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職業正裝 > 上海楊浦老旗袍回收免費上門

上海楊浦老旗袍回收免費上門

發布時間:2023-05-14 17:02:19

㈠ 楊浦區廢品回收站有幾個在哪裡

3個,分別在上海市或閉楊浦區國順東路13號;上海市楊浦區市光路1195號;上海市楊浦區東區水質凈化廠東門旁。
這三個廢品回收站分別叫君旺廢品回收站;陽普(殷行街道)廢品回收交投站;河間路生活垃圾收集站。
廢品回收站主要接收:UPS電源類,蓄電池(電瓶)類,電機電器類,配電櫃/箱類,廢舊電線電纜,廢舊有色金屬類,辦公絕緩設備並團模類等,庫存貨清倉。

㈡ 上海一老店可免費試穿百年旗袍,你認為穿旗袍是一種怎樣的情懷

民國時代,短暫但充滿特色,有飢寒交迫,有風雲變幻,有北平校園身著青布旗袍朝氣蓬勃的愛國女學生,有出席重要場合身著傳統旗袍的文化女性,也有老上海十里洋場,身著艷麗旗袍婀娜妖嬈,自帶風情的摩登女郎。

電車與黃包車,旗袍與洋裝,這是老上海的花樣年華,在王家衛導演的《花樣年華》,張曼玉身著各式各樣的旗袍,高貴優雅有自帶一絲憂郁氣質,舉手投足間都是萬種風情。《金陵十三衩》里身著旗袍,領口微敞的玉墨也是令人神魂顛倒。這是影視劇里旗袍。

其實旗袍是一代人的情感,三十年代的女子,都擁有一身獨屬自己風格的旗袍,得體又優雅,可能承載的是年少的青蔥,可能承載的是生活的滄桑,更多的是一種記憶,一種情懷。民國十八年,更是被定為國家禮服,民國女性的名字也總是伴隨著她們的旗袍照片,像宋慶齡,宋美齡、阮玲玉、張愛玲、林徽因等,新中國建立,外交官夫人們服裝也是多以旗袍為主,現在旗袍正在慢慢演變,變成可以出現在國際舞台,也可以出現在尋常生活中的服飾。

㈢ 回憶舊上海的「旗袍盛事」

金泰鈞,上世紀30年代出生於上海,14歲進入老鴻翔,成為金家第二代中唯一學習服裝專業的傳人。回憶起那時候的「旗袍盛事」,滿頭華發的他,臉上浮現出一絲溫暖。上世紀30年代的旗袍盛事作為一名中國人,作為鴻翔公司的嫡傳後代,盡管已是滿頭華發,但每每講述起那段歷史,76歲的金泰鈞的眼神里總流露出自豪的神情。「鴻翔是中國人的驕傲」,解放前上海就有自己的服裝品牌,而當時來鴻翔定做衣服的都是政界、文藝界的名人。14歲進入鴻翔,金泰鈞成為金家第二代中唯一學習服裝專業的傳人。辦公室在南京西路上,寬敞而明亮,和他一起辦公的還有一位猶太籍設計師,還有一位試衣模特,金老先生的座位就在落地玻璃窗旁,轉眼就能看到窗外的商鋪和人群。拿著粉筆,從畫、到剪,60年過去了,這些過程依然沒有變。「時裝特別講究造型立體感,男裝一般裁剪完就可以了,而按照規矩,女裝樣版完成後,還需要簡單的縫合,製成樣衣。」通常的裁縫一天可以做兩套,做完之後讓模特試穿,然後進行修正。「我們常常第一天做完後,第二天回來再檢查,主要是看細節是不是到位。」從製作工藝上看,上世紀30年代的旗袍逐步發生了變化,袖口、掛肩改小了,腰部、下擺、胸部位置都收緊了,但是長度都還在小腿以下。此外,裁剪的結構,也從平面變成立體的了。說到這里,金泰鈞伸手比劃了一下:「以前,放在桌子上能攤平的,現在是放不服帖的,最特別的是,當時的旗袍增加了胸省,類似於打了蓋,這是很有標志性的,因為在此之前的女性都是束胸,緊緊綁著胸部,而上世紀30年代受到外國文化影響,女性開始突出胸部曲線。」電影明星紗廠女工都穿旗袍30年代的上海已經非常接近國際時尚,能看到國外的Vogue、Harper's、Bazaar等時尚雜志,還有原版的裁剪書,以及正在上海風靡的好萊塢電影。下班之後,金泰鈞常常提早到電影院,找個沙發坐下,一邊悠閑喝茶,一邊觀察來往客人的穿著,電影里國外演員的服飾裝扮,他會特地記下,回家再把款式畫出來。以前的上海,中西裁縫都是分開的,旗袍本來是中裝裁縫的專利,但是由於旗袍消費量實在太大,越來越多的做西式服裝的專店也開始做旗袍,老鴻翔也是如此。「主要還是為了方便顧客,因為很多人都是裡面旗袍,外面穿西式的外套,到了上世紀40年代中的時候,旗袍已經完全西化,延伸為現在的式樣,當時的名稱為改良旗袍,也叫中西式旗袍,不像現在統稱旗袍。」旗袍消費量大到什麼程度呢?金老先生說:「幾乎所有年齡的女人都穿旗袍,包括小學生,當時的旗袍有棉的、皮的,各種材質,春夏秋冬,一年四季都穿。穿旗袍的不僅是有錢人家,當年,上海的紗廠女工也都穿旗袍多,因為這樣比較涼快。」考究的人家在結婚的時候,也一定會換幾套旗袍穿。金老先生回憶起自己結婚時候,愛人除了兩套禮服之外,中間還換上了4件旗袍,分別綉著梅蘭竹菊的圖案。愛人一直穿旗袍,直到解放。鴻翔師傅按營業額提成做鴻翔的工人是一份十分誘惑又具有挑戰性的工作,一大半的營業員都會說流利的英語,他們先要接受3—7年的培訓,學會裁剪、縫紉,成績合格後才能做營業員。收入是按營業額提成算的,如果賣出100件衣服,那麼月收入就相當於4.5件的價值。如果換到現在的行情,如果每件服裝售價2000元,那麼營業員的凱友陸月收入就是9000元。

