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職業正裝 > 旗袍面料的革新

旗袍面料的革新

發布時間:2023-07-18 04:57:21

1. 穿旗袍的女人有多美呢

旗袍,從不以俗艷為美。

旗袍是民國時期的婦女時裝,有滿清旗裝的影子,也有大量西式剪裁的揉入。20世紀20年代開始流行並迅速風靡中國。可以講,除了“旗袍”這個名稱,民國旗袍已經基本脫出旗女之袍的范疇,而演進成為一個全新的女性服飾品類,並一度非常完美地詮釋了中國女性玲瓏有致的身材曲線和溫婉柔美的知性氣質。

因此,對旗袍有認知誤解且有民族主義情緒的朋友們,大可不必因此對旗袍大加排斥。相反,旗袍作為民國服飾文化的傑出代表,是民國時代的典型元素和象徵,直至今日都擁有極為旺盛的生命力。除了當代大量的影視作品以及婚慶場合之外,旗袍又重新走入了不少文藝女性的日常生活之中,祝願旗袍能夠在孕育她的這片大地上再次煥發新的光彩。

旗袍的改良是旗袍流傳至今的重要歷程,但無論如何不會改變旗袍本身獨有的高貴優雅韻致。當下部分旗袍做的改變常讓人無法接受,高到離譜的開叉,也並不是女性日常可穿著的旗袍。夜店女身著這些旗袍的那股風塵味,那對旗袍而言是一種褻瀆。

2. 旗袍的起源

旗袍的起源有人認為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深衣。深衣自春秋戰國至漢代曾為時人所重,後世的袍服或與深衣有著一定的淵源關系。
袍服自漢代被用於朝服,袍服式樣歷代有變制,漢代深衣制袍,唐代圓領襇袍,明代直身,都是典型的寬身長袍,穿著者多為知識分子及統治階層,久而久之蔚成風尚。袍服因而代表的是一種不事生產的上層人士及文化人的清閑生活。寬衫大袍,褒衣博帶,逐漸成為中原地區衣飾文明的一種象徵。

在遼、金、元及清朝等少數民族政權統治時期,合身的袍服都曾一度扮演著服飾的主角,雖然又都經歷或表現出變得寬博的過程或趨勢。清代由於歷時最長且較穩定,故袍服可視為典型服飾。

順治年間(公元1644年),清世祖入關,定都北京,繼而統一全國。隨著政權的初步穩固,開始強制實行服制改革。至此傳統的冠戴衣裳幾乎全被禁止穿戴,相傳千年的上衣下裳的服飾形制只被保留在漢族女子家居時的著裝中。慶典場合不分男女都要著袍,各類袍服名目繁多,有朝袍、龍袍、蟒袍及常服袍等之分。

從字義解,旗袍泛指旗人(無論男女)所穿的長袍,不過只有八旗婦女日常所穿的長袍才與後世的旗袍有著血緣關系,用作禮服的朝袍、蟒袍等習慣上己不歸為「旗袍」的范疇。從順治、嘉慶年間屢次頒布的禁令中,滿族女子違禁仿效漢族婦女裝束的風氣之盛。至清後期,亦有漢族女子效仿滿族裝束的。滿漢婦女服飾風格的悄相交融,使雙方服飾的差別日益減小,遂成為旗袍流行全國的前奏。

清朝後期,旗女所穿的長袍,衣身較為寬博,造型線條平直硬朗,衣長至腳踝。「元寶領」用得十分普遍,領高蓋住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綉以各色花紋,領、袖、襟、據都有多重寬闊的滾邊。至咸豐、同治年間,鑲滾達到高峰時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邊鑲滾,以至幾乎難以辨識本來的衣料。旗女袍服的裝飾之繁瑣,幾至登峰造極的境界,此時的清王朝正為挽救危亡,清廷洋務派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救國方略,派遣大批留學生到國外學習。在中國學生最先出現了西式學生的操衣、操帽,洋裝的輸入,提供了評判美的另一種參照系,直接影響社會服飾觀念的變更。日後旗袍演化為融貫中西的新式款型,其受西方影響的改變可說即是由此開始。

1911年辛亥革命風暴驟起,推翻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為西式服裝在中國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礙,同時也把傳統苛刻的禮教與風化觀念丟在了一邊,解除了服制上等級森嚴的種種桎桔。服裝走向平民化、國際化的自由變革,已經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傳統沉重的負擔。舊式的旗女長袍既被摒棄,新式旗袍則在亂世妝扮中開始釀成。

此時的時裝流行中心早已由蘇、揚移至上海。上海又是婦女尋求解放的重鎮。傳教士、商人、革命黨人競相創辦女學,掀起了一股女權運動浪潮,尋求解放的社會大氣候盪滌著服飾妝扮上的陳規陋習,趨向於簡潔,色調力求淡雅,注重體現女性的自然之美。旗袍最初是以馬甲的形式出現,馬甲長及足背,加在短襖上。後將長馬甲改成有袖的式樣,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雛形。據說得風氣之先的上海女學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俑者。當時的女學生作為知識女性的代表,成為社會的理想形象,她們是文明的象徵、時尚的先導,以至社會名流時髦人物都紛紛作女學生裝扮。

30、40年代是旗袍的頂盛期,這時出現的改良旗袍又在結構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為稱身合體。旗袍雖然脫胎於清旗女長袍,但已不同於舊制,成為兼收並蓄中西服飾特色的近代中國女子的標准服裝。

3. 民國時期的女性服飾旗袍

民國時期的女性服飾旗袍

看過《邪不壓正》的朋友一定對裁縫巧紅和朱局長情人唐鳳儀民國時期的經典服飾——旗袍影響深刻吧。以下便是對民國時期的女性服飾——旗袍的起源、變化過程的一些基本知識。讓大家更深入地了解民國時期的女性服飾——旗袍。

作為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也是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現象和形式之一,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

唐鳳儀的著裝充分展示了民國時期,旗袍在中國女性中的地位,唐鳳儀可以說八面玲瓏,風情萬種,但成熟背後缺依然有一顆少女的心。同時唐鳳儀妖嬈的身姿和旗袍相互映襯,女性將旗袍優美的線條充分展現出來,旗袍將女性特有的嫵媚體現的淋漓盡致。

裁縫巧紅的著裝著代表的是民國時期普通百姓人家女性的衣著。那種普通女性穿的長袍和男性的長袍都體現了中國在當時大眾的含蓄之美。長袍將男女身體的大部分都包圍起來,沒有旗袍的妖嬈,沒有旗袍的開衩,拍迅但在當時的普通百姓人家,女性幾乎都是這種類型的服飾。

事實上,這個起源於旗人長袍的服飾,第一次將中華女性秀美的身材展示在世人面前。一經出現,旗袍便成為民國時期,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平民百姓最喜歡的服飾,並在隨後的發展中衍生出豐富多姿的「旗袍文化」。

1、由旗人長袍發展而來

旗袍本不是漢服,而是旗人的長袍,原本滿族男女都可穿旗袍,不過只有八旗婦女日常所穿的長袍才與後來的旗袍有關系。

清代初期旗人所穿的長袍,其外部呈長方形,圓領口,窄袖、有扣襻且衣襟右掩,兩腋部分明顯收縮。長袍下部開衩,下擺寬大,長袍長可掩足。旗人的長袍從上到下由整塊衣料剪成,顏色較素。清代中葉,旗人的長袍除圓領外,還出現了狹窄的立領,袍身和袍袖也比清初時寬大,而且長袍的下擺一般多垂至腳踝。

有清一代,旗人長袍的造型線條以直線為主,不用曲線,給人平直硬朗的感覺。而且,長袍上下一體,使得線條比較流暢,長袍能夠蓋住腳,八旗女子的天足被掩蓋在袍擺之下,因此當旗人女子穿上「花盆底」高底鞋之後,腰線得以抬高,下肢也被拉長,使穿著者顯得亭亭玉立,再加上八旗女子們頭上常戴高大的「如意頭」、「耷拉翅」假髻,更顯得嫵媚多姿。

但是,畢竟寬大、厚重的長袍沒有曲線的展示,還是給很多愛美的女性帶來頗多不滿。隨著民國的建立,服飾也成為時代革新的一個標識,男性服飾出現中山裝,女子從滿人的長袍中發現了女性服飾之美,擯棄寬袍大袖的缺陷,吸取了西方的審美趣味,便誕生了旗袍。這種新式服裝,大膽地體現了女性體態的曲線美。

旗袍的流行,始於上世紀20年代初。流行初期的改良旗袍一改寬大、平直的特點,對寬大直腰(無腰身)的滿人長袍進行收腰的設計,縮小袖口,形成腰身,以貼合女性的身體曲線;其次,旗袍的長度減短,滿人穿長袍,往往腳上穿著四五寸高的花盆底鞋子,長袍的下擺要蓋住鞋底,而漢人穿平底鞋,沒有高高的鞋底,頭上也沒有高大的發髻,旗袍的下擺因此大幅度剪短。

