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林海音的故事
林海音(1918年-2001年),出生於日本大阪,台灣苗栗縣頭份鎮人,祖籍廣東蕉嶺,台灣著名作家。曾擔任「世界日報」實習記者,主持《聯合報》副刊10年。一生創作了多篇長篇小說和短篇小說集,銷量十分可觀。其中小說《城南舊事》(1960年)最為著名。她所創立的純文學出版社(1968-1995)堪稱中國第一個文學專業出版社,曾出版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好書。
林海音本人的創作豐收期,在20世紀50年代後期,總共寫了四部長篇小說:《曉雲》《城南舊事》《春風》《孟珠的旅程》,和三本短篇小說集:《綠藻與鹹蛋》《婚姻的故事》《燭芯》,產量十分可觀。
1963年,因故離開主編十年的聯副,但這樣的挫折並未打擊到她。
1968年,她和幾位朋友合辦了一份文學雜志《純文學月刊》。編這份雜志時,她曾親筆發出了一百多封信,向編報時所擁有的基本作者邀稿,她的熱情和真誠感動了好多人。《純文學月刊》得到好評,產生了不少佳作。而她所創立的純文學出版社(1968-1995)堪稱中國第一個文學專業出版社,曾出版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好書,如彭歌譯的《改變歷史的書》,子敏的散文集《小太陽》《和諧人生》,長篇小說《藍與黑》《滾滾遼河》等都歷久不衰。林海音夫婿何凡撰寫《玻璃墊上》專欄超過三十年(1953-1984),彷佛是一部台灣社會發展史,純文學特將這些珍貴的資料出版《何凡文集》,這套書並榮獲圖書主編金鼎獎。
1990年,林海音回到闊別了四十一年半的北京,並成為兩岸文學交流的重要橋梁。她寄出全套的純文學叢書和純文學月刊給北京中國現代文學館,還號召台灣出版界大量捐書以充實台灣文庫;她又擔任《當代台灣著名作家代表作大系》顧問,完整介紹台灣作家作品。林海音的文學成就也獲得中國大陸文學界的重視,北京中國現代文學館曾於1997年以及2000年舉辦「林海音作品研討會」。
2. 《城南舊事》描寫五個人物外貌的段落
1、她穿了一件絳紫色的棉襖,黑絨的毛窩,頭上棚此留著一排劉海,辮子上扎的是卜和物大紅絨繩,她正把大辮子甩到前面來,兩手玩弄著辮梢,愣愣地看著對面人家院子里的那棵老洋槐。她的臉白得發青,鼻子尖有點紅,大概是冷風吹凍的,尖尖的下巴,兩片薄嘴唇緊緊地閉著。
2、她冬天穿著一件藕荷色的旗袍,周身鑲了白兔皮的邊,在大禮堂里教我們跳舞,拉圈兒的時候,她剛好拉著我的手。
3、蘭姨娘圓圓扁扁的臉兒,一排整整齊齊的白牙,我最喜歡她左邊那顆鑲金的牙,笑時左嘴角向上一斜,金牙便很合適地露出來。左嘴巴還有一處酒渦,隨著笑聲打漩兒。她的麻花髻梳得比媽的元寶髻俏皮多了,看她把頭發擰成兩股,一來二去就盤成一個髻,一排茉莉花總是清幽幽,半彎身地卧在那髻旁。
4、我還記得她剛來的那一天,是個冬天,她穿著大紅棉襖,里子是白布的,油亮亮的很臟了。
5、他瘦瘦高高的,站在床前來,瞪著我。
1、《城南舊事》是台灣女作家林海音的代表作。該作品通過英子童稚的雙眼對童年往事的回憶,講述了一段關於英子童年時的故事,反映了作者對童年的懷念和對北京城南的思念。該作品於1983年被改編成同名電影,由吳貽弓執導。
2、《城南舊事》是林海音以其7歲到13歲的生活為背景創作的。在台灣被日本帝國主義侵佔期間,林海音一家不甘在日寇鐵蹄下型液生活,舉家遷居北京,小英子即在北京長大。看見冬陽下的駱駝隊走過來,聽見緩慢悅耳的鈴聲,童年重臨於作者心頭。夏天過去,秋天過去,冬天又來了,駱駝隊又來了,但是童年一去不還。
3、林海音(1918年3月18日-2001年12月1日), 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台灣作家。 生於日本大阪,原籍台灣苗栗縣頭份鎮。3歲隨父母返台灣,因台灣被日本控制便舉家遷往北京,度過了難忘的童年生活。1948年舉家遷往台灣,被稱為「台灣文學的祖母級人物」,1998年榮獲「終身成就獎」。
3. 城南舊事韓老師冬天穿的旗袍顏色
城南舊事韓老師冬天穿的是藕荷色的旗袍。
可從《城南舊事》的相關片段佐證:
「我心跳了,因為我喜歡韓老師!她是我們附小韓主任的女兒。她冬天穿著一件藕荷色的旗袍,周身鑲了白兔皮的邊,在大禮堂里教我們跳舞,拉圈兒的時候,她剛好拉著我的手......」
(3)一件旗袍林海音擴展閱讀
《城南舊事》是台灣女作家林海音的代表作。該作品通過英子童稚的雙眼對童年往事的回憶,講述了一段關於英子童年時的故事,反映了作者對童年的懷念和對北京城南的思念。
該作品於1983年被改編成同名電影,由吳貽弓執導。
《城南舊事》以深摯的情懷和筆觸追述20世紀20、30年代北京城南的舊事,敘事結構包括兩層,表層結構是串珠式的,以成長為線,將小英子童年經歷的五個故事集合在一起。深層結構是作者內心創作情感的表露與寄託,小說以不斷的"離去"來組織情節,推動故事的發展。
在內外兩層結構的結合與互補下,小說得到了完整的表達與闡釋。包含了作者綿延不絕的鄉思鄉愁,是公認的鄉愁文學力作。
《城南舊事》滿含著懷舊的基調,將其自身包含的多層次的情緒色彩,以一種自然的、不著痕跡的手段精細地表現出來。是具有極強的平民意識,一部純美的散文式的電影;一種委婉的詩意,一片寧靜的意境;近乎一幅素雅、淡泊、簡約的中國水墨畫;滿含人間煙火味,卻無半分名利心。
4. 關於林海音
林海音,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原籍台灣省苗栗縣,林海音於1918年3月18日生於日本大阪,不久即返台,當時台灣已被日本帝國主義侵佔,其父林煥文不甘在日寇鐵蹄下生活,舉家遷居北京,小英子即在北京長大。曾先後就讀於北京城南廠甸小學、北京新聞專科學校,畢業後任《世界日報》記者。不久與報社同事夏承楹結婚。1948年8月同丈夫帶著三個孩子回到故鄉台灣,任《國語日報》編輯。1953主編《聯合報》副刊,開始文藝創作,並兼任《差答文星》雜志編輯和世界新聞學校教員,1967年創辦《純文學雜志》,以後又經營純文學出版社。林海音的創作是豐厚的。迄今為止,已出版十八本書。散文集《窗》(與何凡合作)、《兩地》、《做客美國》、《芸窗夜讀》、《剪影話文壇》《一家之主》、《家住書坊邊》,散文小說合集《冬青樹》,短篇小說集《燭心》、《婚姻的故事》、《城南舊事》、《綠藻與鹹蛋》;長篇小說《春風》、《曉雲》、《孟珠的旅程》,廣播劇集《薇薇的周記》、《林海音自選集》、《林海音童話集》,編選《中國近代作家與作品》,此外,還有許多文學評論、散文等,散見於台灣報刊。
創作風格
二
林海音從寫散文開始她的創作生涯。她的散文充滿鄉戀、哲理、親情,浸潤著 人們的心。那北京風貌、台灣民情、異國景物,以及天倫之樂、同鄉之親、師生之 誼,讀書心得,偶聞雜感,都令人興起縷縷情思。而最令人感動的是:大多文字都
流露出作者對祖國母親的摯愛,對第二故鄉北京的懷念。「我漫寫北平,是為了我 多麼想念她,寫一寫我對那地方的情感,情感發泄在格子上,苦思的心情就會好些。」 (《陳穀子·爛芝麻》)她把滿腔思戀,傾訴於對昔日親朋好友的懷念中,表現在 北京特有的名勝古跡、風土人情、市場變化的描繪上。至於北京的四季美景,在作 者筆下,展現的是一幅幅彩色鮮明的圖畫:明媚的春,歡樂的夏,紅葉滿山的秋,鵝毛大雪的冬。「那古城曾傾瀉我所有的感情,春來秋去,我是多麼熟悉那裡的季 節啊!」「然而這一切,在這里何處去尋呢?像今夜細雨滴答,更增我苦戀北平!」 (《苦念北平》)。作者的綿綿情思,真是「訴不盡,理還亂」!此外對天安門、 故宮、景山公園、文津街、虎坊橋、天橋、地壇等地的深情描繪,都灑下了作者相 思的淚。因為「那裡我住得太久了,像樹生根一樣。」人同樹,沒有根是無法生存 的。這也是她雖然長住台灣,但她這個人,她的作品卻「有濃厚的北平味兒,」「甚至比北平人還北平」的原因。
她自然也愛她的故鄉台灣。那裡到處可虛大慧見的相思樹、香花,台北的溫泉,獅子
山的美景,媽祖生日的熱烈氣氛,高山族少女的戀愛生活……都再現在她的篇章中, 傾注著她的溫情。而對故鄉的英雄,則更是無限崇敬,如《霧社英魂祭》,洋洋數 千言,從霧社山民的祖先仿嘩寫到今日霧社的庄嚴美麗,從山民的自由幸福生活寫到日 寇入侵後的悲慘命運,又從山民的奮起反抗寫到殖民地者的殘酷鎮壓,更從英雄的 頑強戰斗寫到烈士精神的永垂不朽。跨越了那麼漫長的歲月,描寫了那樣壯闊的畫 面,全文感情深沉而主題深刻,筆勢縱橫而線索明晰,處處圍繞著烈士精神與山河 同在這個凝聚點取材,將敘述、描寫。議論、抒情熔於一爐,從而使這篇祭文成為 一首緬懷英烈的頌歌。
林海音的另一些散文,則注重哲理的探求。如因「窗」的特殊作用而判「窗是
有情的」(《窗》),而「門」則是「無情的東西」(《門》);作者通過對「門」 的有關成語的種種解釋,闡述自己獨到的見解,寫得別具一格。更指出狗仗人勢的 可憎(《狗》),至於錢,也不是萬能的東西,因為它買不到青春、生命的真理 (《錢》)。只有春,才是充滿希望的,「兒童,春天,希望,才是一個完整的人 生」(《春》)。這些內涵豐富、哲理深刻的散文,是林海音對人生深入觀察的結 晶。
林海音敘寫夫妻情、母子愛、師生誼之類的散文,充滿一種真摯。親切的情趣
美。如妻子為盡婦責,好心地把丈夫書桌上亂物整理好,反而引起丈夫的怪脾氣,
妻子據理力爭,丈夫只好認輸:「算你贏,還不行嗎?」結尾多麼風趣而親呢!
