百川之水順勢向東南奔流,宇宙從此改觀,形成了日月星辰運行的軌道和百川歸海的地勢。

2百鳥朝鳳
很久以前,鳳凰只是外形很平常的小鳥。但它有的優點就是:很勤勞。把吃多下來的食物都藏進洞里。有一年,森林大旱。鳥兒都餓得頭昏眼花。這時,鳳凰急忙打開山洞,把自己藏的食物分給大家。旱災過後,為了感謝鳳凰的救命之恩,鳥兒們都從自己身上選了一根最漂亮的羽毛拔下來,製成了一件光彩耀眼的百鳥衣獻給鳳凰,並一致推舉它為鳥王。以後,每逢鳳凰生日之時,四面八方的鳥兒都會飛來向鳳凰表示祝賀,這就是百鳥朝鳳。

3、炎帝擊石生火

人類使用最早的火全都是天然火.有個人便想人類總不能一直依靠天然火吧,所以決定自己要創造一種取火的方法,在一次狩獵中,他一失手未將石制的標槍命中獵物,不過他發現標槍與地上的石頭相擊時產生了火花,於是他就撿了很多那裡的石頭來試驗,結果成功的取得了火.也因為他發現了取火的方法,所以各個部落都一致擁他為王,這個人就是以火德為王的炎帝.之後他又創造了耕種方法並且教會了人類耕種,所以他又被稱為神農.

4、後羿與嫦娥

後羿和嫦娥都是堯時候的人,那時天上有十個太陽同時出現在天空,百姓都民不聊生。於是天帝命令善於射箭的後羿下到人間,協助堯除人民的苦難。後羿帶著他的美麗的妻子嫦娥一起來到人間。後羿把多餘的九個太陽射下去後受到了其他天神的妒忌,他們使天帝終於疏遠了後羿,最後把他永遠貶斥到人間。受了委曲的後羿和妻子嫦娥只好隱居在人間,靠後羿打獵為生。

5、盤古開天闢地

以前,宇宙就像是一個大雞蛋一樣混沌一團。此時誕生了一位偉大的英雄,他的名字叫盤古。他拿起巨大的神斧,掄起來用力向周圍劈砍。就這樣有了天地。每當盤古的身體長高一尺,天空就隨之增高一尺,大地也增厚一尺;每當盤古的身體長高一丈,天空就隨之增高一丈,大地也增厚一丈。盤古生前完成開天闢地的偉大業績,死後永遠留給後人無窮無盡的寶藏,成為中華民族崇拜的英雄。

6、鯀禹治水

大水漫上天際,鯀盜沒有得到天帝的命令取了天帝的神土來堵塞洪水,天帝派火神祝融在羽山附近殺死了鯀。鯀腹中生出了禹,天帝就命令禹鋪填土壤賓士洪水,禹從南方走到北方,從太陽處的地方跑到太陽落的地方,,一直率領人們從事治水的艱苦勞動,經過了十三年,禹終於將水治理好,完成了鯀的遺願。終於安定了九州。

7、誇父追日

北方天氣寒冷,冬季漫長,誇父想,要是能把太陽追回來,讓它永久高懸在天上給大地光和熱,那該多好啊!於是他就去追了一天,終於看到了太陽想把太陽捉住帶回去。可是他已經奔跑了一天了,火辣辣的太陽曬得他口渴難忍,他便俯下身去喝那黃河、渭河裡的水。兩條河的水很快就喝完了,但他還是沒有解渴,就跑去了北方大澤里的水,但他還沒到達目的地,就在中途渴死了。
8、愚公移山

愚公家門前有兩大座山,這兩座大山就像一堵巨大的牆,擋住了他們通往外界的路,與世隔絕,非常落後。於是愚公決心把山平掉,每天就不停地把山上的土挖走。有個老人叫智叟,笑他太傻,對他說這是不可能的事。愚公說:我死了有兒子,兒子死了還有孫子,子子孫孫無窮無盡的,兩座山終究會鑿平。

9、嫦娥奔月

嫦娥是後羿的妻子,因後羿立下蓋世神功所以收了許多徒弟。其中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當有一次後羿帶眾徒外出狩獵時,蓬蒙裝病留了下來,並逼嫦娥交出她丈夫前不久給她的不死葯,嫦娥在被逼無奈之際吞下了不死葯,她立即飛上了天,因為不捨得後羿,所以在離地球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10、吳剛砍樹

