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漢服,旗袍,只有反映,大家鍾愛一種老祖宗留有的服飾歷史文化遺產,旗袍是大家的瑰寶,尤其受中老年女性喜愛,漢服僅僅年青人好奇心,好玩兒罷了,不管怎樣服飾都抯擋世界歷史前行的時尚潮流,大家感覺喜愛的,便是好的不會有哪國風采。
漢服發展歷程:漢服是在我國韓民族的傳統式服飾,它的副名叫漢衣冠,漢服是在皇上繼位時就早已發生了,迄今早已有著數千年文化藝術歷史時間,最近幾年較為時興漢服文化藝術,出行時也經常看到許多以漢服的漂亮小姐姐,這一「漢服風」逐漸風靡。
『貳』 旗袍的文化傳承
旗袍是民國的旗人之袍,誕生於20世紀初葉,盛行於三四十年代。行家把上個世紀20年代看作旗袍流行的起點,三十年代它到了頂峰狀態,很快從發源地上海風靡至中國各地。當時上海是上流名媛,高級交際花的福地,她們熱衷於游泳、打高爾夫、飛行術、騎馬,奢華的社交生活和追趕時髦,註定了旗袍的流行。由於上海一直崇尚海派的西式生活方式,以致後來出現了「改良旗袍」,從遮掩身體的曲線到顯現玲瓏突兀的女性曲線美,使旗袍徹底擺脫了舊有模式,成為中國女性獨具民族特色的時裝之一,但是並非漢族的民族服裝 ,這是一直存在的一個誤區。
旗袍以其 流動的旋律、瀟灑的畫意與濃郁的詩情,表現出中華女性賢淑、典雅、溫柔、清麗的 性情與氣質。
旗袍追隨著時代,承載著文明,顯露著修養,體現著美德,演化為天地間一道絢麗的 彩虹。願旗袍連接起過去和未來,連接起生活與藝術,將美的憧憬、美的風韻灑滿人 間。
服裝不能脫離人體而孤立存在,旗袍也一樣。女性的頭、頸、肩、臂、胸、腰、臀、 腿以及手足,構成眾多曲線巧妙結合的完美整體。旗袍的審美,似乎可以從這里談起 。
旗袍之源——棗(zao 三聲)旗袍作為袍服大家族中的一員,其發源有人認為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深衣。
旗人之袍與旗袍棗旗袍不是一個固定的形式,而有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把旗袍視為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雖看似無大錯,卻難免有望文生義之嫌。
民國之初——悄然過渡過的旗袍。
20世紀初,中國政治風雲跌宕。辛亥革命廢除帝制,創立民國,剪辮發,易服色,摧枯拉朽,把屬於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級制度送進了歷史博物館,這一切為新式旗袍的延生創造了條件。
20年代——倒大袖與新樣式。
20世紀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時興過一陣「文明新裝」。
30年代——黃金時代(I)
本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是近代中國女裝最光輝燦爛的時期,而30年代又可謂這一時期燦爛的頂峰。也就是在此時,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裝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為中國女裝的典型代表。
40年代——黃金時代(II)
旗袍走向經典的過程,可說在30年代已基本完成,40年代是其黃金時代在時間上的延續。
50年代——也有過燦爛的一瞬
在人民當家作主的時代,如果說服裝也有流行的話,那流行的主導已轉向平民。
60、70年代——被冷落的20年
從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是傳統文化的浩劫,也是旗袍的災難。
