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請問藏族的舞蹈裡面為什麼會有水袖,或者說是藏族舞蹈中水袖的由來!
那個不是水袖 他們的服飾本來袖子就長 一個是因為民族習慣一個是民族審美 沒有原因就好像旗袍 自古就這么穿 天暖和就腕上去。天冷就放下來給手保暖。只不過他們在舞蹈或者說祭祀舞蹈的時候會被甩開 從而被舞蹈演繹發展成為你看上去像水袖的這么個袖子。其實戲曲和古典舞才叫水袖
② 穿旗袍哪些要注意
一、旗袍要與發型搭配。
1、選擇正確的發型是關鍵。
2、一般以中式古典盤發和發髻為佳,更凸顯出其成熟優雅的氣質,復古的波浪式劉海是旗袍造型中最具代表性發型。
3、不要給頭發染色,黑色的發絲搭配東方韻味十足的旗袍才會更美,否則會給人一種怪怪的感覺。
二、根據身材選擇適合自己的旗袍。
1、不同的身材要選擇不同款式的婚紗。
2、身材比較豐滿的,適合穿X型的旗袍,這樣的款式可以對豐滿的臀部起到比較好的遮掩效果。
3、活潑好動的人也比較適合穿X型的旗袍,這樣站立行走也比較方便自如,不易走光。身材比較矮小的,適合穿及膝的旗袍,能夠顯示出自己不同的古典美。
4、身材勻稱,腿型很好的新娘,適合兩邊開岔的款式,更能讓你的迷人美腿顯示出魅人的誘惑。
3、旗袍顏色要與自身的氣質相配。
1、皮膚的膚質很好,襯以玫瑰紅色,可以顯得青春俏麗。
2、深紅色適合穩重有涵養的知識女性。
③ 贊旗袍秀的詩句
1、題旗袍秀
佳麗靚金枝,風采神玉秀。
織錦連衣袂,水袖映春秋。
滿腹經綸卷,一身氣質裘。
歌喉抒詩韻,彈指寫風流。
作者桑山,原名張澤芳,男,漢族,祖籍湖南耒陽,現居新疆烏魯木齊市,漢語言文學中文系畢業,獲得第二屆《龍魂杯》網路文學大賽現代詩歌類一等獎、第一屆詩酒文化大會現代詩優秀獎,中國現代作家協會會員,中國鐵路作家協會會員,中國詩歌網新疆頻道副站長。
2、旗袍秀
柔情似水小蠻腰,
風韻無邊步態搖。
垂柳擺條輕似舞,
疑猜瑤殿女飄飄。
作者梁錫濤,黑龍江省雞西市高中物理教師。
3、尤物——頌旗袍走秀《荷塘月色》
從春到秋,
沒有一首詩歌,
能形容出,
這般的美艷。
瑤池中那一株株盛開的蓮,
只因一縷塵緣,
婀娜飄落,
充滿情愛的人間。
一支謠曲響起,
尋香而至的蝴蝶共翩躚,
上,故事經典,
下,煙雨江南。
四周無數閃爍的目光,
比夏日更火熱,
心內奔跑的激情,
瞬間雷鳴爆發。
而我終於看見了傳說中的,
月光濺落,
銀河奔流。
作者馮亞娟,筆名千紙鶴,女,1976年10月出生,遼寧省作協會員,營口市作協會員。詩歌發表於《詩潮》《海燕》《陽光》《中國詩影響》《詩意人生》《天津詩人》《四川詩歌》《遼寧詩界》,《遼河》《香稻詩報》等多家文學雜志報刊。在全國各省、市級詩歌比賽中偶有獲獎。
4、旗袍
石庫門,一條老弄堂,
樓上有胭脂花匝地而落,
女子的背影投在斑駁的幕牆上,
畫一樣安寧。
她們說,
那走過青石路面的女子就是你,
錦緞的光澤忽隱忽現,
彷彿一抬腿,就觸及一個女人,
柔軟的靈魂。
滾邊、立領、小盤扣,
曾經的絕色風華隱在流年中,
卻終留不住婉約的夢。
六十多年了,她每天,
依然是小軒窗,正梳妝,
一卷線書,一闕宋詞,一襲暗香
都跌落在相思的枯井中。
找一塊橡皮,擦掉鄉愁,
用一方徽硯代替素描的鉛筆,
忘掉那些誓言:雪落時,
便劫了你,和你,
九月的酒窩。
作者筱米(庄筱濛),蒙古族,土默特左旗人,客居廣東。內蒙古作家協會會員,內蒙古詩詞學會會員,陰山作家網主編,中國詩歌網認證詩人。作品見《遼河》,《山風》,《水仙花詩刊》,《土默川》,《大西北詩人》,《大楚文學》,梅州日報,南方周末及各類網路平台。
5、旗袍
一襲青花瓷,
與三月的毛毛雨和韻,
就是煙雨朦朧的江南。
兩只黃鸝鳥,
為湖畔的細柳傳情,
就是碧波盪漾的江南。
竹篙在烏篷船頭咿呀一聲,
民國就從蘆葦盪里劃過來,
商末的綢緞,
從老字型大小布莊拋一個媚眼,
隋唐的公子就打馬而來,
上弦月下又多出一對戀人。
發髻高高挽起清晨,
心思縝密的盤扣,
勾畫出閨閣女子的曲線。
高跟鞋,
早已印證烏衣巷的幽深,
旗袍的裙裾,
迷離了水鄉最後一抹黃昏。
吳歌,原名:吳德傳。祖籍河南省信陽市人,現在廣州經營一家服裝公司。
定居廣州。
自九十年代開始詩歌創作,詩歌作品先後發表於《詩選刊》、《延河》、《山東詩人》、《世界漢詩》等各類紙刊。
