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職業正裝 > 兒童旗袍新年

兒童旗袍新年

發布時間:2022-09-17 16:11:06

『壹』 小孩子過年是穿唐裝好還是旗袍好,唐裝感覺hhrjyy.com比較呆板一點,旗袍看起來比較可愛,你們覺得如何

小孩子過年當然還是穿旗袍好看了雖然兩種服裝都是中國傳統式的服侍但是按照現代人的審美觀點唐朝時的服裝比較寬大大臃腫穿在身上呆板不自然。所以感覺穿旗袍有中國特色,而且很傳統,很漂亮。

『貳』 各種民族過年的風俗習慣(包括穿什麼衣服,吃什麼東西等等)

東北世居民族都各自有著傳統的節 日習俗, 這些習俗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 是這些民族的歷史積淀, 並以巨大的傳承力頑強地制約著本民族的行為和意識。舉凡東北地區的民族節 日有: 滿族的添倉節、 蟲王節、 葯香節; 蒙古族的那達慕、 黑灰節、 打鬃節、 列印節; 朝鮮族的回甲節、 回婚節; 回族的聖紀節、開齋節、 古爾邦節; 達斡爾族的阿聶、 抹黑節; 錫伯族的抹黑節、 回遷節; 鄂倫春族與鄂溫克族的白那查;赫哲族的鹿神節、 燒包袱、 烏 日貢; 柯爾克孜族的諾魯孜節、 掉羅勃左節, 等等。 2東北世居民族節日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如赫哲族的鹿神節, 在每年農歷的「 九月九」 舉行。活動以祭祀虎神為中心。節日當天全村人要跟著薩滿跳鹿神舞, 故稱鹿神節。鹿神節的形成與赫哲人的原始信仰有關, 活動的目的是求神驅鬼, 消災祈福。古代赫哲人認為萬物有靈, 山有山神, 江有江神, 他們為林中的虎、 狼, 江中的鰉魚都專I ' l N制了神偶供奉於家中, 鹿神節慶是漁獵民族生產與生活的生動寫照。 3抹黑節是東北錫伯族、 達斡爾族及蒙古族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的正月十六, 男女老幼黎明即起青年人雙手沾滿油和鍋底灰, 你追我逐, 爭著往對方臉上塗抹。被抹者不但不惱, 反而分外高興。即使老年人不參加追逐, 也要在額頭抹上一點黑灰, 以示吉利。此節 日一說是為了預慶豐收, 一說是當日為「 鬼日」 , 臉上抹黑是為了不讓鬼怪認出自己。這一節 日以參與性強而極富特色。 4回甲節是朝鮮族一個很有民族特點的傳統節日。它是指老人「 花甲」 ( 六十歲) 生 日時, 子孫親友及全村都來為老人祝壽, 活動十分隆重熱鬧。來祝壽的客人身穿節日盛裝 , 過生 日的老人穿上新衣服, 坐在宴席正中。由長子夫婦開始依次跪拜, 敬酒祝壽。席問載歌載舞, 盡情歡樂。回甲節既反映了朝鮮族尊老敬老的傳統, 也體現了朝鮮族擅長歌舞, 熱情奔放的民族性格。 5 蒙古族歷史上被稱為「 馬背上的民族」 , 蒙古族的打鬃節與列印節就充分體現了草原文化的這一特點。打鬃節時間不一, 當馬駒長到一周歲時, 要進行首次剪鬃, 屆時舉行隆重的剪鬃儀式。儀式上首先聘請德高望重、 剪技高超的老牧人掌剪, 首席剪鬃者先致剪鬃祝詞, 向被剪鬃的第一匹馬駒潑灑奶酒, 在馬駒的腦門塗抹奶油, 然後開始剪鬃。第一剪剪下的馬鬃要送至吉雅神前供祭。然後開始一匹匹地打馬鬃。直至所有馬都打完鬃後就在草地上舉行歡宴, 祝福馬群興旺。列印節一般在青草發芽時舉行, 列印節- -N, 人們從遠處把馬、 牛、 羊趕到指定的草場上。通常由一位騎藝精湛、 烙技嫻熟、 通曉馬性、 德高望重的牧人執印。執印者要在印具上塗抹奶油並在印把上拴一條哈達。參加套馬者排成一列, 待印具在火中燒紅, 主持人便宣布列印開始。此時, 眾騎手早已急不可待, 個個策馬揮桿, 把馬群團團圍住, 爭先恐後套馬。草原上頓時人呼馬嘶, 蹄聲雷動, 煙塵蔽日, 場景極為壯觀。騎手每套一匹烈馬, 執印者便 在馬的左跨中心部位打一印記, 列印的目的最早是用於計稅, 後來普遍用於辨識。每個部落、 每個家庭 都有自己的印記, 從不重復或混淆, 極易識別。在節日當天, 人們雲集而來, 觀賞套馬。姑娘們則趁此良 機選擇意中人, 而小夥子則盡力在姑娘面前表現自己套馬的技藝。