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請問誰有河北省秦皇島市第一中學(高中)的校服圖片啊謝謝回答
摘要 親愛的問主你好,我是小辛老師,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打字需要時間,五分鍾內回答你的問題,請耐心等待哦
❷ 江蘇常州第二中學校服什麼樣的
這個年代不流行穿校服了,特別是江蘇這個只注重成績不在乎其他方面的省
❸ 遵義市南白鎮第六中學校服在網上哪兒能買著
話說,我認識給南白做校服的一個老闆,不著調他有沒有做這個學校的
❹ 請問誰有河北省秦皇島市第一中學(高中)的校服圖片啊謝謝回答
他們的校服.......講真的,挺丑的,顏色挺深的。我就住在一中旁邊。
❺ 求廣東省實驗中學夏裝校服圖片
深綠色的短褲和有些圖案的白色的襯衫!還有要是禮服的話就是白色的,做上方有個省實驗中學的標志,仔細看會看到GDSY幾個字母(就隱藏在標志裡面的)圖片暫時沒有。。。。。。
❻ 有關橋的名稱資料
根據史料和考察,在原始社會,我國就有了獨木橋和數根圓木排拼而成的木樑橋。早在戰國時期,單跨和多跨的木、石樑橋已普遍在黃河流域及其他地區建造。公元前三百多年建於陝西省藍田縣藍峪水上的藍橋,就是多跨木樑木柱橋的一個代表。《詩經·大雅·大明》第一次記敘周文王娶妻,在渭河上造了座專供帝王使用的浮橋。長江、黃河上曾設過近二十座浮橋。第一座黃河浮橋建於公元前541年臨晉關附近,是秦景公的母弟後子,怕被景公殺害,乘車逃奔晉國途中所建。第一座長江浮橋是公元35年東漢光武帝建造的,橋址在宜昌至宜都之間的江上。
吊橋首創於我國,吊索由藤索、竹索發展到鐵鏈。在唐朝中期,就有了鐵鏈吊橋,比西方早八百年以上。拱橋始建於東漢中期,其形式之多,造型之美,為世界少有。
灞橋、洛陽橋、安平橋、虎渡橋、紹興八字橋、陰平橋、程陽橋等是木、石樑橋的代表。西安灞橋建於漢代,是座木樑石柱墩橋,它用四段圓形石柱卯榫相接(中間還加石柱)形成一根石柱,由六根石柱組成一座輕型橋墩,墩台上加木樑並鋪設灰土石板橋面。是石柱墩的首創者。
「閩中橋梁甲天下」是宋朝(特別是南宋)閩中地區大量建造石樑橋的真實寫照。南宋一百五十年中,建成七十餘座石樑橋,其中五公里以上的長橋就有四五座。被譽為「天下無橋長此橋」的安平橋,宋紹興八年到二十一年(1138~1151)建造,長約2.5公里,故又名五里橋,用花崗石砌築,為我國現存最長古橋。1240年建成的虎渡橋(又名江東橋),它最大的石樑長23.7米,寬1.7米,高1.9米,重二百餘噸,即使在今天要開采、運輸、架設這樣的石樑,也是十分困難的。1979年5月,我國有關部門發現現存最古老的石樑橋——晉江縣大橋和小橋,這兩座橋均建於北宋太平興國年間(976~984)。紹興八字橋是座宋代城市石樑橋,布局十分巧妙,既保證了水陸交通,在建造中又不拆房屋,不改街道。程陽橋坐落在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林溪河上,是一座四跨石墩伸臂的木樑橋,建於1916年,全長64.4米,分四個橋孔,每孔凈跨12.2米,寬3.4米,高16米。五個橋墩之上各有民族形式的寶塔型、宮殿型橋亭,橋亭檐層層而上,如翼欲飛,宏偉壯觀。整座橋梁建築不用一顆鐵釘或其他鐵件,均採用榫槽結合或竹木梢釘,但結構聯系卻十分牢固。程陽橋精湛的建橋技術充分顯示我國侗族人民傑出的智慧和創造力。
四川灌縣的珠浦橋是竹索橋的代表,它位於著名的都江堰口,橫跨岷江的內外兩橋,長340米,8孔,最大一孔跨徑為61米,它的24根粗5寸的竹索由細竹篾編織而成,橋的兩端和中間石室中,安放絞竹索和木絞車等設備,橋始建於宋代以前,歷代時毀時修。瀘定縣的大渡河鐵索橋建成於1706年4月,凈跨100米,凈寬2.8米,橋面距枯水位14.5米。用了13根鐵鏈9根底索承重,兩邊各放二根作為扶手纜。每根鐵鏈平均由890個扁環扣聯而成,重約一噸半。1935年紅軍長征中,飛奪瀘定橋,創造了震驚世界的奇跡。它在國際橋梁展覽活動中多次展出。據調查,跨徑不小於瀘定橋的鐵鏈橋或鐵眼桿橋,在四川、雲南山區不止一座。由於它結構簡單、用料節約,當地人民又有世代相傳的建造經驗,因此解放後這種橋型不僅沒有淘汰,還有所發展。
趙州橋、寶帶橋、盧溝橋、楓橋以及北京頤和園的玉帶橋、十七孔橋等都是拱橋的傑出的代表。河北趙縣的趙州橋是世界上第一座採用弓形拱的敞肩拱橋,歐洲在趙州橋建成七百餘年後才採用弓形拱。
解放後,橋梁建築事業取得巨大的成就,1968年南京長江大橋勝利建成,標志著我國橋梁建設事業達到了先進的水平。
(選自《旅遊天地》1980年第3期)
2、橋梁審美觀(樊凡)
橋梁主要用於交通負荷、跨越障礙,這是它的基本功能,所以橋首先要符合此要求。如果是一座不堪使用的危橋,搖搖欲墜,也就沒有什麼美可談了。因此,橋梁結構的造型應表現出有力量、穩定、連續和有跨越能力等等,以顯示功能的保證性。這也就自然地引起人們的美感。對於不同用途的橋梁,如園林、城市、公路、鐵路橋梁等,或同一用途而其所在環境條件不同時,其結構及各項附屬設施的造型都應准確鮮明地表現出符合使用要求,並能恰如其分。這也就是一種美的因素。就所有橋梁而論,交通使用功能要求和鑒賞要求在其重要性上,並不是等量齊觀的,它隨著建橋目的和建橋環境等因素而有所差異,並通過造型表現出來為人們所理解。如荒漠原野上的公路橋和繁華城市中的園林橋應當各自「量體裁衣」地選擇適合的型式。
