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旗袍文化內涵是中國女性解放的象徵
旗袍文化內涵不僅僅是傳統象徵,還是中國女性解放的象徵。中國的古代婦女服飾,基本都是保守為主,在辛亥革命運動之後,上海掀起了女權運動浪潮,當時上海的女學生們無不年輕、時尚,是旗袍文化內涵傳播流行的先驅者。以至社會各行各業、都市名媛、時尚人物紛紛效仿女學生們的打扮。
近代旗袍是中國女性服飾禁錮解放後的產物,隨著「五四」運動推向高潮,隨著旗袍的不斷創新,旗袍徹底擺脫了過去的老面孔,改變了中國女性長期以來束胸寬袍裹臂的舊貌,讓女性體態美和曲線美充分展示出來,把歷來飽受封建時代壓制的女性臵於服飾藝術的浪尖上,同時非常明確地提出對於禁慾主義的一種反抗,旗袍文化內涵的變革為女性解放立了汗馬功勞。
2、旗袍文化內涵是世界對於「中國風」的詮釋
旗袍文化內涵是世界對於「中國風」的詮釋之一,一件旗袍往往包含了多種中國風元素。近年來中國風深深影響著國際時裝界,旗袍文化內涵受到了眾多大咖設計師們的青睞,大膽突破了旗袍原有模式,融入了時代創新精神,注入了時代的血液,賦予了青春的活力,用一種嶄新的觀念,抒發著一種嶄新的情懷,展現了旗袍文化內涵。
舉個例子,在2004年的雅典奧運會閉幕式上,中國作為下一屆舉辦國,要表演一個節目。中方代表團派出的是14名中國女孩,身穿改良的短旗袍,紅底白色大牡丹花為圖案的傳統花色,用傳統的琵琶、二胡等民族樂器共同演奏了中國樂曲《茉莉花》,富含濃郁的「中國味道」,把「中國風」吹向全世界,旗袍文化內涵那獨到的韻味,全世界眼睛一亮,為之驚嘆、羨慕。
3、旗袍文化內涵是近代中西文化相互融合的象徵
旗袍文化內涵不同於中國其他的傳統文化,旗袍文化內涵是近代中西文化相互融合的結果。近代旗袍不是過去的滿族旗袍,近代在變革之後其實吸取了很多西方特色,在原有的基礎上創造出特有的中國旗袍文化內涵。如果對清代傳統旗袍與近代改良旗袍進行比較,會發現在不同的時代文化背景下,由於人們的信仰和審美情趣的不同,旗袍也會呈現出不同的審美風格。
要說滿族旗袍和近代旗袍的最大的區別,其實就是線條的表現以及款式的不同。滿族旗袍受儒家等級、中庸、求同思想的影響,清代傳統旗袍以繁縟富贍、溫柔敦厚、程式單一為美。而近代的旗袍文化內涵,是在西方平等、人本、自由思潮的影響下,近代改良旗袍以自然簡單、形體曲線、自由多樣為美。
4、旗袍文化內涵是民族精神與特色的象徵
旗袍文化內涵是民族精神與特色的象徵,即使現代旗袍已經融入了西方的文化元素。但是旗袍文化內涵的骨子依舊是傳統的,卻又是變化無窮的。旗袍憑借著自身所存在的獨特精神文化內涵,在中國乃至世界服裝壇上享有一席之地。雖然今天的旗袍遠不如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流行之廣、影響之深,但旗袍文化內涵再一次蘇醒了,並且作為中國的一種象徵走向世界,這在傳統文化迅速流逝的現代顯得是那麼難能可貴!
旗袍文化內涵的本身就是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載體,沉澱著不同的生活習俗、審美情趣、色彩愛好以及種種文化心態、意識觀念等文明要素。旗袍作為中國傳統服飾的典型代表,它的產生和發展,都深深紮根於中華文明的沃土之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價值和民族精神,展現了中國傳統的民族藝術和民族精華,具有中國濃郁的民族風格。
5、旗袍文化內涵是中國傳統文化在近代復興的象徵
旗袍文化內涵是中國傳統文化在近代復興的象徵,之所以說是復興,是因為旗袍在新中國成立後的某段敏感時期沉寂過,在最近幾年,國家大力倡導宣傳傳統文化,旗袍文化內涵開始復甦。旗袍作為最能襯托中國女性身材和氣質的中國時裝代表,再一次吸引了人們注意的目光。隨著傳統文化重新被重視,旗袍也被視為中華民族的象徵之一,旗袍文化內涵也被越來越多人所關注。
延續了一個世紀之久的旗袍,即使經過了歲月長河的幾番洗禮,但是幾經演變卻依然保持著濃郁的中國風情,頑強的生命力絕非其他傳統服裝可比。毫無疑問,旗袍文化內涵的流傳還將繼續,也許在將來的某個時期它會再度創造美麗的奇跡。
Ⅱ 牡丹花禮服歷史哪個年代最盛行
牡丹花禮服歷史哪個年代最盛行
中國服飾的歷史源遠流長,從原始社會、商周、春秋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遼夏金元、明清,到近現代,都以鮮明特色為世界所矚目。
(公元前21世紀之前) 關於衣服的發明,戰國時人撰寫的《呂氏春秋》、
中國服飾史
秦漢
(公元前221~公元220) 秦統一中國後,進行了許多重大的改革。漢代政權鞏固,經濟發展,中國封建社會達到成熟期。出土文物反映,這一時期的衣料又較春秋戰國時期豐富,深衣也得到了新的發展。特別在漢代,隨著輿服制度的建立,服飾的官階等級區別也更加嚴格。
