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秋雨的作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都寫過作文吧,作文是由文字組成,經過人的思想考慮,通過語言組織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文體。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篇優秀的作文呢?下面是我幫大家整理的秋雨的作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一天早晨,我到陽台上看植物。忽然襲來一陣涼風,我的胳膊上頓時感到一絲涼意。我看著遠處的天空,灰濛蒙的。還有幾只紅蜻蜓在繞著樹干低飛。我想:一會兒就要下雨了。
果然不出我的所料,不一會兒就下起了蒙蒙細雨。雨絲長長的,細細的,猶如一根根琴弦,輕輕地落在大地上,綠樹上,房屋上……奏出了一支支美妙的樂曲。如果你不仔細聆聽,是感受不到它的美的。
秋雨落在大地上時,它的動作是典雅的,很少濺起水花,落在樹葉上時,它的動作是輕柔的,像撫摸著孩子氣的臉蛋兒。它也撫摸著小花小草,撫摸著大自然的萬物。
路上的行人都披著五顏六色的雨衣,舉著各式各樣的雨傘,在樓上望去,就像一個個五彩斑瀾的小點兒在移動著,美極了。
我也拿著雨傘下了樓。把手伸出傘外,綿綿的秋雨落在手上,十分舒服,就好像在撓癢癢似的。我乾脆拿開雨傘,在雨中散步。雨絲親切地吻著我的臉,慢慢的撒在我的頭發上。我知道我的頭發上肯定已經布滿了晶瑩的水珠了。
下午,雨停了。地上濕漉漉的,被雨水沖洗的一塵不染。葉子彷彿變得更綠了,花草們喝飽了水,打起了十二分精神。空氣變得更加清新甘潤了。可是天空還是灰濛蒙的,好像雲姑娘還沒哭夠。
秋雨過後,我們的環境也變得更美好了。我愛這可愛的秋雨,你們呢?
今晚是雨夜,秋雨輕輕地叩打著窗子。也許它是想進來吧!
我輕輕打開窗子,涼風夾著細雨飄飄而至,扯不斷,理更亂。雨是輕柔淡雅的,涼絲絲的雨散發出泥土的清香;潤濕了人們的心田;染綠了千千萬萬的植物;滿帶著思索與豐收的喜悅傳遍千家萬戶……
雨是晶瑩剔透的。秋天的雨很小,很細。像牛毛針尖般,溫柔地落下,當然有的小雨打在池塘、房檐上,擊起水花朵朵,「叮咚」、「滴答」、「啪啪」、「沙沙」地給這如詩如畫的金秋配上一支動聽的交響樂,這獨特的韻律,使你忘卻世上一切煩惱與憂愁。
雨也是頑皮的,當大自然正在熟睡時,它們悄悄溜出家門,沒徵得雲朵媽媽的同意,便五個一群,十個一夥,三三兩兩地從天空中飄落,在空中嬉戲。但當它們落在大地爺爺的眉毛上,便「哇」地一聲哭起來。白雲媽媽只好請早上上班的太陽公公把它們撈起來,白雲媽媽心疼「小淘氣」們的身體,叫他們不準出去玩,可是呢?它們還是一次又一次地從天空中跳下來玩耍。
這就是雨,嬌柔淡雅,晶瑩剔透,頑皮可愛的雨。
果子成熟了,莊稼豐收了。風刮到我臉上涼涼的,街上的人們都穿上了秋裝。啊!秋姑姑來了。
晨一起床,我看見天陰陰的,太陽在家睡覺呢!還在打呼嚕呢。我等了一會兒,太陽還是沒露出笑臉。不一會兒,天就下起了小雨。
上學的路上,人們有的穿上了雨衣,有的打著雨傘,還有沒拿雨具的人們,急沖沖的向上班的地方跑去。我一低頭,小雨點兒一滴一滴地像水珠一樣,掉在地面上,圓加圓,圈加圈,非常漂亮,像盛開的野菊花。這時一輛汽車從我身邊開過,濺起一串串高高的水花。雨落在臟兮兮的房頂上,房頂馬上變的新了起來;雨落在枯黃的花草上,花草立刻變得乾乾凈凈!雨落在小平房的房檐兒上,串成一條條珍珠水簾,掛在一個個店鋪門前;雨點落在小貓身上,小貓喵喵叫,雨像噴霧器一樣給小貓洗了一個涼快舒服的澡;雨點落到大海上,大海成了雨點的蹦蹦床!雨點落在大山上,大山成了雨點的滑滑梯。
我走進教室,雨點打在玻璃上叭叭直響,教室外面霧蒙蒙的。
秋雨滋潤著土地,滋潤著花草樹木,還滋潤著莊稼,真是「好雨知時節」呀!
站在窗前看著雨輕輕地敲打在玻璃上,再也按耐不住對秋雨的喜愛,走出了門。秋天的雨早已不像春雨那樣細細綿綿,它是涼爽的,落在身上有種冰涼涼的觸感。我漫步在樹林內,此時的雨已不像先前那麼大了。
秋雨為樹林里的萬物洗了一個涼爽的澡,樹林里的空氣變得十分清新,樹林里的不少樹都已變成了或黃或紅的顏色,被秋雨洗過後如同被重新刷上了漆。
在樹林里時不時地會收到秋天的明信片,因為秋風一吹有時會將樹梢上的樹葉吹落下來,那樹葉上一道道的紋路就彷彿是秋天留下的筆記。誰都知道秋姑娘的調皮,她常常來到一個地方就不會留下任何的痕跡。但其實並不是這樣,只要留心觀察就能夠發現其實到處都是她留下的痕跡。
秋雨就像是秋姑娘的姐姐,每當秋雨來過後秋天便會跟著一起來。秋雨跟秋天的性格很像,她們都是豪爽的,開朗的。秋雨和秋天也有些不一樣,秋雨喜歡和世界萬物一起玩。可秋天不一樣,她喜歡獨來獨往,她不喜歡在一個地方停留太久,她喜歡到世界各地去旅遊,去玩耍。
有人問過我:「你喜歡什麼季節?「我回答:」秋天!「「你為什麼喜歡它?」「因為我喜歡秋天的雨,喜歡她的清涼,喜歡她的清新,還喜歡秋天的足跡。」
你喜歡什麼季節,是不是跟我一樣喜歡那涼爽的秋天呢?是不是跟我一樣喜歡那涼爽的秋雨呢?
秋雨是位大美人,美得純凈,美得可愛。「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秋雨把落葉洗滌干凈,讓他們快快樂樂的去擁抱大地母親。把大地浸的濕潤,花兒的芬芳伴隨著泥土的清香,就是秋雨為素顏的自己添得一抹淡妝。
秋雨是位大美人,自然也有她少女多情的一面,一絲絲雨系著一段段情,讓多少文人墨客流露出傷感的情懷,一滴淚,一滴雨,就是一段難忘的曾經。她牽動起人們對往事的留念,對親人的思念。秋雨從天空掉下,飄飄灑灑,淌入人們的心窩,便緊緊牽住了人們的心靈最深處的那根心弦。
秋雨是位大美人,同時,她也是一位善良的好姑娘。「一場秋雨一場寒」,秋雨她善意的提醒人們該添衣,該注意保暖了。她溫柔細膩地劃過我們的臉頰,涼絲絲的,這時的秋雨,溫婉可人。
秋雨是位大美人,有時,她還是冷冰冰的,就似,冷艷冰霜的女子般,讓人畏然,她那冷酷的面孔朝向大地,每一滴雨都像一個個小冰刺,扎在皮膚上,涼徹入骨。她狠狠將一滴滴雨水扔到大地,濺出一波波水紋,濺起一片片泥濘,花兒草兒被她嚇彎了腰,樹葉害怕的流出了淚,來勢洶洶的秋雨將一切憤恨發泄出來,每一個聖靈都被她折磨的狼狽不堪。寂靜凄涼取代了之前的繁鬧與生機。
秋雨是位大美人,俏皮的她總愛在河面上蹦蹦跳跳,還喜歡讓秋風撩起她的裙擺,她來的時候總愛哼上一首小曲,輕快動聽。淅淅瀝瀝,嘩啦嘩啦,就是她美妙的歌聲,樹葉沙沙,為她伴上和音,秋風呼呼給她當背景,好一首自然和音。
秋雨是位大美人,精靈古怪的她來去自由,有時乘著風,有時駕著雲,指不定在什麼時候她會給你來一個「surprise」輕輕地秋雨她走了,正如她輕輕地來,揮一揮衣袖,或許會留下一片彩虹。
我說吧,秋雨是位大美人呢!
