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對校服的看法以及建議
1、校服是學校的象徵,但是校服的款式比較單調,仍可改進。
2、校服不能很好地體現現代中學生的精神面貌
3、校服能淡化學生的攀比心理,增強學生的團結意識
4、校服色調單一、沉悶的感覺,而且校服質量有待提高,不夠美觀。希望校服可以有所改良符合時代潮流。
中學生的校園是充滿活力和青春的氣息,無處不張顯這青春的餓、熱力,歡歌笑充斥這每一個角落,而校服——這正是表現飛揚的青春的最直觀,最生動的載體,是校園里永遠最亮眼的風景線,校服的變遷承載著每一個在少年時期的歡笑和淚水,是在記憶里永遠的光輝。
(1)校服的變遷綜合實踐擴展閱讀:
為了更好地理解中學學生對校服的看法,我們小組調查中,75%的中學生表示對校服的支持和倡導學生形成學校穿校服的習慣,20%的高中學生不滿意學校制服和校服開始提出他的意見,心靈的顏色,他們認為校服應該變得更加多彩,風格是更多。
5%的中學生反對穿校服,認為校服不美觀,質量不好,不能體現中學生的性格。從調查結果,大部分學生同意穿校服,顯示大多數學生認為校服是明智的,不再是過分強調在著名品牌,反映自己的追求時尚個性,減少競爭心理,校服使學生他們知道不再盲目跟風,盲目地追求名牌,能理解根據自己的需求,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衣服
㈡ 最早擁有校服的國家是哪一個穿校服有什麼意義
是英國,看一下我國校服發展歷史。
自從辛亥革命以來,校服的變遷追隨著歷史的腳步一路蜿蜒前進,承載著我們每個人少年時代幾乎全部的歡笑和淚水,在我們記憶里熠熠生輝。
從辛亥革命到二十年代:制服式校服首次出現 各式校服 各式校服(34張) 辛亥革命雖然沒能把中國從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成功解救出來,卻大開大闔地打破了幾千年來「人分五等,衣分五色」的舊時代衣著制約。
新文化運動的春潮更是喚醒了人們對美的渴望,年輕一代顯出空前的天真、輕松和愉悅。
三十年代:旗袍在校園內得寵 三十年代出現的旗袍款校服,逐漸代替了原本的裙衫式制服,而三十年代也是旗袍最為流行的十年 四十年代:延續了三十年代的服裝風格 五十年代:比較隨意,缺乏特定校服 在建國之初,全國人民自動穿起藍色、灰色的幹部服、列寧裝、棉大衣。長衫馬褂至此基本退出歷史舞台。58年以前,風氣還是比較寬松的,大學女生還會穿著彩色呢子大衣,楊沫的《青春之歌》講的就是這段時期的事。
六十年代、七十年代:舊軍裝:接二連三的「運動」抹煞了錦綉河山的絢麗色彩,稍微鮮艷、新穎的衣服都受到了壓制,看看這時期的學生吧,草綠色的舊軍裝就是他們最主要的色彩。(但這可不算校服,這段時期「校服」這個詞從我們國家消失了) 八十年代:校服重新出現 改革開放後,我國的服飾終於迎來了百花齊放的春天,在80年代後期, 「校服」這個字眼,也逐漸重回我們的視線。一開始比較散亂,校服不是每個學校都有,有校服也是一個學校一個樣,沒什麼統一的要求。
九十年代及二十一世紀初:運動校服一統天下此時中國大陸的校服普遍以運動服為主,顏色主要有藍,紅,綠,白等,面料以滌蓋棉,金光絨等為主。這在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強化學校的整體形象,增強集體榮譽感上起到了主要作用。國家教育部在1993年就下發文件,要求加強中小學生著裝工作。
二十一世紀:制服式校服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籠統的運動校服已經滿足不了學生及家長們的要求,越來越多的韓版,制服式的校服出現在人們的視野。 制服能一定程度上傳播社會禮儀文化,培養孩子的社會規范性。美觀、舒適、安全是制服的主要表徵,制服設計中加入一定的時尚元素,既不失制服的規范,又能凸顯孩 子的青春活力,培養孩子的審美能力。
㈢ 如何選擇初中生綜合實踐活動課主題
