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職業正裝 > 制服褲民國

制服褲民國

發布時間:2022-09-25 16:56:44

① 分析進入民國後服裝變化的原因

近代以來服飾變化的原因。在古代,服飾和階級、身份緊密相聯,有著繁復的制度和規定。隨著鴉片戰爭打開中國大門,中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社會結構隨之產生變動,西方文化、生活方式推動著個性的解放,首先體現在穿著上擺脫舊的規定的束縛。

2.男子服飾的變化情況。(1)中西方服裝的並存:體現出兩種文化的激烈的對抗(2)西裝的傳入與流行的大體情況。西裝的傳入在鴉片戰爭以後,而真正流行開來則是在民國成立以後,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被規定為男子禮服之一,二是著裝人數的增加。(3)西裝流行的原因。從穿著的角度來講,西裝適體、瀟灑;從中國社會政體的轉變角度看,是民國成立後剪發易服的產物。共和建立,剪除辮子,移風易俗成為時代潮流。剪發必然引起服飾的變化,因而剪發風行必然推動易服潮流的興起。民國成立後,清朝袍褂、補服等都已過時,滿式的鞋帽、衣飾已受到人們的厭棄。但是,在民國初年,成熟的中式服裝尚未出現,在易服的風氣中出現了一股盲目的西化傾向;從社會思潮的角度來看,民國初年服飾崇洋風氣受西化思潮的推動。民主共和的建立實質上是在制度層面學習近代西方文化,辛亥革命的理論及其制度模式均直接源於西方。辛亥革命黨人長期在海外活動,接受西方文化較多。因而,當共和制度建立後,新政府以西方社會政治為原本進行大量改革,仿行西政西俗成為一時風氣,在都市社會興起一股西化思潮.
3.女子服飾的變化。(1)旗袍的流行:旗袍式樣的改革過程中拋棄了中國傳統服裝寬袍大袖的舊貌,吸取了西方的審美趣味,大膽地體現女性形態的曲線美。它是利用傳統服飾,融合中西美學標準的成功嘗試。旗袍的流行也反映了五四以後,中國民眾審美觀念在服裝方面的變化。(2)飾品佩戴的特點:辛亥革命後朝著簡約化的方向發展,而受西方文化的影響,一些兼具實用價值的裝飾成為時髦女性的愛好。