秋雨沒有春雨的溫馨與多愁善感;沒有夏雨的轟轟烈烈,大大方方;更沒有冬雨的嚴寒與冷漠;有的只是樸素的外表,簡陋的場面與一絲絲讓人覺得悲傷的憂愁。
秋雨不但樸素而且謙遜,甚至讓人覺得他還有一點自卑。他每每到來總帶來風與霧,他先讓風給人們帶來涼爽的感覺,然後請霧遮住自己最後悄無聲息的下著。雖然他總是謙遜地不讓人知道他的到來,但是人們卻總能見到他的功績;馬路上的灰塵被他沖洗得乾乾凈凈,一塵不染,田裡的瓜果蔬菜經過了酷熱的夏天後,終於迎來了秋雨的愛撫,他們高興地貪婪地允吸著秋雨帶來的甘露,快活極了。他與霧的合作是天衣無縫,向遠望去,雨霧蒙朧,像隔著一層細細薄薄的紗帳,真是美極了。雖然你也有缺點,但這些也是你的優點:大人們開車總埋怨視線不清晰,車窗上面總有許多你的足跡。有時我真想說一句話為秋雨打抱不平;「你們這些人真不懂得欣賞大自然,秋雨這么美,又有那麼多的優點,怎麼會討厭呢」起碼我是這么認為的。
秋雨啊!我喜歡你!我要用歌歌頌你,我要用詩贊美你,我要用我的全身心來贊美你。
不知不覺下起雨了,站在窗前,陣陣涼意襲來,真可謂「一場秋雨一場寒」。我撐著傘,信步走到門外,雨點一滴一滴地落在我的衣服上,像個調皮的孩子,鑽進我的衣服里去了,冰冰的,好涼快!
雨,一直下著,像斷了線的珠子,淅淅瀝瀝,綿綿不絕。看著這晶瑩的雨珠,像一個個頑皮的精靈,在屋頂上滑滑梯,在樹梢上盪鞦韆,在綠葉間捉迷藏……仔細聽,還有風聲,彷彿在為雨珠的表演伴奏呢!溫柔的秋風吹得樹葉颯颯地響,似乎,風姐姐也不忍心動靜太大,驚擾了嬉戲的雨珠……
走著走著,雨停了,抬頭看,太陽終於從雲後露出了笑臉,天邊架起了美麗的'彩虹橋。路邊的花花草草也都挺直了腰,顯得更精神。樹枝上,草葉上,花瓣上,晶瑩的水珠閃爍著點點光芒。聞一聞,空氣中不再有灰塵,而是彌漫著清新的花草香……
看著這煥然一新的世界,我不禁想到,不僅自然界會經歷風吹雨打,我們的生活中同樣會遭遇風風雨雨。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們不應該逃避,而要樂觀地面對,勇往直前,相信陽光總在風雨後,相信一定會有美麗的彩虹。
早幾天,乾燥得不得了,那陽光分外溫和,天又特別藍、又高!秋!把南國裝扮得成熟又俏麗。
才幾天,天陰起來,有些濕潤了。早上出來的時候,似有微微雨絲,對面的樹木、房屋隔著一層紗似的,灰灰,隱約中帶一絲愁緒,這樣的陰郁,連小鳥都不見了。
滿目幽幽、憂憂的景況,心頭壓著莫名的愁思,彷彿不用思索,古詩里關於愁的句子,漸漸、斷斷續續的湧上心頭,即便我如今聽著輕快的樂曲,而曲子的韻里卻被強行染一層幽幽的暗色,我不知道:憂思原來會強占心靈、會隨景而萌、會消魂入魄、會讓人意象恍惚……
古人悲秋緣於此?——是不必尋找理由!
誰說悲秋不是情?這情可不淺薄!在古時,第一個會悲秋的肯定是誰!——聽:」楓葉荻花秋瑟瑟」……」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而後來的那句: 」秋風秋雨愁煞人」,誰人不識!可見,秋的愁思、層次多麼高!
如今,我墜身於茫茫的田疇,天蒼蒼、雨朦朦,頗有」叫天天不應」之無奈,又平添幾許凄然。大地依稀,破落的田埂茅舍迷霧間荒廢孤寂,看看大江,只有幾點船影,半片沙灘…。。。
秋變得真快,從俏麗的溫情轉臉成了幽怨、郁結。山野不再空曠明晰,蟲兒蕆匿不鳴,悠長江水愁不盡,抽刀斷水水更流!
迷漫、路何尋!
但江上竟有燕子飛翔?是深秋了,這小候鳥還不快走,雖是南方,但寒冷來時仍很剌骨,若寒凍夾著雨絲,比北方的下雪還難受!
是燕子迷戀這秋么!這秋雨么———朦朧的!是燕子預知今秋後不會寒凍?或者,是此刻的與我在江邊邂逅,不忍見我愁懷頹廢,以自身的矯健的舞姿在激勵我:其實陰郁的雨絲並不愁緒,只是一篇淡淡的柔柔的悄然默許的文札。
兩只白鷺追逐著掠過菜地,停在泥灘上,嬉戲,舞將起來,很浪漫,儀態優美!灰綠的江水悠悠東去,天!依然的灰朦朦!但,這雙鷺忽然顯得特別的潔白,白得好象要發光,給這江水添了幾分精神,幾分生氣。我的心緒因之調轉過來,變得豁然開朗,雖雨霧迷漫,卻滿目光亮的一片!
心頭又陡然跳出一句詩:」我言秋日勝春朝……」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一場秋雨悄悄地來了。他們從天上悄無聲息地落在房頂和地板上,發出「啪嗒,啪嗒」輕輕的聲音,像是在演奏歌曲。
我打開窗戶,有一層薄薄的霧在空氣中飄盪,像是一個穿著透明的連紗裙的小姑娘,在空中跳舞。秋雨淅淅瀝瀝的下著,綿綿不斷,下的很慢很慢,不像夏天的暴雨一樣那麼急。
俗話說:「一場秋雨一場寒,十場秋雨要穿棉。」走在路上的人們都在身上穿了一件秋衣,手上還撐著一把傘,有紅色的、有黃色的、有藍色的,五彩繽紛,裝飾了秋雨中的景色,讓人看得目不轉睛,流連忘返。菊花也在路旁綻開了笑臉,在雨中頻頻點頭。秋雨滋潤了大樹,滋潤了小草,滋潤了花朵,還告訴田野里的農民伯伯要開始收割農作物了。
在這風景如畫的場面上,當然少不了秋風。秋風伴著秋雨吹著口號,在空中呼呼作響,一會兒飛到天空,把雲朵往前推往後推;一會兒又鑽到樹林里,吹得小樹搖搖晃晃;一會兒跑到田野,把風車吹得暈頭轉向。
過了好幾個鍾頭,雨還是在淅淅瀝瀝的下著……
四季之中,秋天是最美麗的;秋天之中,秋雨與秋風是最美麗的。
不是尋春,不是悲秋,我早已明白:春天,在落葉中枯萎了,而秋天,又在歲月的胸膛上紮下了深根,該來的來了,該去的去了,四季就這樣周而復始地演繹著。
秋天勁吹,無拘無束,全然不顧葉兒對樹的留戀,只是把它們一片片地帶走了。「秋天掃落葉」。那一張張憔悴的臉,輕輕地紛紛地飛舞著。它們是在懷戀往日的輝煌,還是在哭訴今日痛苦的遭遇?在這瑟瑟的秋風中,它們所有生命的故事只能等待落幕。
我不禁為它們感到惋惜,那蔞謝的花兒,大自然的奼紫嫣紅、蒼翠碧綠隨風飄逝。一種青春易逝的失落感,把我的心壓得隱隱作痛。
沙沙,沙沙……
秋雨伴隨秋天的來到,給秋景圖添上柔美的一筆。被秋雨摘下的黃葉,飄飄然灑向大地,身後,身後,傳來那醞釀多時的樹丫發出嗚嗚聲。在我心底不禁泛起一絲感慨:這稚弱的葉子能經受住幾多風吹雨打?幾多憂愁?幾多困惑?幾番潮水落,多愁而善感的秋雨,這還不因為你喲?!這就是青春嗎?