列印節這一種古老的記憶文化, 在草 原上一直流傳至今。 6東北民族雖各有其節慶習俗, 但隨著歷史發展, 文化融合不可能避免。表現在節慶習俗上就是你中 有我, 我中有你。特別是一些人E l 較少的民族, 在現代化步伐日益加快的背景下, 其節慶風俗正處於消 失的邊緣。 7中原漢文化節慶節俗傳人東北約在遼金時期。洪皓《 松漠紀聞》 中記載, 女真人初興時, 「 皆不知記 年」 , 「 是以草一青為一歲」 。但是至與遼、 宋發生戰爭以後, 卻「 浸染華風」 , 了解了元旦、 元夕等節日。 《 松漠紀聞》 中曾記載道: 「 女真舊不知歲月, 如燈夕皆不曉。己酉年( 1 1 2 9 ) , 有中華僧被掠至其闕, 遇上 元, 以長竿引燈球表而出之以為戲。女真主吳乞買見之大駭, 問左右日: 『 得非星邪? 』 左右以實對…… 後數年至燕, 頗識之, 至今遂盛。 」 這表明是北遷僧人首先傳播了上元節張燈的習俗。隨著東北地區漢 族移民的增多, 漢民族逐漸成為東北地區的主體民族, 因而漢族節慶風俗也自然成為東北地區主要節慶 習俗。元旦、 上元、 清明、 端午、 中元、 中秋、 重九、 除夕等歲時節日不僅漢族過, 其他民族也逐漸加入其 中。但由於自然環境的不同, 這些中原節日傳人東北後其習俗卻發生了很大變化。 8,,首先, 受東北特殊氣候的影響, 以農耕為主的漢族移民逐漸掌握了農忙、 農閑的生產節奉。並根據 生產節奉對歲時節慶活動做了調整, 遇到農忙季節的節日就淡化一些, 而農閑季節則加重了節日的分量。如春節, 在東北雖然從形式上也是掃塵、 貼春聯、 貼窗花、 倒貼「 福」 字、 貼年畫、 守歲、 放爆竹、 拜年、 回娘家、 祭祖等, 但整個春節的節日氛圍要更為濃烈 , 更具「 年味」 。在時間上, 從臘八開始就拉開了過 年的序幕。正如民諺: 「 小孩小孩你別哭, 過了臘八就殺豬; 小孩小孩你別饞, 過了臘八就是年。 」 每家殺都要廣請親朋好友。往往一頓酒席過後, 一頭豬的四分之一就吃掉了( 俗稱一角肉) 。從這一天開始, 各家就開始包餃子、 蒸饅頭( 俗稱干糧) , 忙著過年的准備了。各家包餃子都請親戚鄰居幫忙, 這既是一個勞動的過程, 也是一個社交聚會的難得機會, 進而溝通信息, 增進親情友情。 9 其次, 從春節的飲食方面上看, 東北與中原也大有不同。因特殊的寒冷氣候, 東北人春節食品是以凍品、 乾菜、 漬菜為主, 如凍餃子、 凍饅頭、 凍肉、 凍魚, 豆角干、 茄子、 酸菜和腌雪裡紅等, 還有凍梨、 冰糖葫蘆, 等等。寒冷的效能讓東北人發揮得淋漓盡致。正月期間, 親戚無論遠近, 進門上炕就開始盡情享用。對兒童來說過年就意味著可以盡情地打爬犁、 抽冰尜、 打雪仗、 堆雪人, 冰雪給他們以無盡的歡樂黑龍江木蘭正月十五的滾冰節在冰雪文化史上更具開拓意義。大人當然有大人的樂趣, 那就是看二人轉、 扭秧歌、 踩高蹺。這些習俗凸顯了東北人慷慨、 豁達、 熱情、 爽朗的性格特徵。 比較南北春節的習俗, 雅俗之分十分明顯。南方的「 雅」 體現著儒家禮教的約束和對程序的尊崇而東北的「 俗」 與「 野」 則是人性的張揚和對自然的親和。 東北節日習俗是一種寶貴的人文資源, 特別是對於發展旅遊事業, 具有重要價值。因此保護、 傳承好東北節 日習俗不僅具有重大的社會意義, 也會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 不在於單一的項目, 更重要的是文化生態環境。正所謂「 皮之不存, 毛將焉附」 , 這應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非物質文化保護的終極意義。 滿族服飾 白山黑水之間是滿族發祥地,吉林省滿族服飾,帶有滿族正統著裝特色。清代迄今百餘年來對漢族服飾也有深刻影響。首先值得重視的是馳名中外的旗袍。旗袍滿語曰「衣介」,其樣式特點是圓領、捻襟,右衽,長身束腰,四面開禊(後改兩禊),窄袖(有的帶箭袖),適於騎射、保暖。游獵時可將干糧用具裝入前襟。箭袖又稱馬蹄袖,是袖外後加的馬蹄形部分,騎射時暖手背,平時挽起,行禮時將馬蹄袖撣下,然後叩頭請安,表示尊敬。 婦女旗袍無開禊,不扎腰帶,一般更適合體形美,衣襟、領袖常沿有較寬的花邊,所謂「大鑲大沿」者。