傳說月亮里有一棵高五百丈的月桂樹。漢朝時有個叫吳剛的人,醉心於仙道而不專心學習,因此天帝震怒,把他拘留在月宮,令他在月宮伐桂樹,並說:「如果你砍倒桂樹,就可獲仙術。」吳剛便開始伐桂,但吳剛每砍一斧,斧起而樹創傷就馬上癒合,日復一日,吳剛伐桂的願望仍未達成,因此吳剛在月宮常年伐桂,始終砍不倒這棵樹。

11、女媧造人

盤古開辟了天地,但女媧總覺得很寂寞因為世界是缺少一種像她一樣的生物,於是她用泥土照著自己的影子捏了起來。捏完後,他居然活了起來。女媧一見,滿心歡喜,接著又捏了許多。她把這些小東西叫作「人」。這些「人」是仿照神的模樣造出來的,氣概舉動自然與別的生物不同,居然會嘰嘰喳喳講起和女媧一樣的話來。從這以後,大地就到處有了人。

12、皇帝戰蚩尤

一次,華夏大地陷入了分裂的局面,戰事連連,百姓不得生存。華夏被分為五個大部落,其中黃帝和蚩尤的部落勢力最大,黃帝因不願看到百姓因戰爭而受苦,便想停止這種戰爭局面,所以使用以暴制暴的方式來解決。最後,蚩尤兵敗逃跑.黃帝命應龍前往追殺.應龍不負期望將蚩尤殺死並割下蚩尤的頭顱獻給黃帝.

13、女媧補天

女媧是一位善良的神,她為人類做過許多好事。傳說當人類繁衍起來後,兩個神仙打架從天上打到了人間,天被打出了個洞,把人們安靜的生活環境都破壞了。女媧看到這種場景,非常不忍心,於是練了五色石來把天上的洞補好了。把臟亂的環境重新恢復平靜,再還給了人類,人類都非常感謝女媧。

14、神農試百草

生老病死是最自然不過的事了,不過因為」病」而早早離開這個世界的人又實在值得同情.神農覺得自己有保護好自己的子民的職責,所以他踏遍神州大地尋找治療病患的葯草,找到後他都先自己服用來確定有用與否或者有毒與否.最後終於找到了可以治療很多常見病患的葯草.

15、精衛填海

炎帝有一個女兒,叫女娃。一天,女娃去東海看太陽升起。不幸的是,海上突然起了狂風大浪,女娃不幸落入海中,終被無情的大海吞沒了,永遠回不來了。女娃死了,化作了一隻小鳥,「精衛、精衛」的悲鳴,所以,人們便叫此鳥為「精衛」。精衛非常痛恨東海,於是日復一日地不斷地往東海中扔石子,想把東海填平。

16、刑天戰黃帝

黃帝用強大的武力打敗了炎帝,把炎帝被迫退到南方。刑天發誓要與黃帝爭奪神位。他左手握一面盾,右手拿一把斧,與天帝開始了一場激戰。突然,黃帝看準機會一劍向刑天脖頸砍去,刑天那顆巨大的頭顱就被砍落下來。刑天見頭被砍落,愈加震怒。他毫不示弱,以兩只乳頭當作眼睛,肚臍當作嘴巴,揮舞武器,繼續吶喊戰斗。

17、姜子牙釣魚

商朝末年,紂王殘暴不仁,人民生活非常艱苦。渭河一帶是諸候姬昌的管轄范圍,姬昌胸懷大志,很愛惜人才。為了吸引姬昌的注意,姜子牙天天坐在河邊釣魚。他用奇特的方式釣魚,這件事傳到姬昌耳里,姬昌心想他可能是個有才能的奇人,請了他好幾次姜子牙都不理睬他們繼續釣魚。最後姬昌就准備了豐厚的禮品,親自拜訪姜子牙。姜子牙看出他的確是誠心誠意,就答應輔佐他。

18、沉香救母

漢代有個書生叫劉向與善良的仙女,華岳三娘相愛了。不久,三娘就懷孕了並為孩子取名為沉香。天上的神仙知道了此事後,便把他抓了回去。沉香懂事長大後決定去就自己被壓在華山下的母親。母親知道沉香不能就出自己,便叫沉香去找他舅舅,沉香在舅舅手裡拿到了寶蓮燈,立即飛回了華山,救出了母親。