中國服飾史
錦綉衣料 秦漢服裝面料仍重錦綉。綉紋多有山雲鳥獸或藤蔓植物花樣,織錦有各種復雜的幾何菱紋,以及織有文字的「登高明望四海」、「延年益壽」等通幅花紋。此外,繪花和印花織物、硃砂著色織物、超級細薄織物,在河北滿城漢墓、長沙馬王堆漢墓、廣州南越王墓等處都有實物出土,不僅種類多、式樣齊,紡織技術也達到很高水平。漢代法律規定,農民只許穿本色麻布衣,西漢後期允許服用青、綠色。但由於商業發展,許多禁令早為商人打破,帝王穿用的精美錦綉,商人卻用來被飾牆壁。《漢書》提到,被買賣的奴婢也穿鑲花邊的絲履,滿頭金珠花釵,這與椎髻、穿短衣褲的農民,形成鮮明對照。
西漢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張騫奉命兩次出使西域,開辟了中國與西方各國的陸路通道,成千上萬匹絲綢源源外運,歷魏晉隋唐,迄未中斷,史稱「絲綢之路」。於是,中華服飾文化傳往世界。
(581~907) 隋唐時期,中國由分裂而統一,由戰亂而穩定,經濟文化繁榮,服飾的發展無論衣料還是衣式,都呈現出一派空前燦爛的景象。
絲綢工藝 隋唐社會中上層和殷實之家做衣服多用絲綢,並經多種工藝處理。①彩錦,是五色俱備織成種種花紋的絲綢。最常見的是成都小團窠錦,常用作半臂和衣領邊緣服飾。②特種宮錦,花紋有對雉、斗羊、翔鳳、游鱗之狀,章彩華麗。有彩綾,或本色花或兩色花,用於官服,有鸞銜長綬、雁銜威儀、俊鶻銜花等名目;此外還有孔雀羅、樗蒲綾、鏡花綾和織造精美的遼綾等。③刺綉,有五色彩綉和金銀線綉。另外還有堆綾、貼絹法,溫庭筠詞「新貼綉羅襦,雙雙金鷓鴣」即指此法。④泥金銀繪畫,即用金粉、銀粉畫在衣裙材料上。舞女衣裙用綉畫加工較多。⑤印染花紋,分多色套染和單色染。簡單花紋有「魚子纈」,只作方框形小點子,或作梅花、柿蒂、方勝、網格花紋,多屬撮暈絞纈(扎染)類,相當費工。大花五彩多層蠟染、板印,色彩絢麗爛漫,亦稱夾纈或撮暈錦,多對薄質紗羅加工,爭奇斗勝,使衣著、披帛式樣不斷翻新。相對貧困的平民百姓雖然也可以用普通的素色絲綢,但麻布類織物仍然是他們主要的衣服材料。
男子冠服 隋唐時期男子冠服特點主要是上層人物穿長袍,官員戴襆頭,百姓著短衫。直到五代,變化不大。
隨著國家的統一,隋唐朝廷都曾參照前朝舊制,改革輿服制度,規定天子、百官的官服用顏色來區分等級,用花紋表示官階。隋代朝服尚赤,戎服尚黃,常服雜色。唐代以柘黃色為最高貴,紅紫、藍綠、黑褐等而下之,白色則沒有地位。男子官服,一般是頭戴烏紗襆頭;身穿圓領窄袖袍衫,衣長在膝下踝上,齊膝處設一道界線,稱為橫襕,略存深衣舊跡;腰系紅鞓帶,足登烏皮六合靴。從皇帝到官吏,樣式幾乎相同,差別只在於材料、顏色和皮帶頭的裝飾。無官的地主階級隱士、野老,則喜穿高領寬緣的直裰,表示承襲儒者寬袍大袖的深衣古制。普通百姓只能穿開衩到腰際的齊膝短衫和褲,不許用鮮明色彩。差役僕夫多帶尖錐帽,穿麻練鞋,做事行路還須把衣角撩起扎在腰間。腳上只限穿編結的線鞋或草鞋。
襆頭之制出於北齊,隋唐之初逐步定型。這是一種用黑色紗羅做的軟胎帽(一度用木胎),裹在發髻的後部,稍稍突起並微微前傾;帽帶兩條系於帽頂前部,兩條垂於頸後,或長或短,式樣有三五種,初尚平頭小樣,而後漸高。唐開元年間玄宗賜臣下「內樣巾長腳羅襆頭」,可知長腳式先出宮中,後垂的兩條帶子或下垂或上舉,或斜聳一旁或交叉在後,帶形初如梭子,繼為腰圓式,中施絲弦為骨。到五代時這兩條帶子平直分向兩邊,「軟腳」變成了「硬翅」,終於形成宋代的展翅漆紗襆頭,俗稱烏紗帽。
女裝 隋唐女裝富有時裝性,往往由爭奇的宮廷婦女服裝發展到民間,被紛紛效尤,又往往受西北民族影響而別具一格。
隋唐時期最時興的女子衣著是襦裙,即短上衣加長裙,裙腰以綢帶高系,幾乎及腋下。這種始於漢代的套裝,在魏晉時期裙腰日高,上衣日短,衣袖日窄;後來又走向另一極端,衣袖加闊到二三尺。隋統一後,上襦又時興小袖,影響所及,貴族婦女內穿大袖衣,外面再披一件小袖衣,名披襖子。講究的用金縷蹙綉,聽任小袖下垂以為美,竟成一時風尚。唐代長期穿用小袖短襦和曳地長裙,但盛唐以後,貴族婦女衣著又轉向闊大拖沓,衣袖竟大過4尺,長裙拖地4~5寸,不得不用法令加以限制。一般婦女穿青碧纈(印花或染花織物),著平頭小花草履。
隋唐女子好打扮。從宮廷傳開的「半臂」,有對襟、套頭、翻領或無領式樣,袖長齊肘,身長及腰,以小帶子當胸結住。因領口寬大,穿時袒露上胸。半臂歷久不衰,後來男子也有穿著的。當時還流行長巾子,系用銀花或金銀粉繪花的薄紗羅製作,一端固定在半臂的胸帶上,再披搭肩上,旋繞於手臂間,名曰披帛。
唐代婦女的發飾多種多樣,各有專名。早期高聳輕俊,後期流行用假發做義髻,便顯得蓬鬆。女鞋一般是花鞋,有平頭、高頭之分,多用錦綉織物、彩帛、皮革做成。線鞋則用綵線或麻線編結而成。鞋的名目有彩帛縵成履、吳越高頭草履、重台履、金薄重台履,官服中則有高牆履等。