綜合實踐活動課,為沉悶的教改帶來了活力,讓老師們走進了新鮮豐富的教育時空,讓學生們感受到了開放自主的痛快。憑著熱情,帶著沖勁,我們看見綜合實踐活動課一片繁華,一陣熱鬧,但仔細觀察就會發現,許多學校、 許多老師都是三分鍾熱度,虎頭蛇尾,留下高興了半截的學生。究其原因就是,一片大好形勢下,大家急不可耐地一頭扎進去,缺少籌劃,准備不足,結果造成了方向的迷失,過程的困擾,終點的遲歸。 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進行的過程中,我感覺最讓人費思量的是活動主題的選擇。雖然綜合實踐活動是一個開放性的課程領域,它講究自主,但自主性太大,反而使施行者無所適從;它講究綜合,但綜合得太多,反而使老師們漫無邊際;它講究活動,但活動得太亂,反而使學生們找不著北。所以,應該在選擇主題這個問題上多加籌劃,多下功夫。第一、統籌規劃,明確方向 綜合實踐活動課,強調生活化、社會化、個性化、時代化,這一特點決定了它不可能像其他學科一樣全國或全省統一教材、統一大綱,但《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綱要》指出,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我們最起碼要根據區域的個性特徵確立區域性計劃,學校要對這門課程進行統籌、規劃。比如,以地區資源來講,隨州的編鍾,炎帝神農故里,洛陽的九口堰,大洪水的地質公園等都是設置主題的資源,可以作為農村學校選題進行統籌;從學生主體來講,年級的特點,年齡的特徵,性別的區別,都有一定的共性,可以設置相對固定的主題,七年級學生可以設置與人相處的主題,八年級學生可以設置與物理、地理相關的主題,九年級學生結合化學課開展有關方面的原因探究。學校應對綜合實踐活動進行統籌規劃,可以根據本校和本校所在鄉鎮的特色,把 "學校綜合實踐活動計劃""年級綜合實踐活動計劃"以及"班級綜合實踐活動計劃"相互銜接。有了這些計劃,我們的實踐活動才不會手忙腳亂,才不會打一槍換一個地方,才不會使課程陷入走馬觀花的境地。 我們不贊同把成年人的想法,把一些脫離學生實際的課題強行推薦給學生,但並不是說不從生活和身邊的事中尋找和提出有價值、有共性、有持續性的問題供學生研究。課程資源、課程主題的開發必須由地方和學校根據實際來開發,必須有教師的指導,才能在實施的過程中持續有效地進行。第二、關注熱點,縱深發展 目前大多數的綜合實踐活動課都是一個時段甚至一兩節課進行一個主題。活動結束,該主題也就完成,這就陷入了與其他學科一樣的困境,這門課依然是靜止的而非動態的,封閉的而非開放的,塊狀的而非線型的。 舉一個例子:結合校慶,某百年老校進行了一次「走近校友」的綜合實踐活動課,活動內容有:尋訪校友中的名人,了解名人的奮斗歷程;走近校友中的普通勞動者,了解各行各業對社會所作的貢獻等等,這個主題應該是非常不錯的校本課題和綜合實踐活動課題材,但如果主題結束後,不再延續到下一屆,那麼新校友、新特徵、新變化就體現不出來。 所以主題的設置需要從長遠考慮,處理好主題設置的持續性與時段性的關系。以校為單位,讓這個主題一年一重現,三年一鏈接,這種活動才有系統性,延續性,也讓學生有足夠時間、空間,深度參與實踐過程,獲得豐富體驗。第三、發展個性,兼顧共性 學生的教育既有既定的人生觀道德觀等大是非的培養,也有不能既定的個人興趣、個人特長、個人體驗的小環境的需求。我們既要考慮學生的現在,也要考慮學生的未來,二者需要很好的配合才能相得益彰,錦上添花。如果不能和諧並進,支零破碎,只能彼此碰撞、扭曲、變形,甚至適得其反。 這就需要我們在設置活動主題時考慮整體與個體的問題,考慮大是非與小要求的關系。比如設置主題時,我們既要聯系學生的年齡特徵和好奇心,設置「不合群怎麼辦?」、「早戀與友誼」、「尊師重教」等切合目前生活的小主題,也要設置「人生理想」、「國家民族」、「男人女人」等貫穿他們一生的大主題;既要設置「學生該不該戴首飾穿校服」的主題,也要設置「中國教育現狀研究」課題;既要設置「隨州是全國專用汽車之都」主題,也要設置「人類文明進步與環境日益惡化的關系」問題;既要設置「我愛我家主題」,也要設置「我愛我的祖國」這樣的主題。因為大是大非問題決定著少年強不強的問題,而少年強不強的問題,又決定著國家強不強的問題。