於是我漫步在秋風秋雨的田野上,企圖去尋找秋的內涵。尋找秋中的青春。
突然,我發現天地間萬物都因秋風秋雨的眷顧而結實。那金黃的的稻穗,在田畝里湧起千頃波浪,它們彼此前呼後擁,把大地織成另一種景緻。莊稼漢更是眉飛色舞,想著不久即將豐收,稻穀滿倉,他們把歡樂寫在臉上。
秋風是單純的,也許它永遠都襯托著淡黃色,像銀杏林那樣浮雲般的漂浮著;它永遠是一個調兒,像舒伯特的小夜曲,輕柔悠長而凄美。
秋雨的收獲使人欣喜。其實,在這收獲的背後,蘊藏著秋天更深的內涵——它代表著生命的延續和再塑。
人生亦如泰戈爾所說:「生如夏花之燦爛,死如秋葉之靜美」。葉落、花盡體現了秋景深層次的內涵,成為秋天裡最美的一道風景。
秋風仍在吹著,秋雨還在飄落,帶著果實的清香,甜甜的,秋日如此燦爛和溫馨。我尋思著:在這個美好的秋天,我也該收獲點什麼?哦!我明白了,不管是春還是秋,是生長還是凋謝,只要擁有青春的心境,我們就能灑脫的漫步在人生的道路上。
炎熱的夏天過去了,太陽公公不再火辣辣地炙烤著大地。迎來的是一片涼爽的秋天。
早晨醒來,聽到叮叮咚咚的雨聲,彷彿是一曲輕松活潑的樂曲,綿綿秋雨不緊不慢地下了起來,像細細的絲線,像串串的珍珠,飄落在大地上、水窪中、池塘里,濺起一個個圓圓的水珠。秋雨,像一根根銀灰色的蛛絲,織成一片輕柔的網,網住了整個秋的世界。雨下得沒完沒了:那淅淅瀝瀝的雨珠,就好像一隻看不見的大手,在撥弄著巨大的琴弦。在靜靜的早晨,沙沙的雨聲聽起來是多麼悅耳,使人們的心情也跟著變得明亮了起來。我家旁邊的樹木,被雨水沖洗地乾乾凈凈,顏色青翠,葉片上掛著晶瑩的雨,顯得那樣嬌美;那車來人往的馬路上也被雨沖刷的乾乾凈凈,車子從上面開過,水花四濺。
秋雨,又像噴霧器在噴灑。——下一陣子,停一陣子。慢慢的雨停了,下水道一時不通,所以積在路上的雨水還冒著水泡。像是大地睜開了一雙雙水靈靈的大眼睛,一眨一眨著看著我。那花草上積著水珠,還在往下淌著水,像白色的寶石,晶瑩透亮,落在小水窪中。發出異常清脆的聲音「叮——咚,叮——咚」。
「沙——沙——沙」連綿不斷的秋雨又下了起來,彈奏出一曲無比優雅的小曲。
秋雨滴落在樹上,像鈴鐺的聲音;滴落在石頭上,像敲鼓的聲音;滴落在瓦片上,像笛子的聲音……下雨的時候,就像是免費的音樂會,聆聽各種樂器的聲音。
在秋雨里,每一樣物體,液體,都是音樂家。他們合力敲打出了飽有感情的曲子。正如「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難得幾回聞。」
雨越下越大,就像一個身強力壯的小夥子,有使不完的勁。雨點逐漸密集起來,好像一顆黃豆打到我的手中,我連忙把手縮回去。這就是傾盆大雨。這雨是個「急性子」,很涼,又很密。「啪,啪,啪」這么蒼勁有力的聲音。地上濺起了一朵朵漂亮的水花,天和地已經分不開了,真是「天空中的河往下落,大地上的河橫流。」一個時然灰暗,時而白亮亮的世界呈現在我眼前。
樹的葉子上落滿了雨水,從葉子上落下一大滴。忽然「嘩」全灑下來了。我吸著這涼爽的空氣,望著灰色的天空,別有一番情意。聽著那沙沙的雨聲,好像在唱:「啦啦啦,夏天過去了,我們要把暑氣全部消滅。撲向小草,撲向大樹。啦啦啦,秋天已經來了,我們要刷新空氣,刷凈綠葉,我們要讓秋天更美好。」乾燥的大地上積滿了雨水,我似乎聽見它的歡呼聲:為了秋天更美好,洗凈這里的污澤!
一場秋雨,一場纏綿,但秋雨過後便是秋高氣爽豐收的好季節。我愛雨,但我更愛秋雨。因為它告訴了我。只有經歷了風雨,才有晴空萬里!才有更好的未來!
秋天來了!秋雨在這個藍天藍,白雲白的季節里開了一場PARTY!首先是落葉和秋雨表演了一個與大自然融合的歌伴舞。
「滴答!滴答!」秋雨敲起了琴鍵,當葉子聽到音樂之後,便上下擺動起來。有的葉子離開大樹媽媽的懷抱。它們想在空中跳一段優美的舞蹈。它們紛紛降落,有的在空中優雅地轉圈,有的面對面左右搖擺著。有一些葉子落在地上,給大地鋪上了金黃的地毯,上面還點綴著晶瑩剔透的「寶石」。一陣風吹來,把樹葉揚了起來,就像有一群蝴蝶飛舞著。多美啊!
桂花看到了落葉的舞蹈,聽了秋雨優美的伴奏曲,不甘示弱,也請來了秋雨,組織了一場香味撲鼻的音樂會。
「嘩啦啦,嘩啦啦!」這次秋雨表演了一首特別歡快的樂曲。桂花也努力地散發著香味。我一走進公園,一股香味撲鼻而來,令人心曠神怡。秋雨開心了!它的音樂一會響亮一會輕柔,好聽極了!我走到桂花樹下,桂花動了動,彷彿在和我打招呼。我仔細地看了看,桂花小小的,只有四片花瓣,卻顯得特別精緻。我聆聽著秋雨,只想說:這場香噴噴的音樂會真棒!
水果看到大家精彩的表演也想舞動起來,經過討論,它們決定表演與眾不同的「服裝秀」,它們也把秋雨叫來了,為他們伴奏!
為了這次秀,它們可准備了很長時間。「時裝秀」開始了!梨先生換上了金黃色的西裝,躺著肚子走上了台,他故意跳了幾下,這舞台都快震倒了。接下來是石榴姑娘上場,她穿著紅色旗袍,頭上有一個小辮子,露出了一排排晶瑩剔透的牙齒,婀娜地走上舞台,簡直美極了!葡萄弟弟上台嘍!他穿著紅紫色的衣服,眼睛睜得圓溜溜的,在舞台中間蹦蹦跳跳,可愛極了!後面還有很多水果都陸續的登上舞台秀出自己。秋雨一邊彈琴一邊欣賞著服裝秀,秋雨那動聽的旋律讓他們在舞台上閃閃發光!
伴著秋雨那動聽的旋律,大家一個個精彩的表演,讓整個秋天都充滿歡聲笑語!精彩的表演一個個結束了,但是他們的歡笑和美好都還留在這個美麗的秋天裡…….
它突然來了——接著是烏雲、蜻蜓低飛和秋雨。
"丁咚,丁咚,嘀噠,嘀噠!"首先,我看到了五彩繽紛、飄動的雨,然後,大自然響起了美妙的音樂。
這場秋雨是金黃色的。雨滴娃娃帶著顏料和刷子來到田野。他們拿出一把毛筆,蘸上顏料,開始小心翼翼地從上到下畫。「薩沙·武賈西奇,薩沙·武賈西奇!」雨滴娃娃唱著大自然的旋律,不一會兒,他們就在綠色的米飯上塗上金色的外套。看著金色的田野和滿滿的穀物,農民們忍不住笑著閉上嘴,不停地贊美小雨滴:「雨滴,謝謝你給了我金色的大米,謝謝你給了我滿滿的穀物,你們真是能乾的孩子。」「沙子,沙子!」雨點娃娃走開了,好像在說,「不客氣,農夫叔叔,我們非常願意為大自然做貢獻。
這場秋雨是紅色的。雨點娃娃又來到楓樹旁。這里每棵樹上的楓葉都是經歷了許多滄桑的深綠色。從遠處看,這是一個綠色的世界。然而,雨滴娃娃一點也不懷舊。一筆一眨,他們已經用秋雨美妙的音樂把楓樹染成了火紅。不一會兒,第一片葉子飄了下來,然後是第二片、第三片和第四片...火紅的楓葉像美麗的蝴蝶一樣在空自由飛舞,然後跳入大地母親的懷抱。「滴答,沙子,丁咚!」雨點娃娃帶著歡快的歌聲離開了楓林。
這場秋雨五彩繽紛。雨點娃娃來到果園。蘋果女孩臉紅了,害羞地笑了。雅麗修女,不管她的淑女形象如何,踮起腳尖,張大嘴巴貪婪地吸著雨。一串葡萄已經從「綠水晶」變成了「紫水晶」,並且昂著頭向其他人炫耀!一個接一個的石榴敲破了他們紅色的大嘴巴,好像他們想要雨滴娃娃檢查他們的牙齒!