唐人善於融合西北少數民族和天竺、波斯等外來文化,這在婦女服裝上有明顯的反映。唐貞觀至開元年間(627~741)十分流行胡服新裝,戴金錦渾脫帽,著翻領小袖齊膝長襖或男式圓領衫子,穿條紋間道錦小口褲,腰系金花裝飾的鈿縷帶,足登軟底透空緊靿靴;部分發髻上聳如俊鶻展翅,臉上無例外地用黃色星點點額,頰邊畫二月牙,或在嘴角酒窩間加兩小點胭脂。待到元和年間(806~820),更發展到蠻鬟椎髻,烏膏注唇,赭黃塗臉,眉作細細八字低顰。五代後期還講究濃眉上翹的倒暈蛾翅眉,頭上滿插用金、銀、玉、象牙或玳瑁製成的小梳。
唐初,婦女沿襲北齊、隋代舊習,騎馬出行必用一種大紗帽隱蔽全身,叫作冪?,後來發展成帷帽,帽形如斗笠,周圍垂網簾至頸,或空出前部,靚妝露面(圖9)。至今中國南方農村婦女仍有類似的遮陽帽。盛唐以後,帷帽廢除,但都市婦女還有將部分紗羅貼在前額作為裝飾的,名為透額羅。
宋遼夏金元
(960~1368) 宋代基本保留了漢民族服飾的風格,遼、西夏、金及元代的服飾則分別具有契丹、黨項、女真及蒙古民族的特點。由於長期爭戰,客觀上促進了各民族服飾的再度交流與融合。
宋代服飾 宋代政權建立後,博士聶崇義於建隆二年(961)上《三禮圖》(圖10 ),奏請重新制訂了服制。此後100多年間,又幾度加以完善,且對民間多有禁例,「衣服遞有等級,不敢略相陵躐」。然而由於宋代政治、經濟等因素影響,「衣服之章,上下混淆」,南宋時已不可遏制。社會上層衣服算是符合常規的,大致有官服、便服、遺老服等三式。
宋初統一南方過程中,從長江流域的後蜀、南唐、吳越得到錦綉彩帛達幾百萬匹。為示威天下,趙匡胤把2萬多人的儀仗隊用織綉印染的各種絲綢裝扮起來,名作「綉衣鹵簿」,還繪有圖卷,保留下許多宋代官服制度的重要資料。宋代官服面料以羅為主,江浙地區每年上貢花、素羅即達數十萬匹;高級絲織物還有緊絲、透背、隔織、綾、錦、綺、縠、纈、絹等。政府又因五代舊制,每年照例要贈送親貴大臣錦緞袍料,分七等不同花色。官服服色沿襲唐制,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綠,九品以上服青。官服服式大致近於晚唐的大袖長袍,但首服(冠帽等)已是平翅烏紗帽,名直腳襆頭,君臣通服,成為定製。差吏男僕則按規定戴兩翅向後上方彎曲的曲翅襆頭。宋代官服又沿襲唐代章服的佩魚制度,有資格穿紫、緋色公服的官員都須在腰間佩掛「魚袋」,袋內裝有金、銀、銅製成的魚,以區別官品。「方心曲領」也是朝服的特徵,即朝服項間套上圓下方的飾物。
宋代官員公服、制服之外的日常便服,主要是小袖圓領衫和帽帶下垂的軟翅襆頭,依然唐式,腳下卻改著更便於平時起居的便鞋。
宋代遺老的代表性服飾為合領(交領)大袖的寬身袍衫、東坡巾。袍用深色材料緣邊,以存古風。東坡巾為方筒狀高巾子,相傳為大文學家蘇東坡創制,實為古代幅巾的復興;明代的老年士紳還常戴用。
勞動人民的衣著變得更短,原因是生產雖有發展,生活卻益加貧困。農民和漁夫因而開始被稱作"短衣漢子"。
宋代服制的興廢,多與時裝的流行有關。從《清明上河圖》看,上層人物多穿齊整的袍衫,長可掩足;平民大眾則捋袖敞襟、系帶裹腿,以便活動。許多服飾在款式,色彩及圖案上反映著宋人的崇尚。女裝不同於唐風而講究瘦長,以顯苗條;新式的旋襖、胡服等,新穎、大方、素雅。除官員的公服以外,民間一般服裝更多地使用復雜而調和的色彩。一般貴族和官僚婦女,衣著雖不及唐時華麗,卻配色大膽,已打破唐代以青、碧、紅、藍為主色的習慣;由於清明掃墓必穿白色衣裙,又流行「孝裝」,以一身縞素為美。當時衣帽材料始用纈帛(印花絲綢)、銷金(加入金線編織的絲織品),花紋突破了唐代對稱圖案,生色折枝花尤為時尚。這些服飾新風格,常常一面被百官服、命婦服引用,又一面對庶人服、商賈服禁用。南宋末年,表明社會進步的時裝被稱為「奇巾異服」,卻又不斷斗美誇麗。
宋時裝大體有兩類:①傳統服裝的繼承和發展。以旋襖最有代表性,流行也最廣泛。其款式與唐代齊膝短大衣式的胡服新裝相近。其特色:一是直領,鑲一道花邊叫「領抹」,多用捻金線彩綉四季翻新花樣,謂之「一年景」,綉作者皆出諸寺師姑之手,且設有專市佔定東京大相國寺兩廊交易;二是對襟,無紐常敞(故又稱不對襟),任其露出腰腹圍(尚鵝黃色,稱腰上黃);三是小袖,袖口及腕縮緊,不同於背子(背心)或半臂(半袖)。②周鄰少數民族服飾的吸收。以釣墩最有代表性。它是女子的襪褲,沒有褲腰,兩腿分離,與氈笠、彎頭雙色鞋及服裝間色,都屬當時契丹、女真風俗,士庶仿效,無法禁絕。朱熹曾為之感慨:「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可見流行之廣而盛。