這些大主題需要從小到大、堅持不懈的潛移默化,眼前的與未來的、大的與小的主題的關系是彼此推動、彼此融合的關系,不是你退我進、此消彼長的關系。 有些老師為了避「大而空」的嫌疑,為了迎合學生新鮮、時髦的心理,對這些大是非問題繞道而行。選擇學生感興趣的沒錯,從小的、具體的問題入手沒錯,主題越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越好,范圍越小越好,但在這基礎上,我們要高屋建瓴,讓學生在小主題活動中有個性體驗,更要回歸到大主題,得到共性的認同、提升。譬如,有些學校在不同年級開展同一主題,但每一個年齡階段的學生研究內容又不盡相同,與學生本人知識水平相當的梯度性體現,這就是兼顧共性,又發展個性。從學生「較遠發展區」找切入點,在學生「最近發展區」設計活動計劃,這樣我們的綜合實踐活動課才不會迷失方向。當然大主題要設置得少而精,小主題要設置得豐富而廣泛。專題細化,根據大專題設立若干小專題以利於深入研究,由大及小,但小都是為大服務的。選擇活動主題可以依照:家庭—鄰里—社區—鄉鎮—縣市—省市—國家—全球,不斷擴大范圍。這樣設置的主題自然會循著由個別到一般、由特殊到普遍、由個性到共性的規律回歸。第四、創設主題,開發資源 因為實踐活動課是動態的、開放的,因而具有很強的生成特點,每一個活動都是一個有機整體,隨著活動的不斷展開,新的目標不斷出現,主題也就會不斷生成。活動過程中,我們不但體驗感悟,更會被激發,從而開發出許多其它相關的課題或子課題,沿著子課題我們又可以把課程資源開發得更寬廣、深入,課程的觸覺延伸到各個領域的很遠的地方,這就形成了主題促進資源、資源生發主題的良性結構性實施環境。 以「汽車與我們生活環境」為例,第一層次主題可以是「汽車的數量與變化」、「 私家車的增多與交通安全」等。在第二層次,「汽車的數量與變化」 可以延伸為「汽車數量變化與人們生活方式的變遷」 ,「 私家車的增多與交通安全」可以延伸為「汽車保險與修理」…… 綜上可見,綜合實踐活動的內容是豐富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是無限的,我們的任務是不斷挖掘、開發、利用無限的課程資源,不斷創設新的主題,給學生創造廣闊的、自由發展的空間,使我們的課程走得更遠。
㈣ 每個學校都有校服,這種衣服款式是何時流行的
校服指的是,按照學校相關規定和要求,全體學生必須在某規定時間內穿上的服裝。在我自己的記憶里,周一早上的升旗儀式,學校有重要領導蒞臨檢查的場合,或者某一盛大活動比如運動會或者校慶,在這些特殊場合里,全校學生穿上統一的校服,顯得整齊劃一,鄭重而又有氣勢。但是,現在很多學校為了方便管理,要求學生每天都穿上校服,而且某一行政區域,有時候校服款式一樣,顏色各異。這就是為了避免同齡孩子互相比較的原因,減少攀比現象出現。那麼,校服到底從什麼時候開始出現,並逐漸流行起來的。
而我們現在看到的款式不一、顏色各異的運動服校服,則流行於九十年代,並延續到今天,經久不衰。主要出於以下兩個原因,第一個是運動服方便舒服,跟我們的運動精神相匹配;第二個原因就是統一著裝,勝在提升學生的合作精神,有利於樹立學校的形象。1993年,國家頒布了正式文件,開始要求學生統一著裝。所以說,校服的歷史很悠久,但是正式記載在文件里,始於1993年。校服的改良歷史,也伴隨著我國每一代少年的成長,在記憶長河裡熠熠生輝。
㈤ 深圳最早的校服
深圳最早的校服是2002年開始的。在各省校服都被噴得體無完膚的時候,唯有深圳市校服成為美的代名詞深圳校服以黑白兩個顏色為主,簡單大方符合中小學生的審美與此同時深圳校服剪裁也非常完美符合中小學生的身。
全國校服的演變
由此可知道校服是學生時代必不可少的標志性物件之一,但學生對於校服的態度卻不屑一顧大多認為校服太丑,穿上去毫無美感可言中山裝是我國非常有民族特色的服飾,在民國時期也是中山裝最盛行的階段,那時候的校服就是以中山裝為主男生是一整套中山裝女生則是上衣中上裝,下面搭配百褶裙非常的唯美有氣質。
80年代正式進入普及基礎教學的階段我國的校服以白襯衫為主,夏季是短袖白襯衫短褲春秋則是白襯衫長西褲,看上去非常有精神充滿青春的氣息2001年我國申奧成功是全國的大喜事,為慶祝這一壯舉中小學校服也都在背後描繪上奧運會的標志,那時候的校服款式還比較單一以肥肥大大的運動服為主毫無版型可言。