《今天是星期天》中的丈夫,為了讓忙了一星期的妻子休息,不讓她進廚房,他帶
領孩子們做飯炒菜,把他對妻子的體貼,以及他不會做家務事而鬧出的各種笑話,
渲染得滿紙生輝。作者還常選用一些生活細節來突出這種情趣,如「丑小鴨」們
「偵察出父母因熬夜寫作而偷吃東西」的物證後,四張小臉沖著「我」要求「賠」
的笑劇(《鴨的喜劇》);為幫助學生默默改錯誤,以不損傷學生的自尊心,她又
採用先叫學生一個一個走到操場,讓偷球者自己去還球,小偷不敢還;後又用學生
和老師一個一個走出教室又一個一個走進來,小偷在人不知鬼不覺的情況下把球放
回原處,雖然老師明知是誰,也不點破,這一組細節描寫,顯得新穎別致,更體現
老師一片愛心和巧妙的工作方法。……這樣描寫,妙趣橫生,充滿詩情畫意,折射
出作者熱愛生活的底蘊。
優美的散文,常常是精巧構思的結果,林海音散文構思的特點,是形散神不散。
為使散文神凝,她很注意「文眼」的安設,卻又不露痕跡。如《貝多芬的力》,作
者既寫貝多芬父親的酗酒和母親的早喪,又寫他負擔全家生活和培育兩個弟弟的艱
難,也寫他失戀的痛苦,耳聾的打擊,以及他立了遺囑又奇跡般地活了二十五年,
直到完成《第九交響樂》才在貧病中逝世。全文緊緊圍繞著這位傑出人物對事業的
執著追求,把許多有關的片斷匯集於「力」這個焦點上,從而使這篇散文凝煉、濃
烈,並以它思想的光輝而使讀者受到啟迪。《辛酸餐館淚》。《日落百老匯》、
《詩的婚禮,詩的歲月》也體觀這種構思的特點。有些篇章,用對比突出主題,如
《五十兩黃金·一塊抹布》、《二弦》。但她大多散文,都以清新的文字和素淡的
筆調,將一個短小的故事、一件普通的事物,舒徐自如地寫出來,讓讀者得到豐富
的感受。
林海音小說則為我們展開更為廣闊的生活畫面,並以反映我國特殊歷史時代的
真實面貌而得到人們的贊揚。
林海音特別關心中國婦女的生活和命運。她大部分小說,不管是以北京為背景
還是以台灣為背景,處於中心位置的,始終是婦女問題。她的許多反映舊中國婦女
命運的作品,既是探討中國婦女問題的記錄,也是寄託鄉愁的一種表現形式。如自
傳體小說《婚姻的故事》描述婆母、姨娘、「我」和妯娌、友人的不同婚姻,「給
我無限回憶」。深深的鄉愁也表現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如《城南舊事》就是通過
宋媽、蘭姨娘、秀貞和爸媽等人物命運的描寫,表現作者對北京的思念之情。
描寫大陸來台婦女和台灣婦女的生活際遇,是她探索中國婦女問題的繼續。她
們不是忙於事業而失去家庭的溫暖(《春風》),就是為養家活口淪為受人凌辱的
戲子(《風雪夜歸人》);不是為掙錢送妹妹讀書而只好賣唱(《孟珠的旅程》),
就是在失學失業的痛苦、寂寥中被變態的戀情吞噬(《曉雲》)。而秀惠的自殺身
亡,又從另一側面反映了台灣下層婦女的悲慘命運(《玫瑰》)……總之,林海音
筆下的婦女,不論貧富貴賤,年齡大小,文化高低,籍貫出身,「都是一群被虐待
者」。她重現了二十年代舊中國婦女和五六十年代台灣婦女的苦難生活,也寫了她
們的反抗,如歌女玫瑰以跳樓自殺來抗議養母和社會對她的坑害。但大多數婦女的
「控訴和抗議是溫和與微弱的」(葉石濤語),林海音為被侮辱被損害者鳴不平,
卻找不到出路。這又一次證明,婦女問題,歸根到底是一個社會問題。
除了描寫婦女的生活和命運外,林海音的小說,還反映大陸赴台人員的寂寞、
對大陸親人的思念(《晚晴》)和謀生的艱難(《蟹殼黃》),以及台灣城市貧民
不幸的命運(《鳥仔卦》),台灣菜農的困苦生活和望子成龍的心願(《要喝水嗎?》)。 而《蘿卜乾的滋味》、《爸爸不在家》等短篇小說,則是兒童生活的寫實。
林海音還寫了不少童話,由純文學出版社出版了兩本《林海音童話集》,一本
為故事篇,有《請到我的家鄉來》、《遲到》、《三盞燈》、《哈哈哈)、《爸爸
的花椒糖》、《金橋》、《駱駝隊來了》、《察家老屋》、《童年樂事》;另一本
為動物篇,內有《我們都長大了》、《小快樂回家》、《六趾兒》、《井底蛙》、
《不怕冷的鳥——企鵝》。不管是故事箱或動物篇,都充滿兒童情趣。作者將淺顯
的哲理、深刻的主題用小讀者樂於接受的形式來表現,都使小讀者愛不釋手,百讀
不厭,是寓教於樂的精品。
文學作品,總是通過塑造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來反映生活的。「如
果被描寫的人物,在某個時期來說,是最具體的個人,那就是典型。」(屠格涅夫
語)林海音致力於寫人,寫人的命運,靈魂,性格,井通過「最具體的個人」的復
雜性格,折射出社會的風貌,勾勒出整個時代的面影,這是她作品深受讀者歡迎的
主要原因。林海音寫了許多婚姻故事,卻沒有一個是雷同的,就是因為不管是哪一
代的婚姻,哪一個具體人,都有時代的特點,環境的印記,人物自己的個性。反映
清末民初女性悲劇的《燭》中的大婦,明明反對丈夫娶妾,表面上卻要贊同;心裡
對秋姑娘恨得要死,外表上卻又顯得雍容大度。她的獨特性格和復雜感情明顯地帶
有時代的標記,環境的烙印,因為中國社會長期受著封建主義的統治,「男尊女卑」、
「三從四德」等封建宗法思想像枷鎖一樣禁錮著婦女的思想和言行。在男子為中心
的宗法社會里,男人娶妾,是天經地義的事,而大婦的美德,是對丈夫的順從,對
小妾的忍讓和寬容。但被棄的痛苦,對愛情的強烈追求,又使她不甘於默默忍受這
難堪的境遇。於是她採取「裝病」這個反抗形式,以懲罰丈夫的變心和小妾的得寵。
而這種反抗絲毫無損於丈夫和小妾的恩愛纏綿,自己倒由假癱變成真癱。她渴望丈
夫的愛,而得到的只是他假意的關懷。無疑地,她是封建禮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受
害者。《晚情》中的姚亞德,是大陸去台人員,在孤獨無聊中打發難熬的歲月,日
夜思念留在大陸的妻子兒女,託人打聽,才知妻子已經病逝,女兒又很難來台,他
只得把滿腔深情,移於被海員丈夫拋棄的台灣婦女。姚亞德的鄉戀和思親,以及在
寂寞中重建家庭的願望,是由於國未統一,家難團聚這一具體社會環境造成的。作
者通過「這一個」姚亞德的境遇,反映了大陸去台人員的「一般」心願。《玫瑰》
中的秀蕙,原是個品學兼優的中學生,愛唱歌,愛生活,可是她卻是一個命運掌握
在別人手裡的養女。由於作者把她放在笑貧不笑娼、觀光事業畸形發展的當代台灣
這個社會環境中來刻劃,詳盡地寫了她的掙扎和奮斗,卻仍然逃脫不了當歌女任人
蹂躪的命運,才十七歲就自殺身亡。作者在描寫人物活動的典型環境的同時,逐步
展示了秀蕙(即後來被歌廳老闆改名為玫瑰的少女)純潔、上進、倔強而富有反抗
精神的性格特徵,使讀者通過秀蕙這一人物形象,加深了對促成她悲劇命運的社會