經過多年的改革演變,女式旗袍向緊身細腰發展,更能突現婦女的曲線美,至今為各族婦女所喜愛,甚至傳至國外。@@@ 馬褂是套在長袍外的外上衣,園領、對襟、扣絆,四面開禊,適於馬上活動,故雲馬褂。春秋用夾,冬用皮棉。亦有大襟、琵琶襟(帶襟、在襟下短三寸,加以底扣,如抱琵琶)、短袖、長袖之分。一般「身長齊臍,袖長及肘」。後期長袖對襟者較為普遍。長袍馬褂在清代及民國時期曾被用作禮服。 坎肩俗稱背心,滿族亦稱馬甲。對襟、無領、無袖。有對襟直翹,園翹、捻襟、琵琶襟、一字襟、巴圖魯(滿語、勇士)坎肩等名目,坎肩穿著方便,套在長袍外面有護心背及裝飾作用。如今亦習慣於穿在外衣裡面,作內衣用。@@@ 皮大哈是滿族皮大衣的俗稱,裁剪簡單,長及膝蓋,一般不掛面,毛朝外穿。後來為貴族精製,成為皇家親王外出時的行服。 @@@ 為了適於騎射,滿族男人鞋子以靴為主。有錢人多穿「蹚蹚馬」。「蹚蹚馬」為半高靿,有的鞋靿全是皮製的,有的半皮半布,即從腳脖以上是青大絨的。里子絮一層薄棉花納好,顯得挺棒。穿「蹚蹚馬」裡面要穿氈襪。鞋麵皮子多為青色,底是黃色皮子。在鞋幫和底縫接處的前臉抽上褶,底稍上翹,做得結實,不僅滿族男子喜穿,蒙古族和漢族軍警、財主也穿它。 @@@ 與「蹚蹚馬」相類似的一種鞋,叫「蹚蹚牛」。長春以北也有叫「固固牛」的。全為皮製,有的是翻毛前臉抽褶,有的光皮板前臉抽褶。牛皮最好,也有用馬皮、羊皮、豬皮的。皮子熟得很薄,多為紫色,以其做面。「蹚蹚牛」鞋底和鞋綁縫合在一起,和「蹚蹚馬」樣式差不多,只是全為皮製,顏色不同,皮子薄些。 滿族發式與漢族迥異,清代男子,前額頂剃光,顱後留發,梳成單辮,垂於腦後;女子幼時挽抓髻(雙髻),婚前梳辮(用紅絨繩系辮根、辮梢),婚後於顱頂挽髻,梳「兩把頭」。上插扁方、簪子、絨花。長春地區的旗裝,亦同全國一樣。 @@@ 所謂「兩把頭」是貴族婦女旗裝不可缺少的特有發式。即滿族婦女頭上裝飾扁若牌坊狀的絲緞製做的假發頭飾。兩把頭有「緊翅兩把兒頭」與「拉翅兩把兒頭」兩種,皆下面有座,固定於發髻上。所謂翅者,即兩把頭上部兩端擴張下垂之點。青年婦女喜梳大拉翅兒兩把頭,老年婦女或晚清時期,常梳緊翅兒兩把頭,亦即收縮的小翅兒兩把頭。年輕婦女亦如漢族於腦後梳髻。當代老年婦女,,也有在頂上梳髻者,實是清代發式的延續。 @@@ 適應滿族的發式,男子除頂戴花翎官帽之外,一般載帽頭(瓜皮帽)、上綴紅帽疙疸,冬用氈帽或掛皮毛耳扇子。貴婦多用卷沿式坤秋帽,頂嵌大紅疙疸,後綴以飄帶。老年婦女習戴腦包,沿額飾帶,或戴耳包取暖。 @@@ 常言說:旗家婦女「修頭不修腳」,謂頭上重發飾,而腳下不甚考究,是指其「天足」,即不纏足、不修腳。昔時漢家婦女好裹小腳,已成陋習,滿蒙騎射民族,未染此弊。但不等於不考慮腳下的足飾。旗人婦女的鞋亦頗考究。滿族承古時「削木為履」的古俗,發展為婦女的高托木底鞋,俗稱「旗鞋」。木質鞋底高三、五寸,甚至六、七寸,用白細布包裹,鑲於鞋底中間,相當於腳心部位,上著適合於腳型的鞋,鞋幫綉上各種精美的蝴蝶花卉之類。木鞋底的形狀象馬蹄的,叫「馬蹄底鞋」,象花盆的,叫「花盆底鞋」。老年婦女的旗鞋,以平木為底(或布底)叫平底鞋。前端稍削,同高底鞋。旗人女鞋最忌無花飾,以其近似凶服。男女襪皆以布製成,多白色,襪底納上各種花紋,使之耐穿美觀 朝鮮族 朝鮮族一般喜歡素白色,以示清潔、干凈、樸素、大方,故朝鮮族自古有「白衣民族」之稱,自稱「白衣同胞」。朝鮮族民族傳統服飾叫「則高利」和「契瑪」。婦女服裝為短衣長裙,男子服裝為短上衣,外加坎肩,褲腿寬大。外出時多穿斜襟以布帶打結的長袍,現在改穿制服或西服。朝鮮族服飾 短衣長裙,是朝鮮族婦女服飾的一大特點。短衣有長長的白布帶在右肩下方打蝴蝶結。長裙多有長皺褶。裙有纏裙、筒裙、長裙、短裙、圍裙之分。短衣,朝鮮語叫「則高利」,是一種斜領、無扣、以帶打結、只遮蓋到胸部的衣服;長裙,朝鮮語叫「契瑪」,腰間有細褶,寬松飄逸。這種衣服大多用絲綢縫制,色彩十分鮮艷。年輕女子一般愛穿筒裙、短裙,老年婦女常穿纏裙、長裙。冬天,中老年婦女在上衣外加穿棉(皮)坎肩。 男裝衣短,褲長肥大,加穿坎肩,也有外著道袍或朝鮮長袍者。道袍是過去士大夫、儒生的常服,後成為男子出門時的禮服。長袍當大衣穿,有單、夾、棉之分.

