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職業正裝 > 各國鐵路制服

各國鐵路制服

發布時間:2023-02-28 18:22:42

⑴ 有哪些具備地方特色的春運形式

1.韓國「春運」

同中國一樣,韓國的春節也在農歷的大年三十,同樣講究除夕前要回家探親。很多集中在首爾及附近衛星城的韓國人,每到春節,浩浩盪盪的「全民大遷移」就開始了。相當於全國近50%的人口移動,據韓國建設交通部估計,春節期間,全國4800多萬人口中,出城返鄉人數將達3300多萬人次。春節期間,韓國的航班、鐵路、長途汽車均出現一票難求的情況。大家可以聯想一下它的火爆程度。

2020年1月7日,韓國春運火車票開始預售,有不少民眾打地鋪通宵排隊購買。其中首爾站至少200人在排隊。韓國火車票線上線下均可購買,現場購票者多為不熟悉網路操作的老年人。

2

印度「春運」

印度城鄉差別大,大量農村人口到城市打工,使得到了重大節日「迪瓦利」前後,火車交通線擁擠不堪。每年到這個時候,火車上嚴重超載,車內車頂都是急切要回家的人。在印度首都新德里的火車站里,甚至會出現一個小時都找不到要乘車輛的情況。據有經驗的人說,在那裡連車次運行廣告都常出現錯誤,不能完全相信。這個時候,要注意聽即時情況廣播,還要多問幾個身穿鐵路制服的工作人員,綜合所得「情報」,才比較保險。

據統計,印度鐵路每年運送旅客高達60億人次。每年約有200名印度警察專門處理鐵路死亡事故。大家可以隨意感受一下,隨時「需要生存技能」的印度火車……

3

美國「春運」

和中國人一樣,重大節日也是美國家庭團聚的日子。從感恩節到新年是美國交通最繁忙的時期,在感恩節前後的6天里,旅客人數增長了50%;從聖誕節到新年期間,旅行人數增長了23%。

一項調查顯示,感恩節和聖誕節期間,有80%的美國人選擇自駕回家過節或者外出旅行,其中半數以上出行距離都超過200公里。

4

德國「春運」

生活在德國的小夥伴都了解。在德國,直接買的火車票並沒有座位號,只有一等票和二等票之分,上車後自己找座位。德國的火車車票在聖誕節期間基本上不會出現「一票難求」的情況,不過「一座難訂」的狀況依然存在。在聖誕期間,由於搭乘的旅客太多,如果想要保證有座,就要提前訂座。因此,許多德國人都會提前半個月甚至一個月預訂車票。即便如此,在「春運」期間,往來各國之間的高鐵還是會有很多「站票」旅客。

一個小相關:

最近瑞典環保少女格雷塔·桑伯格「春運照」引來爭議,她在社交賬號的一篇貼文中稱自己搭乘了一列擁擠的火車,正在從德國回到瑞典的家鄉,並配了一張照片。但由於照片中的她坐在火車的地板上,結果很多桑伯格的支持者以為她沒有獲得座位,紛紛對運營這趟列車的德國聯邦鐵路公司進行了批判。起初,德國聯邦鐵路公司在回應中向桑伯格表示了歉意,說會努力改進他們的服務。但沒過多久,該公司澄清說桑伯格是坐在頭等艙里。