詩歌作品曾獲《詩選刊》雜志社「中國詩歌網杯」美麗河北,名村古鎮」詩歌大獎賽三等獎。第二屆「夢.烏鎮」詩歌大獎賽提名獎。
④ 「旗袍奶奶」游巴黎成街頭最靚的風景,中國有哪些特色服飾深受外國人喜愛
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風的服飾在全世界越來越受到追捧和喜愛,除了「旗袍奶奶」在巴黎成為了最靚的風景以外,還有很多中國的特色服飾深受外國人喜愛,比如刺綉華服、禪意水墨風、棉麻太極服等,這些飽含中國特色的服飾頻繁登上各種秀場,它們的時尚元素也被很多設計師融入到服飾里,在全世界掀起了一股中國特色服飾的浪潮。
1、刺綉華服。刺綉是中國傳統工藝之一,在中國有三千餘年的歷史,其風格多種,延傳至今歷久不衰,在外國人眼裡刺綉更是中國文化藝術的經典代表,而今在服裝上融入刺綉工藝會讓服飾更加雍容大氣別具特點,一身華美的錦衣綉服充滿了綉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的感覺,很多外國友人對刺綉服飾鍾愛至極,他們越來越多的服飾也以加入中國特色的刺綉工藝為賣點。
中國特色的服飾還有很多都倍受外國人喜愛,比如近些年非常流行的漢服,還有青花瓷風格的衣衫都非常流行,所謂「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現在越來越多的中國元素已經走向國際,相信我們中國的特色服飾會越來越讓世人喜愛。
⑤ 古代服飾中的海浪代表什麼意思
其中主要的還是蟒,帔,褶子和開氅。先說蟒,現在有的人因為蟒字不好理解或不太好看,就寫成了莽。這兩個字都可以用,書上都見過。為什麼叫作蟒呢?京劇是產生在封建社會的。在封建社會,只有皇帝才能穿龍袍。唱戲的扮演皇帝,當然必須穿龍袍,可是又不敢直接叫龍袍,就改名叫蟒袍。蟒袍這個名稱,現在也就延用下來,簡稱作蟒。蟒是帝、王、將、相所穿的禮服。一般都是在朝賀宴會的時候,或者是在辦公事的時候,也就是說在比較嚴肅的場合穿用的。蟒的式樣是圓領,大襟,長度一般可以拖到腳面,袖子是很寬闊,肥大的,按照京劇的傳統在袖口上帶有水袖。蟒都是用緞子做成的,上邊用金線、銀線,或彩色線刺綉成各種圖案。蟒袍的圖案主要是龍形的圖案。皇帝穿的蟒綉有團龍圖案,或者是散龍圖案,散龍行話叫龍,圖案比較鬆散。團龍的圖案比較嚴謹,圖案化的程度更強一些。皇帝穿的龍袍,一般是綉五個龍爪。其他角色像王爺,元帥,大將,宰相等穿的蟒都是綉四個龍爪,這在過去是有嚴格區別的,現在我看也沒有這么多的講究了,龍爪的數目也不太固定了。除去龍的圖案以外,蟒上還綉有環形的雲彩、日、月,或海水、浪花這樣一些圖案。海水、浪花的圖案,內行叫作海水江涯,或作海水江牙。蟒袍給人的感覺是光華燦爛,庄嚴富麗。蟒和靠,都是很復雜,很精巧的刺綉,本身就是很華美精緻的手工藝品。 蟒有各種各樣的顏色,有紅的,黃的,綠的,白的,黑的,紫的,粉的,還有秋香色,就是黃不黃,綠不綠的那種顏色。蟒的各種顏色,都有各自的意義,哪一類的人穿什麼顏色的蟒,都有大致的規定。這些規定自然沒有什麼科學的根據,但是多少年來約定俗成也就成為一種不成文的規定了。黃色的蟒分為兩種,一種是淺黃的平常叫正黃、明黃,這祥的蟒專為皇帝穿用,凡是皇帝、國王一類角色都穿淺黃蟒,其他別的角色是不能穿的。另一種是深黃色的,或是杏黃色的,這種蟒是親王、太子一類角色穿用的。例如在「楊家將」的戲里常見的八賢王(趙德芳),就穿杏黃色的蟒。後來范圍又擴大一些,有些老將,比如黃忠,因為他姓黃,所以也讓他穿黃蟒、黃靠。紅蟒是表示庄嚴端重的色彩,是地位僅次於皇帝的王侯、宰相,或者元帥、欽差大臣,或者是駙馬這樣一些角色穿用的。如在三國戲里的曹操、劉備,還有如韓信這樣的元帥,做駙馬的陳世美、楊四郎等角色,就穿紅蟒。綠蟒是表示威嚴英挺的色彩,所以一般是由扮演較高級的武職官員的角色穿用的。穿綠蟒最典型的人物(跟後邊所說穿綠靠的意思差不多)是關羽。由於關羽穿綠蟒,其他勾紅色臉譜的角色,也都穿起綠蟒。例如《收關勝》里的關勝、《八蠟廟》里的關泰,這些姓關的勾紅臉的角色,都穿綠蟒。還有《斬經堂》的吳漢,從前吳漢的扮相是勾紅臉,表示他的忠勇剛正,後來吳漢不勾紅臉了,改為素臉,但是仍沿舊例穿綠蟒。