環境的認識。
林海音還常常運用我國傳統的「白描」手法,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來刻劃人物
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短篇小說《初戀》,就是通過女主人公的語言行動,表現她
善良的本性、高尚的情操。她早年喪母,為了照顧年老的父親和年少的妹妹,錯過
豆蔻年華。於是父親特意從大學帶回一個助教來家過暑假,希望他成為自己的大女
婿。她也對這位儀表堂堂的青年一見鍾情。可是他愛的不是她而是小妹。作者用一
組細節描寫,凸出她怎樣由幸福的天堂跌入痛苦的深淵:他約她出來談話,她激動
得「心都要跳出來了」,但完全意外的結局使她支持不住自己,只好「將肩頭靠在
大樹上」卻仍然答應他的要求,勸父親允許他向小妹求婚,她認為她的退讓給心愛
的人帶來幸福,自己雖痛苦,卻值得,這是一個多麼美麗、純潔的靈魂!林海音的
成名作《城南舊事》中幾個人物性格的刻劃,如宋媽、小英子、父親等也是通過他
們的語言行動來表現的。特別是瘋女秀貞對戀人的痴情和對女兒的慈愛,全是通過
她時而痴呆時而清醒的語言行動來突出的。長篇小說《曉雲》女主人性格的刻劃,
也是通過她的語言行動來表現的。在台灣,一般女孩子,千方百計想找個留洋的丈
夫,以便跟著喝洋水。而曉雲卻不理睬已經留洋而且品貌才學兼優的俞文淵的苦苦
追求,這就說明她不是一個崇洋媚外者,但她明知梁思敏是個有婦之夫,卻不能克
制自己的感情,以致造成懷了孕而不能結婚的悲劇。之所以如此,既有社會原因,
也有家庭因素。生活在那個不重視傳統道德的社會里,自幼又那麼尷尬地度過少年
時期,這就造成了她敏感、內向、孤僻、郁悶的性格,這就難怪她與躊躇滿誌喜好
高談闊論的俞文淵談不到一塊,而愛深受婚姻不幸,卻同樣敏感、內向、郁悶的梁
思敏。作者通過她的語言行動,敘寫了她種種掙扎,袒露了她的欲罷不能,才使讀
者感到她並非輕浮少女。是台灣社會另一類不幸少女的典型。
林海音常常運用對比手法來塑造人物,以顯示人物自身的獨特性。同是通過母
愛表現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徵,《我們的爸》以母親的離婚再嫁來表現她的明智、堅
強和對子女的愛心,《母親的秘密》卻以拒絕愛情、犧牲自己的幸福來突出母親溫
柔內向的性格和對兒女的慈愛。這種題材類似寫法卻不同的隔篇對比,人物形象各
具異彩。至於同一篇或同一部作品中運用對比刻劃形象,更是具體突出。《風雪夜
歸人》對女主人公李明芳當演員前後的境遇、思想性格則以縱線表達方式加以對比,
使讀者能觸摸到人物思想感情的脈絡,看出其前後的變化及形成這種變化的原因,
突出李明芳學生時代天真純朴的性格和對明星的盲目崇拜,以及來台灣後為生活所
迫不得不當明星的苦惱和傷感:面對劇場老闆和達官貴人的侮辱,她反抗、躲避,
失業的丈夫卻不理解,反映她生活的貧苦和社會的黑暗。林海音中長篇小說中的對
比手法,運用得更加圓熟,既有情節線索之間,人物與人物之間的全面對比,也有
人物之間某個特徵的局部對比。如長篇小說《春風》,就有兩條情節線索,一條圍
繞靜文的性格命運,一條圍繞著秀雲的性格命運,這兩條線索自始至終都在強烈的
對比中開掘著。靜文家境貧寒,秀雲則富有;靜文用半工半讀完成自己的學業,秀
雲則依靠父親的供養順利讀完大學。靜文畢業後即投入工作,並用自己的工資建立
家庭,供應丈夫曹宇平讀書,秀雲畢業後卻隨夫馮啟光出國,不是為深造或工作,
而是作「隨件」;靜文成為模範校長而受到人們的尊敬,秀雲則被稱為模範妻子而
被丈夫寵愛;靜文有強烈的事業心而希望夫妻「雙軌並進」,結果反使自己的丈夫
成為別人的丈夫,夫妻關系名存實亡,秀雲則把自己溶於丈夫的事業,而使家庭生
活美滿。這是兩條情節線索的對比,也是靜文與秀雲兩個人物間的全面對比。至於
人物之間的某些特徵的局部對比,更是俯拾皆是。如靜文的嚴肅、認真、勤奮和秀
雲的活潑、隨和、懶散;靜文的堅強、進取和曹宇平的懦弱和安於現狀;靜文的開
朗、積極和立美的憂郁消沉。即使是肖像描寫,也常常用對比來突出人物各自不同
的外貌特徵,如靜文的小巧清瘦,秀雲的高大漂亮,立美(曹宇平的同居夫人)的
嬌弱柔美等。通過靜文與不同人物的不同側面的對比,她的立體形象就活現在讀者
面前,而且血肉豐滿,令人難忘。
進行深入的心理分析和靈魂探索,運用多種心理描寫來刻畫人物性格,也是林
海音塑造人物形象的一種藝術手法。林海音的許多小說,常常通過「想」、「回憶」、
意識流動來敘述故事,表現人物的命運與性格。如《燭芯》,作者以過去和現在交
錯出現的手法,敘述女主人公元芳的大半生生涯,從抗戰前在故鄉天津的生活,一
直寫到現在台灣的新家,其時空跳躍之大,意識流動之活躍,在她的短篇小說里首
屈一指。元芳由丈夫俊傑的小別想起二十五年前她與前夫志雄的大別,想起她怎樣
為了志雄而遭受日本人的拳打腳踢,造成小產,住院也沒保住孩子的嚴重後果,而
志雄卻在四川另娶了一位抗戰夫人;想起來台後他們夫妻三人尷尬而痛苦的生活,
以及她和志雄離婚,和俊傑的再婚……通過元芳的意識流動,以及她的沉思與回憶,
將大陸的生活與現在的生活連貫起來,並用台風之夜搖曳不定的燭光點綴場面的交
換一一展現,顯得真切、細膩、深情。
在某些篇章里,作者則不採用內心獨白或全面解剖心理的方法,而是用暗示,
把動作、語言、心理活動三者熔成一片,因為想和做、言和行總是密切相關的。如
作者早期小說《遲開的杜鵑》中的亞芳,四十多歲還未婚,當表妹為她介紹男友而
請她吃飯時,她這頓飯吃得「不知肉味」,表妹問她為何吃得那樣少?作者緊接著
寫道:
亞芳用手按住心口,眉頭一皺:「這兩天胃不舒服。」其實她的胃何嘗不舒服,
倒是心不舒服了,「她恨不得立即回到宿舍,躺在冰冷的單人床上痛哭一場」;因
為眼前這男子,正是她少女時代在大陸拒絕過多次的人啊!這里,表面看來,是神
情動作語言的精工細刻,實際上卻是逼真細膩的心理描寫。通過這些描寫,讀者不
正可以看出她對當年在祖國北方讀書和工作生活的留戀,對來台後飄泊凄苦的無奈,
以及此刻急於找個歸宿的心態。
有時,每個動作都是說話,每句話都是動作,每句話,每個動作又都是心理活
動的印證。如孟珠與許午田相愛後的每一舉動、每一段對話,每一縷思念,都暗示
兩人心理的進展(《孟珠的旅程》)。甚至在沒有語言,而且動作很少的場合,心
緒的波動也引起讀者的強烈共鳴:
他握住我的手,望著我的臉,在默默中,你知道其中的情意
有多少?
——《愛情象把扇子》
還有什麼描寫,能如此傳神地突出一對戀人定情時甜蜜的心境?
