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喀秋莎》對俄羅斯人的意義有多大
《喀秋莎》對俄羅斯人的意義是非常大的。
這種武器的全稱是BM-13喀秋莎火箭炮。這是沃羅涅日共產國際兵工廠組織製作的,以共產國際的俄文首字母K命名,印在炮艦上。新武器在戰爭期間需要保密,當時使用的蘇聯紅軍並不知道它的正式名稱。根據字母K,士兵們將其命名為喀秋莎,一個女人的昵稱,這個名字很快在蘇聯紅軍中傳播開來。有趣的是,在德國納粹一方,它被稱為斯大林的管風琴。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刪除)
② 二戰中,蘇聯的秘密武器喀秋莎火箭炮到底有多厲害
如果說到“蘇聯喀秋莎”,可能很多人會想到當年從蘇聯傳到中國的一首著名歌曲《喀秋莎》。其實“喀秋莎”俄羅斯文化里最早是蘇聯詩人伊薩科夫斯基的一首抒情詩裡面的,在被作成歌曲火爆之後,“喀秋莎”便成為了一個溫柔賢惠女孩的代名詞,是對女性的愛稱。
當時蘇聯發明了一款威力巨大的火箭炮,開始為其命名,因為這款火箭炮上面有一個字母k,這與“喀秋莎”有著同樣的起始發音,加上蘇聯紅軍中的武器控們對其威力極其沉迷,所以便於“喀秋莎”給這個火箭炮命名了。不過雖然它對於蘇聯來講是“夢中情人”般的存在,但對於二戰中的德國軍隊而言,“喀秋莎”卻是一種恐怖大殺器的代名詞,是他們心中一直揮之不去的夢魘。
總結
其實蘇聯在斯大林格勒會戰與莫斯科保衛戰之所以能夠勝利,喀秋莎火箭炮火箭炮是功不可沒的,因為它對納粹的打擊並不僅僅是單純表面上的傷害,更是對其軍隊士兵心理防線的殺傷。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喀秋莎火箭炮這種武器,也僅僅是在二戰前後那段時間才能夠造成如此大的殺傷,到後來對戰場局勢已經起不到決定性作用了。因為喀秋莎火箭炮不管如何優化,有一個弊端會一直存在,那就是發射完炮彈後它會很脆弱,因為發射完畢後會出現大片白煙,暴露視野。
二戰後,各國越來越注重空備力量的發展,戰機性能越來越高,喀秋莎火箭炮就如同是高性能戰機眼中的案板魚肉,仍由宰割。
③ 是不是有一個關於喀秋莎的故事
喀秋莎的故事
1941年7月的蘇聯,除了殺戮與被殺戮,沒有什麼新聞。德國人從並不遙遠的西方席捲而來,向那些不肯退卻(或者不被允許退卻)的俄國人跳起死亡之舞。白俄羅斯僅僅在一個月之內就被徹底吞噬了,烏克蘭一望無際的原野上則堆積著一望無際的屍體,即使是小麥成熟的香味也不足以遮住屍體腐爛的惡臭。
要麼殺戮,要麼被殺戮,每個成年男子都面臨著兩個恐怖的抉擇;女人也不能置身戰爭之外,她們在匆忙搬遷到後方的工廠中製造坦克、飛機、大炮和槍支,用纖細的手指把一件件殺人工具送下流水線。每一根稻草都拿去支援前線了,因為失敗就意味著整個民族的滅亡,到那時一切財富都沒有用了,一切感情也都沒有用了。他們處在生命力最蓬勃旺盛的年齡,愛情、事業和美好的生活應該是他們每天談論的話題,每天經歷的一切;然而現在他們每天面對死亡,而且製造死亡。如果死亡沒有在今天降臨,它將在未來的每一個日子裡纏繞你的靈魂,使你除了死亡之外不再思念任何美麗的事情。