穿綠蟒的大都是武人,文官穿綠蟒的比較少。可是有些戴紗帽的,似乎是文官,例如《二進宮》的楊波,他雖然戴著紗帽,但他的職務是武官性質。楊波是兵部侍郎,兵部侍郎就是類似所謂國防部副部長之類的官職,帶有武官性質,所以他也穿綠蟒。還有《審頭刺湯》里的陸炳,也戴紗帽,好像也是文官,實際上他的職務官銜是錦衣衛的指揮,也是武官,所以他也穿綠蟒。由此可以說明,在傳統戲里,某一個角色,穿什麼顏色的衣裳,跟他的身分、職務以及性格特徵等都有連帶關系。 穿白蟒的大都是少年英俊的人物,例如周瑜、呂布、馬超等等。另外還有一些雖然上歲數、戴鬍子的角色,可因他年輕時曾經是瀟灑、英俊的,這類人物例如岳飛、楊六郎(楊延昭)等,這些人雖然上了歲數,可給人的感覺、印象還是很瀟灑清秀的,所以他們也穿白蟒。還有一些個別的白鬍子的大臣,也穿白蟒,例如全部《秦香蓮》的王延齡,有的演員就穿白蟒。另外遇到某種特定的情節,例如按照我國民族習慣戴孝是穿白色的,所以像《連營寨》的劉備,《造白袍》張飛,由於給關羽戴孝,所以他們都穿白蟒。女蟒也是這樣,如《祭江》里的孫尚香給劉備穿孝,所以也穿黑蟒的一般是性格比較粗魯、剛猛的角色。而且穿黑蟒的多半是花臉,都畫著黑色臉譜,表示臉上漆黑,為了配合他的臉譜也穿黑蟒。例如包拯、張飛、項羽、尉遲恭等,這些臉龐比較黑的人,都穿黑蟒。紫蟒的應用范圍跟紅蟒差不多。可是穿的人的身份比較低一點,使用的范圍也更廣一點。粉紅蟒一般是俊雅的小生穿的,如《玉堂春》里的王金龍,有些戲里的周瑜,都穿粉紅蟒。還有一種穿用較少的秋香色的蟒。就是綠色里加黃的,象秋天落葉顏色的蟒,一般都是老年戴白鬍子的高級官員穿用的。例如《徐策跑城》的徐策、《甘露寺》的喬玄,都穿秋香色蟒。 上面說的是男蟒,還有女蟒。女角色穿的蟒,跟男蟒式樣是一樣的,尺寸比男蟒短一點。下身系裙子,外邊罩著蟒。一般的肩膀上加罩雲肩。女蟒的顏色比較少,只有黃蟒是皇後專用的,紅蟒是王妃、貴夫人穿用的。秋香色的蟒是老年的貴夫人(一般由老旦扮演)穿用的。女蟒的刺綉和花紋,一般是丹鳳朝陽,不綉龍的圖案。丹鳳朝陽再加上日、月、海浪、水紋這樣一些圖案。女蟒還有一種用處,有時由男角色借用。有些以打家劫舍為主,佔山為王的草頭王(如程咬金),或者神話劇《水簾洞》里的猴王孫悟空,他們雖然是男角色,可是穿女蟒。他們穿上女蟒以後,特別短,頂多也就到膝蓋上下。這是暗示他們不是正統的帝王,實際上是增加他們的滑稽感,上邊很嚴肅下邊卻露著兩條腿,看上去形象很滑稽。這是女蟒特殊的用處。 除去蟒以外,還有從蟒派生出來的兩種袍服,一種是官衣(主要是男性角色穿用,女性角色穿官衣的不多),一種是專為女性角色穿的宮衣,又叫宮裝。宮衣是給一般低於將相的文職官員穿用的禮服。這里我們要強調一下,蟒和官衣、宮裝都是禮服,下邊要講的其他服裝是便服,這在穿用的時候持別要小心注意,尤其是新編歷史劇,在穿戴方面不太講究,容易引起誤解。一般文職官員穿用的禮服,叫作官衣,它的式樣基本上跟蟒一樣,也是圓領大襟那些樣式。不同的是它全身都是用素緞子製作,在緞子上不綉那些龍啊、雲啊之類的圖案。唯一的圖案就是在胸前和背後綉一塊方形的圖案,這方形圖案,名字叫「補子」,「補子」本來是在明朝和清朝時代區別官員的級別和職務的一種標志。按照清朝的制度,文官是用禽鳥的圖案。一品至九品規定的圖案是:一品綉仙鶴,二品綉錦雞,三品綉孔雀,四品綉大雁,五品綉白鵬,六品綉鷺鷥,七品,八品綉鵪鶉,九品綉練雀。武將是用野獸的圖案,一品至九品規定的圖案是:一品綉麒麟,二品綉獅子,三品綉豹,四品綉虎,五品綉熊,六品、七品綉彪,八品綉犀牛,九品綉海馬。而且哪一等品級用哪種補子,都有嚴格的規定,不能亂用。在生活里是這樣規定的。可是京劇的服裝並不是照搬生活的原來面貌,所以現在舞台上官衣的補子已經沒有什麼分別,沒有那麼多的圖案、花樣,只是綉一種象徵性的標志,說明是較低級官員穿的禮服就夠了。官衣有很多種顏色,有紅色的,有藍色的,有紫色的,有古銅色的,還有黑色(即青色)的。穿紅官衣的地位,一般比穿藍官衣的稍高一點,例如《玉堂春》「會審」一場,兩邊坐的官兒,一個穿紅袍,一個穿藍袍,這穿紅袍的官就比穿藍袍的官略為高一點。在京劇里,初中狀元或進士的人,都穿紅官衣,例如《御碑亭》里的王有道和柳生春,《連升店》里的王明芳,在考中進士以後,就都穿紅官衣。一般的縣官都穿藍官衣。