改良後的旗袍不僅可以凸顯身體曲線,旗袍的開衩還可以展示女性的秀腿,因此深得女性歡迎。再加上上世紀20年代正好是女權運動興起的時期,追求男女平等,放足、剪發、天乳、上女學、婚姻自由等觀念也開始深入人心,女性走出家庭,走向社會之後,她們競相身著旗袍,讓看慣了旗人長袍、漢族婦女對襟衫以及襖裙的中國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覺。沒過多久,女性紛紛效仿,她們扯上一塊布料,不一定是高檔的面料,哪怕就是普通的面料,在裁縫的巧手之下,就裁出一件貼合身體的旗袍。

不過,旗袍的出現,也經歷了多個發展階段。張愛玲說:「初興的旗袍是嚴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風格。」當時的旗袍,袍身寬松,廓形平直,友指袖身縮小,袖口增大,形成「倒大袖」的形制。

早在上世紀好賀配初期,「倒大袖」便是一種比較流行的女性服飾風格,女子的襖子有倒大袖的款式(大袖襖),清末貴族婦人的大襟衫也是倒大袖的形制,民國初年在女學生中流行的「文明女裝」也是倒大袖。因此,最初的旗袍也結合倒大袖的風格,形成了「倒大袖」旗袍。

上世紀20年代,在一些關於宋慶齡的圖片中,就有她穿著多款倒大袖旗袍的記錄。1923年12月21日,宋慶齡陪同孫中山前往廣州嶺南大學演講,她穿著黑綢緞面料的倒大袖旗袍,脖子上圍著一條格子圍巾,襟口、袖口處都綉著一朵花。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宋慶齡在治喪期間,穿的喪服是黑色長袖倒大袖旗袍。

1925年宋慶齡拍攝的一張照片中,所穿的旗袍是一款特殊的倒大袖旗袍。從旗袍鑲的邊來分析,旗袍做工考究,屬於大做。不過到了上世紀30年代,旗袍款式層出不窮,倒大袖旗袍已經很少見了。

此時旗袍總體特點是領小、袖小、下擺多變化,核心是講究腰身。依穿著者的不同身材,量身定做,在腰身的放、收之中,體現旗袍的貼身。翻看當年的照片,會驚奇地發現,旗袍在每一個穿著女性的'身上都是合身、妥帖的,絕對沒有後來制服的松垮感覺。其原因就是旗袍是量身定做的個性化服飾,千人千樣。

2、旗袍變化多端

民國時期,女性旗袍呈現出變化多端的特點,主要體現在旗袍的下擺長短、腰身寬窄、領口樣式、袖子大小等方面的變化。

先說領口樣式。先是時興低領口,繼而流行高領口,即使在盛夏酷暑,薄如蟬翼的旗袍仍必須配上高聳及耳的硬領,以示時髦。後來領口高到直抵齶下,繼而至耳。而後盛行低領,領子越低越摩登,當低到實在無法再低的時候,乾脆不要領子,也是一種時尚。

旗袍下擺長度時長時短。長時蓋過腳面,走起路來衣邊掃地,短時則在膝蓋略上些。上世紀30年代旗袍流行長下擺,長可及地,蓋住腳面,被形象地稱為「掃地旗袍」。

長旗袍一般配高領,衣領緊裹脖頸,有的直抵下巴,即使在炎熱的夏天,女性穿著旗袍,也不改高聳的姿態。再配上高跟鞋,長旗袍將女性的身材襯托得亭亭玉立。考慮到旗袍貼身而穿,行動有所不便,於是旗袍開始開衩,尤其是高開衩正好解決了貼身行動不便的問題,而且高開衩在女性走動時,隱約露出白皙的大腿,散發出撩人的姿態,非常性感。

上世紀30年代旗袍大衩逐漸流行。所謂大衩,當時也僅僅是衩高過膝,盡管如此,這種旗袍還是受到老派人士的抨擊。不過,裸露小腿的旗袍並沒有絕跡;後來旗袍開衩到達臀部,而且腰身也變得緊窄,女性秀美的腿部得以充分地展示,不過大開衩流行幾年後,又漸漸回落。

旗袍袖子的變化隨著時間的推移,也是忽高忽低,時而長過手腕,時而短至露肘,最後變成無袖。

當時旗袍的第二個特點是與西式服裝結合得十分完美,剪裁合身,除兩邊開衩外,前後也可開衩,並出現了左右對襟旗袍。上世紀30年代末期,還有一種改良旗袍,旗袍借鑒西式服裝剪裁方法,有了胸省和腰省(省,在此專指服裝方面的獨特設計)。同時,第一次出現肩縫和裝袖,使肩部和腋下變得適體。改良旗袍的出現,使玲瓏突兀的女性美成為一種社會時尚。另外,荷葉袖、開叉袖等西式服裝的裝飾元素也被大量採用。

這種融合西方風格的旗袍可以與各式服裝搭配。比如冬季在旗袍外面可以套裘皮大衣,在旗袍的領、袖處還加以搭配毛皮飾邊,這些都是當時比較時髦的穿法。

3、陰丹士林旗袍風靡全國

隨著旗袍的發展,當時的旗袍製作出現京派旗袍與海派旗袍兩大流派。因旗袍的發源地在北京,所以最初階段,融合漢族元素立領、左右兩面開衩等特點的改良旗袍稱之為京派旗袍;後來,由平面裁剪改為立體裁剪,增加腰身等時尚元素的旗袍,稱之為海派旗袍。海派旗袍修長適體的特點正好迎合了南方女性清瘦玲瓏的身材特點,成為一種服飾風尚,並且後來居上,逐漸取代了京派旗袍。

當然,兩派主要以風格作為區分,並非簡單的以地域為標准。即並非在北京的旗袍就是京派旗袍,在上海的旗袍就是海派旗袍。京派與海派代表著藝術、文化上的兩種風格。海派風格以吸收西方藝術為特點,形式靈活多樣,商業氣息濃厚;京派風格則帶有官派作風,顯得矜持凝練。

近年來有人提出「蘇派旗袍」的概念,即江蘇旗袍,這是一個新提法,多半是商業炒作的概念,與民國時期的京派旗袍、海派旗袍,並不是一個概念。民國時期,因為南京曾作為首都,其旗袍風格曾廣為流行,但南京旗袍在製作風格上仍然屬於海派風格,只不過在具體樣式的製作上與上海旗袍略有差別。

民國時期,旗袍是女性最為代表性的服飾,其適用性非常廣。上至貴族女性下至平民百姓,家庭婦女,都可穿著旗袍。旗袍的年齡跨度很大,十來歲的小女孩,七八十歲的老奶奶,皆可著旗袍。而且旗袍一年四季皆可穿著,其形制可單,可夾,可棉。夏季有單旗袍,冬季有棉旗袍,春秋天有夾旗袍,裡面還可以襯穿其他的服飾。秋冬季節的棉旗袍為長袖,長下擺,重保暖輕時尚。

而且旗袍的搭配性廣,受季節因素影響小,可以搭配多種服飾。天涼時旗袍外可加短背心或絨線衫,冬季在旗袍外面套裘皮大衣,領、袖處加以毛皮飾邊。另外,旗袍還可以與絲巾、絲襪、項鏈、耳環、手錶、皮包、高跟鞋等時尚之物完美搭配,正因為如此,旗袍成為民國女性的最愛。她們個個穿得風姿綽約,吸引世人的目光。

4. 關於和服、旗袍(或唐裝)和韓服的問題

和服
和服(吳服)是日本民族的傳統服裝,它是在依照中國唐代服裝的基礎上,經過1000多年的演變形成的。日本人將他們對藝術的感覺淋漓盡致地表現在了和服上。

和服種類繁多,無論花色、質地和式樣,千餘年來變化萬千。不僅在男女間有明顯的差別(男式和服色彩比較單調,偏重黑色,款式較少,腰帶細,附屬品簡單,穿著方便;女式和服色彩繽紛艷麗,腰帶很寬,而且種類、款式多樣,還有許多附屬品),而且依據場合與時間的不同,人們也會穿不同的和服出現,以示慎重(女式和服有婚禮和服、成人式和服、晚禮和服、宴禮和服及一般禮服)。和服本身的織染和刺綉,還有穿著時的繁冗規矩(穿和服時講究穿木屐、布襪,還要根據和服的種類,梳理不同的發型)使它儼然成了一種藝術品。設計師不斷在花色和質地上推陳出新,將各種大膽的設計運用在花色上,使現代印象巧妙地融入了古典形式之中。

