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服代表的是一種責任,還代表著一種氣質,一種驕傲。你想一想為了獲得這一身制服,是否曾經也熬夜努力過。制服就代表對自己的認可,也是自己肩上的一副責任。這責任對每個人來說至關重要,是不可缺少的。
一、一種責任。
我們一個人一生當中,不可能穿遍所有的制服。有些制服只能作為一種理想,達不達得到。只有通過自己努力之後才知道。這種理想不是一下子就能達成了,需要我們不斷的付出,而且需要各種各樣的檢驗。最終成人高拿到自己想要的制服,那自己的一份責任。
在我的心目中,制服就像一把小傘,一種精神寄託。他要能夠給我們帶來法治,帶來國家的長治久安。讓我們肩上擁有了一份責任。制服賦予了一些責任,能夠讓祖國變得長治久安和平穩定。其實每個人的心中都有自己想要的制服,可能達到很難,但是只要懷著一種尊敬制服的心理,就一定有一天能夠達到的。這遠遠不是一個夢,它可以實現。
『貳』 服裝的變化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可以在我們身邊穿衣服仍有哪些的陋我
50年代因受蘇聯服飾的影響,女性都愛穿布拉吉,就是連衣裙、列寧裝(一種雙排扣制服),男士都愛穿中山裝。
60年代女孩愛穿工裝褲,就是雙背帶的那種褲子,或是背帶裙。男士都是一致的蘭或灰的制服。那時的人都很簡撲,由於剛解放不久,再加上三年自然災害,很多人都穿著打補丁的衣服,當時有句流行的順口溜: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那時新兵入伍都會發一個軍綠色的針線包,裡面有幾枚針,兩箍線,一個銀色的頂針。針線包是革命傳統之一,是從紅軍時期傳下來的傳家寶。
60年代後期以及70年代和80年代初,軍裝成為全國人服飾的主流。人們都以穿一身軍裝為榮,軍帽軍裝解放鞋,再肩挎一個用紅絲線綉著為人民服務的軍用帆布挎包,那就是當時最時髦的服飾了。
80年代後期服飾開始多樣化起來,但是很多人都覺得必須備有一身西裝,還有就是一種斜紋黑呢子的大衣,不管穿不穿,就是壓箱底也必須有。
從80年代後期到90年代,蘿卜褲、喇叭褲、踩腳褲在女性中盛行起來,男士的服飾也開始從西裝向休閑轉變。女士們喜歡用各式紗巾搭配服裝,絲巾扣、領帶扣、胸花、項鏈、手飾都跟著服裝盛興起來,服裝色彩也開始趨向個性化,不再追求統一。
進入21世紀服裝的演變已達到完全個性化,正統、休閑、名牌、DIY,流行風格也向多面化發展。人們想穿什麼就穿什麼,再也沒有人去指手畫腳、說三道四。
『叄』 公安消防部隊轉制以後穿什麼樣的制服
自2018年10月10日零時起,至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制式服裝配發前,原公安消防部隊、武警森林部隊、警種學院人員停止使用武警部隊制式服裝和標識服飾,統一穿著無武警標識的作訓服,並在作訓服左兜蓋上方佩帶消防救援隊伍身份標識牌。
標識牌由應急管理部統一製作,配發對象為在編在職幹部、隊員和消防專業院校學員。凡不在配發范圍內的人員,一律不得佩戴消防救援隊伍人員標識牌。
消防救援隊伍管理指揮幹部、專業技術幹部、高等專科學校學員佩戴幹部標識牌,消防救援隊伍隊員、消防員學校學員佩戴隊員標識牌。
(3)身上制服在變擴展閱讀:
2018年3月21日,中央印發《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公安消防部隊不再列武警部隊序列,全部退出現役;公安消防部隊轉到地方後,現役編制全部轉為行政編制,成建制劃歸應急管理部,承擔滅火救援和其他應急救援工作,充分發揮應急救援主力軍和國家隊的作用。
應急管理部是此次改革中新組建的國務院組成部門,將原分屬於13個不同部門的應急管理、防災減災救災職責整合,包括公安部的消防管理職責和國家林業局的森林防火相關職責,武警消防部隊和森林部隊按計劃也要並入該部門。
『肆』 經常被人家說長得丑,但是穿上制服變整個人帶五官變好看了,請問是真丑嗎
看看你照片呀!