5

泰國「春運」

每年4月是泰國最重要的節日潑水節,節日期間的交通運輸基本相當於中國的「春運」。在泰國,火車和長途大巴是普通百姓最依賴的出遠門方式。

看完之後你是不是覺得心裡平衡了許多啊,其實過年就意味著回家團圓,不管再怎麼擁擠回家就是好的。

⑵ 鐵路制服上的"杠杠"和大檐帽是怎麼來的

鐵路作為陸上最強大的運輸方式,一直是有著國防價值的,所以大部分國家的鐵路都實行半軍事化管理。
新中國建立初期,鐵路實行雙重管理,一方面受鐵道部(已撤銷,並入交通運輸部)管理,另一方面受各軍區管理。為方便管理,鐵路設施被分為局、段、站。我母親家是老鐵路人,姥爺以前是阜新機務段(改制後已撤銷,並為沈陽段)段長,我記得很清楚,他享受軍隊待遇,副團級。我記得鐵路局(北京鐵路局、太原鐵路局……)局長享受師級待遇,段長享受團級待遇,站長和分段長(現在已經沒有分段長了)享受營級待遇。所以那時候鐵路制服和軍隊制服幾乎是一樣的,顏色不同而已。
你說的「杠杠」是為了區分不同的職務:
車站人員:車站值班員、運轉車長、客運值班員的帽牆、肩章上一道橫杠;車間領導及三等以下車站站長為兩到橫杠;特、一、二等站站長為三道橫杠。
列車客運人員:列車長的帽牆、肩章上一道橫杠;車隊領導、指導車長為兩道橫杠;段級領導為三道橫杠。列車員無杠。
機車乘務人員:機車司機的帽牆、肩章上一道橫杠;車間領導為兩道橫杠;段級領導為三道橫杠。學習司機無杠。
車輛乘務人員:車輛乘務長的帽牆、肩章上一道橫杠;車間領導為兩道橫杠;段級領導為三道橫杠。車輛乘務員、發電車乘務員、機械保溫車乘務員無杠。
行車公寓叫班人員的帽牆、肩章上一道橫杠 ——摘自網路

至於你說大檐帽和「杠杠」是怎麼來的,大檐帽是1811年沙俄為軍官設計的工作帽,後來被普魯士、英國所採用,與之對比的是拿破崙為法國軍官設計的高筒帽,但是最後大檐帽被各國繼承下來,因為高筒帽重心高,戴時間久了傷頸椎……
「杠桿」……俗稱軍銜,有肩章、領章和臂章三種,鐵路制服上的是肩章,最早的肩章出現在5世紀-16世紀的義大利和法國等,期初只是在軍服肩膀上縫制金屬扣子(鋁、金、銀、銅)那是後由於煉制鋁很困難,所以鋁章等級最高,後來為了方便替換,直接把帶金屬扣子的布條縫在肩膀上,形成了肩章。

但是隨著鐵路商業化和企業改制,你說的「杠杠」和「大檐帽」越來越少了。

⑶ 警察學院的制服和真正警察制服有什麼區別

一、警號不同

1、警察學院學員的警號有漢字或字母的前綴。

2、正式警員的警號全部是數字沒有字母或數字的前綴。

二、樣式不同

1、警察學院的制服肩章沒有四角星花。

2、警察制服的肩章上有四角星花。

警察學院制服:

(3)各國鐵路制服擴展閱讀

中國成立後,警服先後經歷了五0式、五五式、五八式、六六式、七二式、八三式、八九式、九九式等八次沿鞋換裝。前四款警服和解放軍服裝大致相同,只是標志上有區別,從七二式開始區別於軍服。

警察在中國的出現還是在上世紀初。1902年以後,清政府仿效東西方各國建立警察機構,但警察的服飾從形式到章程都沒有統一規定。到光緒三十四年,也就是1908年全國才有了統一的警察服裝。民國時期的警服也先後經歷了11次比較大的變革。

根據《人民警察法》第二條第二款之規定,人民警察包括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監獄管理機關的人民警察和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的司法警察。

除以上部門及其人民警察外,任何其他部門、機構、個人不得持有、使用人民警察制式服裝和標示有人民警察標志的物品,任何部門、機構、個人不得穿著類似人民警察警服的服裝。

⑷ 為什麼陳真總是穿中山裝

中山裝為服裝的一種。上身左右各有兩個帶蓋子和扣子的口袋,下身是西式長褲,由孫中山提倡而得名。 老舍 《四世同堂》二五:「他極大膽的穿上了一套中山裝!」 王西彥 《夜宴》三:「今天大概是由於出席宴會,他鄭重其事地穿起一套黑嗶嘰中山裝。」中山裝是在廣泛吸收歐美服飾優點的基礎上形成的,孫中山綜合了西式服裝與中式服裝的特點,設計出的一種直翻領有袋蓋的四貼袋服裝,定名為中山裝,此後幾十年,中山裝大為流行,成為中國男子喜歡的標准服裝。