在戰爭的頭幾個月里,被送上戰場的士兵絕大多數不會回來了。許多士兵匆忙地從家裡、學校或工作單位趕往集合地點,生平第一次穿上軍裝,甚至連寫一封告別信的時間也不剩。看樣子沒有什麼東西能夠阻擋德國人的腳步,除了生命。用這個民族最優秀、最生氣勃勃的年輕人的生命在德國人面前製造一道圍牆,才能讓他們的坦克停止運轉,讓他們的軍靴陷入泥濘。近衛第3步兵師的戰士就是這樣一批生氣勃勃的年輕人,他們在1941年7月的一個黃昏離開莫斯科,前往第聶伯河前線,這是一場註定要失敗的戰斗,註定不可能有回程的旅途。
在送行的人群里有莫斯科一所工業學校的女學生,望著近衛第3步兵師的士兵,她們唱起了一首歌,它的詞作者是蘇維埃桂冠詩人伊薩科夫斯基。
"正當梨花開遍了天涯
河上飄著柔漫的輕紗
喀秋莎站在竣峭的岸上
歌聲好像明媚的春光
姑娘唱著美妙的歌曲
她在歌唱草原的雄鷹
她在歌唱心愛的人兒
她還藏著愛人的書信
啊這歌聲姑娘的歌聲
跟著光明的太陽飛去吧
去向遠方邊疆的戰士
把喀秋莎的問候傳達
駐守邊疆年輕的戰士
心中懷念遙遠的姑娘
勇敢戰斗保衛祖國
喀秋莎愛情永遠屬於他。"
雖然這首歌已經誕生兩年,但直到今日,它還很少有人傳唱。近衛第3步兵師的大部分士兵都是第一次聽到這首歌,他們記住了這簡單激昂而不失纏綿的曲調,還有那個令人魂繞夢牽的喀秋莎。激動之餘,他們向唱歌的女學生敬了一個軍禮,消失在黃昏的薄霧之中。在他們行軍的道路上,在漫長的鐵路線上,在第聶伯河畔的每一個集體農庄,每一個人都學會了這首《喀秋莎》。近衛第3步兵師很快在艱苦的第聶伯河阻擊戰中全部陣亡,從聽到《喀秋莎》開始,他們的生命只持續了短短的一個月。
戰爭還在異常慘烈的進行,德國人似乎一直吉星高照,每天都有幾千、幾萬甚至幾十萬的俄國人死在戰場上。基輔城外的一個包圍圈就吃掉了整整65萬俄國士兵,他們像被鐮刀割下的麥子一樣倒在肥沃的烏克蘭原野上,直到冬天還沒有被埋葬。深秋已經到來,在維亞茲馬,在布良斯克,在莫斯科附近的每一個戰略據點,德國人都在大踏步的前進。然而,一種從來沒有過的多管火箭武器也在同一時間被送到了蘇聯軍人的手中,這種武器沒有任何標記,只是在沉重的炮架上刻著一個醒目的K字。
士兵們不知道,這個K字代表著遙遠的"共產國際"兵工廠;但他們看到了火箭炮強大的破壞力,聽到了它刺耳的呼嘯聲,當它成群結隊發射的時候,整個大地甚至都在顫抖。士兵們熱愛這種武器,便把它命名為"喀秋莎"——以K字開頭的女子的名字,一個只給親密的女子使用的昵稱,一個站在峻峭的岸上、迎著明媚的春光高聲歌唱的女子。從那時起,喀秋莎就成為一切火箭炮共同的愛稱。
第一批使用"喀秋莎"的人,絕大部分都沒有回到家鄉,甚至沒有收到愛人的書信就死去了。整個戰爭中一共有2600萬人喪生,其中2000萬人死在了戰場上。四年過去,當整個蘇聯的人力已經接近枯竭的時候,蘇軍士兵終於來到了柏林城下。他們用世界上最強大的攻城臼炮轟擊柏林,每一顆炮彈都有半噸重;他們在炮彈上刻下了這樣的文字:"為每一個燃燒的村莊復仇!""為每一個失去兒子的母親復仇!為每一個失去丈夫的妻子復仇!"與這些臼炮一起怒吼的,還有成千上萬蔚為壯觀的"喀秋莎"。這些喀秋莎都是在萬里之外的兵工廠里,由蘇軍士兵的母親、妻子和女兒製造出來的,許多普通的俄羅斯婦女手上結起了厚厚的繭子,這一切都是為了戰爭的勝利,為了自己的民族能夠獲得生存的權利。