最初的日本服裝是被稱國"貫頭衣"的女裝和被稱為"橫幅"的男裝。所謂"貫頭衣",就是在布上挖一個洞,從頭上套下來,然後用帶子系住垂在兩腋下的布,再配上類似於裙子的下裝,其做法相當原始,但相當實用。所謂的"橫幅",就是將未經裁剪的布圍在身上,露出右肩,如同和尚披的袈裟。日本的和服,就是以此為基礎逐漸演經而成的。在日本出土的公元素至7世紀的古墓的人偶埴輪上,已經有了各種和服的形象資料。公元8世紀,中國唐代服裝傳入日本,對日本的和服產生了很大影響,當時和服的名稱,如"唐草"、"唐花"、"唐錦"等。"貫頭衣"、"橫幅"以及後來的"和服",受到了東南亞的中國唐代服裝的影響。但是在裁剪和製作上,和服卻有其獨到之處:和服屬於平面裁剪,幾乎全部由直線構成,即以直線創造和服的美感。和服裁剪幾乎沒有曲線,只是在領窩處開有一個20厘米的口子,上領時將多餘的部分疊在一起。如將和服拆開,人們可以看到,用以製作和服的面料,仍然是一個完整的長方形。由於和服的裁剪製作具有上述特點,所以在量體裁衣方面比較自由。在製作和服時,較少為人的體型所左右,高矮胖瘦不同的人,即使穿著同一尺寸的和服,也很少給人以衣不合體的印象。因為,它可以因人而異,在腰間調節尺寸。和服雖然基本上由直線構成,穿插在身上呈直筒形,缺少對人體曲線的顯示,但它卻能顯示莊重、安穩、寧靜,符合日本人的氣質。不僅如此,和服同時也順應日本的自然;日本絕大部分地區溫暖濕潤,因此服裝的通氣性十分重要。由於和服比較寬松,衣服上的"透氣孔"有8個之多,且和服的袖、襟、裾均能自由開合,所以十分適合日本的風土氣候。 各種和服在款式和穿著方式上有"大同",也有"小異",正是這些"小異",具有服裝的一項重要功能:顯示身份、年齡、所屬的社會階層。以女性的和服為例,這種"小異"主要表現在袖子上。和服的袖子大致分為"黑留袖"、"色留袖"、"本振袖"、"中振袖",等等。所謂"留袖",即袖子相對較短。"黑留袖"和服往往點綴有精緻的花紋,它是中年婦女的禮服,一般在比較隆重、庄嚴的場合,如婚禮、宴會時穿著。"色留袖"是有各種顏色的和服,穿著者比穿"黑留袖"的人年輕,也是隆重場合時穿著的禮服。"振袖"是未婚的日本青年婦女的傳統服裝,比較豪華,一般只在慶賀典禮、畢業,以及新年時穿著(今天,即使在這種時候也很少有人穿著這種和服)。所謂"振袖"就是長袖,往往長達1米左右,垂至腳踝。另外,還有一種被稱為"色無地"的和服,在平時穿著。"色無地"沒有花紋圖案,但有顏色。

通氣,是和服的一大優點和特徵,因此和服的袖口、衣襟、衣裾均能自由開合。不過,這種開合,尤其是衣襟的開合,有許多講究。不同的開合,具有不同的含義,顯示穿著者不同的身份。例如,藝人在穿著和服時,衣襟是始終敞開的,僅在衣襟的"V"字型交叉處繫上帶子。這種穿著方式,不僅給人以一種和服似脫而未脫的感覺,顯示一種含蓄的美,而且能顯示從事該職業的婦女的身份。反之,如果不是從事該職業的婦女在穿著和服時,則須將衣襟合攏。但即使是合攏衫襟,其程度也有講究,並以此顯示穿著者的婚姻狀況:如果是已婚的婦女,那麼

衣襟不必全部合攏,可以將靠頸部的地方敞開。但如果是未婚的姑娘,則須將衣襟全部合攏。事實上,和服的穿著有著如此之多的講究,以至在日本有著專門教人如何穿著和服的"教室"。

和 服 的 歷 史

(第1話)

傳說中日本神治時代有位依邪那歧命神,他在舉行祓除(用齋戒沐浴等方法初災求福)之事時,常常脫去上衣、袴、帶,裸露身體。據後人考證,傳說中描述的神治時代相當於日本的原始社會時期,那個時代日本人生活的遺址現已發現數千處,其分布區域,北起北海道,南至九州,幾乎遍布全日本。原始社會的日本人以群體方式過著遷徙不定的生活,主要的生產活動是狩獵和採集(不要總是想到帝國時代去)。也許就是在那個時代,日本人開始了用動物的皮毛或者樹葉加工禦寒,走出了裸露的時代。 在繩文式文化時代後期(日本新石器時代,相當於前800-前500年)和彌生式文化時代(日本使用彌生式陶器的時代,相當於前300-300年),日本出現了兩種基本的服裝式樣。一種是套頭式圓領衫,造型類似於今天的圓領針織套衫;另一種是對襟式,門襟採用左衽,領尖至腰間,等距兩初用細繩系結扣接,袖子為筒形袖,長度在膝以上。與上衣配套的還有袴、領巾、於須比。袴原指穿在下身遮掩於上衣內的一種襠布,但是這里的袴是指有腿部連接的類似於褲子的下裝。男子有一種稱為裳的纏腰,纏腰繞系於上衣,由於系結出現褶襇,使服裝產生了一些變化。女子大都穿裳,與男子不同的是,女子裳長及地,形式與今天朝鮮婦女裙"其瑪"頗為相似。

領巾一般作為裝飾搭掛在兩肩,搭掛的形式不限,通常是又個人的愛好決定的。在生產勞動中領巾還時常被用作挽系長袖的帶子,或者作替代包袱布之用。在別離的場合,人們揮動著領巾,以示依依不捨的心情,它與後來明治時代流行的以揮舞手帕表示告別的作用是一樣的。於須比是一種比領巾大且長的一種帶狀織物,蒙在頭晌垂繞至腰間。古代日本婦女忌諱被男子窺容,所以用於須比蒙面。

據《古事記》、《日本書紀》、《植輪圖集》、《古語拾遺》等文獻記載,日本繩文式文化時代後期和彌生式文化時代的服裝已經採用楮布、麻布、棉粗布、藤布、科布等植物纖維材料製作,帶子是選用倭文布。服裝材料的出現籠罩著神話的光暈,如天日鷲神裁楮織布、日長白羽神自創麻布以利民用。

染色在當時已經比較普遍,據《應神記》載景行天皇時,平民已經知道用茜草染紅、靛藍染青、藎草染黃、橡果染果黑、紫根染紫。染織品大多無紋,偶有一些印紋,一般都是直接利用樹葉花草擦印完成的。所用的植物有月草、燕子草、榛、山藍、忍冬等。

(第2話)

奈良時代:日本上古時代的粗布服裝,窄袖斜襟,與古代中國穿著十分相似。但是,真正有文字記載,將中國服飾引進日本,並使之制度化的,應該是從奈良時代開始。日本的奈良時代正值中國盛唐時期。日本派出大批學者、僧侶到中國學習。這些遣唐使者把唐代文化藝術、律令制度都帶回了日本――"衣服令"就是奈良時代模仿唐代制定的制度之一。"衣服令"規定了禮服、朝服和制服――朝服包括冠帽,按官職等級區分;制服是無官職的公務人員的服裝,按行業分類。總體而言,奈良時代的服裝色彩還是較為簡單的。 平安時代:到了平安時代(九世紀以後),由於國風的盛行,日本和服漸漸擺脫外來的影響,發展出獨有的奢美與精緻的特色,其衣服色彩開始多樣化,衣袖也向寬大方向發展。舉個例子,熟悉日本史的人一定聽過"唐衣"和"十二單"。唐衣是盛裝(禮服)的一種,以紫、緋為貴,金碧輝煌,美麗異常。十二單實際是一種穿著方式,她並不是十二層單衣,而是在單衣上疊十二層被稱為圭的服裝,圭輕薄透明,多層圭疊起時仍然能隱約看見單衣或表著的顏色,倍添朦朧恍惚的美感。從這里也可略窺日本人的審美觀,既喜歡抽象化的美,又喜歡真實細致地反映自然世界的美感。

鐮倉時代:由於過度腐化,窮奢極欲,公卿統治終於衰退。鐮倉時期,相對精幹、簡易的武家文化出現,這一時代特徵也反映在服裝上。當時,元朝統一中國,並連續十次侵犯日本:日本人為了便於戰爭,服裝又回復樸素,寬袖又變回窄袖。

室町時代:室町時代,在衣服上印上家紋(古代日本按姓氏每家都有家紋,估計家紋數目超過二萬種),便服設計開始禮服化。直垂和侍烏帽子是時髦的男裝,普及很廣。而女裝則更朝簡單化發展。

桃山時代:織田信長的安土、桃山時期(十六世紀中葉),人們開始講究不同場所穿著不同服式,於是出現了參加婚宴、茶會時穿的"訪問裝"和參加各種慶典、成人節、宴會、相親時穿的"留袖裝"。女子流行穿著小袖:雖然美麗,但比起唐衣之類,還是簡陋。這一時期,帶有鮮明民間性的"能樂"逐漸成型,綺麗豪華的"能"裝束出現。此時,公卿的服裝沒有大的改變,基本是平安時代宮廷服裝的延續,而公卿與武家的最終融合是在明治時期,那是後話。