形成發展

以中國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命名的男用套裝。
1919年,孫中山請上海亨利服裝店將一套陸軍制服改成便裝。這套便裝在保留軍服某些式樣的基礎上,吸取了中式服裝和西裝的優點,顯得精練、簡便、大方。由於孫中山先生的提倡以及他的名望,這種便裝式樣很快流傳,經過不斷修改,發展成中山裝,並成為中國男子普遍穿用的服裝。關於中山裝的來歷還有其他一些說法。如有的說是1912年在廣州問世的,有的說是由日本鐵路制服改制的。
這里提到的黃隆生是一位越南的華僑,開有一家洋服店,1902年,孫中山到越南籌組興中會,一次到黃的店購物。黃得知這個顧客就是孫中山時。當即要求加入興中會,為革命出力。
中山裝就這樣在1912年就被定下了型,新中國成立後,由於革命領袖和革命幹部都穿中山裝,人民群眾也以這種服裝來表達對新時代的歡迎。於是中山裝在社會上廣泛流行,成為了中國男裝一款標志性的服裝,即使是在如今的T型台上依然能見到由它演變而來的時尚服飾。

中山裝的由來

在清朝(1644年~1911年),中國男子都是按照滿族的式樣梳理頭發,穿衣戴帽,一直延續到20世紀之初。雖然中國已步入了近代史的征途,但傳統服裝仍保持著一定的穩定性,服裝仍沿用著傳統的長袍、馬褂、瓜皮帽等式樣。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之後不久,傳統服式開始受到外國服式的一些影響,出現了一些改變,但基本式樣仍保持著原有的狀態,直至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才出現了一些根本性的變革,它象徵著清王朝的徹底崩潰和一個時代的終結。辛亥革命不僅帶來了社會的劇變,而且也促使服裝的變革更為迅速而明顯。中山裝就是在這一變革中誕生的。
中山裝是中國現代服裝中的一個大類品種。其上衣的左右上下各有一個帶蓋子和扣子的口袋,下身是西褲,這是辛亥革命後流行起來的服裝,以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做臨時大總統時穿用而流行於世,故稱中山裝。毛澤東主席對「中山裝」很欣賞,他一直堅持穿中山裝,因而國外朋友又稱中山裝為「毛式制服」。它具有我國民族的特點,穿著簡便、舒適、挺括,在民國十八年(1929年)制定國民黨憲法時,曾規定一定等級的文官宣誓就職時一律穿中山裝,以表示遵奉先生之法。
中山裝的由來,據說是孫中山先生在廣州任中國革命政府大元帥時,感到西裝樣式繁瑣,穿著不便,而中國服裝在實用上亦有缺點。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孫中山到越南河內籌組興中會,偶入河內由廣東人黃隆生開設的洋服店,為了節省外匯,並能體現中國國情而授意黃隆生設計一種美觀、簡易而又實用的中國服裝,黃參考了西歐和日本服裝式樣,並結合當時南洋華僑中流行的「企領」文裝上衣和學生裝而設計縫製成的。但是,也有資料稱,中山裝原由當時的軍裝改制而成的。1919年,孫中山先生在上海居住時,有一次,他將一套已經穿過的陸軍制服拿到著名的亨利服裝店請裁縫改成「便服」,改成「便服」後仍有點像軍制服。但在便服中,它既非「唐裝」,更非「西裝」,店員便為之起名為中山裝。由於孫中山先生在海內外聲望很高,這種服式便不脛而起,迅速流傳全國。當時的中山裝背面有縫,後背中腰有帶,前門襟釘9個紐扣,上下口袋都有「胖襇」。後來逐步演變成現在的款式:關閉式八字形領口,裝袖,前門襟正中5粒明紐扣,後背整塊無縫。袖口可開叉釘扣,也可開假叉釘裝飾扣,或不開叉不用扣。明口袋,左右上下對稱,有蓋,釘扣,上面兩個小衣袋為平貼袋,底角呈圓弧形,袋蓋中間弧形尖出,下面兩個大口袋是老虎袋(邊緣懸出1.5~2厘米)。褲有三個口袋(兩個側褲袋和一個帶蓋的後口袋),挽褲腳。很顯然,中山裝的形成在西裝基本形成上又揉合了中國傳統意識,整體廓形呈墊肩收腰,均衡對稱,穿著穩重大方。
中山裝自1923年誕生迄今,一直是中國男子最通行和喜歡穿著的服式。中國的民主革命家孫中山先生中山裝的創始人。
1923年,孫中山先生在廣州任中國革命政府大元帥時,感到西裝不但式樣繁瑣,穿著不便,又不大適應當時中國人民在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實用要求;而中國原來的服裝(對襟式短衫褂,大襟式長衫等),既不能充分表現當時中國人民奮發向上的時代精神,在實用上也有類似西裝的缺點。於是主張以當時在南洋華僑中流行的「企領文裝」上衣為基樣,在企領上加一條反領,以代替西裝襯衣的硬領。這樣一來,一件上衣便兼有西裝上衣、襯衣和硬領的作用;又將「企領文裝」上衣的三個暗袋改為四個明袋,下面的兩個明袋還裁製成可以隨著放進物品多少而漲縮的「琴袋」式樣。孫中山先生說,他這樣改革衣袋,為的是要讓衣袋放得進書本、筆記本等學習和工作的必需品,衣袋上再加上軟蓋,袋內的物品就不易丟失。孫中山先生設計的褲子是:前面開縫,用暗紐;左右各一大暗袋,前面一小暗袋(表袋);右後臀部挖一暗袋,用軟蓋。這樣的褲子穿著方便,也很適用攜帶隨身必需品。
協助孫中山先生創制中山裝的助手名叫黃隆生,廣東台山人,原在河內保羅巴脫街開設隆生洋服店。1902年12月,孫中山先生到河內籌組興中會,偶入其店購物,相與攀談。黃隆生獲悉面前顧客即為革命黨領袖孫中山先生,大為傾倒。懇切要求參加興中會,為革命出錢出力。1923年黃隆生隨孫中山先生在大元帥府任事。孫中山先生設計中山裝時, 曾請他幫同規劃和負責縫制,順利地製成了世界上第一套中山裝。
當中山先生穿起自己設計的、也是世界上第一套中山裝時說:「這種服裝好看、實用、方便、省錢,不像西裝那樣,除上衣、襯衣外,還要硬領,這些東西多是進口的(當時這些東西多從外國進口),費事費錢。」 中山裝由於具備好看、實用、方便等優點,所以一經孫中山先生提倡,就得到廣大群眾的歡迎。