三
五六十年代,是林海音創作的豐收期,到六十年代中期,林海音已成為海內外
讀者敬仰的著名作家了。正是這個時期,西方現代派文學風靡台灣文壇,當台灣現
代派某些作家向西方膜拜,宣稱只要「橫的移植」,不要「縱的繼承」的時候,林
海音卻堅定走自己的民族化的道路,實在難能可貴。
魯迅先生說:「我主張雜入靜物,風景,各地方風俗,街頭風景……現在的文
學也一樣,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為世界的,即為別國所注意。」林海音的散文、
小說正是藉助於有地方特色的風俗、人情世態,地方風景的精心描繪,從而加深了
作品的民族化特色,增添了藝術魅力,而為世界矚目。如八大處的雄偉,白雲觀的
熱鬧,護國寺的廟會,香山的紅葉,卧佛寺一丈多長的卧佛等等,寫的是北京的景,
抒發的是熱愛祖國的民族情(《騎小驢兒上西山》);至於對北京中秋節晚上家家
拜月和分吃團圓月餅的禮俗(《婚姻的故事》),台灣媽祖生日的熱烈慶賀、端午
節劃龍舟的盛況,高山族的戀愛生活(《台灣民俗雜輯》)等描寫,也鮮活地表現
出中華民族特有的生活畫圖和情趣。
林海音不僅刻意描繪出動人的風景風俗畫,還常常把時代的光彩注入民情民俗
中,呈現出這些地方特定的歷史年代的真實面貌。如《城南舊事》中群眾觀看革命
學生和盜賊「出紅差」場面的描寫,既突出北伐失敗後反動派對革命青年的殘酷鎮
壓,也顯現了社會的混亂。《殉》把「仍然留在時代那一邊沒有跳過來」的婦女所
遭遇的包辦婚姻和「沖喜」舊俗,寫得凄凄慘慘;至於台灣三世、四世同堂的「養
女世家,以及養女被侮辱、被摧殘的悲苦命運(《玫瑰》),又從另一角度揭露了
台灣畸形發展的觀光事業的真相。林海音小說中所寫的每一件事,每一情節甚至細
節,都是富有地方特色的,但又無不打上民族的、時代的和社會的印記。
在民族化的典型環境中,活躍著民族化的典型人物,這在林海音小說中是相當
突出的。如《城南舊事》中的宋媽和秀貞,《婚姻的故事》中的婆婆和姨娘,《殉》
中的朱淑芸,《金鯉魚和百襇裙》中的大太太和金鯉魚,《燭》中的大婦和小妾,
《晚晴》中的姚亞德等等。至於對中國文學民族傳統手法的繼承和發展,幾見於每
篇作品。她的成名作《城南舊事》,就繼承了中國小說結構上的「有頭有尾,疏密
相間,似斷實連」的優秀傳統,並運用我國讀者喜聞樂見的白描手法,通過人物自
己的語言行動來塑造人物形象,反映深刻的主題。
林海音的小說創作,雖然注意保持民族特色,但對於西方現代文學的某些技巧,
也剔其雜質,取其精華。如短篇小說《燭芯》、長篇小說《曉雲》等,就具有意識
流小說的某些特點,但又不完全是意識流的作品。它們是在現實主義的基礎上,吸
取了現代派某些表現手法創造出來的傑作。林海音注意把傳統的敘述描寫和意識流
寫法融為一體,構成既有民族特色,又有西方現代派色彩的風格,從而使作品的主
題更鮮明,人物形象更立體化,這正是林海音創作中精益求精的結果。
林海音創作的個人風格,也是在其民族化的基礎上形成的,那就是:樸素、自
然、淡雅。
一說起樸素、自然、淡雅,人們常常只想到作品的語言文字,其實,它主要表
現於內容的實質,如作品題材、結構、情節的選擇,人物形象的塑造,情感真摯自
然篤誠,當然也包括語言文字。林海音筆下沒有驚天動地的故事,沒有刀光劍影的
斗爭,她寫的都是身邊事、兒女情、母子愛、師生誼。這些,都是平淡無奇的,她
卻能對這些平淡的日常生活作出不平淡的處理,寓深意於質朴之中。宋代詩人梅堯
臣說:「作詩無古今,欲造平淡難」,散文、小說創作何嘗不是如此。《思冰令人
老》寫的是作者在台灣旱冰場觀看白雪冰團表演時的所想所盼,卻落筆於「我們是
從有冰雪的地方來,仍當回到有冰雪的地方去。」這篇文章是那樣質朴、單純,內
涵豐富、厚實!小說《城南舊事》,寫的不過是宋媽、小偷、瘋女秀貞,蘭姨娘、
父親等人的生活命運。人是最平凡的人;事,是最平凡的事,都是人們司空見慣的。
林海音卻能「在別人司空見慣的東西上發現出美來」(《羅丹藝術論》)。因此,
她透過來媽喪失一雙兒女卻仍然善待東家孩子,看到她金子般的心;透過瘋女的表
面看到她本質上的可愛可親可憐;透過小偷的「可恨」,看到他的無奈和可敬,因
為太窮,他得讓母親吃飽和讓弟弟讀書;透過蘭姨娘的現在看到她苦難的童年;也
透過父親接濟革命青年和導致父親身亡的事實,看到父親的所愛所憎。作者正是從
這些人們司空見慣的人和事中,發掘出人性的美和人情的美。但是,這么美的人,
這樣令人難忘的事,這樣令人懷念的地方,都離「我」而去了,作者對祖國故土的
思念之情,也就躍然紙上。作品的深刻主題正是通過這些平凡的題材表現出來的,
而且正以它的豐富內蘊,它的含蓄,它的深邃而撥動讀者的心弦。大陸去台人員思
念鄉土親人,更是極普通極常見的事,《晚晴》通過一個老人寂寞思親和他的朋友
——也是老人因有家不能歸而「投環」自殺的描寫,把盼望祖國統一的灼熱主題,
深埋在思親的質朴文字底下,從而引起讀者無盡的遐想和強烈的共鳴。
這種樸素、淡雅、自然的風格,表現在人物塑造上,更為突出。她筆下的人物,
不是淡色素描,就是工筆細雕,她從不用濃墨重彩把人物嵌進油畫里。
林海音的小說,其情節結構,也有一種「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質朴美。
就像生活中原有的樣子,作者不過把生活中的活人真事搬上紙面而已。這種「看似
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的結構藝術,當然是作家深思熟慮、精巧構思的結
果。生活是豐富多採的,她的作品在結構上也力求變化多端,給人種種新意。有的
以書信體結構情節,突出人物的心靈美,如《蘿卜乾的滋味》;有的用講故事的方
法構小說,如《婚姻的故事》,作者把幾代人的不幸婚姻,講得詳略得當,寫得真
切感人;有的以曲折迂迴的方式表現主人公命運的多變,如《燭芯》;有的開門見
山直敘赴宴的感受,如《春酒》;有的順寫(《繼母心》);有的倒敘(《初戀》、
《蘭色的畫象》);有的倒述、插述並用(《某些心情》);有的採用幾個人物分
別立傳的結構方式(《我們的爸》);有的直敘到底(《一件旗袍》、《台北行》、
《陽光》);有的簡潔明朗,像速寫,如短篇小說《再嫁》、《冬青樹》;有的鋪
陳委婉,如長篇小說《曉雲》)。即使都是長篇小說,也因不同題材而採用不同的
結構方法,如《城南舊事》通過五個系列故事表現一個主題:故上之戀,別離之憾。
《春風》則通過兩個朋友的不同命運為主次線索的結構方法,表現由大陸去台灣的
知識分子事業與愛情之間的矛盾。《孟珠的旅程》則採用一種更接近於散文的寫法,
因而顯得更為自然、質朴,並帶有一種女作家所特有的溫柔細膩的筆觸,將歌女的
悲歡,姐妹之情,男女之戀,都在舒徐動人的敘寫中得到最完美的藝術體現,讀來
令人思緒萬千,感慨不已。
林海音作品的質朴自然,還表現在她深摯感情的自然流露。她不像一些作者忸
怩作態故作多情,而是把自己火熱的心、全部的情熔於作品,把自己的愛與恨傾注
在人物的際遇中。這種感情首先表現在她對祖國的深情眷戀上?/cn>
5. 林海音的作品有哪些
作者簡介:
林海音,女,小說家,(1918-2001),原名含英。台灣苗栗人,出生於日本大阪。5歲隨父母回國,定居北京。大學畢業後任北平《世界日報》記者。1948年到台灣,任《國語日報》編輯。1953年主編《聯合報》副刊。1967年創辦和主編《純文學》月刊。主要作品有小說集《城南舊事》,散文集《冬青樹旁好》。她的作品洋溢著濃郁的鄉愁,具有典雅柔美的風格。
主意作品有:
散文 :
虎坊橋
北平運陵鉛漫筆汪芹
天橋上當記
在胡同里長大
家住書坊邊
老北京的生活
北京土語辭典
舊京風俗百圖
唯有寂寞才自由
日落百老匯
寂寞之旅
友情
寂寞之友
平凡之家
教子無方
愛與牽手
黃昏對話
舊時三女子
小說 :
城南舊事
婚姻的故事
晚晴
陽光
初戀
愛情像把扇子
一件旗袍
雨
愛情的散步
某些心情
6. 《城南舊事》與《林海音經典小說選》隨筆
還記得小的時候,學過《爸爸的花落了》,「爸爸的花兒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了。」每次讀這一句話就不禁的紅了眼眶。「我不再是小孩子。」我不再是小孩子了。
我的童年給我的生活彷彿並沒有留下什麼好的回憶,我也不想去回想。大概是這悉基個原因吧,就對這本書吃了迷。 喜歡北京的巷子,喜歡老北京人慵懶的樣子,也喜歡北京的古風古韻。我記得上半年去北京,我們走在南鑼鼓巷附近一個偏僻的巷子里,我就在想這里的人每天上演的生活是什麼樣子的呢,他們又有什麼樣的故事呢,我喜歡聽故事。
在那個北京的巷子里,有惠安館的瘋子秀貞,有爹不疼娘不愛的妮兒,有善良而苦悶的小偷,有無比嬌媚的蘭姨娘,有讓人討厭的德先叔,還有淳樸慈愛的宋媽……睜襲謹 很羨慕作者有一個這么美好絢爛的童年,喜歡他們經歷過的那一些感動,也明白了其實人世間里的熱淚盈眶就是身邊的那一些小事,比如:在大雨天里,生病的英子送秀貞和妮兒離開;小偷不僅和英子成為了密友,而且在被逮捕前把他奶奶留下的佛珠送給英子;宋媽走時對英子說,你要照顧好弟弟,你已經是大孩子了……
後來呢,後來大家都走了,秀貞和妮兒乘船離去,小偷被抓了,蘭姨娘和德先叔走了,宋媽也回鄉下了,最後,最後爸爸也走了。寫到這里,我才發現每一個故事都是以離開作為結束,身邊的人不斷離去,留給我們的只有回憶。我不知道英子在他們都走後,會不會感覺到一些孤寂一些難過,可能是有的吧。因為看書的我,也會感覺到孤獨。
喜歡上了林海音的文字,她用最朴實的語言敘述這人世間的感動與別離。 「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中國人總是用最通俗的事例來告訴我們世間最深奧的道理,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我們也不會永遠相隨,終究要靠自己去走那剩下的路。閑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其實感覺看開了就好像人生就活開了,因為明白終有一別,所以還是要好好生活,好好珍惜現在擁有的日子。
林海音的幾篇經典小說都是反映中國民國夫妻之間的愛恨情仇,有她的公公婆婆及家族的婚姻,有姚亞德和淑華的婚姻以及和安晴的愛情,還有師娘和師父的愛情,老校長的初戀,醫生丈夫和趙小姐的婚外情,那件旗袍引起的家庭戰爭,他和她散步時的溫情,藝術家和小提琴家的邂逅。每一段愛情故事都讓我無法忘卻。
很心疼婆婆因為公公娶妾而鬧得的小別扭小情緒;也很心疼公公即便娶了妾,也沒有一個真的能懂他的人。感覺女孩子在那個時代真的很悲哀,不得不容忍丈夫娶另一個女人,卻也不甘心去成全他們,讓自己去好好過日子,最終呢?最終自己過不好一生,身邊的人也過不好一生。而公公呢,一生夾在兩個女人中間,一個是連笑都不願意給的發妻,另一個卻終究不是能伴自己一生的良人,在一個四十多人口的大家庭里,卻沒有一個能夠懂自己的人,其實想想也很悲涼。
安晴滿足我對台灣女子的所有幻想,長發,溫柔,身材窈窕,富有詩書氣,伴著梔子的花香,也難怪姚亞德會把她臆想成淑華,淑華和姚亞德就是那種喪偶式婚姻吧,不過感覺姚亞德也是真的不負責任,扔下妻女數十年,直到自己步入黃昏,才開始想要妻女陪伴。
師娘是我最想成為的女性,即便心裡捨不得也會無比灑脫,在知道丈夫有了其他人之後,能禪碧夠不哭不鬧,堅強的帶著孩子絕裾而去,在小鎮上布置自己的小家,自給自足,過著自己最想要過的生活,最完美的女性。即便我離開你了,我也會照顧好自己,照顧好身邊的人,在我知道你決心離去的時候,我才不會用無理取鬧和眼淚來換取你的同情或者回心轉意,因為我明白那一切只不過是自取其辱,就算輸也要抬起頭,無視一切。
大概初戀都是美好的,所以老校長願意去記一生,也願意用一生去回憶,愛情里沒有誰對誰錯,只怪自己最初有了不該有的悸動,我無法想像老校長是怎樣看著自己最親的妹妹嫁給了自己最愛的人,我想那時她心一定很疼,但是也慶幸並沒有人知道她的心疼,不然妹妹該有多難過,她愛的人又有多難過呢?