在老鴻翔,有一個小組就是負責專門做旗袍,金泰鈞清楚記得那個巧手張師傅,率領6-7人的小隊專門攻克旗袍。「在盯頃鴻翔做衣服,價格很高。」一般的顧客,如果專門做旗袍,會去外面的小鋪子,那時候大部分的小裁縫店都是一個師傅帶幾個學徒的形式,通常沒有像樣的門店,很多時候是提供上門服務。而來鴻翔做旗袍的多是有錢人家,他們通常會配套著做,比如做一件大衣,再加一件旗袍。「當時做一件長大衣,光支付給工人的工資就有20.2元,還不包括面料,所以一件大衣的工錢至少50元,而旗袍價格大概在10-20元,外面的小裁縫店可能只需要4-5元。」雖說在老鴻翔做一件旗袍的價格翻了外面小店幾個跟斗,但那時有一種觀念一直存在,做旗袍不去龍鳳或者鴻翔,那是掉身價的。從做裁縫的父親這里,金泰鈞學告伍習到了扎實的裁剪技藝。他認為裁剪和設計是不可分割的部分。「脫離裁剪與工藝,不可能成為好的設計師,設計師光會畫圖是不行的。」當時中國的裁剪技術已經非常了不得。金泰鈞回憶,有一個英國人前來應聘做裁剪師,還出示了自己在英國獲得的專業文憑,要求工資是鴻翔師傅的三倍,金泰鈞拿了兩張同樣的設計效果圖,讓洋裁縫和鴻翔師傅同台競技,結果鴻翔師傅早就做完了,洋裁縫還在那邊埋頭畫圖。量體步驟:全身上下36處旗袍一定是要純手工量身定製,僅「量體」步驟就要求測量全身上下36處,紐扣花樣更多達數百種。然而隨著批量化時裝的沖擊和生活節奏的加快,目前,傳統的旗袍製作技藝已瀕臨失傳,很少有人再能穿到由傳統工序製作而成的旗袍了。電影《花樣年華》中張曼玉身著20多套旗袍、裊裊婷婷的身影打動了不少觀眾的心。像一陣風吹動人們心中對美的渴求,一襲旗袍總能穿出百樣風情。從那時起,旗袍店又扎堆似的遍地開花。雖然申城街頭不乏旗袍制衣店,但在上海藝術研究所的專家看來,真正的旗袍一定要是要純手工量身定製,僅「量體」步驟就要求測量全身上下36處,紐扣花樣更多達數百種,以這個標准來看,許多旗袍店的做法明顯過於粗糙。鴻翔的老裁縫金泰鈞也告訴記者,常見的裝飾法主要有鑲、滾、嵌、盪、盤、綉、貼等幾種,這和現在使用的手法幾乎完全接近,比如有一種花式叫做如意頭,就非常有技術含量。「我看見過手工最好的衣服,大概有200多個『如意頭』來裝飾,但現在估計已經沒有人會做了,非常可惜。」「旗袍裁剪適體、做工精良、裝飾獨特,最是講究量體裁衣和手工技藝,但因工藝精巧、耗時長久而受到現代成衣化發展的沖擊,傳統工藝已瀕臨失傳。」高春明這樣說道。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辦公室負責人張黎明表示,「要保護的並非旗袍本身,而是其製作工藝。我們再不注意對技藝進一步傳承和保護的話,幾年之後,這些就永遠找不到了。」據了解,為旗袍製作工藝「申遺」的包括上海藝術研究所和「中華老字型大小」企業上海龍鳳中式服裝等單位,最後結果將於6月9日「文化遺產日」揭曉。此外,上海藝術研究所專家也正趁此次「申遺」的機會,再次梳理旗袍的發展史。這交織著近代與現代歷史轉型時期社會風尚、審美心理、文化習俗的旗袍,將通過日後舉辦大型旗袍服飾展的方式,向市民展示蘊涵其中的悠悠文化。據介紹,旗袍原是清朝的旗人著裝,立領、右大襟、下擺開衩等特點,非常適合東方人的體形特徵。而旗袍的發揚光大,則是和上海聯系在一起的。上海藝術研究所所長高春明稱,旗袍因「旗人之服」而得名,雖然出現在北方,但「發祥地」卻是上海。上世紀20年代,經過改良之後的旗袍在上海女性中流行起來。這種旗袍吸納了西式立體剪裁方法,特別加入了連衣裙、晚禮服等巴黎時裝元素,顯示出女性玲瓏有致的曲線和曼妙身材,此時,這種旗袍與最早滿族的寬大袍服已是大相徑庭,除保留原有旗袍的核心元素外,在裁剪、裝飾、質地、趣味上的創新,已使古老的服裝如鳳凰涅槃般煥發出新的生命力。隨著設計和手藝的不斷改進,旗袍樣式日益繁多。三十年代,阮玲玉、胡蝶、周璇等一批電影明星,以及紅極一時的月份牌時裝美女畫、各大報刊雜志的文化傳播中,無一不是以旗袍作為重要元素,無形中大大推動了海派旗袍的發展,甚至風靡全國,幾乎成為中國女性的標准服裝。此後,加上社會審美觀念的變遷和生活節奏的變化,旗袍漸漸淡出人們的日常服飾,僅在一些較為特殊的場合下露露臉,但高貴、典雅的氣質象徵則一直延續了下來。