19、八仙過海
八位神仙人物好打抱不平,懲惡揚善。有一天,他們一起到了東海,只見潮頭洶涌,巨浪驚人。呂洞賓建議各以一物投於水面,以顯"神通"而過。其他諸位仙人都響應呂洞賓的建議,將隨身法寶投於水面,然後立於法寶之上,乘風逐浪而渡。(鐵拐李有鐵杖及葫蘆,漢鍾離有芭蕉扇,張果老有紙疊驢,呂洞賓有長劍,何仙姑有蓮花、韓湘子有橫笛、曹國舅有玉版,藍采和有花籃。)

20、仙女造橋

很久以前,上天三元仙子每年中元節去承受人間的香火供奉,不巧這一年上元仙子因為有事不能離開,只好拜託其他兩位仙子飛下天界。她們見這裏海秀山奇、人民淳樸,便心生愛意。為回報百姓的祭奉盛情,兩位仙子見海島與大陸交通不便,決定修一座海橋連接起來,以造福人間。於是施用移山填海的法力,頃刻間,那海橋即將修造成功。

閩南七夕民俗及傳說

在閩南地區,傳說中的「七仙女」並非一個仙女,而是七個神娘,俗稱「七娘媽」,並且傳說七月初七是「七仙女」的生日,因而民間把這一天稱做「七娘媽生」。這也許是七夕民間流傳在宗教氛圍濃厚的閩南地區的衍化。

自古以來,在閩南地區勞動婦女的心目中,「七娘媽」是美麗、善良、慈愛、吉祥的化身,她能庇佑孩子健康成長,因而,民間有七夕「拜天孫」的習俗。《泉州府志》記載:泉俗七夕「乞巧」、「陳瓜果」、「小兒拜天孫」。按照這一習俗,孩子出生後的第一年,頭一個「七夕」要做「新契」,意為新拜「七娘媽」為義母(閩南話稱「契母」)。到了十六歲,當年的「七夕」要「洗契」,意思是對其長大成人、與「七娘媽」脫離關系進行洗禮。這一民俗相沿成習,隨著時代的進步,不少城市家庭現已摒棄,但在農村中仍可見其遺存。

按照傳統習俗,閩南地區七夕敬奉「七娘媽」,具有濃厚的民間色彩,而且因為人們認為「七娘媽」是七個,因而都與「七」有關。主要有:七娘轎(七乘)、七娘亭(內有七個仙娘之像),其餘陳列的果蔬、糖果(煮熟的甜糯米丸)、酒樽、箸子等,一般也以七為數。另外,還有女性專用的生花、熟花、胭脂、花粉、剪刀、紅髻繩等。「七娘轎」和「七娘亭」保留了民間紙扎藝術的精巧,尤其是「七娘亭」更是別致,比較講究的亭中還扎有彩繪的「七娘」泥偶,煞是雅觀。據說,七娘亭的流傳源於宋代。《東京夢華錄》記載:「七夕以錦綠結成樓殿,陳設花果……設坐具以祀牛女二星。」七娘亭也許源自於此。

關於七夕的傳說,閩南還有其精彩的說法。傳說當年天帝盛怒於七仙女與董永成婚,以銀河為界,將這一對恩愛夫妻隔開,後允其每隔七天相會一次,命喜鵲把天帝這一命令傳給他倆,不料喜鵲竟把七天一相會誤報為每年七月七日一相會。至今,閩南地區還保留著「客鳥(喜鵲)報錯喜」的俗諺。雖然喜鵲報錯喜,消息誤傳,但傳出去的是天帝的命令,就必須將錯就錯,不能再改,於是罰喜鵲每年「七夕」為牛郎織女搭橋。據說,七月初七這一天見不到喜鵲的影子,是因為它們都搭橋去了;七夕過後,喜鵲頭部皆禿頂,那是因為牛郎牽牛過鵲橋時,牛蹄子蹂踏所致。民間還傳說,七月初七這一天必定下雨,即使是晴朗的天氣,也會偶爾飄下一陣毛毛雨,那是牛郎織女流下的情淚。閩南民間說是「七娘媽流眼淚」。