他們都說聰明的女孩子是明白,什麼能看見什麼看不見的,但是我卻覺得那也沒有必要委屈自己,她總勸自己,不能只憑直覺不能顯得自己沒有涵養,但她丈夫說她(第三者)已經懷孕了的時候。我不知道她什麼感覺,反正我是很氣憤的,但是又轉念一想,也許這也是一個好事,因為她終於是擺脫了一個對她不忠誠的人,可以開始新生活了,再也不用自己一個人胡思亂想的,其實這樣也很好,不是嗎?但是有一個情節我卻很想去擁抱她,當她去丈夫的診所時,趙小姐請她坐請她喝茶,像自己家一樣,丈夫指使趙小姐做這做那,而自己就像一個外人一樣。當我看到這里,其實是很心疼她的。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一件旗袍》,這篇文章是真的說出來了為什麼我不願意去參加那些舊同學的聚會。其實如果你混的好也還行,但是如果混的不好,去參加這類的聚會,只會讓自己變得更加自卑。同學會是真的能看出來人與人之間是存在階級的,特別是女孩子,有些女孩在上學的時候文靜低調樸素平實,但是長大後也許就渾身珠光寶氣;也有些女孩上學的時候漂亮可愛猶如眾星捧月,但是過很多年卻被生活折磨掉一層皮。
她是最好的妻,最好的。她說:「我丈夫的名譽比我的身體更重要。」也就是因為這句話,才把她丈夫從深淵挽救回來。我覺得夫妻就應該是這樣的,一生相依,互相扶持。突然讓我想起了那句話:「榮辱與共,一生相隨。」好浪漫的情話。他願意為了治好她的病,用自己的名譽去冒險;她也願意為了他的名譽,勇敢的與疾病作斗爭。這真是我能想像到的,最好的愛情。
你恐怕想不到吧,一個女人的第一次隨便和一個男人在一起,第二次反倒正正經經地結起婚了? 她想了他一輩子,直到老去,她聽說他在那裡教書,才去見他。
「我沒有因為要去唔見他而感到緊張,我在沒有到達目的地以前,想得那麼多,如今還有什麼可想的呢?因此我的心情也變得極寧靜,像走一條熟悉的回家的路,踏進了中學的大門。」
「的確有一道籬笆牆,小木板門敞開一扇,有一個老頭兒在扇一爐火,他直起身子來,背是佝僂的。我想上前打聽一下的時候,這才立刻發現,這佝僂的老頭兒,就是我要找的夢中的英雄!我馬上把伸進木板門的一隻腳倒退出來。」
最後,她連對過去的一絲幻想都沒有了。
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我也從不願意去尋找過去。過去的事不管有多少遺憾,都只應該被懷念而不是去彌補。
如果現實不盡人意,那也不要在摔裂過去的回憶。
7. 城南舊事這本書韓老師冬天穿的旗袍是什麼顏色
韓老師冬天穿的旗袍是藕荷色的旗袍。
《城南舊事》里的韓老師冬天穿的旗袍來源於《城南舊事》節選片段:
「我心跳了,因為我喜歡韓老師!她是我們附小韓主任的女兒.她冬天穿著一件藕荷色的旗袍,周身鑲了白兔皮的邊譽跡,在大禮堂里教我們跳舞,拉圈租畢兒的時候,她剛好拉著我的手....」
(7)一件旗袍林海音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城南舊事》是林海音以其7歲到13歲的生活為背景創作的。在台灣被日本帝國主義侵佔期間,林海音一家不甘在日寇鐵蹄下生活,舉家遷居北京,小英子即在北京長大。看見冬陽下的駱駝隊走過來,聽見緩慢悅耳的鈴聲,童年重臨於作者心頭。
夏天過去,秋弊虛芹天過去,冬天又來了,駱駝隊又來了,但是童年一去不還。作者因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時的那些景色和人物,於是把它們寫了下來,讓實際的童年過去,心靈的童年永存下來。這是林海音寫這本小說的初衷。
作者林海音五歲來到北京,在北京度過了她的童年與青年時期,記憶里的胡同老院、古井街坊,那些忘不了的人與事,這本書正是描寫了她對老北京深深的眷戀。
童年時代,每個人都有一雙稚嫩清透的眼睛,雖然秀貞是成人眼中的瘋子,卻是小英子(作者)眼中的正常人,聽秀貞「顛三倒四」地講經歷,和妞兒在一起找尋童趣,這就是林海音在老北京的第一個冬天。
8. 城南舊事裡面韓老師冬天穿的旗袍是什麼顏色的
《城南舊事》裡面的韓老師冬天穿的是藕荷色旗袍。韓老師是主人公小英子最喜歡的老師,深深受到每個學生的喜愛。韓老師在一次歡送畢業生要教小英子他們表演節目。那時候冬天裡韓老師穿著藕荷色的旗袍,十分親人。
(8)一件旗袍林海音擴展閱讀
在上課的時候,果然老師告訴我們,一二年級的同學不會表演整出的話劇什麼的,只好唱唱歌,跳跳舞。教跳舞唱歌的韓老師要從一、二、三年級的同學里,挑出幾個人來,合著演唱「麻雀與小孩」。啊!那是多麼好聽好看的一出歌舞啊!老師會選誰呢?會選我嗎?我心跳了,因為我喜歡韓老師!她是我們附小韓主任的女兒。她冬天穿著一件藕荷色的旗袍,周身鑲了白兔皮的邊,在大禮堂里教我們跳舞,拉圈兒的時候,她剛好拉著我的手。她的手又熱又軟,我是多麼喜歡她,她喜歡我嗎?……
「……還有林英子,當小麻雀。」
啊!我還在做夢呢,什麼也沒聽見,什麼?真的是在叫我的名字嗎?