80、90年代——輝煌難再
旗袍的鼎盛年代已經遠去,被冷落了30年之久的它,在80年代以來開放後的國土上顯得有些落伍了。
旗袍的審美
近十幾年來,時裝中重新出現的旗袍,在國際時裝舞頻頻亮相,風姿綽約有勝當年,並被做為一種有民族代表意義的正式禮服出現在各種國際社交禮儀場合。
旗袍的京派與海派
京派與海派代表著藝術、文化上的兩種風格。海派風格以吸收西藝為特點,標新且靈活多樣,商業氣息濃厚;京派風格則帶有官派作風,顯得矜持凝練。
藝術家與旗袍
藝術,是通過塑造形象具體地反映社會生活、表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
設計師與旗袍
經過20世紀上半葉的演變,旗袍的各種基本特徵和組成元素慢慢穩定下來。旗袍成為一種經典女裝。經典相對穩定,而時裝千變萬化。但時裝設計師常從經典的寶庫中尋找靈感,旗袍也是設計師靈感的來源之一。
旗袍與配飾
油紙傘、香扇是旗袍的重要配飾,身穿古典旗袍,一手執香扇、 一手撐把油紙傘,款款的步伐,雅緻的身影,古典的氣 油紙傘是旗袍重要配飾韻,是東方古典美的化身。
總之,旗袍是中國婦女的傳統服裝,而並非已經湮滅失傳的歷史服裝。它既有滄桑變幻的往昔,更擁有煥然一新的現在。旗袍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加之可欣賞度高,因而極富有收藏價值。現代穿旗袍的女性雖然不多,但現代旗袍中不少地方仍保持了傳統韻味,同時又能體現時尚之美,所以也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
『叄』 《風聲》里的消息怎麼傳出的啊
那些消息是周迅心裡想的話,縫在李冰冰的旗袍里了,但李冰冰不知道,後來張涵予來找她,告訴她,她才把旗袍找出來的,才知道的。在裘庄時就沒傳出去。
『肆』 旗袍文化:兩位60多歲的老奶奶身著旗袍,成為巴黎最亮麗的風景線
2019年,兩位60多歲的中國老奶奶,身著旗袍爆紅巴黎,一條短視頻的發布,驚艷無數外國網友。
兩位老奶奶梳著干凈整潔的頭發,戴著中國風耳墜,踩著高跟鞋,身著旗袍,優雅自信的走在巴黎街頭。
她們妝容精緻、舉止優雅,渾身散發著東方女性之美,一時間成為了巴黎街頭最亮麗的風景線,引得外國人紛紛跑來和她們合照。
兩位老奶奶的年齡,加起來有120歲,但他們玩的卻比90後、00後更加時髦,她們打卡網紅店品法式甜點,她們遊玩盧浮宮賞巴黎風情,他們在埃菲爾鐵塔下拍照、在塞納河畔拍視頻,誰能想到這兩位 時尚 大咖,都是年過半百的60後呢?
這兩位中國奶奶,用行動詮釋了「優雅和美麗不分年齡」,只要有自信,走到哪裡都是T台,60歲一樣可以優雅和美麗。
兩位老奶奶之所以能爆紅外網,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她們身著旗袍。旗袍是中國女性最具代表的傳統服飾,曾被譽為女性「國服」。
1929年,民國政府將旗袍,確立為國家禮服之一;1984年,旗袍被國務院,指定為女性外交人員禮服;2011年,旗袍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可見,中國人民對旗袍的重視。
上個世紀20年代起,旗袍就開始在全國流行,時至今日,旗袍依然是中國最為重要,且最受歡迎的女性服飾之一。每逢重大節日,旗袍一定是當代女性首選服飾。
關於旗袍的 歷史 起源,有很多種不同的說法,目前最被大家熟知的就是旗女之袍說,也就是旗袍是源自清代旗女之袍,後經過演化發展成了民國時期的旗袍。
其實,這個觀點是比較片面的,理解成旗女之袍,更多的是字面上的意思。東華大學藝術學教授卞向陽認為,此旗非彼旗,旗袍之所以叫旗袍,完全是一種誤稱。