不知不覺中,秋雨悄悄地離開了,只留下這個五彩繽紛的世界。樹上的鳥兒開始歌唱,彷彿在演奏一首壯麗的交響曲。鳥兒站立的樹枝上,不時落下晶瑩的雨珠,唱著清晰美妙的音符-
滴-噠-滴-噠-
彷彿這是秋雨的餘波。
不象春天的雨那麼朦朧、那麼浪漫、那麼輕柔,不象夏日的雨那麼急切、那麼狂暴、那麼猛烈,也不象冬天的雨那麼凄涼、那麼冷漠、那麼寒氣逼人,秋天的雨是那麼豐滿、那麼成熟、那麼纏綿,它柔和里透著涼意,溫情里含著執著,平靜中透著堅定和深沉。如果把雨比作女人,那麼春天的雨就是幼稚的兒童,夏天的雨就是活潑的少女,冬天的雨就是飽經風霜的老人,而那秋天的雨則名副其實的是一位成熟、深沉、多情而穩重的少婦。她既有柔情似水的溫情,也有包藏天地的胸懷;既輕滑柔順得無形無意無骨無性,又百折不撓地堅韌而執著,甚而至於征服宇宙、征服人類的心靈。秋雨淅瀝瀝地下著。雨水打在樹葉上、草葉上,是一種婉轉而沉鬱的音樂。她從高山、從叢林、從草原流出來,順著河床向遠方流去。她是那麼地匆忙,那麼地無情,那麼地義無反顧,那麼地轉瞬即逝。聽著雨聲,禁不住有一種歲月滄桑、人生苦短的蒼涼之感。
細聽雨聲,時而如泣如訴,時而澎湃洶涌,時而細如私語,時而萬馬奔騰。
聽雨的人常常是寂寞的人,寂寞的人常常是相思的人。秋雨綿綿,勾起人對故鄉、對戀人、對親人和朋友的無限思念。人在旅途、人在異鄉,最是秋雨季節,輾轉反側,難以入眠。
我常常在秋雨綿綿的夜裡,想起我的故鄉,我的親人,我的同學和朋友,他們現在都還好嗎?遠隔千里,很少相聚,回憶起歷歷在目的許多快樂往事,禁不住心裡無限思戀、無限惆悵,甚而至於淚水也湧上來。滿腹心事,很想和他們倚在窗前,一壺酒、一支煙或者一杯茶,傾訴多年的思念之情。然而,欲寄心事卻無憑。老人有的已經作古,同學和朋友也大都天各一方,音信皆無。每當此時此刻,心中總是生出萬千的遺憾和感慨。我思念著他們,其實他們也思念著我,要不然他們怎麼會常常跑進我的夢里,和我一起歡笑、一同憂愁
情到深處人孤獨,雨多情時自纏綿。秋雨啊,請您將我的深情、我的思念帶給我的故鄉、我的親人和朋友,讓他們在這秋雨綿綿的耿耿長夜無憂無慮的快樂入夢。
『貳』 民風民俗的作文
服 飾
衣 服
從清朝至民國年間,福州男性穿著多為長袍、長衫。長袍上自肩部、下至足跗。開襟於右,前幅與後幅綴以紐扣。前內有小幅布,中縫一小袋,叫暗袋,可藏少量物品。作為外衣的長衫,是中老年男性的便服,常換常洗,多以棉布製作。其色常見的有藍、灰和月白。有身份的人夏天多穿麻織或綢織的長衫。短衫則指女性的外衣,套在襖的上面的稱為襖輪。長衫以樸素大方為上,短衫則以新穎絢麗為佳。
馬褂,是男性的短外衣,套在長袍或長衫外面,有領,對襟齊腰,綴以紐扣5粒。馬褂不用布料而多以團花青綴制面。後來在左襟側處縫一小袋,以藏掛表,叫做表袋。另一種可代馬褂的「甲仔」,又叫背褡、背心。它是無袖的短衣,套在長袍或長衫外面,故有馬甲之稱。抗日戰爭以後,穿長袍、長衫的日漸減少,長衫馬褂的更少。孫中山創造的中山衣則取而代之,並廣泛流行。
中年以上的官宦豪紳,寒冬出門穿長袍之外,還披一外衣,其長自肩及膝後,無領,無袖,以帶系之於頸,此即「披風」,亦叫「斗篷」。清代至民國,城鄉勞動者不論男女多穿對襟及膝的短衫、短襖。衫則單衣,襖則是兩重以上縫制的,有夾襖、棉襖、皮襖,按時令而更換。男襖所用的料子多為棉織品,女襖則多用絲織品。舊時婦女的禮服是襖與裙,合稱裙襖。女子結婚時,要穿大紅色的蟒裙蟒襖,嫁妝中要辦一套內衣,叫做緊身襖褲。過去婦女,以青裙為便服,紅裙為禮服,白裙為喪服。逢年過節,或家中有喜慶,或參加親友的宴會,都要穿紅裙,年老依然。丈夫死後,終身就不再穿紅裙,再醮的婦女,也不得穿紅裙。孀婦要到兒女長大自立以後,可穿綠色或淺綠色的綉花裙。一般的裙,長可及脛,多以絲織品製成,或刺綉彩色的圖案。以折迭多者為尚,即所謂百褶裙。農村婦女,在田野勞動時,都穿著紅布裙,以示有福。民國以後,穿裙者漸少。但男女從事勞作時,則以布作巾,圍在襟前,以防污衣褲,叫做圍身裙。清代,中上層婦女盛行穿旗袍,身著上下連屬的衣服,形如長袍。至民國時,旗袍款式時有改變,有高領的,有矮領的,有硬領的;長有曳於地的,有至於脛的,有短僅過膝的,甚至有不及膝的;有長袖的,半袖的,有無袖如背心的。50~70年代,旗袍幾乎絕跡。80年代後又流行起來,其式樣趨於洋化。
男女的下衣謂褲。有長褲、短褲、外褲、內褲。舊式的褲,都沒有袋子。上端統稱褲,也叫褲頭,多用高約半尺左右的白布縫接褲。著褲時另用一條帶子把褲頭綁在腰部,叫褲頭帶。腳管,無前後幅之分,左右亦可通用。褲裙俗叫褲斗,一般是合縫的,兩褲管聯成一體,叫密斗仔。
民國中期,公務員和中高級知識分子,盛行穿中山衣與西裝;中學男生穿黃色和黑色學生服,女生穿藍衫青裙;青年農民時興對襟便服,顏色以青、灰、白為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在公職人員中,男性盛行中山裝,女性盛行列寧衣。冬天則穿列寧式短棉襖,顏色多是灰色或淺藍色。1954年提倡學習蘇聯,講究穿著,青年婦女穿花連衣裙(稱「布拉吉」),農村中青年農民仍著對襟平裝,出門做客或辦事時方穿中山裝;婦女則時興用「一九藍」、「洋花布」做的大襟短衣。
『叄』 旗袍什麼叫旗袍
旗袍(Qipao, Chinese dress〕
也稱中式旗袍。其主要結構特徵是立領、右大襟、緊腰身、下擺開衩等。旗袍是中國女性的傳統袍服,始於清朝的旗人著裝。經過辛亥革命及現代的改良,保留了傳統旗袍的服飾工藝,使其更加符合對人體的表現。這種比例非常適合胡人胸部較平、臀位較低、上身較長的體形特點。旗袍傳達出現代的胡人主義思想和胡人獨特的韻律之美。
旗袍作為袍服大家族中的一員,其發源有人認為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深衣。深衣自春秋戰國至漢代曾為時人所重,後世的袍服或與深衣有著一定的淵源關系。事實上,深衣與袍服頗有差異,前者上下分裁,效果相當於把上衣下裳連成一體;袍服則不分上下,基本失去了上衣下裳的意義,後來袍服逐漸被接納為一種穩定的服飾式樣,與上衣下裳的服制並行不悖。袍服自漢代被用於朝服,起始多為交領、直據,衣身寬博、衣長至附、袖較肥闊,在袖口處收縮緊小,臂肘處形成圓弧狀,稱為「袂」,或稱「牛胡」,古有「張袂成蔭」之說。袍服式樣歷代有變制,漢代深衣制袍,唐代圓領襇袍,明代直身,都是典型的寬身長袍,穿著者多為知識分子及統治階層,久而久之蔚成風尚。袍服因而代表的是一種不事生產的上層人士及文化人的清閑生活。服飾上的寬衫大袍。褒衣博帶,逐漸成為中原地區衣飾文明的一種象徵。
【旗袍的起源】
旗袍是我國一種富有民族風情的婦女服裝,由滿族婦女的長袍演變而來。由於滿族稱為「旗人」,故將其稱之為「旗袍」。在清代,婦女服飾可謂是滿漢並存。清初,滿族婦女以長袍為主,而漢人婦女仍以上衣下裙為時尚;清中期,滿漢各有仿效;到了清代後期,滿族效仿漢族的風氣日盛,甚至出現了「大半旗裝改漢裝,宮袍截作短衣裳」的情況,而漢族仿效滿族服飾的風氣,也於此時在一些達官貴婦中流行起來。
到了20世紀20年代,受西方服飾影響,經改進之後的旗袍逐漸在廣大婦女中流行起來。這種旗袍是漢族婦女在吸收西洋服裝樣式後,通過不斷改進,才進入千家萬戶的。旗袍的樣式很多,開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雙襟;領有高領、低領、無領;袖口有長袖、短袖、無袖;開衩有高開衩、低開衩;還有長旗袍、短旗袍、夾旗袍、單旗袍等。改良後的旗袍在20世紀30年代,幾乎成為中國婦女的標准服裝。
流行於少數民族地區或游牧民族的袍服,一般都較為緊窄合體,以利於騎射或其他激烈活動,這種服式多採用左衽、窄袖,袍身比較適體。歷史上,漢族人民也曾多次採納這種窄身合體的袍服樣式,趙武靈王所推行的胡服騎射就是比較典型的事例。唐代的胡服也風行一時,胡服在唐開元、天寶年間與胡妝、胡騎、胡樂同為時人趨奉,可算異域文化一次大面積的流行範例,屬於長安街頭當年的「舶來品」。在遼、金、元及清朝等少數民族政權統治時期,合身的袍服都曾一度扮演著服飾的主角,雖然又都經歷或表現出變得寬博的過程或趨勢。清代由於歷時最長且較穩定,故袍服可視為典型服飾。