「林英子,從明天起,下了課要晚一點兒回家,每天都由韓老師教你們,到三甲的教室去,聽明白了沒有?記住,要告訴家裡一聲。」
(摘自林海音《城南舊事》原文)
9. 林海音是一個什麼人
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灣省苗栗縣,父母曾東渡日本經商,
林海音於1918年3月18日生於日本大版,不久即返台,當時台灣已被日本帝國主義侵
占,其父林煥父不甘在日寇鐵蹄下生活,舉家遷居北京,小英子即在北京長大。曾
先後就讀於北京城南廠甸小學、北京新聞專科學校,畢業後任《世界日報》記者。
不久與報社同事夏承楹結婚。1948年8月同丈夫帶著三個孩子回到故鄉台灣,任《國
語日報》編輯。1953主編《聯合報》副刊,開始文藝創作,並兼任《文星》雜志編
輯和世界新聞學校教員,1967年創辦《純文學雜志》,以後又經營純文學出版社。
林海音的創作是豐厚的。訖今為止,已出版十八本書。散文集《窗》(與何凡
合作)、《兩地》、《作客美國》、《芸窗夜讀》、《剪影話文壇》《一家之主》、
《家住書坊邊》,散文小說合集《冬青樹》,短篇小說集《燭心》、《婚姻的故事》、
《城南舊事》、《綠藻與鹹蛋》;長篇小說《春風》、《曉雲》、《孟珠的旅程》,
廣播劇集《薇薇的周記》、《林海音自選集》、《林海音童話集》,編選《中國近
代作家與作品》,此外,還有許多文學評論、散文等,散見於台灣報刊。
二
林海音從寫散文開始她的創作生涯。她的散文充滿鄉戀、哲理、親情,浸潤著
人們的心。那北京風貌、台灣民情、薯清異國景物,以及天倫之樂、同鄉之親、師生之
誼,讀書心得,偶聞雜感,都令人興起縷縷情思。而最令人感動的是:大多文字都
流露出作者對祖國母親的摯愛,對第二故鄉北京的懷念。「我漫寫北平,是為了我
多麼想念她,寫一寫我對那地方的情感,情感發泄在格子上,苦思的心情就會好些。」
(《陳穀子·爛芝麻》)她把滿腔思戀,傾訴於對昔日親朋好友的懷念中,表現在
北京特有的名勝古跡、風土人情、市場變化的描繪上。至氏螞於北京的四季美景,在作
者筆下,展現的是一幅幅彩色鮮明的圖畫:明媚的春,歡樂的夏,紅葉滿山的秋,
鵝毛大雪的冬。「那古城曾傾瀉我所有的感情,春來秋去,我是多麼熟悉那裡的季
節啊!」「然而這一切,在這里何處去尋呢?像今夜細雨滴答,更增我苦戀北平!」
(《苦念北平》)。作者的綿綿情思,真是「訴不盡,理還亂」!此外對天安門、
故宮、景山公園、文津街、虎坊橋、天橋、地壇等地的深情描繪,都灑下了作者相
思的淚。因為「那裡我住得太久了,像樹生根一樣。」人同樹,沒有根是無法生存
的。這也是她雖然長住台灣,但她這個人,她的作品卻「有濃厚的北平味兒,」
「甚至比北平人還北平」的原因。
她自然也愛她的故鄉台灣。那裡到處可見的相思樹、香花,台北的溫泉,獅子
山的美景,媽祖生日的熱烈氣氛,高山族少女的戀愛生活……都再現在她的篇章中,
傾注著她的溫情。而對故鄉的英雄,則更是無限崇敬,如《霧社英魂祭》,洋洋數
千言,從霧社山民的祖先寫到今日霧社的庄嚴美麗,從山民的自由幸福生活寫到日
寇入侵後的悲慘命運,又從山民的奮起反抗寫到殖民地者的殘酷鎮壓,更從英雄的
頑強戰斗寫到烈士精神的永垂不朽。跨越了那麼漫長的歲月,描寫了那樣壯闊的畫
面,全文感情深沉而主題深刻,筆勢縱橫而線索明晰,處處圍繞著烈士精神與山河
同在這個凝聚點取材,將敘述、描寫。議論、抒情熔於一爐,從而使這篇祭文成為
一首緬懷英烈的頌歌。
林海音的另一些散文,則注重哲理的探求。如因「窗」的特殊作用而判「窗是
有情的」(《窗》),而「門」則是「無情的東西」(《門》);作者通過對「門」
的有關成語的種種解釋,闡述自己獨到的見解,寫得別具一格。更指出狗仗人勢的
可憎(《狗》),至於錢,數核前也不是萬能的東西,因為它買不到青春、生命的真理
(《錢》)。只有春,才是充滿希望的,「兒童,春天,希望,才是一個完整的人
生」(《春》)。這些內涵豐富、哲理深刻的散文,是林海音對人生深入觀察的結
晶。
林海音敘寫夫妻情、母子愛、師生誼之類的散文,充滿一種真摯。親切的情趣
美。如妻子為盡婦責,好心地把丈夫書桌上亂物整理好,反而引起丈夫的怪脾氣,
妻子據理力爭,丈夫只好認輸:「算你贏,還不行嗎?」結尾多麼風趣而親呢!
《今天是星期天》中的丈夫,為了讓忙了一星期的妻子休息,不讓她進廚房,他帶
領孩子們做飯炒菜,把他對妻子的體貼,以及他不會做家務事而鬧出的各種笑話,
渲染得滿紙生輝。作者還常選用一些生活細節來突出這種情趣,如「丑小鴨」們
「偵察出父母因熬夜寫作而偷吃東西」的物證後,四張小臉沖著「我」要求「賠」
的笑劇(《鴨的喜劇》);為幫助學生默默改錯誤,以不損傷學生的自尊心,她又
採用先叫學生一個一個走到操場,讓偷球者自己去還球,小偷不敢還;後又用學生
和老師一個一個走出教室又一個一個走進來,小偷在人不知鬼不覺的情況下把球放
回原處,雖然老師明知是誰,也不點破,這一組細節描寫,顯得新穎別致,更體現
老師一片愛心和巧妙的工作方法。……這樣描寫,妙趣橫生,充滿詩情畫意,折射
出作者熱愛生活的底蘊。
優美的散文,常常是精巧構思的結果,林海音散文構思的特點,是形散神不散。
為使散文神凝,她很注意「文眼」的安設,卻又不露痕跡。如《貝多芬的力》,作
者既寫貝多芬父親的酗酒和母親的早喪,又寫他負擔全家生活和培育兩個弟弟的艱
難,也寫他失戀的痛苦,耳聾的打擊,以及他立了遺囑又奇跡般地活了二十五年,
直到完成《第九交響樂》才在貧病中逝世。全文緊緊圍繞著這位傑出人物對事業的
執著追求,把許多有關的片斷匯集於「力」這個焦點上,從而使這篇散文凝煉、濃
烈,並以它思想的光輝而使讀者受到啟迪。《辛酸餐館淚》。《日落百老匯》、
《詩的婚禮,詩的歲月》也體觀這種構思的特點。有些篇章,用對比突出主題,如
《五十兩黃金·一塊抹布》、《二弦》。但她大多散文,都以清新的文字和素淡的
筆調,將一個短小的故事、一件普通的事物,舒徐自如地寫出來,讓讀者得到豐富
的感受。
林海音小說則為我們展開更為廣闊的生活畫面,並以反映我國特殊歷史時代的
真實面貌而得到人們的贊揚。
林海音特別關心中國婦女的生活和命運。她大部分小說,不管是以北京為背景
還是以台灣為背景,處於中心位置的,始終是婦女問題。她的許多反映舊中國婦女
命運的作品,既是探討中國婦女問題的記錄,也是寄託鄉愁的一種表現形式。如自
傳體小說《婚姻的故事》描述婆母、姨娘、「我」和妯娌、友人的不同婚姻,「給
我無限回憶」。深深的鄉愁也表現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如《城南舊事》就是通過
宋媽、蘭姨娘、秀貞和爸媽等人物命運的描寫,表現作者對北京的思念之情。
描寫大陸來台婦女和台灣婦女的生活際遇,是她探索中國婦女問題的繼續。她
們不是忙於事業而失去家庭的溫暖(《春風》),就是為養家活口淪為受人凌辱的
戲子(《風雪夜歸人》);不是為掙錢送妹妹讀書而只好賣唱(《孟珠的旅程》),
就是在失學失業的痛苦、寂寥中被變態的戀情吞噬(《曉雲》)。而秀惠的自殺身
亡,又從另一側面反映了台灣下層婦女的悲慘命運(《玫瑰》)……總之,林海音
筆下的婦女,不論貧富貴賤,年齡大小,文化高低,籍貫出身,「都是一群被虐待
者」。她重現了二十年代舊中國婦女和五六十年代台灣婦女的苦難生活,也寫了她
們的反抗,如歌女玫瑰以跳樓自殺來抗議養母和社會對她的坑害。但大多數婦女的
「控訴和抗議是溫和與微弱的」(葉石濤語),林海音為被侮辱被損害者鳴不平,
卻找不到出路。這又一次證明,婦女問題,歸根到底是一個社會問題。
除了描寫婦女的生活和命運外,林海音的小說,還反映大陸赴台人員的寂寞、
對大陸親人的思念(《晚晴》)和謀生的艱難(《蟹殼黃》),以及台灣城市貧民
不幸的命運(《鳥仔卦》),台灣菜農的困苦生活和望子成龍的心願(《要喝水嗎?》)。
而《蘿卜乾的滋味》、《爸爸不在家》等短篇小說,則是兒童生活的寫實。
林海音還寫了不少童話,由純文學出版社出版了兩本《林海音童話集》,一本
為故事篇,有《請到我的家鄉來》、《遲到》、《三盞燈》、《哈哈哈)、《爸爸
的花椒糖》、《金橋》、《駱駝隊來了》、《察家老屋》、《童年樂事》;另一本
為動物篇,內有《我們都長大了》、《小快樂回家》、《六趾兒》、《井底蛙》、
《不怕冷的鳥——企鵝》。不管是故事箱或動物篇,都充滿兒童情趣。作者將淺顯
的哲理、深刻的主題用小讀者樂於接受的形式來表現,都使小讀者愛不釋手,百讀
不厭,是寓教於樂的精品。
文學作品,總是通過塑造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來反映生活的。「如
果被描寫的人物,在某個時期來說,是最具體的個人,那就是典型。」(屠格涅夫
語)林海音致力於寫人,寫人的命運,靈魂,性格,井通過「最具體的個人」的復