例如《法門寺》里任郿鄔縣知縣的趙廉,《捉放曹.公堂》里任中牟縣縣令的陳宮,就都穿藍官衣。穿青官衣,也就是黑官衣的職位是最低的,一般的大官僚家看門的門官,或是管理驛站的驛丞官就都穿青官衣。有的時候,這青官衣的前後心連補子都沒有,光是這么一件素官衣。官衣基本上都是文官穿的,沒有武將穿的。可也有少數例外,例如《牛皋下書》里的牛皋,就穿著官衣。因為牛皋雖然是武將,但是岳飛派往金營下書的特使,他執行的是文官的職務,所以也穿著官衣。這屬於一種特殊的情況。還有一種情況是武將被解除了武裝,例如《戰宛城》里的張綉,他向曹操投降了,不能再穿武裝了,所以他也穿官衣。再有像《古城會》里的張飛,張飛雖是武將,可是在這出戲里,他必須向關羽賠禮道歉,要特別表示謙虛有禮貌,所以他也穿官衣,這些都是特殊的例外。至於女官衣雖然也有,但用處很少。女官衣和男官衣的樣子相同,只是尺寸比較短,穿用時下邊也穿裙子。例如《樊江關》里的老旦(柳迎春),她捧著聖旨上場的時侯,就穿著秋香色的女官衣。另外女官衣還有一個特殊的作用,就是由男角色穿用。前面說過,程咬金、孫悟空之類的角色,是穿女蟒的,也正象女蟒一樣,女官衣也由一些男角色穿用。有一出戲叫《五花洞》,戲里有個縣官叫胡大炮。這胡大炮是武大郎一樣的矮人。《五花洞》的劇情是說一個妖精變了一個假的武大郎,所以這個戲里有兩個矮子,一個真武大郎,一個假武大郎。為了配合這兩個矮子,所以縣官胡大炮也設計成個矮子。因為一般的官衣比較長,所以就給胡大飽穿上了女官衣。扮演矮子在舞台上要蹲下身子,彎著兩條腿走矮步,穿著女官衣,走起矮步來比較方便。還有一出戲叫《小上墳》,裡面的男主角是個丑角,叫劉祿景,他不是矮子,可他也穿女官衣。為什麼呢?首先是增加他的喜劇色彩,更主要的是因為這出戲里有很復雜繁難的舞蹈動作,如果穿一般男官衣,他舞不起來,很多強烈的節奏感出不來,而且有許多走矮步的身段,也沒有辦法施展,所以劉祿景也穿一身女官衣,這樣處理主要是為了便於他表演。因為這樣,有許多觀眾誤認為劉祿景是一個反面人物。劉祿景確實是個喜劇形象,可他不是反面人物,只是為了表演的需要,才把他處理成一個滑稽形象。這也是女官衣的一種特殊用處,凡是穿蟒和官衣的,大家注意,腰裡必須圍著玉帶。因為這些都是禮服,圍著玉帶以表示其嚴肅和鄭重。 女角色的禮服除了女蟒以外,還有宮衣,也叫宮裝,是王妃和公主們穿的禮服。宮裝或宮衣的樣式跟女蟒差不多,不同點是女蟒的底襟下邊什麼都沒有,跟男蟒一樣是很齊整的。宮衣就不一樣了,尺寸比女蟒長一些,從腰部開始,底襟周圍綴有很多五色綉花的飄帶,非常漂亮,還有一些色彩鮮艷的穗子,顯得比女蟒鮮艷華麗。穿女蟒的人經常是在一種庄嚴隆重的場合,穿宮衣的則是在一種比較隨便閑適的場合。宮衣雖然也是禮服,可是不如女蟒那樣庄嚴隆重,所以除了王妃、公主穿宮裝,神話劇的仙女也穿宮裝,因為她們都是華麗、漂亮的角色。最有代表性的是楊貴妃,在《貴妃醉酒》剛一出場的時候,為了顯示她是一個貴妃,很威嚴,很莊重,所以穿女蟒。等到喝醉酒以後,她的情緒非常興奮,也比較活潑,比較浮動,所以她就換了華麗的宮裝。這樣是為了適應她前後不同的心理變化,她的服裝和表演與人物心理的變化就結合起來了。 以上所說的蟒,官衣,宮衣都是上層人物從帝、王、將、相到一般官員所穿的禮服。還有些武將,在上朝或辦公的時候,不是打仗的時候,他也穿著蟒。武將穿蟒還有一種穿法,就是里邊穿著靠,穿著鎧甲,外邊罩著蟒,為了表示他是武人,所以掖起一隻袖子,露出里邊的鎧甲。這樣一隻胳臂披著鎧甲,另一隻胳臂則是穿著蟒的袖子,這種穿法,有一個專名詞,叫襲蟒。襲字音學,還有一種寫法叫褶蟒。意思是說一半象褶子一樣,一半是靠,一半是蟒。這兩種寫法都可以,凡是作元帥的在准備出征,還沒有正式交鋒以前,甚至在發號施令的時候就是這樣一種打扮——襲蟒。 長袍類里的便服種類較多,有帔,開氅,褶子等。帔字按照標准音,應該讀如佩,但在這里是從俗,讀如劈。帔是達官顯貴、有錢的人在家裡穿的一種便服。一般平民百姓是不穿帔的。帔的樣式是對襟的,長領子,寬袖,也帶水袖。男帔的尺寸可以長到腳面,女帔的尺寸比較短,剛剛過了膝蓋,下邊襯著裙子。帔都是用緞子做的,上面一般都刺綉著各種花樣和圖案,有龍、鳳、仙鶴、鹿、花卉、禽鳥等各種圖案。顏色也有各種各樣的,有紅帔,黃帔,紫帔,藍帔,粉紅帔,綠帔,還有秋香色帔等等。