宋代民間首服也有種種流行。男子流行襆頭、幅巾,女子則流行花冠和蓋頭。婦女發式和花冠,是當時對美追求的重點,最能表現宋代裝束的變化。唐及五代的女子花冠已日趨危巧,宋代花冠再加發展變化,通常以花鳥狀簪釵梳篦插於發髻之上,無奇不有。簡單的,頭發做成玉蘭花苞式;復雜的,有飛鬟危巧的尖新式、如鳥張翼式,甚至重疊堆砌如一花塔。後一種大概是仿照當時特種牡丹花「重樓子」,用羅帛製作加於高髻之上,後來竟高過3尺,所用角梳也大過1尺2寸。高髻險裝風氣日盛,不得不用法律限制尺寸,但上行下效,禁令也無濟於事,必待新花樣出現成風,才能轉移先前的愛好。至於後妃公主的鳳冠,講究用金翠珠玉作種種花樣,有的用掐絲法表現一大群仙女隨西王母赴蟠桃宴故事,名「王母隊」,等於把一台樂舞模型安放在頭頂,後面還附有兩個翹膀,下垂肩際,這種帽子叫等肩冠。還有蓋頭,是士大夫女眷出門必帶之物,以巾蒙首,稱冪首巾,南宋尤盛,因朱熹提倡,後人稱「文公兜」;婚禮用銷金蓋頭。
遼、西夏、金服飾 遼、西夏、金分別為中國古代契丹、黨項、女真民族建立的政權,其服飾反映了在與漢民族進行長期文化交流中,各自發揚民族傳統的發展軌跡。
黨項族婦女多著翻領胡服,領間刺綉精美。契丹、女真族一般穿窄袖圓領齊膝外衣,足下著長統靴,宜於馬上作戰射獵;婦女穿窄袖交領袍衫,長齊足背,都是左衽,正與漢人相反,所習慣穿用的釣墩傳到內地曾廣為流行。此外,黑龍江阿城金代貴族墓出土的男女服裝中,還有一種前面連腰、後面敞開的分襠褲,褲口還附有可套於腳心的環帶(制式恰如現今的健美褲),前腰高及胸部、上有肩帶,後附背帶3對,可以結束在胸前,形制與江陵馬山戰國楚墓出土的綿袴非常相似,也許還與《漢書》提到的多帶「窮袴」有關聯。
當時北方民族男子發式一般髡發,即剃去頂發,余發散披或結辮下垂耳旁。有身份或交納大量駝馬財物的,才許可攏發裹巾,巾式類似唐代襆頭。
遼金政權考慮到與漢族雜處共存的現實,都曾經設「南官」制度,以漢族治境內漢人,對漢族官員採用唐宋官服舊制。遼代以絲綢官服上山水鳥獸刺綉紋樣區分官品,影響到明清官服的等級標識。金代則以官服上花朵紋樣大小定尊卑,品級最低的用無紋或小菱紋的芝麻羅,「芝麻官」俗語即由此而來。契丹、女真男服因便於行動,也為漢人採用。如《中興四將圖》畫像中抗金名將岳飛、韓世忠身邊家將的便服,已與金人男服無大區別。
元代服飾 元代於延祐元年(1314)參酌古今蒙漢服制,對上下官民服色等作了統一規定。漢官服式仍多為唐式圓領衣和襆頭。蒙古族官員則穿合領衣,戴四方瓦楞帽;中下層為便於馬上馳騁,最時興腰間多褶的辮線襖子(圓領緊袖袍,寬下擺、折褶、有辮線圍腰)、戴笠子帽。
元代長衣通名為袍,其式樣在北方男女區別並不大,但材料精粗貴賤,卻差別懸殊。高級大官服多採用鮮明紅彩織金錦,且沿襲金制從花朵大小定品級高低,下級辦事人只許用檀褐色羅絹。平民一般禁止用龍鳳紋樣和金、彩,只許用暗色紵絲。至元二十二年還令「凡樂人、娼妓、賣酒的、當差的,不許穿好顏色衣」。由於禁令限制,反而促使勞動人民因地取材創造了種種不同的褐色,多達四五十種名目,後來還影響到帝王衣著破例採用褐色。
發式,漢族男性變化不多,北方的漢族女性較前簡化。蒙古族男性則把頂發從額前垂下一小綹或留作桃形,余發編成大環或麻花狀,垂在耳邊,帝王也不例外;女性多挽發髻,貴族加戴姑姑冠(罟罟冠),高到二三尺(圖11)。帝王尤喜愛各式帽,俱用精美珍貴材料做成,綴珠玉以示尊貴。
元代紡織物有納石矢金錦、渾金搭子、金段子、兜羅錦、三棱羅、大綾、小綾、南絹、北絹、木錦布、番錦布……種種名目。元代每年舉行10餘次大朝會,屆時萬千官員穿同一顏色、式樣並加飾納石矢金錦珠寶的高級禮服,稱作質孫服,糜費為歷朝少有。這種服式到明代卻被用作差役服裝。前一代的華服變成後一代的賤服,歷史上並不罕見,是改朝換代影響服飾變化的一種必然現象。元代的服裝制度與遼金相似。
元代是由蒙古人統治,所以元代的服飾也比較特別。蒙古人多把額上的頭發弄成一小綹,像個桃子,其他的就編成兩條辮子,再繞成兩個大環垂在耳朵後面,頭上戴笠子帽。元代人的衣服主要是「質孫服」是較短的長袍,比較緊、比較窄,在腰部有很多衣褶,這種衣服很方便上馬下馬。
元代的貴族婦女,常戴著一頂高高長長,看起來很奇怪的帽子,這種帽子叫做「罟罟冠」。她們穿的袍子,寬大而且長,走起路來很不方便,常常要兩個婢女在後面幫她們拉著袍角,一般的平民婦女,多是穿黑色的袍子。
明清
(1368~1911) 明清兩代的服飾面貌有較大差異。明代以漢族傳統服裝為主體,清代則以滿族服裝為大流。而兩代上下層社會的服飾均有明顯等級。
明代服飾 明代政權建立後,曾力圖消除元代蒙古族服制對漢族的影響,「悉命復衣冠如唐制」,但當務之急是安定社會、發展生產,未能真正貫徹。至洪武二十六年(1393)才確定了許多主要服飾。由於明代政府非常重視農業,推廣植棉,棉布得到普及,普通百姓的衣著也得到了改善。