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世祖率兵入關,定都北京,繼而統一全國。隨著政權的初步穩固,開始強制實行服制改革,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雉發易服浪潮,律令之嚴性命攸關,有「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之說。至此傳統的冠戴衣裳幾乎全被禁止穿戴,相傳千年的上衣下裳的服飾形制只被保留在漢族女子家居時的著裝中。慶典場合不分男女都要著袍,各類袍服名目繁多,有朝袍、龍袍、蟒袍及常服袍等之分。從字義解,旗袍泛指旗人(無論男女)所穿的長袍,不過只有八旗婦女日常所穿的長袍才與後世的旗袍有著血緣關系,用作禮服的朝袍、蟒袍等習慣上己不歸為「旗袍」的范疇。清朝統治者強調滿語騎射,力圖保持其固有的生活習俗和穿著方式,一方面要用滿族的服飾來同化漢人,同時又嚴禁滿族及蒙古族婦女仿效漢族裝束,從頂治、嘉慶年間屢次頒布的禁令中,滿族女子違禁仿效漢族婦女裝束的風氣之盛,可見一斑。至清後期,亦有漢族女子效仿滿族裝束的。滿漢婦女服飾風格的悄相交融,使雙方服飾的差別日益減小,遂成為旗袍流行全國的前奏。
清朝後期,旗女所穿的長袍,衣身為寬博,造型線條平直硬朗,衣長至腳踝。「元寶領」用得十分普遍,領高蓋住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綉以各色花紋,領、袖、襟、據都有多重寬闊的滾邊。至咸豐、同治年間,鑲滾達到高峰時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邊鑲滾,以至幾乎難以辨識本來的衣料。旗女袍服的裝飾之繁瑣,幾至登峰造極的境地。此時的清王朝正搖搖欲墜難以為繼,清廷內外交困,國力式微。帝國主義的堅船利炮攻破了清朝封閉的國門。為挽救危亡,清廷洋務派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救國方略,派遣大批留學生到國外學習,軍隊也改練新軍。在中國學生和軍人中最先出現了西式學生的操衣、操帽與西式軍裝、軍帽。洋裝的輸入,提供了評判美的另一種參照系,直接影響社會服飾觀念的變更。日後旗袍演化為融貫中西的新式款型,其受西方影響的改變可說即是由此開端。
1911年辛亥革命風暴驟起,推翻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為西式服裝在中國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礙,同時也把傳統苛刻的禮教與風化觀念丟在了一邊,解除了服制上等級森嚴的種種桎桔。服裝走向平民化、國際化的自由變革,已經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傳統沉重的負擔。由於滿族統治政權的消亡,旗袍此時穿著者甚少。西式中式裝扮熙熙攘攘紛繁並處。舊式的旗女長袍既被摒棄,新式旗袍則在亂世妝扮中開始釀成。
此時的時裝流行中心早已由蘇、揚移至上海。商埠開放的上海華洋並處,五方雜居,成為十里洋場奢靡繁華之地。上海又是婦女尋求解放的重鎮。傳教士、商人、革命黨人競相創辦女學,掀起了一股女權運動浪潮,尋求解放的社會大氣候盪滌著服飾妝扮上的陳規陋習。服裝裝飾一掃清朝矯飾之風,趨向於簡潔,色調力求淡雅,注重體現女性的自然之美。旗袍最初是以馬甲的形式出現,馬甲長及足背,加在短襖上。後將長馬甲改成有袖的式樣,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雛形。據說得風氣之先的上海女學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作俑者。當時的女學生作為知識女性的代表,成為社會的理想形象,她們是文明的象徵、時尚的先導,以至社會名流,青樓女子等時髦人物都紛紛作女學生裝扮。30、40年代是旗袍的全盛期,其基本廓形已臻於成熟。產生於辛亥革命後,北伐戰爭時期始漸流行的新式旗袍,有別於旗女的長袍。30年代後期出現的改良旗袍又在結構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為稱身合體,這在以後的章節中將會詳細介紹。旗袍雖然脫胎於清旗女長袍,但已遇然不同於舊制,成為兼收並蓄中西服飾特色的近代中國女子的標准服裝。
【旗女與漢女的著裝】
作為女性著裝的旗袍,與旗女有著密切的關系。所謂旗女,是指旗人家庭中的女性成員;旗人,則是清代對被編入八旗的人的稱呼。清代八旗的成分以滿族為主體,融合了漢族與蒙古族等其他民族在內。八旗中除清朝皇族愛新覺羅的宗室、覺羅以外,還包括八旗滿洲、八旗蒙古和八旗漢軍。八旗漢軍和八旗蒙古分別由歸附的漢人和蒙古人構成。清初八旗漢軍有26萬之眾,是八旗滿洲、八旗蒙古之和的3倍。因此,旗人不僅是滿族人,還可以是蒙古族或漢族人。這樣,把旗袍定義為滿族人所穿的服裝也就有失准確了。旗袍,本是袍服大家族中的一員。與中原地區的流行寬衫大袍、褒衣博帶的袍服不同,以滿族為代表的游牧民族的旗袍,一般都較為緊窄合體,以利於騎射或其他激烈活動。滿族是生活在北方的少數民族,擅長漁獵並四處游牧,他們所穿著的袍四面開權,有扣絆束腰帶,脫卸方便又保暖,非常適合他們的生活方式。後來歸附於他們的漢人和蒙古人也採用了這種服式。明末清初八旗制度逐步確立,旗人的袍服有所變化發展,與滿洲早期的樣式也有所不同,這時旗女所穿的袍可說是旗袍真正的前身,到民國才成為現代意義上的旗袍,稱為新旗袍或新式旗袍。旗女的袍裝與漢族婦女的兩截裝束,在清初有著明顯差異。清世祖率兵入關,定都北京,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易服浪潮,而旗女袍服的裝飾之繁瑣,幾至登峰造極的境地。
旗袍源流棗旗袍作為袍服大家族中的一員,其發源有人認為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深衣。
旗人之袍與旗袍棗旗袍不是一個固定的形式,而有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把旗袍視為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雖看似無大錯,卻難免有望文生義之嫌。
【旗袍的歷史】
民國之初——悄然過渡過的旗袍。
20世紀初,中國政治風雲跌宕。辛亥革命廢除帝制,創立民國,剪辮發,易服色,摧枯拉朽,把屬於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級制度送進了歷史博物館,這一切為新式旗袍的延生創造了條件。辛亥革命以"驅除韃虜"的口號推翻了滿話政權,同時也使旗人袍服走向了暫時的沉寂。三百年來終得一吐的對滿族統治政權的不滿,使"達拉翅"、"花盆底"等旗女的特徵裝束在一夜之間銷聲匿跡……
1924年,末代皇帝溥儀被逐出紫禁城,清朝冠服就此成為絕唱。1920年前後,新文化運動的春潮喚醒了人們對美的渴望,年輕一代顯出空前的天真、輕松和愉悅。
這一時期,上海成為以女性妝飾的新展示台,追求服飾的新穎時髦成為當時的社會風尚,時髦女子對政治與服飾流行有著雙重的敏感。
受日本式服裝影響,20世紀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文明新裝"開始流行,女學生與女教師愛著的黑色裙成為時尚。
20年代——倒大袖與新樣式。
20世紀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時興過一陣「文明新裝」。
30年代——黃金時代(i)
本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是近代中國女裝最光輝燦爛的時期,而30年代又可謂這一時期燦爛的頂峰。也就是在此時,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裝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為中國女裝的典型代表。
40年代——黃金時代(ii)
旗袍走向經典的過程,可說在30年代已基本完成,40年代是其黃金時代在時間上的延續。
