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介紹三年的校服,寫一段說明文
校服,起初我只是認為是學校規定穿的衣服罷了,我討厭它,但現在,我不再這樣認為,校服600字作文。
記得第一次接觸它的時候,我非常討厭它,它的顏色很平淡,也沒有可愛的動物圖案和美麗的鮮花圖案。我討厭它,是它,令我不能穿好看的衣服。曾記得發校服那天,同學們都好可笑,因為他們把校服當成小丑的衣服了。一位同學穿上衣服,拉上鏈子,上衣長到他的大腿,簡直可以當裙子了,衣袖則長過他的手,他就把衣服晃來晃去,當作古代的長袍。另一個同學則穿上褲子,褲子一直長到他的胸部,於是他把褲子拉直,他可笑地說:「以後我不用穿衣服啦!」同學們看見了都抱腹大笑起來。我也不例外,一回到家,我就穿上校服給媽媽看,撒小孩子的嬌氣,做鬼臉,那時,我簡直像一個真正的小丑,逗得媽媽直笑。
雖然我很討厭校服,但在學校的「逼迫」下,我只好無奈地穿著上學,。從小學升上了初中,我長大了,成熟了,明白了,也理解了,對校服當然也有了新的看法。
校服,它或許只是普普通通的一件衣服,但它蘊涵的意義卻很深。校服有各種各樣的款色,每一種款色顏色也不同,不同的校服代表不同的學校,也代表不同的階級,校服上都有學校的校徽。校服,它不僅僅在小學和中學有得穿,甚至在高中也有得穿,今天,我們穿的就是中學時代的校服。我告別了小學生活,踏進了中學的大門,意味著長大了。我不再任性。
校服,代表著學校。當你穿著它去領獎時,此刻不僅僅是你的光榮,也是學校的光榮。 校服,它是一間學校的標志,它無時無刻都在規范著你,不讓你亂來。長大了,不再任性。告別了從前稚氣的我,對校服也有了新的認識。它,不再令我討厭。其實,校服很「美」。它雖沒有可愛的動物圖案和美麗的花紋,但它樸素,樸素得清雅…
⑵ 學校發的正裝校服中包含哪些配件
校服是現代化教育衍生的一個產物。校服起源於歐洲,它最初是免費提供的,如最初的英倫校服,被稱為「藍衫」,藍色是最廉價的染料。當時校服的制衣水平還不如現今很多工廠的工作服。近現代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校服的工藝、審美都算不得精良的。畢竟謙遜、樸素、節儉,是全世界教育界的主流價值觀。統一學生裝束,提高身份認同,弱化家境外化,平衡學生心態,都是校服被廣泛認同的功能。
然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時尚品味的進步,特別是一些貴族學校、私立學校的興起,校服逐漸時尚潮流起來。英倫、日韓等個性化、性別化的制服式校服,很快在全世界傳播推廣開來。時至今日,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從一個學校的校服「品質」,就看得出一個學校的綜合水平。
我不想對這些時代改變做一個不合時宜的評價。但是我看到現今關於校服的一些問題,特別是性別化校服,未必沒有討論的價值。
其一,過早的性別認同,無形中加大了對女性成長啟蒙教育的壓迫。很多兒童在幼年時期,就樹立了強烈的性別觀念。譬如,在顏色的選擇、玩具的選擇、書籍的選擇、衣服的選擇、運動項目的選擇上,都體現出了很強的性別意識。特別是很多小女孩,她們下意識地認為她們理所當然地比男孩子更弱。在我女兒成長的過程中,我就不斷糾正她這個觀念,無奈學校的啟蒙對她的影響大得多。她從幼兒園時就被迫穿上了華麗的短裙校服。她現在已經是一個小學三年級學生了,當我希望她穿一件休閑的運動服時,她常常非常抗拒,因為那不夠「女孩」。