服飾近代化與衣冠之治的解體
服飾近代化的啟動,始於以服飾變革作為風俗改良的活動,並以衣冠之治的 解體作為重要的標志,這在維新運動中有突出的表現。 鴉片戰爭以後西學東漸和早期資本主義的發生,推動了社會觀念的變化,人 們痛感到民智不開是中國積弱的一個重要原因。欲伸民權,必廣民智,欲啟民智, 必先革除惡風陋習對人民的禁錮,其中尤以吸鴉片和裹足所為摧殘民體,有辱國 格的兩大公害,先進的知識分子莫不對此口誅筆伐。如果說禁煙尚是對少數人不 良嗜好的整治,反對裹足卻要變更上千年的陳規陋習,波及千家萬戶,比前者對 社會的震撼面更為寬泛,其意義也更為深切。 廢除摧殘婦女的纏足鞋、弓鞋,是對女性的解放,也是鞋履的改制用強體、 實用的觀念看待人們的衣冠鞋履,勢必要推動服飾的變革早在百日維新期間康有為上書《請禁婦女裹足折》和《請斷發易服改元折》,認為女子裹足,不能勞動 ;辮發長垂,不利於機器生產;寬衣博帶,長裙雅步,不便於萬國競爭的時代,
請求放足、斷發、易服以便「與歐美同俗」,又說:「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 成風俗,新政亦不能行。」這就把變衣冠作為學習西方文明和推行新政的一項重 要內容,具有啟發民智的意義。
剪辮易服是在反封建思想指導下的風俗改良,不同於歷代改元易服之舉。歷
史上的變衣冠所變的是形制,不變的是倫理性和等級性,即使起自下層的農民起
義也不例外,太平天國的「蓄發易服」,從衣冠上維護尊卑貴賤的等級之別,與
清政府並無二致。辛亥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近三百年的清王朝,結束了在中國延
續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作為封建主義規章的禮制也隨之瓦解。在《中華民國
臨時約法》中明確規定:「中華民國人民一律平等,無種族、階級、宗教之區別。」
用以維系封建等級制度的衣冠之治,由於它不平等性也遭到取締。民國初年頒布
的《服制》規定官員不分級別,都以西式大氅或燕尾服作為大禮服,褲為西式長
褲。常服可用西式或袍褂,喪禮在臂上圍黑紗。女子禮服,上裝是對襟衫,下穿
裙子。此種服制打破等級界限,不分尊卑貴賤,所以雖是官員的制服,但對生活
權利的平等卻起了表率的作用。即使宮廷的遺老遺少無一例外都要遵守服制平等
的原則,有記載說:「宮廷內外,一切前清官爵命服及袍褂補服翎頂朝珠,一概
束之高閣。」(14)真正結束衣冠倫理政治化觀念的,是孫中山提出的服裝製作
的四條原則,他在復中華國貨維持會的函件中要求制定服裝的圖式,指出:「此
等衣式,其要點在適於衛生,便於動作,宜於經濟,壯於觀瞻。」(15)這就使
得人人須叟不可離身的服裝,擺脫等級制度和政治倫理的干預,促使在中國延續
數千年的衣冠之治徹底解體,用衛生、實用、經濟、美觀的思想來製作和選擇服
裝,使著裝與現代文明接軌,這是中國服裝史的重大變革。

② 民國時男人穿什麼衣服

長袍馬褂,洋裝,中山裝,唐裝。

長袍馬褂的男性造型,其實早在清末就有了,不過民國其實並未因其曾經在前朝廣為流行而禁止,相反的,袍褂一直是民國男性的常禮服。

民國18年所定《服制條例》中的「男子禮服」,由於該條例一直到民國92年才廢除,而後也沒公布新的服制條例,所以在一些需要傳統禮服的地方,仍然會穿著袍褂。

民國元年的大禮服(級別高於常禮服袍褂)所採用的就是洋裝,並且在常禮服中也可採用洋裝,其餘各種行政職務的制服,也是採用洋裝,民國主流力量對於洋務的推崇可見一斑。

一般來說,民國略有身份的人,至少都是長袍打扮,而短裝因為行動便利,一般都是社會下層及勞動人民的裝扮。

袍褂不見得非得是名流才可以穿著,但是相對於短裝自然是正式了許多。

中山裝起源眾說紛紜,但是這種極具軍裝風格的服飾,對於當時處於戰時的中國,為了標榜軍中職務,常有領導人穿著。如蔣中正,印象中的他一生似乎都是軍裝打扮,只有在私下生活里才會穿著袍褂,他的西裝形象反而極為少見。

(2)制服褲民國擴展閱讀:

民國時期的服飾風格:

由於當時社會呈現出動盪不定,混亂無序,在這一時期,大量的無法解決的社會問題隨之出現。需要了解著一些社會問題,得應用歷史方法,考察當時人民的社會風尚變化。通過生活細節,可以看到大時代背景下的整體社會狀況 。

民國初年受清朝和西方文化的雙重影響,出現了以廢除傳統服飾為中心內容的服飾改革。男子服出現了從長袍馬褂向中山裝和西裝逐步過渡的趨向,女子服飾變得日益豐富多彩,出現了普及旗袍的趨向。尤其便現在東部沿海港口城市,由於沿海口岸城市較早開放,得風氣之先。

以京師宮眷顯貴為代表而被全國效尤的傳統京派服飾,漸漸失去了領導服飾潮流的優勢,轉而仿效蘇杭、上海。這一現象也表現出了西方文化滲透的方向。全國總體表現在,從東向西男子服飾由大量的中山裝和西裝向大量馬褂長袍的變化。