上層社會的官服是權力的象徵,歷來受到統治階級的重視。自唐宋以降,龍袍和黃色就為王室所專用。百官公服自南北朝以來紫色為貴。明朝因皇帝姓朱,遂以朱為正色,又因《論語》有「惡紫之奪朱也」,紫色自官服中廢除不用;樣式近似唐代圓領服而尺寸寬大,盤領右衽,兩側各多出一塊,稱「襬」(擺);衣料多用紵絲或紗、羅、絹,但顏色、花紋有別。最有特色的是用「補子」表示品級。補子是一塊約40~50cm見方的綢料,織綉上不同紋樣,再縫綴到官服上,胸背各一。文官的補子用鳥,武官用走獸,各分九等(圖12)。平常穿的圓領袍衫則憑衣服長短和袖子大小區分身份,長大者為尊。
明代官員的主要首服沿襲宋元襆頭而稍有不同。皇帝戴烏紗折上巾,帽翅自後部向上豎起。官員朝服戴展翅漆紗襆頭,帽翅長達1尺2寸;常服戴烏紗帽。入冬以後,皇帝還賜給百官毛皮暖耳,很象後世的耳套,平民不準使用;同時有披肩、圍脖等禦寒用品。受到誥封的官員妻、母,也有以紋、飾區別等級的紅色大袖禮服和各式霞帔。此外,上層婦女中已著用高跟鞋,並有里高底、外高底之分。
明代普通百姓的服裝或長、或短,或衫、或裙,基本上承襲了舊傳統,且品種十分豐富。當時出現一種長身背心,狀似士兵的罩甲,故名馬甲,在青年婦女中尤為流行(圖13)。服飾用色方面,平民妻女只能衣紫、綠、桃紅等色,不得用大紅、鴉青、黃等色,以免與官服正色相混;勞動大眾只許用褐色。一般人的帽,除唐宋以來舊樣依然流行外,朱元璋又親自製訂兩種,頒行全國,士庶通用。一種是方桶狀黑漆紗帽,稱四方平定巾;一種是由六片合成的半球形小帽,稱六合一統帽,取意四海昇平、天下歸一。後者留傳下來,俗稱瓜皮帽,系用黑色絨、緞等製成。
清代服飾 清王朝取代朱明,即以暴力手段推行剃發易服,按滿族習俗統一男子服飾。順治九年(1652),欽定《服色肩輿條例》頒行,從此廢除了濃厚漢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明代男子一律蓄發挽髻,著寬松衣,穿長統襪、淺面鞋;清時則剃發留辮,辮垂腦後,穿瘦削的馬蹄袖箭衣、緊襪、深統靴。但官民服飾依律涇渭分明。
清代官服主要品種為長袍馬褂。馬褂為加於袍的外褂,因起源於騎馬短衣而得名,特點是前後開衩、當胸釘石青補子一方(親王、郡王用圓補)。補子的鳥獸紋樣和等級順序與明朝大同小異。清代官帽與前朝絕然不同,凡軍士、差役以上軍政人員都戴似斗笠而小的緯帽,按冬夏季節有暖帽、涼帽之分,還視品級高低安上不同顏色、質料的「頂子」,帽後拖一束孔雀翎。翎稱花翎,高級的翎上有「眼」(羽毛上的圓斑),並有單眼、雙眼、三眼之別,眼多者為貴,只有親王或功勛卓著的大臣才被賞戴。皇帝有時還賞穿黃馬褂,以示特別恩寵。影響所及,其他顏色的馬褂遂在官員士紳中逐漸流行,成為一般的禮服(圖14)。四、五品以上官員還項掛朝珠,用各種貴重珠寶、香木製成,構成清代官服的又一特點。
絲紡綉染及各種手工專業的進步,為清代服飾品種的豐富創造了條件,形成了炫耀財勢的繁瑣裝飾重於藝術表現的特點。按規定,綾羅綢緞此時已不再是官僚富戶的專用品。
清代一般男子服飾有所謂京樣高領長衫,腰身、袖管窄小,外套短褂、坎肩(背心),頭戴瓜皮小帽,手持「京八寸」小煙管,腰帶上掛滿刺綉精美的荷包、扇袋、香囊等飾物,可算是時髦打扮,北京一帶尤盛。很多地主、商人就如此裝束。
清代女裝,漢、滿族發展情況不一。漢族婦女在康熙、雍正時期(1662~1735)還保留明代款式,時興小袖衣和長裙;乾隆以後,衣服漸肥漸短,袖口日寬或達1尺多,再加雲肩,花樣翻新無可底止;到晚清時,都市婦女已去裙著褲,衣上鑲花邊、滾牙子,多至十幾道,有「七姐妹」、「十三太保」、「十八鑲緄」諸名,一衣之貴大都花在這上面。滿族婦女著「旗裝」(圖15),梳旗髻(俗稱兩把頭),穿「花盆底」旗鞋。至於後世流傳的所謂旗袍,長期主要用於宮廷和王室。清代後期,旗袍也為漢族中的貴婦所仿用。
近現代
(1912年以來) 辛亥革命結束了兩千年的封建君主專制,中華民族的服飾進入了新時代。
在此之前,改良主義者康有為於1894年、外交大臣伍廷芳於宣統初年,曾上書改革服制和服式;中國留學生也剪去辮子,改穿西裝。1912年,民國政府首先頒行《剪辮通令》,隨後參照西洋諸國服飾制度發布《服制條例》;20年代末,政府又頒《服制條例》,主要規定男女禮服和公務人員制服。隨著中外交流的加強,五彩紛呈的服裝終於沖垮了衣冠等級制度。傳統的袍、衫、襖、褲、裙越來越多地接受西方服飾影響,並被許多新品種新款式取而代之。①男裝:民國初年出現西裝革履與長袍馬褂並行不悖的局面。穿著中西裝都戴禮帽,被認為是最莊重的服飾。20年代前後出現中山裝、逐漸在城市普及。廣大農村一直沿用傳統的襖褲,頭戴氈帽或斗笠,腳著自家縫納的布鞋。②女裝:辛亥革命帶來了多樣化,一身襖褲之外,又多穿用襖裙套裝。20年代以來,婦女喜愛旗袍,旗袍逐漸成為時裝而不衰。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百廢待舉,人民致力國家建設,服飾崇向簡朴實用。50~70年代,中山裝漸成男子主體服裝,此外流行過軍便裝,人民裝;女裝受蘇聯影響,連衣裙風靡城市,此外還流行過列寧裝等。但在農村,上衣下褲一直是大多數農民的傳統裝束。1978年後,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體現時代精神、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服飾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面貌簇新。