其二,女孩在校服著裝上有更多的困擾。很多學校規定,周一必須穿「正裝」。這個「正裝」對很多學校來講,就意味著女生必須要穿短裙,而且學校當天很可能會有體育課,導致女學生們穿著短裙進行體育課。我決定寫這篇文字的時候,湊巧看到手邊郭初陽的《社會寫作課》。書中有一篇學生範文叫《未發夏裝,不用穿校服吧?》,文中寫道,海口的三月已經很熱,然而夏裝沒發,學校又沒發通知,學生們只能忍著炎熱穿著冬裝去上學。這使我想到女兒的學校,每年到了秋冬季節,我都會恐慌。哪怕滴水成冰的天氣,女兒也會在每周一和特殊節日穿她的「短裙校服」,再加一條白色絲襪。若給她加厚的打底褲,她又覺得很不舒服。也確實有些不倫不類。結果我們只能反復持續一整個冬天的抗爭。一次女兒的學校召開冬季運動會,記得那天,我全身穿著羽絨在戶外都瑟瑟發抖,她們卻照舊要堅持穿她們的短裙校服,結果第二天幾個學生就發燒生病了。我反對這種「美麗儀式」。全世界的女性解放史至少也有近百年了,何必要用所謂的「性別美」,使她們從小就犧牲了和男孩子一樣的「平等舒適」、「平等健康」,甚至「平等意識」?
第三,忽視了學生早熟問題,加大了性別歧視。隨著信息化時代的發展,以及人們見識的提升,兒童早熟無疑已經是個時代問題。「過分可愛」的審美追求或要求,在校園里是否一定妥當?如果女教師穿短裙站上講台,大家一定會覺得不夠得體。那麼拋開「得不得體」,女學生們穿著短裙絲襪又是否方便自在?私以為,這種「唯美」卻令人不自在的性別化裝束潮流,已經不自覺地將女性放置在了一個更加卑微謹慎的位置。又如,女生校服甚至在社會上產生了「制服」效應。很多日本動漫,有意無意都體現了一種制服文化。在衣裝時尚之制服系列裡,很多小女孩都知道,有一款JK制服。據介紹,JK是日本流行網路用語,乃女高中生的簡寫,而JK制服就是女生校服。很多社會女性也以「JK」為當下潮流。這是否會對女學生更加積極的成長造成一定程度的心理影響不得而知。
去年的《日本時報》報道,在日本47個都道府縣中,有越來越多的高中正在考慮廢除學生校服的性別區分,而且大約1/3的都道府縣已經採取了措施。日本共同社調查發現,至少有19個地區的600多所學校已經放寬了統一著裝的限制,比如允許女高中生穿褲子而不是裙子。在剩下的28個地區中,盡管各地的教育委員會沒有提供確切的數據,但據悉從明年春天開始,高中生制度改革將擴大到日本全國所有高中。不過這里,我也不想斷章取義,他們真實的理由有些令人哭笑不得,竟然是「滿足變性或性少數群體學生的需求」。
我一貫主張校服應該男女通用休閑、輕便,安全、靈活的運動服,女生可以像男生一樣無拘無束、青春靈動。相比愉悅審美的需要,在學習生涯中,我覺得她們更需要這種平權及平權的意識。
⑶ 青春校園的象徵——校服
可能是因為校服的款式總是墨守陳規,永遠不會有修身的概念,碼數只是在於身高的不同卻不考慮腰圍體重,所以學生眼中的校服永遠不是合身的。校服似乎是一種多數學生都不願在學校穿的衣服,卻也是腦海中校園生活揮之不去的回憶。
在一次衣物捐贈的活動中,我突然發現好多人把自己的校服捐了出去。看著一件件校服從一雙手交到另一雙手,心裡突然有一絲悲哀的情緒。大概是因為我是一個有校服情結的人,我不是那麼的能理解他們將校服送予他人的出發點。
回憶過去的校園生活,似乎回憶里每天都必不可少的就是校服。我記得我穿著校服參加了第一次的升旗儀式,我記得我穿著校服登上了領獎台,我記得我穿著校服和朋友們一起參加社團活動,我記得我穿著校服在炎熱的夏天做志願者,我記得我穿著校服在寒冷的冬天臃腫的像個粽子……
這樣一想,我的校服回憶實在是多的數不清呢。你是不是也突然會想起那個身穿白色校服,扎著一撮馬尾,對你回眸一笑,讓你怦然心動的女生;又或是那個身穿白色校服,有著180+身高,低頭俯視著你,讓你小鹿亂撞的男生。
我一直覺得,不管校服再怎麼難看,你再怎麼不喜歡它,它依然會是學校的象徵之一,就像人們不堪回首的往事一般,永遠的存在於我們的回憶里。你不是忘記,你只是不願提及。當你提及的時候你會突然發現,其實校服也不是那麼的難看而是有點可愛,往事也不是那麼的難堪而是有點美好。
要是必須選一個物品作為你校園生活的象徵,你會選校服嗎?
