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職業正裝 > 維諾詩冬裝旗袍

維諾詩冬裝旗袍

發布時間:2023-05-26 21:52:40

⑴ 卡爾維諾評價魯濱遜漂流記是一部什麼樣的小說

義大利作家卡爾維諾在一篇文學評論里說:「它(《魯濱遜漂流記》)被認為是一部頌揚商業和工業品德的聖經,一部贊臘磨美自食其力的史詩。這種冒險,務實精神更和道德懺悔的混合——它實際上也稱為大西洋扮如兩岸盎格魯—撒克遜資廳局啟本主義的要素。」

⑵ 東、西方服飾文化特點

中國人的服裝分為中式服裝和西式服裝兩大類。中式服裝、西式服裝經數千年的歷史積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風貌和體系,在式樣、外形、結構、局部特徵、裝飾、色彩、圖案、審美文化方面均不相同,有其鮮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一、式樣

中國傳統服裝的主體形式是前開型的大襟和對襟式樣。前開衣最早起源於中國,形成於黃帝時代。中國服裝有兩種基本形制,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連屬制,兩種形制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交叉使用,相容並蓄。女子穿上衣下裳式樣的較多,男子多穿上下連屬的袍衫。

西洋服裝在樣式上有一個演變過程,古希臘的服裝是披裹式,古羅馬到中世紀,服裝的式樣以披裹式的非成型類衣和前開式的半成型類衣為主。公元四世紀,日爾曼民族南下,日爾曼民族的四肢分離的體形型服裝逐漸滲入到歐洲服裝的基本樣式中,從13世紀開始至今,體形型服裝逐漸占據了主體地位,其基本形制是男子上衣下褲,女子為上下連屬的裙裝。

二、外形特徵

中國傳統服裝的外形強調縱向感覺,自衣領部位開始自然下垂,不誇張肩部,常用下垂的線條、過手的長袖、筒形的袍裙、縱向的裝飾等手法,使著裝人體顯得修長,特別是使四肢有拔長感。亞洲許多國家的服裝都有類似特點。

清代服裝相對來說是比較肥大的,袖口、下擺都有向外擴張之勢。然而,清代婦女那高高的旗髻和幾寸高的花盆底鞋,加上垂至腳面的旗袍,使旗人比歷代婦女都顯得修長。

服裝外形的修長感是對東方人較為矮小的身材之彌補,在感官上產生視錯覺,在比例上達到完美、和諧。自然修長的服式使男性顯得清秀,使女性顯得窈窕。同時,平順的服裝外形與中國人臉部較柔和的輪廓線條相稱。

西洋古典服裝的外形強調橫向感覺,常採用橫向擴張的肩部輪廓、各種硬領、輪狀領、膨脹的袖型、龐大的裙撐、重疊的花邊和花朵以及漿過的紗料和各部位的襯墊,使服裝線條產生誇張和向外放射的效果。

西洋服裝的外形特點與西方人熱情奔放的氣質、起伏明顯的臉部輪廓以及比東方人高大挺拔的體型相適應。

三、結構特徵

從結構特徵看,中式服裝採用中國傳統的平面直線裁剪方法,無論袍、衫、襦、褂,通常只有袖底縫和側擺相連的一條結構線,無起肩和袖窿部分,整件衣服可以平鋪於地,結構簡單舒展。

西方服裝採用立體裁剪方法,立體裁剪方法視人體為多面體至少是四面體,細心對待人體從上到下、從前到後各個方面的凸凹起伏關系,利用打褶和省道處理等服裝工藝手段,最終取得與三維人體相吻合的具有立體效果的服裝。

有人說中式服裝像平面的繪畫,西洋服裝像立體的雕塑,這種感覺大體是對的。中式服裝表現兩維效果,忽視側面結構設計。西式服裝強調三維效果,適合人體結構特點並適應人體運動規律,既合體又實用,因此,受到世界各國人們的普遍青睞。

四、局部結構特點

從服裝的局部特點看,中式服裝的斜交領、對開V領、直立領、衣服下擺兩側開衩、清代箭袍式的前後左右開四衩,以及衣服的對襟、大襟、一字襟、琵琶襟等,都是有東方特色的局部細節,常被設計師用作表現中國服裝趣味的處理手法,其中中式立領和衣服下擺兩側開衩更為典型。

西洋服裝的袒領和輪狀褶領(像扇面一樣環繞脖頸)運用較為廣泛,輪狀褶領連續的褶襇是用布料上漿後熨燙成形,有時需用細金屬絲做支撐。服裝造型喜用填充物襯墊或支撐,如墊肩、墊胸、墊袖、墊臀、裙撐等。由於西式服裝不是連袖而是裝袖,所以肩飾造型多樣。袖子款式變化很多,如半腿袖、主教袖等。

五、裝飾

從裝飾特點看,由於中式服裝是平面直線裁剪,表現二維效果,所以裝飾也以二維效果為主,強調平面裝飾。裝飾手段是中國傳統的鑲、嵌、滾、盤、綉幾大工藝。這些工藝的巧妙運用,使中式服裝雖造型簡練,但紋樣色彩斑斕,美不勝收。

刺綉用於服裝歷史久遠,發展到後來,甚至「衣必錦綉」。運用平面刺綉方法裝飾服裝表面空間,是中式服裝設計的慣用手法,沿用至今。尤其是精妙絕倫的刺綉工藝與絲綢面料配合,使服裝充滿東方風韻,令人贊嘆不已。

除刺綉外,鑲、滾工藝在中式服裝上運用也很多。例如清末,市井流行在衣緣處鑲、滾裝飾,女子衣緣越來越闊,從三鑲三滾,五鑲五滾,發展到「十八鑲滾」。

西洋服裝是立體構成設計,表現三維效果,所以裝飾與整體結構造型相對應,強調立體感和空間感,裝飾手段是藉助各種立體物如穗飾花結、荷葉邊、金銀絲帶、褶襇、切口等點綴服裝表面。最初,花朵、花邊等只是少量裝飾服裝表面,豐富表面效果。到了羅可可時期,某些禮服竟是用立體花堆砌而成。

西洋服裝採用立體裝飾有其精采之處:一是立體裝飾與立體結構造型相呼應,天然諧調;二是裝飾效果符合審美心理,因為凡是平鋪直敘、一覽無余的表面,容易引起人的單調感覺,而層次豐富、虛實搭配、重疊穿插的表面空間有耐人尋味的效果,易於激起觀賞美感。

六、面料、色彩和圖案

從服裝面料看,中國最早使用的紡織品是葛布、薴麻布和大麻布。葛布是葛藤的莖皮纖維加工製成的。薴麻是我國特有的植物,歐洲人稱之為「中國草」,大麻被稱之為「漢麻」。中國享譽世界的服裝面料是絲綢。養蠶、繅絲、織綢是我國先民對世界紡織服裝發展作出的傑出貢獻。中國人穿棉布較晚,棉花是從印度引進的,到元明之時,棉布才成為人們普遍穿著的衣料。

從服裝色彩看,在上古時代,黑色被中國的先人認為是支配萬物的天帝色彩,夏、商、周時天子的冕服為黑色。後來,隨著封建集權專制的發展,人們把對天神(黑色)的崇拜轉向對大地(黃色)的崇拜,所以形成了「黃為貴」的傳統觀念。黃色成為帝王的專用色,隱喻著統治者至高無上的地位。

傳統服裝色彩受陰陽五行影響,有青、紅、黑、白、黃五色之說。青、紅、黑、白、黃色被視為正色,其餘顏色則為間色,正色在大多數朝代為上等社會專用,表示高貴。在民間,正色是人們衣著配色所喜愛和追求的顏色。