㈥ 現代中小學生的校服是怎樣的呢
現在中小學都需要學生定製校服,首先,定校服是為了讓學生統一著裝,顯得更整齊,劃一統一規范有精神氣,而且校服也會讓學生們避免攀比的心理,因為大家穿的都是一樣的,校服的定製一般都是運動服,是相對其他的款式,運動服更加的舒適,適合學生們穿。
比如在夏季中小學的校服基本上是運動衫加短褲,而到了春季和秋季,就是一身運動服,冬季的時候,有的學校會給學生們定製沖鋒衣作為校服,沖鋒衣的保暖和隔風效果都非常好,穿上去也更加的舒適,所以學校選擇沖鋒衣作為校服,也得到了家長的認可。一般在定製校服的時候都會比自己家的孩子身高稍微大一個碼,這樣穿上之後也更加的舒服,即便孩子長的快,隔一年也可以繼續再穿。
㈦ 校服的起源與發展
學生服(校服)為學校的在校生(幼兒,小學生,中學生)穿著的制服,追溯其根源,並不是為了起到表示在學校內部或者教育場所里次序的作用,而是為了表示和一般的社會多少有一些區別的這樣的意義。最大的區別在於一般社會上的制服是只在工作中需要穿著的,與之相對學校的制服在上學的途中也會要穿著的。學校的制服設計有一個作用就是區別穿著不同學生服的學生所屬的不同學校。這個作用有兩個好處。一是對於學校方面而言可以提高對學生的管理,二是對於學生來說可以確立自己的身份和增強歸屬意識。有關學生服制服的新設計,廢除,變更等對於保持學校內部的團結與對學校秩序規則的維持十分有意義。作為學生有的人對在放學回家路上穿著學生服沒有抵抗情緒,而有的人則希望在休息日時或者學校之外的地方不希望被強制穿著學生服。此外,在美國,也有因為穿著學生服而減少了校園內的暴力事件發生數等的事例。但是有關在幼兒園也引入學生服制度,有人認為這樣有助於誘拐兒童等的不法分子更容易的確定目標。在公立小學,最初的目的是為了消除由家庭的經濟實力引起的兒童服裝的差異,到現在認可制服設計制度的聲音也很強烈。但是公立小學幾乎都穿著的是自己的衣服,幾乎在所有的中學都有制服。但是隨著虐待問題以及不去上學的情況在中學快速增加這一現實,導致有認為制服壓抑了學生的個性,剝奪了他們對於不同事物的包容心。
學生服的種類較為廣泛,按層次分有小學、初中、高中各類學生服裝,按季節分有夏裝、冬裝、春秋裝學生服;按款式分有正規裝、運動裝、甚至大衣等,所以開發學生服裝面料,要按不同的用途進行設計生產。但由於學生服的製作和銷售一般都是由各地教育管理部門負責操作組織,屬於壟斷性操作,且它集中、具體反映我國各地學生的精神面貌,屬於「標志」產品,故馬虎不得,各地主管教育部門對面料的選用、色彩的搭配以及款式設計,都要經過反復論證、再三比較權衡,對面料產品的質量要求在不斷提高。同時對面料生產企業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據教育部有關數據顯示,我國學生總數約在3億人次以上,而且在一些大中型城市及經濟發達地區的鄉鎮,中小學生均已逐步實行了學生服的統一著裝。
㈧ 我和校服的不解之緣2000字作文
校服,起初我只是認為是學校規定穿的衣服罷了,我討厭它,但現在,我不再這樣認為。
記得第一次接觸它的時候,我非常討厭它,它的顏色很平淡,也沒有可愛的動物圖案和美麗的鮮花圖案。我討厭它,是它,令我不能穿好看的衣服。曾記得發校服那天,同學們都好可笑,因為他們把校服當成小丑的衣服了。一位同學穿上衣服,拉上鏈子,上衣長到他的大腿,簡直可以當裙子了,衣袖則長過他的手,他就把衣服晃來晃去,當作古代的長袍。另一個同學則穿上褲子,褲子一直長到他的胸部,於是他把褲子拉直,他可笑地說:「以後我不用穿衣服啦!」同學們看見了都抱腹大笑起來。我也不例外,一回到家,我就穿上校服給媽媽看,撒小孩子的嬌氣,做鬼臉,那時,我簡直像一個真正的小丑,逗得媽媽直笑。
雖然我很討厭校服,但在學校的「逼迫」下,我只好無奈地穿著上學。從小學升上了初中,我長大了,成熟了,明白了,也理解了,對校服當然也有了新的看法。
校服,它或許只是普普通通的一件衣服,但它蘊涵的意義卻很深。校服有各種各樣的款色,每一種款色顏色也不同,不同的校服代表不同的學校,也代表不同的階級,校服上都有學校的校徽。校服,它不僅僅在小學和中學有得穿,甚至在高中也有得穿,今天,我們穿的就是中學時代的校服。我告別了小學生活,踏進了中學的大門,意味著長大了。我不再任性。