閩南民諺的哲理故事
閩南語作為中國古代中原母語的活化石,已經經過不少資深語言學家的論證。其生動的語匯無不蘊含豐富的哲理,因此,其流傳地區的廣泛更令人驚訝。現在,我就平日搜集過的一些閩南民間諺語故事一段段細細講來,相信大家聽了一定會喜歡的。首先咱要講到的一則諺語叫歹馬也有一步踢。這句諺語出自古代一次戰亂之後。據傳有一次兵荒馬亂過後,漳州府在清理戰場時,把一批受傷的戰馬拉到南門外圩市上拍賣。許多人看到傷馬價錢低賤,紛紛購買回去殺了吃馬肉。

有一天,一位城郊農夫到圩市賣菜,聽說傷馬很便宜,也去買了一匹,拉回家去。由於回家時天色已暗,他便把馬綁在豬圈裡,准備明天一早就把它殺掉。

這天半夜,有一個毛賊到村裡偷東西,聽見農夫家的豬圈裡有大豬嚎叫的聲音,走近一看,是一隻大肥豬。他高興地把豬圈門撬開。當他剛鑽進豬圈時,摸到那隻傷馬的尾巴。馬最怕有人揪尾巴,一覺得尾巴被抓住了,急急伸腿一踢,正好踢中毛賊的下身。小毛賊痛得哇哇叫。農夫一家人聽到了,馬上沖到豬圈,毛賊一看到有人來,便哀求:放我走吧,我以後不敢來偷東西了!」

第二天,這事傳開了,村裡的人說:「莫看這歹馬也有一步踢」。農夫也捨不得把馬殺掉、精心喂養,結果這只傷馬成了一匹壯馬。

這則故事說明,每個人的能力有大小,只要有一點優勢,就不要小看或郫視他。

這以上說到的是歹馬也有一步踢這則民間諺語故事。接下來要和大家共同分享的另外一則閩南俗語叫「罩雞不成孵」,也叫「押雞不成孵」。聽眾朋友,「罩雞不成孵」,說的是,母雞不在蹲窩的時候,硬把它罩起來強迫它孵蛋是不可能的,如同普通話中「捆綁不成夫妻」「按下牛頭喝水」的意思一樣。它告誡人們,凡事必須尊重客觀規律,不能勉強。

聽眾朋友,母雞蹲窩孵蛋是它的本能。當母雞產完一窩蛋以後,它就開始孵蛋。這時,窩里即使沒蛋,它也要蹲在窩里,這就是「蹲窩」,有的又叫「賴窩」。蹲窩的母雞既清醒又迷糊。說它清醒,是因為它感到窩里有它的兒女們,不能離窩,否則會遭夭折。這期間,它少吃少喝,但不忘把糞便排泄在窩外,還不時翻窩,用身體最大限度地蓋住所有的蛋。說它迷糊,是因為窩里有沒有蛋它並不理會,即使窩里放鴨蛋鵝蛋或者其他鳥蛋甚至石頭,它照樣精心孵化。遇到這種情況,有些農家,為了使蹲窩的母雞早清醒早生蛋,往往使用各種殘忍手段折磨它,或泡入水中,或縛住雙翅或雙腳等,但一切都無濟於事,最後依然不能使它恢復常態。

「罩雞不成孵」原意為不能做違反自然規律的事,如今又被人們引申為將兩種完全不同的人或事勉強湊合在一起,結果彼此不但不能和諧相處,甚至往往把事情弄得亂糟糟。例如,兄弟、妯娌間由於性格不同或利益沖突,提出要分家過,而父母為了維護家庭的「統一」,卻不答應,結果事與願違,落得「罩雞不成孵」,糾紛不斷,家庭失和,造成了嚴重的後果。

好,講完了「罩雞不成孵」這則閩南俗語後,下面咱繼續來講到一個泉州的俗語叫「一個書籠,一個頭桶」。

聽眾朋友,「一個書籠,一個頭桶」是一句比較特殊的泉州俗語。書籠,即是裝書的竹籠;頭桶,便是裝人頭的木桶。這句俗語來自古代晉江一位書生的故事。

相傳,明朝洪武十八年(一三八五),磁灶村一農家誕生一男孩名叫吳復。吳復從小天資聰穎,活潑執靈。六歲時就能背誦《三字經》,七歲時通論語孝經,被稱為「小神童」。十八歲成為縣學中有定額的廩生,享受公費待遇。