中山裝由來的另一說法

有人聽說「中山裝來自日本」,結果留言者被眾人圍攻,被痛斥為「小日本」及「漢奸」,如果承認日本對中國影響這么困難,也許最好不要讀中國近代史罷了。清末民初以來,日本一直在各方面都在影響中國。不過因為中日交惡,所以對日本的影響多不願提及而已。中山裝是一個好例子。明明與日本的淵源密切,欲避重就輕,偏要強說成來自南洋或中國。這種「承認學日本就是不爽」心態百年不變。
中山裝是孫中山設計而成的,目的是為現代中國人提供輕便的工作兼社交服。孫中山本身只說明推廣中山裝的原因,但沒有講清楚其主要靈感何來?以下簡介中山裝起源的三種說法。
有關中山裝的創作靈感,最常聽到的說法是來自南洋華僑的企領服。它指出孫中山在1902年起越南籌建興中會分會,委託河內一來自廣東的裁縫黃隆生生產第一套中山裝。孫中山采當時南洋華僑流行的企領代替西裝的硬領,又將企領服的三袋改為四個,可放筆記、紙筆及工具等東西以方便學習或工作。
此外,也有人指出中山裝的主要參考來自中國。源出中國說再分廣東便服說及寧波服便服說。兩者均認為孫中山從中國地方便服為基礎,加入西裝的硬領及多袋等特色而成。有考證指出1916年孫中山托寧波(榮昌祥)裁縫王才運裁出第一套中山裝。
《中華文化習俗辭典》折衷南洋華僑說及中國說如下:「孫中山參照中國原有的衣褲特點,吸收南洋華僑的企領文裝和西裝樣式,本著適於衛生,便於動作,易於經濟,壯於觀瞻的原則,親自主持設計,由黃隆生裁製出的一種服裝式樣。」
南洋華僑說及中國說都似乎有意不提日本的影響。老實說什麼南洋企領服、廣東便服、寧波便服、甚至西裝都不太像中山裝,彼此的關系應該不會太密切。最像中山裝的是日本校服及陸軍士官服。孫中山及革命黨在日活動時間不短(曾留日者眾)。據說孫中山委託日本華僑張方誠設計了中山裝的草圖,然後返上海後,於1916年命王才運依圖生產。亦有一說是1919年孫中山將自己穿過的日本陸軍服拿去上海的亨利服裝店改為便服,成為中山裝的起源。