㈣ 回憶舊上海的“旗袍盛事”

金泰鈞,上世紀30年代出生於上海,14歲進入老鴻翔,成為金家第二代中唯一學習服裝專業的傳人。回憶起那時候的「旗袍盛事」,滿頭華發的他,臉上浮現出一絲溫暖。上世紀30年代的旗袍盛事作為一名中國人,作為鴻翔公司的嫡傳後代,盡管已是滿頭華發,但每每講述起那段歷史,76歲的金泰鈞的眼神里總流露出自豪的神情。「鴻翔是中國人的驕傲」,解放前上海就有自己的服裝品牌,而當時來鴻翔定做衣服的都是政界、文藝界的名人。14歲進入鴻翔,金泰鈞成為金家第二代中唯一學習服裝專業的傳人。辦公室在南京西路上,寬敞而明亮,和他一起辦公的還有一位猶太籍設計師,還有一位試衣模特,金老先生的座位就在落地玻璃窗旁,轉眼就能看到窗外的商鋪和人群。拿著粉筆,從畫、到剪,60年過去了,這些過程依然沒有變。「時裝特別講究造型立體感,男裝一般裁剪完就可以了,而按照規矩,女裝樣版完成後,還需要簡單的縫合,製成樣衣。」通常的裁縫一天可以做兩套,做完之後讓模特試穿,然後進行修正。「我們常常第一天做完後,第二天回來再檢查,主要是看細節是不是到位。」從製作工藝上看,上世紀30年代的旗袍逐步發生了變化,袖口、掛肩改小了,腰部、下擺、胸部位置都收緊了,但是長度都還在小腿以下。此外,裁剪的結構,也從平面變成立體的了。說到這里,金泰鈞伸手比劃了一下弊磨:「以前,放在桌子上能攤平的,現在是放不服帖的,最特別的是,當時的旗袍增加了胸省,類似於打了蓋,這是很有標志性的,因為在此之前的女性都是束胸,緊緊綁著胸部,而上世紀30年代受到外國文化影響,女性開始突出胸部曲線。」電影明星紗廠女工都穿旗袍30年代的上海已經非常接近國際時尚,能看到國外的Vogue、Harper's、Bazaar等時尚雜志,還有原版的裁剪書,以及正在上海風靡的好萊塢電影。下班之後,金泰鈞常常提早到電影院,找個沙發坐下,一邊悠閑喝茶,一邊觀察來往客人的穿著,電影里國外演員的服飾裝扮,他會特地記下,回家再把款式畫出來。以前的上海,中西裁縫都是分開的,旗袍本來是中裝裁縫的專利,但是由於旗袍消費量實在太大,越來越多的做西式服裝的專店也開始做旗袍,老鴻翔也是如此。「主要還是為了方便顧客,因為很多人都是裡面旗袍,外面穿西式的外套,到了上世紀40年代中的時候,旗袍已經完全西化,延伸為現在的式樣,當時的名稱為改良旗袍,也叫中西式旗袍,不像現在統稱旗袍。」旗袍消費量大到什麼程度呢?金老先生說:「幾乎所有年齡的女人都穿旗袍,包括小學生,當時的旗袍有棉的、皮的,各種材質,春夏秋冬,一年四季都穿。穿旗袍的不僅是有錢人家,當年,上海的紗廠女工也都穿旗袍多,因為這樣比較涼快。」考究的人家在結婚的時候,也一定會換幾套旗袍穿。金老先生回憶起自己結婚時候,愛人除了兩套禮服之外,中間還換上了4件旗袍,分別綉著梅蘭竹菊的圖案。愛人一直穿旗袍,直到解放。鴻翔師傅按營業額提成做鴻翔的工人是一份十分誘惑又具有挑戰性的工作,一大半的營業員都會說流利的英語,他們先要接受3—7年的培訓,學會裁剪、縫紉,成績合格後才能做營業員。收入是按營業額提成算的,如果賣出100件衣服,那麼月收入就相當於4.5件的價值。如果換到現在的行情,如果每件服裝售價2000元,那麼營業員的月收入就是9000元。