江戶時代:江戶時代是日本服裝史上最繁盛時期,其時,男裝、女裝雖有變化,(如女裝的小袖形狀變得接近現代,而男裝流行羽織<以黑五紋為正裝,茶、黃次之>,帶結開始流行。)但是,基本格局已定,到了明治時代,現在意義上的和服就定型了,此後一直沒有太大變化。我們現在今看到的和服大都是沿續了江戶時代服裝特式。

和 服 的 美 術

日本的繪畫史一直是與中國的美術史同步的,特別是在中國唐代的時候,佛教藝術傳人中國及日本,無論是寺廟中的壁畫塑像還是生活中的肖像畫,兩個國家都有相似之處。

真正反映日本和服的繪畫作品主要是日本的風俗畫。日本的 風俗畫興起於室盯時代(1392-1573年),相當於中國的明代。 當時有許多中國的風俗畫傳入日本,如反映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生 產過程的《耕織圖》,被日本畫家作為一種模式來效仿,以致日本 也出現了許多版本的《耕織圖入有獰野永納本,也有和歌山縣高 野山遍照尊院的彩繪屏風《織圖》等。但日本風俗畫的真正興起是在江戶時代,當時雖然有一派古典畫派專以傳統物語為繪畫題材,如源氏物語、凈琉璃物語等都相繼出現於當時皇宮貴族的屏風上,這種傳統題材一般用傳統的繪畫手法來表現。畫中人物穿著的都是當時宮中的華麗衣服,造型風格有些類似有職雛人形。 但當時更多的是同時繪於這些屏風上的風俗畫,這是江戶初期 (16世紀初)的一大特色,其繪畫中心在京都,當時正值廣仁文明之亂之後,京都的經濟正在復興,作為復甦象徵的明廣九年的 園祭活動也在京都一年一度地舉行,正因為如此,一系列的屏風圖大量出現,如獰野永德的《洛中格外圖》,此圖有三種版本,盯田本、歷博乙本、上杉本,此外還有藏於東京國立博物館的《洛中風俗圖》屏風(17世紀前半)、靜嘉堂文庫的《四條河原游圖》屏風,這些屏風的題材頗有些類似於唐代的游春圖,但人物更為眾多,場面更為宏大,其中突出的是歌舞伎的內容。如四條 河原和六條柳叮。前者是歌舞伎興起的中心地,後者是游女歌舞 伎雲集的地方。開創於慶長八年(1603年)的北野社頭歌舞伎在一夜之間流行起來。慶長末年在四條河原常設舞台,供六條柳町游女們來表演,當時有大量的文字記載了這一風俗,當地成為京都的文化中心地。從中可以看出當時和服的穿著情況。

但是,歌舞伎的盛況為當政者所反感,寬永十六年政府下令禁止歌舞伎,所以在寬永年間大量增加的是室內游樂圖。

到江戶中期,與風俗畫相對應 的是桃山時期的浮世繪,浮世繪是從室內游樂圖中抽出單獨的一個美人進行描繪,這種形式在寬文時代特別流行,因此稱為寬文美人圖, 其中的《八千代大夫圖》是特別優秀的作品。

17世紀中葉,在江戶的出版物中出現了版畫插圖,繪制這些插圖的稱為板下繪師,大多都是無名的繪師,其中脫穎而出的是菱川師宣(-1694年),師宣曾擔任進原西鶴《好色一代男》江戶版的插圖作者,其中的每一幅插圖都能獨立欣賞。師宣是一枚繪的創始人,他所作的《見返美人圖》中的美人身穿紅色小團花地的刺綉大團花圖案的和服,美人回首,巧笑倩今,極為動人。

明和二年(1765年)開始流行以俳人為中心的繪畫。用豪華的多色摺招版畫來製作,其中優秀的作者是鈴木春信(1725-1770年),其版畫有如錦之美,故稱錦繪,其所繪美人尤以柳腰為美,風靡一時。春信以後的美人畫代表有勝川春章、鳥居清長等,但最為有名的浮世繪大家則數喜多川歌磨(1753-1806年),其畫大多是半 身繪或大首繪,如《婦人相學十軀》等。此後有許多反映蠶桑或紡織生產的風俗畫也用了這種浮世繪的風格,畫中的女性穿的則是下層勞動婦女的和服。

日本到現代還有美人畫這一專門畫派,所畫大多都是穿和服的日本婦女。

從明治三十年開始,日本的畫家開始創造了新的美人畫法, 大約可以分成三個流派,一是從浮世繪中脫胎而出的近代美人畫派,以關東鏑木清方為代表;二是以貴婦和上流社會的太太們為主的美入畫,以圓山四條為代,其中上襯松園的作品中有著成群的穿和服的日本太太,豐姿綽約,臉龐豐潤,所描繪的和服製作方法也十分清楚,是絞纈還是友禪,都能分清;三是東西合壁的美入畫,以西洋畫的風格來描繪穿著和服的日本婦女。

上述與和服有關的美術作品。不但保存了歷史上不同時期的和服的色彩、面料、圖案、款式和配飾,還反映了和服的穿著方法,以及穿了和服的日本人的舉手投足的千姿百態。此外,這些作品事實上是藝術家眼中的和服,流露了藝術家及其同時代人對和服的態度和感情。

和服的種類

和服的種類很多,不僅有男女和服之分,未婚,已婚之分,而且有便服和禮服之分。男式和服款式少,色彩較單調,多深色,腰帶細,穿戴也方便。 女性和服款式多樣, 色彩艷麗,腰帶寬,不同的和服腰帶的結法也不同,還要配不同的發型。已婚婦女多穿"留袖"和服,未婚小姐多穿"振袖"和服。此外,根據拜訪、遊玩和購物等外出的目的不同,穿著和服的圖樣、顏色、樣式等也有所差異。

留袖和服:女性參加親戚的婚禮和正式的儀式,典禮等時穿的禮服,主要分為黑留袖和色留袖。以黑色為底色,染有五個花紋,在和服前身下擺兩端印有圖案的,叫"黑留袖",為已婚婦女使用;在其他顏色的面料上印有三個或一個花紋,且下擺有圖案的,叫"色留袖"。

振袖和服:又稱長袖禮服,是小姐們的第一禮服,根據袖子長度又分為"大振袖","中振袖"和"小振袖",其中穿得最多的是"中振袖"。主要用於成人儀式、畢業典禮、宴會、晚會、訪友等場合。 因為這種和服給人一種時尚的感覺,所以已婚婦女穿"中振袖"的也越來越多。

訪問和服:是整體染上圖案的和服,它從下擺,左前袖,左肩到領子展開後是一幅圖畫,近年來,作為最流行的簡易禮裝,訪問和服大受歡迎。開學儀式,朋友的宴會,晚會,茶會等場合都可以穿,並且沒有年齡和婚否的限制。

小紋和服:衣服上染有碎小花紋。因為很適合用於練習穿著,所以一般作為日常的時髦服裝,在約會和外出購物的場合,常常可以看到。小紋和服也是年青女性用於半正式晚會的禮服。

喪服:連腰帶在內全部為黑色,喪禮時穿。

婚服:結婚時穿的禮服。

浴衣:沐浴之前所穿。

男式和服:男子和服以染有花紋的外褂和裙為正式禮裝。除了黑色以外其它染有花紋的外褂和裙子也只作為簡易禮裝,可以隨便進行服裝搭配。

素色和服:這是一種單色和服(除黑色以外),如果染有花紋可以作禮服,如果沒有花紋則作日常時裝服。

"付下"和服:袖子,前後身,領子的圖案全是自下而上的方向印染的和服總稱。比訪問和服更輕便舒適。

十二單:乃是古代婦女進宮或節會時所穿的盛裝禮服。分為唐衣、單衣、表著等,共十二層

和服的穿法

1、和 服 的 穿 法

練習和服的基本穿法,熟練後,會穿得很漂亮。如果讓別人穿,穿時容易,解時難。 穿出和

服的韻味要掌握以下要點:

首先第一步是穿上足袋(襪子),然後按順序整齊穿上,帶子不能系得太緊。

1. 披上和服,把內襯衣的袖子套進和服袖裡。把和服的背縫調整到後背中心,然後用夾子把襯衣與和服的領子固定住。

2. 用手提起領子並調整下擺的長度,以不接觸到地面的長度為止。

3. 打開和服把前領放到腰骨的位置,決定正面的幅寬。和服邊緣與身體側邊對齊為宜。

4. 決定幅寬後,慢慢把正面打開,接著把底面合身定寬,然後把右手所拿著的領子下部提高10公分,使下擺線程傾斜狀。

5. 重復正面,把左手所拿的領子下部分提高5公分,注意不要錯位。腰間出現後皺折往上調整。

6. 在腰間繫上第一根細繩。帶子從身體正面往向系,在背中交差後線回到前面打結。

7. 把腰間的皺折拉平。手從和服袖裉下的開衩處伸進去檢查和服是否被帶子夾住,弄平背後多餘的部分。

8. 同樣把胸前多餘的部分平整好,把皺折拉到腋下,兩手抓住兩袖邊,輕輕拉袖口。

9. 檢查兩領子是否整齊交差好,如有錯位,把手從袖裉下的開衩口伸進去調整。領口開衩不能太在也不能太小。

10. 在胸下繫上第二根細繩,多餘的部分一定要拉整齊,正面重復的部分程水平狀。

11. 端正腰身,在胸前繫上一條叫"伊達"的小帶子,因為小帶子有伸縮性,注意不要系得太緊。

12. 檢查胸前和後背是否有折和鬆懈,有的話,往腋下這邊拉平整。

整體完成後用大鏡子檢查是否有差錯,然後摘下領上的夾子。

2、和 服 帶 子 的 系 法

下面介紹一種基本的系帶方法,操作簡單易學,使用場合較廣。如果是你一個人系帶的話,可以在胸前打結,然後右手拿著結子,左手拿住後背的下側,從右方向把結轉到背後。

1. 把腰帶寬上下對折,貼在腰上,取好打結眼的長度,結眼長以20公分為宜。

2. 把打結眼的部份掛在肩上,剩下的部份嚴整地圍腰兩圈。

3. 圍腰兩圈後剩下的帶子對折後與掛在肩上的一端打結。

4. 兩腳稍分使身體穩定,然後用力勒緊帶子。

5. 拿起打結眼的部分疊成三折。

6. 用一條繩子繞兩肩一圈系好,用夾子把結眼部份固定在繩子上。

7. 把結翅部份的皺折拉平整。

8. 結翅的長度與兩肩同寬,正面朝上卷好。

9. 拿起結翅,在帶子襯墊上放入帶枕後卷好。

10. 把結翅疊成漂亮的褶,貼在後背上。

11. 把結翅打開整理漂亮。

完成後再做一次檢查調整好結翅的角度。

和服的禁忌

和 服 的 著 裝 禁 忌

據說,周武王氣絕後,有12人小臣分別拿著武王常穿的冕服,分頭爬上各處屋頂上面,面向北方大聲叫喊:"天子回來啊!"連叫三聲後,又回來把冕服蓋在武王身上,希望武王的魂魄可以跟了衣服回來。(想起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里公瑾死掉後一幹人等一邊用衣服招魂一邊大叫"都督歸來"的情形沒有......) 日本也有用衣服"招魂"的習俗:人們或者在死者的枕邊,或者登上房頂朝向高山大海,或者揮動死者衣服大聲呼喚死者回來。為死者洗用過的衣服時,要面北而洗,夜半晾曬。洗完晾乾後,必須整整齊齊疊好,收藏一段時間後再用棒敲打幾下,生者才能穿用。因此,人們在日常漿洗衣服時,都絕不朝北晾曬,而且夜間也不掛在外面。

在城市,正月初一,大部分家庭都不洗衣服。古俗,每月的一日、十五日、二十八日,甚至彼岸等祭日也不得洗衣。這固然是節假日需要好生休息,也是畏懼這一天祭祀對象的魂靈飄游而過時附在晾曬的衣服上。新穿剛做好的衣服時,有的地區(如紀州)先將衣服披在柱子上;有的地方(沖繩)要口唱"我也千年,柱也千年"、"衣服單薄,身板結實"。即使不先給木柱穿,也要疊好後敲打兩下再用。這都是出於擔心衣服上藏有某種魂靈的緣故。收藏一段時期後用棒敲打,或者先給木柱穿,從主觀願望來講,希望起到化解的作用,去災避邪。

《無何集》載:"毋反懸冠,為似死人服",河南沁陽一帶有"反穿羅裙,另嫁男人"的傳說。由於死者去的是一個與陽世截然相反的陰間世界,所以死後要反穿衣,反戴帽。日本習俗,人死了下葬時,要左向掩衣襟,意味著死者的一切裝束都與生者相反。所以,平時人們穿衣服時,最忌諱領子窩在裡面,或者以後為前,以里為面。

同樣,由於"萬物有靈"思想,人們認為自己穿用的衣服必然寄存有自己的靈魂,把自己穿用的衣服贈給最親近的朋友,意味著把自己的魂魄也贈給了對方,足見一片誠心。有的人贈衣時,還在兜內放一枚五圓的日幣,這是取五圓的諧音,表示"御緣"(與您有緣)之意,目前還存在的贈"買衣服錢"、"買腰帶錢",都是這種習俗的表現。

和 服 的 色 彩 禁 忌

《中國民間禁忌》一書中曾將服飾的顏色歸納為四:貴色忌、賤色忌、凶色忌、艷色忌。《禮記》載,天子彈服裝因季節不同而顏色不同,按季節的陰陽五行,分為青、赤、黃、白、黑五色。唐太宗貞觀四年定百官朝服顏色,紫列朱前:三品以上服紫;四品、五品服緋;六品深綠;七品淺綠;八品深青;九品淺青。可以這樣說,日本歷史上的色彩禁忌與這些都有不同程度的相似之處。

推古天皇十一年(605年),聖德太子頒布"冠位十二階",按階位用冠。從上至下是德(紫)、仁(青)、禮(赤)、信(黃)、義(白)、智(黑)。這六種顏色和冠位又分別細分為大小兩種,共十二階。

日本歷史上曾定桔黃色、深紅色、青色、深紫色分別為皇太子、太上皇、天皇、和親王的禮服用色,限制他人使用。尤其深紅色和深紫色,更不準皇室以外的人使用,這種規定一直持續到1945年。

在日本高松冢古墳壁畫上,除有唐裝男子和女子畫像外,尚有作為四方守護神的青龍、朱雀、白虎、玄武(黑龜)畫圖。直到今天,在日本的一些地方穿著和服時,非隆重儀式,一般不選用白色和紅色。因為白色代表神聖、純潔;紅色象徵魔力。

旗袍
旗袍的起源

旗袍作為袍服大家族中的一員,其發源有人認為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深衣。深衣自春秋戰國至漢代曾為時人所重,後世的袍服或與深衣有著一定的淵源關系。事實上,深衣與袍服頗有差異,前者上下分裁,效果相當於把上衣下裳連成一體;袍服則不分上下,基本失去了上衣下裳的意義,後來袍服逐漸被接納為一種穩定的服飾式樣,與上衣下裳的服制並行不悖。袍服自漢代被用於朝服,起始多為交領、直據,衣身寬博、衣長至附、袖較肥闊,在袖口處收縮緊小,臂肘處形成圓弧狀,稱為「袂」,或稱「牛胡」,古有「張袂成蔭」之說。袍服式樣歷代有變制,漢代深衣制袍,唐代圓領襇袍,明代直身,都是典型的寬身長袍,穿著者多為知識分子及統治階層,久而久之蔚成風尚。袍服因而代表的是一種不事生產的上層人士及文化人的清閑生活。服飾上的寬衫大袍。褒衣博帶,逐漸成為中原地區衣飾文明的一種象徵。

流行於少數民族地區或游牧民族的袍服,一般都較為緊窄合體,以利於騎射或其他激烈活動,這種服式多採用左衽、窄袖,袍身比較適體。歷史上,漢族人民也曾多次採納這種窄身合體的袍服樣式,趙武靈王所推行的胡服騎射就是比較典型的事例。唐代的胡服也風行一時,胡服在唐開元、天寶年間與胡妝、胡騎、胡樂同為時人趨奉,可算異域文化一次大面積的流行範例,屬於長安街頭當年的「舶來品」。在遼、金、元及清朝等少數民族政權統治時期,合身的袍服都曾一度扮演著服飾的主角,雖然又都經歷或表現出變得寬博的過程或趨勢。清代由於歷時最長且較穩定,故袍服可視為典型服飾。

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世祖率兵入關,定都北京,繼而統一全國。隨著政權的初步穩固,開始強制實行服制改革,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雉發易服浪潮,律令之嚴性命攸關,有「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之說。至此傳統的冠戴衣裳幾乎全被禁止穿戴,相傳千年的上衣下裳的服飾形制只被保留在漢族女子家居時的著裝中。慶典場合不分男女都要著袍,各類袍服名目繁多,有朝袍、龍袍、蟒袍及常服袍等之分。從字義解,旗袍泛指旗人(無論男女)所穿的長袍,不過只有八旗婦女日常所穿的長袍才與後世的旗袍有著血緣關系,用作禮服的朝袍、蟒袍等習慣上己不歸為「旗袍」的范疇。清朝統治者強調滿語騎射,力圖保持其固有的生活習俗和穿著方式,一方面要用滿族的服飾來同化漢人,同時又嚴禁滿族及蒙古族婦女仿效漢族裝束,從頂治、嘉慶年間屢次頒布的禁令中,滿族女子違禁仿效漢族婦女裝束的風氣之盛,可見一斑。至清後期,亦有漢族女子效仿滿族裝束的。滿漢婦女服飾風格的悄相交融,使雙方服飾的差別日益減小,遂成為旗袍流行全國的前奏。