造型特徵

中山裝由於孫中山的提倡,也由於它的簡便,實用;自辛亥革命起便和西服一起開始流行。1912年民國政府通令將中山裝定為禮服,修改中山裝造型,並賦於了新的含義。立翻領,對襟,前襟五粒扣,四個貼袋,袖口三粒扣。後片不破縫。這些形制其實是有講究的,根據《易經》周代禮儀等內容寓以意義。
其一,前身四個口袋錶示國之四維(禮、義、廉、恥),袋蓋為倒筆架,寓意為以文治國。
其二,門襟五粒紐扣區別於西方的三權分立的五權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
其三,袖口三粒紐扣表示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
其四,後背不破縫,表示國家和平統一之大義。
其五,衣領定為翻領封閉式,顯示嚴謹治國的理念。

設計理念
中山裝的最初款式:上衣為立領、前門襟、9粒明扣,4個壓爿口袋,背面有後過肩、暗褶式背縫和半腰帶。1922年中山裝改為立翻領、7粒扣,下口袋為老虎袋。後又改成現在的款式:上衣為立翻領,有風紀扣;衣身三開片,前門襟,5粒明扣;4個貼袋,各有袋蓋及1粒明扣,上為平貼袋,下為老虎袋,左右對稱;左上袋蓋靠右線跡處留有約3cm的插筆口。高檔中山裝,在袖口部位有3粒飾扣。與中山裝配套的褲,一般採用同料同色的西式褲。
關於「中山裝」,《中華文化習俗辭典》記載說:「孫中山參照中國原有的衣褲特點,吸收南洋華僑的『企領文裝』和『西裝樣式』,本著『適於衛生,便於動作,易於經濟,壯於觀瞻』的原則,親自主持設計,由黃隆生裁製出的一種服裝式樣」。
中山裝由於孫中山的提倡,也由於它的簡便,實用;自辛亥革命起便和西服一起開始流行。1912年民國政府通令將中山裝定為禮服,修改中山裝造型,並賦於了新的含義。立翻領,對襟,前襟五粒扣,四個貼袋,袖口三粒扣。後片不破縫。這些形制其實是有講究的,根據《易經》周代禮儀等內容寓以意義。

材質做工
中山裝做工比較講究,領角要做成窩勢,後過肩不應湧起,袖子同西裝袖一樣要求前圓後登,前胸處要有胖勢,四個口袋要做得平服,絲縷要直。在工藝上可分精做和簡做兩種,前者有夾里和襯墊,一般用作禮服和褲子配套穿用,後者不加襯料,適合於日常作便服穿用。中山裝的優點很多,主要是造型均衡對稱,外形美觀大方,穿著高雅穩重,活動方便,行動自如,保暖護身,既可作禮服,又可作便裝。其缺點是領口緊、卡脖子等。中山裝素以其特有的沉著老練、穩健大方的風格吸引了廣大的中老年人和海外華人的青睞,尤其是知識分子仍然視中山裝為自己的日常服裝。在穿著時,要注意由中山裝所傳遞出的意蘊與其人生態度相吻合,要把風紀扣彌合,有人圖一時的舒適而敞開領扣,這樣會使自己在眾人眼裡顯得不倫不類,有失風雅和嚴肅。