⑷ 中國校服發展史:從先秦到民國,看校服的變遷
一直以來,中國式校服因面料經濟實用,耐磨耐操,辨識度高,
從視覺上縮小了貧富差距,在樣式上消除了男女隔閡。
不少學生深感校服設計師的良苦用心,
把穿上校服後那種接地氣又不入俗流,極具考驗顏值的氣質,
比喻成一種出污泥而不染的食材—— 藕 。
不過幸好,隨著韓流的影響,
時尚 學院風款式的校服也已經逐漸在中國流行起來。
男孩和女孩的制服開始有了很大的改變,
但其實如果要追溯中國校服的 歷史 ,那就要從先秦時期說起。
《詩經》一首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就概括了先秦時期的學院制服的風格。
當時的學院制服強調合身和舒適,對鞋、帽、冠也有相應的要求。
而這種服飾一直沿用到隋、唐、宋,成為學生專用的制服。
1920年代,真正的制服款式的出現
辛亥革命打破了中國五千年來的舊思想,
新文化運動的意識激發了年輕一代對自由和美麗的渴望。
因此,真正的中國第一代校服就此誕生。
當時的女生校服最有特色,採用中西合璧的風格,
中式上衣,西式百褶裙,外加一雙黑色牛津底鞋和白色絲襪,
也被稱為 「中山裝」 。
到了民國時期,中西方文化的碰撞,
讓中國女性開始關注自己的身體曲線。
作為最初是滿族服飾的旗袍,
因能更好地勾勒出女性的身體曲線而受當時女性追崇,
逐漸在校園里流行起來。
而當時男性的校服是中山裝的改良版,
以黑白為主,剪裁精巧,頗具陽剛之氣,塑造謙遜紳士,
這是當時男性的標配。
到了50年代,受列寧主義的影響的,
全中國主要穿藍灰色制服、列寧大衣或棉大衣。
這一時期沒有特定的校服款式。
男生女生一般都穿白襯衣加藍色褲子或裙子,看起來很整潔。
60、70年代,軍裝校服開始興起。
到了8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中國學生校服也終於有了突破性的改變。
在那個年代,樸素、干凈、純粹的少先隊隊服,
象徵著那個年代的人們有著最朴實的夢和一個全新的開始。
1990年代,主打舒適和運動風的超大號校服成了全國學校的標配。
然鵝,卻被評為以丑冠絕全球的「麻布袋」...
2002年,深圳教育局正式對校服的顏色、款式進行統一,
黑藍白相間的深圳校服的主要特色。
2015年,深圳的中學校服還被英國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永久收藏。
深圳校服在倫敦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V&A)的展覽介紹里寫著:
自此,深圳校服正式出圈,火到海外。
連著名奢侈品牌prada,
都跟深圳校服撞衫這樣兼顧 時尚 與優惠的校服。
更重要的是,深圳校服還成為海外華裔最愛的搭配單品。
作為一個90後,雖然對那時的校服款式充滿槽點,
但它確實也承載著我記憶里學生時代的歡樂。
時至今日,你還記得曾經穿過的校服是什麼樣的嗎?