正確的橋梁審美觀是功能、技術、經濟與美觀融合一體,共同作用,美寓其中。
3、橋梁美十則(樊凡)
關於橋梁美,很多人早就關心了,並提出過很多設想和措施,關於橋梁美的形態規律、審美標准等等,從一些文獻資料中披露出其看法、分類多不一致,可以說是眾說紛紜。現參考這些資料,並結合我國橋梁工程中慣用的一些原則,以簡單明了的形式擬以下橋梁美十則,並列舉橋例分別論述。這十則是:1、環境的協調;2、主從與對稱;3、韻律;4、均衡與穩定;5、統一;6、比例與尺度;7、連續與明暗搭配;8、力線明快;9、色彩;10、風格。這些法則也可以說是達到「協調」的法則。
(以上兩則資料均選自《橋梁美學》,人民交通出版社1987年版)
4、橋名談往(茅以升)
萬物皆有名,有的還要有專名,就像人有名字一樣。既然是名,就要起得好。我國近代橋梁,受了西方影響,題名時,總是從地理觀點出發的。只要能指出它的所在地,使人一望而知,就行了。鐵路公路上,更是用里程標記作名字,如同某某路上的「345,678公里橋」,那才真是確切不移的。然而我國古時橋名,不是這樣。它總要有些文學氣息,使人見了,不由地發生情感,念念不忘。或是紀事抒情,引起深思遐想;或有詩情畫意,為之心曠神怡。這樣,通過慎重題名,一座橋的歷史、作用或影響,就立刻表現出來,因而容易流傳。橋的「身價」,也因此而抬高。一座橋出了名,它的名字還會跟著多起來,除了正名,還有俗名、別名等等,就像人名,除了學名,還有別號、小字等等。有的是在民間自然而然地逐漸形成的,有的卻是文人學士,要藉此而為自己題名的。總之,橋成就要題名,成為風氣,也是我國古代文化的一個特色。
橋的題名,字不在多,如同人名一樣,一般都是兩個字,有時只有一個字。就只這一兩個字,而能顯示出橋的特徵,正是我國文字的妙用。這是由於我國歷史上的典故多和文學里的成語豐富的緣故。文史里的財富,大為橋名增光。然而橋多了,關於它的典故和成語也反過來為文史服務。比如,《史記》里「信如尾生」一辭來自橋的典故,《阿房宮賦》里,「長橋卧波」一辭來自橋的成語。橋的名字題得好,它對文史就可有貢獻了。橋名的重要,有如此者。
現在來介紹一些橋名,藉以窺知我國橋梁文學的豐富,它也許是世界無雙的。先談單名。較著名的有:「藍橋」,在陝西藍田縣藍溪上,「傳其地有仙窟,即唐裴航遇雲英處」;「楓橋」在蘇州,唐張繼有《楓橋夜泊》詩;「斷橋」在杭州西湖,唐張祜詩:「斷橋荒蘚合」,明朝莫仲有《斷橋殘雪》詞等。但單名之橋往往系泛指,而又可能是專名,其中有的以材料為名,如「石橋」,梁簡文帝即有《石橋》詩:「寫虹便欲飲,圖星逼似真」;「鐵橋」,明朝吳兆元有《渡鐵橋》詩:「寶筏群生渡,金繩八道開」;「竹橋」,杜甫有《觀造竹橋》詩等。有的指明橋的所在,如「山橋」,梁簡文帝詩:「卧石藤為纜,山橋樹作梁」;「江橋」,唐杜甫詩:「山縣早休市,江橋春聚船」;「野橋」,唐劉長卿詩:「野橋經雨斷,澗水向田分」等。有的指明橋的形狀,如「方橋」,唐韓愈詩:「君欲問方橋,方橋如此作」;「斜橋」,宋朝歐陽修詩:「波光柳色碧溟濛,曲渚斜橋畫舸通」;「畫橋」,宋朝范與求詩:「畫橋依約垂楊外,映帶殘陽一抹紅」;「朱橋」,唐朝鄭谷詩:「朱橋直抵金門路,粉堞高連玉壘雲」;「天橋」,山西太原保德州及雲南大理都有,大理的「下斷上連,石樑跨之,兩岩激水濺珠,宛如梅綻,人呼為不謝梅」等。有的與橋畔景物有關,如「花橋」,福建寧德縣、湖北長陽縣及廣西桂林都有,桂林的有「花橋煙雨」之稱;「柳橋」,在杭州西湖,宋周邦彥詞:「水漲魚天拍柳橋」等。有的比較特殊,如「草橋」,在北京右安門外;「席橋」,在山東東平縣,「相傳宋真宗東封泰山,車駕經行,以席鋪藉」;「瓜橋」,浙江富陽縣,「世傳孫鍾設瓜於此橋」;「鴨橋」在陝西陝城。「金橋」在山西上黨,唐潘炎有《金橋賦》。更有事涉怪誕的,如「暗橋」,在安徽建平縣,「舊傳伍員奔吳,避於山中,追者至此,雲氣護之,員及橋而天暗」;「鬼橋」,《初學記》「上方有鬼橋」;「赤橋」,在山西太原晉水北渠上,「宋太宗鑿卧龍山,血出成河,因更今名」等。
橋名用兩個字是最普遍而又標准化的,單名的橋已經不少,雙名的更是多得多。試思每橋皆有名,在我們古老的大國,該有多少橋名啊!然而在這成千上萬的單名和雙名中,重復的究竟不多,如果把這所有的橋名都搜集起來,編成一部《中國橋名錄》,該是夠洋洋大觀的了。
現在再來舉一些雙名的例,說明橋名的豐富多彩。根據反映內容,一部「橋名錄」可分為五章。
第一章是「表揚」。首先是表揚橋的功用的,如「安濟橋」,即「趙州橋」,在河北趙縣南河上,一名「大石橋」,製造奇特,「隋匠李春之跡也」;「萬安橋」,即「洛陽橋」,在福建泉州,為渡海用,「去舟而徒,易危以安,民莫不利。」「滅渡橋」,在江蘇吳縣,橋成「南北往來者踴躍稱慶,名滅渡,志平橫暴也。」「安平橋」,在福建晉江,建成於宋紹興二十二年,全長2070米,俗名「五里橋」,舊有「天下無橋長此橋」的傳說。其次是表揚造橋人物的,如「績麻橋」,在湖北孝感縣,「世傳居民女績麻所建」;「夫婦橋」,即四川灌縣竹索橋,清何先德造,未完,其妻續成之;「葛鏡橋」,在貴州平越,明萬曆間葛鏡建,「屢為水決,三建乃成,靡金巨萬,悉罄家資」。