男子服飾這一變化主要還來源於,清末民初,大批青年出國留學,國內也大辦新式學堂,社會上出現了服裝西洋化得趨勢。各個學堂服飾皆效仿西式。

社會上的西服大致有三類:一類是軍服,包括英美式,俄式,日式軍服,第二類是駐外使館文職官員,買辦商人,留學生所穿的西服。在一類就是日本式的士官服和學生服裝。這些學生裝,是大量留學青年帶回國的。

這種服裝形制簡便,給人一種莊重和充滿活力的感覺,因此,傳入中國後,在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中風行一時。

中山裝是中西合璧的產物,它拜託了中國傳統的寬袍大袖,吸收了西裝的貼身、干練的風格,但又有鮮明的中國特色。給人以一種朴實莊重之感。各個階層皆可以穿,出一定意義上說明了它的活力。

服裝上的差別不僅僅是因為審美觀的不同,其中還有經濟因素和個人生活習慣因素,穿中山裝和西服的人,沿海多於內地,城鎮多於農村。在一,不論城鎮還是農村,沿海與內地,富有者都是衣帽光鮮,穿著入時,窮人則大都維持溫飽而已,穿著也沒法講究,以衣禦寒。

女子服飾的變革主要表現在:隨著清末革命運動和女子解放運動的興起,一些新型知識分子把服飾變革與女子解放聯系起來,認為傳統服飾是束縛婦女的枷鎖,主張予以改革。民國初年,女子衣著特點:首先是取消了服飾上的等級差別,這一舉措無疑不成為婦女解放運動推向成功的訊號。

其次滿族婦女的服裝遭到摒棄。除此之外,在西方文化的影響下,中國婦女服裝改變了傳統的胸、肩、背完全成平直的造型,變得更加稱身合體,並能體現女性的秀體之美。於是旗袍的走向了大街小巷,一時成為時尚的代名詞。

同時還有各式各樣的服裝,可以說是百花爭艷的服飾大潮流,歐洲國家時尚代表的巴黎各種流行服飾在當時應經到上海。上海的交際市場中女裝層出不窮,當時同樣在流行時尚推廣過程中,女裝很安裝有同樣的問題,這也是主要的社會問題。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我們需不需要有國服 (4)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山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馬褂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西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唐裝

③ 民國服裝有哪些特徵

民國初年受清朝和西方 文化 的雙重影響,出現了以廢除傳統服飾為中心內容的服飾改革。民國服裝有哪些特徵?下面就是我給大家整理的民國服裝特徵,希望對你有用!

民國服裝的特徵
民國初年受清朝和 西方文化 的雙重影響,出現了以廢除傳統服飾為中心內容的服飾改革。男子服出現了從長袍馬褂向中山裝和西裝逐步過渡的趨向,女子服飾變得日益豐富多彩,出現了普及旗袍的趨向。尤其便現在東部沿海港口城市,由於沿海口岸城市較早開放,得風氣之先,以京師宮眷顯貴為代表而被全國效尤的傳統京派服飾,漸漸失去了領導服飾潮流的優勢,轉而仿效蘇杭、上海。這一現象也表現出了西方文化滲透的方向。全國總體表現在,從東向西男子服飾由大量的中山裝和西裝向大量馬褂長袍的變化。男子服飾這一變化主要還來源於,清末民初,大批青年 出國 留學 ,國內也大辦新式學堂,社會上出現了服裝西洋化得趨勢。各個學堂服飾皆效仿西式。社會上的西服大致有三類:一類是軍服,包括英美式,俄式,日式軍服,第二類是駐外使館文職官員,買辦商人,留學生所穿的西服。在一類就是日本式的士官服和學生服裝。這些學生裝,是大量留學青年帶回國的。這種服裝形制簡便,給人一種莊重和充滿活力的感覺,因此,傳入中國後,在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中風行一時。中山裝是中西合璧的產物,它拜託了中國傳統的寬袍大袖,吸收了西裝的貼身、干練的風格,但又有鮮明的中國特色。給人以一種朴實莊重之感。各個階層皆可以穿,出一定意義上說明了它的活力。