從配色方法看,高艷度、強對比是中國傳統的配色方法。強烈的對比色在金、銀、黑、白等中性色的緩沖配合下,使服裝洋溢著富麗堂皇、渾朴大方的氣氛。

中國民間對藍色有傳統喜愛,如藍印花布、靛藍蠟染布等。藍色與黃種人的膚色相配,容易諧調,可產生柔和的色對比效果。

中式服裝的圖案紋樣豐富多采,有飛禽走獸、四季花卉、山巒亭閣、幾何紋樣等,抽象、具象、誇張、寫實等風格俱全,圖案紋樣不僅精美,而且具有豐富的內涵。

中式服裝喜好運用圖案表示吉祥的祝願。從古至今,從高貴的綢緞到民間的印花布,吉祥紋樣運用極為廣泛。如龍鳳呈祥、龍飛鳳舞、九龍戲珠、蜥龍鬧靈芝等紋圖,不僅隱喻著圖騰崇拜,而且抒發著「龍的傳人」的情感。像鶴鹿同春、喜鵲登梅、鳳穿牡丹、團鶴仙壽、福祿壽喜、連年有餘、吉祥八寶等圖案,反映了人民對美滿生活的希望。另外,官服的圖案重視標識作用,明清文官為飛禽圖案,武官為走獸圖案。皇帝的龍袍象徵真龍天子,龍袍上的十二章紋圖案各有寓意:「日、月、星」取其照臨;「山」取其穩重;「華蟲」取其文麗;「火」取其光明;「藻」取其潔凈;「粉米」取其滋養;「宗彝」取其忠孝;「黼」取其決斷;「黻」取其明辨。

西洋服裝的面料、色彩、圖案的運用同東方傳統存在差距。

古希臘、古羅馬的服裝面料主要是半毛織物和亞麻布。古希臘人喜愛白色,古羅馬服飾最流行的色彩是白色和紫色,紫色象徵高貴,白色象徵純潔、正直。一般庶民衣服是羊毛、亞麻天然的原色,很樸素。

中世紀西方已有了許多名貴的面料,除東方絲綢、錦緞之外,還有天鵝絨、高級毛料、北歐的珍貴裘皮等。當時哥特式教堂中彩色玻璃窗被裝飾得輝煌燦爛,引導人們追求天堂的色彩,因此服飾上充滿宗教氣氛的色彩被人們嚮往。

歐洲文藝復興以來,隨著服飾奢華程度的升級,明亮的色彩受到人們歡迎,織錦緞和天鵝絨中還織進了閃閃發光的金銀絲線。法國人特別喜歡丁香色和薔薇色,也很迷戀含蓄的天藍和聖潔的白色。西班牙人崇尚高雅的玫瑰紅和銀灰色調。在英國,黑色被認為是神秘、高貴的色彩,特別是黑緞子和黑天鵝絨常是貴婦的首選。迷人的黑色襯著白種女性白皙的膚色,非常炫目。

西歐服裝上的圖案隨著歷史的變遷而不斷變化。古代多流行花草紋樣,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流行華麗的花卉圖案,法國路易十五時期,受羅可可裝飾風格的影響,流行表現S形或渦旋形的藤草和輕淡柔和的庭園花草紋樣。近代,有影響的流行圖案花樣有野獸派的杜飛花樣,以星系、宇宙為主題的迪斯科花樣,利用幾何錯視原理設計的歐普圖案,用計算機設計的電子圖案等。

七、審美文化

東西方服裝審美文化存在很多不同點。

西方文化起源於海洋文明,文化本能比較開放,易於融合外域服裝文化。

中國文化起源於大陸文明,文化本能比較封閉,在服裝上具有固執的「原體」意識,傳統服裝形制幾千年來地位穩定,吸收異域服裝相對困難。

西方文化善於表現矛盾、沖突,在服裝構成上強調刺激、極端的形式,以突出個性為榮。

中國文化是和諧文化,強調均衡、對稱、統一的服裝造型方法,以規矩、平穩為最美。

西方文化是一種明喻文化,重視造型、線條、圖案、色彩本身的客觀化美感,以視覺舒適為第一。

中國文化是一種隱喻文化,藝術偏重抒情性,追求服裝構成要素的精神寓意和文化品位。

西方文化崇尚人體美,重視展示人體的性差異,不忌諱表現性感。古典模式是表現女性的第二性徵,如露頸、露肩、露背、半胸,以緊縮腰圍和墊臀來表現女性胴體曲線。現代模式是以簡約的形式表現人體的自然身形,以短露和緊身為現代時髦。

中國文化漠視「性」的存在,服裝不表現人體曲線,不具備感官刺激要素,寬衣博帶,遮掩人體,表現的是一種莊重、含蓄之美。

中式服裝的美學特點,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審美心態和文化征貌。中國人受儒道互補的美學思想影響,重視情理結合,以理節情,追求閑適、平淡、中庸,追求超出形體的精神意蘊。中式女裝嚴密包裹人體,使人難窺其詳,增加了神秘感。中式男裝嚴整修長,洋溢著中和之美。皇帝的禮服,寬博繁復,輝煌壯觀。皇帝的禮服不僅是權力的象徵,也是中國人審美觀的表現。

中國和西方服飾文化各具有豐富的內涵和鮮明的特色,她們都是人類祖先留下來的寶貴文化遺產,是世界文化寶庫的瑰寶,我們應進行積極研究,在明辨的基礎上繼承發揚.

⑶ 卡爾維諾的《看不見的城市》想表達什麼

《看不見的城市》是一本關於馬可�6�1波羅給忽必烈汗講述城市的小說,或者說是關於概念城市的寓言式隨筆,是卡爾維諾「在越來越難以把城市當做城市來生活的時刻,獻給城市的最後一首愛情詩。」書中描繪了形形色色的城市:記憶的城市、慾望的城市、連綿的城市、符號的城市、貿易的城市、死亡的城市、隱蔽的城市等等,最終忽必烈汗發現所有馬可�6�1波羅描繪的城市其實就是一個城市——威尼斯的一個個側面或片段。曾經連續、和諧的城市空間就這樣被「一個個」個性張揚的概念城市的肌理取而代之,城市的清晰個性和水平性被城市的隱蔽和垂直的特質徹底顛覆,重構起虛構而本源關聯的城市框架。也就是說我們只能看到「一個個」概念城市,而永遠無法看到「一個」物體城市。博爾赫斯說過:「隱藏一片樹葉的最好的地點是樹林」。物體城市就隱藏在一個個城市細節中,這些隱秘的城市細節猶如樹林濃霧中閃爍的一點光線,利用記憶中「剩餘的混合碎片、間歇隔開的瞬間和不知誰是接收者的信號」,「一點一點拼湊出一座完美的城轎手市」。只要給以充分的刺激,記憶就能哪怕只是在一瞬間,把它從虛構中追憶出來。

書中寓言式的城市是虛構的,幻想的。然而,如同城市的真實存在一樣,卡爾維諾向我們展示的決非是意識中絕對虛幻的城市。在卡爾維諾的筆下,城市是既有的,存在的,但又是無法定義的。卡爾維諾只是憑借一種神奇的虛構,以及顛覆思維的模糊性認知方式,指向了城市空間存在的碼帆缺另一種可能——細節。當細節虛構得逼真,追求某遲辯種真實性時,就體現出某種現實狀態下的物質特性。虛構越到細小處便越是真實,而極度的真實最終又產生了飄渺無邊的虛構的力量。虛構與真實、細節與整體如同城市與貿易的關系具有交換性,「交換並不僅僅是貨物的交換,它們還是話語的交換,慾望的交換,記錄的交換」, 正是有了這種相互交替、相互交織的交換性,「幸運城市不斷地形成並消失,藏在不幸的城市之中」,甚至可以「把城市一點一點拆開,再將碎片調換、移動、倒置,以另一種方式重新組合」。