清朝後期,旗女所穿的長袍,衣身為寬博,造型線條平直硬朗,衣長至腳踝。「元寶領」用得十分普遍,領高蓋住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綉以各色花紋,領、袖、襟、據都有多重寬闊的滾邊。至咸豐、同治年間,鑲滾達到高峰時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邊鑲滾,以至幾乎難以辨識本來的衣料。旗女袍服的裝飾之繁瑣,幾至登峰造極的境地。此時的清王朝正搖搖欲墜難以為繼,清廷內外交困,國力式微。帝國主義的堅船利炮攻破了清朝封閉的國門。為挽救危亡,清廷洋務派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救國方略,派遣大批留學生到國外學習,軍隊也改練新軍。在中國學生和軍人中最先出現了西式學生的操衣、操帽與西式軍裝、軍帽。洋裝的輸入,提供了評判美的另一種參照系,直接影響社會服飾觀念的變更。日後旗袍演化為融貫中西的新式款型,其受西方影響的改變可說即是由此開端。

1911年辛亥革命

5. 什麼是旗袍文化,旗袍文化有哪些特色

旗袍文化是中國經典傳統文化之一,它不僅僅是一種女士服裝,更是民國文化的縮影。她誕生於20世紀初葉,盛行於三四十年代,是中國女性服裝的典型代表。由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

現代女性身穿旗袍

一直到現在,旗袍一直是中國女性所喜愛的一種服裝。從旗袍的構成要素可以看出,女性的頭、頸、肩、臂、胸、腰、臀、腿以及手足,構成眾多曲線巧妙結合的完美整體,因此旗袍成為了最能體現中國女性美的服裝。旗袍文化既保留了東方女性嚴肅、保守的文化傳統,又體現了東方女性思想解放、個性獨立的追求。可以說,旗袍文化就是女性解放的一個載體。

以上是我的一點看法,滿意請採納哦。。。

6. 什麼是旗袍文化,旗袍文化有哪些特色

旗袍文化是中國經典傳統文化之一,它不僅僅是一種女士服裝,更是民國文化的縮影。她誕生於20世紀初葉,盛行於三四十年代,是中國女性服裝的典型代表。由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

現代女性身穿旗袍

一直到現在,旗袍一直是中國女性所喜愛的一種服裝。從旗袍的構成要素可以看出,女性的頭、頸、肩、臂、胸、腰、臀、腿以及手足,構成眾多曲線巧妙結合的完美整體,因此旗袍成為了最能體現中國女性美的服裝。旗袍文化既保留了東方女性嚴肅、保守的文化傳統,又體現了東方女性思想解放、個性獨立的追求。可以說,旗袍文化就是女性解放的一個載體。

以上是我的一點看法,滿意請採納哦。。。

7. 旗袍是怎麼來的旗袍有什麼歷史

隨著人類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人們的服飾也發生著非常大的變化。在我們國家,自清朝以來就一度流行的起泡至今為止仍受廣大女性的喜愛。那麼旗袍是怎麼來的?旗袍有什麼歷史?旗袍最先是由清朝滿洲貴族女性的長裙發展而來,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後被人們結合西方國家的服飾將其進行改裝便有了我們今天看到的旗袍。

所以說旗袍的流行是有它自身的原因的,這個原因就是它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地得到創新。其實我們說旗袍得到了創新還不如說它是在繼承的基礎上得到了創新更加確切,繼承的是滿洲女性的服飾,創新的是西方服飾的元素。所以說旗袍之所以流行是離不開它的創新的,它的創新滿足了很多人對服飾的審美,所以才會在國內甚至國外都受到很多人的喜愛。

8. 旗袍是誰發明的

中國年輕女性的身材較之西方年輕女性,一般更顯纖細、秀麗的曲線美,而線條簡潔流暢、風格單純又雍容華貴的旗袍,其最大優點正在於它能恰如其分地呈現出這種中國女性胴體的曲線美。它在符合中國年輕女性的審美需求同時,也因製作上省工省料,著裝又很方便的優點,從而顯出蓬勃的生命力。

那麼,這種富有生命力的旗袍是怎樣發展而來來的呢?

旗袍之名,源於努爾哈赤建立八旗制度,滿族被稱為「旗人」,他們的著裝就被稱為「旗袍」。最早的旗袍其基本款式是圓口領,窄袖,向右側捻襟。下擺四面開衩,帶扣絆,束腰帶。」一年四季就這一個樣式,僅有布科不同之分。這種男女均穿的袍褂服裝,因在窄小的油口處,還接有一截止長下短的半月形袖頭,形狀似馬蹄,所以又稱「馬蹄袖」,也叫「箭袖」。平時

綰起來,冬季行貓作戰時放下,使之罩住手背,既可保暖又不影響拉弓射箭。四面開衩是為了便於上下馬。束腰,一則可增加暖意卧;二則出獵時,可將干糧等裝入前襟;三則隨身帶的小刀、匙子、箸努,以及放火鐮、火石、火絨的小口袋和皮製煙荷包,都可掛在腰帶上。

滿族干1644年人主中原後,游豬變為農耕,加以與漢族文化如大領大油等的交流,原有作為民族文化表象特徵的旗袍,也自然發生變化。如:不宜於農耕的窄袖油馬蹄袖,就變成了喇叭袖;不常騎馬、四開衩就改變為兩開衩,甚至不開衩;旗袍就成了直筒式的寬袖大袖長袍樣式。用料也有變化。以前定都東北盛京後,已由以皮抱為主改為多用棉布,這時,不但仍多用棉布,綢緞料也多起來。男人旗袍雖仍以藍、黑二色為主,但讀書人卻有相當一部分人穿白、紅、紫色的。至於黃色,因是皇家獨尊之色,若用就會被砍頭,且可株連九族,所以,民眾是忌用的。

婦女的旗袍變化就更大,如圓口領上加了一寸多高的立領制工也精巧得多,不僅在領口、袖頭和掖襟上加上了幾道鮮艷花邊或彩色牙子,且認為越多越美。清末北京地區還曾時興過「十八鑲」(即鑲十八道花邊),用料等花色品種就更是多樣,雖仍為寬袍大袖,但較男式旗袍(後發展為長袍馬褂)就顯得遠為俏麗。

辛亥革命後的改良旗袍,特別五四前後直到 30年代,女學生們常穿的藍布旗袍,款式又有較大變化:寬松直筒式改為緊腰身;長度改短;兩側開衩的長短不一。30年代以後,旗袍的領子、袖子等處又多有變化,時而高領、時而低領、時而省去領子,袖子又由寬袖變窄袖,長度則有時可及手腕處,有時又短到上臂全裸露。而緊身貼腰顯示曲線美的優點則一直保留。再加下擺回收,長及踝骨,就顯得十分爽身合體。至於男性的直筒長袍,到40年代,已逐漸被新式服裝潮流取代。

80年代以來,這種能顯示中國女性曲線美和風格美,既融滿漢文化於一體,又注意吸收外來養料的旗袍,人們對它的熱度又進一步上升。那開衩甚高,最高可至大腿根部的新式旗袍,隨著女性步履的輕移、袍衩的時開時合,大腿的隱而不露,更顯出一種既含蓄又開放的飄逸悠然的動態美。隨著現代化離不開傳統文化觀念的進一步深入人心,在我國百花爭艷的服苑中,旗袍這朵絢麗的香花,必將更吐馨香。

9. 說說古代,近代旗袍的發展變化(簡單點)謝謝

旗袍作為袍服大家族中的一員,其發源有人認為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深衣。深衣自春秋戰國至漢代曾為時人所重,後世的袍服或與深衣有著一定的淵源關系。事實上,深衣與袍服頗有差異,前者上下分裁,效果相當於把上衣下裳連成一體;袍服則不分上下,基本失去了上衣下裳的意義,後來袍服逐漸被接納為一種穩定的服飾式樣,與上衣下裳的服制並行不悖。袍服自漢代被用於朝服,起始多為交領、直據,衣身寬博、衣長至附、袖較肥闊,在袖口處收縮緊小,臂肘處形成圓弧狀,稱為「袂」,或稱「牛胡」,古有「張袂成蔭」之說。袍服式樣歷代有變制,漢代深衣制袍,唐代圓領襇袍,明代直身,都是典型的寬身長袍,穿著者多為知識分子及統治階層,久而久之蔚成風尚。袍服因而代表的是一種不事生產的上層人士及文化人的清閑生活。服飾上的寬衫大袍。褒衣博帶,逐漸成為中原地區衣飾文明的一種象徵。