1912年2月11日,清朝最後一位皇帝溥儀退位,清朝正式結束,而旗袍是在1920年之後才開始流行,作為漢人,長期被滿人壓迫,是不可能去復辟清朝服飾的。在這一點上,就否定了旗女之袍說。
旗袍,實際上是中國傳統服飾的西方化,融合馬甲和西式裙裝的風格,構成了獨具東方特色的 時尚 袍服。
清朝末年,漢族女性的穿著,依然保留著上衣下裳制,一般的女性是不會穿袍服的,只有旗人女性才會穿著袍服。漢人被清朝統治了300多年,腦子里潛移默化的就認為,女人穿袍就等於旗女穿袍。於是,旗袍的叫法就這么來了。
1926年2月27日,《民國日報》上還發表過這樣一篇文章,叫《袍而不旗》,其主要思想就是表達,旗袍不能跟旗女混為一談,應該稱之為中華袍。但是,這么多年來兜兜轉轉,旗袍還是沒能更名為中華袍,人們還是稱之為旗袍。
所以,旗袍是一種民間的通俗叫法,而非官方學名,這個名字的來歷,完完全全就是一場誤會,跟旗女之袍沒有任何關系。
上世紀20年代,旗袍之所以能迅速躥紅,除了旗袍本身漂亮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女權的解放。中國幾千年來的封建禮教,對女性的壓迫、殘害太深,例如《女兒經》中寫道:「為葚事,兩截衣,女人不與丈夫齊,百凡事體須卑順,不得司晨啼母雞。」可見,女性在封建 社會 ,是怎麼被迫害的。
民國建立之初,西方思想開始融入中國,年輕人紛紛學習西方的先進思想,尤其是女性,極力的追求男女平權,刻意模仿男子穿著長衫袍服。
辛亥革命之後,年輕女性們紛紛放足、剪發、穿長衫,大街上隨處可見的長衫女,北京的報紙還曾發文:「如今的女子剪發了,足也放了,連衣服也穿長袍了。」可見,當時穿長衫已經是流行風氣了,只不過 社會 輿論多有批評之意。
隨著思想的解放,旗袍迅速火遍大江南北,從20年代至40年代,旗袍飛速發展,就連學生的校服,也都做成了旗袍樣式。一時間,旗袍成了中國女性最為標準的服飾,上至達官貴人的富貴太太,下至市井鄉村的民間婦女,無不穿著旗袍。
在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旗袍深受廣大女性的喜愛,尤其是一些文化女性,對旗袍更加情有獨鍾,例如張愛玲、吳貽芳、阮玲玉、宋美齡、宋慶齡、宋靄齡等等,她們對旗袍的喜愛,幾乎到了痴迷的程度。
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張愛玲和宋美齡,搜尋此二人的 歷史 照片,我們不難發現,她們幾乎所有的照片都是身著旗袍,她們穿旗袍的形象,已經深深的印在了每一個仰慕者的心中。
張愛玲的一生,製作並穿著過幾百種樣式的旗袍,少女時期穿碎花旗袍,青年時期穿高雅的紫、綠旗袍,中年時期的素布旗袍,每個時期都有著不同的風格。
曾給張愛玲做旗袍的裁縫回憶道:「我給張愛玲做過的旗袍,都數不清了,但每一件旗袍都是她親自設計,我只是按圖施工。她冬天的旗袍有絨夾里,緊身、窄長袖、兩側開到膝部,春秋旗袍都是束腰、低領,夏季旗袍是無領、短袖、長衣至膝蓋。」直到現在,張愛玲的這種夏式旗袍,依然非常流行。
宋美齡更是一位旗袍的深度痴迷者,由於身份特殊,宋美齡還專門雇了裁縫,為自己縫制旗袍。這位裁縫名叫張瑞香,一年四季都在不停的做旗袍,平均兩三天就能做一件,除了過年休息幾天之外,其餘的時候都在趕工。
按照三天一件的速度,張瑞香一年就能做100多件,十幾年來,他給宋美齡做過的旗袍足有幾千件。如果說宋美齡的衣櫃,是世界上最大的旗袍儲藏室,也真不為過。宋美齡晚年去美國生活,從大陸運走19箱衣物,其中有15箱都是旗袍,可見宋美齡有多愛旗袍。
對於中國女性而言,旗袍堪稱是服飾美學之最,顯與隱、色與戒之間的和諧,將中國女性含蓄的身姿表達的淋漓盡致。
風韻、輪廓、婀娜、婉約、妖嬈、華麗、高雅、端莊、嫵媚都是形容旗袍的絕佳詞彙,字字充滿誘惑,是女子,就該擁有一件屬於自己的旗袍。