我們生活的城市或許是城市本真的背面,而真正的那一面我們並不曾涉足和認識,能夠看到自己對城市所擁有的是何等的少,而未曾擁有和永遠不會擁有的是何等的多。所以,城市的尋找和認識註定是必要的,也是有風險的,「要求持久的警惕和學習:在地獄里尋找非地獄的人和物,學會辯別他們,使他們存在下去,賦予他們空間」。尋找看不見的城市就像在一座命運交叉的城堡里游歷,詭秘莫測,曲折迂迴。在熟視的文字背後,透過半明半暗的光線,我們看到了一半面孔隱沒在陰影里神秘而狡黠的卡爾維諾,另一半則是光照中睿智而先知的卡爾維諾。似乎他就站在迷霧重重的岔道口,看著城市中的迷失者,微笑著說:「越是在遠方城市陌生的小區里迷失方向,就越能了解為到達該城所經過的那些城鎮,再回首追溯旅程各站,重新認識當初起航的海港和年輕時所熟悉的地方,孩提時終日奔跑過的威尼斯的小廣場和自家周圍的一切。」

⑷ 讀卡爾維諾《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一場閱讀的沉浸式體驗

讀伊塔洛·卡爾維諾《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

「你在夢境中要尋找一種抽象的、絕對的時空,並沿著一條明確的路線前進。但是,當你覺得你快要找到的時候,你卻醒了,發現你躺在床上並未動彈,只得一切重新開始。」

這本書由理性構建,閱讀時覺得自己作為讀者被卡爾維諾既尊重又排斥。

第一次體驗這樣的小說閱讀,是一次很奇妙的閱讀過程,一場沉浸體驗式閱讀。

這是一篇具有實驗性質的超越小說,它盡可能的展現了文學的各種形態, 「致力於開發小說敘述藝術的無限可能。」 ,是作者對寫作、對一本書的呈現的一種無止境的無畏探險。

書中以主人公尋找失落的後半本書為線索,串聯起十個風格題材各異的小說故事:

《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在馬爾堡市郊外》、《從陡壁懸崖上探出身軀》、《不怕寒風,不怕眩暈》、《望著黑沉沉的下面》、《在線條交織的網中》、《在線條交叉的網中》、《在月光照耀的落葉上》、《在空墓穴的周圍》、《最後的結局是什麼?》。

作為文本的十篇故事,包含著對諸如 偵探、魔幻、心理、書信、日記 等各種小說類型的戲仿,最後又由標題串聯成一個微型小說。

裡面的每一個故事都只有開頭,在高潮時就戛然而止,懸停在未竟的半空,讓作為讀者的你不停的在追問:接下來呢?冊行梁然後呢?

但是作者卻告訴你,一切書籍的下文都在彼岸。

「我們生活在一個有開始但沒有結束的故事構成的世界裡。」

這種通過寫小說來寫小說,虛構出一個現實,在虛構中虛構,在現實中衍生出虛構感,讓作者/讀者/主人公身份交錯,真真假假難以辨別,錯綜復雜,層層嵌套,如謎似幻的形式,既所謂的 「元小說」 的形式。

「元小說」( meta-narrative ),又譯「元敘述」或者「超小說」,或者又被稱為「後小說」和「後設小說」,就是 有關小說的小說,表示一種次序是關注小說的虛構身份及其創作過程的小說。

在希臘文中,「帶慶 meta 」一詞表示「本原」,是作為前綴使用的,表示「在……後」。

在傳統小說中,往往關心的是 人物、事件 ,是作品所 敘述的內容 ,而元小說則更關心 作者本人是怎樣寫這部小說的 ,在小說中往往喜歡聲明作者是在虛構作品,喜歡告訴讀者作者是在用什麼手法虛構作品,更喜歡交代作者創作小說的一切相關過程。

為獲取「真實可信」的效果,傳州運統小說會有意隱瞞敘述者和敘述行為的存在,造成「故事自己在進行」的幻覺,而 元小說則有意暴露敘述者的身份,公然導入敘述者的聲音,揭示其敘述行為及其創作過程,展現敘述內容的「故事性」和「文本性」。

在小說中交代敘事框架,談論故事陳述的編碼規則,把創作中的技巧、手段及及動機公諸於眾……作者通過這樣一份詳細的 「敘事說明書」 ,向讀者坦承文本創作過程中的操作痕跡,以及人為性的東西。這種「自我拆台」的目的就在於揭開小說「虛構」的本質,即話語的本質。

元小說在文學形式上的這種革命性行為,無疑和後結構主義、後現代主義思潮,尤其是語言學符號學的發展有密切關系。

「你這次顛沛的旅行早該靠岸了。除非找個大的圖書館,還有什麼地方可以更好地讓你棲身?你為了尋找那些小說離開這座城市,走遍世界,最後又回到這里。這里一定有個圖書館,你現在唯一的希望就是,那十本你剛開始看便從你的手中飛走的小說都能在這家圖書館里找到。」

卡爾維諾在這本書中以其獨特的方式從虛空中構造了一個世界,而又再在裡面完成了一次自我建構。

無論你是否喜歡卡爾維諾,無論你是否飽讀詩書,你一定會驚訝這前所未見的構思的。

這也是一場讀者與作者間的游戲博弈。

文本形式與結構之美,翻開書頁的那一刻,旅程便開始了。

書籍是具體明確的,生活經歷卻是不可琢磨的,閱讀之時不僅只是與書中的人物交談,更是與文字背後的作者交流。

這本書還可以分開來讀,既除了把那幾個標題可以串成一個開頭的故事連起來讀,還可以把男讀者和女讀者的故事串連起來讀。

讓整本書的結構不至於零散而統一成為一個封閉的圓環,正是由於故事中身為男讀者的「你」一直在苦苦追尋著這些短篇故事的下文和那個神秘的卻一直置身事外的女讀者。

一個傳統小說寫作,必須具備三個要素:角色、劇情、場景,必須有個第三人稱,必須使第二人稱男性與第三人稱的女性之間發生某種事情,再進一步發展,或以喜劇的方式結束,或以悲劇的方式結束,即歷經人生的各個階段。

而在這本書中,卡爾維諾一直十分注意讓閱讀本書的讀者能夠進入角色並與小說中的讀者等同起來,因此作者在寫作中,將主人公設為「你」,第二人稱,也未曾給他起個名字, 「他是一個「你」,而任何人都能在這個「你」中認出他自己的「我」。

這就大大增強了讀者的代入感,作為讀者,我們也成為了卡爾維諾故事中的主人公,開啟的是一段關於書的旅程。

本書中的「男讀者」其實只是處於一個抽象的狀態,只是一個代名詞,這個以「你」,第二人稱敘事的小說不僅指男讀者,還有書中的女讀者。

男讀者和女讀者,你們兩個是兩個互相分析的但又比原來結合的較為緊密的「你「,你們互為讀本,每一個人都能在另一個人身上,閱讀到自己那段不用文字書寫的歷史。

「我才明白我的反劫持計劃被一項不知受誰指使的反反劫持計劃瓦解了。」

這本書就是在這樣一層一層進行的同時又在反復提醒你,你的意識與書中第二人稱在同時進行。

故事的最終巧妙和書桌前的我的閱讀行為的結束,重合在了一起,完成了代入。

「文學的」文本世界是一個被投射出來的世界,它與日常世界保持著間隔,它輕易就能倒置、重置我們與真實的關系,以至於作者也能輕而易舉地掌控每個在閱讀時空里的讀者的命運。

因此,卡爾維諾還在書里強調了,作者創作小說就應該是講故事,而且是只管講故事,一個接一個的講,不強加給讀者某種世界觀,只讓讀者看到故事展開的曲折過程,就像看到一棵樹的生長,看到它枝繁葉茂縱橫交錯,而故事背後所隱藏、所蘊含的種種,就應該是讓讀者見仁見智。

「我期望讀者能在我的作品中看到他不知道的東西。」

卡爾維諾說,最好也不要認識作者本人,因為真實的人從來不會與讀書時想像的作者形象吻合。

作者在書中也把作為一名讀者的心境寫的迷人且貼心極了: 「彷彿打開了從一個世界走向另一個世界的通道」、「讀書是個孤獨的行為,她把書當做牡蠣的貝殼,鑽在書里就像牡蠣躲在貝殼里一樣安全。」