20年代以後到40年代,是近代中國女裝最光輝燦爛的時期,而30年代又可謂這一時期燦爛的頂峰。也就是在此時,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裝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為中國女裝的典型代表。
進入30年代後,旗袍造型完美成熟,堪稱經典之作,使得以後的旗袍始終難以跳出該種廓形,只能在長短、胖瘦及裝飾上略作變化而已……
全世界家喻戶曉的旗袍,被稱作Chinese dress的旗袍,實際上正是指30年代的旗袍。旗袍文化完成於30年代,30年代是屬於旗袍的黃金時代。
可以說到這時中國才有了真正的時裝,現代意義上的時裝。外國衣料的源源輸入,各大報刊雜志開辟的服裝專欄,還有紅極一時的月份牌時裝美女畫,都無疑推動著時裝的產生與流行。由於旗袍的修長適體正好迎合了南方女性清瘦玲瓏的身材特點,所以在上海灘倍受青睞……
而加入西式服裝特點的海派旗袍,也就自然很快從上海風靡於全國各地。這樣,作為海派文化的重要代表,海派旗袍便成為30年代旗袍的主流,我們所講的30年代的旗袍也就是海派旗袍了。
30年代後期出現的改良旗袍又在結構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為稱身合體。旗袍雖然脫胎於清旗女長袍,但已迥然不同於舊制,成為兼收並蓄中西服飾特色的近代中國女子的標准服裝……
建國之初,婦女穿衣服都學解放區的樣子,鄙夷穿紅戴綠扔"資產階級小姐"。
人們對衣著美的追求似乎已完全轉化成了對革命工作的狂熱。旗袍所代表的悠閑、舒適的淑女形象在這種氛圍里失去了其生存空間……
50年代——也有過燦爛的一瞬
在人民當家作主的時代,如果說服裝也有流行的話,那流行的主導已轉向平民。
到1956年,據說前蘇聯的某領袖人物到中國訪問時提出,中國人的服裝要體現社會主義欣欣向榮的新面貌,於是,政府號召「人人穿花衣裳。
這時出現的旗袍比以往增添了健康自然的氣質。不妖、不媚、不纖巧、不病態,符合當時"美觀大方"的標准,而且更為實用……
60、70年代——被冷落的20年
從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是傳統文化的浩劫,也是旗袍的災難。
80、90年代——輝煌難再
整個80年代,一直有人預測旗袍將會流行。尤其是80、90年代,女性的理想形象又有所改變,高挑細長、平肩窄臀的身材為人們所嚮往。
做為最能體現這種完美身材的旗袍有了生存和發展的空間。照說當年大受青睞的旗袍會再次回到人們當中。但出人意料的是,旗袍並未再度流行,而是只有少數人在穿……
旗袍的鼎盛年代已經遠去,被冷落了30年之久的它,在80年代以來開放後的國土上顯得有些落伍了。
不過,在80、90年代卻出現了一種具有職業象徵意義的"制服旗袍"。為了宣傳和促銷等目的,禮儀小姐、迎賓小姐以及娛樂場合和賓館餐廳的女性服務員都穿起了旗袍。
這種旗袍千篇一律,多用化纖模擬絲面料,色彩鮮艷,開衩很高,做工粗糙。這實在有損旗袍在人們心目中的美好形象。人們為了區別自己的身份,更不敢貿然穿旗袍了……
90年代以來,女性理想形象又有所改變。高挑細長,平肩窄臀的身材為人們所嚮往。而作為最能襯托中國女性身材和氣質的中國時裝代表--旗袍,再一次吸引了人們注意的目光。國外,還有不少設計大師以旗袍為靈感,推出了有國際風味的旗袍,甚至是中國旗袍與歐洲夜禮服的結合產物
【旗袍的審美】
近十幾年來,時裝中重新出現的旗袍,在國際時裝舞頻頻亮相,風姿綽約有勝當年,並被做為一種有民族代表意義的正式禮服出現在各種國際社禮儀場合。
旗袍的京派與海派
京派與海派代表著藝術、文化上的兩種風格。海派風格以吸收西藝為特點,標新且靈活多樣,商業氣息濃厚;京派風格則帶有官派作風,顯得矜持凝練。
藝術家與旗袍
藝術,是通過塑造形象具體地反映社會生活、表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
【設計師與旗袍】
經過20世紀上半葉的演變,旗袍的各種基本特徵和組成元素慢慢穩定下來。旗袍成為一種經典女裝。經典相對穩定,而時裝千變萬化。但時裝設計師常從經典的寶庫中尋找靈感,旗袍也是設計師靈感的來源之一。
總之,旗袍是中國婦女的傳統服裝,而並非已經湮滅失傳的歷史服裝。它既有滄桑變幻的往昔,更擁有煥然一新的現在。旗袍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加之可欣賞度高,因而極富有收藏價值。現代穿旗袍的女性雖然不多,但現代旗袍中不少地方仍保持了傳統韻味,同時又能體現時尚之美,所以也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
【旗袍的選擇】
旗袍已有300多年的發展歷史,是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體現著中華民放牧傳統藝術、為國際上獨樹一幟的中國婦女代表服裝。
旗袍品種如此繁多,選購時應注意以下兩點。要根據自己穿用需要而定。如結婚禮服(旗袍)不僅面料質地上乘而且色彩鮮艷奪目,充滿喜慶色彩;迎賓赴宴禮服(旗袍)面料應高級華貴,色彩柔和大方,外觀穩重而高雅;便服旗袍可隨心所欲,突出個性及體型美,穿著舒適大方。
市場上成衣旗袍的規格是按大眾化的身材體型量制的。由於每個人身材都有自己特殊性,而旗袍又是趨於緊身、抱合性強的服裝,尺寸規格則是選購旗袍的重要指標。所以,購買旗袍必須准確地測量出自己的「三圍」,即胸圍、腰圍、臀圍,並與旗袍:「三圍」相適或略有餘。然後,在更衣室試穿觀其「三圍」是否貼體舒適,其次還要觀領子、衣身、袖子的長短與肥瘦等。旗袍尺寸大小的選購不同於連衣裙等服裝,要求十分嚴格,否則將會失去其風格和獨到之處。
旗袍面料的選擇:旗袍選料是很廣泛的。日常一般穿用的旗袍,夏季可選擇純棉印花細布、印花府綢、色織府綢、什色府綢、各種麻紗、印花橫貢緞、提花布等薄型織品;自製的短旗袍,輕盈、涼爽、美觀、實用。春秋季可選擇化纖或混紡織品,如各種閃光綢、滌絲綢、以及各種薄型花呢等織物。這些織品雖然吸濕性、透氣性差,但其外觀比棉織品挺括平滑、絢麗悅目,在不冷不熱的季節中穿用很適宜。
禮賓或演出穿用旗袍是十分考究的。夏季穿用,旗袍面料應選擇真絲雙縐、絹紡、電力紡、杭羅等真絲織品。該織品質地柔軟、輕盈不粘身、舒適透涼。春秋季穿用,旗袍面料應選各種緞和絲絨類:如織錦緞、古香緞、金玉緞、縐緞、喬其立絨、金絲絨等等,這些高級面料製做的的旗袍能充分表現東方女性體型美、點線突出,豐韻而柔媚,華貴而高雅,如果在胸、領、襟稍加點綴裝飾,更為光彩奪目。
【旗袍的保存和穿著】
一旗袍的整理
現在大部分女性所穿著的旗袍大都為織錦緞的面料,而這類錦緞都是不宜水洗的,所以穿著時應非常小心,尤其要注意不要沾染上油漬、可樂和口紅,因為這類物質最難清洗,就算送去乾洗店也未必能完全清除,所以我們建議:
1、旗袍不要連續穿著好幾天。
2、要留意尖銳的物件,以避免旗袍鉤洞與抽絲。
3、不要為了貪方便將袖子高高捲起。
二旗袍的洗燙
如果新穿的旗袍不小心弄臟了,可以用塊微濕的布鋪在臟處用熨斗熨燙一下,這樣一些灰塵就會附著到布上,既清潔了旗袍,又起到整燙的作用。
三旗袍的收藏
旗袍如果不穿了要用衣架(寬寬的那種)把旗袍掛起來,注意肩部要撐妥當。在掛進衣櫥前,還要記得放上防蛀用品。
另外,絲綢衣服要勤換勤洗,脫下後切勿擱置。穿著絲綢衣服時不要貼身,避免過多的汗液浸蝕衣服,使衣服變色、變質、破損。穿著絲綢服裝也不要在席子、藤椅、木板等粗糙物上睡覺,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破損和並絲。另外,收藏絲綢服裝時,應放在樟木箱內,以防蟲蛀。
張曼玉在演的《花樣年華》中一連穿了20多套旗袍,成為旗袍公認的代言人,也使旗袍更加流行,更加進入普通人的生活。
【旗袍趣談】
中國年輕女性的身材較之西方年輕女性,一般更顯纖細、秀麗的曲線美,而線條簡潔流暢、風格單純又雍容華貴的旗袍,其最大優點正在於它能恰如其分地呈現出這種中國女性胴體的曲線美。它在符合中國年輕女性的審美需求同時,也因製作上省工省料,著裝又很方便的優點,從而顯出蓬勃的生命力。
那麼,這種富有生命力的旗袍是怎樣發展而來來的呢?