戰爭結束了,但被戰爭奪取的2600萬生命永遠不會再回來了。德國元首希特勒的野心和鮮紅的萬字旗一起被埋葬在烈火中,《喀秋莎》卻永遠流傳了下來。俄羅斯的喀秋莎被證明是值得思念的,配的上前方將士的魂繞夢牽;思念喀秋莎的小夥子們也被證明配的上這場勝利,配的上與喀秋莎永恆不朽的愛情。在喀秋莎頑強不屈的鋼鐵般的愛情面前,一切軟弱無力、無病呻吟的愛情都是那樣黯然失色。
④ 這個女孩穿的這種衣服叫什麼呀
是女僕裝。
女僕裝(女僕服)是指女僕(Maid)的工作裝,通常也指仿照這種工作裝而製作的女性服裝,在19世紀末的英國,傭人與女管家所穿的某種特定傾向范圍內的圍裙裝,在現代日本(特別是OTAKU傾向的文字與說法)中就是專用這個稱呼來指代。
【由來】
現在流行意義上的女僕裝,為「女僕」職業人群的著裝。多融合了ACGN相關元素。女僕裝來源於19世紀歐洲貴族的家佣服飾,特別是在出席某些活動、聚會時,為了彰顯貴族之氣,傭人們都刻意穿上帶有家族標志的女僕服以顯其家族地位。
【現狀】
女僕裝被人所知基本是從ACGN作品而來的。
當前盛行的日系ACGN作品裡經常會出現身著女僕裝的人物角色,她們的出現為ACGN作品增添了劇情,同時也讓ACGN迷們所鍾情。從這個意義上說,女僕裝已不應該歸類為服裝,而應當劃為動漫周邊。
【服裝】
近期女僕服的發展呈現多元化而且各有特色在這概分為兩大類:
A.傳統型
所謂的傳統形式以中古歐洲的女僕服為基準,以功能性為主要訴求。樣式非常的簡單樸素,主要是以白色用荷葉邊裝飾的圍裙加上白領素色連身長裙,頭上還會戴女僕頭巾。這種類型的女僕服基本上除了圍裙上的荷葉邊以及圍裙系帶綁在後面所造成的蝴蝶結,還有領口會用緞帶綁個蝴蝶結外,就沒有任何裝飾。此外連身裙大多是黑色不然就是藍色系的,不常出現鮮艷的顏色。
B.改良型
和風女僕
口癖:一些可愛的口頭禪或者沒有意義的習慣用語。例如《AIR》中神尾觀鈴的『嘎哦~《寒蟬鳴泣之時》中禮奈的「KANA~KANA」。
LOLI顏或者LOLI音:這兩樣都能夠萌殺廣大LOLI控。對廣大宅男和LOLICON來說,尤其是LOLI顏殺傷力更大,簡直就是殺必死。擁有LO音可以在對主人說『歡迎回來主人』的時候萌翻對方。一般脫離了LOLI年齡的人擁有LO顏或者LO音才能稱為「萌元素」。
妝面:以日常妝、淡妝為主。
長發:因為有人提出過萌長發妹抖所以長發一項也算作元素之一。其實大多妹抖控對頭發的要求並不高,只要干凈柔順順眼就可以了。
無口:從凌波麗女神到長門有希大神,無口屬性自古以來就很受歡迎,GALGAME中的無口女僕大多是對主人的命令唯命是從的。這種屬性可參照《魔法老師》中的茶茶丸。
《洛奇》里女僕裝配搭的手撣
女僕宣言:女僕宣言也算是作為女僕很重要的一件事情。《秋葉原女僕運動會》大家一定不陌生,運動會開場前女僕代表們做的宣言:「作為女僕的我們,要秉承奉獻的精神,為了愛護店鋪,關愛我們的主人,努力去戰斗,我們在此宣誓。」其實這段並不是最萌的,最萌的是之後「魅力大作戰」環節中,某妹抖說的台詞:「就算會跌入地獄,喜歡主人的心情也不會改變」萌翻了一票觀眾。這句話也可以看作是女僕對主人的宣言。
特殊技能:雖然是萌點,但比較不現實;例如魔法,能夠控制時間;關節技;做出美味料理;治癒人心等等。
(4)裝備
掃把:常用基本打掃裝備。
手撣:打掃傢具灰塵用。
武器:喜歡「暴力」屬性女僕的人通常喜歡看女僕裝備武器。最普遍的就是飛刀。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飛刀]就被莫名的定義成女僕的專署武器了。飛刀女僕可參考《東方怪綺談》中的夢子和《東方紅魔鄉》中的十六夜咲夜。拖把也是女僕的武器。例如《月姬》中琥珀的拖把,還可以從中拔出刀。