宣宗宣德戊申年(一四二八),泉州知府發現府學里有的廩生是冒名代考而錄取的,便不分青紅皂白地宣布所有的廩生全部除名,永遠不能參加科舉考試。那時,被除名的廩生,絕大部分覺得冤枉,但心裡生氣嘴中不敢說,自在家裡生悶氣。唯獨吳復不怕死地說:「現在,我蒙受極大的冤枉。盡管民要告官,難如上青天,但人生自古誰無死,我怎能歸世人屈辱於權勢而在世間生存呢?我要上訴,來昭雪我的恥辱。」這樣吳復就寫好理由充足的狀詞,立即向泉州知府申訴,但被拒之門外,不予受理,他又往省城福州進行申訴,仍然無什麼用。吳復回家後橫下一條心,決定排除一切困難,到京城告御狀,直到洗雪冤情方才罷休。

吳復拜別父母步行上京時,肩上挑著一個書籠和一個頭桶,走了一村又一村,穿過一縣又一縣,曉行夜宿,歷盡千辛萬苦,終於順利抵達京城,找個小客店住下,准備告御狀。

當朝的宣德皇帝是一位聖明的君主,曾多次接見和受理來京告狀的受害者。吳復終於尋得機會,親自向皇上申述冤情,並懇求皇上讓受除名者重新參加甄別考試,他還表示:「若是小民考後屬於不合格者寧受死罪,斬首後裝在從家中帶來的頭桶而毫不悔恨。」皇上聽後,既同情又感動,遂即頒下聖旨,命翰林院出題,從速通知泉州府所有被除名的廩生前來京都,在天門下參加甄別考試。

消息傳開,泉州被除名的廩生都感到非常意外又歡喜,積極准備應試。眾廩生經過幾場甄別考試,到公開發榜時,吳復名列第一,其他具有真才實學者皆榜上有名。那些花大錢請人替考的冒牌貨色,一一落馬,丑態百出。事後,每當人們談起這件事時,無不敬佩吳復的才學和膽識。

不久,吳復被朝廷選派到江蘇省應天府溧水縣擔任縣學訓導,後因政績突出,又被提升為溧水知縣。吳復在回憶往事時,深有感慨地說:「當年若不是冒死拼搏,我哪會有今日呢?」從此,「一個書籠,一個頭桶」這句俗語,連同這個真實的故事便在泉州民間流傳開了。

碎缸的故事--閩南故事
民國某一年,剛好是麥子收成了後的季節,晉江龍湖有一個姓施的作田兄,聽說海口嘉排村船埠頭到了一批十一斗的大水缸,正好厝內欠用裝五穀,就趕緊前去購買。

說起這個姓施的作田兄,人人都知道他的性情溫和,無多無事,臉上常常笑咪眯。這日,他買了兩個大水缸用扁擔挑著,一搖一晃轉回家。來到田間小路上,看見一條被過路人踏出的小路,正從一丘閑田中穿過,可省繞一大段路,他想,路是人走出來的,即然別人從這里過路,我也抄近路,也挑著水缸從那條小路穿田中過去。沒想到這個時候有一個人正躲在這里等攔。這是一個姓洪的作田兄,他性情爆烈,人人都怕他、讓他。這日他在田頭已經等了很久了,一看見姓施的作田兄挑著大水缸走到田中央,就風風火火趕上去,沒分沒話,舉起鋤頭,「呯嘭」一大聲,將姓施的一個大缸砸得碎碎碎。

姓洪的作田兄為什麼來打碎大水缸呢?原來這丘田正是他耕種的。這日,他帶著牛犁耙來田裡翻地,看見田中被踏出路,已經一肚子火了,沒想只犁二趟,田地被踏得實實,將一個新犁頭卡斷了。受不了氣,他才會提著鋤頭,在田頭,打碎大水缸。

再說姓施的作田兄聽見「呯嘭」一聲,前面的大缸就一墜在地上,嚇了一大跳,趕緊轉過頭,一見那姓洪的作田兄正睜大眼睛,拿著鋤頭氣呼呼,就知道是什麼原因了。所以他就笑著問: 「老兄,怎樣不作聲打碎我的大缸?」姓洪的作田兄「哼」了一聲,粗聲大氣叫起來: 「我問你,這里是田還是路?」姓施的作田兄聽了笑笑說: 「從你的田裡踏過去是我不對。老兄,請你把手中的鋤頭借我一下。」姓洪的作田兄正在火頭里,心裡想,就使讓你拿鋤頭相打,我也不怕你,便將鋤頭扔過去,說:「借就借吧,看你敢把我怎樣。」姓施的作田兄拿起鋤頭,不是要打姓洪的,而是「呯嘭」一聲,也將另一個大缸打得碎碎碎。姓洪的作田兄感到奇怪,說:「你這是做什麼?」姓施的作田兄轉過身來,笑笑說:「老兄,看你性地這么急,撩田是我不對,但是田中的路並不是我一人踏出來的,現在你不作聲將我的大缸打碎了,剩一個叫我怎樣扛回家?不如一起打碎,還麻煩你將那些碎缸片揀掉。」說了,將鋤頭拿給姓洪的作田兄,拾起扁擔繩子轉回家去了。