旗袍的美,是一種典雅的美,是一種高貴的美,它對穿著者的要求十分苛刻,只有中國女性才能穿出那種東方神韻,西方女性永遠都穿不出那種旗袍之美。
旗袍作為一種服裝,已經完全超越了人們對服裝的定義,旗袍所傳遞出來的,不僅僅是表面上的華麗,更是一種文化的象徵,一種透漏著民族精神的藝術語言。
作者/老黑
喜中國文化,愛 歷史 傳承,盡綿薄微力,揚卓越俗成。
『伍』 旗袍傳承著中國幾千年來的傳統文化,你知道嗎
中國復興,旗袍文化走遍世界。中國5000年的文化歷史悠久。旗袍文化是中國文化長河中的一抹煙雲。旗袍文化的開始存在很大爭議。旗袍是清代最受歡迎的。旗袍文化起源於清代並不過分,但嚴格來說,旗袍在民國時期開始流行,現代旗袍的基本形式也在民國時期,所以一般來說,旗袍文化是指民國初期以後的旗袍文化。
隨著文化大革命的出現,旗袍文化作為傳統文化和資產階級文化的一部分受到迫害。到目前為止,旗袍文化已經告別了輝煌的歷史,進入了低迷時期。經過30年的沉睡,到了20世紀80年代的改革開放時期,旗袍文化已經成功地走上了新的舞台,但很難超越鼎盛時期。從長遠發展的角度來看,旗袍文化將繼續前進,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
『陸』 弘揚傳統文化之「旗袍秀」
華南區: 孔榮 報道
旗袍作為最能體現東方女性美的經典服飾,是中國優秀民族文化中一個璀璨的明珠。將女性賢淑、典雅、柔美、清麗、嫵媚、高貴的氣質和風韻表現得淋漓盡致。旗袍秀,是弘揚傳統文化活動,秀出中老年人獨特韻味,展示優雅幸福的活動。
2020年11月21日下午,陽光明媚,風和日麗。東望廣東深圳寶安寶田課堂志願者,與尚德子課堂的志願者計20多人,應邀來到深圳龍崗五和社區,參加由五和社區黨委主辦的中國紅「旗袍秀藝術節」大型公益活動。
志願者們來到社區就開始忙碌起來,化妝的化妝、換衣的換衣,然後由社區黨委張書記集合綵排。此次活動群英薈萃,應邀參加的有黑玫瑰旗袍隊、紅舞鞋旗袍隊、雅韻夕陽旗袍隊、淸英旗袍隊、古典傘舞隊、旭景旗袍隊、木古風華旗袍隊和媽媽旗袍隊,還有五和新村合唱團,以及東望志願者合唱團。
舞台上,各路旗袍隊表演者,將內與外和諧統一的典型民族服裝,分別以《紅古韻》《我的祖國》《好一朵女人花》《心戀》《又見雨夜花》《秋水伊人》《秋蝶紅》《中國贊》等中國傳統旗袍秀節目,一一呈現在觀眾面前。中國紅大舞台,就是讓普通老百姓展示生活多姿的舞台,表演台上中老年人邁著優雅的台步,盡顯成熟、優雅,大方的古典和妙曼,紅色艷麗又不失妖嬈,黑色神秘又顯性感,白色男士的襯托更顯女性的風姿卓越。
此次旗袍藝術節,不僅展示了女性的獨特氣質魅力,更展示出旗袍作為具有民族代表意義的正式禮服,已出現在各種禮儀場合,在國際舞台上也是頻頻亮相。而東望志願者合唱團帶來的合唱《五和歡迎你》,唱出改革開放以來五和社區的發展成果,一片欣欣向榮景象。二十一世紀是一個共享、共建、共治的時代,志願者們積極響應配合社區黨群,營造和諧家園。東望志願者別樣的演出,贏得到社區領導和市民的高度贊揚!
群眾的口碑是東望志願者不斷向前的動力和源泉,他們用實際行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遞時代呼喚。她們不但是一群傳統文化愛好者,也是毛澤東思想的傳播者,哪裡有需要哪裡就有她們默默付出、不求回報的自我奉獻精神!志願者助力此次中國紅旗袍秀藝術節,在公益付出的路上留下了美好的記憶。
『柒』 最近愛上了旗袍,能不能告訴我一些關於旗袍的知識
傳統旗袍,又稱中式旗袍。這種旗袍承載著五千年的服飾文化,是平面結構、前後片連裁,沒有肩縫,是連身袖。民國初期為十字平面結構,破中縫的連袖。
『捌』 《綉在旗袍上的信仰》是講電影《風聲》的,誰能給我這篇文章的完整內容。謝謝。急!!