⑤ 為什麼《少女與戰車》系列裡面國外發行的版本都提換掉了《喀秋莎》
沒有換掉。《少女與戰車》是由水島努執導,吉田玲子系列構成,Actas製作的原創電視動畫。故事發生在一個把「戰車道」與茶道相提並論的架空世界中,講述大洗學園的女高中生們為了取得戰車道全國大賽的勝利,保住學校而彼此協作,共同戰斗的故事。
2012年10月9日起在TOKYO MX首播(1~10.5話);11-12話於2013年3月18日・3月25日在TOKYO MX首播,全12話。中國大陸由bilibili獨家正版。
劇情簡介
《少女與戰車》的故事舞台設置在一個將使用戰車的武技「戰車道」、「花道」與「茶道」並列為大和撫子必須掌握的三大本領的架空背景中。
⑥ 這個唱喀秋莎的小女孩是誰
她叫瓦列里婭·庫爾努什金娜(Baлepия Kypнyшkинa)是俄男斯的童星,因歌唱《喀秋莎》而出門,網上關於她的信息很少,不過那年空難她不在飛機上
⑦ 喀秋莎是《復活》中的女主人公嗎
是的。
德米特里·伊萬諾維奇·聶赫留朵夫公爵一次偶然的機會作為陪審員參加審理一個毒死人的命案。不料,從妓女瑪絲洛娃具有特色的眼神中認出原來她是他青年時代熱戀過的卡秋莎。於是往象一幕幕展現在聶赫留朵夫眼前:當時他還是一個大學生,暑期住在姑媽的庄園里寫論文。他善良,熱情,充滿理想,熱衷於西方進步思想,並愛上了姑媽家的養女兼婢女卡秋莎。他們一起玩耍談天,感情純潔無瑕。三年後,聶赫留朵夫大學畢業,進了近衛軍團,路過姑媽庄園,再次見到了卡秋莎。在復活節的庄嚴氣氛中,他看著身穿雪白連衣裙的卡秋莎的苗條身材,她那泛起紅暈的臉蛋和那雙略帶斜眼的烏黑發亮的眼睛,再次體驗了純潔的愛情之樂。但是,這以後,世俗觀念和情慾佔了上風,在臨行前他佔有了卡秋莎,並拋棄了她。後來聽說她墮落了,也就徹底把她忘卻。他意識到自己的罪過,良心受到譴責,但又怕被瑪絲洛娃認出當場出醜,內心非常緊張,思緒紛亂。其他法官、陪審員也都心不在焉,空發議論,結果錯判瑪絲洛娃流放西伯利亞服苦役四年。等聶赫留朵夫搞清楚他們失職造成的後果,看到瑪絲洛娃被宣判後失聲痛哭、大呼冤枉的慘狀,他決心找庭長、律師設法補救。律師告訴他應該上訴。
聶赫留朵夫懷著復雜激動的心情按約去米西(被認為是他的未婚妻)家赴宴。本來這里的豪華氣派和高雅氛圍常常使他感到安逸舒適。但今天他彷彿看透了每個人的本質,覺得樣樣可厭:柯爾查庚將軍粗魯得意;米西急於嫁人;公爵夫人裝腔作勢。他借故提前辭別。
回到家中他開始反省,進行「靈魂凈化」,發現他自己和周圍的人都是「又可恥,又可憎」。母親生前的行為;他和貴族長妻子的暖昧關系;他反對土地私有,卻又繼承母親的田莊以供揮霍;這一切都是在對卡秋莎犯下罪行以後發生的。他決定改變全部生活,第二天就向管家宣布:收拾好東西,辭退僕役,搬出這座大房子。
聶赫留朵夫到監獄探望瑪絲洛娃,向她問起他們的孩子,她開始很驚奇,但又不願觸動創傷,只簡單對答幾句,把他當作可利用的男人,向他要十盧布煙酒錢以麻醉自己,第二次聶赫留朵夫又去探監並表示要贖罪,甚至要和她結婚。這時卡秋莎發出了悲憤的指責:「你今世利用我作樂,來世還想利用我來拯救你自己!」後來聶赫留朵夫幫助她的獄友,改善她的處境,她也戒煙戒酒,努力學好。