⑸ 單校服是什麼意思
單校服是對應秋冬厚的棉校服來說的概念。單衣校服,適合春、夏天以及秋初不太冷的時候穿著。
一般材料是化纖布,防水性和透氣性都還挺不錯的氨綸、錦綸之類的。
⑹ jk校服是什麼意思
大家可能經常會聽到女孩子說喜歡什麼jk制服,那麼究竟這個jk制服梗是什麼意思那,為什麼大家都喜歡jk制服,jk究竟是什麼意思,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把,希望下面的內容對大家有所幫助。
首先大家要明白jk意思,jk其實是從日本傳入中國的,jk這個詞在日本表示女高中生,(假名音 jyoshikoukousei中的J和K),所以jk制服就是日本女高中生穿的校服了,和國內丑到大家都不想穿的校服相反,日本女子高中校服很好看,基本都是短裙然後配上白色的襯衣,顯得女生很有活力,男生看到這樣的女生表示完全沒有抵抗能力。
jk制服傳入中國之後,因為穿起來好看,讓女生看起來清純,很萌,深受國內的女性喜歡,jk制服在款式上大體可以分為兩類,分別是西式制服和水手服。
最近網上銷售很火的jk制服就是下面布丁熊原創jk制服,顏色款式有很多百搭,深受網友的喜歡,如果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下。
以上就是關於jk制服的相關介紹,相信通過上面的介紹,大家應該對jk制服有一定的了解了,原來你和可愛女生之間只差一套jk制服。
⑺ 想知道大學有校服嗎
大學有校服。
大學不要穿校服。部分大學會有院系制服,有些時候需要在出席學校重大場合時穿著,如升旗、慶典;另一種是運動服,某些大學會要求學生在上體育課或者運動會時穿著。
但是校服概念較為廣泛,像大學運動會、各種展會的統一服裝,也可以稱之為校服。什麼的校服更有意義?有的大學,還會定製統一的紀念服裝,和錄取通知書一並寄出,這個校服文化就更加濃郁了。
穿校服的好處
統一校服避免攀比,體現公平有了校服,大學里都是來自不同經濟狀況家庭的學生,同學之間難免會在穿著打扮上相互攀比了,這樣可以有效避免經濟狀況不好的學生在心理上受到傷害。
對於學校來說,獨具特色的校服也是學校文化的一種體現,而且統一校服也便於管理,而且容易形成良好的班風、校風。
⑻ 學生服的介紹
學生服顧名思義就是指學生穿的服飾。 學生在學校規定統一穿著的服裝,稱為校服。校服是一種常見的學生服。 在我國,基本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特定的校服,校服體現了學生的特點及風貌,它不僅在衣著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而且在學生的思想領域也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⑼ 學校的校服跟制服(學生穿的)是一個概念嗎
不一樣,因為制服的范圍很廣....校服是學校專門穿的,以表示這個人是這個學校的.....(這個是我個人的理解)
⑽ 中國校服有什麼特點
首先中國學生校服多數以運動服為主,少數的貴族或私立學校已更新為西式制服。受毒校服事件的影響,很多學校正在不斷改進校服的款式和質量。一些沿海發達地區已經將校服的款式更新為西式或日韓風格的校服。
其次中國學生校服是學校的主流色彩,中國的學生校服設計不僅要符合現代校園整體文化氛圍,還要符合學生們的要求。所以中國學生校服沒有過分華麗和繁瑣的裝飾物比較簡簡潔統一。設計時充分考慮校服的實用性和美觀性。
最後中國學生校服除節假日基本上是天天穿,在周一星期日不僅要穿校服,少先隊員還要佩戴紅領巾。力求達到統一。塑造的是整個學校的精神文化建設。培養了學生集體,榮譽感和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