第二章是「紀事」,記載有關橋的流傳下來的故事。如「萬里橋」,在四川成都南門外,「昔孔明於此餞費聘吳,曰萬里之行,始於此矣」。唐陸肱有《萬里橋賦》,宋呂大防有《萬里橋》詩,杜甫詩:「萬里橋西宅,百花潭北庄」,唐張籍詩:「萬里橋邊多酒家,遊人愛向誰家宿」;宋蘇軾詩:「我欲歸尋萬里橋,水花風葉暮蕭蕭」,宋陸游詩:「雕鞍送客雙流驛,銀燭看花萬里橋」。「馬橋」,即「升仙橋」,在四川成都北,西漢司馬相如不甘貧賤,立志做官,「嘗題柱雲,大丈夫不乘馬車,不復過此橋」,唐岑參有《升仙橋》詩:「及乘馬車,卻從橋上歸」,宋京鏜有《馬橋記》雲:「茲建橋以馬名,自是長卿之遺蹤亦不泯矣。」「蘭亭橋」,在浙江紹興,「晉王右軍修禊處,橋下細石淺瀨(lài賴),水聲晝夜不絕」。「洗耳橋」,在河南汝州,相傳堯要將天下讓給許由,許由自命清高,認為聽了這話污了自己的耳朵,此橋所在「即許由洗耳處」。「虎渡橋」,在福建漳州,亦名江東橋,「江南橋梁,虎渡第一,昔欲修橋,有虎負子渡江,息於中流……乃因壘址為橋」。「宵市橋」,在江蘇揚州,即「小市橋」,「相傳隋煬帝時於此開夜市」。
第三章是「抒情」,通過橋名,來表達思想感情。如「銷魂橋」,即「灞橋」,在陝西西安,「東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因「取江淹別賦句,又呼為銷魂橋」。唐王之渙詩:「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明葛一龍詞:「橋上飛花橋下水,斷腸人是過橋人。」「思鄉橋」,在河北豐潤,「宋徽宗北轅過橋,駐馬四顧,泫然曰,吾過此向大漠,安得似此水還鄉矣……人乃謂思鄉橋也」。「至喜橋」,在四川廣安,「昔歐陽修自吳入蜀,喜路險至此始平」。「情盡橋」,在四川簡陽,唐雍陶《題情盡橋》詩有序雲:「陽安送客至情盡橋,問其故,左右曰送迎之地止此。」「忘恩橋」,在陝西西安,「中官初入選,進東華門,門內有橋曰皇恩橋……俗呼曰忘恩橋,以中官既富貴,必仇所生,蓋恥之也」。
第四章是「寫景」,美化橋身及四周景物。如「垂虹橋」,在江蘇吳江,橋身環如半月,長若垂虹,宋王安石《垂虹橋》詩雲:「頗誇九州物,壯麗無此敵。」「春波橋」,在浙江紹興,賀知章詩雲:「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惟有門前鑒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故取此名橋。「海棠橋」,在湖北黃州,「宋時橋側海棠叢開,秦觀嘗醉卧於此,明日題其柱」。「胭脂橋」,在江西饒州,鄱陽王蕭儼生活奢華,宅中宮人,洗胭脂水流出,把橋下水都染紅了,故名。「月樣橋」,在山東青州,「採石凝結如天成」。「綠楊橋」,在湖北蘄水,「因東坡醉卧橋上,有『解鞍欹枕綠楊橋』之句,遂名」。按蘇軾《西江月》詞自序雲:「春夜行蘄水中……至一溪橋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覺已曉……書此語橋柱上」,即是橋也。
第五章是「神異」,把神仙和橋梁聯系起來,大多與道教有關。如「聖女橋」,在陝西白水,傳說為三神女一夜成之。「白鶴橋」,在江蘇句容,「漢永元間茅氏兄弟三人,乘鶴至此,有白鶴橋,大茅君駕白鶴會群仙處」。「集仙橋」,在江西安福,「相傳居人夜聞橋上仙樂繚繞,旦往視之,惟見書呂洞賓字於橋柱」。「乘魚橋」,在江蘇蘇州,「昔琴高乘鯉升仙之地」。「照影橋」,在湖北石首,「相傳有仙人於此照影」。
以上是單字和雙字的橋名錄。三字、四字或更多字的橋名,當然也有,但為數極少。三字橋名中著名的有二十四橋,在江蘇揚州。唐杜牧詩:「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中的「二十四橋」,北宋沈括在《夢溪筆談》中雲是二十四座橋,並列舉其名,但據南宋姜白石的《揚州慢》詞:「二十四橋仍在,波心盪,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葯,年年知為誰生。」則又似一座橋。後來清朝梁章巨在《浪跡叢談》中更提到在孟毓森所居宅旁之橋上,有「二十四橋」的題名榜,可見「二十四」已成為一座橋的專名。不過這種用數目字當專名的橋,並無他例,有的只是以數為序而已,如杜甫詩「不識南塘路,今知第五橋」。四字或以上的如「舊浣花橋」、「楊柳河橋」、「德陽王橋」(以上均在成都)、「新學前橋」、「建富木橋」(以上均在南昌)、「新飯店石橋」(四川溫江縣)等等,有的是地名或人名關系,其餘都是把單名或雙名的橋加以解釋,並非完整的專名。因此,中國橋名,基本上只有單名和雙名兩種,在《橋名錄》中把這兩種搜集齊全,所余就無幾了。
但是,我國古橋並非個個都有專名。有的本來並無名稱,後來有人隨便叫它一下,逐漸也就成了名字,如「大橋」「小橋」「新橋」「舊橋」「長橋」「短橋」「南橋」「北橋」等等。這些「俗名」,時間一久,就成為「正名」了,如福州的「小橋」,因在「萬壽橋」的大橋附近而得名,就此成為專名。有的「橋」,名氣非常之大,但實際上並無此橋,如「陳橋」,在河南開封,宋趙匡胤「黃袍加身」處,實系「陳橋驛」,「唐為上元驛,朱全忠縱火,欲害李克用之所」,但更多的橋,卻是不聲不響地在那裡服務,而它們的名字是早就湮沒不彰了。可見,橋和橋名,都有幸與不幸,有的是有名無橋,有的是有橋無名。然而,雖是無名,難道就不是「英雄」!