聶赫留朵夫分散土地,奔走於彼得堡上層,結果上訴仍被駁回,他只好向皇帝請願,立即回莫斯科准備隨卡秋莎去西伯利亞。途中卡秋莎深受政治犯高尚情操的感染,原諒了聶赫留朵夫,為了他的幸福,同意與尊重她體貼她的西蒙松結合。聶赫留朵夫也從《聖經》中得到「人不但不可恨仇敵,而要愛仇敵。」的啟示。
⑧ 威猛無比的喀秋莎火箭炮,為何會取一個姑娘名
因為在志願者心中是最美的姑娘。
剩餘的敵軍被志願人員的突然猛烈轟炸完全炸毀,沒有勇氣繼續戰斗。志願者的進攻非常順利。負責進攻的235個團在火箭發射器的支持下,大膽地佔領了敵人的陣地。在隨後的戰爭中,喀秋莎成為志願者心目中最美麗的女孩。當目前的志願軍無法發動局勢或需要大炮火力支援時,卡秋莎火箭發射器的轟鳴聲聽起來像是一首戰歌。越過陣地,猛烈地猛擊敵人。無論是著名的上干嶺之戰,晉城之戰還是小規模的陣地沖突,卡秋莎都是在志願者手中的利器。參加上干嶺戰役的退伍軍人回憶說,只要召喚前線步兵,卡秋莎火箭炮就能隨時准時飛越志願者的頭頂並射擊敵人。
⑨ 金剛川中的喀秋莎是什麼武器
BM-13型火箭炮,俗稱「喀秋莎」火箭炮,曾用於抗美援朝戰爭中的上甘嶺戰役。
在《金剛川》電影中,數次出現了我軍「喀秋莎」火箭炮的攻擊場景,在大銀幕上看起來像是漫天煙花,直擊美軍的炮兵陣地。從資料來看,它一次齊射可以發射16枚132毫米彈徑的火箭彈,最大速度355米/秒,最大射程8.5千米,所以才會在觀感上像煙花。
《解放軍報》刊文《「戰士最愛你,敵人最怕你」——上甘嶺戰役中的「喀秋莎」》,詳細講述的正是「喀秋莎」的一些信息——BM-13型火箭炮,俗稱「喀秋莎」火箭炮,曾用於抗美援朝戰。1939年,蘇聯製造出世界上第一款火箭炮,秘密命名為BM-13型火箭炮。
這是一種多身管的自行火箭發射器,其發射器的主體是車載多軌道定向器,採用電子打火的方式點燃火箭彈尾端的推進裝置來發射彈葯。火箭彈戰斗部裝有TNT炸葯,落地後會發生劇烈爆炸來殺傷目標,一次齊射可以發射16枚132毫米彈徑的火箭彈,最大速度355米/秒,最大射程8.5千米,既可單個發射,也可部分連射,能在7-10秒鍾內將16枚火箭彈全部發射出去,再裝填一次只需5-10分鍾,因而火力兇猛。
(9)喀秋莎穿大洗校服圖擴展閱讀:
該火箭炮是由沃羅涅日州的「共產國際」兵工廠組織生產的。由於「共產國際」一詞的俄文第一個字母是「K」,所以該廠把「K」字列印在炮車上作為本廠的代號。這種火炮在當時是新式武器,屬於絕對機密,連操作人員都不知道其正式名稱。戰士們非常喜愛這種炮,看到炮架上的「K」字,聯想到當時蘇聯正流行一首名為《喀秋莎》的歌曲,同時「喀秋莎」本身是蘇聯姑娘的常用名,於是給該炮取名「喀秋莎」。
抗美援朝戰爭第四次戰役打響時,中國人民志願軍迎來了蘇聯援助的「喀秋莎」火箭炮。「喀秋莎」火箭炮用兇猛的火力在朝鮮戰場大顯身手,在上甘嶺和金城反擊戰中摧毀了美軍信心。有資料顯示,1953年7月13日晚9點左右,金城戰役正式打響,志願軍集中了五個「喀秋莎」炮團和其他炮兵部隊的上千門火炮,在這場戰役中,喀秋莎火箭炮一共發動了69次齊射,幫助步兵取得了金城反擊戰的勝利,促使美國不得不盡快在談判桌上妥協,為板門店停戰協定的最終簽訂掃清了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