服裝上的差別不僅僅是因為審美觀的不同,其中還有經濟因素和個人生活習慣因素,穿中山裝和西服的人,沿海多於內地,城鎮多於農村。在一,不論城鎮還是農村,沿海與內地,富有者都是衣帽光鮮,穿著入時,窮人則大都維持溫飽而已,穿著也沒法講究,以衣禦寒。

男子服飾有如此特點,女子服飾的變革主要表現在:隨著清末革命運動和女子解放運動的興起,一些新型知識分子把服飾變革與女子解放聯系起來,認為傳統服飾是束縛婦女的枷鎖,主張予以改革。民國初年,女子衣著特點:首先是取消了服飾上的等級差別,這一舉措無疑不成為婦女解放運動推向 成功 的訊號。其次滿族婦女的服裝遭到摒棄。除此之外,在西方文化的影響下,中國婦女服裝改變了傳統的胸、肩、背完全成平直的造型,變得更加稱身合體,並能體現女性的秀體之美。於是旗袍的走向了大街小巷,一時成為 時尚 的代名詞。同時還有各式各樣的服裝,可以說是百花爭艷的服飾大潮流,歐洲國家時尚代表的巴黎各種流行服飾在當時應經到上海。上海的交際市場中女裝層出不窮,當時同樣在流行時尚推廣過程中,女裝很安裝有同樣的問題,這也是主要的社會問題。

民國時期,一直到現當代,由於 政治 經濟發展不平衡,沿海與內地、城市與農村逐漸成了新舊兩個獨立的世界。城市無疑代表著新世界,新潮流,新時尚。農村經濟的不景氣,再多的新潮流,新時尚。縣城上、中兩級的青年婦女,她們的服飾與三、五年前的省會城市的時髦女一樣;縣城年長的婦女和鄉村婦女,其服飾仍是二三十年前的樣式:山鄉的婦女,他們過著更加窮苦的日子,服飾不講究,仍纏足。這些都表明但是時尚服裝變化下中國的整體 社會文化 、政治、經濟狀況。

在民國時期社會生活各個層面出現了傳統與現代、舊與新並存的局面。
民國男子服飾
民國時,官紳、富豪人家多穿長衫,迎賓、赴會或參加慶典大禮時外罩“馬褂”。公務人員、教師,男的以穿長衫、中山裝(即中山服)為主,少數穿西裝;女的以穿旗袍或藍色短衫配黑色褶裙為主。男學生穿黑色學生裝,念初中的是黃色童子軍裝,高中是軍訓服裝;女學生穿藍衫黑褲。群眾則穿本地人設計的“本地衫”———男的上衣中間對襟布鈕;女的右開襟布鈕,左為一小塊內衣。“本地衫”所用的鈕,是用小布條縫制的。褲是褲襠上接五寸左右的白布褲頭。小孩子穿的多為開襠褲。男女衣服的布料,春、秋、冬季以棉布為主,包括外來的機織棉布和手織的“土家布”。夏季以薴布(俗叫“夏布”)為主。官紳、富豪人家有名貴的綾、羅、綢、緞、嗶吱、花達呢、香雲和毛織品。貧富之間差別很大。布色隨季節而定,男的以白、黑、灰、藍色為主,女的增加紅、綠、黃等色。婦女愛穿花衫和紅衫,紅衫有水紅、桃紅和大紅的,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有所區別。過去逢年過節和喜慶日子,婦女多穿紅衫。寡婦在未再嫁之前,有不穿紅衫的習俗。

民國時期的成衣業,是個體 手工 經營的一個行業,俗叫“做衣裳”、“衣裳師傅”、“衣裳店”。除這種小店外,婦女的衣服,往往是家庭能手婦女的副業,尤其富有人家的嫁妝,多是向她們定做的。