雜性格,折射出社會的風貌,勾勒出整個時代的面影,這是她作品深受讀者歡迎的
主要原因。林海音寫了許多婚姻故事,卻沒有一個是雷同的,就是因為不管是哪一
代的婚姻,哪一個具體人,都有時代的特點,環境的印記,人物自己的個性。反映
清末民初女性悲劇的《燭》中的大婦,明明反對丈夫娶妾,表面上卻要贊同;心裡
對秋姑娘恨得要死,外表上卻又顯得雍容大度。她的獨特性格和復雜感情明顯地帶
有時代的標記,環境的烙印,因為中國社會長期受著封建主義的統治,「男尊女卑」、
「三從四德」等封建宗法思想像枷鎖一樣禁錮著婦女的思想和言行。在男子為中心
的宗法社會里,男人娶妾,是天經地義的事,而大婦的美德,是對丈夫的順從,對
小妾的忍讓和寬容。但被棄的痛苦,對愛情的強烈追求,又使她不甘於默默忍受這
難堪的境遇。於是她採取「裝病」這個反抗形式,以懲罰丈夫的變心和小妾的得寵。
而這種反抗絲毫無損於丈夫和小妾的恩愛纏綿,自己倒由假癱變成真癱。她渴望丈
夫的愛,而得到的只是他假意的關懷。無疑地,她是封建禮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受
害者。《晚情》中的姚亞德,是大陸去台人員,在孤獨無聊中打發難熬的歲月,日
夜思念留在大陸的妻子兒女,託人打聽,才知妻子已經病逝,女兒又很難來台,他
只得把滿腔深情,移於被海員丈夫拋棄的台灣婦女。姚亞德的鄉戀和思親,以及在
寂寞中重建家庭的願望,是由於國未統一,家難團聚這一具體社會環境造成的。作
者通過「這一個」姚亞德的境遇,反映了大陸去台人員的「一般」心願。《玫瑰》
中的秀蕙,原是個品學兼優的中學生,愛唱歌,愛生活,可是她卻是一個命運掌握
在別人手裡的養女。由於作者把她放在笑貧不笑娼、觀光事業畸形發展的當代台灣
這個社會環境中來刻劃,詳盡地寫了她的掙扎和奮斗,卻仍然逃脫不了當歌女任人
蹂躪的命運,才十七歲就自殺身亡。作者在描寫人物活動的典型環境的同時,逐步
展示了秀蕙(即後來被歌廳老闆改名為玫瑰的少女)純潔、上進、倔強而富有反抗
精神的性格特徵,使讀者通過秀蕙這一人物形象,加深了對促成她悲劇命運的社會
環境的認識。
林海音還常常運用我國傳統的「白描」手法,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來刻劃人物
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短篇小說《初戀》,就是通過女主人公的語言行動,表現她
善良的本性、高尚的情操。她早年喪母,為了照顧年老的父親和年少的妹妹,錯過
豆蔻年華。於是父親特意從大學帶回一個助教來家過暑假,希望他成為自己的大女
婿。她也對這位儀表堂堂的青年一見鍾情。可是他愛的不是她而是小妹。作者用一
組細節描寫,凸出她怎樣由幸福的天堂跌入痛苦的深淵:他約她出來談話,她激動
得「心都要跳出來了」,但完全意外的結局使她支持不住自己,只好「將肩頭靠在
大樹上」卻仍然答應他的要求,勸父親允許他向小妹求婚,她認為她的退讓給心愛
的人帶來幸福,自己雖痛苦,卻值得,這是一個多麼美麗、純潔的靈魂!林海音的
成名作《城南舊事》中幾個人物性格的刻劃,如宋媽、小英子、父親等也是通過他
們的語言行動來表現的。特別是瘋女秀貞對戀人的痴情和對女兒的慈愛,全是通過
她時而痴呆時而清醒的語言行動來突出的。長篇小說《曉雲》女主人性格的刻劃,
也是通過她的語言行動來表現的。在台灣,一般女孩子,千方百計想找個留洋的丈
夫,以便跟著喝洋水。而曉雲卻不理睬已經留洋而且品貌才學兼優的俞文淵的苦苦
追求,這就說明她不是一個崇洋媚外者,但她明知梁思敏是個有婦之夫,卻不能克
制自己的感情,以致造成懷了孕而不能結婚的悲劇。之所以如此,既有社會原因,
也有家庭因素。生活在那個不重視傳統道德的社會里,自幼又那麼尷尬地度過少年
時期,這就造成了她敏感、內向、孤僻、郁悶的性格,這就難怪她與躊躇滿誌喜好
高談闊論的俞文淵談不到一塊,而愛深受婚姻不幸,卻同樣敏感、內向、郁悶的梁
思敏。作者通過她的語言行動,敘寫了她種種掙扎,袒露了她的欲罷不能,才使讀
者感到她並非輕浮少女。是台灣社會另一類不幸少女的典型。
林海音常常運用對比手法來塑造人物,以顯示人物自身的獨特性。同是通過母
愛表現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徵,《我們的爸》以母親的離婚再嫁來表現她的明智、堅
強和對子女的愛心,《母親的秘密》卻以拒絕愛情、犧牲自己的幸福來突出母親溫
柔內向的性格和對兒女的慈愛。這種題材類似寫法卻不同的隔篇對比,人物形象各
具異彩。至於同一篇或同一部作品中運用對比刻劃形象,更是具體突出。《風雪夜
歸人》對女主人公李明芳當演員前後的境遇、思想性格則以縱線表達方式加以對比,
使讀者能觸摸到人物思想感情的脈絡,看出其前後的變化及形成這種變化的原因,
突出李明芳學生時代天真純朴的性格和對明星的盲目崇拜,以及來台灣後為生活所
迫不得不當明星的苦惱和傷感:面對劇場老闆和達官貴人的侮辱,她反抗、躲避,
失業的丈夫卻不理解,反映她生活的貧苦和社會的黑暗。林海音中長篇小說中的對
比手法,運用得更加圓熟,既有情節線索之間,人物與人物之間的全面對比,也有
人物之間某個特徵的局部對比。如長篇小說《春風》,就有兩條情節線索,一條圍
繞靜文的性格命運,一條圍繞著秀雲的性格命運,這兩條線索自始至終都在強烈的
對比中開掘著。靜文家境貧寒,秀雲則富有;靜文用半工半讀完成自己的學業,秀
雲則依靠父親的供養順利讀完大學。靜文畢業後即投入工作,並用自己的工資建立
家庭,供應丈夫曹宇平讀書,秀雲畢業後卻隨夫馮啟光出國,不是為深造或工作,
而是作「隨件」;靜文成為模範校長而受到人們的尊敬,秀雲則被稱為模範妻子而
被丈夫寵愛;靜文有強烈的事業心而希望夫妻「雙軌並進」,結果反使自己的丈夫
成為別人的丈夫,夫妻關系名存實亡,秀雲則把自己溶於丈夫的事業,而使家庭生
活美滿。這是兩條情節線索的對比,也是靜文與秀雲兩個人物間的全面對比。至於
人物之間的某些特徵的局部對比,更是俯拾皆是。如靜文的嚴肅、認真、勤奮和秀
雲的活潑、隨和、懶散;靜文的堅強、進取和曹宇平的懦弱和安於現狀;靜文的開
朗、積極和立美的憂郁消沉。即使是肖像描寫,也常常用對比來突出人物各自不同
的外貌特徵,如靜文的小巧清瘦,秀雲的高大漂亮,立美(曹宇平的同居夫人)的
嬌弱柔美等。通過靜文與不同人物的不同側面的對比,她的立體形象就活現在讀者
面前,而且血肉豐滿,令人難忘。
進行深入的心理分析和靈魂探索,運用多種心理描寫來刻畫人物性格,也是林
海音塑造人物形象的一種藝術手法。林海音的許多小說,常常通過「想」、「回憶」、
意識流動來敘述故事,表現人物的命運與性格。如《燭芯》,作者以過去和現在交
錯出現的手法,敘述女主人公元芳的大半生生涯,從抗戰前在故鄉天津的生活,一
直寫到現在台灣的新家,其時空跳躍之大,意識流動之活躍,在她的短篇小說里首
屈一指。元芳由丈夫俊傑的小別想起二十五年前她與前夫志雄的大別,想起她怎樣
為了志雄而遭受日本人的拳打腳踢,造成小產,住院也沒保住孩子的嚴重後果,而
志雄卻在四川另娶了一位抗戰夫人;想起來台後他們夫妻三人尷尬而痛苦的生活,
以及她和志雄離婚,和俊傑的再婚……通過元芳的意識流動,以及她的沉思與回憶,
將大陸的生活與現在的生活連貫起來,並用台風之夜搖曳不定的燭光點綴場面的交
換一一展現,顯得真切、細膩、深情。
在某些篇章里,作者則不採用內心獨白或全面解剖心理的方法,而是用暗示,
把動作、語言、心理活動三者熔成一片,因為想和做、言和行總是密切相關的。如
作者早期小說《遲開的杜鵑》中的亞芳,四十多歲還未婚,當表妹為她介紹男友而
請她吃飯時,她這頓飯吃得「不知肉味」,表妹問她為何吃得那樣少?作者緊接著
寫道:
亞芳用手按住心口,眉頭一皺:「這兩天胃不舒服。」其實她的胃何嘗不舒服,
倒是心不舒服了,「她恨不得立即回到宿舍,躺在冰冷的單人床上痛哭一場」;因
為眼前這男子,正是她少女時代在大陸拒絕過多次的人啊!這里,表面看來,是神
情動作語言的精工細刻,實際上卻是逼真細膩的心理描寫。通過這些描寫,讀者不
正可以看出她對當年在祖國北方讀書和工作生活的留戀,對來台後飄泊凄苦的無奈,
以及此刻急於找個歸宿的心態。
有時,每個動作都是說話,每句話都是動作,每句話,每個動作又都是心理活
動的印證。如孟珠與許午田相愛後的每一舉動、每一段對話,每一縷思念,都暗示
兩人心理的進展(《孟珠的旅程》)。甚至在沒有語言,而且動作很少的場合,心
緒的波動也引起讀者的強烈共鳴:
他握住我的手,望著我的臉,在默默中,你知道其中的情意
有多少?
——《愛情象把扇子》
還有什麼描寫,能如此傳神地突出一對戀人定情時甜蜜的心境?