『叄』 關於幼兒能理解的簡單傳統文化的有哪些

幼兒園中的傳統文化

一、以豐富的視聽環境營造傳統文化氛圍

《綱要》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促進幼兒的發展。」環境可謂幼兒的第三任教師,在傳統文化的環境熏染下,幼兒通過與環境互動,能夠直觀感受傳統文化的不同表現形式。

(一)利用傳統文化要素進行園所文化建設

幼兒園在園所建設上可採取中國傳統建築風格。如,把戶外休閑區建成中式園林,讓幼兒置身其中領略中國傳統園林的特色。室內裝修也可借鑒中式風格,如,幼兒活動區域的天花板用中式窗欞格吊頂,既美觀,又能懸掛師幼美工作品。幼兒活動區域可配備具有中國傳統文化色彩的設施設備,如,彩色瓷盆養金魚、小藤椅、風箏、茶具、竹木屏風、中式儲物櫃、小盆景、竹馬搖椅、筆墨紙硯、摺扇等,這些物品既能傳遞民族文化信息,又能供幼兒在生活或游戲中使用。當然,在環境創設的過程中,需請專業人員進行整體設計,注意對傳統建築風格的巧妙借用或改造,使之更符合兒童的心理;還需注意傳統與現代、中式與西式風格的協調和轉換,避免為突出傳統而破壞園所文化的和諧。

(二)選用反映傳統文化特點的材料布置公共環境

幼兒園可以選用一些能夠集中反映傳統文化特點的材料圖片和實物陳列於公共環境。例如,在幼兒園公共區域如樓梯、過道、走廊,將印有國畫、書法、古代人文景觀、民間器物、民俗活動等反映傳統文化的掛歷、畫報、照片、扇面等,張貼或懸掛在牆面;將具有中國特色的工藝品、器皿等只可觀賞的實物擺放在走廊或樓梯的牆角、窗檯、博古架上。師幼、家長走過時,可以隨機欣賞。這些圖片與實物每個月更換一批,不僅營造了傳統文化的氛圍,也給師幼、家長提供了認識傳統文化的教材。幾年下來,幼兒通過對這些畫面、實物的觀賞,能了解大量傳統文化常識,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形成初步的感性認知。

(三)利用語音材料創設聽覺環境

傳統文化教育除了藉助可視的畫面與實物外,還可以藉助可聽的音樂與語言。我們在幼兒一日生活中安排多個時段播放民間歌謠或民族樂曲,創設聽覺環境。如,在幼兒晨運和戶外活動時,播放歡快而富有節奏感的、或唱或說的童聲民謠以及歡樂、喜慶、有趣的民樂;幼兒進餐、自選活動、入睡前和午睡起床時,播放抒緩、優美的民樂。這些音樂一般兩個月更換一套,每套約20個曲目。需要注意的是,在這種環節,音樂或語言只是背景,旨在通過聽覺環境的營造,使幼兒置身於更為濃厚的傳統文化氛圍中。無論是音樂還是童謠,都不能強求幼兒學會什麼,尤其不要求他們會背誦若干首童謠。例如,有的幼兒對有節奏的朗誦感興趣,可以停下主體活動,守在音箱旁全神貫注地聽;而有的幼兒對這些聲音從來沒有刻意關注過,但這並不阻礙相同的聲音通過兩個月多次的重復在他大腦中留下痕跡。這種做法就是通過環境給幼兒形成類似「印刻」的效應。

(四)利用社區資源開展傳統文化教育

在豐富、活潑的幼兒教育課程的要求下,幼兒教育必須走向社區,傳統文化教育尤其如此,許多傳統文化還以各種形態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如,廣州市天河實驗幼兒園毗鄰的天河公園里,有曾在世界園林博覽會上奪冠的粵暉園、在日本獲獎的嶺南園林精品粵秀園、庄嚴的鄧世昌衣冠冢等,該幼兒園就利用這些資源對幼兒進行園林、建築、書法、楹聯、雕刻、盆景等藝術和祭奠、慶豐收儀式等民俗文化的教育。一般而言,幼兒園所處的街區、城鎮往往有地方特色小吃店或小吃街、民間工藝店、博物館、美術館、紀念館、祠堂等,這些都是師幼參觀、學習傳統文化的場所。此外,有的社區或商家在傳統節日前,安排多種有民間特色的娛樂、紀念活動,成人可帶幼兒參與其中適合的項目。有的家長所從事的工作與傳統文化有關,比如國畫畫師、傳統手工藝者、傳統樂器演奏員、粵菜廚師等,幼兒園可組織師幼到他們的工作場所參觀,也可請家長進園開展相關活動。總之,社區資源為傳統文化教育拓展了更為廣闊的空間,要重視並善加利用。

二、以傳統節日為載體開展有層次的主題活動

歷史悠久的中華文化孕育了多姿多彩的傳統節日,這些內涵豐富的節日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逢年過節,傳統民俗氛圍濃厚,活動豐富,深受幼兒喜愛。這為幼兒園開展以節日為載體的主題活動提供了有利的社會條件。因此,基於節日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已成為幼教工作者的共識。根據幼兒年齡特點,結合本地風俗,選定可開展主題活動的節日,包括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最隆重的春節在幼兒的寒假中,而開學時的元宵節可作為春節的延伸,因此我們往往將這兩個節日聯接在一起開展主題活動。

(一)突出節日活動的層次性

幼兒在園幾年,就要過幾次相同的節日,如何讓這些節日體現特色,激發幼兒的興趣?教師對不同年齡段幼兒過節的總體目標設置不同,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所選擇的主題活動的內容與形式也各不相同,要使幼兒每次過節都感到有新意並樂於參與。例如,小班幼兒側重於對節日氛圍的感受和典型性節日活動的參與,中班幼兒側重於對節日內涵的體驗與初步的理解,大班幼兒側重於對節日發展過程的了解、對節日活動內容的展現與豐富。根據幼兒興趣、能力和生活經驗、班級資源等因素,每個班開展節日主題活動的時間可長可短。長的達兩個月之久,如大班幼兒在元旦後就進入春節的籌備階段,開學後展開為期一個月的「過春節、鬧元宵」主題活動;短的可能只是節日前後一周的小型主題活動,甚至只是節日當天的「應節性」活動。