中山裝的色彩很豐富,除常見的藍色、灰色外,還有駝色、黑色、白色、灰綠色、米黃色等。一般來說,南方地區偏愛淺色,而北方地區則偏愛深色。在不同場合穿用,對其顏色的選擇也不一樣,作禮服用的中山裝色彩要莊重、沉著,而作便服用時色彩可以鮮明活潑些。對於面料的選用也有些不同,作為禮服用的中山裝面料宜選用純毛華達呢、駝絲錦、麥爾登、海軍呢等。這些面料的特點是質地厚實,手感豐滿,呢面平滑,光澤柔和,與中山裝的款式風格相得益彰,使服裝更顯得沉穩莊重,而作為便服用的面料,可選擇相對較靈活,可用棉布、卡其、華達呢、化纖織物以及混紡毛織物。

文化內涵
( 59集電視連續劇《走向共和》中最後一集孫中山先生慷慨陳詞。)
我知道,你們很著急。張勛復辟了,國會,又開不成了。
我們本來是共和國,可怎麼一次又一次的出現了封建主義專制主義東西呢?這個問題不解決,專制復辟,就是必然的。共和國就永遠是一個泡影。
共和的觀念,是平等、自由、博愛嘛。可民國六年來,我們看到的是什麼?各級行政官員都視法律為糞土,民眾——仍被奴役著。
民國應該是自由之國,可民國六年來,我們看到的是什麼,是只有當權者的自由,權力大的有權力大的自由,權力小的有權力小的自由。民眾——沒有權力,沒有自由。
民國應該是博愛之國,可民國六年來,我們又看到的是什麼?是只有民眾對當權者恐懼的愛,而當權者對民眾只有口頭上虛偽的愛。
民國,更應該是法制之國,可民國六年來,我們看到的是行政權力,一次又一次的肆無忌憚的干涉立法。你不聽話,我就收買你:你不服從,我就逮捕你。
那行政是什麼呢?應該是服務於國民,行共和之政。可民國六年來,我們看到的是什麼,是一個打著共和旗幟的「家天下」,在這個「家天下」的行政中,我們根本看不到透明的行政程序,更看不到監督之制。那些行政官員,是如何花掉民眾的血汗錢,民眾不知道那些行政官員把多少錢揣進了自己的腰包。你們不知道吧,我也不知道。(呵呵)
你們都知道司法是裁判吧,這個裁判的原則是什麼,是一部主權在民的共和國憲法嘛,可民國六年來,我們根本沒看到這么一部憲法,就那部不成熟的《臨時約法》,也一次又一次的被強奸。
哦,對了,我今天穿的這身衣服有點古怪是吧?連裁縫都說是很奇怪的。我要說,這就是共和,這就是共和的衣服:
(舉起右手)這邊,我設計了三顆扣子,共和的理念,就是:平等,自由,博愛。
(舉起左手)這邊也有三顆扣子:民族,民權,民生。
那憲法呢?我發明了個新詞,叫五權憲法:
(指著中山裝的左上袋)這里裝的是立法權;
(指著中山裝的右上袋)這里裝的是行政權;
(指著中山裝的左下袋)這里裝的是司法權;
這三權你們都熟悉,叫間接民權。我情有獨鍾的是——直接民權。要讓普通的民眾,都有直接參政議政的權力。
一個是考試權,我們要把考試權還給民眾,今後,凡行政用人,一定要經過考試,不管是誰。
還有一個是彈劾權,(拍拍衣服),沒地兒裝了,不急,不急,(打開上衣,手指內袋)裝在這兒,為什麼要把彈劾權藏在裡面呢?因為它是民眾的殺手鐧,它說不定什麼時候就突然殺出來,彈劾你。
我孫文此生阿,沒有別的希望,就一個希望,那就是——讓共和不僅是一個名詞,一句空話,或一個形式,要讓它成為我們實實在在的生活方式,讓它成為我們牢不可破的信念。