黃帔的作用也跟黃蟒一樣,是專門給皇帝、皇後准備的。新官上任,或新婚夫婦都穿紅帔,藍帔和紫帔的用處就更為廣泛。素帔很少,一般都綉有圖案和花紋。《打金枝》皇帝和皇後都穿著黃帔。新婚不久的少年夫妻,例如《奇雙會》里的趙寵和李桂枝,《蘇小妹》里的蘇小妹和秦少游都穿紅帔,同一出戲里蘇東坡穿的是藍帔。許多扮演員外角色的都穿紫帔。 除了帔以外,就是開氅。開氅兼有大衣和外套的作用。開氅主要是武將穿,一些佔山為王的寨主,或者一些有武藝的俠客、武士們也穿。開氅屬於便服類,與員外紳士們所穿的帔的性質是相同的。也有個別不是武人的角色,在家居的時候不穿帔而穿開氅,例如《舉鼎觀畫》里的徐策,《宇宙鋒》里的趙高就都穿開氅,這種情況很少。開氅的式樣是和尚領子,斜大襟,也是寬袖子帶水袖,長度拖到腳面。開氅的特點是在左右胳肢窩下邊沿著開衩的地方,有兩條硬質地的寬邊,俗稱擺(蟒在胳肢窩下的開衩地方也縫著一條擺)。這擺是比較硬的,平常耍弄起來有點別扭,不那麼方便。開氅的前後襟上,也綉有圖案,由於是武人穿的,大部分都綉的獅、豹、虎一類圖案。現在也出現一些綉團花的圖案,但就是不能綉龍。為什麼叫開氅呢?因為穿開氅的時候一般里邊都穿著戰斗的服裝,有的穿箭農,有的穿緊身的短襖、短褲,可以隨時用雙手把大襟拉開,露出里邊戰斗的服裝,用來顯示一種威武、勇敢的神態或者渲染戰斗緊張的氣氛,而且還可以隨時把它脫掉,脫掉開氅立刻就可以進行戰斗,因此叫作開氅。開氅的顏色很多,紅,杏黃,藍,白,黑,紫,綠,粉紅,古銅,天藍,草綠,各種顏色都有。這些顏色的用法跟人物沒有什麼直接關系,不象蟒分得那樣細致,它主要是為了配合熱鬧,看上去五彩繽紛的就可以。因為有些群戲,滿台的英雄武士,每個人都是里邊穿著短衣裳,同時一下把大衣外套拉開,昂首挺胸地站在台上,顯得威風凜凜,雄偉壯觀,開氅的鮮艷色彩和豪壯氣勢,常常是在這種群戲中起著特殊的作用。 第三種便服,是前面曾經屢次提到的褶子。褶子的用處非常廣泛,可以說是用處最多的一種便服。男女老少,貴賤貧富,不管身分高低,都可以穿。褶子的式樣是大領,斜大襟,寬袖子帶水袖,因為很象和尚、道士穿的道抱,所以俗名又叫道袍,褶子也分男褶子、女褶子兩種。最早的時候,女褶子和男褶子是一樣的,也是大領,斜大襟的。大概在100年前左右,女褶子的樣式經過改革,就改成現在這個樣式了:小圓高領,對襟,還是寬袖,帶水袖,可是尺寸比較短,下邊襯著裙子。現在一般旦角都是穿這樣的褶子,只有老旦還是穿大領,斜大襟的舊式褶子。褶子的質料分為軟硬兩種,軟面的褶子是用綢子,硬面的褶子是用緞子。還有個別的用布做的褶子。褶子的花紋和樣式有兩種,一種是花褶子,就是綉花的褶子,還有一種素褶子,就是不綉花的。花褶子用緞子做的多,因為上面要綉花,質料要硬一些,看上去比較鄭重,比較華麗。生、旦、凈、丑,各個行當都可以穿花褶子,褶子的顏色也非常豐富,所謂上五色,下五色,紅、黃、藍、綠,深淺濃淡都有,沒有什麼特殊要求和規定,只要配上的圖案好看就行。花褶子綉的花樣按照劇情和不同角色的需要綉有飛禽、走獸、花卉、昆蟲、蝴蝶等等圖案。素褶子大致有紅色的、青色的、藍色的、湖色的、古銅色的、秋香色的等等。紅褶子一般都是作襯衣用的。里邊穿紅褶子,外邊有時候穿官衣,有的時候穿蟒,有的時候穿開氅,總之素紅褶子基本上是綢料的,比較輕軟,因為是作襯衣用的。藍褶子大部分都是文人、書生穿用的。例如《捉放曹·行路宿店》里的陳宮,《御碑亭》里的王有道等。古銅色的褶子大部分是上了年紀的老人穿的。例如《搜孤救孤》里的公孫杵臼,《捉放曹》里的呂伯奢等。素黑褶子也就是青褶子,用處大致有這樣幾種:第一種是貧窮不得意的,例如《馬前潑水》里的朱買臣,《擊鼓罵曹》里的禰衡,《法門寺》里的宋國士,《打棍出箱》里的范仲禹等都是穿著素青褶子。第二種是下層社會出身的—些英雄好漢,像武松、石秀這樣一些人也穿素青褶子。第三種是一些家院、老家人、蒼頭,他們也穿素青褶子。這類角色穿青褶子有個特點,一般都戴青軟羅帽,腰裡都系著腰帶,有的系大帶,有的系絛子,這種青褶子有個專門名詞,叫海青。 還有一些服裝是由褶子變化而成的,比如像太監穿的太監衣;年輕的尼姑、女道士穿的花褶子,叫水田衣或道姑衣,這些都是花褶子的變種。除此以外,還有用布做的布褶子。一種是用紫花布做的褶子,顏色是黃白色的,有個專門詞叫老斗衣,是扮演鄉村老年人穿的,例如(烏盆記》里的張別古,《法門寺》里的劉公道都穿這種褶子。