校服,代表著學校。當你穿著它去領獎時,此刻不僅僅是你的光榮,也是學校的光榮。校服,它是一間學校的標志,它無時無刻都在規范著你,不讓你亂來。長大了,不再任性。告別了從前稚氣的我,對校服也有了新的認識。它,不再令我討厭。其實,校服很「美」。它雖沒有可愛的動物圖案和美麗的花紋,但它樸素,樸素得清雅……
㈨ 中國校服的由來
【中國校服發展史】
中國一百年校服的變化(19張)自從辛亥革命以來,校服的變遷追隨著歷史的腳步一路蜿蜒前進,承載著我們每個人少年時代幾乎全部的歡笑和淚水,在我們記憶里灼灼生輝。 從辛亥革命到二十年代:制服式校服首次出現 辛亥革命雖然沒能把中國從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成功解救出來,卻大開大盍地打破了幾千年來「人分五等,衣分五色」的舊時代衣著制約。新文化運動的春潮更是喚醒了人們對美的渴望,年輕一代顯出空前的天真、輕松和愉悅。 三十年代:中式旗袍在校園內得寵 由滿漢服裝相互融合、改良而成的新式旗袍早在20年代就大行其道,這時也進入校園,成為女生們的新寵。 四十年代:延續了三十年代的服裝風格 五十年代:比較隨意,缺乏特定校服 在建國之初,全國人民自動穿起藍色、灰色的幹部服、列寧裝、棉大衣。長衫馬褂至此基本退出歷史舞台。58年以前,風氣還是比較寬松的,大學女生還會穿著彩色呢子大衣,王蒙的《青春之歌》講的就是這段時期的事。 六十年代、七十年代:舊軍裝:接二連三的「運動」抹煞了錦綉河山的絢麗色彩,稍微鮮艷、新穎的衣服都受到了壓制,看看這時期的學生吧,草綠色的舊軍裝就是他們最主要的色彩。(但這可不算校服,這段時期「校服」這個詞從我們國家消失了) 八十年代:校服重新出現 改革開放咯,我國的服飾終於迎來了百花齊放的春天,鏘、鏘~~~80年代後期, 「校服」這個字眼,也逐漸重回我們的視線。一開始比較散亂,校服不是每個學校都有,有校服也是一個學校一個樣,沒什麼統一的要求。 九十年代及二十一世紀初:運動校服一統天下 此時中國大陸的校服普遍以運動服為主,顏色主要有藍,紅,綠,白等,面料以滌蓋棉,金光絨等為主。這在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強化學校的整體形象,增強集體榮譽感上起到了主要作用。為此,國家教育部在1993年就下發文件,要求加強中小學生著裝工作。雖說沒有文件強行規定學校必須做,學生必須穿,僅是要求在有條件的重點學校推廣,但好多學校還是做了自己的校服。 二十一世紀一十年代:對於校服我們不妨拭目以待 這是一個全新的時代,校服將會變得怎樣也不好下結論,我們也不妨試目以待。
網路「校服」,更多在http://ke..com/view/1118095.htm?wtp=pic
祝好運。
㈩ 中國校服的歷史是什麼
中國校服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近代學堂,當時校方已開始發給學生統一的衣服、帽子、靴子,並從傳統服裝漸變為西式制服。1920年後,中國各地開始出現真正意義上的校服,如北京大學明文規定必須穿長袍。之後標准校服演變為男生著中山裝,女生穿陰丹士林旗袍。
九十年代及二十一世紀初:運動校服一統天下
此時中國大陸的校服普遍以運動服為主,顏色主要有藍,紅,綠,白等,面料以滌蓋棉,金光絨等為主。這在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強化學校的整體形象,增強集體榮譽感上起到了主要作用。國家教育部在1993年就下發文件,要求加強中小學生著裝工作。
菁菁校園,無處不張揚著春潮熱力;年輕的歡聲笑語充斥著每一個角落。而校服——正是這飛揚青春最直觀、最生動的載體,是校園里永遠流動的風景。近百年來,校服的變遷追隨著歷史的腳步一路蜿蜒前進,承載著我們每個人少年時代幾乎全部的歡笑和淚水,在我們記憶里灼灼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