(選自1962年7月22日《光明日報》,有改動)
5、世界各地名橋
英國泰晤士河倫敦橋、義大利威尼斯里阿爾托橋、美國紐約布魯克林大橋、英國倫敦塔橋、加拿大魁北克橋、澳大利亞悉尼海港大橋、美國舊金山金門大橋、土耳其博斯普魯斯海峽大橋、英國恆比爾大吊橋、西班牙盧納巴里奧斯橋。
❼ 二十二中校服
河南省新鄉市二十二中校服
❽ 貴州省遵義播州區22中是不是二中啊
摘要 遵義市第二十二中學位於遵義市播州區影山湖街道。
❾ 中國通史第22集觀後感
刊頭作者/廣西青年詩聯藝術家 韋代森
唐太宗言: 「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
歷史不僅關乎歷史觀、知識面、談吐氣質,更關乎人生觀、眼界和格局。
學習歷史,就好比行走在悠悠三千年歷史長卷中,讀故事、鑒人物、品智慧,自然能得豐收。
《中國通史》是中國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一部歷史專題片。
❆
解說詞
第二十集:郡國並行
漢高祖劉邦(前256-前195)
歷史的車輪飛速旋轉,公元前206年,秦王朝滅亡,經過四年的楚漢戰爭,公元前202年5月,劉邦戰勝項羽,在六位諸侯王的擁戴下,劉邦成為西漢王朝的開國皇帝,在進行新王朝統治的頂層設計時,漢朝君臣選擇基本沿襲秦朝法令制度的做法,史稱漢承秦制。然而,有一種制度卻沒有照搬承襲,它就是秦王朝所全面實行的郡縣制,與秦朝不同,漢初統治者採取了郡縣與分封並行的體制。但是,這一體制卻給漢初政權的穩定埋下了隱患。專制皇權和諸侯王之間的權力博弈撕裂了盟友或血緣關系的紐帶,以及彌漫著腥風血雨。
這是中國歷史上最高規格的憑證:丹書鐵券,用鐵鑄造而成,上面的字鑄成紅色,鐵券上刻著誓言。在漢朝初,鐵券上信誓旦旦的刻著:使黃河如帶,泰山如礪,漢有宗廟,爾無絕祀。表明漢王朝將永遠承認諸侯國,諸侯王及其子孫也將永遠效忠漢朝廷。公元前202年,剛成為漢朝皇帝不久的劉邦,為了鞏固統治去籠絡功臣,就以丹書鐵券的形式與七位異姓諸侯王盟誓,表明只要漢王朝的江山在,就會讓諸侯國永不絕嗣。丹書鐵券一分為二,由皇帝和受封者各執一半,代表著皇帝給諸侯王的至高承諾。這七個諸侯王分別是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韓王信、趙王張敖、燕王臧荼、長沙王吳芮,由於他們均非皇室劉氏,歷史上稱作異姓諸侯王。
函谷關是秦漢時期最為著名的一個關口,在劉邦統一天下後,這里成為了劉邦和諸侯王統治勢力的分界線。劉邦雖然身為皇帝,但其直接統轄的地區只有函谷關以西,以首都為中心的關中十五郡採用全面郡縣制,中央統治透過郡縣直達地方鄉里。函谷關以東的廣大關東地區,全部分給七個異姓諸侯王,諸侯國雖然接受漢王朝的統一管理,但擁有很大的行政、司法、軍事權,是一個高度自治的獨立王國,其實力足以與中央朝廷相抗衡。
卜憲群:漢初的時候,面臨政治制度的選擇,要麼是單一的郡縣制,要麼是郡國並行制,但是劉邦最後是選擇了郡國並行制。這裡面有主觀原因也有客觀原因,但是我個人認為客觀的原因可能更大一點,就是他沒有辦法,他必須只能夠採取這樣一種制度,才能夠維持一個表面上的大一統的這樣的局面,才能夠獲得他這個皇帝的稱號,得到更多的人的擁護。
秦漢之際,各大軍事集團並立,逐鹿中原,劉邦出身卑微勢單力薄,要想取得楚漢戰爭的勝利,必須聯合一切可以聯合的力量,七個異姓諸侯王在當時均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是劉邦必須爭取的盟友和輔佐。裂土分封,不僅是劉邦爭取他們的手段,也是他們擁戴劉邦對抗項羽的前提。
公元前202年10月,劉邦與項羽決戰,約韓信、彭越合擊項羽,因為劉邦沒有分封他們為王,兩人都按兵不動,導致劉邦大敗,劉邦審時度勢,封他們為王,兩人才率軍前來,共同打敗項羽。因此,分封異姓諸侯王,對劉邦而言,實為無奈之舉。
張小鋒:那麼劉邦後來又在楚漢戰爭當中戰勝了項羽,在這個戰爭過程當中呢,他為了團結能夠團結的力量,爭取很快地戰勝項羽,所以說,他也無奈地不同時機地採取了分封的辦法,來鞏固自己,壯大自己。
然而,由於分封的異姓諸侯王勢力太大,很快成為漢王朝的巨大威脅。劉邦登基僅五個月,便發生了燕王臧荼謀反事件,劉邦親率大軍平叛,臧荼的實力在七位諸侯王中並不突出,因此,劉邦僅花了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就順利平定叛亂。臧荼的勢力剛剛被削平,又有人告楚王韓信謀反,這令劉邦剛剛放鬆的神經又綳緊了。韓信,為漢初三傑之一,是楚漢戰爭時期最為傑出的軍事家,為劉邦取得楚漢戰爭勝利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如果韓信造反,剛剛建立的漢王朝,將面臨致命的危險。
