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女性從小注重修身,儀態從小就很注意。所以看起來很有氣質。民國時期還有裹足。也有助於穿旗袍的美感。
Ⅱ 古代旗袍和現代旗袍的區別
清代旗袍與民國旗袍的差別[ 來源:世界服裝鞋帽網 | 發布日期:2013-06-15 | 瀏覽(2174)人次 | 投稿 | 收藏 ]
編者按:旗袍源於旗人之袍,而北京是旗人聚居最多之地,所以直至清末民初,旗袍是屬於京派文化的。清代的旗人之袍包括男袍和女袍,但由於旗袍是女裝,所以也可以說旗袍源於旗女之袍。清初較為瘦長緊窄小袖素簡的旗女之袍,到了清末已變得寬大繁褥。辛亥革命之後,旗人多棄袍服而著大褂與褲,故20世紀10年著旗袍者極少,20年代才略有回復。鼎革後的旗袍有了質的變化,這個變化的主要發生之地,卻是上海。
清代旗裝與民國旗袍的主要差別有三點:清代旗裝
⒈ 旗裝寬大平直,不顯露形體;民國旗袍開省收腰,表現體態或女性曲線。
⒉ 旗裝內著長褲,在開衩處可見綉花的褲腳;民國旗袍內著內褲和絲襪,開衩處露腿。
⒊ 旗裝面料以厚重織錦或其他提花織物居多,裝飾繁瑣;民國旗袍面料較輕薄,印花織物增多,裝飾亦較簡約。
正是這三點差別,使旗袍發生了質的變化--從傳統的袍服變成可與西方裙服相類比的新品種。袍服是外套,是強調功能(防寒、遮體、表示身份等)的服裝種類,其審美意味是傳統的含蓄。裙服,法語中的robe或英語中的one-piece dress,雖也有著與中國袍服相仿的歷史和強調功能的傳統,但表現女性體態曲線卻也是它悠久的傳統之一;而現代裙裝則加強了這一特點,由含蓄的、理想化的、局部的表現,變為暴露、性感和全身的表現。現代西方裙裝的所有這些表現女性體態細微變化的表現而言,民國旗袍是無與倫比的。新中國成立之後,大陸穿旗袍的女性急劇減少。有一位知名人曾不無遺憾地說:"對身材較好的女子而言,不能穿旗袍實在是一大損失!"
1911年辛亥革命風暴驟起,推翻了滿族統治者,摧毀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為西式服裝在中國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礙,同時也把傳統苛刻的禮教與風化觀念丟在了一邊,解除了服制上等級森嚴的種種桎梏。服裝走向平民化、國際化的自由變革,已經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傳統沉重的負擔。由於滿族統治政權的消亡,旗袍此時穿著者甚少。西式中式裝扮熙熙攘攘紛繁並處。舊式的旗女長袍既被摒棄,新式旗袍則在亂世妝扮中開始釀成。
民國之初——悄然過渡過的旗袍。
20世紀初,中國政治風雲跌宕。辛亥革命廢除帝制,創立民國,剪辮發,易服色,摧枯拉朽,推翻了滿族封建統治者,把屬於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級制度送進了歷史博物館,這一切為新式旗袍的延生創造了條件。
辛亥革命後「達拉翅」、「花盆底」等旗女的特徵裝束在一夜之間銷聲匿跡……
1924年,末代皇帝溥儀被逐出紫禁城,清朝冠服就此成為絕唱。1920年前後,新文化運動的春潮喚醒了人們對美的渴望。
這一時期,上海成為以女性妝飾的新展示台,追求服飾的新穎時髦成為當時的社會風尚,時髦女子對政治與服飾流行有著雙重的敏感。
受日本式服裝影響,20世紀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文明新裝"開始流行,女學生與女教師愛著的黑色裙成為時尚。
20年代——倒大袖與新樣式。
20世紀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時興過一陣「文明新裝」。