全鎮開設的成衣店,先後有四、五十家,多分布在宮下、鑒前、樓下、保尾等地的小街大巷。在民國初期,規模較大的,有王祥泉、建亞等家。至20世紀30年代,又有福州人開設的華新、益海、華興等家,他們多是以自己的名字為招牌的。

開設成衣店的,自己都是會剪裁的,規模較大的,還雇有幫手(俗稱“半師傅”)和帶有學徒,故一般多為三、四人;還有單人店、夫妻店的。(所謂“半師傅”,一般是指沒有負責剪裁的,只是做一些縫紉而已。他們的待遇:每月工資,多的為銀元七、八元,少的為三、四元。其伙食是由店主供應的。)

成衣店所裁縫的衣服,大都以“本地衫”和“中山裝”為主,每套衣服的加工費為銀元三、四角。老人死者的壽衣(俗叫“老衣”),其加工費高一些。福州人所開的成衣店,有洋服部製作西裝。

當時,一年中,只有逢年過節、或冬季、或喜慶之時,才是旺季;其餘都是淡季。造成淡季的主要原因:一、群眾所穿的衣服,大多是由自己裁縫的,是半自給自足社會生活的寫照;二、莆陽民風淳樸節儉,大多數群眾的生活都很貧困,所穿的衣服,往往是“縫縫補補又一年”;三、富家婚娶嫁妝,大多是請師傅到家裡裁縫的。
民國女子服飾
民國時期,隨著中國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社會狀況的變革,女性的思想觀念、生活習俗也產生了重要的變化,特別是辛亥革命以後女性獨立及解放運動的興起,使傳統婦女的參政意識、婚姻家庭、服飾形象、禮俗變革、職業選擇等方面都在發生著全新的變化新的社會風尚為女性服飾的變遷創造了社會環境基礎,因而,這一時期的女性服飾呈現出嶄新的面貌。

服飾變化首先開始於身體的解放,廢除纏足陋習,並在服裝上不斷進行改良和完善,款式趨於多樣化,並有意識地去表現女性人體特徵這種變化不僅在於女性上衣下裝的變化,還創造產生了中西合璧的典型服飾--旗袍,為新式女裝賦予了新的結構和內涵旗袍的特點與變遷滿足了女性追求個性與美感的強烈願望,反映了女性在社會 歷史 大潮中的發展與進步的歷程,使女性真正成為自己的主宰,是女性解放的標志之一除服裝外當時女性的 化妝 與發式也伴隨著服裝的變化而顯得自由、清新、多變 造成民國時期女性服飾變遷的主要因素是多方面的,通過中西方女性服飾變遷的比較也可以看出,由於受西方女權運動的影響,女性身著與傳統服裝式樣截然不同的文明新裝,可以隨意自由地進行裝扮而不必擔心非議,女性服飾的新穎、雅緻、 自然 和清新的變化襯托出當時開朗、自信、活潑的新女性形象新的審美觀念,使女性服裝逐漸去除繁瑣、矯飾、復雜的裝飾,代以簡潔、自然的服裝風格,民族特色服飾旗袍由平直、寬大的袍服逐漸收身以體現女性自然優美的身體曲線,總體風格也趨向簡潔、自然、清新,成為近代中西合璧的典型服飾。