張小鋒:有人告韓信造反的時候,首先呢,對劉邦來講感覺到很恐慌,但是,劉邦心態是什麼呢,他是寧信其有,勿信其無,因為,他對韓信的猜忌,或者忌憚是由來已久,不是一日的,所以說,當別人告韓信造反的時候,他就一定就會去剪除他。
這里是河南省淮陽縣城區的一座普通的橋,名叫平信橋,雖然歷經多次重修,但2000多年來,它的名字從未更改過,之所以叫平信橋,是因為傳說這里是劉邦逮捕韓信的地方。當時,劉邦最終採納陳平的計謀,假託巡遊雲夢澤,在韓信來此拜謁時,命武士將其抓捕,劉邦不忍心將韓信處死,將其貶為淮陰侯,置於京師自己眼皮底下嚴加控制。
卜憲群:劉邦對韓信不是很信任的,從他一再遷徙改封韓信,就可以看出這一點,當然,韓信是否真正的謀反,史家的看法也不一致,但是劉邦是一定要把韓信消滅,這是他內心的真實想法,當然,當年也一同打江山,韓信為劉邦立下了汗馬功勞,這個也是劉邦心裏面非常清楚的。
在古代中國,分封制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而全面的郡縣制,卻只在秦朝實行了十幾年時間。全面郡縣制雖然能使中央高度集權,但看似無比強大的秦帝國僅僅15年就迅速滅亡,漢初君臣不能不對秦朝實施的全面郡縣制產生懷疑。他們試圖在郡縣制與分封制中找到平衡,使大漢王朝長治久安。韓信被廢為淮陰侯後,除掉了劉邦一大塊心病,但接下來,他該如何處理韓信統領的楚地呢。韓信被抓之後,劉邦在一位大臣的建議下,將楚地和關東其他一些地方分封給皇室子弟,把自家人安插在異姓諸侯國之間,與異姓諸侯王抗衡。這年正月,劉邦封堂兄劉賈為荊王,王五十三縣,弟弟劉交為楚王,王三十六縣,哥哥劉喜為代王,王五十三縣,庶子劉肥為齊王,王七十三縣,同姓諸侯與異姓諸侯形成犬牙交錯之勢,力量大致相當。
張小鋒:這樣的話,可能還是有一個歷史的這個慣性裡面,第一,分封這種體制是一直在執行,另外他是在剪除了異姓諸侯王之後,他認為異姓諸侯王之所以會背叛他,是因為他們不姓劉,跟自己不是同心同德,所以說他認為劉姓子弟比較可靠,同時,可能他意識當中他還認為一旦大漢有難的話,還是分封那些諸侯王來維護大漢,可能這個還是很關鍵的,所以就誕生了同姓諸侯王。
風暴從北方席捲而來,又一場戰爭即將爆發,匈奴冒頓單於趁中國內亂,迅速控制了塞北蒙古草原,並向南侵犯中原。公元前201年,匈奴攻打諸侯國代國都城馬邑,面對匈奴人的強勁攻勢,韓王信投降匈奴。公元前200年,劉邦親率三十二萬大軍北伐韓王信及匈奴,然而,由於輕率冒進,在平城白登山竟被匈奴四十萬精兵團團包圍,險遭喪命,七日後才僥幸脫險。
趙王城遺址公園
這里,曾經是趙國的都城戰王城,公元前199年12月,劉邦回師長安,路過這里,趙王張敖是劉邦的女婿,娶了劉邦和呂後的女兒魯元公主,對於此次劉邦駕臨,張敖甚是恭敬。
申有順:劉邦這個人呢,非常的傲氣,架子非常大,所以處處擺架子、鄙視,在這個情況下,趙國下面一些大臣和相看不起他,當時趙相叫做貫高,還有個大臣叫趙午,就看不慣劉邦的作為,我們氣不平,咱們為打天下、出生賣死,最後他當皇帝以後就這么來看咱,不如咱們把他殺了。
貫高等人決定在劉邦上廁所時刺殺他,由於劉邦決定突然離開,躲過了一劫。次年,劉邦將趙王張敖貶為宣平侯,改封自己的兒子代王劉如意為趙王,趙國依然沒有平靜。公元前197年九月,趙相國陳欷[xī]發兵反叛,自立為代王,劉邦率兵征伐,離京前,命韓信、彭越跟隨自己出征,不料,韓信彭越像當年劉邦與項羽決戰時一樣,再一次稱病不從,這件事令劉邦耿耿於懷。此時,有人告發,淮陰侯韓信與陳欷勾結,要趁劉邦不在長安之際,里應外合襲擊留守的呂後和太子劉盈,在劉邦率兵平叛時,長安宮中上演了驚心動魄的一幕。
這一幕的主導者是劉邦的皇後呂雉,她與相國蕭何合謀,謊稱劉邦已殺陳欷,騙韓信入宮道賀,將其抓獲。蕭何本以為呂後會先關押韓信,等劉邦回朝後再做處理。沒想到,呂後露出狠辣的一面,不僅立即在長樂宮鍾室將韓信斬首,而且,夷滅韓信三族。頓時,朝野上下,陰風慘慘,韓信,這位劉邦昔日的盟友,最終成為劉邦內心當中最大的威脅人物,在政治的需要下,他的生命走到了盡頭,當年賜給韓信的丹書鐵券也已形同廢紙。
韓信在被劉邦抓捕時,就曾仰天長嘆,果如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韓信這位一代梟雄,以這種方式結束了他的生命,但他的故事,卻並沒有因為他的去世而終止。在他的家鄉淮安,至今仍能隨處可見聞到許多與其有關的紀念性的建築和傳說,他的一生業績,至今仍被無數人所傳頌。