流行於少數民族地區或游牧民族的袍服,一般都較為緊窄合體,以利於騎射或其他激烈活動,這種服式多採用左衽、窄袖,袍身比較適體。歷史上,漢族人民也曾多次採納這種窄身合體的袍服樣式,趙武靈王所推行的胡服騎射就是比較典型的事例。唐代的胡服也風行一時,胡服在唐開元、天寶年間與胡妝、胡騎、胡樂同為時人趨奉,可算異域文化一次大面積的流行範例,屬於長安街頭當年的「舶來品」。在遼、金、元及清朝等少數民族政權統治時期,合身的袍服都曾一度扮演著服飾的主角,雖然又都經歷或表現出變得寬博的過程或趨勢。清代由於歷時最長且較穩定,故袍服可視為典型服飾。

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世祖率兵入關,定都北京,繼而統一全國。隨著政權的初步穩固,開始強制實行服制改革,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雉發易服浪潮,律令之嚴性命攸關,有「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之說。至此傳統的冠戴衣裳幾乎全被禁止穿戴,相傳千年的上衣下裳的服飾形制只被保留在漢族女子家居時的著裝中。慶典場合不分男女都要著袍,各類袍服名目繁多,有朝袍、龍袍、蟒袍及常服袍等之分。從字義解,旗袍泛指旗人(無論男女)所穿的長袍,不過只有八旗婦女日常所穿的長袍才與後世的旗袍有著血緣關系,用作禮服的朝袍、蟒袍等習慣上己不歸為「旗袍」的范疇。清朝統治者強調滿語騎射,力圖保持其固有的生活習俗和穿著方式,一方面要用滿族的服飾來同化漢人,同時又嚴禁滿族及蒙古族婦女仿效漢族裝束,從頂治、嘉慶年間屢次頒布的禁令中,滿族女子違禁仿效漢族婦女裝束的風氣之盛,可見一斑。至清後期,亦有漢族女子效仿滿族裝束的。滿漢婦女服飾風格的悄相交融,使雙方服飾的差別日益減小,遂成為旗袍流行全國的前奏。

清朝後期,旗女所穿的長袍,衣身為寬博,造型線條平直硬朗,衣長至腳踝。「元寶領」用得十分普遍,領高蓋住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綉以各色花紋,領、袖、襟、據都有多重寬闊的滾邊。至咸豐、同治年間,鑲滾達到高峰時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邊鑲滾,以至幾乎難以辨識本來的衣料。旗女袍服的裝飾之繁瑣,幾至登峰造極的境地。此時的清王朝正搖搖欲墜難以為繼,清廷內外交困,國力式微。帝國主義的堅船利炮攻破了清朝封閉的國門。為挽救危亡,清廷洋務派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救國方略,派遣大批留學生到國外學習,軍隊也改練新軍。在中國學生和軍人中最先出現了西式學生的操衣、操帽與西式軍裝、軍帽。洋裝的輸入,提供了評判美的另一種參照系,直接影響社會服飾觀念的變更。日後旗袍演化為融貫中西的新式款型,其受西方影響的改變可說即是由此開端。

1911年辛亥革命風暴驟起,推翻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為西式服裝在中國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礙,同時也把傳統苛刻的禮教與風化觀念丟在了一邊,解除了服制上等級森嚴的種種桎桔。服裝走向平民化、國際化的自由變革,已經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傳統沉重的負擔。由於滿族統治政權的消亡,旗袍此時穿著者甚少。西式中式裝扮熙熙攘攘紛繁並處。舊式的旗女長袍既被摒棄,新式旗袍則在亂世妝扮中開始釀成。

此時的時裝流行中心早已由蘇、揚移至上海。商埠開放的上海華洋並處,五方雜居,成為十里洋場奢靡繁華之地。上海又是婦女尋求解放的重鎮。傳教士、商人、革命黨人競相創辦女學,掀起了一股女權運動浪潮,尋求解放的社會大氣候盪滌著服飾妝扮上的陳規陋習。服裝裝飾一掃清朝矯飾之風,趨向於簡潔,色調力求淡雅,注重體現女性的自然之美。旗袍最初是以馬甲的形式出現,馬甲長及足背,加在短襖上。後將長馬甲改成有袖的式樣,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雛形。據說得風氣之先的上海女學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作俑者。當時的女學生作為知識女性的代表,成為社會的理想形象,她們是文明的象徵、時尚的先導,以至社會名流,青樓女子等時髦人物都紛紛作女學生裝扮。30、40年代是旗袍的全盛期,其基本廓形已臻於成熟。產生於辛亥革命後,北伐戰爭時期始漸流行的新式旗袍,有別於旗女的長袍。30年代後期出現的改良旗袍又在結構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為稱身合體,這在以後的章節中將會詳細介紹。旗袍雖然脫胎於清旗女長袍,但已遇然不同於舊制,成為兼收並蓄中西服飾特色的近代中國女子的標准服裝。

旗女與漢女的著裝

作為女性著裝的旗袍,與旗女有著密切的關系。所謂旗女,是指旗人家庭中的女性成員;旗人,則是清代對被編入八旗的人的稱呼。清代八旗的成分以滿族為主體,融合了漢族與蒙古族等其他民族在內。八旗中除清朝皇族愛新覺羅的宗室、覺羅以外,還包括八旗滿洲、八旗蒙古和八旗漢軍。八旗漢軍和八旗蒙古分別由歸附的漢人和蒙古人構成。清初八旗漢軍有26萬之眾,是八旗滿洲、八旗蒙古之和的3倍。因此,旗人不僅是滿族人,還可以是蒙古族或漢族人。這樣,把旗袍定義為滿族人所穿的服裝也就有失准確了。滿族是生活在北方的少數民族,擅長漁獵並四處游牧,他們所穿著的袍四面開權,有扣絆束腰帶,脫卸方便又保暖,非常適合他們的生活方式。後來歸附於他們的漢人和蒙古人也採用了這種服式。明末清初八旗制度逐步確立,旗人的袍服有所變化發展,與滿洲早期的樣式也有所不同,這時旗女所穿的袍可說是旗袍真正的?前身,到民國才成為現代意義上的旗袍,稱為新旗袍或新式旗袍。旗女的袍裝與漢族婦女的兩截裝束,在清初有著明顯差異。
參考資料:http://b-113373.hotnews.alibaba.com.cn/news/detail/v3000103-d5327468.html
旗袍源流棗旗袍作為袍服大家族中的一員,其發源有人認為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深衣。
旗人之袍與旗袍棗旗袍不是一個固定的形式,而有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把旗袍視為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雖看似無大錯,卻難免有望文生義之嫌。
民國之初——悄然過渡過的旗袍。
20世紀初,中國政治風雲跌宕。辛亥革命廢除帝制,創立民國,剪辮發,易服色,摧枯拉朽,把屬於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級制度送進了歷史博物館,這一切為新式旗袍的延生創造了條件。
20年代——倒大袖與新樣式。
20世紀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時興過一陣「文明新裝」。
30年代——黃金時代(i)
本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是近代中國女裝最光輝燦爛的時期,而30年代又可謂這一時期燦爛的頂峰。也就是在此時,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裝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為中國女裝的典型代表。
40年代——黃金時代(ii)
旗袍走向經典的過程,可說在30年代已基本完成,40年代是其黃金時代在時間上的延續。
50年代——也有過燦爛的一瞬
在人民當家作主的時代,如果說服裝也有流行的話,那流行的主導已轉向平民。
60、70年代——被冷落的20年
從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是傳統文化的浩劫,也是旗袍的災難。
80、90年代——輝煌難再
旗袍的鼎盛年代已經遠去,被冷落了30年之久的它,在80年代以來開放後的國土上顯得有些落伍了。
旗袍的審美
近十幾年來,時裝中重新出現的旗袍,在國際時裝舞頻頻亮相,風姿綽約有勝當年,並被做為一種有民族代表意義的正式禮服出現在各種國際社禮儀場合。
旗袍的京派與海派
京派與海派代表著藝術、文化上的兩種風格。海派風格以吸收西藝為特點,標新且靈活多樣,商業氣息濃厚;京派風格則帶有官派作風,顯得矜持凝練。
藝術家與旗袍
藝術,是通過塑造形象具體地反映社會生活、表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
設計師與旗袍
經過20世紀上半葉的演變,旗袍的各種基本特徵和組成元素慢慢穩定下來。旗袍成為一種經典女裝。經典相對穩定,而時裝千變萬化。但時裝設計師常從經典的寶庫中尋找靈感,旗袍也是設計師靈感的來源之一。
總之,旗袍是中國婦女的傳統服裝,而並非已經湮滅失傳的歷史服裝。它既有滄桑變幻的往昔,更擁有煥然一新的現在。旗袍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加之可欣賞度高,因而極富有收藏價值。現代穿旗袍的女性雖然不多,但現代旗袍中不少地方仍保持了傳統韻味,同時又能體現時尚之美,所以也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