將讀者、作者與書中人物放在一起對話,讓你調動你的經歷,讓你跟隨他的步伐,前往未知的碎片時間與碎片篇章。

碎片化的文字片段打破了我們習以為常的閱讀習慣,卻也為我們打開了一個更加開放和自由的世界。

在那裡,我們是讀者,也是作品中的角色,我們和作者一起,探尋故事的結局——一個可能的結局。

這還是一本關於作者旁觀分析並預估讀者的閱讀行為的書。

「你改變不了你的過去猶如你改變不了你的名字。」

閱讀總是這樣:

這里有件東西,一件寫出來的東西,有形的東西,物質的東西,它是不會改變的,通過這件東西,與那個未寫出來的東西相比較,那個東西屬於非物質的,不可見的世界,只能思考,只能想像,因為它過去曾經存在,現在已不復存在,因為它過去了,喪失了 ,看不見了,摸不著了,僅在「死人」中間,而 看書就是要迎著那種將要實現人們對他尚一無知的東西前進。

「時間的維度被打碎了,我們只能在時間的碎片中愛和思考,每一個時間的碎片沿著自己的軌跡運行。」

時間的斷裂性讓它們擁有了自主性和自行生長的可能,於是紛紛展開枝椏打破各層次元壁,讓作者所屬的「現實」空間與文字所營造的「虛擬」空間(包括作者與角色之間對寫作導向的話語權),與讀者自身的閱讀經驗與投射於書本產生的 共情體驗 ,讓創作者、讀者以及書中人物漸次加入創作進程,這種夢幻般的想像其實仍基於現實邏輯—— 作品得到讀者的閱讀才能具備作者賦予其的功能。

至於如何認識世界呢,世界何時展示自我呢?

"只有當人們可以這樣說的時候它才能表現自己:『我閱讀,因此宇宙在寫作。』"

這是一場由卡爾維諾發起的,作者、讀者、譯者、出版商、小說人物,以及真書偽書、殘缺故事構築的迷宮游戲。

書的開篇就寫著獻給丹尼埃勒蓬奇羅利,這是當時一個非常有名的總編輯。男讀者追尋作品的經歷越發離奇、荒誕不經。作者與讀者相互影響,真作品與偽作混淆不清,革命與反革命相互滲透。文學審查制度或許才是書被閹割太監、絕版消失的真正根源。

「最後的結局是什麼?」儼然已不再重要,作者在書中打通了作者與讀者、書籍生產方與讀者、書籍傳播方與讀者等多條線索。

在書中,竊笑著乜視未來以研究此書乞食的學者和評論家們:出版社的編輯們,每天收到那麼多的書稿,他們在挑選翻閱時,只能憑借關鍵詞和情節草草了事,文學評論家們,因為世界各國語言上的不通,而只能憑翻譯家們的轉述,世界此時已變成一張薄薄的紙,上面只能讓你寫些抽象的名詞,彷彿一切具體名詞都不存在了。

剝離了小說的外在故事結構,小說的內在主幹其實是在 論述寫作與閱讀的意義: 你如何讀書,如何買書,如何思考小說, 書本身在這里不過是個不重要的載體。

關於小說的閱讀與寫作本身,關於時代的改變帶來的閱讀的改變,思考躍然紙上,卻又隱藏在小說之後。

寫作是怎麼把無限的非文字世界通過有限的寫作行為變成可閱讀的世界的,而這種反映又究竟到了如何的程度。

「小說中未言明的東西比言明東西更加豐富,只有讓言明的東西發生折射才能想像出那些未言明的東西。」

「閱讀就是拋棄自己的一切意圖與偏見,隨時准備接收突如其來且不知何方的聲音。這個聲音不是來自書本,不是來自作者,不是來自約定俗成的文字,而是來自沒有說出來的那部分,來自客觀世界中尚未表達出來而且尚無合適的詞語表達的那部分。」

「閱讀是個斷斷續續的、片片斷斷的行為。或者說得更確切些,書是一種點狀的、粉末狀的物質,在洋洋灑灑的文字之中,讀者只能注意到最小的片段、片語、譬喻、句法聯系。邏輯關系,以及具有豐富涵義的詞彙特點。這些東西好比構成作品核心的基本粒子,其他東西都圍著它們旋轉。或者說它們就像漩渦的底,把水流吸引過來並吞噬下去。書中的真理,亦即書的實質,正是通過這些東西發出人們可以感受到的閃光。神話與奧秘是由知覺不到的微粒組成的,它們就像蝴蝶足上附著的花粉,只有理解這些微粒的人才能發現與解釋那些神話與奧秘。」

當閱讀者的想像開始蔓延的時候,其實你已經超越了文本本身。

閱讀就是拋棄自己的一切意圖與偏見,隨時准備接收突如其來且不知來自何方的聲音。

真是一個冬夜經歷的浪漫美好的旅程。

讀完這本書之後,就像跳了一場歡快的恰恰舞,舞點前後,天旋地轉。

一個人喜歡讀書,最大的浪漫差不多就是睡覺之前和戀人一起讀書,對方先說那一句,「咱們關燈睡覺吧,不早了」。如果是冬天,浪漫又多了一層。兩人在一個枕頭里小聲討論書的內容,爭辯,擺論據,咬耳朵,其中一個倦了,囁嚅幾句沒回應,另一個聽了一會兒鼻息,也倦了。鏡頭拉到床的正上方,打上「靈魂伴侶」字樣。

這應該就構成了卡爾維諾式的浪漫主義。

"你以為每一篇小說都必須有個開頭又有個結尾嗎?古時候小說結尾只有兩種:男女主人公經受磨難,要麼結為夫妻,要麼雙雙死去。 一切小說的最終的涵義都包括這兩個方面:生命在繼續,死亡不可避免。 " 

我們想要從閱讀和生活中追尋什麼呢?

無論結尾是否早已在開篇寫下, 重要的是閱 讀當下,是生活本身,是追尋的過程 。

既然結局不可避免,那就好好享受打開一本書閱讀的時刻吧。

相關推薦:

*元小說代表作:斯特因的《項狄傳》,《舊死》,《虛構》,《死亡的詩意》,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的《胡里奧姨媽與作家》,唐諾《閱讀的故事》,《拉合爾茶館的陌生人》,《等待野蠻人》。

*元電影代表作:《昨天》,《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日以繼夜》,《楚門的世界》,《盜夢空間》,《法國中尉的女人》,《開羅紫玫瑰》,《日以繼夜》,《莆田行進曲》,《法國中尉的女人》,《青春夢工場》,《性、謊言、錄像帶》、《偷窺狂》、《暗戀桃花源》、《巴黎最後一班地鐵》。

(元電影的概念比較廣,不僅僅是電影中的電影,和電影有關的電影這樣的套層結構,更多的是特殊的電影觀念和對現實的反叛。)