而與韓信同時稱病的彭越也未能倖免,最終也以謀反罪被砍頭示眾,身體剁成肉醬,分給諸侯王。韓信、彭越一個個被殺,淮南王英布心驚膽戰,當他接到彭越的肉醬時,擔心自己也落得這樣的下場,促使他最終選擇反叛。英布認為漢將中,只有韓信、彭越是他的對手,但這兩個人都被劉邦殺了,而劉邦年老患病,不可能親自出征,所以英布有恃無恐,很快攻陷荊國。漢王朝又一次處於風雨飄搖之中,危急關頭,劉邦不得不又一次、也是最後一次遠征,公元前195年冬十月,劉邦在蘄縣西大敗英布,英布逃至番陽,被當地人所殺。然而,劉邦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他被流矢擊中,生命即將走到盡頭。
從公元前202年起,一直到公元前195年,長達七八年的時間,劉邦的主要精力就用在了鏟除異姓諸侯王上。他分封的七個異姓諸侯王,臧荼、韓信、彭越、英布被殺掉,張傲被廢為列侯,韓王信逃到了匈奴,這些人,曾是他的盟友,但是為了王朝的利益,劉邦拋棄了情誼,就連後來被封為燕王的盧綰,他是劉邦最親密的發小,但也因被告造反,受到大軍征伐,被迫逃往匈奴,異姓諸侯王中,僅留下一個實力最小的長沙王吳芮。與此同時,劉邦企圖以血緣關系來維系王朝,陸續分封齊王劉肥,吳王劉濞,代王劉恆等劉姓子弟為王,相比於異姓諸侯王而言,劉姓諸侯王所佔地盤更為廣闊。
這是沛縣流行多年經久不衰的戲曲《大風歌》,歌詞的作者正是曾經在沛縣豐邑中陽里生活過的劉邦,劉邦大敗英布回師途中,路過家鄉沛縣,隱約意識到自己將不久於人世,便決定留宿幾日,設宴款待父老鄉親。時光彷彿倒流,家鄉的風景並未改變,而自己已經蒼老,看著眼前熟悉的一切,回想起十幾年崢嶸歲月,劉邦感慨萬千,不禁感慨悲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唱罷,已是老淚縱橫。劉邦臨死前,他與大臣殺白馬,歃血盟誓,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如此,劉邦似乎可以放心了,他所建立的漢王朝可以穩定的發展下去了。
張小鋒:行白馬盟誓,非同姓而王者,就是天下共擊之,他定了這種誓約,希望就是劉姓政權能夠永遠延伸下去。
公元前195年5月,劉邦和呂後的兒子,十七歲的劉盈成為新皇帝,即漢惠帝,呂後被尊為皇太後,惠帝為人善良柔弱,與性格強悍的母親呂後相處,自然居於下風。因此,在位七年期間,朝政實際掌握在性格強悍的呂後手中。
1999年,考古人員在山東章丘洛庄發現了第一代呂王呂台的葬墓,陪葬坑裡不僅出土了呂大官印、呂內史印和呂大官丞三種呂國的官屬印章,而且出土了大量刻有齊字樣的銅器和漆器。經考古研究,這些物品應是齊國製作的,是劉姓齊王為討好呂後而主動進貢的。
崔大庸:在呂後元年,也就是公元前187年,那麼曾經分封了六個諸侯王,其中就有呂國,呂國是呂後的侄子,那麼她把他直接封到了這個,把濟南原來的濟南郡割出來,作為呂國的地盤,那麼把濟南就作為呂國的國都,也可能是由於到時候,呂後的這個威望和她的這個勢力比較大,所以大家巴結呂氏集團比較多,所以說給了他很多東西。
在距洛庄800公里以外的陝西省歷史博物館,珍藏鎮中國現存的唯一一枚漢代玉璽,而它的主人正是呂後,當時呂後就是用這枚印章,分封了眾多的呂姓諸侯王。因為當時漢王朝的最高統治權被牢牢地掌握在呂後手中,開太後臨朝聽政之先河,漢惠帝死時呂後已專政五年,她立年僅15歲的劉恭為少帝,自己臨朝稱制,大封呂氏族人為王。
卜憲群:呂後她親自聽政以後,比較明顯的傾向於照顧她這個呂氏家族的利益、政治利益,引起了朝中大臣的很多不滿,這個在她活著的時候還能夠被壓制,那麼等她一旦死後,一些呂氏和大臣的矛盾就會激化了。
公元前180年7月,呂後病死,歷史再一次出現轉折,臨死前,呂後令呂祿統領北軍,呂產統領南軍,告誡二人,當年高帝平定天下,與大臣們約定,非劉氏王者,天下共擊之,如今,呂氏為王,大臣們內心肯定不服,一旦我死,皇帝年少,大臣們恐怕要發動兵變,你們一定要率領軍隊保衛皇宮,而不要送喪,被別人所制。直到咽最後一口氣的時候,呂後仍惦記著保住呂家的地位。然而,她剛剛死去,齊王劉襄即聯合劉姓諸侯王起兵反呂,長安一片緊張氣氛,丞相陳平、太尉周勃與朱虛侯劉章設下計策,奪取南北軍,誅滅呂氏,廢掉呂後所立的另一位少帝劉弘,迎立劉邦中子代王劉恆,是為漢文帝。
漢文帝劉恆 (前202-前157)
這是江蘇徐州獅子山楚王墓隨葬坑出土的數千件彩繪兵馬俑,曾擔任徐州漢兵馬俑博物館館長的王凱,參與了楚王墓的整個發掘過程,他雖然年事已高,但一有時間都會來此看看,因為這里凝聚了他太多的情感。
獅子山楚王墓