(二)重視「節日」課程建設

「節日」課程可以作為全園性工作。我們的主要做法是:幼兒園業務園長在節日前半個月就搜集好相關資料放置在教師「辦公平台」上,提醒教師設計節日主題活動計劃;節日前一至兩周美術專科教師布置相應的公共環境,為整個園區營造節日氣氛;各班在節日前後一段時間內進行主題活動,師幼共同以活動作品來布置班級環境;節日當天或前一天廚房提供兩三次「應節」食物;園區或級組根據需要組織教師、幼兒甚至家長參與的大型節慶活動。在「節日」課程中,家長的參與和支持尤其重要。一是需要家長創造良好的條件幫助幼兒積累真實的過節經驗。主要的傳統節日最終是家長帶孩子在家過的,家庭怎樣過節直接影響到孩子的真實體驗和經驗的積累,以及對節日內涵的理解,而這些因素又會影響到主題活動的開展。二是需要家長在過節時收集圖文資料。三是需要家長參加親子活動。四是需要家長特別是祖輩擔任助教,為幼兒示範或講解關於節日的一些傳統習俗。家長通過參與幼兒園組織的節日活動,被感染、帶動起來,豐富多彩的節日活動讓他們也感受到傳統文化教育對幼兒的意義與價值,對傳統文化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與認同,進而轉化為行為上的支持。

三、在常規活動中有機滲透傳統文化教育

「幼兒園一日生活皆課程」,傳統文化教育也可以滲透到幼兒一日活動的多個環節或常規活動中。

(一)在幼兒一日活動的多個環節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

對仗工整、優美凝練、富有音樂感和畫面感的古詩是中國傳統語言藝術的傑出代表。幼兒普遍對有節奏、押韻的語言敏感、有興趣。因此,選擇與幼兒生活經驗相關的、四句的五言或七言古詩,引導幼兒去欣賞和理解,是可行的。比如我們設計了「每周一詩」的活動:每周一升旗儀式上,業務園長根據節氣、節日或季節變化、相應事件等,有針對性地選擇一首古詩,由一位朗誦水平較高的教師進行朗誦,帶領全體師幼誦讀一到兩遍,並對詩歌的背景和表達的意思予以解釋;各班教師在幼兒活動室的閱讀區(或語言區)設置「每周一詩」的角落,將與該古詩相關的圖片、文字、音像等材料投放其中;教師在一周內多次利用幼兒在園一日生活中的不同環節,結合多媒體教學軟體教孩子朗誦詩歌、整體認讀詩中的常見漢字、欣賞詩歌表達的意境與畫面、介紹與詩歌或詩人有關的故事;幼兒園通過家園聯系平台公布「每周一詩」,家長在家可根據孩子的興趣與注意力進行隨機交流,或給孩子補充相關的背景知識。需要強調的是,「每周一詩」活動主要是讓幼兒感受古詩的審美和語言特點,了解相關的傳統文化信息,不要求任何幼兒必須背誦若干首古詩或認讀多少漢字。

(二)以靈活、多變的形式滲透傳統文化教育

課程與教學例如,在餐前、離園前等某些過渡環節,教師可選擇一些成語故事、民間傳說、神話故事等講給幼兒聽,或者藉助多媒體播放這類故事的動畫短片、傳統相聲與說書的錄像等;散步時,教師帶領幼兒觀賞園內的傳統文化環境;結合傳統節日,在戶外游戲和區域游戲中投放適合相應年齡幼兒玩耍的民間游戲材料,幼兒也能興致盎然地參與其中;中班幼兒學慣用筷子進餐前,教師可圍繞筷子解釋與進餐相關的傳統習俗;每年大班畢業典禮或其他重大的文藝表演會上,安排兩個「中國風」的節目,如教師的民樂演奏、親子民族服飾秀、傳統故事表演、家長戲曲表演、師幼古詩說唱或表演唱、武術表演等。

(三)選擇適宜的教材進行傳統文化教學

在傳統文化教育過程中,幼兒可能對某些題材感興趣並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在這種情況下,除了主題探究活動外,選擇適合的內容,在五大教育領域均開展相應的教學活動,成為傳統文化教育必不可少的途徑。語言教材包括古詩、童謠、神話傳說、歷史故事等;音樂教學主要是粵語民間兒童歌曲與搖籃曲的學習與欣賞、傳統音樂知名曲目賞析、少量的粵劇和京劇賞析;美術教學包括傳統美術作品與工藝品的賞析、傳統美工形式的創作嘗試;體育活動主要是學習傳統體育游戲的玩法並靈活應用。在傳統文化活動中,各學科的內容可以相互滲透,界限並不特別清晰,這有別於嚴格意義上的分科教學。比如,在古詩欣賞後進行國畫創作,或是對題詩國畫的賞析,就是將語言教學與美術教學相結合,相互滲透。這種做法能幫助幼兒更好地理解古詩的意境美以及「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特點。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她歷史悠久、博大精深、種類繁多,具有鮮明的自身特色。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文化中的某些內容無疑具有時代局限性,有些甚至是違背現代科學的。因此,並非所有的傳統文化都具有傳承意義。幼兒教師在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時要懂得取捨與揚棄,在教育內容和教育形式上,要結合幼兒教育的特點和實際,善於運用科學的兒童觀、教育觀、價值觀對傳統文化予以選擇,

