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有唐朝旗袍這個牌子嗎
沒有吧~唐朝那是唐裝。旗袍是清滿族的衣服,賣旗袍的不會起名(唐朝旗袍)的吧~~~ 起的話也是清朝旗袍。
⑵ 唐朝貞觀期間有旗袍嗎
那時候沒有,旗袍是清朝以後才有的,滿人設計的,當時的八旗子弟多呀,基本是由他們這一些人設計的,
⑶ 旗袍 唐裝
唐裝一詞的出現應該從唐人一詞開始。唐朝時期中國處於世界最先進水平,
隨著絲綢之路的重新開通東西交流得到廣泛發展,中華文明也由此傳到歐洲。歐
洲人稱中國人為唐人,這就是現在世界各地華人居住區都稱為唐人街的開始。因
此在海外唐人成為中國人的代名詞。中國人的服裝自然就是唐人的服裝了(唐裝
)。但西方人也只能是從中國傳過去的優質絲綢,瓷器等精美製品和傳說中了解
中國。至於唐人的服飾(唐裝)到底是什麼樣也沒有一個清晰的認識。隨著時代的
變遷江山輪換,歷史到了滿清時期歐洲工業革命之後得到了空前的發展,並向海
外派出了眾多的傳教士(實為侵略前鋒),這時的歐洲才開始認識中國。隨著帝國
主義殖民地的擴張,中國也無以倖免。中國也才開始把眼光放眼海外,海外也才
真正的認識了中國,「真正」了解到中國人的服飾是什麼樣的。但這時的中國已
非當年的唐帝國了。洋人看到的唐人服裝(唐裝)也不是大唐帝國時的真正唐裝
了,他們看到的是滿清入關以來強行推行的滿清服裝(旗袍和馬褂),於是乎洋
人看來:「哦,這(旗袍和馬褂)就是唐人的服裝(唐裝)。」之後,國內崇洋
媚外的媒體也不加思考的原版引進「唐裝」一詞來稱呼旗袍和馬褂,直至現在到
處都在稱滿清裝為「唐裝」。
明白了唐裝一詞其實是唐人服裝(中國服裝)的簡稱之後,就明白了唐裝並不是現在所指的馬褂和旗袍。唐裝是一個大概念,他是指中國所有民族服裝的總稱,
包括各個民族和各個時期。不只是旗袍和馬褂,還應該包括漢服、回服、蒙古服
、彝族服等等中國歷代以來56個民族所有服裝的總稱。滿清裝只是唐裝的一部份
,絕不是唐裝的全部。同樣,漢服雖然是唐裝的主要組成部份,但漢服也只是唐
裝的一部份,絕不是唐裝的全部。
另外我們要復興漢服,但絕不容忍借復興漢服(傳統文化)之名行大漢族主義
之實,復興漢服不能以抑制其它少數民族服飾為條件和前提。現在漢網論壇里
已經有一股強烈的大漢族主義風氣,只許提漢服,幾乎到了絕對不能提其它
少數民族服裝的地步,尤其是滿族服飾,這股風氣如果不有效遏制,長久下去
必為民族團結埋下隱患。
⑷ 德陽的新洋洋以前有"唐朝"這牌子的旗袍專櫃,現在沒了,哪兒還能買
可以去淘寶看看
⑸ 旗袍唐裝中山裝就是國服
旗袍、偽唐裝、中山裝都算不上國服,漢服才是漢族的傳統服裝,旗袍出現才不過120年,真正的唐裝也是漢服,現在所謂的唐裝完全是混淆視聽。 為什麼我們穿了幾千年的漢服大家視而不見,而被滿族人當作奴化漢人的這些「工具」才不過一兩百年卻成了「傳統」了,悲哀。
⑹ 唐裝和旗袍的由來
1、旗袍
這一被當代國際服裝界譽為「東方女裝」的代表,如今不僅受到我國廣大漢族婦女的愛戴,而且也受到西方歐美婦女的青睞。其實,提起旗袍,它還是起源於十六世紀中期滿族婦女的民族服裝,至於這種旗袍是誰設計的,又是怎樣得以推廣的呢?滿族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美麗的傳說故事。傳說,從前鏡泊湖畔有個滿族漁家姑娘,因為長得臉黑俊俏,心靈手巧,人稱她「黑妞兒」。她覺得穿著古代傳下來的肥大衣裙,打魚不方便,就自己剪裁了一種連衣帶裙多扣拌長衫,既省布合體,又勞動方便。