在老鴻翔,有一個小組就是負責專門做旗袍,金泰鈞清楚記得那個巧手張師傅,率領6-7人的小隊專門攻克旗袍。「在鴻翔做衣服,價格很高。」一般的顧客,如果專門猜梁做旗袍,會去外面的小鋪子,那時候大部分的小裁縫店都是一個師傅帶幾個學徒的形式,通常沒有像樣的門店,很多時候是提供上門服務。而來鴻翔做旗袍的多是有錢人家,他們通常會配套著做,比如做一件大衣,再加一件旗袍。「當時做一件租兆斗長大衣,光支付給工人的工資就有20.2元,還不包括面料,所以一件大衣的工錢至少50元,而旗袍價格大概在10-20元,外面的小裁縫店可能只需要4-5元。」雖說在老鴻翔做一件旗袍的價格翻了外面小店幾個跟斗,但那時有一種觀念一直存在,做旗袍不去龍鳳或者鴻翔,那是掉身價的。從做裁縫的父親這里,金泰鈞學習到了扎實的裁剪技藝。他認為裁剪和設計是不可分割的部分。「脫離裁剪與工藝,不可能成為好的設計師,設計師光會畫圖是不行的。」當時中國的裁剪技術已經非常了不得。金泰鈞回憶,有一個英國人前來應聘做裁剪師,還出示了自己在英國獲得的專業文憑,要求工資是鴻翔師傅的三倍,金泰鈞拿了兩張同樣的設計效果圖,讓洋裁縫和鴻翔師傅同台競技,結果鴻翔師傅早就做完了,洋裁縫還在那邊埋頭畫圖。量體步驟:全身上下36處旗袍一定是要純手工量身定製,僅「量體」步驟就要求測量全身上下36處,紐扣花樣更多達數百種。然而隨著批量化時裝的沖擊和生活節奏的加快,目前,傳統的旗袍製作技藝已瀕臨失傳,很少有人再能穿到由傳統工序製作而成的旗袍了。電影《花樣年華》中張曼玉身著20多套旗袍、裊裊婷婷的身影打動了不少觀眾的心。像一陣風吹動人們心中對美的渴求,一襲旗袍總能穿出百樣風情。從那時起,旗袍店又扎堆似的遍地開花。雖然申城街頭不乏旗袍制衣店,但在上海藝術研究所的專家看來,真正的旗袍一定要是要純手工量身定製,僅「量體」步驟就要求測量全身上下36處,紐扣花樣更多達數百種,以這個標准來看,許多旗袍店的做法明顯過於粗糙。鴻翔的老裁縫金泰鈞也告訴記者,常見的裝飾法主要有鑲、滾、嵌、盪、盤、綉、貼等幾種,這和現在使用的手法幾乎完全接近,比如有一種花式叫做如意頭,就非常有技術含量。「我看見過手工最好的衣服,大概有200多個『如意頭』來裝飾,但現在估計已經沒有人會做了,非常可惜。」「旗袍裁剪適體、做工精良、裝飾獨特,最是講究量體裁衣和手工技藝,但因工藝精巧、耗時長久而受到現代成衣化發展的沖擊,傳統工藝已瀕臨失傳。」高春明這樣說道。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辦公室負責人張黎明表示,「要保護的並非旗袍本身,而是其製作工藝。我們再不注意對技藝進一步傳承和保護的話,幾年之後,這些就永遠找不到了。」