Ⅲ 你見過的最貴的婚紗是什麼樣呢,你最喜歡哪個款式的
幾乎每個女孩都夢想著自己的婚禮。她在想她將嫁給誰,她的戒指會是什麼樣子,但最重要的還是,她夢想中的婚紗。
零度攝影:全世界上最貴的10件婚紗,有沒有你喜歡的
維多利亞施華洛世奇是一位澳大利亞歌手,她也是施華洛世奇水晶財富的繼承人。這位女繼承人穿著據說價值100萬美元的連衣裙走在過道上。這件禮服是用50萬水晶裝飾的,據說這就是目前最昂貴的婚紗!
Ⅳ 大紅色牡丹花旗袍熙什麼傘
大紅色的牡丹花旗袍,可以搭配一款米色的雨傘。米色和大紅色搭配好看。
或者也可以搭配一款灰色的。當然也可以選擇黑色,都有不同的搭配效果。
Ⅳ 2021南京金陵國卉牡丹園什麼時候開園-牡丹節活動有哪些
說到賞花,馬上就要到牡丹開放的季節了。洛陽的牡丹花是非常出名的,但是南京這里也是有一個牡丹園也是非常不錯的,它就是金陵國卉牡丹園。這個棗賀金陵國卉牡丹園什麼時候開園呢?牡丹節活動有哪些?
2021年南京金陵國卉牡丹園開放時間為:2021年4月2日-5月10日08:30-18:00。
南京六合區竹鎮金陵國卉牡丹園,位於六合西部,寧淮、寧蚌兩大交通主幹線之一的「西部干線」以北路旁。金陵國卉牡丹園已成為江蘇連片種植牡丹面積最大的區域,被列為2020省級林下經濟示範基地、江蘇省農科院休閑農業研究所試驗種植基地。園內種植有100餘種牡丹,主打品種為單瓣「鳳丹」白牡丹。這里除了有成活30多年的名貴牡丹品種,還有櫻花、海棠、桃花等各類樹種,春天來時競相開放。
交通信息:
1、公共交通:地鐵S8雄州站4號口下至棠城廣場西公交站,乘632w至竹鎮客運站下,轉449w至大塘利站下即到;
2、自駕:導航至金陵國卉牡丹園即可。
2021年4月2日-5月10日,南京金陵國卉牡丹園面向市民遊客開放,開放期間還安排了一系列與牡丹主題相關的精彩活動,具體如拍岩陪下:
牡丹書畫院作品展出
游牡丹花海,賞金陵國畫,現場將有牡丹書畫作品展出,一起欣賞藝術作品下牡丹的那些美好瞬間~
千人牡丹旗袍秀
當牡丹花海遇見旗袍,旗袍賞牡丹,宛如畫中人。穿上古代的服飾留影,別是一番風味。
牡丹花海紅旗車展
當紅旗轎車遇上牡丹花海,一場國花與國車的盛宴。
除此之外,園內還有全新升級的游樂項目、各類特色美食等你來打卡。另外提醒大家,入園時要佩戴好口罩哦~
Ⅵ 旗袍漢服潮牌換不停,景甜這朵富貴花終於在《司藤》大開特開
豆瓣開畫7.6,最高升到7.8,誰都沒想到,開年以來服化好評度最高的竟然是這部曾經被嘲「必撲」的A級網劇 《司藤》 。
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司藤》 沒有任何服裝品牌贊助 ,女主大多數衣服都是造型師 李萌 的私人訂制,剩下一小部分則來自她的個人收藏,只有個別幾件是劇組直接買來的成衣。
不得不說 娛樂 圈真是長江後浪推前浪啊,比起某些只會吃老本的「大師級」造型師,現在才二十多歲的李萌不管是業務能力還是敬業精神都非常值得表揚。特別是她的動手能力真的太強了,導演臨時加場次,她也能現扯布料做衣服。
再加上景甜本就盤亮條順前凸後翹的外形優勢,更是將劇中那些絕美設計推到了滿分的程度。
趁熱打鐵,今天草莓就和大家一起來盤點一下 司藤那些奪人眼球的專屬造型 。
首先來說說前期反響度最高的 旗袍 部分吧。
眾所周知司藤誕生於民國復生在現代,因此在初步設計時,李萌就將劇中的旗袍利落地分為了 民國 和 現代 兩款——前者完全參考民國資料走傳統風格,後者重在體現女主慢慢融於現代 社會 的改良審美。
至於細節處理方面,考慮到 「司藤原身白藤」 這一貫穿全劇的身世設定,景甜在劇中的 大多數服裝或首飾都與花草樹木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
以開場的 珍珠白旗袍套裝 為例:
民國最時髦的手推波浪紋長卷發,精緻的珍珠刺綉小披肩,再加上一襲柔軟修身的真絲旗袍,司藤一出場便奠定了她又貴又美的大女主地位。
甚至即便當她發現自己意外復活於人跡罕至的野外時,臉上亦是滿滿的驕矜:
同時仔細觀察她內搭的 倒大袖旗袍 也能發現,不管是領口精緻的樹葉型盤扣還是延伸至小腿處的藤蔓圖案都在暗示著她白藤的身份特點。
不過相對來說,草莓還是更喜歡她後面所穿的這件 蕾絲綴珠旗袍 :