幼兒園實施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項
現在很多幼兒從小就被家長逼著學外語,考星級。傳統文化的「水土流失」,讓我們這些一線的教育工作者很痛心,傳統文化教育是個嚴重的問題,關繫到我們國家民族未來的途。
黨的十六大報告也明確指出:必須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文化建設極為重要的任務。可見,民族教育和生命教育已經開始逐漸被人們重視起來。
二十一世紀是科技與民族素質競爭的世紀,特別是WTO入世後,地球將成為一個家園,未來對人才的要求是他必然有自己的特色,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國學大師南懷瑾說:「一個民族需要一種精神力量支撐,而一個沒有文化根基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沒有自己的文化,民族就不會有進步,不會有創新。」一個有自己傳統底子的中國人才能提供其所有貢獻世界,才有能力識別和借鑒別國文化。因此讓少年兒童了解中國文化傳統,提高文化素質、品德修養,融和西方文化精華,重塑中華文化精神是十分重要的。
一個國家民族的靈魂精神是其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屹立世界的基石,也是一個民族的核心價值。它包括:中國傳統節日、傳統服飾、傳統美食、茶文化、酒文化、古典文學、書法字畫以及我們中國的民間傳統游戲(鬥蟋蟀、斗雞)等。
在幼兒園二期課改教材中,我們也欣喜地看到了一些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如了解一些傳統節日(正月初一春節、正月十五元宵節、八月十五中秋節等),感受簡單的茶文化,認識傳統的服飾(唐裝、旗袍等)、美食,開展「我是中國人」「過新年」等主題活動。但是,仔細研究後發現,涉及的內容還是不夠豐富、不夠全面。我認為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還可以多加入一些關於古典文學學習的內容,如中國的經典故事、成語故事、唐詩宋詞等。另外,中國的傳統民間游戲已經面臨嚴重的斷層。那麼,在幼兒園中大班開展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對幼兒來說到底有哪些意義呢?
首先,可以激發幼兒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萌發民族自豪感。如設計教學活動「有趣的漢字」,通過活動讓幼兒了解漢字的起源,知道象形字,知道漢字與人們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由此也可以激發幼兒對中國傳統文化探索的興趣。另外,通過對古典文學、經典故事、成語故事、傳統節日以及民間游戲活動的接觸和學習,幼兒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明顯增強了。在日常生活中,幼兒非常願意誦讀千字文、三字經、唐詩等古典文學,對中國的一些經典動畫片也逐漸地喜歡了。他們開始對中國的民間游戲和活動有了一定的接觸和了解,並由此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萌發民族自豪感。
其次,在活動中可以很自然地擴大幼兒的識字量。幼兒早期識字有利於右腦開發,能夠極大地促進幼兒的智力發育,開發幼兒的潛能,培育和提高幼兒的綜合素質。
再次,可以培養幼兒的成功感。經歷過早期閱讀的幼兒比同齡幼兒有更多的知識和能力,也有更多的自尊、自信、自強和自律精神。我在班級內教授千字文,幼兒學習以後,經常在家人、教師和小夥伴面前背誦,由此獲得成功感,變得非常有自信。
最後,通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可以增強幼兒的記憶力。一個人記憶力的發展在6―13歲時是黃金時期。利用幼兒時期的記憶力去記下這些永恆的、最有價值的東西,對一個人的終身學習與可持續發展的價值是不可估量的。現代心理學研究證明,幼兒巨大的記憶潛能正是大腦快速發育的特徵,背誦記憶是幼兒最自然的學習方式,錯過這一時期就會錯過人生的最佳記憶期。
另外,識字是閱讀的基礎,早識字就能早閱讀。閱讀能帶來更多的知識、思考和更廣闊的視野,能促使幼兒智力、思維、認知能力等綜合素質的提高,能培養一個人的自學能力,有助於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並為以後系統學習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
中國是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文化的文明古國,其博大精深、瑰麗燦爛的傳統文化為華夏子孫留下極其珍貴的歷史遺產,閃爍中華民族特有精神基因,它曾孕育出無數中華英才、千古風流人物,他們使中華文化屹立於世界文化之林。然而,現代社會的飛速發展使人們生活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人們吸收了大量的西方文化,特別是我們的孩子逐漸為外來的新奇事物所吸引。孩子懂得英文、會玩電腦游戲,喜歡麥當勞、肯德基、米老鼠、唐老鴨、聖誕節、嘉年華游樂場,但是對老祖宗的東西——傳統文化中那些精華缺少了解。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幼兒園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學校教育和終身教育的奠基階段」。當今我國基礎教育中,傳統文化教育作為一項重要的學習任務正被納入到正常的教學目標中去。學前教育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在這方面沒有明確的要求,但從現在試行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的表述中,我們仍然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幼兒學習傳統文化的必要性:「引導幼兒實際感受祖國文化的豐富與優秀,激發幼兒愛祖國的情感」。因此,本人認為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對培養幼兒優良品格尤其重要。
首先,可以讓幼兒了解中華民族燦爛文化,加深對祖國五千年文化認識,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五言絕句李白的《靜夜思》、駱賓王的《詠鵝》、孟浩然的《春曉》,語義淺顯、用字自然、感染力強;典故《誇父追日》、《盤古開天》等表現了智慧和力量;《聞雞起舞》、《岳母刺字》、《卧薪嘗膽》更是頌揚愛國主義、樹立崇高理想的好作品。
其次,可以讓幼兒接受優秀文學熏陶,提高幼兒審美能力,豐富知識啟迪智慧、發展潛能。古人寫詩非常講究煉字煉句,歷來是「語不驚人,死不休」。如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表現的是山村景色美麗迷人、楊柳疊翠、山花映紅,這優美的文字與意境,對幼兒來說應該是一種藝術的享受。具有優美音韻、意境美妙、語言凝練的作品如《億江南》、《楓橋夜泊》、《山行》等,使幼兒欣賞到一幅幅富有色彩、音響和流動感的畫面,在感受意境美、語言美、情感美的同時提高對自然美、社會美的敏感性。成語「入木三分」讓孩子認識了偉大的書法家王羲之,並欣賞了他的作品。
第三,對幼兒人格塑造、傳統美德的形成、情操的陶冶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為培養孩子今後做人、做中國人、做胸懷壯志的現代中國人奠定良好的基礎。目前中國大部分孩子是獨生子女,最常見的是「四二一」式的家庭模式。在這種成長環境中,越來越多的孩子存在著普遍性的問題:缺乏愛心,不尊敬長輩,蠻橫,自私,合作與分享能力差。面對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種種問題,幼兒園時期開始的基礎教育應當讓傳統文化教育占據相當的內容。《曹沖稱象》、《孔融讓梨》、《司馬光砸缸》讓孩子懂得謙讓、智慧、勇敢的美好品德。《弟子規》、《三字經》讓孩子們懂得了禮貌待人,明白是非、善惡、好壞,學會關心幫助他人。俗話說得好「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從小培養起來的良好的行為習慣能影響孩子的一生。傳統文化經典中匯集了中國很多思想精粹和美德,有很多值得繼承和發揚的東西。比如:熱愛學習,尊老愛幼,誠實守信等。這種本土文化的獨特魅力,應當從兒童時期熏陶、浸潤。
然而,要以傳統文化教育培養幼兒優良品格,還應該注意以下幾個關鍵。
(一)傳統文學內容的選材是教育開展的關鍵
傳統文學是在古老歷史沉澱中形成的,具有較強的時代性,其中一些傳統事物隨時代不斷發展已消失,幼兒難以有相關經驗,在教育思想中,也難免有些消極、封建的思想混雜其中,且個別內容學習難度較大,對幼兒不具有意義且難以接受。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必須合理選材,辨證的揚棄,選擇傳統文學內容中的精華對幼兒教育。要適當對一些難懂文言文、成語合理改編、縮寫、擴寫等,從幼兒興趣、情感體驗出發,確立適宜的內容,這樣才會通過傳統文學把燦爛的文化思想進行傳承,讓孩子們受益非淺。
(二)教師良好素質是傳統文學課程實施的保證
要使傳統文學釋放出魅力,課程獲得成功,要求教師必須有良好的音樂、美術、文學修養,有把握分析教材的能力,能選用有效的方法深入淺出的教學, 要有改編教材為其注入新活力的能力,有良好的情感表現能力,能自如的應用語言、表情達意的傳遞作品的內涵,優美的語言可以使幼兒耳醉其音、心醉其情,愉悅的接受教育,在研究中我們注重提高教師的教育素質,努力建立一批觀念新素質好的教師隊伍,是教育實驗順利開展的有力保證。
(三)注重幼兒的體驗與感受是傳統文學教育的重要理念
開展傳統文學教育的目的是激發幼兒的民族自豪感 ,對民族文化的了解與喜愛之情,在學習的過程中發展他們的記憶、認知、注意等多種潛能,因此我們必須要注重引導幼兒體驗,讓幼兒在快樂中學習,不以會背誦多少詩歌,會說多少成語作為衡量幼兒發展的唯一標准,而是關注其縱向的成長,這應該成為教師的基本理念。
(四)家園配合是開展傳統文學教育的有效途徑
家長對傳統文學教育意義,實施方法、認識程度決定學習效果,做好家長工作是幼兒獲得興趣的保證,因此要及時與家長溝通,交流,轉變家長的觀念,對家長進行教學方法的指導,讓家長為孩子布置良好閱讀學習環境,讓家長在行為舉止上成為孩子學習榜樣。事實上,我們通過家長會、文學沙龍等多種形式取得家長的積極配合,家園步調一致的開展教育,確實達到了較好效果。