民國時期不僅廢除了女性的纏足陋習,女性服裝樣式開始多樣化、個性化且符合女性參與社會工作等的特點和要求,出現了正式女褲、女式制服、運動服、工作服等,發型妝飾也去掉了繁雜的頭飾,代之以簡潔的發式電影中被時裝包裝的人物形象也逐漸走近大眾,明星偶像美麗、自信、獨特的女性形象自然引起觀眾的注意和喜愛,並成為廣大女性崇拜和模仿的偶像,影星在影幕上及現實生活中的服飾打扮被普通女性紛紛效仿此外,國內的新文化運動、民國政府的有關制度,甚至社會生活中所發生的大事都會或多或少地影響到服飾的變遷總之,中西方文化及服飾風格相互碰撞,相互融合,促進了民國女性服飾的不斷發展與創新,而且在發型、化妝等方面也進一步自由、多樣,從而推動了女性自身的進步與解放 在民國時期的不同歷史階段,中西方女性服飾分別表現了其不同的服飾特點,展現了服飾變遷的歷史過程,中西方文化及服飾風格相互融合,相互影響從20世紀前半期的發展來看,民國建立之前和建立初期中國大部分女性的思想變化及服飾變革均處於萌芽狀態二十年代女性服飾走向男性化。

新的審美觀念確立,旗袍得以普及三十年代多種服裝樣式並行不悖,旗袍大行其道,不斷改良,逐漸平民化、大眾化四十年代旗袍又趨於簡化,受戰爭影響,服裝及 化妝品 市場遭受沉重打擊透過民國時期的女性服飾變遷我們可以看到女性開始追求自由、平等的權利,追求個性自由和自我解放。

女性在傳統生活中的歷史地位、傳統價值觀念發生了改變從現實的情景來看,民國時期女性服飾的變遷對現代女性審美觀念、現代傳統特色服飾的流行、現代服飾流行的多元化與個性化和中西方女性服飾流行都產生了一定影響,而且為現代女性服飾設計提供了重要的借鑒和參考價值,因此,民國時期的女性服飾變遷具有特殊的社會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④ 民國時期男子的幾種習慣裝束

辛亥革命後,受西方文化的影響,西服在中國開始流行起來,其穿著者主要是官吏,留學歸國的革命者、大都市的知識分子等。當時的都市口岸城市中,學生、教師、洋行和機關辦事員著西服的最多,最初的西服幾乎是清一色的進口貨。 1994 年,「王興昌記」製造出第一套西服,可謂「國產」,其實僅的仿製,樣式為小駁頭,下擺方里帶院,褲管窄小。

西裝這種新生事物的流行,表明社會的變革,也成為支持民國的一種表徵,當然以後也被人附庸為時髦,於是這種以崇洋為目的的西裝者便遭到了批評。「大家都知道了西洋文化的好處,中國人非學它們不可了,於是乎,阿貓阿狗,就都著起了西裝,穿上了皮靴,提起了手杖,以為這就是西洋文化的一切。」

中山裝
中山裝是經過改良的服裝,最早有革命先行者孫中山示意,由奉幫裁縫製成的服裝,由於民主共和的影響,此服被冠以中山裝。穿著者多為革命者和政府公務人員,在南京政府時,中山裝成為黨政人員的服裝,也為蘇區領導接納。最早的中山裝領口呈關閉式八字形,前門襟七粒扣,後背有中縫,在衣服正面,各有上下左右四個貼袋,胸前兩個明袋還製成可以漲縮的「琴袋」式樣,上袋蓋作成倒山形筆架式,與中山裝配套的褲子為西褲,它是由前後分片組成,腰圍有褶襇,有側袋和後袋,褲腳帶折邊。

中山裝兼有西裝的特點,同時也適應國情,充分表現出當時國人新的時代精神。

學生裝
最初的學生裝,主要是由清末留日學生帶回的制服,形制比較簡潔,立領,左胸前綴有一袋

長袍、馬褂 長袍、馬褂依舊是民國時期法定的禮服,一般交際場合多穿此服。民國時期馬褂崇尚狹窄,一般多以黑色絲麻棉毛織品為質料,對襟窄袖,長至腹部,前襟釘紐扣五粒。長衫多用藍色,一般是大襟右衽,長至踝上兩寸,袖長與馬褂並齊。