這種布褶子還有一個專門用處,凡是扮演神話劇,如《鬧天宮》、《鋸大缸》里土地爺的角色都穿它。還有一種是和尚穿用的灰布褶子,這是為了表示和尚的生活比較樸素。還有一種是衙門里衙役穿的青布褶子,這種青布褶子又叫青袍,甚至有時連領子都是黑布的,平常青褶子的大領是白的。在招褶子里還有一種特殊的服裝,叫作富貴衣,是把很多小塊的雜色綢子縫在青褶子上,表示破衣服上打了很多補釘的意思。前面已經說過京劇服裝的設計有個美學原則,不管生活里原來的形狀多破,多窮,多臟,可是在舞台上表現的時候必須加以美化,裝飾化,決不把生活里自然形態的破的,臟的,爛的,搬到舞台上去。富貴衣就是根據這個美學原則設計出來的一種服裝。當然,富貴衣還包含有一種封建迷信色彩。就是說這些穿富貴衣的人物將來還要飛黃騰達,還要擺脫這種窮困的境地,今天雖然穿得很破,將來前途還是要富貴的。 上邊說的蟒、帔、開氅、褶子是京劇袍服類幾個主要的品種,它們是根據明代的服裝並參考了宋元時代的服裝設計出來的。京劇服裝在質料、樣式、花紋、圖案、色彩上,都越來越發展、改進,越來越豐富復雜。到清朝末年,京劇服裝里又增添了經過加工美化的清代服裝。這些清代的服裝跟原來的舞台上古代的服裝同時並用,我們看了也不感覺到陌生和不協調。在這一類服裝里,比較明顯有代表性的是男角色穿的箭衣和女角色穿的旗袍,箭衣跟旗袍雖然是清代的服裝,可是在京劇里用的時候,已經不受時代的限制,成為一種通用的服裝,不管扮演任何朝代的角色,都可以穿用。 箭衣原來是清朝相當於蟒袍的一種服裝。因為清代的人,尤其是旗人,善於騎馬射箭,這種服裝既是他們的官服,又是他們跑馬射箭,打獵時穿的一種服裝,所以叫作箭衣。箭衣的樣式是小圓領,里邊襯著白護領,大襟,跟蟒袍的不同點是瘦袖,而袖口裝著馬蹄形的袖蓋,這袖蓋撥拉下來,可以把手背蓋住,因此俗稱馬蹄袖。箭衣的全身尺寸,可以達到腳面,它的特點是束腰、緊身,這跟一般的蟒袍不一樣,而且從腰部往下,前、後都是開岔的。穿箭衣的時候,腰部一定要繫上一根鸞帶。這一切都為了騎馬,射箭,跑路,戰斗的方便。箭衣分成龍箭衣,花箭衣,素箭衣三種。龍箭衣全身都綉著龍。雖然綉著龍可是龍箭衣倒不專門是給皇帝穿,凡是大將、駙馬,都可以穿,因此皇帝穿龍箭衣並沒有什麼特殊的意義。大將如《戰太平》里的花雲,在後半出戲就穿紅龍箭衣;駙馬如《四郎探母》里的楊四郎也穿紅龍箭衣。第二種是花箭衣,上邊綉著各種各樣的團花圖案,箭衣底子也有各種顏色。這種花箭衣,一般中層人物都可以穿,例如《艷陽樓》里的高登,《一箭仇》里的史文恭,還有《楊門女將》里的楊文廣等。他們穿的都是白花箭衣。穿得比較多的是第三種素箭衣。素箭衣全身的料子都是本色的,一點也不綉花,因此叫素箭衣,常見的有白色,黑色,紫色,灰色,其中黑色與紫色的素箭衣用處比較多,一般的公差、衙役、兵士,還有一般身分比較低的人都穿用。白色的素箭衣,用的不太多,一般是青年將領在激烈戰斗的時候,把鎧甲脫掉以後,在裡面穿一件白素箭衣,比如《戰馬超》里的馬超在跟張飛夜戰的時候,就穿一件素白箭衣。《走麥城》里的關平,到夜走麥城的時候,就是脫去鎧甲穿上了素白箭衣。旗袍是滿族婦女典型的服裝,現代生活里的旗袍,就是從滿族婦女旗裝演變過來的。京劇舞台上的旗袍樣式,就更加接近原來旗人婦女的服裝樣式。不過舞台上的旗袍尺寸略長一些,腰身也比較肥大,而和現在生活里的旗袍相比,樣式、體制和尺寸,相差就更遠了。在京劇舞台上穿旗袍完全不限於清代的戲,相反的清代的戲曲倒很少。凡是扮演漢族以外的一些民族的婦女,不管什麼時代,她們都穿旗裝,例如《四郎探母》本來是宋朝的戲,我們看楊四郎穿的蟒袍戴的是紗帽,可是同一出戲里的鐵鏡公主和蕭太後穿的卻是旗裝。時代更遠的如唐代故事戲《大登殿》里的代戰公主;漢代的戲《蘇武牧羊》里的胡阿雲,因為她是匈奴族,所以也穿旗裝。這些都足以說明,旗裝雖然是清代的服裝,但運用到京劇里,已不受時代的限制了。 除了蟒,褶子,開氅,帔,箭衣,旗袍以外,還有一些輔助性的服裝也歸到袍服這一類里來,如斗篷,大坎肩(大背心)等。斗篷是擋風禦寒的一種服裝,所以在舞台上用的時候,大部分都在上路,出門的時候穿用。例如《昭君出塞》里的王昭君在趕路的時候就披著斗篷。再如《霸王別姬》里的虞姬,在晚上到營帳外面巡視的時候也披著斗篷。再有像《審頭刺湯》里的陸炳,當他出去監斬人頭的時候,為了表示他出門,也披著斗篷。還有的是在屋裡用的,比如在夜裡睡醒了,為了禦寒,或者是表示有病了,怕受風感冒,在戲里有的時候也用上斗篷,例如《荒山淚》里的張慧珠,夜裡怕她的孩子受涼,拿著斗篷給孩子披上。再如全部《玉堂春》里當玉堂春生病的時候,身上也披上斗篷。這些都是在屋裡用的,所以斗篷不是隨隨便便用的,它得起一個外衣的作用。大坎肩就比較常見了,可是女用大坎肩基本上是扮演丫環的穿用的;而男用大坎肩也是一些身分較低的人,例如江湖醫生、私塾先生之類的角色穿用。一般上層人士很少穿用大坎肩。