一是香檳色和珍珠更能襯托出景甜「人間富貴花」的外形特質,二是造型師手也太巧了,真不知道這又是蕾絲又是綴珠和刺綉的她得做多久。
另外頗具反差萌的一點就是和特寫時的高雅婉約不同,這身裙子遠看竟讓景甜多了幾分慵懶和狡黠感,不知道的還以為這是一隻金貴的小貓咪而非白藤精變的「怪物」。
類似畫風的還有司藤逛商場時所穿的那款 薄荷綠旗袍 :
捨去了傳統旗袍的全布質地,新式蕾絲和透視風的混搭既點出了當代審美的巨變,又再次突出了景甜優越的身材曲線。與此同時,考慮到剛復生的司藤還未能完全接受所有新鮮事物,造型師還為她安排了一件保守的藤紋大衣進行遮擋,氣質滿滿又邏輯自洽。
不過要論起來,最挑人的還是下面這件 姜黃色絲絨旗袍 :
硬質布料、大面積絲絨、半高領加長袖版型……如果說純絲絨旗袍的顯胖程度是七成,那疊加以上種種元素之後絕對奔九成去了。
好在景甜夠瘦,李萌也在後期設計時加入了琵琶襟搭配鏤空元素的顯瘦組合來幫助演員更好地展示這套旗袍。
最絕的是這身打扮真的太白藤了,尤其是那延伸至小腿的珍珠扣和隱約藏在編發里的小珍珠就像是樹木結的果子一樣,分外貼合司藤的形象。
除此之外,造型師為其在形制上添加的清初馬蹄袖和樹葉刺綉元素也都十分獨特,讓人根本移不開眼。
說到馬蹄袖,本劇還有許多優秀的 漢服元素 ,其中最出圈的就是下面這件完美融合於古風民宿當中的 藍白真絲紗帔 :
而且不知道怎麼回事,這件淺藍色外袍靜時滿滿的溫婉,動起來卻莫名帶了點夢幻的紫調和飄逸的美感。
於是為了配合這副渾然天成的「穿越美人圖」,司藤在劇中首次舍棄了從前的冶艷風格,不管是發型還是妝容都淡雅了不少,個人非常喜歡她的藤枝發卡。
不過就像我們在開頭所說的那樣,隨著司藤入世程度的加深,她的造型也開始從純國風走向了 古今結合 的道路,所以劇中純中式風格的漢服造型其實是非常少見的。
就比如說瓦房出事後她所穿的 旗袍雲肩套裝 吧,很明顯是融合了旗袍加雲肩的形制以及偏現代風的潮流材質。
同理她讀書寫字時的 亞麻色家居服 ,既沿用了漢服的形制和刺綉手法,又在加工時注入了當代年輕人喜愛的紗裙和鏤空元素,堪稱混搭界的高手。
反觀對戰劇情,雖然依舊是熟悉的中式形制加西式材質,但很明顯此刻司藤的氣勢已經和之前天差地別了。
並且與上面提到過的姜黃色絲絨旗袍不同,這件 深藍絲絨長裙 並未使用常見的「整體修身顯瘦」原則,而是選擇在常見版型中加入了喇叭袖和邊沿紋綉的設計,以確保最大程度彰顯絲絨富貴屬性的同時,又能帶出幾分歐洲宮廷的摩登氣質。
後來等到了真正的酣戰場面,李萌又安排司藤穿上了一件極具傳統韻味的 流蘇雲肩披風 提升氣場。
一方面成全了劇情所需的暗黑氣質,另一方面又為後續的打鬥場面帶來了更多樣的視覺享受。
當然,司藤也有很多幾乎 純復古宮廷風 的造型組合,並且非常明顯的一點就是它們 大多集中在需要司藤展現出自身強大實力的劇情 。
以請客時的 紫羅蘭套裝 為例,雖然大面積的深色絲絨會帶來足夠迫人的氣場,但考慮到其過分顯眼可能會帶來的老氣缺陷,李萌又為景甜加入了金屬含量極高的瑪瑙耳墜、寶石項鏈和鑽石戒指來進行元素對沖。
如此一來,既保留了絲絨披風本身的復古感,又最大程度地展現出了景甜「人間富貴花」的形象特質。
說到復古,司藤和秦放一起去尋找邵琰寬後人時所穿的那件 提花外套 也不遑多讓。
值得一提的是這件外套是李萌的私藏,之所以會貢獻給劇組也是因為看上了那些與秦家老宅極為相稱的牡丹紋飾。
不過和上面的紫羅蘭套裝一樣,復古元素的問題就是偏中性風。
所以出於增加司藤女人味的目的,李萌先是為景甜選擇了這件頗具性感風情的蕾絲透視拼接裙,又在細節處為她搭配了更能體現柔美特質的流蘇耳線和珍珠發夾作為加持。
重回達那的 巴洛克造型 和這套的處理方式相似,都是在原有暗黑風格的基礎上增加頗具點睛作用的珍珠和流蘇元素。
尤其當司藤行走之際,下擺的黑色流蘇隨風而動,平白讓她多了幾分搖曳生姿的美感。
不過美歸美,這套造型不管是服裝還是發型的復制難度都太高了。
相對來說,一樣是帶有民族風的流蘇造型,下面這組 紫紅色盤扣套裝 就接地氣多了,包括司藤的雲型耳釘也很好get類似款。
同理雲溪寨的 綠色蛋糕裙 ,雖然裙子很難穿出景甜的氣場,但李萌給她搭的這個藤葉發箍還是比較容易模仿的。
尤其是春天馬上來了,長發女孩搭個這樣簡單的發箍又甜又靈,非常好配小裙子。
不得不說《司藤》的造型真是太絕了。
不管是前期高冷強勢的絲絨暗黑風格:
還是漸漸融入現代 社會 後被觸動的混搭文靜套裝:
女主身上每一處都明明白白告訴我們,《司藤》這個劇組活生生用A級資金拍出了一部堪稱S級服化的優秀成品。
同時這個「殘酷」的事實也再次證明, 一部劇好不好從來不完全取決於它的定級或資金多少,真正能拍好戲的往往都是那些懂得把錢用在刀刃上的良心班底。
真的拜託 娛樂 圈停止那些所謂流量演員加封神造型師的流水線ip吧。
換句話說,既然都是花錢,多分點資金給靠譜的幕後團隊做優質作品賺更多的錢它不香嗎?