繼續閱讀

『肆』 外國人眼中的春節是什麼樣的

也許,春節對我們來說已經習以為常了!在外國人眼裡卻是很新奇的節日,究竟如何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去年BBC派了幾個英國人來中國體驗了一把原汁原味的春節,拍了一部紀錄片——《中國春節》。

『伍』 浙江Vs佛山 籃球寶貝旗袍秀迎新年 最美那女女是誰

我也想知道
你看看是不是她
http://sports.qq.com/a/20110101/000094.htm#p=5

『陸』 小孩過年的衣著如何充滿喜慶靚麗

小孩挑選顏色鮮艷的衣服,這樣就可以充滿喜慶靚麗,和小朋友的活潑性格形成非常好的良好互補關系。

『柒』 旗袍裙 新款2015新年400元以上

旗袍是中國的傳統服飾,是當今最為被世人所認可和推崇的中國服飾之代表,所以旗袍對身材的要求極為高。
可以定做或者來料加工各種款式的旗袍夏天裙子,自己能買到與眾不同的美布,就可以穿一件獨一無二的美裙,絕不會撞衫。
定做的好處:量體裁衣尺寸獨一無二是最合身的,面料可以自己選獨特上好的面料,
單獨製版裁剪純手工工藝,享受私家定製。這樣做出來得衣服就真的是獨一份!
樓主如果是上海附近的話,推薦上海南外灘面料市場的鳳和祥,批發零售都有。那邊基本上一兩件都是可以定製的,性價比比較高。
我有一個朋友開店就是他家拿的貨,聽說他家除了旗袍以外,西服禮服什麼的都有