⑸ 有沒有別人評價卡爾維諾的一生的作品,就是那種讀完對卡爾維諾生平,思想創作歷程什麼的能有個了解

伊塔洛·卡爾維諾(義大利小說家)於1923年10月15日生於古巴哈瓦那附近聖地亞哥的一個名叫拉斯維加斯的小鎮。父親原是義大利聖萊莫人,後定居古巴,是個出色的園藝師;母親是撒丁島人,植物學家,為了使出生在異國他鄉的兒子不忘故土,母親特意給兒子取名為伊泰洛(「義大利」的意思),以寄託他們對故鄉的懷念。 1925年卡爾維諾剛滿2歲,全家就遷回到父親的故鄉聖萊莫。他們住的那幢別墅既是栽培花卉的試驗站,又是熱帶植物的研究中心,因此,卡爾維諾自幼就與大自然結下了不解之緣,他不僅從父母親那裡學到很多自然科學知識,熟知名目繁多的奇花異草以及樹林里各種動物的習性,還經常隨父親去打獵垂釣。這種與眾不同的童年生活,給卡爾維諾後來的文學創作打上了深刻的烙印,使他的作品始終富有寓言式童話般的色彩而別具一格。
1942年高中畢業後,卡爾維諾在都靈大學上農學系。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被德國人佔領的20個月的漫長時間里,卡爾維諾與他弟弟積極參加了當地游擊隊組織的抵抗運動,卡爾維諾的父母親曾因此被德國人羈押作人質。發表於1947年的處女作《蛛巢小徑》就是一部以作者自幼所熟悉的利古里亞地區的游擊隊活動為歷史背景的長篇小說,當時卡爾維諾年僅24歲。
1945年卡爾維諾全家遷居都靈。戰後,他在都靈大學攻讀文學,1947年大學畢業後,在都靈的艾依那烏迪出版社任文學顧問。
在此期間,他加入了義大利共產黨,並經常為該黨的中央機關報《團結報》撰寫文章。1949年題材多樣的短篇小說集《最後飛來的是烏鴉》問世。作品既有童話和傳奇色彩,又含有特定的現實意義;既有濃厚的抒情性,又有一定的哲理性。1952年卡爾維諾一鼓作氣地完成了膾炙人口的中篇小說《分成兩半的子爵》。作品的主人公是17世紀奧、土戰爭期間被一顆炮彈炸成了兩半的貴族軍官,是現代社會中被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大炮」轟炸成兩半的現代人的寫照。作品既具有「寓言式的現實主義色彩」,又是「帶有現實主義色彩的寓言」,這在新現實主義文學處於衰退的當時,為義大利的文學創作開辟了一條新的出路。 1954年卡爾維諾的另一部短篇小說集《進入戰爭》問世,作品反映了戰爭在步入而立之年的卡爾維諾身上所留下的難以醫治的創傷。被人譽為「義大利式的格林童話」,「世界文學寶庫中的瑰寶」的《義大利童話故事》發表於1956年,它是卡爾維諾花費兩年的心血寫成的,全書搜集了近200篇各地的傳統民間故事和童話。卡爾維諾像是一位遨遊在童話世界裡的人,對戰後的社會現實和政治感到失望的卡爾維諾深信:「童話是真實的。」
1957年,題材與構思截然不同的兩部小說《樹上的男爵》和《房產投機》同時問世。這兩部小說的主人公都是現實生活的「失敗者」,都是「消極人物」。《樹上的男爵》的主人公是18、19世紀的貴族後裔,他棲居在樹上,拒絕下到人世間生活;《房產投機》的主人公是深居鬧市的文人,在資本主義高度發展的現代社會中因力圖重新安排現實而處處碰壁。作品辛辣地諷刺和抨擊了現實社會的罪惡,但卡爾維諾筆下的主人公雖然憤世嫉俗,毅然地否定現存的社會秩序,卻無力改變它。然而作者「這種冷眼旁觀的態度,卻旨在更好地從總體上觀察、評價和衡量現實社會,並竭力從中把握『社會發展的脈絡。』」(《獅子的骨髓》,1955)
「匈牙利事件」發生以後,卡爾維諾於1957年在《團結報》上發表公開信,宣布退出義大利共產黨。國際形勢的動盪和消費社會中存在的各種弊端,使很多文人在精神上產生了危機,痛苦地看到自身價值的瓦解,然而卡爾維諾卻把作家的使命、文學的作用以及對社會的政治責任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他始終沒有把自己禁錮在「象牙塔」之中。此後不久,《煙雲》(1958),《不存在的騎士》(1959)等深刻揭示現實社會弊病的作品相繼問世。1962年,卡爾維諾在《梅那坡》文學雜志上發表的一系列雜文,如《向迷宮挑戰》、《惶惑的年代》、《物質世界的海洋》等,就60年代資本主義發展新階段中知識分子和文人同現實社會之間所產生的新關系進行了探討,指出「那些向『物質世界』投降的人們已經淪為商品化的人了,他們的思想也商品化了」,「戰後出現的這種向物質世界投降的歷史現象是由於人類無力誘導事物發展的進程所致。」(《物質世界的海洋》,1962)卡爾維諾還提示人們「不能向現存的條件投降,也不能蝸居斗室,而是要尋找一條出路,向物質世界的汪洋大海,即『迷宮』挑戰。」(《向迷宮挑戰》,1962)
短篇小說集《馬可瓦多》(1963)的問世,標志著卡爾維諾的文學創作達到了新的高度。小說以寓言式的風格,揭示了從社會學、心理學和生理學的角度都已蛻化的人類社會,描述了當代人孤寂、惶恐、陌生和不安的心態。這個社會之所以蛻化了,是因為它被淹沒在表面繁榮的物質福利之中了,它只追求物質上的價值,並蒙上了一層市儈式庸俗的外表,看上去光怪陸離,實際上虛偽而又浮淺。正如卡爾維諾在1967年所論:「現代文學的力量就在於它說出了社會和個人本來想說而又沒有意識到的一切,這就是文學所不斷提出的挑戰。我們住的房子越是明亮和豪華,房子的牆上就越有鬼影;因為進步和理性的夢中往往摻雜著鬼影。」
小說《監票人的一天》(1963)就是記述了主人公作為義大利共產黨的監票人於1953年大選中在都靈某一個殘疾人之家投票站的一天經歷,揭示了義大利社會蘊含的種種弊病。那些喪失理智的瘋子,肢體殘缺的人,沒有說話能力的痴呆者都成了政客們爭權奪利的工具,盡管他們根本「無法辨認他們的投票對象是何許人。」
《宇宙奇趣》(1965)和《零點起始》(1967)可說是兩部富有科幻色彩和符號學特點的姐妹篇。《宇宙奇趣》的主人公是個既年邁又年青的智者,他是個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的人,既是我們的老祖宗,又是個現代人,可以說他既是世界起源、地球形成時的人,又是宇宙消亡毀滅時代的人,他的名字是 qfwfq,是以未知數w為軸心的對稱的字母qf—fq排列而成。「卡爾維諾好像因為憤怒、麻木乃至失重而在地球上消失了;他躲在大氣層後面,用望遠鏡看著自己在人們之間消失。後來,他用成千個小記號,諸如一幅袖珍肖像畫,一個形容詞,一種有節奏的游戲,一陣突然的顫動,向我們揭示了一個凄涼的夢:一個 50歲上下的男子,他茫然、困惑、憂心忡忡地環視著四周最細微的變化對他所產生的沖擊,如房子四周的圍牆、草坪上的陰影都能勾起他的心緒不寧;事物的偶然巧合,不協調和矛盾,反射和交叉,對他都構成一種誘惑。他徘徊在影子王國里尋覓自己,並消失在其中。」(《日報》,1972)有人說卡爾維諾是一位「一隻腳跨進幻想世界,另一隻腳留在客觀現實之中」的作家。在《宇宙奇趣》中,卡爾維諾幽默地諷刺現代人生活的虛無,「有一次我路過宇宙空間,我在某個地方故意作了個記號,想在兩億年之後,當我再轉到那兒時重新再找到它……可就在我留過記號的那個點上,代之以一道不成形的線條,它在被搗碎了的破損的空間之中,象是一道劃破的傷痕……我沮喪失望了,象失去知覺似的被人拽過去許多光年。」(《空間的一個記號》,1965)然而,作者痛苦地發現空間與記號毫不相干,空間根本不存在,也許它從來沒有存在過,所以在空間中作記號也是徒勞枉然的。
70年代問世的三部具有後現代派創作風格的小說《看不見的城市》(1972)、《命運交叉的古堡》(1973),以及《寒冬夜行人》(1979),則更進一步確立和完善了卡爾維諾的獨特的創作風格:過去與現在相結合,內心世界與外部世界相結合,幻想與現實相結合。對於卡爾維諾來說,支配客觀世界的規律有它的隨意性、破碎性和偶然性,所以他的小說的「每篇故事都是重新發掘一種邏輯的結構,而作者的每一種思想乃是每一篇故事的開端」。所以卡爾維諾曾說過:「我與一個哲學家截然不同,我只是一個遵循故事內在邏輯的作家。」(《世界報》,1970)