這件事雖然使姓洪的作田兄過後有點見笑,但是隨著時間一久,也就漸漸忘記了。

無巧不成書,有一天,正是龍湖鄉村裡幾年一度的「佛生日」,姓洪的作田兄也受朋友的邀請,前去吃酒。真真是「冤家路窄」,他剛剛踏入村頭,對面正碰上姓施的作田兄也到村頭接人客。原來這是姓施的所在鄉里。姓施的作田兄看見姓洪的作田兄,就大笑著跑過來拉住,喊著說:「哎呀,老兄弟,沒想到你也來了,真巧被我接到了,今日無論如何也要上我家吃杯酒。"俗語說:強龍不壓地頭蛇。這個時候,姓洪的作田兄只得跟著走。一進家,姓施的作田兄就對滿廳的親友嚷著:「我的好友來」。一邊就將姓洪的作田兄直直「請」進房中去,叫家裡人敬上煙、茶、酒、擺了滿滿一桌,然後笑著說: 「老兄,要什麼,自己用了,我還有些事趕快要辦, 只好失陪」說了,跨出房門,拉上門鎖,「咔嚓」一聲,門就鎖起來了。

這里姓洪的作田兄聽見外面人聲馬叫,心裡暗暗叫苦,但他性情直,心想:上次放門口刁,今日是自投羅網了,管他死還是活,先吃再說,就一個人在房中喝酒。臨近中午,姓施的作田兄才從外面進來,笑笑說:老兄,將你鎖在房中真是對不起。」姓洪的作田兄這時笑也不是,哭也不是,只好不說一句話。姓施的作田兄又說:「老兄,我是真心要請你,怕你跑掉,所以將你鎖在房中。」接著就將姓洪的作田兄拉到廳中酒桌上。親友們看見姓施的作田兄這樣親熱地拉著一位客人來,都離坐站起來迎接。但是,那些知道這位客人被鎖在房中的親友未免心裡疑惑,有人問:「這位老友是……」這一問使姓洪的作田兄答不出來。姓施的作田兄連忙笑著說;「我來介紹,這位是我在路途結交的朋友,為人忠直,就是性子急一點……」接著就將前面的事大略講了出來。聽見的人都笑了起來。但是,這時姓施的作田兄卻是沒有笑,說: 「諸位,這件事倒是這位老兄教我做人的道理,大家試想,我們都是作田人,只圖路近,踏毀人家的田地,這就逆天理,大家說是不是?所以,我認了這位老兄為好友!」眾人聽了,心裡都很佩服。