⑥ 結婚要從上衣到褲子一身紅色,我又不喜歡喜穿裙子,旗袍我又也不喜歡,可怎麼穿呢
對於今天要出嫁的新娘子如何穿出旗袍,一定要從色彩、款式、面料和個人的身材、氣質等方面仔細斟酌,並且不可忽視發飾、配飾、鞋子、化妝等細節因素,更要有創新意識。
一、旗袍的色彩
■大紅色:適合年齡稍大的新娘,因為大紅色可以顯出新娘的穩重大方。
■玫瑰紅:適合年紀較輕的新娘,因為本身皮膚的膚質很好,襯以玫瑰紅色,可以使新娘顯得青春俏麗。
■深紅色:適合穩重有涵養的知識女性。
■白色:適合比較講究生活質量而又收入頗豐的新娘,局部可以滾紅色的邊,或大面積鑲銀光亮片,會顯得非常的雍容華貴。
■黃色與橘黃色:也是不因循守舊的新娘可考慮使用的顏色。
二、旗袍的款式與新娘的身材
■身材瘦小的新娘從嚴格意義上說不適合穿旗袍。
■身材粗大型適合穿x型旗袍,這種款式可以對過於豐滿的臀部起到遮掩效果。
■性格活潑好動型新娘也適合穿X型,這樣新娘的站立行坐可以更自如一些。
■身材勻稱腿型較好的新娘穿上兩邊開岔的旗袍更能顯出形體的優勢。
三、旗袍的領口與新娘的臉型
■氣質高雅而脖子較長的新娘非常適合穿高領旗袍。
■脖子較短的新娘適合穿無領的。
四、旗袍的面料
盡量不考慮人造絲和純滌面料,因為非常容易起靜電。春夏秋季節結婚應考慮用清薄的料子比如真絲,顏色也不要太凝重;冬天舉辦婚禮最好選用織錦緞,這種面料可以襯托婚禮的豪華。
五、發型與發飾
■新娘可以盤頭,但也可以考慮不盤頭,長發自然垂順或燙發其實都行的通的。
■不管梳什麼樣的發型,都應考慮用些發飾,發飾的顏色應是旗袍顏色的同類色,或能呼應上,這樣新娘從整體著裝上才會有統一感。
■頭發稀少的應把發型做的誇張一點。
六、旗袍與鞋子的搭配
■盡量不穿黑顏色的鞋子,如果有條件應該穿真絲綉花或絲絨緞面鞋,其次可以穿紅皮鞋,但亮光皮鞋應放在最後考慮。
■旗袍的長度最好垂至腳面。
七、旗袍與珠寶配飾
中式服裝最適合配戴的珠寶首飾是耳飾,特別是有懸垂感的,珍珠、鑽石、紅寶石和金飾都可以成為新娘的明智選擇。如果婚禮來賓中有不少外國朋友,可以考慮珍珠和鑽石耳飾;如果來賓以長輩為主,可以考慮佩帶金飾;如今有條件的女性也非常喜歡翡翠耳飾,就是因為它獨有的「東方風情」。
■臉盤大的新娘適合佩帶耳墜。
■方臉盤的新娘適合佩帶耳釘。
八、旗袍與妝容
新娘妝切忌濃妝艷塗,除了睫毛和眉毛稍做誇張以外,其他化妝都應以追求自然干凈和有質感為第一準則,口紅的顏色更要與旗袍的顏色有呼應。
九、旗袍的它用
旗袍最好是後邊開口,不僅方便新娘穿脫,更重要的一點是方便以後的修改,比如在結婚後,可以考慮把旗袍改短,在每年的結婚紀念日或其他場合穿一穿;如果新娘以後胖了一點點,把旗袍拿到裁縫店稍做改動也是可行的,如果是兩邊開口的,改起來的餘地就不太多了。
十、旗袍的創新
作為中國人,我們要有自信穿自己的服裝,但不應一味復古,要以古為今用、洋為中用、一切為我所用的開放的心態對待服飾、對待旗袍的創新,比如中國的水袖就完全可以吸收進來,領口的開口完全可以根據個人的自由和喜好而定。如果覺得旗袍太正式,可以考慮外邊罩一層薄紗,讓旗袍變成襯里。至於顏色的運用上,也可以再大膽點,上下不一定用一種顏色。現在,服飾風格的深變講求融合Fushion和搭配Mix
⑦ 7.秦腔的水袖.高底靴子.玉帶.鳳冠霞帔等服飾用於那些戲中人物象徵著什麼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2-25
⑧ 劉濤頒獎造型太搶鏡,白色水袖禮服超顯身材,優雅時髦有高級感嗎
有,劉濤本身就帶有一種氣質,可以說,有這股氣質在,她穿什麼都很高貴的。
⑨ 旗袍是長袖還是短袖好看