10. ​35歲女性怎麼穿旗袍才漂亮,選擇最適合的,展現魅力與青春

對於我們國家的服飾文化而言,從古到今,服飾的多樣化與不同氣韻,都深深吸引著國人以及不同國家的人群,並且受到了大家的愛戴與追逐。就拿旗袍來說,幾乎是每個女人都想穿上它來展示自己別樣東方風情。而且在有些人眼裡,似乎就只有纖細特瘦身型的女性才可以穿。這種想法不對,只要是女人都能穿出旗袍的風姿。這里給大家分享35歲女人春季怎麼穿旗袍。

1:關於旗袍的一些來源

這里我們說到了旗袍,大家也可以先多了解了解旗袍的由來,這樣也能夠便於大家挑選旗袍。有一些研究旗袍的相關人員,會覺得旗袍最先應該是起源於先秦又或是前後漢兩朝。後來到了民國女性穿搭就變得更加的普通與廣泛起來。然後跟隨著年代的進展與演變,旗袍逐漸的變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服飾。旗袍不僅擁有著民族的特質,而且還能展示中國女性的獨特魅力。

不過旗袍似乎也是由清朝女性的服飾演化而來,關於旗袍這個名稱,好像是這樣得來的,因為是旗人穿的袍子,所以也稱其為旗袍。後來旗袍到了現代,又經受了西方 時尚 文化服飾的熏陶與沖擊,然後又經過設計師們的不斷改良設計。這類改良革新後的旗袍,漸漸的變得越來越時新。而且旗袍的不同款式與風格的設計,也變得更加的具有現代 時尚 感,非常雅觀又別致。

2:關於旗袍的分類

在旗袍中斜開襟的設計也算得上是平常生活中最為普通的,而且通常這類旗袍都是這樣設計。大概就是從女性脖子的下面地方開始入手設計開襟,而且這類旗袍也是不同於傳統的旗袍,往往都是趨於比較現代感。並且斜開襟的旗袍設計給人感覺也是非常的優雅,顯得也是十分的簡約便利。對於目前來說,斜開襟的服飾設計,一般都是設計為外衣亮相與大家,十分的日常。

再來看看旗袍全開襟的整體造型設計。全開襟的旗袍一般情況下都是從女性脖子的下面部分,然後開始慢慢的延長,然後再到女性的胳肢窩處。通常這類設計是從旗袍上面部分開始直到下面部分,一直保持延伸。而且全開襟旗袍的扣子也是一直設計到旗袍的下面開衩處,因此這類旗袍的設計稱之為全開襟,也是屬於比較傳統設計的服飾。35歲女性穿上顯得非常新穎又美觀。

旗袍除了全開襟設計,也還包括對開襟設計旗袍。旗袍的胸部上設計為紐扣,也就是從旗袍的脖子中間,胸前以及腋下兩處設計為襟,也就是稱為全開襟。這樣的旗袍設計方式大概也是通過設計們的改進,然後還保留著中國古代服飾的精華部分,並且還採用了現代與古代相結合的模式。35歲女人身穿著全開襟旗袍,即展示了國風,又完全演繹出古典的氣韻與雅緻。

3:最新時髦旗袍秀

不管女性如何穿搭任何的服飾,一般來講都會給自己搭配一款女包,這也算得上是很常見的搭配模式。對於35歲的女人,既要挑選最適合自己的旗袍,也要搭配一款與整個造型相搭的女包。比如35歲女性可以身穿藍色旗袍,然後搭配一款精美的珍珠串手拿女包。這樣的穿搭顯得非常古典又別出心栽。不過35歲女人也可以選用淺藍色印花旗袍搭配圓形印花手提包,端莊又大氣。

如果女性想要讓穿搭旗袍的造型凸顯得更加的有豐腴,也可以通過旗袍搭配帽子的方式,比如旗袍搭配禮帽。禮帽的款式也是非常多樣化,並且戴上它感覺非常莊重又大方。一般禮帽的帽檐設計都是寬大,而帽頂幾乎都是圓頂的設計,顯得非常有格調又不失風度,十分與眾不同。對於35歲的女人,可以帶上一款米黃色草編禮帽搭配淡藍色旗袍,感覺十分文雅有氣質。

35歲的女人穿旗袍的時候又怎麼少得了搭配扇子呢?在中國的古代,女人手上都會拿一把扇子,不僅作為裝飾用,而且也是可以用來遮住自己的臉部。這樣的搭配造型也是顯得非常的美輪美奐,即具有著民族的特點,又擁有著十分豐富的內涵與文化。比如團扇的設計帶有生活化與文采,35歲女人可穿黃色印花長款旗袍,搭配一把團扇,彰顯著女人的魅力與青春。

其實35歲女人也能夠通過挑選與旗袍的風味相同的首飾,以此來達到增添整個造型的形象。針對旗袍來講,它非常的具有國風豐韻,因此佩戴的首飾,比如手鐲的選搭相同也要與旗袍的風格一致。像冰透玉的青色手鐲,又或是墨綠色翡翠手鐲等,其中墨綠翡翠手鐲非常高貴又華麗,也很適合35歲年紀的女人。女性也可穿黑色旗袍裙搭配翡翠手鐲,顯得即高級又華貴。

4:各種身型的35歲女人怎麼穿搭旗袍

首先我們來說說那些屬於蘋果型身型的35歲女人應該選用哪類旗袍穿搭。對於蘋果身型的女人一般都是上半身胸部比較偏大,而且肩部也很寬厚,總得來說就是上身有些臃腫。這類身材的35歲女人,我建議可以採用半袖或是7分衣袖設計的魚尾裙擺的旗袍穿搭。這樣可以把身上有缺陷的地方全部都遮蓋住。比如女性穿白色印花魚尾旗袍搭配短發,更顯卓越風姿。

如果35歲女人的身形是S型,也就是前凸後翹,腰圍跟腹部的地方比較的纖細。這樣的體型還是比較的玲瓏,身體條線也還不錯,似乎不管是哪種樣式的旗袍都能夠穿搭。不過這樣的想法也不太切合,像這種腰圍太過細小的35歲女性,其實非常適合挑選直筒款式的旗袍穿搭,還可以修飾身體的曲線。像女性穿上直筒條紋旗袍給人感覺十分淡雅又迷人。

那些35歲屬於草莓身材的女人,也就是倒三角形身材,是非常的合適選擇A字版型設計的旗袍穿搭。因為如此穿搭起來,可以讓35歲女人的上半身與下半身變得比較的和諧,避免了上寬下小的缺陷。從而也可以是35歲女性的身型顯得更加的完整無暇,把妙曼身姿展示得均稱又絕美,讓人十分忍不俊。如女性穿印花A字旗袍很是十分清新又減齡,得體又洋氣十足。

對於梨子體型的35歲女人,也就是下半身比較的粗壯,腹部跟腰圍處有贅肉,大腿有些肥胖。而上半身稍微的偏瘦小一些,整體看上去好像梨子。這類身材的35歲女性可以挑選A字裙擺的旗袍,又或是開衩旗袍等等,都能夠遮掩下半身的不足之處。其中開衩的旗袍可以讓腿部線條變得細長一點,有顯臀部變小的效果。女性穿開叉旗袍讓人覺得不僅性感,而且怎麼看都很美。

針對有一些35歲女人穿旗袍,那麼如何挑選才會有最適合自己的旗袍,而且還能夠展示別樣的東方風情。35歲的女人穿上旗袍,給人感覺也是非常的相應又很相襯托。如果搭配得很恰當,還能夠對35歲年齡的女人那種老媽子氣息說再見。而且也可以去掉以前的幼稚,從而經過年月的洗禮,變得越發的嫵媚又不失風雅。以上35歲女人怎麼穿旗袍分享就到這兒,希望女性都有所體會。

#品牌好物##理想春節穿搭##我眼中春天#

與旗袍面料的革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制式圍巾怎麼圍 瀏覽:817
西裝18096a是什麼尺碼男裝 瀏覽:879
小胸穿什麼睡衣能吸引男朋友 瀏覽:122
雪紡圓點淺綠色冬季荷葉領襯衫 瀏覽:844
開封哪個高中校服好看 瀏覽:449
裙子那麼什麼那麼什麼顏色好看嗎 瀏覽:806
體恤男款短袖童裝2020年新款 瀏覽:755
為什麼帶手套吃東西還是會有 瀏覽:926
雪中飛男裝什麼檔次 瀏覽:708
親子裝t恤短袖v領價格 瀏覽:905
帽子的空間聯想 瀏覽:497
大紅羽絨服怎麼搭配好看嗎 瀏覽:424
亞馬遜的衛衣屬於什麼類目 瀏覽:476
裙子有點長如何該短些 瀏覽:616
慈溪白沙童裝廠 瀏覽:923
件皮帶機在線監測系統多少錢 瀏覽:928
淘寶有哪些輕奢優質的女裝店 瀏覽:512
女裝真皮衣短款品牌及商品 瀏覽:683
男裝機車皮衣大碼最新報價 瀏覽:834
現代旗袍圖片 瀏覽:937