1984年,一個施工隊不經意間發現了這個隨葬坑,坑內出土了數千件彩繪兵馬俑,陶俑手中所持多為象徵性的兵器,是漢初分封的楚國軍隊的模型。當時,諸侯王的權勢可見一斑,陪葬坑發現以後,隨之而來的問題是墓穴在哪裡。這其實也是王凱心中的疑問,經過多方挖掘,一時間都沒有找到。機會總是留給最努力的人,王凱走遍了這里的每一個角落,這里的一草一木,他都瞭然於心。最終,300米的距離,王凱走了十年的時間。這座漢代諸侯王墓穴的面紗終於被揭開了,就在距離葬坑300米的地方,王凱發現了墓穴,該陵墓藏於獅子山,海拔54.3米的主峰腹中,氣勢恢宏,南北總長117米,鑿石量5100餘立方,墓室面積850平方米,獅子山楚王墓的發現再現了漢初同姓諸侯王的強大實力。
文帝三年,濟北王劉興居起兵反叛,文帝六年,淮南王劉長叛亂,這兩件謀反事件,雖然都沒有造成大的混亂,但靠血緣關系結成的分封制顯現出巨大的弊端,新的危機正在擴大。
張小鋒:呂後的問題解決了之後呢,又出現新的問題,那就是同姓諸侯王勢力坐大,中央無法去控制它,所以,地方就是諸侯王勢力的發展,和中央王權之間形成了難以調和的矛盾,最後一旦激化那就非常麻煩,所以說,此後的政權就圍繞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如何解決同姓諸侯王,這使在呂後之後的統治者,就是說文帝首要面臨的問題。
賈誼曾擔任長沙王太傅,他是漢文帝時的卓越人物,他雖然很年輕但才高八斗,尤其對國家大事有著敏銳的洞察力,他向漢文帝上了著名的《治安策》,闡述國家長治久安之策,尤其對當時分封制給漢王朝帶來的巨大隱患作出分析。
張小鋒:當時賈誼分析,當時的同姓諸侯王的情況,他是這樣分析的,他說現在的漢朝就像得了一個手足重症病的病人一樣,他的小腿粗的跟人家腰一樣粗,他的腳趾粗的跟小腿一樣粗,這種狀況如果不及時治療,那即就是扁鵲在世,也很難醫治。所以,他的意思就是說,現在趕快對這個同姓諸侯王要進行抑制他的勢力,削弱他的封地,所以,提出來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策略。
對賈誼的建議,漢文帝深以為然,但認為時機還沒有成熟,並沒有馬上採納,漢文帝堅持將清靜無為的國策放在首位,盡量不發生事端、不擾民,使國家在經過長期戰亂紛擾後能恢復生機,漸漸興盛。
公元前168年,賈誼年僅33歲就去世,稱得上漢王朝的一大損失。不過有一位青年才正俊脫穎而出,他就是太子家令,人稱智囊的晁[cháo]錯。公元前165年,晁錯上書,建議削藩,也就是削落諸侯王的勢力。當年,齊王劉則死,無子,文帝藉此機會,於次年重封齊國、淮南國時,將齊一分為六,淮南一分為三,履踐了賈誼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建策。公元前157年,文帝駕崩,太子劉啟繼位,是為景帝。景帝繼位後,晁錯得到進一步重用,提出許多改革措施,公元前154年,晁錯再次建議削藩,上書洋洋三十篇,其主要矛頭直指吳王劉濞[bì]。
西漢中期形勢圖
卜憲群:晁錯認為諸侯王,你削他,他要反,你不削他,他也要反,所以他就極力勸景帝要削藩,加強鞏固君權。景帝實際上也是沒有完全聽取他的意見,只是採取了一系列很小的一部分措施,但是激起了諸侯王的強烈的反彈。
史奇剛:我們象山采鹽歷史那個悠久,從那個漢朝已經開始生產鹽了,將近2000多年的歷史。
史奇剛是象山傳統制鹽方法的傳人,2000多年前,吳王劉濞就管理著今天象山地區,吳王劉濞是劉邦的侄子,在諸侯王中實力最強,吳國東面臨海,可煮鹽牟利,境內有銅山,劉濞派人鑄銅錢,號稱吳錢遍布天下。
此時,其它各諸侯王也紛紛擴張實力,景帝顧慮重重,深怕一招不慎,招致不可收拾的後果。劉濞知道下一個輪到的就是自己,於是,悄悄聯絡楚、趙、膠西、膠東、淄川、濟南六國,准備起兵反叛。當時,朝廷削落吳國封地的詔書一到,劉濞率先在廣陵起兵,打出誅晁錯的口號,諸侯紛紛響應,史稱七國之亂。
一時間,戰爭的硝煙彌漫著全國,盡管漢景帝已有所准備,然而,七個諸侯國同時反叛,這顯然遠出乎他的意料,他趕緊派太尉周亞夫等將領,分兵三路出擊叛軍。但景帝畢竟年輕,執政時間不長,他整日坐卧不安,他在想,削藩之舉是否太草率了。
張小鋒:應該講吳楚七國之亂是西漢立國以來最大的內亂,而對景帝來講,他是作為一個新繼位,沒多長時間的一個君主,面臨這種情況,他應該是驚慌失措,所以他能夠想到的,就是盡快消彌這場戰爭,而當時吳王劉濞恰恰當時的口號是:誅晁錯,清君側,所以他就想如果把晁錯犧牲掉,能不能消滅這場戰爭,如果是這樣的話,那是最好的,於是呢,他就接受了袁盎的建議,准備斬殺晁錯。
景帝驚恐之餘,接受袁盎的建議,在晁錯上朝的路上將其逮捕,並立即行刑,穿著朝服在東市被處以腰斬之刑。然而,晁錯之死並不能阻擋劉濞的反叛步伐,當朝廷使者令劉濞拜受皇帝詔書時,劉濞已自稱東帝。至此,景帝放棄幻想,一心平叛,吳楚軍首先遇到景帝弟弟梁王的堅決抵抗,攻城不下,太尉周亞夫趁機斷其糧道,叛軍轉而進攻屯兵昌邑的周亞夫軍,周亞夫堅壁不出,待叛軍斷糧,人心渙散,大敗其軍。劉濞棄軍逃走,僅有數千將士隨從,楚王自殺,劉濞逃到東越,東越王殺了他,將他的頭送往長安,七國之亂僅三月就被平定。公元前145年,景帝下令,諸侯王不得治國,將其任用王國官吏的權力收歸中央,降低官員級別,改丞相為相,減省吏員,以和中央官區別。諸侯王權力大大削弱,中央集權顯著增強。