你喜歡司藤的造型嗎?除此之外,還有哪部劇的造型令你久久難忘?快在評論區告訴大家。
Ⅶ 大紅旗袍綉什麼花好看
手綉的圖案包括龍、鳳、祥雲、牡丹、梅花、荷花等等,也有現代氣息濃厚的,會有一些抽象的圖案,但比較少見。
Ⅷ 從化旗袍禮儀導師李楚萍
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向來重視禮儀,禮是古時候的制度,涵括許多方面;儀是禮的形式,旗袍禮儀是儀的之一。旗袍是東方女性璀璨的明珠,它蘊涵著東方女性服飾文化獨特的風韻。旗袍,東方窈窕淑女氣質典雅修養的標簽;旗袍,展現東方女子婀娜多姿,玲瓏曲線美;旗袍,集東方女人婉約靈動,飄逸著詩意幽香的味道。穿旗袍,提升女性的顏值、身材與形象。
李楚萍旗袍美女,祖籍廣東揭陽市,本科畢業華南師范大學。讀書時,她學的專業是民法。踏入社會後,她在業余的興趣愛好拓展個人的特長,朝擅長的肢體語言(舞蹈、禮儀文化)方向發展,提升個人氣質與修養,特別是旗袍散發出她東方女性曲線典雅氣質。
2016年,她被從化文化館負責人聘請為旗袍文化禮儀的負責人。三年來,她成為從化旗袍禮儀文化的領頭羊,成為全國旗袍秀的導師,參加過全國「世界旗袍模王爭霸」賽,榮獲最佳氣質獎。廣東省內相關的旗袍賽事,李楚萍老師多次被特聘為評委 ,可見她在旗袍方面已是資深的專家。她不忘初心,全心全意地為從城旗袍禮儀文化服務,為推廣旗袍禮儀活動默默奉獻。
李楚萍,從化旗袍禮儀文化的創始人。她著力打造從化女性旗袍禮儀的先鋒者,領路人。近兩年來,從化區各鄉村開展旗袍美女回娘家的大型活動,離不開她團隊的成員組織策劃。從城旗袍團隊各成員積極把旗袍禮儀文化通過鄉村活動,深入廣泛地宣傳旗袍特色禮儀文化,渲染人們對旗袍美的追尋,對旗袍韻味的鑒賞。
她為了搞好從城的禮儀文化,培養一批批從化形象禮儀大眾而不怕苦不怕累,犧牲休息時間,義務付出辛勤的耕耘。平時,她忙著工作,出差學習,提升自己的專業知識。自2019年六月來,李老師利用星期六的時間,在圖書館義務開設禮儀文化的公益課。每周六沒有特殊情況都是正常開課,上午9:00——11:00成人女性旗袍禮儀班;下午15:00——17:00兒童禮儀課程;晚上19:30——21:00優雅禮儀班。
李老師說:「女人,不要去拒絕忙碌,因為它是一種充實; 不要去拒絕微笑,因為它是你最大的魅力。你的優秀,不需要任何人來證明。 人有自信,你就是一道風景,不要在別人的風景里迷失自我,你得為自己漂亮地活著!」她的樂觀豁達,積極上進態度,踐行時代核心價值觀。忙是跨越人生巔峰時刻,笑是生活智者,努力做好自己,走好自己的路。
李楚萍老師說:「旗袍並非年輕女子的專屬,每個年齡段的女性穿起旗袍會有不一樣的雅緻氣質!無論哪個年齡段的女人穿起旗袍都是一朵綻放的鮮花!」她對旗袍的靈魂理解得非常到位,把旗袍比喻得精準。是啊,與旗袍為伴的女性就是一朵朵奼紫嫣紅,千姿百態的鮮花。上年紀的大媽穿著旗袍,端莊得體,風韻猶存,從里到外演繹著一朵牡丹花高貴優雅的情懷;中年少婦穿起旗袍彷彿怒放的芙蓉正淡妝濃抹,高潔無瑕的典範,洋溢出獨特的嫵媚;熱戀中的女子穿著旗袍猶如玉蘭花的冰清玉潔,飄逸著內斂而含情脈脈的幽雅氣質,耐人尋味,惹人意猶未盡的思慕;少女穿起旗袍簡直就是純潔靈動的蓮花仙子,亭亭玉立的儀態,一舉手,一投足的回眸,令多少男子甘拜旗袍的魅力,千千萬萬的男同志們感嘆:眾里尋她千網路,驀然回首,那旗袍美女卻在燈火闌珊處!
李楚萍老師將一如既往地把旗袍禮儀文化一一為從城的女性朋友展示,傳授,讓旗袍塑造你的精彩人生,引領你走向如詩和遠方的典雅之道;幫助你修煉最具魅力的東方女性的芬芳馥郁。
Ⅸ 大紅色牡丹花旗袍配什麼傘好看
在顏色搭配上,注意旗袍的顏色和雨傘的顏色協調,就會達到視覺效果。
大紅色可以搭配灰色,也可以搭配藍灰色,黑色,米色,黃色等。你可以嘗試搭配一下,都很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