用日常生活中瑣碎素材來展開作者的奇思遐想的最後一部小說《帕洛馬爾》(1983),是卡爾維諾面對繁雜而又不可知的現代世界,苦苦地尋求宇宙與人類之間,自然與人的語言之間,單一的自我與多重性的現實之間的關系,全書流露出作者面對現實的彷徨和茫然的心態。
1985年9月,卡爾維諾在休假期間突患腦溢血(當時他正在准備去美國哈拂大學講學的演講報告),當即就被送到醫院搶救。主刀醫師表示從未見過如此復雜的大腦構造。待動完手術麻醉葯性過去之後,他望著那些塑料導管和靜脈注射器,仍不乏想像力地風趣地說:「我覺得自己象一盞吊燈。」9月19日卡爾維諾終因醫治無效在義大利佩斯卡拉逝世,終年62歲。
就這樣,卡爾維諾帶著他那一個個童話般「盡善盡美的夢」,離開了這變幻莫測的世界。他用小說創作向人們展示了人生哲理,孜孜不倦地啟迪人們對人類的命運和現實社會予以深入的思考,為探索文藝創作的新天地而奉獻了一生。
折疊編輯本段作者自傳
俞宙 譯
你向我索要一份生平資料 — 這總讓我為難。個人的信息,即便是登記在社會機關中的,也是人所擁有的最隱秘的一部分,而把它們公之於眾,那感覺好象是去面對精神分析專家。我只能這樣去想:我可還從未被精神分析過呢。
我就這樣開始講起吧,我出生時的星象是天秤座,因此我的性格中沉穩和躁動得以互相中和。我出生時,父母親正打算從旅居多年的加勒比地區歸國,所以這地域上的遷移總使我嚮往著到別處去。
我雙親所擁有的知識全集中於蔬菜王國,他們關心著其中的奇跡和特徵。而我,被另一種蔬菜—文字—所誘惑,沒能去學會他們的知識,因此我和人性化的知識總有隔膜。
我在里維拉的一個小鎮上長大,周圍的氣象平凡瑣小。大海和高山保護著我,使我無憂無慮。分隔我和義大利的是一條狹長的海岸線,而我和世界之間只隔著近近的一條邊界線。告別這個安樂窩於我彷彿是重溫出生的痛楚,而我只是在如今才意識到這點。
我的成長正處於獨裁時期,後來在戰爭時期我又投身戎馬,這些使我總抱有一個觀念:在和平與自由中生活是一種脆弱的好運氣,很可能在一瞬間它就會被奪走。基於這個觀點,我把自己少年時期太多的精力給了政治。我說太多是相較於我實際可以作出的成果而言,並且那些看似遠離政治的事物其實能夠對國家和人民的歷史(甚至政治)施以更強大的影響。
戰爭一結束,大城市向我發出了比我的鄉土情結更有力的召喚。我曾短期徘徊於都靈與米蘭之間,無法抉擇。我最終選擇都靈自有原由,也承受了這個選擇造成的後果。現在我已經忘記了因和果,但多年以來我一直告訴自己,假如我選擇了米蘭,一切都會變得不同。
我很早就開始嘗試寫作。出版對我不難,我能立刻找到品味相投和理解相近的人。但很久以後我才意識到,並告訴我自己,這只是機緣湊巧而已。在出版社工作時,我把更多的時間用在和別人的書打交道上。我不後悔:為群體的文明和睦相處而做的每一件有益的事,都不會是浪費精力。都靈嚴肅而憂傷,經常地我會離開它前往羅馬。(湊巧我所知道的唯一談及羅馬而不貶斥的正是都靈人。)所以羅馬也許是義大利城市中我居住時間最長的地方,我甚至從未自問過原由。
對我來講,理想的住處是個外來客能夠安心自在地住下的地方。所以我在巴黎找到了我的妻子,建立了家庭,還養大了一個女兒。我的妻子也是個外來客,當我們三個在一起,我們講三種不同的語言。一切都會變,可安放在我們體內的語言不會,它的獨立和持久超過了母親的子宮。
米蘭,1980年,9月至10月。
(我意識到,在這份自傳中我關注的主題是誕生,我談到了和我第一眼見到光明相關的以後的一系列階段;現在我想回得更遠,回到那出生前的世界。源於追根溯源的要求,每份自傳都會遭逢這樣的風險,比如《項狄傳》,主人公從他的祖先開始嘮嘮叨叨地講起,當他終於要講述自己時,發現卻已無話可說。)
[註解]《項狄傳》(Tristram Shandy):十八世紀英國小說,作者勞倫斯·斯特恩。
折疊編輯本段著作介紹
以下中文由阮一峰先生翻譯
本頁的封面是英文第一版精裝本的封面,文字介紹來自書籍包裝。
《通向蜘蛛巢的小路》
這是一個關於皮恩的故事,他是皮匠的學徒,二戰時在海邊一個古代利古里亞人的要塞長大,當時德國軍隊駐扎在鎮里,而游擊隊正從山區打回來。皮恩是個瘦小的孩子,為了生存下去,他要削尖腦袋去想辦法。與其他那些有家的孩子相比,他是個社會的「棄兒」:除了一個當妓女的姐姐,他沒有親人沒有家。在「煙霧騰騰,混暗的小酒館」里,皮恩"被迫在成人的世界裡尋找避難所」,那裡他聽見那些引起了猥褻笑聲的談話,他能模仿那些談話,但不知道它們的意思。他唱傷感的歌,學會侮辱和詛咒他人--但沒有一刻他不在期待成為游擊隊的一員,「和年輕的夥伴們在一起,他會給他們看蜘蛛建巢的地方,或者和他們在河床上的竹林里戰斗。」故事的一部分是他如何加入游擊隊,並和另一個社會的"棄兒"結為朋友(這是《人鼠之間》之後最奇特的結合之一);但這個故事更主要的是一個男孩的一幅既粗獷又溫情脈脈的肖像,這個男孩生活在一個從不需要他參與,也從未打算讓他參與的世界裡;作者敘述時絕不帶有任何多愁善感。事實上, Sean O'Faolain發現作者「對Pavese的性格和Vittorini的硬朗和天真多少有一些主觀上的認同。」第一版由Einaudi在1947年出版。1957年由Beacon Press出版英文版,Archibald Colquhoun翻譯。
《樹上的男爵》
故事梗概:
本書寫了17世紀義大利貴族少年隆多男爵因與專制的父親發生沖突而爬上樹,且以後再也沒有回到地面,過了50多年的樹棲生活。小說描寫了50多年中發生的一些重要事件,來反映隆多獨一無二的樹棲生活,這種生活多姿多彩,充滿挑戰。小說中「樹上的生活」與「地上的生活」是兩個對立的概念,前者高於後者,它象徵理想、高尚、富有精神性。
1767 年,柯西莫(Cosimo Piovasco di Rondo)12歲,他是一個具有反叛精神的義大利貴族。一天,他魔鬼似的姐姐貝蒂斯塔做了一些令人毛骨悚然的菜,比如被砍去頭的蝸牛,他父親命令他把這些菜吃下去。為了對抗父親的專制和不公正,柯西莫象同齡的孩子會做的那樣,他爬到了樹上。但和別的孩子不一樣,從此他拒絕再下來。
《樹上的男爵》是一部關於柯西莫獨一無二的樹棲生活的小說,書中的想像力和智慧令人嘆服。柯西莫說,在樹上他可以將地面上的事情看得更清楚。從地上那種單調乏味的生活中擺脫出來以後,柯西莫男爵有了和海盜,美女,間諜在一起的傳奇經歷,還有時間來讀書,學習,並且思考一些他那個時代深層次的問題。他和狄德羅和盧梭有書信往來,在軍事戰略上成了專家,當拿破崙來看他的時候,他令拿破崙也招架不住。
無論何時何地他都在傳播真理和正義,他對偷水果的小偷和貴族都同樣友好。他將當地一個最讓人害怕的大盜變成了孜孜不倦的書迷,大盜對文學的熱情導致了最終他本行的荒廢。女人們也很願意來到樹枝上和柯西莫在一起。她們中最勇敢的是維奧拉,她出生在義大利以外,金發碧眼,她和柯西莫的感情糾葛是小說中最激烈,最不同凡響的一部分。
這部優美的小說對18世紀的生活和文學進行了充滿想像的諷刺。對比伏爾泰諷刺性的虛構作品,卡爾維諾的《樹上的男爵》在對崇高和荒謬的把握上展示了非凡的效果。1959年Einaudi出版社第一版。1959年蘭登書屋英文第一版, Archibald Colquhoun翻譯。
《不存在的騎士》和《分成兩半的子爵》
這兩個中篇,加上早先的《樹上的男爵》,組成了一套充滿智慧的寓言似的幻想小說三部曲。它們後來在義大利以「我們的祖先」為標題,重新出版。《不存在的騎士》故意對騎士小說進行了笨拙的模仿。故事中不可能的英雄阿格利魯爾夫是一套空的盔甲,但又確確實實有英勇的戰斗表現,這招來其他騎士的憎恨,以及一個活躍的女騎士布蕾達美特的愛,此外一個對戰斗著迷的理想主義者兼志願者雷姆巴特則對他無比崇拜。阿格利魯爾夫為了保住騎士的名譽,被迫找遍歐洲以證實他十五年前救過的一個處女的清白。在他的尋找中(對中世紀傳奇小說的必有情節的滑稽模仿),他躲開寡婦普蕾斯茜爾拉的勾引,從蘇丹的後宮里救出那個不情願的處女。