民國後期,馬褂越來越少,趨於淘汰,不過民國時期是長袍馬褂月西裝革履並舉,穿著上半中半西,亦中亦西者大有人在。長袍西褲、圓形禮帽,腳穿一雙烏黑油亮的牛皮鞋,這樣的裝束的不少有身份、有地位的人物的時尚。

襖褲
上著衫襖,下著褲,這是一般民間百姓衣著,通常是下層人的穿著。中式褲寬大松垮,頭戴瓜皮小帽或羅宋帽,下身穿中式褲,腳蹬布鞋或棉靴,俗稱「短打扮」。

大髦
在北方地區,還流行穿大髦,即斗篷,穿著者多為一些軍政要員。民國初期北京是當時軍政所在地,也是服飾流行的中心。政治中心南移後,則以上海為中心,由於歐美文化對上海的影響,所以 20 世紀 30—40 年代的服飾流行都昂首以瞻上海。

⑤ 43-小說創作之歷代服飾資料參考(九)民國時期服裝(3)

民國時期男裝形成了 中山裝、西裝、長衫三足鼎力 的局面,有中有洋、亦中亦西,對後來服裝的發展景響很大。

中山裝, 以孫中山先生名字命名 的男用服裝, 由陸軍制服改制而成 ,在保留軍服某些式樣的基礎上,汲取了中式服裝和西裝的優點,顯得於練、簡潔、大方。

服裝造型改變了傳統寬松樣式, 呈矩形輪廓 , 貼身適體 ,前襟等距離排列5粒紐扣,中軸線對稱式的四袋設計,實用、方便、穩妥。

與西服相比 ,領型為封閉的連翻立領式。莊重、自然。 適合東方人的氣質與風度 。這種服裝流傳很快,經過不斷修改,成為中國男子普遍穿用的服裝。

中山裝的起源有多種說法,但不管哪種說法,都與孫中山有關。據記載, 歷史上第一件中山裝 是由孫中山先生構思與設計,由他的助手廣東台山人 黃隆生 協助製作完成的。孫中山曾對人說:「這樣的服裝既保留了西服的長處,又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好看、實用、方便、省錢。」

1925年4月 ,廣州革命政府為了緬懷孫中山先生的歷史功績、傳承他的治國方略, 將他倡導的服裝命名為中山裝 ,將其出生地 廣東香山縣更名為中山縣 ,將 永豐艦易名為中山艦 。中山裝也因此成為國民革命的象徵。

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山裝款式的總體變化趨勢是局部變化,整體不變,並且由繁到簡,結構更加清晰,線條簡練滑順。

民國時期公務人員率先穿著西裝革履出入公共場合,對民眾起了示範作用。

國內的洋行買辦、銀行高級職員、富家子弟、社會名流等追隨時尚,社會上出現了 第一次「西裝熱」 。

各種報刊對西裝進行了廣泛的宣傳,洋裝的輕便、簡潔與清朝官服的臃腫、拖沓相比,有著明顯的優勢。

在這種形勢下,以製作西服為主的專業裁縫作坊也不斷涌現。如寧波鄞奉路一帶出現了「 紅幫裁縫 」,主要以製作西服為主,不少裁縫曾為外國人裁製過服裝。「 紅幫」即「紅毛 」,最初是對 荷蘭人 的稱謂,後來 泛指歐洲 人。

隨後,中國相繼出現了第一家西服店、第一部西服理論專著和第一所西服工藝學校等。

長袍 與 馬褂 在民國元年被列為 男子常禮服 之一。

長袍用在禮服時, 立領、平袖端、大襟右衽、直身袍式,長至踝上6厘米,左右兩側下擺處,開有30厘米左右的長衩 ,其 袖長與馬褂同 。 禮服長袍 ,用 藍色面料 ,紋飾均為暗花紋;作非禮服用時,成為男子便裝,俗稱「 長衫 」,又稱「 大褂 」。