其實,旗袍自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就開始在婚禮上流行,只不過那個時候基本上是紅色當道,款式也欠多樣.十多年來,婚禮旗袍早已從色彩、款式、質地等方面豐富了起來,成為東方新娘永遠的愛。
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婚禮婚裝專業委員會會長,著名婚禮文化專家陳富美女士就見證了旗袍作為婚服的變遷,並一直倡導優雅著裝的理念。對於今天要出嫁的新娘子如何穿出旗袍,一定要從色彩、款式、面料和個人的身材、氣質等方面仔細斟酌,並且不可忽視發飾、配飾、鞋子、化妝等細節因素,更要有創新意識。
一、旗袍的色彩
■大紅色:適合年齡稍大的新娘,因為大紅色可以顯出新娘的穩重大方。
■玫瑰紅:適合年紀較輕的新娘,因為本身皮膚的膚質很好,襯以玫瑰紅色,可以使新娘顯得青春俏麗。
■深紅色:適合穩重有涵養的知識女性。
■白色:適合比較講究生活質量而又收入頗豐的新娘,局部可以滾紅色的邊,或大面積鑲銀光亮片,會顯得非常的雍容華貴。
■黃色與橘黃色:也是不因循守舊的新娘可考慮使用的顏色。
二、旗袍的款式與新娘的身材
■身材瘦小的新娘從嚴格意義上說不適合穿旗袍。
■身材粗大型適合穿x型旗袍,這種款式可以對過於豐滿的臀部起到遮掩效果。
■性格活潑好動型新娘也適合穿X型,這樣新娘的站立行坐可以更自如一些。
■般人都認定,盡顯玲瓏身材的旗袍,只屬高個女人的專利。當然不是這樣了!新派旗袍由長變短,例如及膝旗袍,就算是最個子矮小的新娘子,一樣可以穿出古典美。身材勻稱腿型較好的新娘穿上兩邊開岔的旗袍更能顯出形體的優勢。
另一個新派旗袍的重要元素,是七彩鮮艷的顏色,代表喜氣洋洋,尤其適合膚色黝黑的新娘子,令她們看上去更加醒目,艷光四射
三、旗袍的領口與新娘的臉型
■氣質高雅而脖子較長的新娘非常適合穿高領旗袍。
■脖子較短的新娘適合穿無領的。
四、旗袍的面料
盡量不考慮人造絲和純滌面料,因為非常容易起靜電。春夏秋季節結婚應考慮用清薄的料子比如真絲,顏色也不要太凝重;冬天舉辦婚禮最好選用織錦緞,這種面料可以襯托婚禮的豪華。
五、發型與發飾
■新娘可以盤頭,但也可以考慮不盤頭,長發自然垂順或燙發其實都行的通的。
■不管梳什麼樣的發型,都應考慮用些發飾,發飾的顏色應是旗袍顏色的同類色,或能呼應上,這樣新娘從整體著裝上才會有統一感。
■頭發稀少的應把發型做的誇張一點。
六、旗袍與鞋子的搭配
■盡量不穿黑顏色的鞋子,如果有條件應該穿真絲綉花或絲絨緞面鞋,其次可以穿紅皮鞋,但亮光皮鞋應放在最後考慮。
■旗袍的長度最好垂至腳面。
七、旗袍與珠寶配飾
中式服裝最適合配戴的珠寶首飾是耳飾,特別是有懸垂感的,珍珠、鑽石、紅寶石和金飾都可以成為新娘的明智選擇。如果婚禮來賓中有不少外國朋友,可以考慮珍珠和鑽石耳飾;如果來賓以長輩為主,可以考慮佩帶金飾;如今有條件的女性也非常喜歡翡翠耳飾,就是因為它獨有的「東方風情」。
■臉盤大的新娘適合佩帶耳墜。
■方臉盤的新娘適合佩帶耳釘。
八、旗袍與妝容
新娘妝切忌濃妝艷塗,除了睫毛和眉毛稍做誇張以外,其他化妝都應以追求自然干凈和有質感為第一準則,口紅的顏色更要與旗袍的顏色有呼應。
九、旗袍的它用
旗袍最好是後邊開口,不僅方便新娘穿脫,更重要的一點是方便以後的修改,比如在結婚後,可以考慮把旗袍改短,在每年的結婚紀念日或其他場合穿一穿;如果新娘以後胖了一點點,把旗袍拿到裁縫店稍做改動也是可行的,如果是兩邊開口的,改起來的餘地就不太多了。
十、旗袍的創新
作為中國人,我們要有自信穿自己的服裝,但不應一味復古,要以古為今用、洋為中用、一切為我所用的開放的心態對待服飾、對待旗袍的創新,比如中國的水袖就完全可以吸收進來,領口的開口完全可以根據個人的自由和喜好而定。如果覺得旗袍太正式,可以考慮外邊罩一層薄紗,讓旗袍變成襯里。至於顏色的運用上,也可以再大膽點,上下不一定用一種顏色。現在,服飾風格的深變講求融合Fushion和搭配Mix&Match,旗袍的創新也不離左右。
PS:我找了一個有新派旗袍新娘圖的網頁,你可以參考一下.願你是最幸福快樂美麗的新娘.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