《分成兩半的子爵》發生在中世紀後期,是一個關於泰拉爾巴的梅達爾多子爵的令人恐怖的故事,子爵在他第一次和土耳其人作戰中被一枚炮彈正好炸成兩半。他回到奧地利的領地--從字面上說,是半個人--,成為了邪惡的化身,他送給孩子毒蘑菇,將忠心的奶媽趕到麻風村,對一個美麗的牧羊女進行吸血鬼似的求愛。當子爵的另一半奇跡似的出現,並試圖消除這些傷害時,宿命中的沖突就不可避免了,小說皆大歡喜的結尾和故事本身一樣令人驚奇。作為一個現代人的寓言(被孤立,被傷害),這部小說有深刻的寓意。作為對有關好人與魔鬼的基督教寓言的故意模仿,這部小說也是機智和清新的。Einaudi出版社1951年和1959年初版,1962年蘭登書屋英語第一版,Archibald Colquhoun翻譯。
主要人物簡介
惡的一半的梅達爾多子爵:只保存右半邊身體,完整的身體被土耳其人大炮分為兩半,被醫生救活。當時另一半身體不知去向。回家時間比善的一半的梅達爾多子爵早而繼承了爵位。拄著拐杖,披著一件戴帽子的黑斗篷,性情惡毒狡黠,濫殺無辜,將遇到的鳥兒、青蛙、瓜果、蘑菇、花朵等動物植物的身體分成一半,將犯罪嫌疑人和貓一起絞死,處死交不起稅的農民,對平民的房子縱火,將批評自己的奶媽賽巴斯蒂姬娜送到麻風村隔離,搞惡作劇作弄人,多次暗算善的一半的梅達爾多子爵,在爭奪情人帕梅拉的決斗中,惡的一半的梅達爾多子爵與善的一半的梅達爾多子爵合為一體。
善的一半的梅達爾多子爵:只保存左半邊身體,遺棄在戰場上,被隱士救活,樂善好施,助人為樂,回來後是平民身份,性格有些迂腐虛偽,不善解人意,弄巧成拙。
《宇宙奇趣》
《宇宙連環畫》是創造力的高度發揮,它獨特的,引人入勝的宗旨是將宇宙進化的理論轉變成故事,並從數學公式和單細胞生物中創造角色。敘述者Qfwfq在沒有聲音沒有時間的真空里度過了他的童年;在宇宙大爆炸的火焰中,他玩弄象彈子一樣的氫原子,騎在銀河上,滿天的追著他的朋友 Pfwfp。後來,作為新誕生的地球上的一個青年,他有了同Ayl, Lll,和Vhd Vhd夫人的羞澀的初戀;當一架梯子出現在他夢里的時候,他順著它爬到了月亮上;他觀察地球上的洪水,以及由此形成的地球大氣的第一道色彩;作為一個有冒險精神的年輕脊椎動物,他從海里移民到陸地上;作為一條最後的孤獨的恐龍,他漫步在荒蕪寂靜的高原上,拚命的尋找自己的歸屬。最讓人驚奇的是,Qfwfq 回憶他還是軟體動物的情景,那時他還在進化中,沒有眼睛,可是他的樣子卻讓所有的眼睛都睜開了。
這些數學和詩化的想像力結合的結果讓人無比興奮。但更深的含義是,無限的時間和空間成為了一個有限生命的瞬間記憶,讀者由此一瞥人作為復雜巨大宇宙的一份子的極端渺小。Einaudi出版社1965年第一版,Harcourt, Brace & World出版社1968年英語第一版,William Weaver翻譯。
《時間零》
《宇宙連環畫》中變來變去的主人公Qfwfq巧妙的穿越時間,空間,太陽系和地質年代,在這些新的故事中又以嶄新的面目出現。雖然他還是那樣玩世不恭,但是他加深了史前和當今時代之間人類的共同經歷是有聯系的感覺,也就是對人這個物種在生物學上的更深的認識。他時而是新澤西的上班族,用身邊的現狀來歪曲一個地質事件的發生可能性;時而在周末的旅行中考察懸崖,在遠古和現代交織的經歷中,回憶海水變成血水,以及血水又變回海水。在巴黎 Qfwfq同一個叫普蕾斯茜爾拉的長雀斑的女孩墜入情網,這也許可以被稱作一種細胞間的關系。
在這本書的後半部分,Qfwfq從視野里消失了,卡爾維諾將小說進一步推向邏輯和數學的王國。人,獅子和弓箭一起糊里糊塗的對付時間/空間問題;在交通高峰時間的追殺反而最終在瘋狂中找到了一個解決辦法;關系復雜的戀人們被高速公路上的瘋狂駕駛搞得關系更加復雜,以及諸如此類的故事。
卡爾維諾將科學概念幻想似的運用到現代生活和文學中,用一種輕盈的明晰無暇的散文體,輕松的將人的思維拓展,令人著迷。Einaudi出版社1967年第一版,Harcourt, Brace & World出版社1969年英文第一版,William Weaver翻譯,他因本書的翻譯獲得了國家圖書獎。
《看不見的城市》
在這部奇特的挑戰客觀現實的想像性作品中,威尼斯的愛好幻想的旅行家馬可波羅和韃靼國年邁憂郁的統治者忽必烈汗進行了一次對話。馬可波羅對可汗回憶了他訪問過的城市的景象,那些城市都有著誘人的女性的名字。馬可波羅講述它們的時候,這些城市就如同在中世紀手稿中那樣,看上去非常華麗。逐漸的,他的故事中開始包含了現代世界的東西。當旅行家穿越時間和空間,明亮的畫面變得不那麼賞心悅目了。最後可汗陷入了對那些現在還不存在,但將來會出現的城市的沉思中,這些將來臨的噩夢中包括雅胡和勇敢新世界。
「形式的清單是永無窮盡的:只要每種形式還沒有找到自己的一座城市,新的城市就會不斷的產生。一旦各種形式窮盡了它們的變化,孤立出來,城市的末日就開始了。」這句關鍵的句子最好的描述了作者安排的這個微妙的游戲,以及他魔術般喚起的過去,現在和將來的各種幻象。戈爾·維達爾寫道「要講清像《看不見的城市》這樣一本具有不可思議創造力的書的內容,是所有任務中最困難的,也是完全不必要的。」Einaudi出版社1972 年第一版,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出版社1974年英語第一版,William Weaver翻譯。
《觀察者》
《觀察者和其他故事》包含了3篇中篇小說。在小說《觀察者》里,寫實重於想像。故事發生在都靈裡面的科托萊果城,一般人看不見那裡,因為那裡居住著被人類所遺棄的瘸子,白痴和畸形的人,他們自己組成了一個小天地,教堂負責照顧他們。選舉日的時候,一個左翼政黨的成員阿梅雷格。奧米歐潛入對手的據點,去看是否存在競選舞弊。兩種人的觀念互相碰撞,既令人感動又有揭露性,同時不乏一種巧妙的含糊其辭。
在其他小說里,想像在寫實的基礎上進一步被發揮。《煙霧》寫於1958年,驚人的預言了上升到瘋狂高度的對污染的關注。《阿根廷螞蟻》是一部有調侃語氣的關於難以平息的恐懼的傑作,形象的寫出了人類面對一個太微小又無處不在,以至無法征服的敵人時的失敗。《觀察者》 Einaudi出版社1963年第一版;《阿根廷螞蟻》1952年發表於Botteghe Oscure X,英語版本則收於1957年Collins出版社的《亞當,一個午後》;《煙霧》和< <阿根廷螞蟻》也被收錄於 Einaudi出版社1958年的《I Racconti》;《觀察者和其他故事》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出版社1971年出版,William Weaver翻譯。
《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
《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其實不是一部小說,而是十部,每一部都有不同的情節,作者,氛圍和風格;每一部都在第一章後嘎然而止,留下懸念。兩個讀者,一男一女,在這個迷宮中追蹤著激起他們興趣的故事線索。這樣下去,《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就和另一本書,來自波蘭的有洋蔥燒焦氣味的《在馬爾堡鎮外》,不可避免的糾纏在一起了。
當這本書進展下去,又接觸到了其他已知和未知的文學作品,其中包括了一種從已滅絕的語言翻譯過來的作品,作者從全能鑒賞家的角度調侃的指出了現代文學的變化。那兩個暈頭轉向的讀者被緊緊聯系在一起,最後他們在一張大床上互相閱讀。他們才是這個故事真正的英雄:如果沒有能起反應的讀者,寫作又是為了什麼呢? 它會變得毫無意義。Einaudi出版社1979年第一版,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出版社1981年英語第一版,William Weaver翻譯。