馬褂 是用 黑色 絲麻棉毛織品縫制, 衣長至腹 ,前襟 釘扣5粒 , 立領、對襟、袖端平 。

馬褂來源於清代的「 行裝 」之褂,後逐漸成為日常穿用的便服,到民國時期又升格為禮服, 統一用黑色面料 ,織暗花紋,不繪彩色織綉圖案。

至於為什麼民國男子穿中式長袍馬褂不會覺得特別落伍,因為他們會在搭配中加入許多當時的流行元素。比如西式的短發、眼鏡、手杖、軟呢帽、皮鞋等等。

1900-1940年, 長袍馬褂是男裝的主要款式 ,流行時間較長。特別是 在新派知識分子中 , 穿長衫、戴眼鏡成了當時這一群體的普遍服飾特徵 。

因此,「 長袍、馬褂 」一詞已經脫離了原本的意義,而 成了男式服裝的代名詞 。

在教師和大學生中則流行長衫和西褲,一般是上身穿由陰丹士林布製作的長袍,下身穿西式褲子,腳穿布鞋,這種裝束成了當時知識分子的「品牌」。

(摘抄自書籍《中國服裝簡史》王鳴 著)

⑥ 民國女子服飾的發展歷史,民國女子服飾有什麼特點

民國時期女子的服飾樣式多樣,很多人覺得旗袍是一個代表。旗袍是那個時代的產物,很多人喜歡穿,因為可以顯示出女子的優雅氣質和優美身材,也是女性突破以往裹腳束縛的體現,這個時代就是一個大變革的時代,女子的變化尤其大,很多上層名媛也是身著旗袍,出入高檔場所。



民國時期女子的服飾更多的是體現了當時的氣息,那就是自由和平等。很多人呢穿著不再是那種束縛式的,而是舒服樣式的,現在的女子感覺跟那個時候是一樣的,清新自然大方是那個時代女子服飾發展的特點,也是對中國古代服飾一個巨大的改變,我們現在的很多服飾,基本上是延續民國時期的那個理念,你喜歡民國時期的女子服飾嗎?

⑦ 民國時期服飾是怎麼樣的

民國制服的造型基礎除了中裝之外,還加上了西裝或中西合璧的元素,總體上可以分為中式傳統、西式摩登與中西合璧三大類別。

男性服飾:從長馬褂到中山裝、西裝

女子的著裝恰好反映了當時女裝的三種主要類型。第一是上衣下裙類,青年婦女多穿窄而修長的高領衫裙,下穿黑色長裙,裙下不施綉紋,衣衫也比較樸素,這是民初女裝的時尚。第二是上衣下褲類,這與上衣下裙類似,只是下裝的裙改成了褲。第三是旗袍,這是屬於滿漢交融類型的旗袍,大襟右衽,連袖直身,其特點是寬大、平直、下長蓋腳。但是不久,旗袍的長度縮短,腰身收緊,曲線明顯。

與制服褲民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日本學校制服叫什麼意思 瀏覽:74
kz55童裝 瀏覽:43
洛陽米喜迪童裝專賣在哪裡 瀏覽:178
女裝道具哪裡買 瀏覽:347
穿校服唱歌的男生 瀏覽:582
七十五歲的退休老師穿上旗袍 瀏覽:281
童裝正品一手貨源 瀏覽:210
一看到男孩子穿格子襯衫就沖動哇 瀏覽:1
普及下高仿古馳皮帶與專櫃差多少 瀏覽:355
帶鐵環和別針的帽子 瀏覽:554
圖案酒紅色襯衫 瀏覽:760
怎樣挑選適合的羽絨服 瀏覽:66
太原外語科技實驗中學校服 瀏覽:165
校服上印奮進是哪個學校 瀏覽:378
六一兒童節童裝夏季 瀏覽:53
童裝搭配與陳列 瀏覽:808
嫩黃色西裝配什麼顏色的褲子好看 瀏覽:615
怎樣才能把衣塞裙子里 瀏覽:168
樂比悠悠童裝 瀏覽:747
男士羊衫冬季搭配圖片 瀏覽: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