30年代——黃金時代
40年代——黃金時代
旗袍走向經典的過程,可說在30年代已基本完成,40年代是其黃金時代在時間上的延續。
20年代以後到40年代,是近代中國女裝最光輝燦爛的時期,而30年代又可謂這一時期燦爛的頂峰。也就是在此時,旗袍奠定了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為中國女裝的典型代表。
進入30年代後,旗袍造型完美成熟,堪稱經典之作,使得以後的旗袍始終難以跳出該種廓形,只能在長短、胖瘦及裝飾上略作變化而已……
全世界家喻戶曉的旗袍,被稱作chinese dress的旗袍(海派旗袍),實際上正是指30年代的旗袍。旗袍文化完成於30年代,30年代是屬於旗袍的黃金時代。
可以說到這時中國才有了真正的時裝,現代意義上的時裝。外國衣料的源源輸入,各大報刊雜志開辟的服裝專欄,還有紅極一時的月份牌時裝美女畫,都無疑推動著時裝的產生與流行。由於旗袍的修長適體正好迎合了南方女性清瘦玲瓏的身材特點,所以在上海灘倍受青睞……
而加入西式服裝特點的海派旗袍,也就自然很快從上海風靡於全國各地。這樣,作為海派文化的重要代表,海派旗袍便成為30年代旗袍的主流,我們所講的30年代的旗袍也就是海派旗袍了。
30年代後期出現的改良旗袍又在結構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為稱身合體。旗袍雖然脫胎於清旗女長袍,但已迥然不同於舊制,成為兼收並蓄中西服飾特色的近代中國女子的標准服裝……
建國之初,人們對衣著美的追求已完全轉化成了對革命工作的狂熱。旗袍所代表的悠閑、舒適的淑女形象在這種氛圍里失去了其生存空間……
Ⅲ 漢服、和服、韓服、奧黛、唐裝和旗袍你認為這幾個服裝誰更漂亮啊
一直覺得漢服很漂亮,但過時了不適合當代人穿了。其他的都可以現在穿的,旗袍絕對好看。
Ⅳ 旗袍是中國的服飾,傳統旗袍和改良旗袍哪個好看
傳統旗袍,較為有女人氣質,溫柔雅緻知性優雅,如果是有一些企業年會或是t台走秀主題活動,我很喜歡穿改進的旗袍裙,端莊也顯身型,可是假如平常穿就太繁雜,都不便捷,無論是傳統旗袍,或是改進的旗袍裙都象徵了在我國民俗文化,如同日本的日本和服、印度的的紗麗和越南地區的奧黛這些,例如如今領結婚證時,絕大多數家婆和丈母娘都是會挑選穿旗袍改良旗袍。由於改進後衣著便捷沒事兒更強 更合適年青人。
再再加上傳統旗袍太挑人,怕是很多人都無法掌控。終究傳統式也是由於時間漸漸地演化,一步一步走向今日,早已並不是起初的樣子,不是嗎?旗袍裙往往傳統,不僅是它的裁剪和款式多麼多麼顯出女人氣質,自然這一點無可非議,但更主要的是旗袍裙身後的文化的特點,是一個巨大中華民族情結的支撐點!它在其中蘊涵了是多少情多少願,是多少中國文化,在哪一針一線,一轉折點,一起中邊……每一處關鍵點全是好幾代人的小故事.
Ⅳ 旗袍和唐裝相比,你更喜歡哪一種
我個人更喜歡旗袍吧。當然這並不是說咱們的唐裝就不好看了,兩者都是我們中國和世界華人的傳統服飾,本來就沒有任何高下之分。這里單純只是在個人喜好上進行抉擇,每個人在意的重點不同,所喜歡的服飾自然就不盡相同了。而我之所以更喜歡旗袍,也有很多原因在裡面。
前面說了唐裝是調和不同女人的魅力,以讓她們變得符合禮儀,這里不同氣質最終被糅合成一種,那就是端莊得體。而旗袍由於遵從個性,所以你是什麼樣的女人其實可以從穿的衣服上生生體現出來。這里配合著發型,走路步伐,以及衣服裁剪程度可以讓人一下子了解到你的魅力。比如大波浪,旗袍開叉很高,步伐又比較慢慢悠悠,那麼代表這個人思想比較開放,性格活潑不拘一格,待人可能非常熱情。這些都是見一面都能感受到的東西。所以,旗袍非常能彰顯一個女人的氣質,也因此讓人深深為其著迷。
Ⅵ 如果讓你選,旗袍跟漢服,你會選哪一種
漢服啊,一個男孩子怎麼能穿旗袍呢?