綉在旗袍上的信仰
●林文靜
我愛看電影,好看的電影看完以後,就好似趕赴了一個愉快的約會,能欣欣然一個晚上。而不好看的電影,看完後就會咬牙切齒,恨不得發明一個機器能立刻把導演揪出來,讓他賠我的票錢與時間。
近日看完電影《風聲》,以上這兩種感覺全都沒有。該片導演陳國富說「《風聲》始於黑暗,終結於光明」。說實話這電影很恐怖,很多場景讓人覺得毛骨悚然。直到最後十幾分鍾,秘密揭開了,信仰的力量道出來後,才讓人平靜下來,帶著敬畏的心去品味一個花樣女子的心聲。
我總想知道那電影里的故事到底是真是假,想知道那個叫做顧曉夢的美麗地下黨到底有沒有在歷史上出現過?可有人說,歷史就像「風聲——遠處傳來的消息」一樣,虛實不定,真假難辨。不是有句話說「現實比小說更精彩」嗎?雖然電影只是改編自小說,但這種為信仰而獻身的人物,在那個「民族已到存亡之際」的年代裡,應該不乏其人吧。
顧曉夢在敵人的煉獄中,在走向死亡的路上,用摩斯碼在旗袍上綉下自己的信念,傳遞出不滅的靈魂信息:「我親愛的人/我對你們如此無情/只因民族已到存亡之際/我輩只能奮不顧身/挽救於萬一。我的肉體即將隕滅/靈魂卻將與你們同在。敵人不會了解/老鬼老槍不是個人/而是一種精神/一種信仰。」
在物慾橫流的年代,很多人問我們還有信仰嗎?或者說還能有那種令我們可以坦然面對生命得失的信念嗎?或許有,只是被淹沒在了喧鬧的現實中,我們暫時找不到罷了。因此我們常常悶悶不樂,易怒而不安,外表強硬而內心脆弱。《風聲》小說的作者麥家曾說人生多險,生命多難,我們要坦然、平安地度過一生,也許唯一的辦法就是把自己「交出去」,交給一個「信仰」。讓這個你終生的信仰的東西陪伴你,讓你變得堅強,去挑戰,去贏得。
近日,《時代》雜志評出2009年環保英雄,27歲的趙中榜上有名,這名堅守環保信念的小夥子,在大西北成立「綠駝鈴」,關注和研究黃河沿岸生態,贏得全世界環保人士的關注和敬意。而不久前,在港大食堂當了44年服務員的82歲老太太袁蘇妹被授予香港大學「名譽院士」稱號,她的信念很簡單,就是照顧好住宿學生的生活。港大在頒獎詞里這樣評價道:「她以自己的生命,影響了大學住宿生的生命。」
英雄不一定都要金戈鐵馬,信仰也不一定都要關乎民族存亡。那綉在旗袍上的信念,告訴我們心懷信念可以讓我們內心強大而堅定。我們可以堅守一個簡單的信仰,一個可以靠近的信念,心懷良善與美好,擁抱當下和未來。
『玖』 趙麗穎國風旗袍造型火了,旗袍為何能突出一個人的氣質
旗袍,作為華人女性的傳統服飾,被譽為我國國粹。旗袍能很好的展現出東方女性特有的氣質,隨著當今時尚潮流的改變,帶動了一些經典服裝的改良,服裝設計師推出了改良版的旗袍,他把現代時尚與復古完美結合,更加適合現代女性的需求,也更能展現東方女性古典美的氣質。
讓無數觀眾印象最深的,是片中張曼玉的“旗袍秀”。風情萬種,婀娜多姿,柔和的面料和極盡合身的剪裁,完美地呈現出屬於中國女人的獨特之美。造型、曼妙、氣質至今都是後無來者。在大提琴的映襯下,張曼玉展現了時光的韻味,至今看來仍有著一種撩動心弦的悸動,可以說在這部影片中,張曼玉用旗袍展現了內心起伏跌宕的獨白,不管是優雅,雍容,活潑,恬靜,不同的旗袍,張曼玉都賦予了它不同的故事和靈魂。王家衛導演通過旗袍傳遞自己想表達的東西,當初在全國上下還掀起了一股全民旗袍。導演們也都巧妙的將旗袍融入了自己的作品中,倪妮在電影《金陵十三釵》中的旗袍造型也是驚艷四座。
對於服裝的傳承,在歷史的長河中從未被淹沒,現代對於改良版的旗袍也是一直被大家熱愛,因為他是我們的中國中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