『捌』 春節穿旗袍合適嗎

合適,旗袍本來就是中國的傳統服飾,什麼時候穿都可以,不要在乎別人的眼光,其實她們都很羨慕的,春節穿也合適,就是有點冷,外面穿一件大點的羽絨服,在套上一雙靴子,挺漂亮的。

『玖』 過年穿紅衣紅褲真的可以避邪助運嗎

王櫟焜/文 過年的時候,很多人都會穿紅內衣,紅內褲,紅旗袍,扎紅頭繩,紅腰帶等,以此來祈福,避邪,助運,特別是本命年的人,以這種方式來趨吉避凶的就更多了。 而所謂的邪,就是邪氣,陰氣,濁氣,也指鬼魂,而這些陰濁之氣最怕見光,特別是強烈的太陽光,陰濁之氣見光即散,因此人們又把太陽列為萬星之首,只要太陽值日之時,其它任何凶星邪氣均要退避三舍,隱蔽伏藏。 這就是穿紅衣紅褲避邪的理論依據,在中國的習俗里已經有很長的歷史,看來不無道理。 為什麼要在過年的時候做這樣的規避呢?那是因為過年之時,是舊年和新年交替之時,是五行更換之期,舊年五行能量漸漸退去,失去作用,新年五行能量當旺,開始發揮作用,並與每個人的命局進行從新組合,產生新的影響,如果是適宜的組合就有喜事發生,如果是不適宜的組合就有凶事發生,所以在過年前後是喜事和凶事發生的高峰期,這個時候就是人的生命最脆弱的時候,好比閉關修煉氣功的人需要另外的人護關一樣,不然就容易受到外來力量的干擾而被害。 但事實上並不是所有的人都適合用這樣的方式來避邪助運,因每個人的八字組合不同,喜用神也不同,如果自己的喜用神是火的,用穿紅衣紅褲的方式確有避邪助運之功效。但如果你是以火為忌神的,用這樣的方式不但不能達到驅邪助運的效果,反會招致災禍。 2010年為庚寅年,地支為木,納音也為木,明年五行能量為木旺,命局中以木火為忌神的,明年運氣本身就不理想,如果你再穿紅衣紅褲,就等於是往火里加油,使你的忌神火越燒越旺,火是克金的,如果金是你的財,就容易導致破財之災,如果金是你的官,就容易丟官罷職,失去工作。如果金是你的印,就不利母親,或者因財而損害自己的名聲。 所以,不知道自己喜用神的朋友,請千萬不要病急亂投醫,盲目跟風,一旦跟錯,後患無窮。 註:現已開通周易視頻學習、四柱視頻學習、姓名視頻學習、風水視頻學習、奇門遁甲視頻講課班,不會耽誤你的工作,不需要來到千里之外,只要你有一台電腦,坐在家中,就可以和我面對面的交流學習,你不但可以聽到我的聲音,還可以看到我給你講課的真實表情,在學習過程中你有任何的問題都可以立即得到解答,使你的易學水平進步神速,是易學愛好者夢寐以求的最佳學習方法。

『拾』 除了紅色,還有哪些「別具一格」的新中式過年穿搭

馬上春節就要到了,想在團年和聚會中既有存在感,又不失好感度,除了大紅色還有哪些矚目又時尚的過年穿搭呢?一起來看看給大家的實搭推薦。

除了紅色,還有哪些「別具一格」的新中

1、珊瑚橘

珊瑚橘是Pantone公布的年度流行色,過年可一定去要好好利用呀。珊瑚橘色溫柔又顯少女氣,作為外套穿搭太合適不過了。

2、焦糖色

焦糖色的外套平常我們就在穿,但是換個內搭,一樣很適合過年。優雅的酒紅色就是首選,非常有法式浪漫的氣息。

3、霧霾藍

藍色非常適合的氣質,溫柔又大氣。霧霾藍是首選,如果想穿的少女些可以選擇粉色的包包增添童趣。

4、格紋大衣+亮色

格紋依舊是今年的流行元素,過年的時候用格紋大衣搭配亮色的內搭,比如黃顏色或者彩虹色,一樣很有過年喜慶的氣氛。

除了紅色的過年穿搭,寶寶們Get了嗎?

與兒童旗袍新年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日本學校制服叫什麼意思 瀏覽:74
kz55童裝 瀏覽:43
洛陽米喜迪童裝專賣在哪裡 瀏覽:178
女裝道具哪裡買 瀏覽:347
穿校服唱歌的男生 瀏覽:582
七十五歲的退休老師穿上旗袍 瀏覽:281
童裝正品一手貨源 瀏覽:210
一看到男孩子穿格子襯衫就沖動哇 瀏覽:1
普及下高仿古馳皮帶與專櫃差多少 瀏覽:355
帶鐵環和別針的帽子 瀏覽:554
圖案酒紅色襯衫 瀏覽:760
怎樣挑選適合的羽絨服 瀏覽:66
太原外語科技實驗中學校服 瀏覽:165
校服上印奮進是哪個學校 瀏覽:378
六一兒童節童裝夏季 瀏覽:53
童裝搭配與陳列 瀏覽:808
嫩黃色西裝配什麼顏色的褲子好看 瀏覽:615
怎樣才能把衣塞裙子里 瀏覽:168
樂比悠悠童裝 瀏覽:747
男士羊衫冬季搭配圖片 瀏覽: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