卜憲群:吳楚七國之亂平定之後,漢景帝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來削弱諸侯王的實力,一是眾建諸侯而少其力,像吳楚這些過去的諸侯王的地方,他又把它拆分為很多小的侯國,削弱它的力量。那麼第二個方面,就是改革他的官秩,就是諸侯王的這些官,過去是諸侯王自己設立的,現在改為天子,就是皇帝來給他設官。
公元前142年,年僅15歲的太子劉徹,正在提前舉行成人禮,因為此時的景帝已經病入膏肓,一年之後,景帝駕崩,劉徹即位,是為漢武帝。經過文景之治後,漢王朝已步入鼎盛時期,中央和諸侯王的實力對比,已發生全面逆轉,強勢的漢武帝,將對諸侯王問題做徹底的解決。
公元前127年,漢武帝採納主父偃的建議,頒布推恩令,所謂推恩,就是諸侯王可以將皇帝的恩澤推廣到自己的子孫,就是把皇帝分封給他的封地分給自己的子孫為列侯。推恩令一下,諸侯王的封地化整為零,變大為小,其勢力進一步削弱了。漢武帝決心做最後的整頓,特意頒布左官律和附益法,前者規定,王國官為左官,以示歧視,後者限制士人、官僚與諸王交遊。
張小鋒:左官律就是朝廷規定,凡是在諸侯王任官的官吏為左官,漢代是以右為尊,以左為卑,從名號上來講,凡是你在諸侯王任官的,你從名號上講,你是低人一等。同時規定,凡是在諸侯王任官的官吏,朝廷不再錄用。
卜憲群:附益法就是禁止朝中的大臣和諸侯王之間結成朋黨,朝中的大臣不允許和這些諸侯王或者這些官吏相互的來往,這就是附益法,左官律和附益法實際上都是加強中央集權。
從此,諸侯王惟得衣食租稅,不得參與國政,已與一般富豪無異。分封制終於名存實亡,擾攘百年的諸侯王問題至此得以基本解決,郡國並行也告結束。在殘酷的斗爭中,在新的歷史階段,當盟友、血緣都無法成為維系漢王朝的統治力量時,郡縣制的優勢凸顯脫穎而出,經過長期的較量,最終分封制淡出歷史舞台。
從此,終兩漢四百餘年,諸侯王問題再沒有成為困擾中央王朝的心腹之患,而在此後兩千多年的中國歷史中,分封制盡管還一直存在,但無足輕重,郡縣制已毋庸置疑的成為主流,它在全國范圍內普遍推行與不斷完善,為建立上下相維、輕重相權的行政體制創造了有利的政治環境。與分封制不同,作為中央集權制的重要支柱,郡縣制對維護國家統一、保障社會穩定與促進經濟發展具有積極作用,正因為如此,郡縣製取代分封制是歷史的必然。
詩社成員(25人)
我是瘋子、拙筆牛牛、馬大姐、雪花飄飄、斷橋、永不言棄、小錦、雨柔、柔風煙雨、簡遙、暖暖、飛聞、風裳、蘇御泠、夕顏寒冰、月色荷塘、小雲、婷婷、冰凝兒、林郁天香、蝸牛、江西英子、吉祥花、小二、清風徐徐。(按入社時間排序)
雨巷詩社簡介
雨巷詩社於2014年10月21日豫章萬斌創立,社員僅23人。另有雨巷詩社QQ興趣部落1.1萬人;微信圈子【唐詩宋詞天天讀】1.2萬人;雨巷詩社交流群230人。每月定期舉辦「雨巷徵文月賽」「每日一對」「每周同題」等特色活動,量雖不多,但每篇作品必附評語。
雨巷詩社是一個不起眼的小詩社,沒有大腕,沒有大活動,更沒有影響力,只有塵世中恬淡的一抹丁香。創社六年間,旨「捧一杯閑茶,讀一首閑詩,度我一閑身。」非所他求,自得其樂而已。
雨巷詩社特別感謝高山大神群、中青詩聯網、聯都論壇、中華國粹網等等各界大神蒞臨其間開展文學講座、點評活動,使小社增光,獲益良多。
投稿及加入詩社QQ微信群方式:
1.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2.社長微信號:919059778
3.入選要求:現代詩歌、格律詩、詞、散曲、對聯,不超過15首(詩:平水韻,詞:詞林正韻,新韻需註明);辭賦、作品評論、詩歌理論,一到數篇不等;新詩,不超過5首。文責自負。拒絕一稿多投。
4.入社要求:需在雨巷詩社創作交流滿1年以上,發近原創作品三首(篇)給審核,審核通過後,方可加入。
雨巷詩社創始人
萬 斌:雨巷詩社社長、中國楹聯學會會員、江西楹聯學會常務理事、中青楹聯研究院副秘書長、聯都論壇顧問
李觀宇:雨巷詩社副社長、廣東人,網名拙筆牛牛
馬林良:雨巷詩社散文首席、吉林人,網名馬大姐
何小梅:雨巷詩社詩詞首席、重慶人,網名永不言棄
郝秀苓:雨巷詩社詩歌首席、天津人,網名斷橋,天津作協會員
雨巷詩社
微信號:yuxiangshishe
雨灑文江龍縱筆;
巷回韻響鶴銜花
❿ 重慶市渝北區實驗中學校服的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