據了解,為旗袍製作工藝「申遺」的包括上海藝術研究所和「中華老字型大小」企業上海龍鳳中式服裝等單位,最後結果將於6月9日「文化遺產日」揭曉。此外,上海藝術研究所專家也正趁此次「申遺」的機會,再次梳理旗袍的發展史。這交織著近代與現代歷史轉型時期社會風尚、審美心理、文化習俗的旗袍,將通過日後舉辦大型旗袍服飾展的方式,向市民展示蘊涵其中的悠悠文化。據介紹,旗袍原是清朝的旗人著裝,立領、右大襟、下擺開衩等特點,非常適合東方人的體形特徵。而旗袍的發揚光大,則是和上海聯系在一起的。上海藝術研究所所長高春明稱,旗袍因「旗人之服」而得名,雖然出現在北方,但「發祥地」卻是上海。上世紀20年代,經過改良之後的旗袍在上海女性中流行起來。這種旗袍吸納了西式立體剪裁方法,特別加入了連衣裙、晚禮服等巴黎時裝元素,顯示出女性玲瓏有致的曲線和曼妙身材,此時,這種旗袍與最早滿族的寬大袍服已是大相徑庭,除保留原有旗袍的核心元素外,在裁剪、裝飾、質地、趣味上的創新,已使古老的服裝如鳳凰涅槃般煥發出新的生命力。隨著設計和手藝的不斷改進,旗袍樣式日益繁多。三十年代,阮玲玉、胡蝶、周璇等一批電影明星,以及紅極一時的月份牌時裝美女畫、各大報刊雜志的文化傳播中,無一不是以旗袍作為重要元素,無形中大大推動了海派旗袍的發展,甚至風靡全國,幾乎成為中國女性的標准服裝。此後,加上社會審美觀念的變遷和生活節奏的變化,旗袍漸漸淡出人們的日常服飾,僅在一些較為特殊的場合下露露臉,但高貴、典雅的氣質象徵則一直延續了下來。

與上海楊浦老旗袍回收免費上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圍巾吊穗怎麼織 瀏覽:954
女孩童裝的衣服品牌有哪些 瀏覽:503
男裝純棉圓領衣 瀏覽:227
淺杏色羽絨服配什麼褲子 瀏覽:902
361度童裝6 瀏覽:52
艾莎公主手套兒童品牌精選 瀏覽:195
在廣州批發童裝便宜 瀏覽:100
灰色皮衣發白怎麼處理 瀏覽:904
三福的睡衣是什麼牌子的 瀏覽:273
都市麗人粉色睡衣圖片欣賞 瀏覽:393
上海生產童裝品牌排行榜 瀏覽:542
兒童衣哪個品牌好點 瀏覽:98
手錶皮帶漆皮怎樣修復 瀏覽:970
網紗高跟馬丁鞋搭配什麼褲子 瀏覽:604
帶個帽子黑色是哪個電影里的 瀏覽:517
這是我們的帽子英語怎麼說 瀏覽:739
戰士卻淡定起身將制服 瀏覽:859
一樣可以穿搭襯衫 瀏覽:38
童裝套裝價格及圖片大全 瀏覽:40
q版動漫人物校服男生 瀏覽: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