旗袍之名,源於努爾哈赤建立八旗制度,滿族被稱為「旗人」,他們的著裝就被稱為「旗袍」。最早的旗袍其基本款式是圓口領,窄袖,向右側捻襟。下擺四面開衩,帶扣絆,束腰帶。」一年四季就這一個樣式,僅有布科不同之分。這種男女均穿的袍褂服裝,因在窄小的油口處,還接有一截止長下短的半月形袖頭,形狀似馬蹄,所以又稱「馬蹄袖」,也叫「箭袖」。平時
綰起來,冬季行貓作戰時放下,使之罩住手背,既可保暖又不影響拉弓射箭。四面開衩是為了便於上下馬。束腰,一則可增加暖意卧;二則出獵時,可將干糧等裝入前襟;三則隨身帶的小刀、匙子、箸努,以及放火鐮、火石、火絨的小口袋和皮製煙荷包,都可掛在腰帶上。
滿族干1644年人主中原後,游豬變為農耕,加以與漢族文化如大領大油等的交流,原有作為民族文化表象特徵的旗袍,也自然發生變化。如:不宜於農耕的窄袖油馬蹄袖,就變成了喇叭袖;不常騎馬、四開衩就改變為兩開衩,甚至不開衩;旗袍就成了直筒式的寬袖大袖長袍樣式。用料也有變化。以前定都東北盛京後,已由以皮抱為主改為多用棉布,這時,不但仍多用棉布,綢緞料也多起來。男人旗袍雖仍以藍、黑二色為主,但讀書人卻有相當一部分人穿白、紅、紫色的。至於黃色,因是皇家獨尊之色,若用就會被砍頭,且可株連九族,所以,民眾是忌用的。
婦女的旗袍變化就更大,如圓口領上加了一寸多高的立領制工也精巧得多,不僅在領口、袖頭和掖襟上加上了幾道鮮艷花邊或彩色牙子,且認為越多越美。清末北京地區還曾時興過「十八鑲」(即鑲十八道花邊),用料等花色品種就更是多樣,雖仍為寬袍大袖,但較男式旗袍(後發展為長袍馬褂)就顯得遠為俏麗。
辛亥革命後的改良旗袍,特別五四前後直到 30年代,女學生們常穿的藍布旗袍,款式又有較大變化:寬松直筒式改為緊腰身;長度改短;兩側開衩的長短不一。30年代以後,旗袍的領子、袖子等處又多有變化,時而高領、時而低領、時而省去領子,袖子又由寬袖變窄袖,長度則有時可及手腕處,有時又短到上臂全裸露。而緊身貼腰顯示曲線美的優點則一直保留。再加下擺回收,長及踝骨,就顯得十分爽身合體。至於男性的直筒長袍,到40年代,已逐漸被新式服裝潮流取代。
80年代以來,這種能顯示胡人女性曲線美和風格美,既融滿胡文化於一體,又注意吸收外來養料的旗袍,人們對它的熱度又進一步上升。那開衩甚高,最高可至大腿根部的新式旗袍,隨著女性步履的輕移、袍衩的時開時合,大腿的隱而不露,更顯出一種既含蓄又開放的飄逸悠然的動態美。隨著現代化離不開傳統文化觀念的進一步深入人心,在我國百花爭艷的服苑中,旗袍這朵絢麗的香花,必將更吐馨香。
『肆』 民國服裝除了旗袍還有什麼
1. 民國旗袍小知識
民國旗袍小知識 1.有關於民國時期的一些知識,比如女子著旗袍之類的,越詳細越好
旗袍,一種女式長袍。
原指滿族一種代表性的服裝。因滿人別稱「旗人」,故名。
款式和結構簡單,圓領,捻襟(大襟),緊身袖,四面開 fc39 ,帶扣襻。隨著社會的發展,款式也在不斷演變,現今的款式一般為:立領右開大襟,緊腰身,長至膝下,兩側開叉,並有長短袖或無袖之分。
旗袍穿著爽身合體,輕盈秀美,端莊大方。 旗袍,是一種內與外和諧統一的典型民族服裝,被譽為中華服飾文化的代表。
它以其 流動的旋律、瀟灑的畫意與濃郁的詩情,表現出中華女性賢淑、典雅、溫柔、清麗的 性情與氣質。 旗袍追隨著時代,承載著文明,顯露著修養,體現著美德,演化為天地間一道絢麗的 彩虹。
願旗袍連接起過去和未來,連接起生活與藝術,將美的憧憬、美的風韻灑滿人 間。 旗袍是中華女性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服裝。
說到傳統,人們總要想到封建主義的保守 、封閉,還有封建主義對婦女的各方面的禁錮。數千年來,中華女性的著裝是嚴肅的。
直到現在,嚴肅而正規的「職業女裝」仍然占據著中國女性服裝的主要地位。 鳳冠霞帔,母儀天下,如果說中國幾千年來的封建傳統把婦女的最高期望值定到這里 , 那麼最能說明一切奧妙的關鍵字眼就是「表 現」。
把美好的體貌表現出來的唯一媒介 是好的服裝。 「霓裳羽衣」也好,「鳳冠霞帔」也罷,除了對那種繁華尊貴的追求之外,無論如何 也剪不掉那段渴望美麗、渴望風采浪漫。
旗袍的出現或許就因為如此吧。 人類文明有五千年悠久的歷史,女性的服裝也隨著歷史不斷改變。
比起科技帶給世界 的巨大變化,人體卻頑強地保持了原狀,這雖然不能算是奇跡,卻為服裝發展史、提供了可能。 服裝不能脫離人體而孤立存在,旗袍也一樣。
女性的頭、頸、肩、臂、胸、腰、臀、腿以及手足,構成眾多曲線巧妙結合的完美整體。旗袍的審美,似乎可以從這里談起 。
旗袍之源——棗(zao 三聲)旗袍作為袍服大家族中的一員,其發源有人認為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深衣。 旗人之袍與旗袍棗旗袍不是一個固定的形式,而有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
把旗袍 視為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雖看似無大錯,卻難免有望文生義之嫌。 民國之初——悄然過渡過的旗袍。
20世紀初,中國政治風雲跌宕。辛亥革命廢除帝制,創立民國,剪辮發,易服色,摧枯拉朽,把屬於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級制度送進了歷史博物館,這一切為新式旗袍的延生創造了條件。
20年代——倒大袖與新樣式。 20世紀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時興過一陣「文明新裝」。
30年代——黃金時代(I) 本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是近代中國女裝最光輝燦爛的時期,而30年代又可謂這一時期燦爛的頂峰。也就是在此時,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裝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為中國女裝的典型代表。
40年代——黃金時代(II) 旗袍走向經典的過程,可說在30年代已基本完成,40年代是其黃金時代在時間上的延續。 50年代——也有過燦爛的一瞬 在人民當家作主的時代,如果說服裝也有流行的話,那流行的主導已轉向平民。
60、70年代——被冷落的20年 從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是傳統文化的浩劫,也是旗袍的災難。 80、90年代——輝煌難再 旗袍的鼎盛年代已經遠去,被冷落了30年之久的它,在80年代以來開放後的國土上顯得有些落伍了。
旗袍的審美 近十幾年來,時裝中重新出現的旗袍,在國際時裝舞頻頻亮相,風姿綽約有勝當年,並被做為一種有民族代表意義的正式禮服出現在各種國際社交禮儀場合。 旗袍的京派與海派 京派與海派代表著藝術、文化上的兩種風格。
海派風格以吸收西藝為特點,標新且靈活多樣,商業氣息濃厚;京派風格則帶有官派作風,顯得矜持凝練。 藝術家與旗袍 藝術,是通過塑造形象具體地反映社會生活、表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
設計師與旗袍 經過20世紀上半葉的演變,旗袍的各種基本特徵和組成元素慢慢穩定下來。旗袍成為一種經典女裝。
經典相對穩定,而時裝千變萬化。但時裝設計師常從經典的寶庫中尋找靈感,旗袍也是設計師靈感的來源之一。
總之,旗袍是中國婦女的傳統服裝,而並非已經湮滅失傳的歷史服裝。它既有滄桑變幻的往昔,更擁有煥然一新的現在。
旗袍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加之可欣賞度高,因而極富有收藏價值。現代穿旗袍的女性雖然不多,但現代旗袍中不少地方仍保持了傳統韻味,同時又能體現時尚之美,所以也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
2.民國時期的旗袍是怎麼一步步改進變化的呢
民國旗袍在中國婦女服飾史上是中國婦女服飾史發展的一個創新。
民國早期旗袍有著寬大的線條,透著簡潔明快的風。20年代的旗袍仍然寬大平直;與當時流行的倒大袖相呼應,旗袍的下擺比較大,整個袍身也是呈「倒大」的形狀。但肩、胸乃至腰部,則已呈合身之趨勢。
30年代末出現了「改良旗袍」。旗袍的裁法和結構更加西化,胸省和腰省的使用旗袍更加合身,同時出現了肩縫和裝袖,使肩部和腋下也合體了。有人還使較軟的墊肩,謂之「美人肩」。這表明女性開始拋棄以削肩為特徵的舊的理想形角。這時旗袍已經成熟已經定型,以後的旗袍再也跳不出30年代旗袍所確定的基本形態,只能在長短、肥瘦及裝飾上作些變化。全世界女性們所鍾愛的旗袍,就是以30年代旗袍為典型的。
3.民國時期旗袍的改良與演變過程
1911年辛亥革命風暴驟起,推翻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為西式服裝在中國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礙,同時也把傳統苛刻的禮教與風化觀念丟在了一邊,解除了服制上等級森嚴的種種桎桔。服裝走向平民化、國際化的自由變革,已經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傳統沉重的負擔。由於滿族統治政權的消亡,旗袍此時穿著者甚少。西式中式裝扮熙熙攘攘紛繁並處。舊式的旗女長袍既被摒棄,新式旗袍則在亂世妝扮中開始釀成。