後來,她被選進宮中封為黑娘娘,因過不慣官廷生活,穿不慣又肥又大的山河地理裙,就穿起從前自己剪裁的多扣拌長衫。皇上認為她擅自改變官廷服飾有罪,就趕她出宮,並一腳踢中她後心而死去。關東滿人聽到黑娘娘死的消息,大哭了三天,還穿起她剪裁的那種長袍來紀念她。後來,在旗的婦女認為方便,穿的人多了,就叫它為「旗袍」。說也奇怪,凡穿上旗袍的婦女,都變得十分苗條、俊美,據說那是心靈手巧的黑娘娘在暗中幫她們打扮哩。當然,這僅僅是民間傳說,但也說明這種滿族的民族服飾旗袍由原始的寬腰身直筒式逐漸形成現代漢旗婦女喜愛的線條流暢、貼身合體的流線型旗袍,是經歷了多少的漫長演變。最早,旗人穿的旗袍,一般不過腳。只有滿族婦女出嫁時,才穿過腳旗袍,作為出嫁禮服。因為,滿族貴族婦女都穿高跟木屐,所以,她們的旗袍過腳,以便將腳蓋住。清世祖入關,遷都北京,旗袍開始在中原流行。清統一中國,也統一全國服飾,男人穿長袍馬褂,女人穿旗袍。以後,隨著滿漢生活的融合,統一,旗袍不僅被漢族婦女吸收,並不斷進行革新。特別隨著辛亥革命的風雲,旗袍迅速在全國普及。從二十年代未到三十年代初,吸收了西方女裝盛行的短袍,旗袍亦隨之變短,身長僅過膝,袖口縮口,滾邊變窄。三十年代中期,旗袍又漸漸變長甚至曳地,兩邊的權開得很高,裡面襯馬甲,腰身變得極窄,以至貼體,更顯出女性的曲線。四十年代,旗袍再度縮短,而袖子則短到直至全部取消,幾乎又回到二百年前的長馬甲時代,所不同的只是更加輕便適體,變成流線型。近年來,旗袍款式又有新的改革,出現了後裝袖、有肩縫旗袍,暗褶式開衩旗袍、短連袖旗袍、無袖旗袍等等具有當代開放氣息的新款式。
2、「唐裝」的興盛可以看做中華文明復興的一種徵兆。然而撇開它背後宏大的象徵意義,「唐裝」本身其實是一個頗模糊的概念,關於這個名詞的內涵時裝界有多種表述,如「華服」、「中裝」等。很多人對「唐裝」的提法大惑不解:以中華之大,唐代以降,豈無裝可穿?
其實「唐裝」,基本上是清末的中式著裝,「唐裝」說法的由來,也有些「出口轉內銷」的味道,外國人稱「華人街」為「唐人街」,自然把中式服裝叫做「唐裝」了。
「唐裝」的稱謂,其實源於海外。唐代盛期,聲譽遠及海外,以後海外各國因稱中國人為「唐人」。《明史·外國真臘傳》言:「唐人者,諸番(外國人)呼華人之稱也。凡海外諸國盡然。」在美國、東南亞乃至歐洲的華人居住區,亦因而被稱為「唐人街」,而華僑自稱唐人,正由於自古以來唐朝是讓中國人為之驕傲的朝代。把住唐人街的唐人穿的中國傳統風格的服裝稱為「唐裝」,不僅順理成章,而且早就在海外成為慣稱,成為國際公認的中國人的稱號。在20世紀初,在當時「中西服裝並行不悖」的社會大背景下,粵、港、澳一帶同胞就是以「唐裝」、「西裝」來區別中西打扮的。在2001年的上海APEC會議上,中國作為東道主請前來參會的亞洲及太平洋經濟體的領導人穿「唐裝」,並由之而掀起祥和喜慶的「唐裝」新潮,這不僅是傳統與現代的融合,而且是流行規律的必然,更是中國在國際大家庭中地位與風度的體現。
唐裝的源起時間離我們很近,因此比較容易重新融入我們的生活。比如說穿著唐裝上衣,還可配以西褲、皮鞋,外面能罩風衣,裡面襯高領衫……這種特質是唐裝風雲再起的文化層面以外的實用因素,但這個因素在流行中同樣不可或缺。也就是因為這一點,真正唐代人穿的長袍大袖,甚或離我們更近的明代袍服,才基本上不太可能重迴流行。它們的回歸可能通過另一種形式,就是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