⑹ 為什麼卡爾維諾《樹上的男爵》是經典

《樹上的男爵》是義大利作家卡爾維諾的長篇小說,屬於《我們的祖先》三部曲之一。主要的故事情節是:出身於貴族的男孩克西莫,因為家庭氣氛與自己格格不入的關系,成長過程中一直過得十分壓抑和叛逆。後來因為不滿家中姐妹對動物的殘忍,爬到了樹上,過起了遠離地面的生活。

克西莫在樹上創立了屬於自己的王國,收獲了屬於自己愛情,卻最終在這種原始的輝煌之後,因為愛人的離去而孤獨著衰老。

⑺ 卡爾維諾的小說誰看過呀談談印象

卡爾維諾其實是一個介紹到中國來很早的外國作家,如果我記憶沒錯的話,我在二十年前就讀到他的譯文。他的譯文譯本,我是見到一篇一部就讀一篇一部的。中國文學界有過海明威熱、福克納熱、昆德拉熱、馬爾克斯熱、新小說熱、博爾赫斯熱,不知為什麼,卡爾維諾始終沒熱起來。

這不僅僅是耐心的缺乏,在我看來,還有一段裂舉種智力上的欠少。

我對卡爾維諾的理解非常膚淺,喜歡他的原因就是他不管怎麼玩,都沒把故事玩丟。

講故事的人已不多見了。會講故事握碧的人更是鳳毛麟角。現在都是閑聊的主兒。看上去像是有點平等交流的氣氛,實在是創造力的匱乏。

講故事的人是在進行某種儀式。會講故事的人能夠完成某種儀式。

卡爾維諾就是一個鳳毛麟角的會講故事的人,不是一個雞毛牛角的閑聊的主兒。

卡爾維諾完成了某種儀式。

他的小說好看。他的小說首先讓人覺得好看,一見鍾情,然後再讓你有個想頭,結婚生子。他的一本小說能生出十本小說,我看許多小說家都從卡爾維諾那裡索取過精子。

讀一些小說家的小說,像去某些機關辦事,小公務員們個個拉長著臉,你陪著笑臉遞煙,拿著把銀勺子一口一口給小公務員們喂飯,像喂貝貝似。某些小說寫得就像某些小公務員。

而某些小說寫得又太推銷員,你坐在家裡,他還硬敲開了門,塞給你剃須刀、削果器,還有老鼠葯。

而卡爾維諾的小說,既保持著尊嚴,又親切動人。

卡爾維諾完成了他的小說,說得確切點,是卡爾維諾完成了某類小說,他已經登峰造極,你想有所成就,最好是繞開它另立山頭。

卡爾維諾的小說是絕望的。對卡爾維諾之後的小說家而言,更是如此。

當代小說家想完成他的小說,做得到位的話,也只是完成了某類小說。你只能做這些,你不可能做得更多。所以絕望,首先是這方面的絕望。雄心勃勃在當代顯得有點可笑。但也不是從尖頂房子上墜落。

卡爾維諾是一個知道局限的人,所以他的小說深邃;卡爾維諾是一個知道微弱的人,所以他的小說精湛。

我讀到卡爾維諾的第一篇小說,是《阿根廷螞蟻》。我記得讀它時正躺在床上,讀著讀著,覺得小腿源歷肚子上有個小東西在爬,癢癢的,我搔一陣,還是癢癢的,還是有個小東西在爬,我揪掉被子,一看,小腿肚子上果然有個褐色的小東西,我忙按住它,想把它按死。後來才弄清它是個黑痣,早在那裡了。卡爾維諾的《阿根廷螞蟻》,不但影響了我的心理,更影響了我的身理,這在那時我的小說閱讀經驗中可能是第一次。事隔很多年,我才想到《阿根廷螞蟻》這篇小說中有著遼闊的空間,起碼在闡釋上是如此。我更願意把《阿根廷螞蟻》看成是作家與想像力之間的互換性關系,其中的焦慮(尤其是對卡爾維諾而言)不是泛濫,而是匱乏———就轉而去讀我早買了的《一個分成兩半的子爵》。

後來讀到卡爾維諾的幾個短篇,其中有個寫糕餅店的,真是絕了。這是我那時所讀到的西方現當代小說中的讓我真正感到快樂的一個小說,可與京劇中摸黑廝打的《三岔口》《十字坡》平分秋色。中國當代作家(從寫小說到寫散文到寫詩歌的)中誰能把《三岔口》《十字坡》中的那種摸黑的感覺寫出來,誰也就是不讓卡爾維諾的天才了。卡爾維諾讓兩個小偷溜進糕餅店,摸黑偷糕餅,是為了讓卡爾維諾把摸黑的感覺寫出來。這個短篇在卡爾維諾的小說中,不是重要的作品,但他向世人顯示了他的天才。逞才使氣,也是藝術家的本性之一。

卡爾維諾的作品,我讀過的還有《義大利童話》、《帕洛馬》、《消失的城市》、《不存在的騎士》等,我最喜歡的是《不存在的騎士》。

與維諾詩冬裝旗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飢荒機器人夏天帽子 瀏覽:141
黑裙子可以配黑色打底褲么 瀏覽:334
鏈條手錶可以換皮帶 瀏覽:630
專業商業女裝單反 瀏覽:382
小說中描寫校服 瀏覽:847
怎樣用卡紙做帽子誇張 瀏覽:17
絲巾店怎樣擺放圖片欣賞 瀏覽:665
飢荒海難蛇皮帽子在哪 瀏覽:790
中國國內童裝價格行情 瀏覽:567
兔耳朵衛衣多少錢 瀏覽:670
哪個明星褲子被脫過 瀏覽:958
紅色棉襖搭配什麼衣男 瀏覽:372
深咖啡色的短款皮衣我如何搭配 瀏覽:345
灰色立領西裝搭配什麼褲子鞋子 瀏覽:26
林州一中校服多少錢 瀏覽:308
旗袍美女贊美的詩歌 瀏覽:954
羊絨衣圓領挑多少針 瀏覽:917
雪佛蘭賽歐轉向皮帶怎麼緊 瀏覽:223
艾佛森的帽子 瀏覽:850
淘寶上評價學生女裝 瀏覽: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