興衰始末
孫中山先生的倡導下,當時的革命黨人以身著「中山裝」為榮,也正因為革命領袖和革命幹部都穿中山裝,新中國成立後,全國人民便以這種服裝來表達對新時代的熱愛。於是中山裝成為新中國一款標志性的服裝,甚至曾一度被世界公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服」。
穿著中山裝,國民一度找回了失落了一個世紀的自信。然而,這種自信心的建立,其實源於一個被神化了的領袖。當有一天神化的面紗被揭開後,中國人的信仰便開始處於一種真空狀態。改革開放後,打開的國門讓中國人看到了西方的繁華,也看到了30年被禁錮的悲哀。
在中國的服裝產業蓬勃發展、形形色色的服裝一路增光添彩的今天,中山裝卻早早地退出了常式禮服的歷史舞台。偶爾,傳媒上有國家領導人身著中山裝參加國際重要會議的身影,有某位美籍華人穿著中山裝參加國際性頒獎典禮,等等消息。從這些有關中山裝報道的鳳毛麟角中,我們感受著作為一個中國人對中山裝最後的一點執著與不舍,才明白自己的文化血脈的傳承中,其實早已有中山裝深深的烙印。

中山裝做為中國人一度推崇的常式禮服,它同時也承載著一種文化,一種禮儀,一份民族自尊和自豪感。韓國人的韓服、日本人的和服、蘇格蘭高地男子的褶襇短裙和東南亞一帶馬來民族的沙籠和峇迪,或多或少都承載著這些元素。現在世界各國大體上都以穿西裝為主,但在節日或重大慶典活動時,各民族的人都要穿上自己的民族服裝。然而,當瓦傑帕伊穿一身潔白的印度長袍翩翩而來,小泉純一郎著一襲寬大的和服走向世界的時候,我們,作為這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號稱擁有五千年光輝燦爛文明歷史,卻沒辦法擁有一件屬於自己民族的服飾。
難怪很多人質疑過中華文明。然而意外的是,當中國人肆無忌憚地破壞自己的傳統文明的時候,英國大文豪蕭伯納卻說:「你們有五千年的文化,你們現在好像覺得西方什麼都好……總有一天,你們會把西方的東西像破鞋一樣扔掉。」近一個世紀過去了,中國人想趕英超美,想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想著共產主義理想事業,卻似乎從沒有想過要找回自己的民族精魂,這種無根的漂泊狀態,表現在我們一方面在尋尋覓覓謀求民族的強大興盛,另一方面卻在藐視自己的傳統文明自暴自棄。這種矛盾狀態其實來源於民族自信心的不足,它最直接的後果,便註定我們在追求民族進步中卻失去了更多。這其中,包括丟掉了自己的「國服」——中山裝。
「漢家天馬出蒲梢,苜蓿榴花遍近郊」,「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失落的文明應該找到重新傳承的文化血脈。當我們解開歷史迷霧所製造的民族自悲情結,以整個中華民族文化源流交融的大視角來看待曾在中國人身上深深打下烙印的中山裝時,就會發現中山裝離我們的生活雖然有點遙遠,但其文化的密碼卻在現代中國人的精神生活中得以保存下來,比如人權思想、革命精神或民族復興精神、它其實是喚醒集體文化記憶的最切實而有效的方式。

與各國鐵路制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女裝雜志常用的英文名 瀏覽:417
冬天白色馬甲配什麼顏色好看圖片 瀏覽:91
學生定製校服一般需多少錢 瀏覽:791
淘寶童裝背景設計素材 瀏覽:362
女士穿大衣怎麼圍圍巾好看 瀏覽:284
吉利童裝 瀏覽:834
男童童裝潮 瀏覽:522
羽絨線怎麼織圍巾視頻 瀏覽:735
棕灰色褲子搭配什麼顏色上衣圖片 瀏覽:540
誅仙手游校服怎麼得到 瀏覽:119
上海七浦路快樂雨精品童裝 瀏覽:729
黑妹提褲子的那首歌叫什麼 瀏覽:338
伊春優手手套采購批發 瀏覽:927
2018格子襯衫風靡盛夏 瀏覽:706
成都哪裡拿衣服便宜童裝 瀏覽:851
淺水藍襯衫女搭配 瀏覽:119
泉州童裝有限公司 瀏覽:882
廣州新市大埔有沒有童裝廠 瀏覽:932
九分褲男春修身多少錢 瀏覽:859
工作服制服襯衫定做 瀏覽: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