『伍』 2022年稅務新制服什麼款式
2022年稅務新制服服裝變化主要體現在服裝顏色、帽子、帽徽、肩徽、紐扣等五個細節上。其中,帽徽由單一國徽改為國徽下增加麥穗和飄帶。肩徽在原案下面增加了麥穗和齒輪,寓意稅收來源於經濟發展,麥穗和齒輪分別表明中國經濟發展以農業為基礎、工業為主導。領花與肩徽一致,顏色均勻黃白相間。稅務制服包括春秋服、夏服、冬服、防寒服四類,以及各類帽子,一年四季都有的穿。
『陸』 自建國以來人們在衣著方面的變化
、絢麗多彩的服飾
①剛建國時期——新舊交替,革命特色
新中國剛成立時,人們的服裝上還保留著民國時期的樣式。城市市民一般穿側面開襟扣扣的長袍,婦女穿旗袍。農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對襟短衣、長褲,婦女穿左邊開襟的短衫、長褲,有的還穿一條長裙。當時人們做衣的面料多是機織的「洋布」、粗棉布、麻布。此外還時行西裝和中山裝。晚年的孫中山經常穿的服裝在長袍馬褂與西裝革履中間顯得格外突出,人們把這種服裝稱作中山裝,並把它的款式與孫中山的革命信仰和原則聯系在一起,比如四個口袋象徵國之四維,即禮、義、廉、恥;袖子上的三顆紐扣則代表民族、民權和民生三民主義,中山裝成為國民革命的象徵,實際上國民黨早已叛變革命。
新中國成立後,穿衣打扮與革命緊緊的聯系在一起。西裝和旗袍被看作資產階級情調,它們在人們的生活中逐漸消失了將近20年。中山裝和列寧裝成為人民的普遍選擇。開國大典時,新中國的領導人第一次在天安門城樓上集體亮相,毛澤東和他身邊的領導人穿中山裝的形象更是引起世界矚目。男性穿中山裝,顯得莊重、精神。中山裝十分正統,上衣的紐扣很多,四個口袋也都平平整整,但樣式過於呆板,缺乏創新。後來演變成經過一定改進的人民裝。也就是從那時起,一種來自蘇聯的雙排扣制服——「列寧裝」,在參加工作的女性中流行起來。它因列寧在十月革命前後常穿而得名,樣式為西裝開領,雙排扣,各有三個紐扣,腰中束一根布帶。這款服裝後來竟成了無數中國女性最崇尚、青睞的「時裝」,其中,革命女幹部幾乎是人人必穿列寧裝,以顯示其革命。
②改革開放前——樸素單調
50年代的人們崇尚勞動最光榮,樸素是時尚。年輕姑娘們曾一度愛上了男式背帶工裝褲和格子襯衣。1956年,三大改造開始轟轟烈烈的進行,人們的生活一天天好起來的時候,流行的色彩也從藍色、灰色變得豐富多彩了。從蘇聯傳入的連衣裙「布拉吉」成為最受歡迎的服裝。布拉吉裙在中國的流行,得歸功於一位蘇聯的領導人。這位領導人來中國訪問時,提出中國的服裝不符合社會主義大國形象,「女性應該人人穿花衣,以體現社會主義欣欣向榮的面貌」。,色彩鮮艷的布拉吉裙成了各大中城市最亮麗的風景。
在講求勤儉的年代,美麗的服裝大多是家庭製作而來。巧手的姑娘和母親們按照畫報上的服裝裁剪式樣,自己動手,使軍裝變得合身,棉布襯衣變得漂亮。而此時的中山裝成為中國最莊重也最為普通的服裝,那時擁有一套毛料中山裝是令人羨慕的事情,而在中山裝的右上口袋插上一支甚至兩支鋼筆,則是有知識、有文化的表現。後來,有人根據中山裝的特點,設計出了款式更簡潔、明快的「人民裝」、「青年裝」和「學生裝」。還有一種稍加改進的中山裝,就是將領口開大,翻領也由小變大,很受人們的歡迎。當時,共和國的領袖毛澤東就特別喜歡穿這一款式的中山裝。以後,國外有人便將這一款式的中山裝稱作「毛式中山裝」。從那時開始,中山裝的流行持續了近30年的時間。
60年代初期,是新中國歷史上最艱苦的時期,由於三年自然災害,1959年到1960年棉花大幅減產,棉布定量為每人21尺。人們買服裝、棉布和日用紡織品都要憑布票,為了盡可能地節約,購買服裝的標準是耐磨和耐贓,灰、黑、藍色成為街頭流行色,千篇一樣、季節不分、男女不分的服裝樣式也更通行了。一位漫畫家曾經形象地描繪出「人人一身藍」的情景。
「文化大革命」時,擁有一套軍裝是那個年代無數年輕人的理想。青少年喜歡穿一身草綠色的軍裝,頭戴草綠色軍帽,肩挎草綠色書包。這一身在當時來說可算是很奢侈、很有派頭的了。當然,艱苦樸素還是那時最主流的時尚。
『柒』 人民警察的警服經歷了怎樣的變遷史
人民警察的警服經歷了怎樣的變遷史?我們可以通過顏色來看懂警服的變化過程:
變化一:黃色警服
黃色警服分為49式(1949年8月~1950年2月)和50式(1950年2月~1955年11月),這個時候的警察們,胸前佩戴中國人民警察布置的胸章,頭戴解內兩字為公安警帽,其中五角星那兩字為公安。
每年1月10日, 中國警察隊伍將迎來屬於自己的節日——中國人民警察節。警服在變,使命不變。向人民警察致敬!
『捌』 中國公安民警的制服顏色什麼時候由綠色變成黑色的
1999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