三
五六十年代,是林海音創作的豐收期,到六十年代中期,林海音已成為海內外
讀者敬仰的著名作家了。正是這個時期,西方現代派文學風靡台灣文壇,當台灣現
代派某些作家向西方膜拜,宣稱只要「橫的移植」,不要「縱的繼承」的時候,林
海音卻堅定走自己的民族化的道路,實在難能可貴。
魯迅先生說:「我主張雜入靜物,風景,各地方風俗,街頭風景……現在的文
學也一樣,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為世界的,即為別國所注意。」林海音的散文、
小說正是藉助於有地方特色的風俗、人情世態,地方風景的精心描繪,從而加深了
作品的民族化特色,增添了藝術魅力,而為世界矚目。如八大處的雄偉,白雲觀的
熱鬧,護國寺的廟會,香山的紅葉,卧佛寺一丈多長的卧佛等等,寫的是北京的景,
抒發的是熱愛祖國的民族情(《騎小驢兒上西山》);至於對北京中秋節晚上家家
拜月和分吃團圓月餅的禮俗(《婚姻的故事》),台灣媽祖生日的熱烈慶賀、端午
節劃龍舟的盛況,高山族的戀愛生活(《台灣民俗雜輯》)等描寫,也鮮活地表現
出中華民族特有的生活畫圖和情趣。
林海音不僅刻意描繪出動人的風景風俗畫,還常常把時代的光彩注入民情民俗
中,呈現出這些地方特定的歷史年代的真實面貌。如《城南舊事》中群眾觀看革命
學生和盜賊「出紅差」場面的描寫,既突出北伐失敗後反動派對革命青年的殘酷鎮
壓,也顯現了社會的混亂。《殉》把「仍然留在時代那一邊沒有跳過來」的婦女所
遭遇的包辦婚姻和「沖喜」舊俗,寫得凄凄慘慘;至於台灣三世、四世同堂的「養
女世家,以及養女被侮辱、被摧殘的悲苦命運(《玫瑰》),又從另一角度揭露了
台灣畸形發展的觀光事業的真相。林海音小說中所寫的每一件事,每一情節甚至細
節,都是富有地方特色的,但又無不打上民族的、時代的和社會的印記。
在民族化的典型環境中,活躍著民族化的典型人物,這在林海音小說中是相當
突出的。如《城南舊事》中的宋媽和秀貞,《婚姻的故事》中的婆婆和姨娘,《殉》
中的朱淑芸,《金鯉魚和百襇裙》中的大太太和金鯉魚,《燭》中的大婦和小妾,
《晚晴》中的姚亞德等等。至於對中國文學民族傳統手法的繼承和發展,幾見於每
篇作品。她的成名作《城南舊事》,就繼承了中國小說結構上的「有頭有尾,疏密
相間,似斷實連」的優秀傳統,並運用我國讀者喜聞樂見的白描手法,通過人物自
己的語言行動來塑造人物形象,反映深刻的主題。
林海音的小說創作,雖然注意保持民族特色,但對於西方現代文學的某些技巧,
也剔其雜質,取其精華。如短篇小說《燭芯》、長篇小說《曉雲》等,就具有意識
流小說的某些特點,但又不完全是意識流的作品。它們是在現實主義的基礎上,吸
取了現代派某些表現手法創造出來的傑作。林海音注意把傳統的敘述描寫和意識流
寫法融為一體,構成既有民族特色,又有西方現代派色彩的風格,從而使作品的主
題更鮮明,人物形象更立體化,這正是林海音創作中精益求精的結果。
林海音創作的個人風格,也是在其民族化的基礎上形成的,那就是:樸素、自
然、淡雅。
一說起樸素、自然、淡雅,人們常常只想到作品的語言文字,其實,它主要表
現於內容的實質,如作品題材、結構、情節的選擇,人物形象的塑造,情感真摯自
然篤誠,當然也包括語言文字。林海音筆下沒有驚天動地的故事,沒有刀光劍影的
斗爭,她寫的都是身邊事、兒女情、母子愛、師生誼。這些,都是平淡無奇的,她
卻能對這些平淡的日常生活作出不平淡的處理,寓深意於質朴之中。宋代詩人梅堯
臣說:「作詩無古今,欲造平淡難」,散文、小說創作何嘗不是如此。《思冰令人
老》寫的是作者在台灣旱冰場觀看白雪冰團表演時的所想所盼,卻落筆於「我們是
從有冰雪的地方來,仍當回到有冰雪的地方去。」這篇文章是那樣質朴、單純,內
涵豐富、厚實!小說《城南舊事》,寫的不過是宋媽、小偷、瘋女秀貞,蘭姨娘、
父親等人的生活命運。人是最平凡的人;事,是最平凡的事,都是人們司空見慣的。
林海音卻能「在別人司空見慣的東西上發現出美來」(《羅丹藝術論》)。因此,
她透過來媽喪失一雙兒女卻仍然善待東家孩子,看到她金子般的心;透過瘋女的表
面看到她本質上的可愛可親可憐;透過小偷的「可恨」,看到他的無奈和可敬,因
為太窮,他得讓母親吃飽和讓弟弟讀書;透過蘭姨娘的現在看到她苦難的童年;也
透過父親接濟革命青年和導致父親身亡的事實,看到父親的所愛所憎。作者正是從
這些人們司空見慣的人和事中,發掘出人性的美和人情的美。但是,這么美的人,
這樣令人難忘的事,這樣令人懷念的地方,都離「我」而去了,作者對祖國故土的
思念之情,也就躍然紙上。作品的深刻主題正是通過這些平凡的題材表現出來的,
而且正以它的豐富內蘊,它的含蓄,它的深邃而撥動讀者的心弦。大陸去台人員思
念鄉土親人,更是極普通極常見的事,《晚晴》通過一個老人寂寞思親和他的朋友
——也是老人因有家不能歸而「投環」自殺的描寫,把盼望祖國統一的灼熱主題,
深埋在思親的質朴文字底下,從而引起讀者無盡的遐想和強烈的共鳴。
這種樸素、淡雅、自然的風格,表現在人物塑造上,更為突出。她筆下的人物,
不是淡色素描,就是工筆細雕,她從不用濃墨重彩把人物嵌進油畫里。
林海音的小說,其情節結構,也有一種「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質朴美。
就像生活中原有的樣子,作者不過把生活中的活人真事搬上紙面而已。這種「看似
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的結構藝術,當然是作家深思熟慮、精巧構思的結
果。生活是豐富多採的,她的作品在結構上也力求變化多端,給人種種新意。有的
以書信體結構情節,突出人物的心靈美,如《蘿卜乾的滋味》;有的用講故事的方
法構小說,如《婚姻的故事》,作者把幾代人的不幸婚姻,講得詳略得當,寫得真
切感人;有的以曲折迂迴的方式表現主人公命運的多變,如《燭芯》;有的開門見
山直敘赴宴的感受,如《春酒》;有的順寫(《繼母心》);有的倒敘(《初戀》、
《蘭色的畫象》);有的倒述、插述並用(《某些心情》);有的採用幾個人物分
別立傳的結構方式(《我們的爸》);有的直敘到底(《一件旗袍》、《台北行》、
《陽光》);有的簡潔明朗,像速寫,如短篇小說《再嫁》、《冬青樹》;有的鋪
陳委婉,如長篇小說《曉雲》)。即使都是長篇小說,也因不同題材而採用不同的
結構方法,如《城南舊事》通過五個系列故事表現一個主題:故上之戀,別離之憾。
《春風》則通過兩個朋友的不同命運為主次線索的結構方法,表現由大陸去台灣的
知識分子事業與愛情之間的矛盾。《孟珠的旅程》則採用一種更接近於散文的寫法,
因而顯得更為自然、質朴,並帶有一種女作家所特有的溫柔細膩的筆觸,將歌女的
悲歡,姐妹之情,男女之戀,都在舒徐動人的敘寫中得到最完美的藝術體現,讀來
令人思緒萬千,感慨不已。
林海音作品的質朴自然,還表現在她深摯感情的自然流露。她不像一些作者忸
怩作態故作多情,而是把自己火熱的心、全部的情熔於作品,把自己的愛與恨傾注
在人物的際遇中。這種感情首先表現在她對祖國的深情眷戀上
10. 誠南舊事一件旗袍讀後感300字
讀《城南舊事》有感500字
我讀了林海音《城南舊事》,這本書讓我難忘,它像一個指路標一樣,為我指引成功的道路;像一束陽光,照手脊亮了我的心房。
小時的英子原本與普通孩子沒有什麼區別,只是在妞兒與秀貞的離去後,在蘭姨娘與德先叔的離去後,在宋媽的離去後,在草叢中那個陌生人的離去後,在爸爸與自
己天人永隔後,長大後的她,更成熟了。但在那樣的一個舊社會里,雖然經歷苦難的她,卻依然保留一顆快樂的童心。我明白了,英子擁有一顆純真的心,正是因為
她有這樣的一顆心,她的童年才那麼快樂。她把我帶進了另一個童趣的世界,天真無邪,童稚青澀,那樣的世界裡彷彿看不到舊社會的黑暗,而僅僅是一個孩子快
樂,純真的生活。歷盡人間悲歡離合的英子懂得了離開朋友的難過,懂得了失去親人的哀傷,懂得了因為自己的過錯導致唯譽了別人的不幸後的深深的歉疚之情……
讀著讀著,我彷彿身臨其境:看到了東陽下的駱駝隊,瘋女人秀貞,厚嘴唇小偷,蘭姨娘,妞兒,德先叔,和宋媽以及去世的父親。不管人或物,它們都和英子建立
下了濃厚的感情,成為英子記憶里深刻的人物。慢慢的它們都在英子的童年中離去了甚至消失了,童年的故事,也就這樣的悄悄地流逝。然而,童年的每一刻都是重
要的、快樂的、美好的,而且刻骨銘心。相比英子有趣、精彩且指薯段有些哀傷的童年生活,我們的生活則顯得單純且無憂無慮。她的故事非常淳樸、真實,更勾起我們對
正在溜走的童年生活依依流連,使我們更加珍惜現在擁有的日子。
現在,我已經5年級了,可是童年卻像一股春風,一旦吹過,就再也回不來了,花謝了可以再開,但是童年過了就不會再也回不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