姓洪的作田兄這時也很見笑,當天離開後,隔天就趕緊去船埠頭買了兩個十一斗大水缸,挑往姓施的作田兄家中來。從此,兩人真的成了好朋友。

水井公生的傳說
洪瀨鎮東街有處地名叫中土爐的角落,有一口井叫「解元」井。這口井的泉水清洌甘純,哪怕是久旱未雨,也依然瀝瀝噴涌,取之不竭。在這個古鎮當年還沒有自來水的時候,周圍數百人口,均靠此井供水吃用。每當人們從單位下班或打工歸來,尤其是那盛夏酷暑的季節,只要從這口井中打起水來,無論是飲用或是沖涼,都會感到甘甜無比、疲勞頓消。這口井至今尚在,雖年代久遠,但該井的水依然清純而不渾濁,且抽之不盡,用之不竭。
然而說起這口水井的歷史,還有著這樣一個動人的故事.
相傳清朝道光年間,中土爐有戶吳姓人家,兄弟二人,親如手足,冷暖相知。大哥為人忠厚勤謹,早已婚娶。小弟吳宏模,卻是一介懦生。由於有這位大哥當家,所以小弟就「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專心致志、寒窗苦讀。其餘世事一概不管,有時連大嫂催其幫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事,他都不理,因此大嫂久而生怨,挾恨在心。從此對他的日食三餐也就不大理會。因此,吳宏模只好每天過著半飢不飽的苦澀日子,繼續用功。
再說光陰荏苒、日月如梭。幾年的苦讀,終於盼來了省城會試的日期。這一天,吳宏模整束行裝,准備次日凌晨赴省城趕考。大嫂得知其情後,為了報平日這怨,就於當天晚上把家中糧食收存於自己房中,並把水缸里的水掏盡,甚至連打水用的小水桶也一並藏匿起來。
第二天,吳宏模起床後,正准備煮點稀飯作為早餐,卻找不到糧食。無奈之下,只想隨便燒點開水充飢,但卻見水缸滴水無存,欲到屋外打水,又不見平日打水用的水桶,他知道這是大嫂在挾怨報復,無奈之下,長嘆一聲,走出屋外,只見遍地積水,才想起昨夜有陣大雨。心想既然下大雨,井水必會上漲,就到屋裡拿個水瓢,准備到井中舀水,當他起近井邊,探頭一看,卻見水深如故。此時,傷心不已的吳宏模突然雙膝脆地,對著水井禱告說:「水井公啊,水井公!你若可憐我這位手無縛雞之力的貧寒書生,就將井水上漲,好讓我飲些井水充飢趕路。此後若能金榜題名,衣錦還張鄉之日,定當答謝你的恩情」!說來奇怪,吳宏模剛禱告完畢,就見井水慢慢上漲,直至平面。吳宏模高興萬分。急忙用水瓢打出一瓢冷水飲下,然後背起行裝,匆匆上路。
俗語說:功夫不負苦心人。這一日,流星快馬飛報洪瀨,吳宏模獲省試第一,高中解元。不日將回鄉探親。眾宗親及務鄉鄰聞訊後,皆大歡喜,就日夜盼望著他的歸來。直到返鄉的這一天,只見吳宏模端坐在大轎,鳴鑼開道,風光無限地返回故里。大嫂聞知後,悔恨交加,羞愧難當,只好躲到娘家迴避去了。然此時的吳氏宗親早已聚集在祠堂門口等候,當他們看到吳宏模步下官轎時,即由他那老實巴交的大哥帶領眾宗親迎上。這時忽聽見有族裡宗親提議說,此次吳宏模高中解元,光宗耀祖,是祖先在天之靈,應該先祠堂大門,祭拜祖宗,人答謝先人之恩。吳宏模聞聽後立即制止。解元公說:「我想,應該先答謝水井公當日漲水之恩,然後再祭拜祖宗。」說著就把趕考那天早上的情景,向眾位宗親作了一番講述,眾人聽後,驚奇無比!便聽從吳解元的建議,把每年農歷十月初三(即漲水的那天)訂為水井公的生日。每逢這天,吳氏宗親就要大擺筵席、演對酬神、熱鬧非常。為了紀念這個頗有意義的傳奇,就把這口水井稱為「解元井」。
後來,查閱中國的民俗歷史,普天之下,能為水井公做生日的,唯此而已耳!
媽祖傳說

與龍湖冬季制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日本學校制服叫什麼意思 瀏覽:74
kz55童裝 瀏覽:43
洛陽米喜迪童裝專賣在哪裡 瀏覽:178
女裝道具哪裡買 瀏覽:347
穿校服唱歌的男生 瀏覽:582
七十五歲的退休老師穿上旗袍 瀏覽:281
童裝正品一手貨源 瀏覽:210
一看到男孩子穿格子襯衫就沖動哇 瀏覽:1
普及下高仿古馳皮帶與專櫃差多少 瀏覽:355
帶鐵環和別針的帽子 瀏覽:554
圖案酒紅色襯衫 瀏覽:760
怎樣挑選適合的羽絨服 瀏覽:66
太原外語科技實驗中學校服 瀏覽:165
校服上印奮進是哪個學校 瀏覽:378
六一兒童節童裝夏季 瀏覽:53
童裝搭配與陳列 瀏覽:808
嫩黃色西裝配什麼顏色的褲子好看 瀏覽:615
怎樣才能把衣塞裙子里 瀏覽:168
樂比悠悠童裝 瀏覽:747
男士羊衫冬季搭配圖片 瀏覽: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