Ⅶ 女人穿漢服和旗袍,哪個更好看
漢服啊,漢服不管胖瘦都可以穿,而旗袍重在身材,如果身材不好就顯不出魅力了。再說漢服是漢族的傳統服飾,我們要將它傳承下去。
Ⅷ 同樣是古典美,旗袍和漢服你更喜歡哪一種
古有西施、貂蟬、王昭君、楊玉環四大美人,皆有沉魚落雁閉月羞花的美貌;今有妙齡少女,各個姿態動人。那麼一樣富有古典美的旗袍和漢服,你會更傾向於喜歡哪一種呢?今天我們就來探究一下旗袍和漢服的文化,讓大家對這些文化認識更多一些。
旗袍和漢服,一樣具有古典美,但是旗袍多了一分現代美。如果要說哪個更美一點,我還是會選擇漢服。不過每個人的審美觀點不一樣,漢服美在它的華麗;旗袍美在它的性感。兩種不能混為一談,如果注重氣質的人就會選擇漢服,如果注重身材的人就會選擇旗袍,我說的對吧?
接著,漢服是漢族的傳統服飾,旗袍則是由民國時期開始流行起來的,雖然也有一段歷史的時間,但是也算不上什麼古裝,只能算是服裝領域的一個開端吧,隨著後來的演變各種開叉褲、緊身衣如雨後春筍一樣爆發流行起來。
漢服可以說是一個非常大的傳統服飾,漢服曾經被其他國家引用。比如在唐代時期,漢服被日本引用過去,在他們國家慢慢的演變成他們自己的服裝,也就是大家印象當中的和服。所以有的小夥伴會有疑惑,為什麼日本人的和服看起來有點眼熟,原來和服的祖先居然是我們中國人的漢服。
除了日本引用我們的漢服之外,朝鮮的朝鮮服也是引用了中國的漢服哦。在明朝時期,由於引進了漢服的元素,在他們國內一時盛行起了漢服的穿搭風格,在後來的幾百年歷史中慢慢改變成比較適合他們自己元素的服裝也就是現在的朝鮮服,而且你會發現他們的官服也都和中國明朝時期的官服很像。
旗袍更是有一段歷史,本來旗袍的名字叫做滿服,後來清朝統一之後就成了國服,後來改了名字成旗袍。所以那時候民國時期也是非常流行旗袍,因為清朝下來就是民國時期啦,再也沒有什麼君王了。
Ⅸ 傳統旗袍和現在的旗袍,有什麼區別
傳統旗袍大多採用平直的線條,衣身寬松,兩邊開叉,胸腰圍度與衣裙的尺寸比例較為接近。
改良旗袍平肩翹臀,凹凸有致,充分釋放了女性婀娜多姿的體態,盡顯典雅、高貴氣質;亭亭玉立,窈窕玲瓏,它充分展現了女性纖柔曼妙的身姿,如風擺俏荷,雨灑芭蕉,極富古典詩情意韻,它融入刺綉、綴珠、團龍、手繪等中西方元素形式和圖案,特具有中國特色和西式審美。
旗袍,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現象和形式之一。
旗袍形成於上個世紀20年代 ,有部分學者認為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兩漢時代的深衣,民國20年代之後成為最普遍的女子服裝,由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
50年代後,旗袍在大陸漸漸被冷落,尤其文革中被視為「封建糟粕」、「資產階級情調」遭受批判。
80年代之後隨著傳統文化在內地被重新重視,以及影視文化、時裝表演、選美等帶來的影響,旗袍不僅逐漸在大陸地區復興,還遍及世界各個時尚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