此時的時裝流行中心早已由蘇、揚移至上海。商埠開放的上海華洋並處,五方雜居,成為十里洋場奢靡繁華之地。上海又是婦女尋求解放的重鎮。傳教士、商人、革命黨人競相創辦女學,掀起了一股女權運動浪潮,尋求解放的社會大氣候盪滌著服飾妝扮上的陳規陋習。服裝裝飾一掃清朝矯飾之風,趨向於簡潔,色調力求淡雅,注重體現女性的自然之美。旗袍最初是以馬甲的形式出現,馬甲長及足背,加在短襖上。後將長馬甲改成有袖的式樣,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雛形。據說得風氣之先的上海女學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作俑者。當時的女學生作為知識女性的代表,成為社會的理想形象,她們是文明的象徵、時尚的先導,以至社會名流,青樓女子等時髦人物都紛紛作女學生裝扮。30、40年代是旗袍的全盛期,其基本廓形已臻於成熟。產生於辛亥革命後,北伐戰爭時期始漸流行的新式旗袍,有別於旗女的長袍。30年代後期出現的改良旗袍又在結構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為稱身合體,這在以後的章節中將會詳細介紹。旗袍雖然脫胎於清旗女長袍,但已遇然不同於舊制,成?為兼收並蓄中西服飾特色的近代中國女子的標准服裝。
4.誰能告訴我關於旗袍的有關知識
旗袍有300多年的歷史,和很多中華文化相比,算不上是特別的長。
但旗袍在這300多年的時間里,蘊育出了一道享譽全世界的靚麗風景線。我們既然熱愛我們的中華旗袍,對於她的歷史,應當有所了解。
旗袍,是一種內與外和諧統一的典型民族服裝,被譽為中華服飾文化的代表。 它以其 流動的旋律、瀟灑的畫意與濃郁的詩情,表現出中華女性賢淑、典雅、溫柔、清麗的 性情與氣質。
服裝不能脫離人體而孤立存在,旗袍也一樣。女性的頭、頸、肩、臂、胸、腰、臀、腿以及手足,構成眾多曲線巧妙結合的完美整體。
旗袍的審美,似乎可以從這里談起。 旗袍之源——??(zao 三聲)旗袍作為袍服大家族中的一員,其發源有人認為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深衣。
旗人之袍與旗袍??旗袍不是一個固定的形式,而有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把旗袍 視為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雖看似無大錯,卻難免有望文生義之嫌。
民國之初——悄然過渡過的旗袍。 20世紀初,中國政治風雲跌宕。
辛亥革命廢除帝制,創立民國,剪辮發,易服色,摧枯拉朽,把屬於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級制度送進了歷史博物館,這一切為新式旗袍的延生創造了條件。 20年代——倒大袖與新樣式。
20世紀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時興過一陣「文明新裝」。 30年代——黃金時代(I) 本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是近代中國女裝最光輝燦爛的時期,而30年代又可謂這一時期燦爛的頂峰。
也就是在此時,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裝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為中國女裝的典型代表。 40年代——黃金時代(II) 旗袍走向經典的過程,可說在30年代已基本完成,40年代是其黃金時代在時間上的延續。
50年代——也有過燦爛的一瞬 在人民當家作主的時代,如果說服裝也有流行的話,那流行的主導已轉向平民。 60、70年代——被冷落的20年 從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是傳統文化的浩劫,也是旗袍的災難。
80、90年代——輝煌難再 旗袍的鼎盛年代已經遠去,被冷落了30年之久的它,在80年代以來開放後的國土上顯得有些落伍了。 旗袍的審美 近十幾年來,時裝中重新出現的旗袍,在國際時裝舞頻頻亮相,風姿綽約有勝當年,並被做為一種有民族代表意義的正式禮服出現在各種國際社交禮儀場合。
旗袍的京派與海派 京派與海派代表著藝術、文化上的兩種風格。海派風格以吸收西藝為特點,標新且靈活多樣,商業氣息濃厚;京派風格則帶有官派作風,顯得矜持凝練。
總之,旗袍是中國婦女的傳統服裝,而並非已經湮滅失傳的歷史服裝。它既有滄桑變幻的往昔,更擁有煥然一新的現在。
旗袍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加之可欣賞度高,因而極富有收藏價值。現代穿旗袍的女性雖然不多,但現代旗袍中不少地方仍保持了傳統韻味,同時又能體現時尚之美,所以也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
旗袍款式和面料的選購 ——我們要認識旗袍,必須知道旗袍選購方面的知識。 待我們了解相關的選購知識以後,在今後選購旗袍的時候,我們就會有自己的見解。
一、款式的選購 旗袍在選購時,要注意款式新奇,穿著後不僅優柔素雅、婀娜多姿,同時線條流暢、瀟灑大方。另外,應從式樣和面料上加以注意: 1、在式樣上,應以大圓襟、立領、裝袖、上身和下擺貼身緊俏的式樣為佳。
其身長一般在小腿之下,長袖的長度至於手腕和肘關節中間,中袖長至肘上。 2、在面料上,宜選購質地柔軟、色澤高雅的高級面料。
可根據自己的喜愛、打扮風格、身材、職業等情況來選擇不同的面料。 採用深墨綠、紫醬紅色縫制的高級花絲絨旗袍,顯得莊重華麗,文雅豐潤。
採用針織滌綸縫制的旗袍,則具有挺括、平整、光滑、端莊之感,且價格適宜。 用織錦緞、古香緞等面料做成的旗袍,花型典雅,富有民族氣質,是中青年婦最適宜的搶手貨。
真絲印花綢、柔姿紗等面料做成的旗袍,穿著舒適、涼爽、大方,顯得自然、俏麗。 二、面料的選購 旗袍已有300多年的發展歷史,是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體現著中華民放牧 傳統藝術、為國際上獨樹一幟的中國婦女代表服裝。
旗袍品種如此繁多,選購時應注意以下兩點。 要根據自己穿用需要而定。
如結婚禮服(旗袍)不僅面料質地上乘而且色彩鮮艷奪目,充滿喜慶色彩;迎賓赴宴禮服(旗袍)面料應高級華貴,色彩柔和大方,外觀穩重而高雅;便服旗袍可隨心所欲,突出個性及體型美,穿著舒適大方便可。 市場上成衣旗袍的規格是按大眾化的身材體型量制的。
由於每個人身材都有自己特殊性,而旗袍又是趨於緊身、抱合性強的服裝,尺寸規格則是選購旗袍的重要指標。所以,購買旗袍必須准確地測量出自己的「三圍」,即胸圍、腰圍、臀圍,並與旗袍:「三圍」相適或略有餘。
然後,在更衣室試穿觀其「三圍」是否貼體舒適,其次還要觀領子、衣身、袖子孫的長短與肥瘦等。旗袍尺寸大小的選購非同連衣裙等服裝,要求十分嚴格,否則將會失去其風格和獨到之處。
旗袍面料的選擇:旗袍選料是很廣泛的。日常一般穿用的旗袍,夏季可選擇純棉印花細布、印花府綢、色織府綢、什色府綢、各種麻紗、印花橫貢緞、提花布等薄型織品;自製的短旗袍,輕盈、涼爽、美觀、實用。
春秋季可選擇化纖或。
5.民國時期的旗袍文化屬於什麼文化現象
民國旗袍在中國婦女服飾史上是中國婦女服飾史發展的一個創新。這一時期是中國社會的一個歷史轉型期。受西方社會自由民主獨立思潮的沖擊中國的封建君主專制體制在解體逐漸形成後期的自由民主社會的雛形、此時,人們無論從思想到服飾都經歷著一種飛躍性的 歷史大變革。這一時期的中國婦女受西方婦女解放思潮的影響走出家庭不再依附於男人而生存、在進入社會參加社會各領的活動和工作同時改變了以往傳統中國婦女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從家庭婦女成為具有獨立個性和經濟獨立的職業婦女。
隨著社會形態的轉型服飾文化也發生著變化、清代服飾做工考究工藝復雜加之穿著莊重煩瑣,在工作中十分不便、已不適合這一時期婦女文化變革的需求。民國時期婦女個性十分 活躍,參加社會活動也十分頻繁、與此同時國際間的交流也是中國歷史上最為開放的,與各 國的交往帶來了不同風格的生活文化方式和不同國家的服飾文化、此時的對外開放對中國婦 女服飾的改革也起到了催化作用。
中國婦女服飾從旗裝逐步演化形成早期的直線旗袍款式,在做工上去繁從簡,在製作工藝上也減化了很多繁的手工程序,隨著工業革命的到來紡織技術有了很大的改進和發展,生產出的服裝面料也十分精美繁多色彩 斑斕、突破了手工刺綉製作面料工藝繁瑣圖案單 一的極限。為旗袍的製作和生產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由於受西方文化思潮的影響和中國婦女 地位逐步 提高,旗袍的穿著也章顯出婦女個性解放和婦女地位逐步提高的顯著特徵。
早期的絲質手工旗袍是清代貴族婦女身份表徵的服飾,至民國早期旗袍開始普遍流行起來,被廣大 的婦女所喜愛至今。早期旗袍有著寬大的線條,透著簡潔明快的風格、中期的旗袍顯其女性自由獨立的個性,腰部逐步收緊顯出女性整個身體胸、腰、臀的自然曲線美、晚期的旗袍腿部分叉處 顯得比早期高一些,裙下部分也更短一些,暴露出秀美的小腿部分。
樓主如果是上海附近的話,推薦上海南外灘面料市場的鳳和祥,批發零售都有。那邊基本上一兩件都是可以定製的,性價比比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